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逛英伦

回国
经历十几个小时的漫长旅途,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首先有感觉的是手机,短信提示声响到爆表,信号也久违的满格了。
外国人在排着长队等待入关,就和我们初到伦敦一样。我们这些合法公民走的是本国人入境通道,快捷便利。只要刷一下护照和面部确认(小型的考勤机)就行了。认领行李也很方便,主要是行李箱颜色与众不同。
我们要去西客站换乘高铁,较为简洁的方式是乘坐机场大巴。一出机场大厅,北京的湿热扑面而来。由于长时间待在高寒国家,这样的天气真有些不适应。抬眼望天,算了,不说了。
北京的堵车世界闻名,再加上司机忘了开空调,境况可想而知。回想在英国“精华五日游”的时候,司机不管多么冷的天都坚持开空调,每次都要提醒他关。现在正相反,要提醒司机开空调。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4 21:31:00 +0800 CST  
回国
经历十几个小时的漫长旅途,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首先有感觉的是手机,短信提示声响到爆表,信号也久违的满格了。
外国人在排着长队等待入关,就和我们初到伦敦一样。我们这些合法公民走的是本国人入境通道,快捷便利。只要刷一下护照和面部确认(小型的考勤机)就行了。认领行李也很方便,主要是行李箱颜色与众不同。
我们要去西客站换乘高铁,较为简洁的方式是乘坐机场大巴。一出机场大厅,北京的湿热扑面而来。由于长时间待在高寒国家,这样的天气真有些不适应。抬眼望天,算了,不说了。
北京的堵车世界闻名,再加上司机忘了开空调,境况可想而知。回想在英国“精华五日游”的时候,司机不管多么冷的天都坚持开空调,每次都要提醒他关。现在正相反,要提醒司机开空调。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4 21:32:00 +0800 CST  
西客站
西客站像往日一样彰显着中国的人口优势,要想不误点就得紧赶。
我们一家在电梯上很习惯的站在右边,可是左边的通道也被人群站满了。要急大家一起急,似乎不存在谁让谁的问题。
我们回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先吃一碗面,我们太想念中国饮食了。西客站的大厅里全是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天呐!世界第一的中国饮食竟然没有。原先也不觉得有什么,现在的感觉特别强烈:吃中国饭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没办法,最后只好吃了一碗拥有外国名称的中国饮食“美国加州牛肉面”。我还对闺女说,现在终于知道了“美国加州”就是面馆的名字,和美国估计应该没什么关系。
提前半小时检票,那就赶紧吧。“提前五分钟”或许只是一个幻觉。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4 21:45:00 +0800 CST  
回家
家乡,我们回来了。
朋友开着一辆商务车来接站。由于时间紧,他车头冲里停着。现在的地下停车场车水马龙,大家都在找空子乱钻,一起奔向狭窄的出口。我们的车说什么也倒不出来了。
等了许久,情况也不见好转。我只好下车恳请后面的车辆等一等。因为前面已经堵成一片了,多走一个车的距离也没什么意思。这位司机兄弟的车技真是高超。我站着,他就把车紧靠在我的腿边。我退一步,他进一步;我再退一步,他就再进一步。始终贴着我的腿,死活就是不让路,还嬉皮笑脸的说他有急事。我当时真是无可奈何。看来素质的培养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两天的事,需要全社会长时间的共同努力。
我只好去求下一辆车。后面的车主见此情景很主动的停车了,给我们让出了足够的空间,我们才得以缓慢前行。到了出口处,因为超时43秒,需要交3元停车费(半小时内免费),我们也只有苦笑了。不知刚才那位火急火燎的哥们儿有没有赶上免费。
本市正在启动“观海模式”,外面大雨滂沱。这场雨真有耐心,足足追了我们一万二千公里。现在终于追上了,想想也实在不容易。
后来,我们就这样顶风冒雨的回到了温馨的小窝。
再后来,就是倒时差。
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很困。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4 22:26:00 +0800 CST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现在还差一个结果,即为通篇总结、联想、结论、回顾、感慨......
万事总得有始有终,总不能辛苦了两个月还没一个“结果”,就如同是吃完炸酱面没喝汤一样。
综上所述,就马马虎虎凑乎一个“结果”出来吧!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5 18:05:00 +0800 CST  
结果:
感慨
本次英伦之旅历时13天,行程两万五千公里(赶上两个长征了)。横跨世界两大洲,游历欧亚十几国(我认为经过的领空也应该算)。这次真是没白去,起码学会了好几个单词:Toilets——洗手间,Sale——打折,Wait——等待,Way out——出口(地铁里常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听他人言,不如亲眼得见。英国人的悠闲生活与我们的奔波劳苦确实存在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感受生活,这当然也包括旅游。英国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文明礼让程度,也令国人自愧不如。
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建立在其他民族的血泪之上,这仅仅说明他们曾经领先于世界。当时他们有的,别人没有。落后就要挨打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可是反过来看,可怕的民族必有其可敬之处,任何强大的民族都有她强大的道理。知不足而后知进步。只有看到了差距,才有自强的动力。紧抱着昔日的繁荣而念念不忘,才是真正的悲哀。
我本人基本不会英语,赴英之前也曾忧虑过。结果事实证明,语言障碍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只对旅游而言,若要工作和学习,就一定要雅思过关)。而且我发现在很多的地方,不会英语的人要比会英语的人多(都是世界各国来旅游的)。人类的思维意识具有共性,很多意思的表达都是相通的。
在这里我却有一个疑问。既然世界各民族平等,那为什么中国人到英国要说英语,而在国内见英国人还要说英语?我们现在作为影响世界的经济实体,拥有无限商机和极大的优势。到我们这里来挣钱,却要求我们说你们的语言,是何道理?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唯一传承七千年的语种(从河姆渡文化算起),是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维的重要工具。汉文化千锤百炼,影响周边几千年(我们的唐诗宋词等是其他各民族语言绝对无法望其项背的)。曾几何时,胡虏无百年之运。我们的同化能力令世界敬畏。现如今崛起的中华应让世界明白,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之精华”,无以伦比。来中国的国际友人都应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卖到中国的产品都应有汉语说明(了解中国要从汉语做起)。不要认为会英语就能走遍天下,何况很多老外的半吊子英语还不如中国人。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自尊。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5 20:17:00 +0800 CST  
遗憾
没有去格林尼治看本初子午线。不知闺女听谁说的,由于地球岁差运动的原因,本初子午线已经不是当年的那条了,它现在位于200米以外的一个垃圾桶旁。我遂答应闺女一定领她去实地看看,可是没有实现。
没有去杜莎夫人蜡像馆。英国的景点不能看知名程度,而要看门票价格。越贵的自然越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世界闻名,门票£20。白金汉宫享誉天下,门票£22。杜莎夫人蜡像馆,门票£25(是伦敦最贵的景点),还必须提前预约。高低上下,一目了然。
在英国,我们乘坐过飞机、游轮、地铁、公交以及他们的滴滴打车(可谓海陆空立体巡航),就是没有乘坐过出租车,因为它实在是“贵不可言”。
我本是抱着考察风土人情,体验文化差异的心情而去的。本想着就住在一个小镇里,和当地人交流共处。也曾想过把中华文明传播海外(做一桌中国美食,请二妹的英国同学来品尝)。只可惜时间短暂,这一切都没有实现。
遗憾总会有的。可是阴晴圆缺,自古难全。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没有遗憾,又哪里来的回味呢?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5 21:18:00 +0800 CST  
@susan_68 2016-10-26 09:18:00
英国出租的确非常贵,去年在英国我们总共五次,英国出租车不错,我算了一下一个出租车别看它不大里面却能坐6个人(不包括司机),人多打车还是合算的。记忆深刻的是在剑桥大学因时间紧要赶火车回伦敦就打了一部车,司机是一位很绅士的老先生,下车时车费是17.5镑,我们给了20镑,找我们5镑,女儿说搞错了要给他2.5镑,老先生却说不用啦。这在中国不可能的,对于外地人可能还会绕圈子多收钱,更何况是从国外来的。英国的种种......
-----------------------------
能与您一起交流,我感觉非常荣幸。每个人的爱好和观察角度不尽相同,有人爱看人文,有人爱观风景,还有人专门就是为了花钱......有的人偏好历史古迹(比方说我),越古老越好;有的人则喜欢工业文明,越古怪越好。
相互之间交流一番,博采众家之长,以弥补自我的眼界不足,这才是游览的真谛,这才能回味无穷。
我在这里致以真诚的谢意!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26 20:50:00 +0800 CST  
@wujh2602 2016-10-31 16:26:00
你好,你的游记写的太好了。请问一下。经典五日游报名的旅行社是哪一家,伦敦酒店在那个网站订的。谢谢
-----------------------------
旅行社是在欧美嘉国际旅游,有官网。
酒店是在booking上订的。
预祝旅游愉快!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0-31 21:23:00 +0800 CST  
@wujh2602 2016-10-31 16:26:00
你好,你的游记写的太好了。请问一下。经典五日游报名的旅行社是哪一家,伦敦酒店在那个网站订的。谢谢
-----------------------------
@星尘1100 2016-10-31 21:23:00
旅行社是在欧美嘉国际旅游,有官网。
酒店是在booking上订的。
预祝旅游愉快!
-----------------------------
@wujh2602 2016-11-01 11:44:00
多谢。百度了欧美佳网上评论不高,你感觉怎么样?
-----------------------------
本游记中的很多历史典故都是我自己加上去的,跟旅行团就是走马观花。不过“深度游”可能会好一点,你可以咨询一下旅行社。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6-11-01 12:42:00 +0800 CST  
时隔半年有余,蓦然回首,居然帖子还在,还增加了点击量,激动啊!!!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7-06-05 17:47:25 +0800 CST  


着重介绍大英博物馆所收藏之“元至正青花云龙纹象耳瓷瓶”。

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六十二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民国初年,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琉璃厂叫卖。由于长期以来,国人有着极强的正统观念,素来将元朝的统治视为汉人的奇耻大辱,因此“恨物及物”,没人把元代的古董放在眼里。所以见多识广的老板和伙计们一看:这对玩意儿非唐非宋、不明不清,尽管器身上写有元朝的年号,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后来,吴赉熙在前门大街碰上一位身着军服的英国军官,那人是个古董收藏迷,见到这一对青花瓷瓶便爱不释手,提出要把它们买下来。卖价只有两个银元。

两年后,那位英国军官退役,带着这两只青花象耳瓶漂洋过海回到了英国,把它们作为一般的中国古董赠送给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

1929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逊到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一眼就发现了这一对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上面的铭文明确记载了这件瓷器的时代信息。

霍布逊教授激动地告诉助手:“这是两件伟大的作品,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同年,霍布逊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热情洋溢地向全世界介绍了这对中国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打破了中国国内的学者长期以来认为元代陶瓷无精品的结论,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为中国陶瓷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

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这对瓶也被称为大维德瓶,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楼主 星尘1100  发布于 2018-01-02 20:41:10 +0800 CST  

楼主:星尘1100

字数:63131

发表时间:2016-09-02 04:13: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3 09:16:47 +0800 CST

评论数:2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