大叔读伤寒金匮之伤寒(转载)

本帖为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时的理解与感悟,发表出来,与广大中医爱好者分享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46:12 +0800 CST  
春节期间,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传遍网络,故事更是让人伤感,深感普及中医知识的重要性;真如先圣张仲景所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患者的悲惨遭遇,更加坚定了我向中医小白们普及中医知识的愿望;希望能带领更多有知识的中年人,认知、使用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救命精华——《伤寒杂病论》;以达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目的。
所以注册了这个微信公众号:大叔读伤寒金匮。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0:04 +0800 CST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0:33 +0800 CST  
1,1
大叔读伤寒1、中医与伤寒论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大医院也不一定搞定的这个小小的感冒,我们个人能行吗?中医行吗?
回答是肯定的,伤寒论的药方都老祖宗筛选出来高效组合方。
大家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基本的科学素养,相信科学的人士,科学控;这些中医小白们怎样学习呢?学习中医为什么先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呢?
历代先贤,把张仲景推崇为“医圣”;可见其在中医史上的地位了;其著作也在中医界是最早的理法方药齐备的著作。是现代中医的根;现在更是中医院校的“四大经典”。
关于伤寒论,我认为是张仲景作为伟大的中医传人,把中国古代老祖宗传承下来医术,进行的总结;尽管也有自己的创新,但更多的是经典的传承。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1:40 +0800 CST  
中国的文化能源远流长,就是与老祖宗很早就定下的规矩有关;孔圣人曾曰“述而不作”;故我们也看到,伤寒论的第一方“桂枝汤”中对药物破碎的手段是“嘴嚼”,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个方子很久远了,是在没有铁器的年代,桂枝汤这个配方就定型了;再看看“五苓散”的打碎方式,是“捣为散”,已经用工具了;这就是进化,也是晚于桂枝汤出现的证据;至于重量上的差别,有“两、株、鸡子大、升”等;更有用“尺”来规范“厚朴”的;这都是中医在传承过程中留下的时代痕迹。
由于不改祖制,故传承人在传承时,是不会把老祖宗定型方子变成现代的度量衡的。也就是有了现代伤寒论方子度量衡方面有这么大差异的原因。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2:40 +0800 CST  
1,2
中国的文化能源远流长,就是与老祖宗很早就定下的规矩有关;孔圣人曾曰“述而不作”;故我们也看到,伤寒论的第一方“桂枝汤”中对药物破碎的手段是“嘴嚼”,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个方子很久远了,是在没有铁器的年代,桂枝汤这个配方就定型了;再看看“五苓散”的打碎方式,是“捣为散”,已经用工具了;这就是进化,也是晚于桂枝汤出现的证据;至于重量上的差别,有“两、株、鸡子大、升”等;更有用“尺”来规范“厚朴”的;这都是中医在传承过程中留下的时代痕迹。
由于不改祖制,故传承人在传承时,是不会把老祖宗定型方子变成现代的度量衡的。也就是有了现代伤寒论方子度量衡方面有这么大差异的原因。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3:09 +0800 CST  
1,3
所以,我认为,《伤寒论》,就是古代从炎黄开始,代代竹简传承,同时也口授心法,到张仲景时传播开的。我们的古人鉴于对古代传承下来文化的原则:述。对于老祖宗的经典配方,保持原样的结果。
由于口授心法断代了,造成伤寒论的书本流传了下来,但伤寒论的心法没有传承下来,以至于产生了今天的混乱局面。
由于伤寒论是中国从上古开始,世世代代中医实践的结晶,其理法方药齐备;所以后代学习中医,发扬中医都是从伤寒论开始。伤寒论的处方,是自神农氏开始,一代一代筛选出疗效最优的组合。
后代中医大家,也是对仲景心法的理解、补充和完善。
所以,历代大家,大多推荐学习中医,自《伤寒杂病论》开始;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4:11 +0800 CST  
1,4
但《伤寒杂病论》理论被湮没,也是在很早就出现了;《伤寒杂病论》作为东时期汉的著作,至迟到唐代已经几乎失传;到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出现,才重新修订颁布。但其口授心法的部分,已经失传。所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曾经说:
“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至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
看看,唐朝就开始以“冷药”疗伤寒,此旨趣与当今西医同。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4:40 +0800 CST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6:41 +0800 CST  
药王孙思邈像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7:14 +0800 CST  
1-5
伤寒论到成无己以下,开始了以内经解伤寒的先河;后代更是百花齐放了。
由于百花齐放,有些中医大家为了博眼球,搏出位,言语不自觉的就有偏激了。同时,中医的理论也更加繁杂了。
所以,我认为,中医小白,还是从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始为好。


所以,我为了简化中医小白们伤寒论的学习障碍,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六病”入手,讲述更加接近张仲景《伤寒论》的三阴病三阳病的概念、合并病之原则等;且在感冒阶段不研究脏腑生克理论;以期还原张仲景老师朴素的以症状为中心的症治思路。
怎么样?开始跟随我一起去探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奥秘,开始穿越吧。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8:01 +0800 CST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7 08:58:47 +0800 CST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18:26 +0800 CST  
2-1
大叔读伤寒2之阴阳



中医小白们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如果沿袭今教材或自宋代一降的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研究;来注解伤寒论大家的著作时;将要面对太多繁杂的概念需要记忆与理解;但当这些注家们又各执一词的时候;我们中医小白们就会更加迷糊,从而导致半途而废;
我的这个“大叔读伤寒金匮”系列,就是要避开这个陷阱,给出一个简单的而清晰的概念。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19:06 +0800 CST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19:32 +0800 CST  
2-2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19:54 +0800 CST  
2-2
一、阴阳

此为第一等重要的概念。是中医的顶层概念。学习中医或伤寒金匮,首先一定要对阴阳有清晰的认识。
古人云:诊病当首别阴阳。此乃中医界公认的定则。
我的理解:古代中医,包括张仲景老师,其首别“阴阳”的原则,是为了区别患者患病时整体的应激反应状态:
阳性病,就是指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身体出现了发热、亢奋、呼吸急促等症状;即患者的生理反应状态是趋于“太过”,故命名为“阳”性病。阳性病患者身体的能量充足,其应激反应也就强烈。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20:05 +0800 CST  
用药如用兵;第一层首辩阴阳,你是统帅,那就是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22:50 +0800 CST  


阳性病,如同图中这两个比赛的运动员,搏斗很激烈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24:25 +0800 CST  
患者无热,反而恶寒,有倦卧、思睡等症状,在生理反应状态上趋于“不及”,于是称其谓“阴”性病。
阴性病患者身体能量不足,故反抗微弱或消极抵抗;故其应激反应几乎没有。


阴性病,如同鸵鸟遇险,没有反抗。
楼主 自学中医的蜗牛  发布于 2018-03-29 08:25:36 +0800 CST  

楼主:自学中医的蜗牛

字数:11764

发表时间:2018-03-27 16:46: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7 10:22:50 +0800 CST

评论数: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