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
——从房陵走出的大唐天子
李显,唐中宗。两次当政,共七年时间。在第一次登基两月后被废,贬于房陵,改封为庐陵王。十余年后,召回长安,其母将政权复归为李唐,再次登基为大唐皇帝,是为中宗。数年后被自己的皇后和亲生女儿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
李显虽然两度贵为皇帝,但在历史上留下的记录似乎都是负面的,受人称道的东西好像没什么印象。1996年房县博物馆来电话告知,说发现了庐陵王城(李显贬于房陵时筑的古城),请我们馆派人去帮助确认。馆长安排我和另一位同事前去实地考察,看其到底为何物。结果:它不是唐朝遗物,应该是明清时期的古山寨。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李显留下的历史遗物,却收获了李显与房陵的联系。
李显,生于公元656年,死于公元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李显没什么多少事迹可述,但其人生创有很多让人说不明,道不白的话题。如懦弱的性格,坎坷的命运,悲惨的人生,还有令人同情的死亡,都是说不完的故事。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李显正是这如此。

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朝代之一,作为唐朝的皇帝理所当然也应该是最有能力的那一类,然而李显却并不属于那一类,他属于错为男人的那类男人,他愚腐懦弱,做人没有原则,做事没有标准,似乎就是一滩烂泥,既糊不上墙,更扶不起来,所以他只能是滩在地面任人踩踏的那类男人。作为大唐皇帝应该是什么都不缺,但李显却缺一样东西,即缺少“气”。他做人缺少志气,做事缺少勇气,做朋友缺少义气,处理事情缺少正气;作为男人缺少阳刚之气,作为一家之主缺少骨气,作为一国之君缺少霸气。由于缺少“气”,所以他一生就像放了气的球。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有自己的原则。做人的原则就是失意时不失志,得意时不失德;做事的原则是顺势时要顺人意,逆势时要顺天意。李显,也曾是普通人,他也有关于如何做人的问题,之后再是皇帝,所以他不仅具有做普通人的原则,更应该具有做皇帝的标准。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之为天子,即天的儿子。如何做天子会有其原则吗?当然有,只是在古代的中国,没有人给皇帝制定原则和标准。虽然没人敢给皇帝定标准,但没有标准是最高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圣人古代皇帝一般视为圣人,皇帝没有标准而对于圣人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标准,能达到这种标准的人是圣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他的完美人品和德行在有限世界中无限存在这是何等标准如同神。总的来说,圣人是才德全尽、光芒永照之人。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称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圣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标准也是非现实的。不过这个标准有着层次感,有递进关系,即由一般人到圣人的过程。如“修身、齐家”就属于普通人的标准,之后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标准。
“修身”是指个人。人要有好的品德,要做到“正其心、诚其意”,使自己成为一个既人品高洁,又聪明智慧的人,这就是“修身”。“修身”并非是“修”自己的肉体,而是灵魂,是修心、修气、修德行、修情操、修品质,此谓之“修身”。人将自己的“身”修好了之后,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使自己家庭和睦、和谐、和蔼,使夫妻恩爱、兄弟团结。“治国”有点复杂,这里的“国”当然是国家,但不是现代概念的国家,其指的是当时的诸侯国。所谓“治国”,指古代那些诸侯王,治理自己的国家。“平天下”可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天下”,在当时所说的“天下”,是周朝的“天”。周朝的天比现的天要小得多,仅指的是周王朝及其分封的各诸侯国。由于当时的周王称为天子,这个天子管理下的疆土即为天下。所谓“平天下”就是管理周王朝的天下,“平”使天下充满和谐,太平。
圣人是与凡夫俗子相对应的,我们都属于后者,所以能“修身、齐家” 就足够了,“治国、平天下”是帝王们的事。其实,并非所有的帝王都是圣人,但他们必须要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古人将这类人称之为“圣人”还是不太准确的,皇帝不一定是圣人,圣人也不一定都是皇帝。李显虽然与圣人无关,但他是皇帝,他应该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在他管理国家的时间里,从其身上丝毫没表现出与皇帝相应的德行、才能、智慧。非但如此,甚至连一介凡夫俗子都不如,而给人一种感觉—-他是多余的人。在家是多余的男人,在皇宫是多余的皇帝。
李显从才智到能力都较为普通,却有非同凡响的人生。首先,他是两个皇帝(唐高宗皇帝、武则天女皇)的儿子,这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次,曾两次立为太子,两次登基为皇帝,这在历史上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有如此独特的人生,是因为他具有某种超凡的能力,还是有过人的品德?都不是,是历史给予他这种特殊的人生之路。客观地说,凭李显的能力和德行既不应该被立为太子,更不可能登上皇帝之位,他只能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若此,还可做一个平民百姓,过着乡野民夫,娶妻生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还算丈夫之列。老天给他开了个大玩笑,他本来是布衣之命,却偏偏生错了家庭,投错了男人胎,走错了人生之路;当然,他还娶错了妻,生错了女,最后死也错了,错在不应该死在自己的妻女手里。这都是上苍强加给他的,似乎不能怪他李显。
概括李显一生,可能谓错字连连,是什么原因让他成造了这些错?当然有社会方面的,但其主观欠“修身”是其致命的缺陷。所谓的“修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培养个人良好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以文化知识作为土壤,而滋长出来优良的品德,其中男人的担当精神就是其中之一。李显生为男人,生为皇帝,他缺少的就是男人的担当,缺少的就是男人那样的勇气和精神,所以最终成为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男人,令人啼笑皆非的皇帝。

2、李显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他人支配下活着,他虽然两次坐在皇帝的龙椅上,但加在一起也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其中第一次登基还不足两月就被母亲——武则天赶了下来,并被贬到今天的湖北房县,一家人从长安被赶到与野人相邻的地方,过着与猿猴相处为伴的日子。封建帝王的权力是供自己和家人享受的,李显登上皇帝之位却给家人带来痛苦。这虽然不是他的罪过,但起因毕竟是他的不慎所造成的,若他对一些事情处理得好些,完全是有可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给家庭成员带来如此伤害,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责任。换个角度说,就算不是因他而起,在这种极端环境中,作为一个家庭中的男人,也应该挺身而出,为自己的女人、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家,挺起胸膛;为贵为皇后的老婆、贵为公主的女儿撑起一片那怕是并不蓝的天,也要使她们能平安地活下去,不用担心受怕地活下去,可他没有,他做不到。即使不能保护家人也就罢了,不能成为家人的天也就算了,但不能成为家庭的累赘,不能要自己的女人来保护、来安慰、来呵护。这种男人是可怜、可悲的,不应该得到同情和理解。
据史书记载,李显在房县的日子里,天天惶惶不可终日,唯恐其母亲派人来杀他。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房陵,李显就吓得想自杀,担心这些人是来杀他的。这是多可笑的男人,在还没有搞清楚来人之意时,就吓得自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安危。不明白他到底是懦弱还是自私?如果说是懦弱,可他竟有自杀的勇气,所以只能说是自私,要不怎么解释。一个敢于自杀的人,却没有勇气与自己的家人共同面对灾祸?人们常说憨人憨福,这句话在李显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虽然缺少男人气,虽然缺少担当,但他娶了一个有男人气的老婆,有担当精神的媳妇。每当遇到要自杀之时,总是他的老婆站出来,安慰、鼓励、帮助、劝慰他,才使他放弃自杀念头,回归到生活中来。
李显不仅懦弱、自私,更缺少男人“齐家”责任和男人荣辱观,所以他的家庭可能是中国古代社会帝王家庭中最为肮脏的家庭。由于他的懦弱和没有责任感,自然也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所以他的女人只有去找可以保护他的男人。于是他的老婆——韦太后,回到长安之后开始猎取男人。武三思成了她心中的男人,于是武三思上了他的龙床,与自己的老婆同被共眠,同欢作乐。而他呢,清楚得与他们两人一样清楚,明白得与他们两人一样明白。他却故意躲之避之,给老婆偷情提供空间,给老婆偷情提供必要的条件。不仅如此,老婆和情夫在他的龙床上玩,而他竞为给他们服务,使他们能玩得开心、快乐。世间的男人可能只有李显才有这种“胸襟”。
本来这些都是个人的私生活,外人并无过多的指责,若是普通人,这种生活也只不过作为茶前饭后的谈资而已,大不了唾其行尸走肉罢了。可李显不一样,他是皇帝;他老婆更不一样,她是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政治,他们的言行举止关系到唐朝稳定和兴衰,所以他们的私生活也就不能看作是简单的私生活了。作为皇后,她要母仪天下,要做天下女人的楷模,成为传统道德的典范。如果身为皇后的女人行为不检,一旦被险恶的男人利用社会将出现重大动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中常有发生。其实武三思与韦皇后也正是如此,他们之间并不完全是爱情和欲望;更多的是政治和权力,他们相互利用对方的力量,达到满足自己的目的;说白了,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只不过是用赤裸裸肉体来掩盖权力欲望。换个角度来,他们是为了侵占、篡夺李显这个皇帝的权力。

3、李显这种极端懦弱、极端缺少男人气质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一定是悲剧的。李显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富二代,从小就过着花红酒绿的生活,拥有着他想要的一切,如果是一个有思想、有志向的人,他会从这种生活中领悟出许多人生和社会的道理。但他不同,所以他是个行尸走肉。就这样一个既没志向、更没追求的人,按中国的古制,还必须要登上皇帝的位置,这本来是不合理的,于己、于人、于国家都是不利的。但几千年的制度,是不能更改的,尤其是皇位的继承,于是李显就这样走上了他不应该走的那条路。
不该走的路并不等于就可以不走,李显当皇帝这条路是必走之路。刚踏上征程的李显还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但他,毕竟没有识人之智,无用人之才,尤其是无人愿意来支撑他这堵墙。可皇帝的位置毕竟太有诱惑力了,他得要保住,情急之下他想到老婆的家人,这让他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管不了这根稻草会给他带来什么,抓住了就不松手,于是任命老丈人以宰相。
其父在位时,其母欲想登上皇帝之位,现在高宗死了,皇帝之位自然是武则天眼前最为耀眼的金苹果,像只老虎张着血盆大口,欲一口吞下这只苹果。她虽然想吃,无奈有李显这个太子,祖制使她一时不能合口,只好将嘴张着,等待合适的时机将儿子和皇位一起吞下。武则天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时机来得这么快,这么好。当李显任用自己老丈人之时,武则天周围的人当然出来反对。本来有人反对也是正常的事,他竟说出无论如何说也不能说的话。此话一出,他母亲早就张开如同饕餮一样的大嘴,轻轻一合就将他咽了下去。这句话就是“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于是他从皇帝的宝座上下来了,这把龙椅他还没坐热,就将椅子交给母亲,自己到房陵去劳动改造。
皇帝是一国之君,在中国家天下的社会里,国即为其家,家也是其国,作为皇帝实为这家之主。问题是这个家并不完全是皇帝一人的家,而是皇帝这个家族,所以尽管是一国之君、一家之长,并不能完全将国和家完全混为一团。李显就将国和家混为一团了,他认为自己当上了皇帝就可以将国家视为自己的个人财物,任意处置,所以他想建立自己的小社会之时,将国家的权力给他所亲近的人。本来在用人问题上,只要能用贤人,用有才智的人,用谁都没有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掌握政权者都是任用自己的人,问题是可以用,但不能说出来。李显将不能说的话说了,而且还说得理直气壮、有恃无恐。这只能说李显是一位非常缺少政治头脑的人。常言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李显这样的话在政治斗争中不带来灾难才是怪事,所以他被赶出长安,赶到鄂西北山地的房县,与神农架的野人为伍,这并不完全是他人之因素,而是他自己带来的恶果,自作自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李显之无能无智。
李显从皇位下来之后,先被软禁于均州(均县,现在湖北的丹江口市),之后又到房陵,他一家人在房县生活了十四年。在从均州到房陵的途中生下了唐代最为漂亮,也是最为贪婪的公主。在房县的十四年生活中,他的妃子韦氏(后来的韦皇后)一直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李显是个非常懦弱的男人,他得力于韦氏才生存下来。韦氏是个非常有头脑、有主见、胆大心细的的女人,可以说韦氏是李显的灵魂、主心骨。人们都不曾想到的,如此强势的武则天竟生下这样一个如此懦弱的儿子,这可能是老天对武则天的一种惩罚,是武则天的报应,当然也成全了她的皇帝之梦。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像李显这样的男人的确不能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武则天将他从皇帝的位置上赶下来,应该对他本人、对国家、对百姓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
从斗争中败下来的李显不得不拖儿带女来到房陵。房陵,古称房州,今天的湖北房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因远离封建王国的政治中心,属川陕豫鄂四省交界之地,其境内山高林立,地势险峻,加上其高湿和高温的气候,导致居住其中的人易感冒生病,故有“瘴痍之地”、“流放之地”的称谓。李显在房陵待了十四年之后,于公元699年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立为太子。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起兵发动政变,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等,拥中宗复位,废周为唐,李显二度登上皇帝的位置。
这是件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李显如此窝囊的人,大唐王朝为什么再度选择了李显,又一次将其推到皇帝之位。这一次与十四年前完全不同,上次登基是在唐王室歌舞升平的时候登基的,当时大唐一派繁荣昌盛,人才也非常之多,李显是按照制度自然登上皇帝之位的。这次情况却与之完全没有可比性,此时的唐朝一派萧瑟,整个唐王室被武家清理得几乎无人可用,尤其是武三思等人为了接替姑母的“武周政权”,对李氏进行无情的打击,致使整个李家男人几乎被杀光宰尽,李显如若不是在房陵可能也难以活下来。所以整个李唐王室不是没有可用之男人,而是没有了男人(当然未成年男孩不在其列),李显成为李唐王朝唯一的,有李唐血统的皇位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李唐家庭的血统,明知不可用而用之。李显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次登上大唐王朝的皇帝宝座。
用错人是可怕的,如果用庸人更可怕,尤其是皇帝这个位置,如果用一个不应该用的人,必然出现混乱。李显登上皇帝之后,唐王朝就没有平静过。李显登基,虽然其为皇帝,其权力却在老婆手中。这种现状似乎并不出意料,因为他是一个连家庭都管理不了的男人,又怎么可能管理一个国家。他在房陵似乎只是一个能吃饭,能行走的男人,至于其它的一切依靠老婆,面对一个国家他更是无能为力,他依然只能做一个能吃饭,能行走的男人。不过其老婆倒是喜欢为其分忧,大事小事全包了下来。刚登基之时,她是在幕后,后来觉得这样不过瘾,于是从幕后走到前台,欲像其婆婆武则天一样临朝称制。她的欲望并没有受到任何阻止,李显很愿意、很乐意地将皇帝的一切都给了老婆,于是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皇帝。
如果皇帝的权力被老婆抢去了,皇帝不闻不问不管似乎是不可理解中去理解,但如果自己的老婆将皇帝的权力与她的情人共享,依然不去不闻不问不管就让人大为不解了。韦皇后与武三思不仅是情人关系,更是政治盟友,他们不仅在李显的眼皮底下私通、幽会,同时还合谋大唐皇帝之位。此时的唐朝政府再也不是一个国家机器,更像是个淫乱中的政治同盟,大唐王朝面临着比武则天时代更为严峻的局面,整个唐王朝面临着可能改为韦姓,还有可能改为武姓的情势。李显似乎看不到这些,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也不愿意去过问,不愿意去处理;更有可能是没有这个能力,任其下去,任其发展,反正不关自己的事。
唐朝的命运再一次回到了生死攸关时刻,本来大家希望李显来挽救大唐,光复大唐雄风。可事情的发展与人们的期望竟是如此相悖,在人们的绝望中,太子李重俊终于挑起了历史的重任。于公元707年,在右羽林将军的支持下,领兵政变,将武三思等人诛杀,又进攻后宫,想杀掉韦皇后。按说这是件大快人心之事,李显应该给予儿子强力支持,奖励有功人员。不料中宗竟采纳了未被杀死的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的主意,下诏重赏杀掉太子的人。结果,太子反被杀死。李显下令杀死了帮助自己铲除自己政敌的儿子。
这种缺少人性的行为是不能让我接受的,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更何况儿子是站在国家的角度,站在父亲的角度,站在男人的角度,敢于面对强大的势力,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惩治那些该惩治之人,使国家得到安宁,使权力回归到皇帝(李显)手中,挽回其父的尊严。作为父皇的李显本应该为自己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高兴和自豪。可事情的结果恰恰相反,这于情于理都让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实,是非不分,黑白不明,恩将仇报,这就是李显。在李显的人生中这样的事还不止一次,当他登上皇位之后,武三思借情人(韦皇后)之权干扰政治,原来领导政变的宰相们见此情景,便秘密觐见中宗,要求诛杀武三思。这本来是忠于李显,他应该对这些人表示肯定和感谢。可昏庸的中宗不但不听从,反而将事情告诉了武三思。最后,使帮助他的张柬之等人被武三思所杀,这就是李显。

4、客观地说,年轻时的李显有他值得肯定的一面,虽然谈不上出众,但也并不是那样软弱无能。在高宗在世时,他还算是个有潜力的皇子,这样高宗有意培植李氏接班人。在公元676年,吐蕃入侵中原,李显被封为道行元帅,领左卫大将刘审礼等四十二总管抵御。打了几次胜仗,赶走了吐蕃。次年,李显被封英王,并更名李哲。李显打着得胜鼓,趾高气扬地回到长安。年迈的唐高宗实际上已经感觉到武则天篡权的严重威胁,只是苦于身边没有可用之人,见到李显打了胜仗,说明他的才能,便成了继承朝纲的唯一希望。高宗毅然废掉了皇太子李贤,立李显为太子。
此后,高宗加紧了一系列为李显登基的前期准备工作。先让李显进入国学进行系统的治国修政的学习。到了25岁时,还让他担任“监国”,直接参与朝事的处理,并且大赦天下。高宗做了这些,就以为江山永存,大权不会旁落。唐高宗崩于贞观殿,遗诏皇太子继承帝位。李显继位后,称武则天为“皇天后”,临朝称制。但在母亲面前战战兢兢,不敢动作,这可能是李显天性懦弱,或是武则天过于残暴等原因,致使李显再无昔日的朝气,而就得昏庸无能,无担当无主见,成为一个典型的懦夫。
平庸皇帝李显是一个典型的“贤夫良父”,在后宫中纵容韦后滥用权力,娇惯女儿安乐公主,是有名的“和事皇帝”。首先是个贤夫良父,他的贤良还是从流放开始的。李显一家在房陵时期,若朝庭一有风吹草动,母亲就派人来“慰问”他,而李显一听说母亲又派人来,就想死。此时妻子韦氏一次次地鼓励他,才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之后还又复归皇位。而流放途中老婆为他生下小女儿安乐公主,聪明伶俐的女儿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与希望。所以复位之后,他对老婆和女儿都是出名的好。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最后要他性命的人,正是韦氏。也许爱之深,才会惧之切吧,反正当时宫里宫外都知道李显怕老婆。对夫人如此,对女儿安乐公主更娇纵了,他一生只有两件事没有满足安乐公主,一件是“皇太女”事件,另一件则“昆明池事件”。
李显不仅对家人好,对自己也不差。早些年,他颠沛流离,吃了很多苦,所以当了皇帝后,想着一定要善待自己。他特别爱玩,最热衷打马球。此外,李显可能由于长期关押,清冷的时间太长了吧,回到长安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后,他特别喜欢凑热闹,喜欢去熙来攘往的地方。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当然是市场了,他就喜欢到市场看人家做生意。可是皇帝不能老往市场跑,有失身份。怎么办呢?那就在宫里搞模拟市场。让宫女扮成摆摊卖货的,公卿扮成搞批发的小商贩,到宫女这边来买东西。双方讨价还价,有的吵架,有的骂人,还有小偷小摸的,这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满足了他的欲望。
对人“好”是有原则有尺度的,如果无原则的“好”,将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有如现代一些人对孩子的溺爱,李显的“好”就是这样。他对老婆的“好”,是将皇帝的权力,将管理国家的权力给了老婆,还不加任何约束,这种“好”只会误国害民,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更对不起黎民百姓。作为父亲对待的孩子“好”,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但过了就适得其反。李显是一个父亲,更是一个皇帝,不能将国家的之物随便给予自己的孩子,这不仅损害国家利益,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的贪婪。事实正是如此,他将自己的爱女送上了不归路,这都是没有原则的“好”带来的恶果。
李显的“好”不仅对待家人,对待自己的生活,在政治上也是如此。举个例子说吧,有一个御史要弹劾宰相宗楚客,说宰相在跟吐蕃打交道的过程中收受贿赂,有卖国行为,直接导致了唐蕃关系再陷危局。宗楚客堂堂一个宰相,被人指斥为卖国,此人马上跟御史吵起来:“我素来一心为国,你说我卖国,是想栽赃陷害!”他指天誓日地替自己辩解。按说这两个的官不小,说的事情更不小,作为皇帝无论如何也得好好调查一下,得出个是非曲直,作出一个公正的判决才是。可李显倒好,不仅不去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而是采用和稀泥的做法。让这两人结为兄弟。说你们两个成了兄弟,这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和睦相处,谁也不要和谁过不去,谁也别为难谁。这件事情就这样处理了,处理得竟是如此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当时人都摇头叹气,管他叫“和事天子”,我觉得这太夸奖他了,应该叫“误事天子”。
李显当上皇帝将权力给了老婆,将大唐的财富给了那位安乐公主,按说这二位女人应该满足了,应该对他好才是。可事实并非如此,这母女两亲自策划将他毒死。主角应该是他的老婆,她知道他喜欢吃饼,于是就从饼着手。她令情夫马秦客配置了毒药,她亲自将饼子做好,并将毒药拌入饼中,亲自送到李显面前。李显似乎没有理由不吃,据说他特别喜欢吃老婆做的饼子。看到老婆端上来饼子,香甜地吃着,饼子没吃完眼睛就闭上了,最后送进定陵。

5、李显是一个不要尊严的男人,没有做人原则的糊涂之人,若为一介平民本无不可,但作为一国之君却是国家之大不幸。从人的情感角度而言,李显是值得同情的,他的一生坎坷多难,受尽他人的凌辱;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是绝不可接受的,他昏庸,无能,误国害民。综观他的一生完全是毁在三个他最亲的女人手上,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他的老婆,再一个是他的女儿。母亲将他从一个风华少年变成一个惶惶不可终日,胆小如鼠的男人;老婆虽然为他生存、生活做了很多的事,但当环境发生改革,她将自己的老公作为桥梁,作为垫脚石、作为工具,作为抹布;最终还将这块抹布弃之一边,令其死之而后快。再就是女儿,那位安乐公主只知道“安”和“乐”了,她将父亲作为物资仓库、作为索取的对象,作为填补贪婪、欲望的供应站。能满足她时,父亲就是父亲,不能满足就是仇人。视李显为仇人的还有与他生儿育女的老婆,当她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之时,他还可以为她们活着,一旦不能满足,则将取走他的生命,这就是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李显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当然,这些都是客观的外在因素,而内因则是他自己的“修身”不到位,最终导致他成为一个人不是人,男人不是男人,皇帝不是皇帝的一个既不能齐家,也不能治国,更不能平天下的社会累赘。尽管他贵为皇帝,实则在人们的眼中就如同一件被人利用的工具。
直第一次受房县博物馆之邀去考察有关李显遗迹之后,又多次去过房县,但都没能看到有关李显的可信实物,记得还去过传说中的庐陵王城,可看到的都是现代建筑。据传“庐陵王城”,城内不通车辆,只能步行。遗址位于县城南二百丈处,修百丈高的“望北台”。相传每日黄昏,李显就要登台北望长安,以慰乡思。城南隅又修了考究的“梳妆台”,供韦氏晨妆。这些都是传说,既没有可信的文献资料,更无确凿的文物资料,只能听之。不过从这些传说 传递出李显被逐出长安,来到荒僻山野的焦虑、绝望、浮燥的心情。虽然有一个“王”的封号,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流放者。考古人员找不到“庐陵王城”是对的,大家可以想象,其妻在生安乐公主时连件包裹孩子的衣物都没有,又怎么可能修得起一座城呢?不过,房县博物馆收藏有几件唐代铜镜,其器型硕大,做工极尽精致,上面花纹精巧无比,它远非一般人家所用之物,确有皇家气派,希望它是李显从长安带来的。
2010.1.18


楼主 秦风楚雨巴山月  发布于 2018-08-06 09:03:15 +0800 CST  

楼主:秦风楚雨巴山月

字数:9773

发表时间:2018-08-06 17:03: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6 16:59:32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