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灵顿、越战碑、韩战碑,美国纪念园关键词:平等与感恩》

《阿灵顿、越战碑、韩战碑,美国纪念园关键词:平等与感恩》



A)阿灵顿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漫步在阿灵顿公墓的石阶,就像是一个词、一个字地读着一个个美国梦的故事。

虽然这里是公墓,但感受不到悚然与诡异,而是一种纯洁、肃穆、神圣的气氛,犹如走在静谧清幽的公园里。

埋入这个墓地的,不分等级和身份,多是普通士兵;唯一要求是:殉职者。在这里能见到真正的平等——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除了标准规范之外,各式不同尺寸、颜色、材质和内容的墓碑,看不出有级别上的区分。

不仅如此,更人性的一面是在每块墓碑下,埋葬的不仅仅只是单个逝者,还准许他们的妻子及第一代子女在去世之后予以合葬,家庭团聚在阴间。也许是东西方文化不同,在北京的八宝山公墓里,能上墙的要军级以上,入房的要兵团副职及副部级以上。如果其夫人不够级别,骨灰还不能和丈夫的放在一起。与老婆孩子永远相聚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上一张全家福。反正,只要级别不够,在阴间也必须“两地分居”。

一般墓园只有在祭奠日,如清明节,才热闹非凡;平时冷冷清清;而这里平日里也是游客如潮。还出乎我们习惯性理解的是,与其配置的管理机构不是我们那样的民政部门,而是由国家公园服务处管辖,便于民众参观游览。让这个占地2.5平方公里、约埋葬29万死者的墓地,以一种静默的姿态向人们诉说一部美国历史。

一个守灵士兵,身着藏蓝军礼服、眼戴墨镜、手持长枪,在20米长的深色地毯上往返巡步:正步走21步,转身,枪换肩;21秒后,再正步走21步到另一端,转身、枪换肩……神情肃穆、节奏分明、一丝不苟,每天24小时站岗,历史上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也是阿灵顿国家公墓的一个重要观光内容,也是美国人爱国主义情结的表露所在。在公墓里处处呈现出来一种文化气质,就是平等与感恩;这也是美国文化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楼主 老杨  发布于 2016-09-15 00:46:25 +0800 CST  
B)韩战记念碑(Korean Veterans Memorial)


头戴钢盔、屈体而动感向前,一组由19人组成的雕塑群,不规则状态地散列在一片青草地上。无论白天或黑夜,这些钢铁的士兵都以战斗队形伫立于此;每一个士兵的姿势各异,但没有一个人在刺杀、射击、搏斗,只有那一双双警惕或者说是恐惧的目光……

这是朝鲜战争,即我们教科书上的“抗美援朝”,在美国华盛顿的纪念园,也可谓是我们的“敌营”的纪念碑。且不谈意识形态的问题,其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深值我们借鉴——


墓地上有19个士兵雕像,代表着参加联合国军的19个种族。鉴于联合国军的总司令是美国人,他们是在美国司令官的统一指挥下作战,因此,在美国民众眼中,这些牺牲应该算是美国军队的损失。

设计师并没有按照通常“高大上”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并且这19座雕像个个毫无英雄气概,均是一张张充满恐惧、疲惫、紧张、焦虑、疑惑、仿偟、无奈、警惕、困苦的面容,客观缩影当时美国士兵的心态。

我参观过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与我们“最可爱的人”相比,这些“美国野心狼”的士兵雕塑恐怕是“最可怜的人”;各自“纪念方式”的区别也于此。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印证美国人还是比较能接现实的;因为在二战之后的韩战与越战,均是他们不算胜利的两次局部大战。于是,这两个纪念园,在美国的描绘中,低调而阴沉,没有丝毫的视死如归的壮烈感。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英烈的纪念碑。纪念碑是一种崇拜,也是一种文化。

这些塑像没有高台底座,因为他们不是高大英雄,而是普通士兵;因此,他们脚踏的是一片开阔土地,也因此,脚下的这片土地自然而然地融入雕塑群纪念园氛围….无论烈日、乌云,还是狂风、暴雨,洒落在这群士兵们的身上…..这组危在旦夕的生命,作为一个战场气氛的残酷片断被活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春夏秋冬、日日夜夜、弥漫始终,烘托着这个纪念园主题:自由并非无代价(FREEDOW IS NOT FREE)

雕像后面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若隐若显着一些美军士兵的面容。这些面容都是根据新闻照片中美军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而临摹刻录下来的。抛光的花岗岩纪念墙与那些不锈钢士兵的塑像群,两组映像在墙上流动,互为背景地融合为一体。让路过的游人宛如身置其境。

地面的碑文写着: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 1950 KOREA 1953。中文意为:“我们的国家以其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这段话最为令人发愣的词就是“保卫”(DEFEND)。

纪念碑上显示的伤亡失踪被俘统计:美军 172,847、联合国军2,256,523 总计:2,429,370。其中:

阵亡:美军 54,246 联合国军 628,833 合计: 683,079
失踪:美军 8,177 联合国军 470,267 合计: 478,444
被俘:美军 7,140 联合国军 92,970 合计: 100,110
受伤:美军 103,284 联合国军 1,064,453 合计:1,167,737

今天(9月15日)是美军仁川登陆66周年,看着美军在联合国军中的比例,低的让人不可思议。那场历时三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与我为敌”的都是哪些国家?

1)联合国军队由16国组成:美国、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希腊、哥伦比亚、泰国、埃塞俄比亚、荷兰、菲律宾、比利时、南非、新西兰、卢森堡。

2)提供医疗援助的国家5个:印度、丹麦、瑞典、挪威、意大利。

3)提供物资援助的国家或地区33个:台湾、多米尼加共和国、德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墨西哥、摩纳哥、缅甸、委内瑞拉、越南、巴西、沙特、瑞士、阿根廷、冰岛、海地、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奥地利、洪都拉斯、乌拉圭、以色列、埃及、印尼、日本、智利、柬埔寨、哥斯达黎加、古巴、巴拿马、巴拉圭、巴基斯坦、秘鲁。

……………………

站在这个“敌营”的纪念碑前,让人无法理清“是谁把谁逼到谈判桌前”,但一个基本事实简单而清晰:战前,是和平的,是国际公认的,南北朝鲜也承认的“三八线”;战后,和平恢复,维持的还是那一条“三八线”。唯一不同的是,上百万生命的丧失、几百万人伤残,无数的家庭被毁。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如何从惨痛的战争回忆中吸取教训,这恐怕不光只是美国人应该做的事。在这个纪念园,前来游览的也不仅是美国人,还有其它国家的,那天是一个夏日的星期一,我看到一群韩国人抱着鲜花、叽叽喳喳地来祭奠….

迄今,我们中还会有谁去记得那些曾经一路高歌“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而永远回不了家的游魂、那些一度被我们称之为“最可爱的人”?现在,谁还记着他们?他们都是谁?




















楼主 老杨  发布于 2016-09-15 01:04:00 +0800 CST  
(丹东 抗美援朝纪念碑)



楼主 老杨  发布于 2016-09-15 01:06:00 +0800 CST  
C)越战记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两旁,分别是越战与韩战纪念园;一方是最伟大的美国领袖,一方是最普通的美国官兵,他们居然是这样地在一起被美国人所纪念;特别是韩战、越战,这还是两场美国算不上打赢的战争;这说明了什么?


越战记念碑,是建筑专业的一个范例——一个美国人的“哭墙”。


一面灰黑色的大理石纪念墙,刻录着一个个在越战中阵亡的美军将士的名字,没有按照官阶大小,而是按照字母的顺序,从A到Z排列,一个名字不能少,每一个人都应该被纪念。

一面像两面镜子一样的黑色花岗岩墙体,逐渐向两端延伸,直到消失在地面上,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寓意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又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一个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痕;哀伤地绵延伸入大地之中。

这一设计作品在当时,引发一些越战老兵极度不满。他们认为,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色调灰暗是对战死者的不敬;并从政治上施压,要求评委责令设计师进行修改设计。在重组评审团后,其第二次评审结果,依然是这个设计作品获得第一名;于是,评委们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

当时,内政部长下令停工,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但设计师不肯妥协,如果改变设计原稿,就破坏了原来的设计精神,那就必须擦掉自己作为设计人的名字。如果在一个不是自己的作品中刻上自己名字,不但是一个谎言,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

设计师只是希望从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设计这座纪念碑,是在为死去的这些无辜生命立碑,并不是为美国发动的越战立碑。所以,坚持不要碑上出现美国国旗、美国士兵。不想让参观者,一看到这座碑让人想起那场越战、想起美国这个国家。在其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

更为尤甚,设计师在墓碑上不留一个评价这场战争的文字。因为,对于那场越南战争,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谁的评价最客观、最正确的?只有历史!

越南战争,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一场噩梦,几乎所有的美国家庭都为之付出了代价。这段黑墙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所体现出来的超越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却让参观者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

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一些母亲、老师带着孩子去纪念碑拓印名字。这些孩子们绝大多数不会知道这些死去的人是谁,但他们为什么这么珍惜这些名字,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记住这些名字?从中,我们还能看到,美国人并没有忘记历史,也没有忘记耻与辱,这也是美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巧妙之处:爱国,并不需要讲在大会上、挂在嘴边上。

这座“哭墙”,每天迎接着流水般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人;已经成华盛顿游客最喜欢的景点之一,也成为普通美国人抒发的悲痛和哀思的去处。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个哭墙,携来的不一定全是眼泪,但带走的一定是深沉的思索。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阴影,从而超越。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摘自设计师的自述)

当时在征集方案时,一共收到1400多个应征作品。设计师均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的最佳设计。后又被评为“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建筑”。

这个纪念园的设计师,是一个时年20出头的一名建筑专业的大学生………

而且,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设计作品,竟然入选国家级项目,如在中国,可能无法想象………


而且,还是一位华裔闽籍的女孩………

而且,这个名叫林璎的女孩,还是林徽音的侄女………

而且,巧合的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与林徽音夫妇,又是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
楼主 老杨  发布于 2016-09-15 01:08:00 +0800 CST  









楼主 老杨  发布于 2016-09-15 01:20:00 +0800 CST  

楼主:老杨

字数:4569

发表时间:2016-09-15 08:46: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14 17:39:58 +0800 CST

评论数:1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