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普通农民的现状

@guyuyingABC 2015-10-22 20:27:44
当农民不能够老一套,靠田地吃饭,看看沿海,人家地比你们都少,但人家都富,关键是要生产市场价钱贵的,我在淘宝网上买大米,卖家都是农民 ,我在贵州,人家开展多种方式,找钱,搞农家乐,种中药材,种蓝莓,,反正什么有钱就做什么,不能够靠种大米一样
-----------------------------
这正是我写这个帖子的原因之一,我觉得如果我不在外回家了,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另外走一条路,如果按几千年的原始耕种方式,没有出路。药材,果树,畜牧,电商等,还没有想清楚,手里也没有多少钱,所以暂时还不能回去,我希望关注我帖子的人能给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3 21:15:11 +0800 CST  
不好意思,在此更正一下我的错误,马铃薯和土豆是同一物种,
我要说的是红薯和土豆,红薯在我们哪里产量太大,所以到成为一种不受人待见的品种,其实在城市菜市场可以卖到2——-3元一斤,而且我还真没有看到菜市场上有我们老家的品种,更甜,更细腻,
这个时候正是我们那红薯大量收获的时候,他还可以加工成淀粉(红薯粉),这些在市场上都是很难买到或者说买到如此干净纯正的,有喜欢的可以联系我哦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3 21:28:24 +0800 CST  
本来准备睡觉的,突然有这么多的人关注,所以我在继续,毕竟我仅仅是在农村生活了10几年,相对于城市的朋友我还是很熟悉,但和真正干过农活的比就不行了,所以如果有错误大家不要批评我哦
先说说水稻吧,现在我家的情况大概是每年买一袋稻谷种,这个种子是要自掏腰包的,国家可没有免费派送的项目。我在一条新闻看到,每年我们的专家培育的种子宣称成功,可是中国农民的亩产貌似没有太大的变化。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家,每年都是这点种子,每年都是3块田,全年产量都是800——1000斤。所以专家们,你们在试验田获得的数据并不能代表你们成功,如果推广全国,获得显著性增产,我觉得才配你们手中拿的奖章。
每年在春节前后,大家都会在一块旱田上做一个秧床,然后在往里面加农家肥,在春天的时候将谷种均匀洒在秧床上,然后像做大棚蔬菜那样做一个棚,只是这个棚离地只需要半米。在每年的5月1日左右,农耕本来应说农历,说成阳历大家比较熟悉一些吧,会把秧苗拔起来,运到田地,我不知道在其他地方或是国外发到的地方,他们插秧是不是全人工,反正我们那儿插秧是纯手工打造,弯着腰,挽着裤脚一干就是一天,这一天可不是8小时哦,多数情况下会超过8小时,而且这个时候太阳也开始发威了,你能想想做一天以后腰会是什么感觉吗?
顺便给大家再算算种田的经济账

现在大家已经很少养牛,在我们那。牛除了在将田耕出来以外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干活的时候大概一个月吧,这可真是比人的待遇还好。一年得为它提供很多草料,夏天有鲜草时,每天至少的为它割50斤,这是最少的,要是雨天就麻烦了。冬天没有草了就会将干稻草喂它,还零碎的给他喂一些粮食。所以大家可能都觉得挺麻烦,就很少喂牛了。我有时候想如果养肉牛会不会有经济效益,但我妈说一头牛至少要养2年才能卖,2年得吃多少粮食,如果没有规模很难获利,但如果规模养殖肯定做不到原生态,而做不到原生态又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我要做就一定要给市场真正原生态
扯远了,没有牛,我家耕田得租牛,顺便请一个人,连人带牛一天300元,
以一万斤水稻计算,如果租牛和人,可能耕田最少得1000,
请人插秧,现在农村人工赶不上城市,但100不多吧,请3个人3天。也会是1000(还得管人家伙食,含伙食费),
在收获时,正是一年气温最高时,给120吧,3个壮年劳动力大干3天,含收割,脱粒,运输(都是纯人工),也是1000,
种子化肥1000,
自己平时管理的人工不算,我能说他有6000的净利润吗?很难,4000到有可能,如果自己身强体健,倒也可以自己干,背着130斤的水稻,头顶烈日,气温37度以上,爬坡,过河,下坡,崎岖山路,负重2公里左右,负重30分钟左右,返回10分钟左右来回不停地背,那份苦不是大家能想象的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3 22:26:56 +0800 CST  
@renfupeng2015 2015-10-23 21:12:02
把村书记拔出来!公布一下,报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
听我在家的同学说已经被查处了,而且我也是道听途说的,不敢确定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4 21:36:42 +0800 CST  
@chenmo4924 2015-10-23 22:23:07
现在冬天了,我看市场烤红薯摊位生意很兴旺啊,楼主可以在城市做个小买卖。不明白的是,既然支持庞大,为什么有勇气要两个 孩子 呢?我家生一个都觉得成本大。
-----------------------------
我的支出真的很大吗,一老两下,一年10000多,人均400每月,含学费,生活费,种子,化肥,平时花销所有一切!!!你竟然说我花多了
另外,80后的我们很多都是独生,我觉得有几个兄弟姐妹,当我老了,看到他们互帮互助,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当然也许我的观念还是挺传统的
计划生育本来就是反人伦的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4 21:59:32 +0800 CST  
@柔柔的夜风 2015-10-24 00:11:24
楼主你知道忠县有个野河村不??望回复,最好发几张照片给我。谢谢
-----------------------------
照片我都发了,后续会有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4 22:00:59 +0800 CST  
@菜园子0马老五 2015-10-24 07:25:47
我也是农民家的 孩子 ,从小就在东北农村。现在农民靠着自己土地生产的粮食生活致富,是不可能得。成本远远高于了收入。现在家里种的全都是玉米,因为只有种玉米才会挣钱。所以大家都种。zf提倡科技兴农,并没有给农民更多更好实惠。反而增加生产成本。例如玉米种子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大家为了多挣钱,迫使多数人去承包更多的土地来提高和均衡下收入。
-----------------------------
所以中国农业和中国其他的产业一样,所谓的高收益不是靠质量而是数量
我觉得你们东北农民应该过得很舒服才是,我所知道的东北,做个比较吧


渝东北农民 东北农民


经营土地数量 加上别人的不耕种的可能10亩左右 自己可以租100亩

土地质量 砂石风华的沙地为主 传闻中的黑土地

工作时间 365全年无休 收种是忙碌平时挺悠闲

农业获利 我的数据乘3(3万左右) 应该10万左右

自动化程度 全手工,全体力 机械化

运输方式 肩挑背扛 汽车 三轮车

耕种效率 以渝东北为基数(10) 70---100

舒适度 干活的时候内裤都可以挤出水 开着拖拉机哗啦哗啦 轻松搞定



这就是我想象的东北农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嘿嘿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4 22:20:07 +0800 CST  
@中国农民LKQ 2015-10-23 21:28:24
不好意思,在此更正一下我的错误,马铃薯和土豆是同一物种,
我要说的是红薯和土豆,红薯在我们哪里产量太大,所以到成为一种不受人待见的品种,其实在城市菜市场可以卖到2——-3元一斤,而且我还真没有看到菜市场上有我们老家的品种,更甜,更细腻,
这个时候正是我们那红薯大量收获的时候,他还可以加工成淀粉(红薯粉),这些在市场上都是很难买到或者说买到如此干净纯正的,有喜欢的可以联系我哦
-----------------------------
@Lonely爱2012 2015-10-24 19:56:20
LZ商机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做这个,我看LZ家的地形,如果我们这边有你那边这种条件,我会选择承包一片山头,种上果树,然后搞上散养的鸡或者其他都可以
-----------------------------
真的是商机,如果你满山都种果树,开荒时投资100万,你愁死了。种树苗,干旱时,没有良好的水利,你焦死了。收获时,从沟底把人力把果子运到山顶,你累死了。大片的果子堆在地上,没有销路,自己知道怎么办了吧
如果你有足够的资本,100万,小事一桩,OK
如果你有足够的人脉,要政府原山修一条公路,在把水利搞到位,OK
如果你有足够的销售网,OK
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你有这般能耐,你还会投资农业吗?
我真的孤陋寡闻,到目前为止,500强或是大点的公司貌似没有谁是以农业为主营业务的。
我不知道李嘉诚对农业是怎么看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4 22:41:15 +0800 CST  
水果,牛羊,药材,蔬菜不成,


说说一样前几年我们哪里刚刚发现的一种药材,青蒿,我叫苦蒿,现在我们那里有一部分人在人工种植了。虽然不会爆发,但比种玉米,小麦,油菜,花生强。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4 22:50:01 +0800 CST  


就比如这张图片,夏天38度,从沟底负重130斤水稻,爬到我站的位置,城市的朋友可以试试
楼主 中国农民LKQ  发布于 2015-10-24 22:54:29 +0800 CST  

楼主:中国农民LKQ

字数:6825

发表时间:2015-10-13 04: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5-10-25 15:53:13 +0800 CST

评论数:13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