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云~那些年,我写过的散文家们之七十四


广州作家艾云在《钟山》杂志开有“事物本身”专栏,共5期,5篇散文,分别为《那流向大海的》(《钟山》第1期)、《挣扎于阳光与苦难之中》(《钟山》第3期)、《皮肤上的海盐味儿》((《钟山》第4期)、《那曾见的鲜活眼眉与骨肉》(《钟山》第5期)、《人可能死于羞愧》(《钟山》第6期),是2009年散文中的重要收获。

《皮肤上的海盐味儿》其中最好的一篇,此文是是当代法国女作家贝诺尔特1988年的作品《心航》开始说起的,作者说“我已经意识到我是该收敛住这恣意的纵笔了。我借着《心航》这部小说,借着女历史学家和渔夫的故事让自己随意发挥,这是我很惬意的一次书写历程,我也想试着把自己已经板结的思维路数撬开。”作者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了,你身在其中,已经分不清作者是在复述小说中的故事还是在在还原现实生活的场景,文章时时的将自己吸进去,又抛出来,思维很是活跃,文章对于场景的描述与对于事件的判断的比例,既有散文对于语言的要求,也符合散文对于思想深度的要求,而且艾云的文章的最大特点她所写的并不单单是一部作品本身,而是对于现实的思考后对于题材的选择和甄别,找到了一个集题发挥的内容,写的游刃有余。“有一类女人在成功男人和渔夫这一层次的男人做了对比后会对渔夫质疑:你无权无钱,我图你什么呢?另有一类女人则保持着自己足够的清醒:男人再成功,如果不是我的男人,于我何干?这里要说到渔夫的象征意义了”这样的语句难道不是对于现实境况的反思吗?艾云对于散文写作的手法是纯熟的,写作很是用力,但又举重若轻。
《挣扎于阳光与苦难之中》也是这样一篇,《那流向大海的》、《那曾见的鲜活眼眉与骨肉》、《人可能死于羞愧吗》相对来说写的随意了些,但也是很好的散文,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有不少作家写了不少相关题材的散文作品,比如艾云的《回眸辛亥年》,以老道的笔力,写了潘达微一个人与七十二个人之间的那段故事,作者用试图用潘达微一人的思想和行为,来折射那个时代众多有热情、有理想的革命志士的思想与行为的轨迹;
楼主 我是王冰  发布于 2018-02-08 21:04:25 +0800 CST  
文字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
楼主 我是王冰  发布于 2018-02-08 21:05:59 +0800 CST  

楼主:我是王冰

字数:852

发表时间:2018-02-09 05:04: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1 17:09:07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