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博士的毕业感怀



一个男博士的毕业感怀



自我来到岳麓山下,已是三易寒暑。山茶花几几 地开过又落了,只有四下飘溢的樟香一如既往。在北国的都市或乡村,法桐是街头巷尾的主角。在南国,特别是在长沙,这一角色似乎属于樟树。

初次踏进校园是在元月,那时候沁人心脾的樟香曾让我陶醉不已。后来,每到夜色渐深时分,我总是去南校区的操场散步。那会儿的樟香格外浓郁,连沉重的脚步都能浸润得轻盈起来。

操场边最大的一株老樟树,早已是我的老朋友了。它从来都是静默不语,耐心地听我把一件件心事化作无数步履声讲给它听。我看它时,我相信自己看到了伟岸沧桑。它看我时,我觉得它只能看到一个傻小孩的彷徨踟躇。

有一次聊到个人的生逢遭际,友人说愿意倾其所有换我一份如意的情感,我则说愿用我所有换其一个政治学博士学位。这是真心话。现在的我对于那个学位的渴望,一点也不比三四年前差,甚至来的更加强烈。

倒不是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珍贵的。早在调剂专业时,我已经隐约感到自己接下来很可能要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等到入学几个月后,我才发现问题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巨大的专业跨度不仅带来了尴尬,更造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撕裂感。

专业分工对于人有着强大的塑造力。多年学社会科学的人,敏于逻辑,拙于感受。理性变得锐利的代价,往往是感性的萎缩。经年日久,等到判断力流失殆尽,感性的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由衷地敬佩身边的师友,人到中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学术功力既深湛,又能写得一手颇具古风的好诗。

我没这份情怀和能耐。偏偏艺术哲学又是一门独特的学问,需要人兼具思维与感受。老前辈们说过,不通一艺莫谈艺。我喜读一点文学,却谈不上精通。至于美术之类,更是一窍不通。实在地说,作为一个学管理学、政治学出身的人,我没什么艺术背景,对于图像和声音都缺乏感受力。我很用力地去体验了,却始终难寻失落已久的感性。两年多来也读过很多专著,可是否已经入得艺术哲学门径,一直是我心中的疑问。不通一艺却谈艺,似乎已是我深陷其中却无力摆脱的窘境。每一门学问都闪耀着神圣的光华,我担忧自己的无知会有辱艺术哲学博士的声名。每念及此,我常深感疲惫、无奈和愧疚。

面对“马克思艺术哲学研究”这个题目,我一直觉得有种宿命的味道在里面。本科时,纯粹为了凑单,才买了本薄薄的《巴黎手稿》。在橱柜里一放就是十年,不曾翻过一页。没想到十年后,这本来历偶然的书,竟成为我做博士论文时最重要的用书。向来钟情于西学,因此我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竟也成为马克思的研究者。世事难料,天意莫测,可见一斑。由于艺术哲学的底子浅,一番博士论文做下来,难免吃了很多苦头。我不确定这篇论文是否具有一定水平,我只知道自己已然尽了全力。

只是在离开政治学专业之后,我才意识到政治学对我而言有着何种意义。大量的政治价值、原理和信条,早已成为我内在世界的支柱。它们支配着我的世界观。当我因为几年前一念之差而进入哲学的广袤国土,并最终投入艺术哲学的怀抱之后,便遭遇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名与实的纷争,思与为的隔阂,欲与得的鸿沟,世界与大地的纠缠,使得沉闷、痛苦、紧张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脑海里。内心被两股强劲的力量撕扯着,我感到痛苦和无助。当然这怨不得他人,只怪自己当初不够坚定,以致走入他途,行路艰难。

有相当长时间,我很抑郁。寡言少语,甚至一度想到了退学。



可我同时又想到许多其他事情……

二十五年前的一个秋日,破败的村落悠闲自在地散发着腐旧的古老气息。母亲一手拿着小板凳,一手领着我,左拐右拐,走了一段长长的路,踏进了我从未见过的幼儿园那扇漆黑的大门。从此,懵懂的我从大街上的顽童变成了一个按时上下学的学生。

无论是我,还是父母,甚至周围所有街坊邻居,都意想不到,这仅是一段漫长读书生涯的开始。也许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履行一个人所必经的仪式,母亲带我走出家门,竟从此走上了一条绵亘二十余年的求学之路。读完小学升中学,读罢中学进大学……直到顶着学生的帽子,从无知幼童读成大龄青年。

二十几个春秋,就这样一晃而过了。

二十几个春秋,都透着贫穷的悲哀。

我的父母是中国乡村中最常见的那种农民。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恪守着传统习俗辛苦地过活,一切与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母亲常年在家料理家务。父亲先后做过民办教师、理发师,后来城市开禁了,便一直进城务工。从此以后,他付出了他全部青壮年华。忍着贫民窟般的民工宿舍的肮脏不堪,受着唯利是图的包工商的严苛压榨,只为领取一份微薄的薪水以便养家糊口,尽他作为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所该尽到的全部责任。早些年间,即便是微薄的薪水,很多民工也很难完全拿到手。活好干,钱难要,是父亲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这些年来,我记不清有多少次看到父亲要钱不得的辛酸场景,而每一次这种场景出现,都意味着我们家接下来要陷入经济危机了。本就不宽裕,又屡屡劳而无获,家里的光景便惨不忍睹了。

最早意识到家境贫寒,是在读小学时。那时学校让交一笔不大不小的钱,家里拿不出来。贫贱夫妻百事哀,父母罕见地爆发了一场令人生畏的争吵。我两手空空地到了学校,眼看着窗外风雨如晦,小小的心感到分外凄凉。读中学后花钱更多了,到亲戚家借债是经常的事情。等到读大学,家里直接付不起我的学费了。整整四个学年,都是我的表姐为我交付学费。在善心的亲朋好友相助下,学业完成得还算顺利。但是,贫穷会给人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痕。自幼没有零花钱,想要的总是得不到,每次交学费都像涉险度关,把我变成了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命运仿佛一个无辜的脖颈,不知何时便会被横空飞来的利剑斩断。学业相对顺利的表象,就这样隐匿着难言的煎熬。

平心而论,我的父母都不是懒惰之人,只是能力如斯,无计可施。向来家贫,我还在上学花钱。身边的绝大多数同龄人十五六岁便工作去了,收入不菲,境况比我家要好得多。当下又是一个物质时代,荷包的厚度似乎已成为衡量人之价值的标准,在缺少文化省思的乡村尤其如此。一次,有位初中未毕业便出门务工的小学同学,也是我的本家小叔,以一副读书无用论的腔调对我爸讲:别让他读了,上那种学有什么用……我们一家所经受的嘲讽、非议、挖苦,大抵如此了。我不想同这些看法辩驳。只要不是恶言相向,每个人都有评价的权利。况且,在充斥着保守味的社会氛围里,与众不同成为一种罪过,本不是费解之事。褒贬毁誉,姑且听之任之吧。

难,难,难。伴随着年齿日增,我极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思索这种处境。起初一片混沌,后来头脑明晰起来。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生在大变革时代的农村人来说,改变命运更是一种迫切的渴望。他们一出生便被抛入社会底层,收入不比他人高,税负不比他人轻,享受不到多少公共事业的便利。再加上早期工业积累的后遗症,使得农村生活天然地带有了自我否定性。逃离生活本身,遂成生活的第一要义。路子无非上学与务工两条。我们家走的是前一条。一家人所经受的困顿,都是为了完成逃亡之旅所承受的代价。学业,不仅是我的学业,它在本质上,乃是一家人共同经营的事业。沿着蜿蜒广阔的大河,一家人出走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只为寻觅一个渡口。

回望来时的路,模糊难辨。

除了一往无前,一无所有。



不过,生活固然不易,我却也感到极大的满足。

比起陷落在战火之地的人,我身在一个和平的国度;

比起饥寒交迫的人,我有充足的食物和纯净的饮水;

比起可怜的父辈们,我生在一个丰裕的时代。

高铁、互联网、物流,以及球赛,都是我享有的现代文明的成就。

我还有钱买书。从儿时的画册,到成年后的专业书,我有机会领略人类思想巅峰上最美的风景,并且懂得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的伟大力量。甚至还有机会成为那些思想的布道者。一想到有朝一日我会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分享我从思想那里收获的喜悦,带领他们一起摆脱朴素的理念的纷扰,找寻生活世界的瑰丽,我都激动万分。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良师益友,多年来始终关照着我。

在读博期间,恩师孙教授是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对于出身不太好的研究生而言,考博是一段充满未知和凶险的旅程。复试时,如果不是孙教授施以援手,我很可能已经落榜了。正是孙教授毅然将手里的调剂名额给了我,我方才获得一个宝贵的读博机会。入学后,孙教授的博闻强识和非凡阅历,也让我受益匪浅。每游历至一处,孙教授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地方历史,建筑美学,民间风俗,摄影技法……在生活上,孙教授也给了我亲人般的关怀。特别是在我精神危机最深重的那段时间,孙教授雍容大度,最大程度地对我阴晴不定的情绪表现了长者的宽容。恩师的慷慨豪迈,耿直爽朗,更是令我钦佩不已。

我的硕导张教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在读研期间,我在张教授那里习得了学问之道,变成了一名初步具备科研基本功的研究生。读博以后,虽然远隔着千里之遥,张教授依然通过微信和电话给予了我大量的指导意见。本篇博士论文的框架设计,以及后续写作,便有多处思路得益于张教授的点拨。恩师学问精深,一直是我们同门师兄弟姐妹心中的榜样。尤令我感动的是,在得知我要探访一门极重要的亲戚时,张教授见我忐忑不安,便主动热心地为我置办礼物,让我感受到了父母般的关怀。

感谢左教授。坦白地说,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正是来自左教授的建议。左教授主治政治伦理学,对于暴力、敌人等论题有着独树一帜的创见,成就非凡。由于早年的美术背景,以及对于艺术哲学的兴趣,左教授还是我的主要任课老师之一。我至今仍记得左教授带我们读过的《林中路》。书是经典著作,老师的阐发更是精微独到,奠定了我最初的专业观念基础。

感谢李教授、冯教授、戴教授、李教授等多位老师在课程和开题上给予我的指导。也感谢迄今为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师恩深重,永世不忘。

感谢我全部的同门、舍友、同学和朋友。这些年来,他们是陪伴在我左右的人,给了我数不尽数的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慰藉。愿友谊天长地久。

感谢我的亲人们对我的扶助和鼓励。感谢我至爱的父母。他们一生坎坷,饱经磨难。他们是那么疼爱我,无条件地支持我,我实不知该如何回报他们。唯有以一颗孝心,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楼主 任平生123  发布于 2018-05-19 10:03:20 +0800 CST  
首段“山茶花几几 地开过又落了”,回不知道咋没了,尴尬……
楼主 任平生123  发布于 2018-05-19 10:06:00 +0800 CST  
明白了,支持河蟹。
那暂时改成“山茶花几度开过又落了”吧。
楼主 任平生123  发布于 2018-05-19 10:13:45 +0800 CST  

有幸得到支持,谢谢~

“您好!您的文章《我的毕业感怀:除了一往无前,一无所有》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_校园"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聚焦_校园"栏目的支持!”
楼主 任平生123  发布于 2018-05-22 16:09:42 +0800 CST  
@pdk2017 2018-05-22 21:06:50
真是一篇好文章,精炼,有深度,一看就是真正有所思有所想的人才写出来的
-----------------------------
谢谢您的夸奖哦~
楼主 任平生123  发布于 2018-05-22 21:10:16 +0800 CST  
从昨晚到现在,我认认真真地一遍遍地看《一个男博士的毕业感怀
》。想拿来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更多的是想给我的学生,或者在人生低潮期的人。但迟迟,因为我知道即便再多的交集,况且才疏学浅,永远无法领受属于师哥的那一个个漫漫长夜和南操场的一个个足迹。想来,博士永远都是一种情怀,博士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更好的莫过于,师哥终究坚持了过来并未来更好!作为读者,感谢!作为师妹,祝福!


一个师妹评的,感觉她说的真好~
楼主 任平生123  发布于 2018-05-23 15:28:24 +0800 CST  

楼主:任平生123

字数:4347

发表时间:2018-05-19 18:03:2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8 23:39:59 +0800 CST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