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桑柘处,山野无爨烟

周末天气还不错,清晨出发准备单枪匹马去闯一趟京西百花山。上次去百花山还是1985年的事了,这几年去过的人说现在那里旅游开发的不错了,有马路可以通到山上,不用像我们当年都是腿儿着上去的。
我顺着109国道一直往山里走,走着走着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按说这个时节山里应该还有点秋色,怎么看上去那么凄凉?难不成上了一个礼拜的班就把大好秋色给蹉跎了?忽延,见路边有一个休息站,我就停车想看看究竟。这里有一排充电桩,而且有一辆车正在那里充电。我就上去和那位车主了解一下,他果然是本地人,说百花山上肯定没有秋景看了,说只能看看古村了。这里有一个老北京人的前据点叫东胡林人遗址,当地人说东胡林人是最老的北京人,这个倒是大概齐不错。不过,东胡林人和四九城里的北京人没什么关系,而且和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好像也没什么关系。东胡林人遗址考古证明他们是距今一万年前的当地人,那就是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呗。目前既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后来到哪里去了,所以说他们是老北京人有点太勉强了。那个遗址还在发掘,不对外开放。就是开放,我大概也没兴趣去看考古现场,不过是有几个土坑,里面还有点啃过的猪骨。我就问充电人还有没有不那么古的村子可以去看?他说当延有,小一点的有爨底下,大一点的有灵水;爨底下旧一点,灵水新一点,里面都有人住,不是野人。
我心想老是听人家说爨底下,我还没有领教过,干脆别去百花山了,我就在爨底下村看看吧,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爨,那底下到底有什么。从字面上讲,这个爨就是灶;那爨底下应该有的就是烬呀,除了烬的话,可能还会有一只烤白薯;要是贵重的东西,那可能就是金条呗,真金不怕火炼嘛,藏在灶台下面肯定稳妥。
到了那村子,就看见村口有一块铭字碑。村里人好像不怎么喜欢这块碑,就盖了一座茅房把它挡在后面了,我是为了去方便,才看见屋后的这块碑。


村口除了有旅游厕所之外,当然还要有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这些旅游设施都在村口靠外,为的是不要破坏村子里的原生态。过去的商店都叫供销社,因为除了卖洋火、篦子、松紧带和火油,还兼代收购山货什么的。


村口一定要有一棵老榆树。其实这个不能说是村口的老榆树,应该是这户人家的立户之树。北方民俗是在新房前面要种树,在新婚的时候也要种树。


不仅这一户门口有老树,这里也有。


这是村公所。


你看它的大门,很朴素,在城里这叫棋盘大门,乡下就叫光板门。你再看那门框,也是光不溜秋,别说门墩,连个门枕木都没有。公共建筑就这么简陋,这个村子肯定不富裕。


山坡下挨着大路的多是富裕人家,宅子也都有一座挺像样的大门。


这些大门多是屋宇式的,规格还挺高,说明房主很富裕。按规定,民宅是不能有门墩的,但是可以有门枕,高级的都是枕石,还带有吉祥图案刻花。


门匾上的那个字不认识,就去请教房主,他说就是异体的“爨”。
看见一个财主家,叫“福字院”。你看,财主家的大门就有门墩,说明当年的财主是中了举的。仔细一看,那个门框立柱上靠近门墩的地方居然绑着绷带,可能是为了防止门框老朽不堪,没准儿哪天就分崩离析了。


财主家为什么叫福字院?因为进门的影壁上有个“福”。


村里的四合院比不了城里的大户人家,这个影壁就是东房的南山墙。你看那个福字,上面有三十朵梅花,这是暗合着“爨”字有三十笔画。这是房主人这么说的,我也不知道这里有什么逻辑。而且房主人说福字左边的示字旁好像一个女孩,另一边好像一个男孩,他们俩人脸对着脸,这说明这户人家有一位女主人和一位男主人,所以有福。
财主家有二进院子,开着一座农家乐,供应饭菜和床铺。这个周末过后住宿就关了,今夏最后一个住宿日,天冷了。在前院里看见“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正在哄孩子。边柜上摆着几件传家宝,那架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肯定比三洋收录机岁数大,说明房东不仅有文化,而且爱听小曲儿。那五个崭新的竹壳热水瓶绝对是赝品,这日子口下上哪儿找竹壳去?


财主家前后院之间既没有月亮门,也没有如意门,而是一座穿堂屋。后院比较规整,有三间大北房,也有二间东房和二间西房。我一进来就感觉这个院子怎么这么小,原来是东西厢房都朝院子中间前进了一步,看来这乡下的财主当年买这块宅基地的时候是短了一笔钱。短钱的结果就是院子太小没地方种果树,不过人家外面山上有的是果树。


说是三间大北房,其实乡下的大也没有城里的足实,你看这堂屋里,勉强能摆开一张八仙桌,可绝对招待不了十六方。当年盖房上好梁之后又短了一笔钱,就没装天花板,直接露明了。北墙上中规中矩挂着一幅字和二扇屏,上去看了一下,那个福字很清晰,那二扇屏里是门口门墩刻花的拓片。北墙下居然还有很合规矩的一张条案,我正在观赏这张条案,后面上来一朵玫瑰,她说“没有我家的条案长”。我问她“你家条案有多长?”她说一米八,我心说你那是大床吧?不过她说得对,这条案是短了点,结果就是前面没办法摆下两把太师椅和茶几了,房主人在条按下藏了两把扶手椅,茶几不知道藏哪儿去了。你别看这房间小了一号,可是东西屋的隔扇可是相当神气,说明当年的举人真是考上的,相当有文化。


欣赏完了往外走的时候,突然发现他西房窗台下居然有一个带福字的铸铁炉门,而且墙上还有烟熏妆。我对房主人说,你家祖上真是相当讲究啊!他说这是本村目前最后一盘炕了,我说“我的意思是说你家祖上家里有阿姨夜里起来给各屋炕下添一把火,真讲究”,房东听我这么一说,很自豪地一扬脖把大背头往后甩了一下。


接下来又是一家财主,不仅有门墩,而且还有字,这个带字的比那刻花的又高了一级。


里面格局一样,也是中规中矩的四合院。


再往前走,突然看见拐脖里的牌子上有“地主”的字样。


原来这地主家的大门是不朝大街的,而且有一堵墙把开在侧面的大门挡上了。这个一定是有流浪的大仙给地主家看了风水,要挡住街上那些打酱油的和吃瓜群众的目光啊。进了拐脖,看一眼地主家侧开的大门。大门很低调,没有门墩,说明地主没有官职。但是你看他家影壁,上面有字。我竖着念了一遍,不成体统;横着再念一遍,还是不成体统。房主人在我身后笑眯眯地说这是本村宗族表。好家伙!你别看这地主很低调,连个门墩都不装,可他这里管着全村的宗族延续呐!
一进地主家就闻见一阵一阵的香气袭人,不是花香,是肉香。这一点我在其他人家也发现了,全村各宅都兴办饭局,从早上开始,各家就支起四枚铁锅煮三江,不过下面不是七星灶,也不是古爨,它就是现代灶,烧的是液化石油气。锅里煮着什么昵?一锅侉炖鱼是一定要有的,都是官厅水库的锦鲤,附近虽然有一座斋堂水库,可是这里不须打鱼。然后一锅蘑菇炖小鸡一定是要有的,蘑菇就是本地山里的土货,小鸡来路不明,没见村里有街道鸡,也没见有山鸡。然后一锅乱炖一定是要有的,里面有自制粉条,镇上买来的肥瘦肉,还有白菜、蘑菇和扁豆。这前三锅是标配,第四锅里炖的什么?那就是各家的拿手煮,有的是茄子扁豆烀土豆;有的是南瓜汤。刚才走在村里因为不是很饿,所以也不显着肉味飘香。我还看见二个小姑娘领着一队“拉菲克”,指着街边戏台院子里的四口香锅对大家说We meet here 11:30。我正纳闷这小姑娘是要带着拉菲克们跳油锅还是怎么着?就有一个拉菲克狂喊Peugeot,后来才明白他喊的不是标致,而是啤酒。
这会儿我也是有点饿了,就感觉那些锅里的香味真是比万有引力还厉害,得了,我就在地主家吃一顿吧。我看旁边一对夫妻面前的桌子上摆了一条鱼,还每口锅里的大煮都盛了半碗,我肯定吃不了那么多,我就要了一条侉炖官厅锦鲤,还要了一张葱花饼。说实在话,那条炖了一上午的鱼是真好吃,都让我吃了。一张葱花饼吃了半张,另外半张揣兜里带回家晚上接着吃。


一边吃,一边和走来走去的房主人瞎聊。原来,这个村子里都是姓韩的,来自山西洪洞,就是苏三被冤枉的那个地方。看来洪洞是有点容不下人哈?这些韩氏人走到这个地方,就发现这里周围的山很吉祥,好像是一条龙,山下还有一条河,龙在水边一定风水好。关键是这条龙围着的一个小山特别像灶台,有龙有水还有灶,太美了,他们就在这里住下了。因为这一族人不是姓赵,因此不能用灶做村名,这样,他们之中的一个文化人儿就把“爨”字搜出来做了村名,村子在爨山下,清水边,沿着山坡盖起了房子。从他们来到这里时族里的长辈延续到现在,一共已经有三十代,就是门口影壁上的那三十个字,现在村里有三十二户。过去因为这里太偏僻,虽然风水好,可是村里非常穷。周围的那些村子因为在山外,比这里耕地就多一些,自然也就富裕一些。眼见着人家村里都翻新了住房,这里的人家却一直都无力翻修,可是没成想这个没钱盖房倒成了“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村里组织大家从1995年开始举办旅游,2003年国家文物局给命名了历史文化古村,从那时开始村里就吃上了旅游饭。房主人感谢了祖上给留下了这一片老房子;又感谢了老天爷让他们虽然当年有钱盖房,后来却没钱翻新;接着再感谢改革开放的政策;最后感谢我们这些游客络绎不绝来给他们捧场。我本以为这位房主人是贫农,在土改的时候分来的这所房子。结果他说这是他家祖上的房子,他家先人一开始也是努力种地,后来靠积攒买下了一些地,当然也雇了一些人种地,家里并不是很有钱。前面的财主家主要是靠做生意,比他家更有钱。
村子出了名以后,就会有一些喜欢老文化的城里人来游历游历,可能还会帮村里人规划规划怎么复古。这些文化人儿都有谁昵?你看这个,村口的第一家,门匾上写着“鸿飙草堂”,名字很有文化吧?让人想起德国的狂飙突进。一看落款,是老舍的公子舒乙。这座门上面有大把的木雕,很奢华。院子的原住民应该不是什么大户,大户不应该住村头。他这些花里胡哨的木雕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特别是门枕木上面的那座木雕。这户人家按制可能没有门墩,今人就给新装一个做旧的木雕门墩?


再古的村子都会有富人和穷人,看看穷人家的院门,极为简陋,门框上面几乎片瓦不留,连门板都没有了。


已经坍塌的院子。


看看这户没有院子的,最简单的房子,外装修就是一层泥。


村子既然是顺着山坡盖上去的,当然就有上坡路,这些石头台阶小路都很有情调。


看见一位爨大妈正在往山坡上走去,看她那身姿,年轻时一定村里的妇女主任。


我顺着她的足迹走过去,看见一口爨井。通常村里的井都是在低地上,这口井却是在山坡上?噢,山坡下打井吃的是河水,这里半山坡上打井是不是可以喝到山上下来的泉水?反正他们肯定有自己的爨逻辑。


村子里除了要有公用的井,肯定还要有公用的磨坊。这是磨坊里的碾子,也很有情调。


按照地主家人说,这个村子最早是在明代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可是我看这里的房子都是清代民居式样,而且是清代比较晚期,已经很少有明式痕迹。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是在清代晚期有一次大规模重建。
总之,周末跑来看山却走进了一座古村,这座古村还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看到清代北方民居的风格。
楼主 zzz0401  发布于 2018-11-12 16:22:02 +0800 CST  

楼主:zzz0401

字数:4321

发表时间:2018-11-13 00:22: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21 11:29:37 +0800 CST

评论数: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