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IT老兵,连续创业进入食品行业

本人70后,女,曾经在国内IT上市企业工作12年,负责HR和运营管理。离职后连续创业,也都是IT和智能硬件相关。2016年夏天,在事业和职业选择上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回归家庭,继承父亲的衣钵,从事食品养生。

时至今日,已一年时间,我认为自己仍然还处在从0到1起步的初期阶段。创业维艰,但我对于自己当初的决定和选择越来越坚定,并且享受着这个与时间做朋友的过程。

创业的每一天,都有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和人会出现。所以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找一块纯净的地方记录这个过程。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09-20 00:04:07 +0800 CST  
这两天在外面跑的比较多,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静下来写点东西。

看到今天天涯有一篇热贴在讨论在47岁的中年,被职场淘汰将何以为生,引发热议。一方面发现回帖响应的基本上都是7080后,40+者甚众,这也许恰巧真实体现了天涯的用户年龄段;另一方面,也感慨楼主在这样的年龄,居然没有为“中年危机”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就意外被公司裁员,职场生涯硬生生被拦腰截断。

回想起来,也许我要感谢自己HR的从业经历,让我在30岁到来之前,就提前看到了职场的残酷和自己可能面临的危机。

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是一次,那会儿公司的绩效评定还远没有那么严格,甚至相当人性化,但还是会有个别的员工因为实在跟不上所在研发小组的整体工作进度要求而换岗、降级,直至被上级领导会同人力部门一起谈话,善意劝退。

有一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话结束后,那位当时已经30岁出头,算是技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员工,情绪非常激动,坚持不肯离开,要跟我单独谈一谈。当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之后,他掏出烟,问我可以抽吗,得到允许后他猛吸了几口,手颤抖着,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跟我说,我知道我胜任不了这份工作,所以我一直很努力。你是做人力资源的,请你告诉我,30多岁的人了,孩子刚出生,失业以后你还让我去哪里找工作?说着说着他又激动起来,几乎哭出了声。

那应该是2001年的北京,的确,在我们当时的电信行业,软件企业,上市公司里面,一眼望去,几乎清一色的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生。关键岗位的研发工程师几乎都在25~28岁,30岁如果还做不到管理岗位的,要么是某项技术的大牛,热爱钻研技术但不喜欢带团队,要么,就只能是逐渐被边缘化直到黯然离开。

但那天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作为被信任的对象,面对这样的问题,尽管还是尽可能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安抚了他几句,但实际上,我心里也很清楚的知道,的确,离开了我们当时所在的公司,在北京,以他当时的状态和能力,几乎不可能找到太像样的工作,也就不太可能给妻儿一份安定富足的生活。

同样的问题,那些天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果我离开了这家公司,我还能不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实现北漂的所有梦想和目标?

答案同样是不确定的。

这样的无力感,在后面的几年当中,依然时时的会跳出来,尤其在2007年的时候,尽管那时候我已经做到企业中层,日常工作直接向总裁汇报。在北京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小家,拿到了硕士学位,入了北京户口。但依然有着深深的危机感。

我总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尽管倾注和凝聚着自己多年的心血和奋斗,但更多的,那些外人看来所谓的光环,更多的是这个平台给予的。一旦离开了这个平台和人脉,进入社会,可能我跟当年的那位程序员一样,也跟今天在天涯发帖的楼主一样,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

因为我们习惯了在一个自己所熟悉的组织结构和环境当中,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流程,基本上是程式化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果换一个环境,尤其是离开了这样相对规范化运作的平台和体制,作为一个拥有某些职业技能的人,重新去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至少当时的我,是不安的。

一方面不甘心于在30+的年龄就止步于某一家企业,因为知道这样做下去,跟国企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本质并没有区别。另一方面,如果换一家企业,依然还是从事管理类的工作,我觉得自己的路并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走越窄了。因为这意味着越往后,我可能的选择就越少。

好在,那一年随着软件外包市场的风起云涌,我特别幸运地得到了一个集团内部创业的机会。

也从此走上了创业生活的不归之路。创业,并不代表能力的高低,仅仅是一种不同于朝九晚五职场生涯的生活方式。

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依然认为自己在冥冥之中,被内心的危机感推动着,做了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当时的选择,就没有现在的我。尽管同样是40+,现在无论是再一次从0开始,还是回到企业做管理,我都会心怀梦想,走稳脚步。却不会再有,当面的那些忐忑和不安。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09-22 01:53:55 +0800 CST  
今日冬至,这一天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乃大吉之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周秦时代还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可见这个日子的重要性。

这一天,也是汉人拜天祭祖的日子,因此,文以追思。

我的老家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千年小镇,虽然并非出生和成长于斯,但这里是我们祖辈几代人魂牵梦萦的所在,也是我心心念念的根。

我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就是我心中和生命中菩萨一样的存在。小的时候经常围在她老人家身边,听她用浓郁悠长的乡音讲述老家发生的那些故事,怎么听都听不够。关于曾祖父的记忆,也都是来源于奶奶的那些述说。

曾祖父是当地知名的中医,现在来看真的可以说是悬壶济世,专为当地穷苦的百姓看病,并断然谢绝做官。曾祖从医后为自己更名为“乾一”,应当也是颇通易理。奶奶说我出生以后,曾祖父特地要了我的生辰八字,看完以后微微一笑。就算到了现在,也并不知道这一笑的确切含义,但这一段的描述,却让我在不由自主想到时心生安然。

儿时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古镇的老屋,在那里嬉戏玩耍。老屋的木楼修建于1928年,至今已90年了。二楼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相片,小的时候不懂为什么逢到年节老人都会祭拜祖宗,也只是出于听话和好玩照着样子去做。时至今日才渐渐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和去处,而我们的来处,和自己的祖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缘分,是决定着我们一生走向的基因。

虽然家父是搞生物学的,一直跟我们灌输遗传和基因的概念,最近几年基因这个词也很火,但也就是在创业之后,我才开始更多的去内观自己,不断检索自己的基因。从这个角度,简单地说,基因就是我们在做选择和判断时起决定作用的那个因素或者因子。

就像我,经历了几次的创业之后,在各种的利弊权衡和得失取舍之间,最终做了现在的选择,这就是我的基因决定的,是我的整个家族带给我的印记,这就是我。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2 23:33:32 +0800 CST  
当然,我们后天接受的教育、各种的经历,也是构成这个“我”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不赘述。

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青春叛逆的那些岁月,一心只想放飞自己的梦想,像个风筝一样的飞离家乡,越飞越高,几乎快要断了线。

终有一天,峰回路转的时候,就像今天的我,才懂得家乡的含义,明白我们和祖宗至亲之间那些不可分割的缘分和牵连。。。

冬已至,阳初生,谨以为记!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3 00:27:04 +0800 CST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4 23:39:38 +0800 CST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4 23:40:19 +0800 CST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4 23:58:03 +0800 CST  
今晚平安夜,应个景儿,发两几张平安大厦的远景图。不知道为什么上传以后像素损失很多,得空再研究吧。

每次看到平安大厦,都有把它拍下来的念头。这不仅是对一栋现代化大厦的记录,更包含着我自己的很多心心念念,会想起奶奶常念叨的,你们平平安安的就好。

尤其小时候每年过年回老家,奶奶都会先给每个儿孙发一块云片糕,一边说着步步高,平安健康这样的吉祥话。在当时的我们听起来,平安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情。

而在自己经历过许多事情以后,才能明白,老人对儿孙的最大期望,莫过于平平安安。而平安这两个字,其中的含义,也远不止风平浪静那么简单。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5 00:06:17 +0800 CST  
谢谢关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找到自己,做好自己,已经成为奢侈。我也是在尝试和探索中,希望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5 23:25:26 +0800 CST  
我是谁的小程序?

出生在一个在那个年代算是中等的知识分子家庭,本应是幸运。记得10岁以前我们住在给苏联专家盖的“小红楼”,一栋两层四套的小楼,中间楼梯隔开。我们跟另外一家合住在其中的一套,每家两个房间,厨卫共用。洗手间装着白瓷的洗手台和抽水马桶,房间是木地板,门前有一小块空地。

整个大院专家云集,经常听说谁谁又被外派了,谁家的孩子出国了。我记得家里常有国外的奶粉、巧克力,麦乳精和糖果更是不断。

大院的绿化很好,松柏和杉树成林。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其中玩捉迷藏,或者把树干拴上皮筋跳。叫做小红楼的原因,是因为房子的外墙用的是深红色的砖头,隔一段时间还要重新刷一遍。不知道是否和克林姆林宫的红墙有什么关联,但因此后来再看到有些关于“红墙”的书籍或者影片,总是会有些许的亲切感。

每逢暑假的时候,我们早晨会把小方桌挪到红楼遮蔽住的荫凉地儿写作业。吃完晚饭,每家每户都会把门前的水泥路面一遍遍浇上凉水,待蒸腾着的暑气消退后铺上竹床,大人们扇着芭蕉扇纳凉聊天,小孩子们嬉戏打闹,倦了就躺在竹床上面看星星。经常看到有一颗两颗的流星划过夜幕下的天,听老人说这是一个好人又去了天堂。就这样慢慢沉沉睡去,直到夜里被纳凉散去的大人抱回家里。

可是,在这样一个至今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环境下出生和长大,我的青少年时代,却更多充满着被严苛管教的压抑和叛逆。

我的父母都是所在院校的骨干,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他们有多要强有多拼。在我那时的记忆中,每天晚上,我们一家四口,我和妹妹趴在小桌上写作业,爸爸妈妈在大桌上,一个在备课或者刻卷子,另一个在埋头写书。但也就是在那几年,他们俩前后因为心脏病住进了医院。

不知道为什么,印象中,从5、6岁的年纪,我就已经开始了对人生无趣的思考和逃避。后来学了心理学,了解到其实每个人的基本人格都是在6、7岁就已经形成了。这也就跟中国的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谋而合。

在参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从“我是谁”开启话头。在这个话头上,我是直到最近才稍微得力。以前,总是在感悟虚无缥缈的那个“我”。而实际上,眼下的这个实实在在的我,正是我们过去所有的总和。所以,把当下的“我”,这一辈子几十年的“我”看明白了,距离那层窗户纸也就不远了吧。

那么在看的时候,主要看什么呢?我看到的,是自己这半生被输入的源代码,以及由这段代码驱动下一直在运作着的程序。我们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接受到这样的输入。并且,也许正在,用这样的程序,去输入和驱动着我们的下一代。

从佛家角度,人生的源代码,是过去无量以来的因缘果报,这一切也都集中体现在我们这一生的原生家庭和所有因缘当中。

我想起自己一直在叛逆和严苛教育中度过的青少年时代,成年以后继续延续并自我强化着对自身的不满,从而成为工作和事业狂。往事历历在目,我也终于看清,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缺憾,如何如同烙印一样如影随形,并逐渐演化成我生命中的每一段情感和经历。

这就是因、缘、果。
楼主 May在煮茶  发布于 2017-12-25 23:33:16 +0800 CST  

楼主:May在煮茶

字数:3987

发表时间:2017-09-20 08:04: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26 12:49:09 +0800 CST

评论数: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