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尊”女“卑”

2005年,我开始接触儒学,在学校给孩子们讲儒家学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旁征博引,涛涛不绝;孩子们也听的津津有味,一个个坐的笔直,瞪着小眼睛巴巴的看着我,很精神。我能感到空气中有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也确保他们都听进去了,不必老师一个劲儿的强调纪律,纪律!师生互动的很好,有的甚至能粗浅翻译。

那时《弟子规》成了全校的学生守则,要求孩子力行,按照《弟子规》约束自己的言行,非常见效。讲儒家文化,要讲原文,全篇没有注释,我也没觉得多难。《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年下来,我受益匪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可是等我2014年讲《女诫》的时候,就觉得难了,头脑中没思路,心里没谱儿,对倡导“女德”感到模糊。

《女诫》正文由七部分组成,即《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与《和叔妹》。等我仔细揣摩了作者班昭的意思,又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并对《周易》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明白了——不是我个人不符合《女诫》所倡导的女子要守坤德,要幽娴贞静、涵养女德,所以讲起来费劲,是这个社会,整个地都变得很中性,正是道家学说讲的,“阴阳反背”了。

讲女德,就要讲到男人和女人的各守本位,但是,现在男人多数都变成了“男女人”,怯懦,犹疑,暴躁,情绪化,在家庭中与女人争,在恋爱中与女人争,在职场上与女人争,不大气;有的男人真像曹操说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女人多数都变成了“女男人”,讲话嗓门粗大,走路虎虎生风,养家糊口,职场打拼,很威猛啊。要是跟现在的女人讲:男人是天。夫君是天。她说:我一手遮天!

——整个社会秩序都乱了。父母,公婆,儿女,丈夫,媳妇……已经不是应有的状态了,因此讲《女诫》触动的因素太多了……可是,校长语重心长的说:“讲《女诫》意义深远,谁知道她们中会不会有 呢?谁知道她们中会不会有人身体力行呢?女孩子教育好了,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我脑子里瞬间闪出校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心想,校长也真是忧国忧民忧天下……

好吧。

首先从男尊女卑讲起。“尊卑”不是现代所理解的高贵和卑贱,中国正统文化中,没有强烈的感情用词,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

《周易》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男人应守乾德,像天空一样高远刚劲,勇于承担责任,有阳刚之气。

《周易》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女性应守坤德,像大地一样,慈爱,包容,宽厚,承载着一个家庭。就像四季循环,生生不息,又安详宁静。

所以“男尊女卑”只是客观描述男人和女人的存在状态,说它是一种形容也行,它本身并没有高贵与低贱的概念,没有后世的人们强加的内涵。

这个宇宙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古代讲天人合一,男人和女人都要符合天道,符合宇宙规律,符合宇宙的秩序。道家的阴阳之说,是宇宙在一定层次中的状态,在那个状态中,男人和女人是阳和阴的关系,构成男人的因素是阳刚,构成女人的因素是阴柔。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分子,要符合宇宙规律、符合天道才能稳固。因此,男人要阳刚,女人要阴柔,男人有男人样,女人有女人样,那样才阴阳和谐。这是站在周易的角度,理解男人和女人。在班昭的时代,这应该是知识阶层普遍的共识,所以《女诫》能被人接受。

例如结婚时,男人想,这个女人把终身托付给我了,我要对她负责;女人想,嫁给这个男人了,要对他、对他的家庭负责,要体贴他。

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别乱发脾气,是“忍”。男人女人,都要忍自己的脾气,这样才能“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多修自己,多看对方的优点。《中庸》里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各守其位,才能化育万物。从天地到人都如此。

西汉朝初年,正是“黄老之学”(黄帝和老子)盛行的年代,以黄老之学治国。是尚道的。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得以发展。但是儒家是尊敬道家的,孔子就曾向老子求教。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又说“柔弱胜刚强”,因此《女诫》里说的“卑弱”,并不是哈姆莱特那句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 的意思。她的内在是相当强大的,看起来卑弱的女子并不卑弱。只是不与人争,凡事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不过度执情,被情左右;不过分自我,理智冷静;不与男人争胜,涵养内敛,温柔敦厚,幽娴贞静。

这是由内而外的,不仅仅是言谈举止多端庄,外在容貌多娴雅,见人多彬彬有礼。无论做少女,为人妻,为人母,她的存在就使人心安。“安”字,就是房子里有个女人,这个女人必是涵养女德的。她可以“海纳百川”,任何溪流到她那里都奔腾不起来。她是家里的定海神针铁,男人在外拼搏,回到家里可以让浮躁的心安定。——这种品质往往在一些慈祥、和善、在家庭中话不多、特别替家人着想的老年妇女身上看到,她们多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没学过《女诫》,但她们身上具有传统美德。

《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个故事,已记不清了,大意是,有一户富足人家,主人买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到他们家之后,受到主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有一天,一伙强盗来打劫,把主人一家都给绑起来了,结果这个小妾施展功夫,好一顿拳打脚踢,把强盗赶跑了。主人一家因此对她刮目相看。有人问她既有这等功夫,为什么要忍受主母的凌辱,她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妾就应该守妾道,所以主母打她就打了,没有怨言。主母因此自此剔然猛醒,格外尊敬她。当然,她还很守武德,不然连强盗都能打的落花流水,家里的主母更不在话下,但她遵循一个原则: 不欺负弱者。——这是了不起的,不侍才凌物。

讲《女诫》,学校请了记者,对学生和我做了采访,上了电视。我当年没看那个视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样。今年同事把视频找出来给我看,我大吃一惊,视频上,记者采访时,我说话的语速很快,那种表现,非常刚,非常man,处处透露出木兰从军般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况味……我自己在这方面真是很差,身教重于言教,我自己就没做到……好在女孩子们算是理解了我讲的女诫,明白了女子要“卑弱”的内涵。至于能否践行,那就要靠她们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去领悟了。

另外,儒家学说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里是没有过浓的情的。一切都建筑在强大的理性之上。因此我理解孔子为什么说自己处于“礼崩乐坏”之时,理解他为什么推崇“先王之道”了。

他很推崇舜。舜是真正做到“內圣外王”的君主。推崇先王之道,不过是希望有那么一个好的君主,“一家仁一国兴仁”,百姓都跟他学,道德处于良好的状态。孔子孟子被称为“圣人”,圣的繁体字是“聖”,有耳,听的真;有口,讲的明;圣人又是道德上的王者。他们能看到人在道德上的一切堕落,因此忧虑,因此推广他们的学说。

在今天,也许讲幽娴贞静,涵养女德,好像有点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就像我当初给孩子们讲儒学一样。2005年是老师们对儒学都很陌生的年代,为此大家做了很多努力。现在我看到有许多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推广传统文化。《弟子规》里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他们努力的推广这些,只是希望,后辈中有人,可以从小接受熏陶,达到圣贤境界吧,至少可以使更多的人遵循,使社会安定。

楼主 凡淞1999  发布于 2018-06-28 07:55:34 +0800 CST  

楼主:凡淞1999

字数:2946

发表时间:2018-06-28 15:55:3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01 16:37:35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