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瞎扯淡】兔子的那些事(转载)

我是在说我国的YF-100,现在不会回头去研制RD-107-8D74-1959那个级别的东西了吧。
YF-100这个型号还在研制中,一开始肯定不如长2系列可靠,长2打了37发才开始载人。
长5虽然未必也需要打30多发来检验可靠性,但十几、二十发还是必要的。
一开始大概一年一两发,然后逐渐增加。等一年能打个5、6发了,差不多也就能放心地用来载人了。

所以我估计长5如果顺利,十年后应该可以用来载人。
如果中间遇到点挫折,可能要拖得更久一些,当然这个估计比较保守,不过我希望宁肯慢一些也不要出事。
我们毕竟有成熟的长2、3、4可以用。

长5可以按步就班地研制,不过2014年就要首飞了,也不是什么很遥远的事情。

我对载人航天的期待不高,我只希望每一发都能成功,而且所有航天员都能平安地回来,因为现在美俄都处于停滞或者半停滞状态,欧日印韩等国还差得很远,只有我们一家在小跑。
前面的两个老家伙已经上喘了,后面的追兵还很遥远。
只要我们不出大错,赶超前者应该问题不大。
大概一开始,长5会主要用来货运,还是由长2F来载人。
等长5也到了流水线排队等上天的地步,大概就可以用来载人了。
---------
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可靠性不如发烟硝酸-偏二肼发动机。
因为后者的氧化剂和燃料接触会自燃,液氧煤油不会。
而且后者是常温常压燃料箱,液氧是需要低温耐压燃料箱的。
整体上,前者不如后者成熟。要用在载人航天上恐怕还需要几十次发射的考验。
保守地估计需要二十年,乐观一些的估计也需要十年之后。
---------
多谢指正。我脑子里想着四氧化氮,手里却在敲发烟硝酸。
YF-100的推力虽然小了一点,但技术起点肯定比РД-170高,毕竟时间上差了将近30年)。YF-100好歹也是带高压补燃的,由于材料和控制技术的进步,整体性能因该比РД-120有所进步。YF-100的参数选型虽然稍微保守了一点,作为第一种国产的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发动机也还说得过去。
况且这个推力级别也解决了大问题。否则靠长2F那点LEO能力,一个60吨的空间站就要打N发(N为8到10之间的自然数)。
光对接就得对接N-1次,对大家的心脏不好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1:57:42 +0800 CST  
您这个想法大概和法国与英国结盟去打俄罗斯差不多。
日本现在财政濒临破产,人口老龄化严重。而且自卫队一共只有26万员额,一半还是非战斗人员。
中俄这样的大国打起来,日本那点战争潜力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而且中俄也没有理由和可能打起来,两个核大国一旦打起大规模战争,基本上就是地球的末日。

那句“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是英国和日本这样的边陲离岛小国讲的。
中国历史上就是东亚政治的中心,中国这样的天朝上国如果也讲这一套,还有谁肯来朝贡。

过去说胡虏无百年运,就是因为这些胡虏的目光短浅。
英国人在欧洲能撑三百多年,是因为欧洲那些国家比英国目光更短浅,这一套在亚洲吃不开的。
---------
中国海军的总吨位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三倍半。
而且有日本没有的核潜艇、固定翼飞机航母。
GDP是日本的1.5倍、军费是日本的将近两倍,造船能力是日本的20多倍。
您说中国海军的实力相当于日本的百分之多少。
---------
我说的"日本没有核潜艇、固定翼飞机航母。GDP是日本的1.5倍、军费是日本的将近两倍,造船能力是日本的20多倍。"哪一个是"吹"。
现在日本老龄化、负债和经济衰退都非常严重。没人、没钱,拿什么来拼海军?海军这东西就不是穷人能搞得起来的。
日本也不是小"猛男",而是个年过六旬的小老头。
中国也不是个大胖子,而是个20出头壮小伙子。
我还真不大相信中国海军实力能"稍逊于"日本海上自卫队。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1:58:03 +0800 CST  
F1赛车和量产车显然不一样,但前者推动了后者的进步。
很多新技术、新工艺都是在赛车上先使用,然后才开始在量产车上普及的。
---------
做极限速度实验就是为了验证安全性,能跑出600公里的时速,同样的技术跑400公里应该问题不大吧。
京沪高铁用运营列车跑486.1公里,就是为了证明跑380公里没有问题。
以理论最高速度的八成以下运营,总该是安全的吧。
如果能跑出600公里,即使按照广告费来计算也相当合算。
一旦跑出世界纪录,全世界有多少媒体要注销来啊,恐怕研制实验车那几千万能相比的。
---------
商业上的事情,当然要实秀兼备。
南车、北车都有实验台,模拟轮轨和弓网在高速状态下的运行状态。
前年我就听说在实验台上已经超过了500公里,每年提高个20到40公里应该问题不大。

有实力基础,必要的时候应该拿出来秀一秀,否则研究了那么多年,揶着藏着有什么用。

破这类纪录就是在打质量广告。
突破了600公里大关,肯定能在全世界各大报纸上头版。
四千多家各国主要报纸都登一遍头版广告得多少钱,恐怕几千万人民币下不来吧。
还不算各种有线的无线的电视新闻呢,光CNN黄金时间的几分钟新闻就得值多少钱啊。

现在有财力和条件破这种纪录的恐怕只有中国。
日本想跑600公里还找不到100公里无隧道、无起伏、无噪音限制的直线呢。
欧洲国家现在穷得到处借债,高铁订单萎缩(还面临中国的竞争)。
况且欧洲现在也不容易找到能供实验用的路段。破一次600公里纪录,恐怕可以保持十年二十年。

不过要达到这个速度,即使专门造实验车也是有相当难度的。突破了,技术上应该有很多收获。
---------
德国高铁也出过死了101人的车毁人亡事故(ICE-Unfall von Eschede 1998年6月3日 10:57 )。

日本的新干线虽然还没有出过车毁人亡事故,但普通列车出过死106人伤562人的大事故(福知山线列车脱轨事故 2005年4月25日 9:18)。日本出事故的还是时速120公里的普通铁路。而且是车、轨、信号、人的四者复合事故。车的减震器、轨道线型、AST和人为操作都出了问题。

美国的航天飞机一共只有5架投入使用,飞行了123次,把830人次送上太空,就出过两次机毁人亡事故,摔了两架、死了14人。

民航飞机也出过很多事故,比如出事故的飞机中几乎有一半是Boeing公司的产品。
什么都不做是最安全的,可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可能不修铁路。
动手Try就总会出Error,找出问题、改正问题就是了。难道您怕出交通事故就不出门了?
---------
纠正您一点,日本新干线只是没有发生过死亡事故,并非无事故。

日本的新干线从1964年至今发生过很多脱轨、隧道壁崩落、路基石子击碎玻璃、雷击停电、信号故障、机械故障等。60年代因为线路和车辆的问题,时速100公里的徐行运转是家常便饭。
而且,日本至今也只有三千多公里的新干线。
其中64年只开通了东京到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515.4km),75年开通了山阳新干线(553.7km)。
然后是1982年的上越新干线(269.5km)和1997年的长野新干线(117.4km)以及从1982年到2010年之间分段开通的东北新干线(674.9km),最后是今年刚开通的九州岛新干线(256.8km)。
这就是日本所有的新干线了。

从这个开通时间表可以看出,日本在这将近五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有几百到一千多公里的新干线。
我平生第一次坐新干线是1978年,从东京到博德,那就是当时日本全部开通的新干线了。
可这个里程只相当于中国大约一年的新完工里程而已。
---------
我前面举的死亡事故之外,日本的铁路还出过很多的死亡事故。而且日本的JR是个典型的官僚体制,出事故未必能一定吸取教训(私铁也差不多)。JR和各级子公司是国土交通省官僚退休后下凡的重灾区。这些官僚OB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JR掩盖各种事故,通过国土交通省的检查等。

所以我出门能不坐这些铁路车辆,就尽量不坐。

如果在东京都内,我基本上都是自己骑脚踏车出门。
虽然脚踏车也会遇到交通事故,但自己小心一些大多可以避免。
象福知山线那样的事故,靠我的力量是无法避免的。

日本的航空也大致如此。

我开过几年旅行社,也认识很多JAL、ANA的人,所以我平时能不坐日系航空公司的飞机就尽量不坐。
基本上日本的大企业管理机制只有在资金和利润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才比较有效,一旦遇到赤字和开支削减压力,就很难说了。比如日本大企业裁员都有个共通点,都是比较有能力的人先离职。这种现象也发生在JR整备和JAL航空机整备这样的公司里。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1:59:26 +0800 CST  
台湾高铁一共只有345km里程,只相当于合肥到武汉而已,是大陆目前八千多公里高铁的一个零头。
而且台湾高铁一天只有6、7十趟车,而且运行在一条单一的直线线路上。
这个运行密度和调度规模和大陆动辄几千次车基本上没有可比性。

就像拿印度的高速公路和美国高速公路比事故数,或者拿汉翔和Boeing比坠机数一样。
据我所知汉翔历史上造的飞机还没有Boeing摔的飞机多。您能断定汉翔比Boeing好么?

云林、彰化段的下陷问题如果发生在大陆高铁上,台湾媒体大概会称之为豆腐渣工程或者黑心工程,到您这里也能成为台湾高铁安全的表现。

不过从技术角度讲,最好的方法还是象京沪高铁那样将高架桥墩直接打到岩层上,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层下陷问题。桥墩会因为抽地下水而下陷,说明没有打到流沙层以下。即便是2014年湖山水库投入使用,完全停止抽地下水,下陷问题也未必能完全改善,最多只是下陷速度减缓而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怕需要推倒重修,或者采用甚么其它方法加固桥墩。哪种方法的花费恐怕都要超过当年修建的费用。
---------
没有应该的死亡,您不能曲解我的意思。

这次出事故的线路并不是高铁客运传线,而是普通的客货混合线(虽然前不久才刚刚开通货运),设计时速也是200公里级的。

日本的新干线也会发生和甬温线事故类似的追撞事故。比如去年(2010年)的7月22日4:20,一列8辆编成的新干线在山阳新干线的须磨隧道内和一辆轨道打磨校正车(レール削正车)发生追撞。清理线路花了十个小时,新大阪到姫路间97列新干线停运,6.25万人受影响。事故发生在没有营业车辆的深夜,时速不高,而且车上只有几个JR西日的工人,所以没有发生死亡事故。不过车上的接近警告系统和自动直动系统都没有起作用。本来这些系统应该在两车距离300米的时候就应该自懂开始煞车,结果到了136米的时候才开始起作用。这次事故如果发生在白天的正常行驶中,肯定是比甬温线伤亡更大的大事故。发生在夜间是不幸中的万幸。事故原因是轨道维护作业的时间和地点没有通知后车驾驶员。轨道维护作业班也不知道有夜间调度车辆在行驶。而且自动接近警告和煞车系统失灵。等等。
------------------
这次甬温线事故主要是信号系统的问题,和车辆本身没有甚么直接关系。

而且两辆车一列是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的产品,一列是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并不是川重的原装车。
而且事故时D301的行驶速度只有180公里,远小于CHR2的设计时速。
这种车型如果在传用的高速线路上可以跑时速300公里。在甬温在线也可以达到时速200公里。

至于您提到的偷工减料问题,台湾高铁原定于2005年10月开业,因为发现承包商之一的韩国现代建设的偷工减料问题,而推迟了一年多(2007年1月)。
台湾高铁的施工质量如何,过几年就清楚了,现在说甚么都没用,因为无论是您还是我都不可能跑到高铁线路上去钻孔取样回来检测。不过钢筋混凝土做的东西会在完工后大约10到20年之内看出当事的质量。2006年建成的桥梁,大概到了2016年就差不多能看个大概了。我今年才38岁,您比我更年轻,应该有希望等到那一年的。
---------
我前几天刚刚坐了一次新干线,经过三岛站。
我想起来了,1995年12月27日,在这个三岛站用新干线拖死过一个高中生,关门的时候他想把门撑开,却反被夹住了手,而且车长没有注意到有人被挂在车外就下令开车。这个男孩跟着车跑了90米摔倒,又被拖了150米,最后在站台末段跌下站台,头部被车轮轧过,当场死亡。

所以新干线并不是零死亡事故。

那一年我还在念书,刚好在圣诞夜(也就是事故的三天前)坐车经过三岛站。
不过不是新干线,是一列叫Moonlightながら的普通夜行列车。

我的祖父母在南方,所以我每年一放假就要去看他们。
当时为了省钱,总是用一种叫”青春18“的24小时周游券,坐夜行车。这样本来坐新干线要一万多日元的路程只要2300日元就够了。我还记得当时的时刻表,23:57分从品川出发到大垣6:44到达,下车之后要去赶7分钟之后开往米原的快车。

当时祖母看电视上有高中生被新干线轧死的News速报,还特意嘱咐我出门坐车要小心,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
这次东日本大地震虽然震源强度有M9.0,但震源在宫城県牡鹿半岛东南约130公里的海底,陆地上的震级并不高。陆地上观测到的最大震级不过7级(宫城県栗原市)而已。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交通设施能抗7级地震并不是甚么很特别不寻常的事情。我们公司的大楼据管理公司称就能抗8级地震。
不过这次大地震还是造成了仙台站等五个车站建筑受损、电力、线路桥墩等1200处出现损伤,一列E2在仙台站以北4.5公里处脱轨。之后的余震又陆续造成了450处新的损伤。东北新干线在震后一个多月(4月29日)才重新全线开通。
至于海啸,对东北新干线完全没有影响是因为整个线路都远离海啸波及范围。如果东北新干线象常盘线那样靠海,结果是一样的。我还真想不出人类现代工程技术上有甚么方法能让铁路防十米高的海啸。不过海啸通常比地震晚几十分钟发生,所以通常是有时间避难的。象仙石线的乘客那样得到海啸警报下车逃到当地的避难所,再被海啸冲走的属于个案中的个案。
---------
关于台湾高铁下陷的问题,我说的意思不是该不该花钱重建,而是当时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地层下陷的问题。

铁路和车辆加起来是每米几十吨的负荷,不用说高架线路,就连普通线路都会有下陷问题。
高架线路的桥墩面积只有整个桥梁的几十分之一,下陷就更明显了。
所以通常修桥墩时会将桥墩直接打到岩层深度。或者修大面积的沉箱来分散压力。当然,这样做要提高造价。
以台湾高铁的下陷速度(70待80mm/年),显然从勘测、设计到施工都可能出了问题。照这个速度10年就会下沉将近1米,而整个线路不可能均一下陷,铁路就成了波浪形了。

台湾高铁的这个问题很棘手,没有甚么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
以现有技术,推迟下陷速度是有可能的(比如把下陷速度控制在每年10mm以内),但很难完全根治,可能最终还是要推倒重来。
铁路至少应该有6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象台湾高铁这样不到5年就要考虑大修和重建问题的例子并不多。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0:24 +0800 CST  
另外,航天和航空不同。航天除了打卫星之外,目前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济效益。
比如载人航天恐怕今后几十年都不会出什么直接的经济效益。
航空不同,人类的交通如果按照支出来计算,有将近两成是航空交通,这是个很大的市场。
而且在航空上,我们落后欧美俄的距离很大,不奋起直追,差距会越来越大。

而航天上的差距相对小得多。
欧美都在闹神经性和内分泌性贫血,一时半会缓不过来,无力在航天上下大本钱。
俄罗斯则还没有完全从苏联解体的冲击中完全恢复过来,而且恢复到前苏联时期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航天的主要矛盾是如何从欧美俄手里抢过一些卫星发射市场。
所以长5的设计目标优先级中排在前面的是可靠性、成本、环保(在海南那样的旅游胜地打偏二甲肼也不合适)等指标。技术上的绝对先进性是排在后面的。

长5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十几吨的GTO打成白菜价格。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技术上稍微保守一点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又不是搞出长5和YF-100就收手不干了。
---------
苏联人也是地球人。
根据到目前为止的经验,地球人能做得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是中国人做不出来的。

第一口不要咬得太大,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等出点味道来,下一口在把嘴张得稍微大一点也不迟。
中国人传统上是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比较现实主义,不象牧业民族那么喜欢冒险。

目前的长5系列有25吨的LEO和12吨的GTO已经相当不错了(Ariane5ECB也不过如此),至少今后20年够用了,30年够不够用还很难说。不过那时候,长6应该也快出来了。只要有实际的需求,人力、物力、财力对现在的中国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
space X的确可能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不过航天这个东西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十年和五十年多少会有一点差别的。而且小有小的好处,大也有大的好处。胜负还要看发展。

比如民间企业就缺少作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动机和条件,这对航天这样的探索性的产业来说是个缺陷。

而且当航天市场出现萎缩的时候,航天部可以作战略性的先行投资,而且有军事上的需求,民间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虽然对航天很感兴趣,而且也有朋友在国外想投资这个行业,但我一直认为这个行也的风险太大,不大适合民间投资。

长7的确比长5进度快,大概早一年就能上天吧。
不过长7的LEO只有13吨,还是显得稍微小了一点,毕竟受3.35米的限制。
要打空间站,还是等长5量产了比较好,毕竟空间站对接次数越多,风险就越大,而且直径太小了,结构效率也太低了。
长7大概稳定下来后,还是主要打载人和小型货运飞船用。
真正的大部件上天,还是要靠长5,而且将来做大型同步卫星,还是离不开长5的。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1:39 +0800 CST  
卫星方面,我们和美欧日俄的差距还很大,但量上去了,问题总会解决的。
工业上的东西,做多了成品率自然会上去。

比如中国的家电过去质量差得连我们这么爱国的海外华人都不大敢买,买来也不敢让家人用,现在就没这顾虑了。日本市场上的家电差不多有一多半都是中国产,想不买都不大容易,也没听说过中国货三天两头出问题啊。
我们家和公司里的电器电子产品算来算去没有几样不是中国产的。

比如我们公司里的服务器都贴着Made in Tokyo标志。
打开一看,电源、主板、光驱、CPU风扇、各种电缆等几乎都是中国产的,机箱产地不明,不过也可能是从中国运来的。在东京的工厂,不过是根据订单装上客户选的CPU、内存和硬盘而已。

连日本对品质这么挑剔的市场都能接受中国货,说明中国产的电器电子产品快熬出头了。
据我父母回忆过去日本产的电器口碑也不好。
50、60年代日本货的地位和90年代的中国货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时日本的有钱人都喜欢买泊来货。
算起来,中国不过比日本晚了三十年而已。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2:41 +0800 CST  
有了长5,再等卫星下锅就太被动了,而且火箭只是个零头,卫星才是大头,要赚就星箭通吃。
有两种方式适合中国:
一种是搞交钥匙。自己造卫星打上去再找买主。或者不指定买主,买主排队,卫星打上去再分配给买主,就像卖商品房一样。
另外一种是只租不卖。可以开个卫星服务期货交易市场,把天上的卫星转发器和照相机都那出来交易。用户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买通讯或者遥感期货就是了。至于是买来套利还是实际使用,那就是买家自己的问题了。有了期货市场,航天工业就可以根据市场的行情走势来决定供给关系。

条件成熟了,还可以吸收外国的卫星或者转发器来参加市场交易。

卫星这样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商品是最适合采用期货交易方式的了,买卖双方各得其所。

有了这样的市场化的运作,航天工业会有一个超越美俄的机会。
而且可能搞得大家都不玩航天,中国一家独大,就像郑州交易市场一样。
当然,郑州交易市场是关起门自家炒,卫星市场需要开门炒。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3:17 +0800 CST  
二三十年对一个几千年的国家来说不算什么大不了的时间。

50年代初的时候,如果有人跟您说将来中国的钢铁要超过全球其它国家之和,您肯定会以为我有病。
连太祖那样的人物,也不过敢说出超英赶美而已,他恐怕也没想到中国的钢产量不但能超过英美之和,而且超过了全世界另外190多个国家。不过中国历史上钢铁产量全球过半基本上是常态,从先秦到清初一直如此。被英国赶上不过是两百多年前的事情。

卫星再难也是地球人造的东西。
中国的卫星水平再低,好歹也能攒出东西来吧,虽然赶不上奔驰宝马,好歹也比夏利大发强吧。

通讯卫星的例子,如果把一颗20个通道的卫星卖给一个用户,坏两个通道人家找我们索赔。
如果我们把五颗卫星的100个通道按照小时甚至分钟租给80个用户,剩下20个通道当备份,坏了就切换,恐怕不会有用户会在乎我们的可靠性不好。
剩下的20个通道也不用闲着,便宜一点租给那些允许服务中断的用途的用户就是了。
比如可以按照优先级拍卖通道,出价格越高,优先级就越高,越往后越便宜。
这样可靠性和成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市场决定的价格,大家都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
航天做好了,是可以吃饭的,俄罗斯都能吃,我们为什么不能。

中国人要做什么,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而且要做就要瞄准市场份额过半或者超过后面的2至5名之和的目标。
钢铁、水泥、铝合金、机械、造船、纺织不都这样过来的么。

根据最近三十年的经验,只要中国人站稳了脚跟的行也,基本上就没有其它国家什么事了。
现在中国不是产量世界第一的东西已经很少了,相对地,航天还是落后比较多的。

有了世界第一的钢铁产量,就没有人敢和我们打地面战争了。
同样,如果有了世界第一的星箭产量,也就不会有人敢和我们打高技术战争了。
人家指哪打哪不主要就靠卫星么,卫星的数量压过去了,出去活动相对也就安全多了。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4:35 +0800 CST  
如果只是发射场的工位问题,问题倒好办了。
用钢筋水泥能解决的问题能难得倒中国么?
可以把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修成通道式的,火箭可以立起来在各个工位流水作业,哪怕增加一两个Stage,作业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比如可以在酒泉基地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外面修个可移动厂房。
象龙门吊一样套在原有厂房外面,这样就可以在原来的厂房前面增加几个临时工位。
而且发射场的矛盾,等文昌建成了,应该有所缓解吧。
---------
多谢赐教。
看来关键是YF-100发动机,只要这个节点熬过去了,会遍地花开的。
开拓者-2对战略威慑能力意义重大。
隔三岔五地打一发上去,人家就会把我们的DF当一回事,等于是个威摄力增倍器。

我个人对载人登月的兴趣不大,现在探月用机器人也能做很多事情。
完事了,把搜集到的样品打回来,机器人等死重量就可以留在月球了。
载人探月还必须把人给接回来。浪费宝贵的重量。不载人,可以把成吨的样品运回地球。

不过130的LEO也太诱人了。
这么大的火箭,打ISS对接两次就够了吧,能省掉对少零碎啊。
用这个东西打卫星,一次得多少星啊。LEO130吨换算成GTO,恐怕至少有70吨吧。打卫星似乎稍微大了一点点。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5:10 +0800 CST  
卫星的寿命、可靠性不行就不要卖整星,把卫星当成服务去卖就是了。
我们的卫星寿命短,通道少这对出口整星是问题,但对出口通道x时间就不是问题。
我们卖给客户的是一个通道一个小时的价钱,用户不必操心卫星本身的寿命和通道数。
就像卖电一样,用户不用关心我们是柴油机发的还是核动力发的,他们只要用一度电交一度电的钱就是了。

哪怕一开始不赚钱,也先把卫星打上去,把通道租出去,把市场占住,然后再考虑赚钱的问题。
把卫星通道买断的用户实际上的使用率并不一定是100%,按通道x时间租出去,双方都可能获利。

我想搞成期货就是因为可以根据需求的时间函数改变价格来改变供需关系。

比如赶上奥运会等国际比赛,需求高,价格就会贵一些,反之就会便宜一些。
一些不大要求实时性的用途就可以卖夜间假日等比较便宜的时间段,还可以买备份信道(一旦主信道发生故障,备份通道的客户要让出来),利用市场原理尽量把卫星的通道填饱。

卫星造多了,批量上去了,很多性能和质量问题自然会慢慢得到解决。
一年造个十套二十套,铁杵也得磨成针了吧。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5:31 +0800 CST  
中国再怎么缺乏规划,也比日本和欧洲强多了吧。

我是学工科出身的,好歹也有一点关于航天的知识,可我就是看不明白这两家想干什么,尤其是日本。
日本搞了半天太空站相关计划都是以ISS为前提的,结果2020年ISS就要挂了。
日本就像被爬到0.5楼的时候撤了梯子一样狼狈。

有竞争不是什么坏事。
既然是竞争,自然会有竞争成本,这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没有竞争,也同样会有垄断成本和垄断不利因素,相比之下,还是竞争一下好。

中国航天的这几家哪个都是树大根深,不是随便兴起出来搞航天的,浪费点资源养着这些竞争对手也不算什么。
况且这几家也不是白吃白喝,都还出点成果的。

美国的NASA比中国的航天部更官僚,而且NASA在很多地方的前瞻性也不足,比如航天飞机等等。
中国再怎么样,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犯过航天飞机那么大的方向性错误。

有了14吨的GTO,才能上东5这个级别的平台。
平台大了,很多问题都会跟着迎刃而解。比如可靠性问题,尺寸和重量限制不同,难度就不同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6:00 +0800 CST  
日本在ISS上投了那么多钱,都是美国人施压的结果。没办法,半殖民地的宿命。
日本的摊子大,主要是因为泡沫经济时代的惯性。
不过都过去20年了,现在已经背上GDP230%的债,还想象泡沫经济时代那么挥霍就比较费解了。
不过日本政府莫名其妙也不是从最近才开始的,听老辈人说,战前就是如此。

日本还在搞准天顶卫星。不过也弄不明白这个卫星能干什么,现在用GPS,也没觉得不够用啊。

中国搞北斗是没办法,因为打起来总不能用人家的东西吧。
可日本搞准天顶卫星就比较费解了,难不成日本想撇开美国单干?
况且,这个系统没有GPS也不能单独工作啊,基本上是个花钱不少好处有限的项目。
不过日本不细水长流对航天工业投点钱,三菱,IHI等公司的宇航部门就要挂了。
不过这样靠输血维持航天产业的确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日本政府自己都自身不保。
---------
准天顶卫星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Car Navigation也照样用,而且这个卫星命中注定卖不出去。

和日本一样的小国没有那么多闲钱买这么个锦上添花的东西,而这东西对有一定规模的市场(美、欧、中、中东、东南亚、南美等)来说服务范围太小了。拿这东西想覆盖全球主要市场,需要的卫星也不比Galileo和北斗少。这个系统和日本的手机一样,都是Galápagos症候群的产物。

QZSS用DS2000平台的确稍微大了一点,三菱电机有更小的DS2000S可用,为什么不用就不清楚了。
不过卫星大有大的好处,可以多带推进剂和系统备份,在轨寿命可以长一些。日后往上加东西也方便一些。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6:24 +0800 CST  
准天顶卫星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Car Navigation也照样用,而且这个卫星命中注定卖不出去。

和日本一样的小国没有那么多闲钱买这么个锦上添花的东西,而这东西对有一定规模的市场(美、欧、中、中东、东南亚、南美等)来说服务范围太小了。拿这东西想覆盖全球主要市场,需要的卫星也不比Galileo和北斗少。这个系统和日本的手机一样,都是Galápagos症候群的产物。

QZSS用DS2000平台的确稍微大了一点,三菱电机有更小的DS2000S可用,为什么不用就不清楚了。
不过卫星大有大的好处,可以多带推进剂和系统备份,在轨寿命可以长一些。日后往上加东西也方便一些。
---------
基本上航天这东西就不是一群都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国家**体能一起搞的东西,必须有一个主导地位的大国领着一群可有可无的小朋友搞才有可能搞得成国际合作,否则结果就是Galileo的下场,遗憾的是欧洲已经没有大国了。

Galileo的进度追上北斗2的前提是今后几年欧盟的经济不挂掉,而且参加Galileo项目的成员中没有人节外生枝,这两个条件似乎都有一定的难度。

北斗2似乎把高轨道的GEO和GSO都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MEO了吧。
轨道低了,一箭多星就比较容易了,可能下面的二十多颗北斗2应该都是一箭多星吧。
如果下面的MEO星都是更轻的平台,一箭N星(N>3)也未必不可能。

这点问题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只是个效率最大化的问题,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难度。
---------
这里说的都是公开资料上可以查得到的内容。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6:46 +0800 CST  
口误?菲律宾是中国固有领土


现在应该和菲律宾(还有越南)多讲讲友好。
大家可以多去史书上查一查这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如何如何的资料,然后拿出来宣传宣传,效果应该比谩骂强。
我估计央视如果做个有关交趾、安南的片子,越南会新增几十万胃溃疡、神经衰弱和心脏病患者。
(大神知道我兔“自古以来。。。”的神技?)
当然,这种事情要和海军空军的军备扩充配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现在中国一年下水的新舰总吨位超过了菲越两国海军的总吨位,而这两国的GDP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广东省多呢。
拼军备竞赛,他们支撑不了多久的,中国有全球一半的钢铁和七成的造船产能,比造船,中国能输给谁。
---------
民主搞不好的最大威胁是民粹化。
如果专制是人体上的异物,专制就是癌症,一旦扩散全身,基本没救的。

印度还好,最惨的是希腊,以及美国加州那样的下场。

希腊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复杂,只不过是透支买房买车吃喝玩乐,没钱了要不要卖房卖车节衣缩食的问题。
可民粹化的民主政治环境下,主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肯定不如鼓吹赖帐借钱继续吃喝玩乐有市场。
加州的财政危机也是如此。加州政府都快shutdown -h now了,州议会还在降低领取救济的门槛、到处洒钱呢。政治发展到以选票为中心,其它可以不管不顾的地步,就是民粹化到了晚期的典型症状,基本没救。
---------
越南在南海挑衅太平岛上的台湾守军。台湾国防部要运送(还没说实战部署)美制毒刺肩抗式导弹去太平岛。
AIT派人制止。
---------
1 美国最近六十多年一直想做掉中国,结果呢?
2 美国出兵越南、格林纳达、巴拿马英国都没有插手。而英阿马岛之战是英国自己打的。
3 二战法国是唯一对德日意都投降过的盟国。战后法国出兵越南、阿尔及利亚也不是这些国家打了法国。
4 乌克兰、波兰等国和俄罗斯互相骂了二十年了,也没见他们打起来啊。
5 您这话至少印度、前苏联、南北越的人不相信。
6 日本战后从来就没有发动过战争,也没有让美国替他们打过谁。
7、8、9倒是有点沾边。不过要打南韩的只有一个北朝鲜。
而以色列的这种预防性的攻势策略并没有让他们更安全,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
台湾现在很专制么?
---------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08:12 +0800 CST  
英美可没有象两岸之间这样隔绝过四十多年啊。比如英美英语之间的医疗术语不同的只有60几个,两岸之间是近千个。电子业、IT业英美不同的术语几乎为零,可两岸之间有几千个术语不同。大陆很多地方也为了港台观光客而设繁体中文标示和手册。
大陆推广简化汉字教育是1956年11月,之后就很少有人学繁体汉字了。而文革是1966年到1976年,如果文革时受教育的人看不懂繁体字,之后的人就更看不懂了。大陆推行简化汉字之前的识字率只有不到30%,当时的人口也不过5亿多人。这一亿多人如果都活着,也至少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了,估计现在还接受过繁体字教育的大陆人士只有五到六千万人而已。另外因为专业或者爱好而使用繁体中文的文史、考古、新闻工作者和台资、港资企业员工加起来满打满算也不过几千万。
而且全世界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学习中文的还有三亿多人,绝大多数也学的是简体中文。算起来亚洲人口的一半都在用简化汉字,作为观光业者很难无视这个市场。
---------
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比扁政府那八年更糟了。
对大陆来说,台湾谁上台都差不多,毕竟台湾太小,而且离世界舞台的中心也太远。
---------
即使小英上台了,最多四年,还会转回来的。
---------
酒家怎么成了Hotel?
---------
那不过是日本观光厅在震灾前定的目标而已。现在估计2015年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 那些官僚在学校和衙门里学的就是这一套。 1 先做一个现状调查 2 根据这个现状做一个预测 3 然后以预测为基础做一个稍微高一点的预期目标 4 然后研究为了这个预期目标该干些甚么 5 然后然后拿着这一堆政策创意、提案去国会要钱 6 把拿到的预算设法分下去。 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写不完的报告和扯不完的预算是官僚的生活必需品,否则人家日子怎么过?
---------
客单价x预期人数=预期观光收入。
日本观光厅作出的2015年中国观光客旅游收入预期就是 16万日元x380万人=6000亿日元。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11:24 +0800 CST  
九二共识与ECFA
---------
能用钥匙开的锁就不要用砖头砸。
---------
陆客没来的时候,台湾的环境有质量比较高么?况且对岸不止陆客一个筹码。

现在的问题是大陆的筹码太多,台湾的筹码太少,再换个象蔡英文这样不大会赌的人上去操盘,结果可想而知。
再让民进党上来折腾一次,台湾不但政治拉美化,而且经济也可能欧猪化。
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当年得拉美病,还有IMF相救,希腊等欧猪有欧盟。
台湾有甚么,指望美日?
美国的国债占GDP比重是台湾的两倍,日本是五倍。最后不还是要指望老共。能喝敬酒就尽量不要喝罚酒。
---------
最多只能饿个半死而已。
---------
collapse of china讲的“大陆的专制对台湾有利”是指大陆政府可以违背民意向台湾让利。

实际上,如果老共学蔡 那样诸事付诸公投的话,两岸之间就不会有甚么ECFA和陆生、陆客来台,而且可能早就开战了,因为大陆认为台湾是中国崛起的沉重负担的人士不在少数。如果推动公投,台湾恐怕凶多吉少。

好在大陆的老共不象蔡 那么喜欢公投,实在是不幸中之万幸。

政治人物拿公投当挡箭牌是无能和民粹化的表现,这是政治客和政治家的标志性区别之一。

当年美国国务卿William Seward花720万美元从俄罗斯买下Alaska的时候,如果付诸公投,恐怕这笔土地并购案根本不会成立。因为之后很多年,很多美国民众和媒体都称这笔并购案为Seward's Folly,称Alaska为Seward's Icebox。现在还有谁不佩服当年Seward的远见? 政客要想成为政治家,必须有超乎普通民众的远见。

台湾的问题就是只有个民主的框架,并没有真正的政治家,这一点和现在的日本很相似。

所以扁可以象走马灯一样换行政院长,可大陆很少有换国务院总理的,因为国务院总理要全国人大表决才能任免。
而国务院总理之外还有多个副总理(目前大概有9个),类似于隋朝及其之后的群相制。
所以大陆的国务院总理也不如台湾的行政院长权力集中,大陆的各个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大致都是这样的架构。

而且大陆还有一个其它国家少有的异地升迁制度:地方官要晋升到上一级,通常要只身调往外县或者外省。
这个做法从客观上避免了地方首长落地生根。
老共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军阀割据问题,也是用类似的手法,各大军区首长若干年就要只身跨区调动。
既避免了宋朝府兵制那样兵不识将,将不认兵的弊害,又防止了唐朝那样的藩镇割据。

您举的大陆官员子弟出车祸,找后台出来摆平的事情在台湾未必没有,因为我在日本就见过类似的事情。
日本的法治化程度比台湾要高,但也很难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台湾的法治问题相当严重。
国务机要费案都能判无罪(虽然还只是更一审),背着嫖妓、洗钱、伪证案(足狗负面了吧)还能高票当选市议员。
说明台湾的司法、媒体等制衡机制都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11:55 +0800 CST  
民粹政客的特点就是无原则地迎合群众的喜好,而群众是没有底线的。
就像公司的股东大会,如果有人提出将公司利润一分不剩地分作为股息给股东,大概很容易得到稳定多数股东的支持,但真正想把公司办下去的企业经营者不会这样做。
政治家要有比群众更长远的先见之明,并要设法说服群众。

至于您提到的人民自由和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如果中国大陆不是一个强敌环伺的国家,问题还简单一些。
可问题的关健就在于中国大陆没有那么命好。
中国大陆只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一万美元门坎,GDP就必须超过美国。
如果要达到老共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GDP要达到美国的两到三倍,显然会触及美国的利益。
所以在没有摆平美国之前,适当地向国家利益倾斜是必要的,无论如何也要先挺过一万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再说下一步。60年都熬过来了,再给老共二、三十也没有甚么大不了,反正不会比前60年更糟了吧。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12:43 +0800 CST  
---------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系统工程师,而且一直在海外生活,一辈子三十多岁连票都没有投过,更不要说出马参选了,而且,台湾的选战也不是靠政策、政论,我肯定难以胜任。

任何政治体制都是利益的分配机制,跟甚么主义没有甚么关系。

敖之先生大概也没有分清美国式的总统制和拉美式的总统制的区别。

美国的两党背后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而且几乎不存在外国势力干预的问题,而拉美国家很难做到这几点。
因为其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外国资本手里。
华尔街需要资本游戏的题材时,某个拉美国家就可能倒霉,仅此而已。

大陆第一代领导人的后代的确有很多从商的,我看比让他们从政要好N倍。
至于您提到太祖的后代,除了一个外孙女(孔冬梅)开了个书店,勉强也算个小资本家,其余的后代还真没有能算得上资本家的。
大陆最近刚刚修改了拆迁补偿方面的法规,在拆迁补偿作业上导入了第三方评价机制,虽然还不充分,但已经是个进步了。
---------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13:55 +0800 CST  
没人看?还是都在潜水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2:14:22 +0800 CST  
民主和财富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否则无法解释并不很民主的星加坡、香港的人均GDP能居亚洲前列,而比较民主的菲律宾、印度却在亚洲垫底。

和人均财富有关的恐怕是原是资本积累过程长短和效率。
比如靠掠夺、贩奴、贩毒起家的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所需要的原始资本积累。

实际上英国虽然很早就有议会制度,但一开始并不民主。
比如Edward III时候的下院议长Sir Peter de la Mare就因为批评课税太重和王室财产不透明等等而被逮捕,直到Edward III驾崩之后才获释。而且当时英国的民主也只是贵族民主,一般平民几乎是没有参政权的,更何况殖民地了。

从历史角度看,如果没有原始资本积累手段(掠夺、贩奴、贩毒、矿产、石油、商路或航路上的要地等等),再怎么民主也很难富裕起来。
民主往往就象万金油,偶尔有个虫咬蚊叮的擦一擦看起来还有点效果,但不要指望万金油能治疗大病。
比如民主对战争、经济、自然灾害和企业经营的作用就不大。
比如一个企业如果都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经营,大概家底再厚的企业也撑不了几年。
楼主 日照大神是我儿  发布于 2013-07-19 23:03:09 +0800 CST  

楼主:日照大神是我儿

字数:3389892

发表时间:2013-07-07 21: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26 17:43:49 +0800 CST

评论数:136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