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常生活之五三三 家乡的年集

我的家常生活之五三三 家乡的年集

这次和丈夫回淮北老家,时近二0一八年春节。
虽说春节是一年一度中华民族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我们家乡最看重的,却是春节的前一天,即辞旧迎新的年三十,或说是“除夕”。
老家历来有个说法,道是“吃罢腊八饭,便把年来办。”
还有一句,“进了腊月,天天都是好日子。”
腊月是农历一年中最末的月份,腊月里赶集就是赶年集;腊月里走亲串友,尤其是未婚青年男女双方家庭下聘礼、送彩礼或新媳妇、新女婿回门、上门带礼品瞧看岳父岳母大人,从初一到月底,不要挑不要捡,哪天都是良辰吉日。
普通人家一年辛苦的酬劳,全年家人心愿的期盼,家家户户都要在农历腊月,通过赶年集,买年货来置办、实现。
因此,年集的市场最红火,货品最丰富,赶集的人最多,心情最快乐。
而我们恰是“吃罢腊八饭”回来的,缘于一直以来对家乡年集浓厚乡情的思念,我和丈夫第二天“便把年来办”,双双去赶家乡的年集。
其实,如今早已不同以往,就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鸡鱼肉蛋啥的,每天都成家常便饭,绝不亚于往常的过年。
若说买年货,不管是城里的超市、菜市,还是乡间的集市、菜摊,是凡吃穿用度,样样不缺。
所以,我和丈夫这次赶年集,不过是个说辞。真心里图的,只是再次体会家乡年集的那个气氛和年味。
说到底,就是找乐子,寻记忆。
踏着雪后开始融化的“水加泥”,一起走进这个露天沿街双向摆摊的八中菜市场。
接近普通话发音又带有土腔土调原生态的家乡话,如同掀开蒸熟馍的锅盖子一般,一股子热蒸汽朝我们迎面扑来。
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温暖的淮北老家乡音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口音。
除了我们淮北口音最好听,我喜欢的还有北方诸省的口音。
温良、纯正的北京普通话自不必说。像“俺们那个都是活雷锋”的东北人,热心,“钢钢的”,近似北京口音。河北人亦是。山东人豪爽,义气。河南人实在,贴心。还有听上去山、陕不分的山西人,陕西人,“哦”长“娃”短,尤其暖心。
为啥我说我们家乡口音最好听哩?
那当然是“谁不说谁家乡好”喽。
更当然是家乡人好呗。
家乡人待人热情。
一进菜市,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碰了面都是热热乎乎的。
若是熟人,必先向你打招呼。若是生人,也会先冲你笑一笑。
原先在家乡几十年,从没意识到见人面带笑容和主动跟人打招呼是个什么事。笑一笑或打招呼,不就是个再自然、再普通不过的礼节么?有啥值得一提,有啥大不了的?
直到有了近十年的异乡生活,有了跟外地人对比的鉴别,方才感觉到,家乡人见了人的先笑一笑与先打招呼,较之面无表情的淡漠与不屑一顾的矜持,是何等可贵的平等和本分!
由是,从你自己这一面,也先就觉得亲热,觉得随和,即便素不相识,亦像见了老熟人甚至自家人似的。
家乡人做事大方。
既是市场,顾客和摊主讨价还价是正常的,免不了的事情。但双方绝少会发生争执或争吵。
一般情况下,摊主会主动满足顾客的讲价与减价,还会自动让步和找补。
比如我和丈夫去买青萝卜,顺便夸一夸,我们家乡的青萝卜可是脆中带甜,能当水果吃哟。
老式木制平板车里装了半车箱大大小小的青萝卜,摊主是个身板硬朗,肤色黑黑,六十多岁模样的老农民。
丈夫问:“这青萝卜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二斤。”他一开口说话就笑得满面皱纹如道道犁沟。
问一斤答二斤,够风趣的。
身旁另一个顾客笑说:“那是七毛五一斤啦?干脆把零头五分去掉,七毛一斤吧。”
摊主又笑得满面皱纹如道道犁沟:“还用您说,待会称好,一准给您抹掉个大零头。反正都是咱自己种的,多点少点没啥。”
果然,当给我们称称时,发现称杆稍稍“耷头”,摊主伸手就拿了一个青萝卜加进去,称都没称就递到丈夫手里。
买羊肉的时候,那个年轻的男摊主称好称以后,也是额外又割了一小溜送给我们,笑说“这值两块钱呢。”
是的哦,一斤羊肉三十三,那一小溜可不是要值两块的嘛。
丈夫在家乡菜市场买菜图便宜,常爱“兜底买”。就是把摊主剩下没卖完的“菜底子”,一下子全买了来。
原本以为这样“兜底买”是很寻常的习惯,可在异乡的菜市场,却常被摊主“丁是丁卯是卯”的,客客气气地给予拒绝。
还有个比较,就是家乡人的菜摊,大多是成大堆的。而异乡人的菜摊,往往很“迷你”,很精致噢。
我曾不止一次看到街边菜摊就只摆着一个小南瓜、小丝瓜或一把小青菜,一个女摊主却很是认真、耐心地守上大半天。
想想看,她就是愿意大方,哪里有那么多的菜呀。不是难为人家么。
家乡人淳朴、厚道,重情重义。
我这次赶年集,还有一个心思,想为自己买双鞋。
买鞋在哪儿都买得到,为啥要巴巴地回家乡买?
一个是我的脚胖,很难买到合脚的。
一个是我天天种菜,不需要穿档次高些、价格贵些的鞋。
去年在我家居小区后面的马路鞋摊上,买了一双二十五块钱的鞋。
后来才知道,同样款式、同样质量的鞋,一个邻居兼地邻才花二十块钱就买来了。
唉,只怪我不会讲价,吃亏五块钱。
家乡人做生意,历来讲究“薄利多销”、“童叟无欺”。最适合我这种人。
可巧,刚进年集市场不远,就见到一个卖鞋的鞋摊。
鞋摊不大,摊主是个朴实、普通的中年女子,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很乖,坐在妈妈旁边,手里拿着一只简易、旧损、油漆剥落、已经认不清原来颜色、只有车头和车厢的木头制作的小车,一个人不停地把车头、车厢分开又合上,合上又分开。
我看中一双老北京布鞋,试穿正合脚。一问价钱,女摊主回答,二十。
人家张口才要二十,我哪里还好意思还价?辛辛苦苦的母子俩,要吃饭的呀。
“咋这么便宜?”
“就剩这一双,是断码。”
“还有别的么?”
“我回家再找找吧。”
过了两天,我和丈夫又去赶年集。
去那个鞋摊,又试到一双合适的。
“这双多少钱?”
“也是二十,你是回头客,收你十八吧。”
一个红塑料袋装好鞋,离开时我看看小男孩,他还坐在妈妈旁边玩那个旧木头小车。
我和丈夫回家时,又见到那母子俩。
妈妈正在收拾鞋摊,看样子她们也要回家了。
小男孩手里的小车不见了,站在鞋摊边帮着妈妈收鞋,装箱。
但见他熟练地把鞋子一双一双收起来,装进一个一个小鞋盒,装满四双就两手合抱,又熟门熟路放进一个大纸箱子里。
一双双收,一双双装。不停地装,不停地收。
四个小鞋盒放进大纸箱的时候,有的小鞋盒倒了,有的小鞋盒歪了,他用小手扶起,摆正,一排排整齐放好。
我简直看呆了。
两个年集,四趟来回看见他,零下好几度的天气里,小小的他不哭不闹,没吃任何果品,没撒一回娇,甚至没发一点声音。
他的爸爸在哪里?他的家在哪里?他的家人如何生活?他自己如何生活。。。
这些问题我无从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有如此童年生活境况的他,长大后独立生活的能力一定会很强,他的未来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开阔。
再见了,眼前的小宝贝!再见了,未来的大栋梁!
看我这家乡年集赶的,不光年货物质满满,精神收获同样满满哦。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2-08 09:40:52 +0800 CST  
在家乡,赶年集。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2-09 20:31:12 +0800 CST  
六篇在一起。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2-20 17:15:37 +0800 CST  
拍着巴掌欢迎园田妹妹!
谢谢啦!谢谢啦!
楼主 王羽兰  发布于 2018-02-22 16:26:53 +0800 CST  

楼主:王羽兰

字数:2718

发表时间:2018-02-08 17:40: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22 22:20:50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