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下对我们衣食住行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

酒畔文谭:海棠无香
北宋彭几有言生平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曾子固即是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写的好,《醒心亭记》、《游山记》,《战国策目录序》都是传世名篇。彭几言下之意是:你曾巩散文虽好,可我偏偏爱读诗。如此说来,小庙也有一恨:恨星爷不说相声!
曾巩其实也写诗,他在皖北小城为官,就留下一首长诗《雪亳州》,乍一读感觉平淡,细读之下,才觉彭几所恨实在不虚。 “繁英飞面旋,艳舞起翩跹”,每到五六月间,杨絮漫天之时,就想起诗中写雪的两句,颠颠倒倒,也很是应景。
彭几所言五恨事,业被张爱玲所引用,《红楼梦魇》曰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二位高人之所恨,两恨相同,一是鲥鱼多刺,二是海棠无香。
鲥鱼,与刀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这三鲜皆非定居类江鱼,平时遨游四海,只在产卵繁殖季节洄游淡水。
鲥鱼夏季洄游,入江后逆流而上。沿途虽皆能捕获,但只有当它游到安徽当涂时,味道才呈最佳。因此鲥鱼虽在珠江、钱塘江也有出产,可古人评之 “四大名鱼”,则点名产地为长江,“四大名鱼”亦云“鱼中四美”,分为: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长江鲥鱼。
鲥鱼鲜美,古往今来为之倾倒者如过江之鲫。东汉严光被光武帝招募,辞召之由为不舍鲥鱼味美;板桥有云“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东坡先生亦有云“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东坡先生爱鲥鱼,并且给它起了个别号“惜鳞鱼”。
“惜鳞鱼”,意思是此鱼极爱鳞。话说渔家捕鱼,鱼入网中必挣动反抗,而鲥鱼但遇渔网,则不挣扎,静止不动,任由渔家捞取货卖烹食,宁死不伤鳞。名厨得之,亦必带鳞蒸食,不除其鳞,以全其志。
鲥鱼,鱼中子路也。为什么要比做子路呢?因其志可与子路媲美。
子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公元前480年,子路六十三岁,因卫国内乱,子路挺身而出。混战之中,帽子被敌方打落,帽子被打掉很正常啊,这正打着架呢,以命相博千钧一发,别说帽子,裤子掉了也顾不上啊。可子路却不避刀光剑影,单方面停止了战斗,弯下腰把帽子捡起来,端端正正戴好了,稳稳的系上带子。敌人趁子路拾冠之际,将其击败。子路继而被戮,死后受醢刑,被剁成了肉酱。子路有言:“君子死而冠不免”。
这是子路迂腐吗?非也非也。子路为救其主,挺身入险,本知无生还之幸,君子视死如归,慷慨赴死从容庄重,绝不能慌张丑陋。子路如此,鲥鱼亦如此。
子路原本可避死。在从郊外赶赴城内的时候,路上曾遇同僚高柴,高柴对子路说“门已闭矣”;“莫践其难”。子路却回答:“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意思是说,既然端着人家的饭碗,就不能在人家有难的时候逃避。
君子之德,千古浩荡。子路的故事每次读起来,都崇敬不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子路的精彩与壮烈,也曾与酒友谈起,显摆效果不错,一众都很爱听。
但也有例外,曾有一位方先生,听了很不高兴,怪我有影射讽刺之嫌,酒桌之上大发雷霆,差点没把我的帽子也打下来。
这位方先生,每日里白衬衫黑裤子,腋下夹个公文包,皮鞋擦得锃亮,往返于各商业公司之间,或大大小小社交场合。方先很忙,从二十多岁起,他就如此这般,不辞劳苦地忙着给自己找工作。
方先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哪都干不长久,多则一年少则三月,总是不欢而散。此中原由可归结为八个字:“人是好人,酒是孬种”。方先生爱酒之人,酒量尚可,但酒后易怒,逢醉必闹事,实在得罪过不少人。
例如他到了一家公司上班,同事们熟悉了,凑个酒局联络一下感情,社交需要嘛,挺好的事。可方先生赴酒局,必会与其中一位或数位恶语相交,甚至拳脚相向。
与他同饮,若看到他脸色由晴转阴,斜着眼睛把同桌一个个看过去,就是要开始找茬了。击鼓传花似的,眼神最终落到谁身上不动了,一场吵闹就在所难免。有这么个坏脾气,他在哪里能干的长久呢。
不长久就不长久吧,方先生索性把“找工作”当成了职业,只要有招聘的他就去,能入职就混底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行行出状元,混日子也被他摸索出了门道,他专门应聘销售业务职位,一般公司招聘业务人员,头一个月培训,天天上班开会,方先生准时应卯;第二个月开始出差,方先生借机游山玩水;第三月没业绩,拿了底薪一拍两散。
就这么个混法,倒也如鱼得水,待过的公司多了,自然认识人也多,对小城商业环境了如指掌,谁家生意如何他门清的很,看上去还真像个业界精英似的,却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就这么混着,无风无浪的混到了四十多岁。
可社会上方先生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家们也看出来了危害。现如今,很多企业招聘业务员,不设底薪,你愿意来工作欢迎,来了给你培训培训,提供个办公场所,然后就不管你了,能不能拿提成,看你自己本事。
日子不好混了,只能自食其力,搜肠刮肚给自己找生计,起先从爱好出发,想入“勤行”,开个小饭店晚上再卖点烧烤,可媳妇说啥不答应,说你这种酒疯子干勤行,能把命都赔进去。后来经人指点,在花市租了个小门脸,专卖装饰花卉。
方先生人脉广啊,待过的公司海了,豁出去老脸求求老同事,生意还真做了起来,如今衣食无忧,日子很是滋润。不足之处是,在花市仍爱凑酒局,老毛病没改,同行被他得罪了个遍。
小庙有次逛花市,不经意走进了方先生的铺子,他看到我来笑脸相迎,旧事重提道了个歉,说前年那场酒局多有得罪。这是方先生的长处,惹过的事不装傻,能服软认错,这或许也是疯了半辈子却没横尸街头的原因所在。
坐在花店里,一杯清茶,与方先生攀谈,请教何谓“海棠无香”?方先生半路出家,对花卉原本一窍不通,不着四六的瞎说一番后,送了我一盆“玻璃海棠”,他说,香不香的你自己回家闻一闻吧。
玻璃海棠是草本植物,与“海棠无香”所言木本海棠花相去甚远。方先生一番好意,既有“海棠”二字,与海棠花也算沾亲带故。
木本海棠花其实有香。彭几言之五恨后,才发现海棠是有香的。彭几有好友李洲被选去昌州主政,但李洲借故离家太远而改去了鄂州。彭几怪道:“你为什么放弃最好的地方呢?”。李洲不解,问“昌州哪里好呢?”。彭几振振有词:“天下海棠,唯昌州独香”。
古时昌州,是如今重庆地区的永川县、大足县、荣昌县和四川内江地区,被称为“海棠香国”。可海棠又何止昌州独香,段成式《酉阳杂俎》有言:“嘉州海棠,色香并胜”,嘉州是如今四川乐山,薛能也在嘉州写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由此看,蜀之海棠应皆有香。
方先生送的这一小盆玻璃海棠,放在了书桌后的窗台上。夏日午后细细观赏,虽只几叶娇柔,却引人无边遐想。心荡神摇之间,仿佛窗外,就是蜀国山川,海棠漫野、繁花如潮。
对花枯坐意未足,又想起鲥鱼的梗。既然海棠有香,那鲥鱼是否真的刺多呢?
有关鲥鱼的资料很少,只好从同类间做比照。平时常见的鲤鱼、鲢鱼、鲫鱼、鳙鱼等属于“鲤形目”,其中鲤鱼刺最少,在90根左右,鲢鱼最多,有130根上下;而鲥鱼属于“鲱形目”,鱼刺多寡没有答案。但既然四大名鱼中它的刺最多,那么鱼刺数量定在鲤形目之上,应该大于130根。
鲥鱼重量一般在一斤上下,摆在盘中都不起眼,遇到小庙此等粗汉,筷子伸出去也就是三五口的事,这个体积对应130根以上的鱼刺,想想就觉得嘴疼。
很想弄一条鲥鱼数数到底有多少刺,可惜野生鲥鱼已绝迹三十年,用科学的说法叫“功能性消失”,若再过二十年还不出现,就可以用另一个词形容——“灭绝”。可再过二十年会出现吗?三十年都不见踪影了,难道还会有未来?很是令人怀疑。
鲥鱼不复见。
君子如子路者,亦不复见。
楼主 三圣小庙01  发布于 2016-08-04 11:45:11 +0800 CST  
酒畔文谭:不醉不罢休
深秋时节秋酒蒸出,忙活着把藏酒从坛子里倒出来,再把新蒸秋酒存到坛子里,密封好归了位,倒一杯启封老酒朝桌面上一放,转身下楼直奔街面上小城卤兔去也。启封老酒佐深秋肥兔,有点像提前过年的感觉。
小庙钟意的一家卤兔,常在三圣庙十字街头,老板姓马。马老板年轻时候拜师学艺,专业打野兔。后来因为野兔逐渐稀少,家兔成为主流,马老板无奈之下入了勤行,从猎户转身做起了商贩。
但马老板不忘本,总爱唠叨当年往事。马老板言之凿凿,说打野兔的行业水很深,没三五年下来学不得真本领。若不得明师授业,自己买把枪拎着满世界瞎转,逛一年下来,准准地也是空手而归。
打野兔首先要学找野兔,师承口诀谓:“蒿找茅,茅找蒿,高找洼,洼找高,长找横头短找腰”。
细讲起来是说,田野里遇见蒿草地时,这蒿草地里的茅草丛里有兔子;而遇见茅草地时,这茅草地里的蒿草丛里也有兔子;遇见高地要找其中洼地;碰到洼地要找其中高地;长形地块找两头;小型地块找中间。
有本事在田野里把野兔找到,基本上就十拿九稳了,有道是“枪口见毛,有命难逃”,把枪端起来,只要眼睛扫到兔子的影子,扳机一扣,小钢珠成片的飞过去,任它草上如飞、不免枪下成鬼。
可找到兔子与打到兔子之间,还隔着各种撵追的法门。马老板举例说麦苗刚长出来时,成窝的兔子在田里待着,人找兔子,往往会先被兔子找到人。因为人的目标大,兔子的目标小,人没找见兔子呢,兔子已经把人瞧得清清楚楚。兔儿们看见人不怀好意的走过来,立即稳稳地爬在地面上,有点像小孩藏猫猫,以为捂着自己的眼睛别人就找不到了。
猎手们有诀窍,原本他们在行进中都是低头快步,一路上只用余光瞄着田野,发现有兔子的踪迹时,脚下更是快步疾走,装成没看见似的,目的是要麻痹兔子们,让它们以为猎手只是行路的过客。
猎手一般两人同行,一师一徒。他们假装过客在兔子周围磨圈,走几圈后找一块高处,师傅端起枪就等上了。而徒弟则慢步撵兔子,把兔子们朝枪手的方向赶。
枪手待看见第一只兔子露出来,“砰”的一枪先把领头的拿下。随着枪声响起,撵兔子的徒弟如同被摁下了定格键,一动不动凝神静气,不再发出一丝声响。
这是因为受了惊吓的兔子会排着队顺着沟壑逃命,每窜上几步就会停一停,竖起耳朵判断危险是否仍在。徒弟的动作一定格,就又一次麻痹住了兔子们,它们听不到声响就会以为危险解除,于是也像被摁下了定格键,就地匍匐静止不前。
这样一来,猎手就争取到上火药装弹的时间。因为兔子枪每次只能开一枪,距离第二枪之间是一系列上火药塞钢珠的流程。
待到枪手装弹完毕,远远地给徒弟做个手势,徒弟就继续开始撵兔子,如此循环往复,一块田里的兔子常常就被连窝端走,片甲不留。
偶尔也有漏网的,不过没关系,受了伤的兔子会就近找座小土堆,围着土堆转圈跑。遇到这情况,万一猎手忙着追兔子来不及装弹,便寄希望能遇见同行,“调个侃”请同行补一枪。而同行但凡遇见,只要对方能调出侃来,也是必然相助。
“调侃儿”就是说“春点”。正经拜师做打野兔这个行业的,都算是“老合”中人,皖北地方称为“老海”,俗称的江湖人。同行之间遇见了,几句春点对的上就好相处,相互帮衬是江湖规矩。哪怕不是同行,只要同是江湖人,有了春点也就有了默契。
江湖人把春点看的极其重要,有言“宁给十两金,不给一句春”,总要师傅觉得这个徒弟可以端起江湖饭了,临到出师的最后关头,才会把春点传授。
曾经从一个当警察的朋友那里,看到过一本内部小册子,好像叫《黑话大全》,里面分门别类的详述了各地春点的释义,例如:天叫“顶”、地叫“躺”、东“倒”、西“切”、南“阳”、北“密”;男叫“孙食”女叫“果”;从一到十称为:“柳月汪载中申行掌爱句”…...。
而酒,春点称之为“山”,传统白酒因为度数高,称之为“火山”。 买酒叫“肘山”、 喝酒叫“抿山”、 喝醉了叫“串山”。两个老合约酒,电话一通调上侃:“并肩儿浑天抿山”,这意思是说:“兄弟,晚上喝酒”。不是江湖人,谁能听得懂呢?
曾经介绍过酿酒行业的一些春点,也是这么个意思,同行之间说点机密,哪怕买酒的在身边站着,用上了春点,让你听了去也没关系。在他们眼里,你是外行,所谓的“空子”,任你想烂脑袋也猜不出话里的意思。
春点也算传统文化之一隅,徐克重拍《智取威虎山》,电影里用了很多春点,瞧起来像模像样,非常有趣。不过春点只是江湖人的交流工具,没有真本事,仅靠会几句黑话在道上根本混不下去。而事实上也只有学到了真本事,才有可能被传授春点的秘密。所以江湖人之间相互敬重,他们深知能操一口正宗春点的,必有几手绝艺在身。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不多,内容翔实的首推连阔如《江湖丛谈》。
连先生笔下的江湖,春点只是敲门砖,那些或正或邪的“杵门子”才是构成江湖的根本所在。例如连先生在书里讲了个江湖秘籍《玄关》,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是很多算命先生的铁饭碗,凡是算卦的人,如能学到了《玄关》,不论是谁来问卦都能当时就灵。
《玄关》开篇说: “一入门先猜来意,未开言先要拿心。洞口半开,由此挨身而进,机关一露,即宜就决雌雄”。几句话锋芒毕露,可见秘籍的厉害。
《玄关》的作者是皖南桐城方家的方观承。桐城方家自方苞始,被视为桐城学派的代表,明清之际大放异彩。原本方观承也算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世家子弟,但是因戴名世《南山集》案,一夜之间成为靠别人接济为生的孤儿。
方观承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均被发配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方观承因为年幼,免于发配,寄身于南京清凉山的寺宇之中。待到方观承年岁稍长,因思念父祖,十几年里,南北之间徒步往返七趟。风尘仆仆,阅尽人间沧桑,饱读诗书的方观承行得万里长路,历练出一身世事洞察、人情练达的本领。
后来方观承的父祖相继在黑龙江病故,了无牵挂的方观承贫困之极,流落京城,在东华门外以相面测字为生。其间阅历促其成书《玄关》传于后世,被“金点”中人奉为至宝。
流落江湖的方观承,测字相面只是权宜之计,身在乡野却胸怀天下。36岁那年,被曹雪芹的表兄弟,时年24岁的定边大将军福彭所器重,经雍正皇帝召对后,授予中书衔随军出征准噶尔。,
从街头的算命先生一跃为大将军帐下中书,这一番际遇不可不谓传奇。方观承家学渊源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嘛,这福彭大将军看起来也很迷信呐。细想想,若不是东华门外卦算的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福彭,岂会屈尊结交个街头算命先生。
再深入推导的话,或许雍正召对时也有问前程,不知方神仙当时如何应对,用的可是《玄关》所载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方神仙御前肯定没算出来或者没敢启禀,三年之内,雍正宫车晏驾、龙御归天。如是三年后雍正给福彭托个梦,他会说方观承的卦算的准还是不准呢?!
且不管方神仙给雍正到底算了个什么卦,只看华丽转身后的方观承,历雍乾两朝,仕途可谓顺风顺水,曾任直隶总督逾二十年,历数满清,在这个位置上只有同乡后辈李鸿章任期比他长。不同的是,对“李鲈”的评价有褒有贬,而对方观承,却多是赞誉。盖因方先生是从社会底层而来,深知民间疾苦,为人民服务的好事没少干。
方先生身在江湖时独善其身,摆摊算卦能留下一本秘籍;报效朝廷后则兼济天下,官也做的漂亮。可见世间英雄,必是能屈能伸。不管当下在干什么,只要存一念于心,深入揣摩精益求精,定会有出头之日。
就如同街头卖卤兔的马老板,别看脑满肠肥的像个大胖子粗汉,实际上心细如发,对卤兔制作细节的拿捏从无丝毫懈怠。每日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把小小卤兔做的家喻户晓,小城众多作坊之中,马老板的名头煞为响亮。
在小庙看来,这卖卤兔的马老板丝毫不输算卦的方观承,虽然干的不是什么的大事业,可不管干什么行当,能沉下心来干好干精致并小有所成,就咱平头百姓来说,已是难能可贵。
小有所成的马老板,身居市井却也心念江湖,一腔热血至今沸腾,总不忘当年游走于乡野之间的洒脱,经常往来的多是江湖旧友。其中有位江总,曾与马老板一同拜师打野兔。后来机缘巧合,做生意成了大老板,是远近闻名的土豪。
江总偶尔会来马老板摊子上坐一坐,师兄弟二人摊子后面倒上酒,边喝边聊说些往事。这二位如今身份地位悬殊,可江湖人相处不拘高低贵贱,只叙交情深浅。
据马老板所言,人在世道上混,各有各的难处,别看江总家大业大,却也有不少烦恼。后来观察此言不虚,每见江总来时多是愁眉不展,非得和马老板对饮几杯后才渐露喜色。越是喝高兴了话就越多;话说的越多,酒喝得就更多。总之这两人只要凑到一块,从抿山到串山只是一步之遥。真中了那句话:但有知己在,不醉不罢休。
可他们都聊些什么呢?无非还是心中那个无拘无束的江湖梦。
曾有一次遇见两人“串山”,言来语往说个不停,聊到了某个梗时,江总接过马老板递来的酒一饮而尽,随之“啪”地一声把酒杯扣在了桌面上,然后微微仰面,低声呼曰:“合~吾~”。
须臾,老哥俩皆神情黯淡;马老板别过脸去,观之,有热泪流淌。
楼主 三圣小庙01  发布于 2016-08-04 11:45:38 +0800 CST  
酒畔文谭:荷叶粥
这个夏天,尤其是酷热的那几天,每到傍晚就想喝碗荷叶粥。酒足饭饱以后躺坐在凉椅之上,捏着小烟卷暗自下决心,明天一定要去采几片荷叶回来。可再想起这个决心时,已经又是在另一个傍晚了。
整个夏天过去,荷叶粥也没喝上。自己还感觉挺委屈,怎么连碗荷叶粥都喝不上呢!我不能原谅这个世界,居然没等我采来荷叶,秋天就匆忙来到了。真遗憾!再一次痛下决心,明年夏天每天都要去采荷叶。不知道这个决心,明年还会不会想的起来。
在夏日的北方,荷叶粥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便饭,就像绿豆汤一样的普及。制作起来呢,也不算复杂,新鲜荷叶洗净整张放在锅里,盖住米小火慢煮,待把荷叶揭开时,叶下呈碧绿之色,如泉深千丈,似青荇春波。
可煮粥却又不易,不是把米和水混在一起煮熟了就能叫做粥,袁枚《随园食单》说的清楚:“见水而不见米,非粥也;见米而不见水,亦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
如今没了柴火土灶铁锅铜勺,小小一碗荷叶粥,要煮到水米融合、柔腻如一的地步,也甚是为难。可就算煮了出来,坐在空调房间里喝这个,没有烈日炎炎似火烧的挥汗如雨,还能喝出荷叶粥的妙处来吗?怕是不能!
想想小时候,野一天回到家里,水缸边一站,用比洗脸都快的速度冲个澡,光着膀子迎着火红的晚霞,厨房屋檐下竹凳上一坐,把心掏出来搁在一旁,放弃一切思想活动,全神贯注地捧一碗碧绿的荷叶粥,凑上嘴去沿着碗边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轮番吸允,又解暑又挡饿。如今追忆,可谓销魂。
可惜那时少年心性,不懂得珍惜,遇见新鲜玩意就很快忽略了老传统,自从喝上了灌装饮料,荷叶粥绿豆汤之流就难以引起我的兴趣。掐指一算,这见异思迁的毛病是从健力宝出现后开始得上的。且不说健力宝现在还能不能买的到,就算谁真买来一卡车丢在我面前,如今也换不走我掌中一碗荷叶粥去,但这是后话,就当时来说,小庙懵懂少年害着病呢。
病得还不轻,而且越来越严重,一路上越陷越深,雪碧七喜美年达、可口可乐星巴克,病入膏肓的那段时期,早晚都得开一罐红牛当药吃。
更羞惭的是,居然也曾买来洋酒,加足了冰块端一杯,沙发上半躺半坐,时不时的来一口,做若有所思状,叹曰“Good drink”。
一番努力后壮志未酬,喝洋酒的习惯终究没养成。如今遇到爱喝洋酒的朋友,心下再无羡慕,只谓各花入各眼,实难强求。
洋酒虽然没学会喝,可西方人的饮酒习惯倒颇以为意。他们把酒分为佐餐酒和餐后酒,烈性酒归为餐后酒,只在饭后畅饮,或家中或酒馆,随便你去喝得烂醉;用餐时只喝佐餐酒,一般为低度发酵酒,目的是为了通过酒的轻微刺激,能使人更加充分的体验食物的美味。以食为主,以酒为辅,这种习惯自然有益。
其实古人也有此等倡议,又说回来袁枚《随园食单》,书中有《戒单》一篇,其中“戒纵酒”说:“岂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见拇战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扫地矣”。
袁枚是美食家,从美食之道的角度劝食客以酒为辅,否则只顾喝酒,再好的美食也尝不出味道,同时也给出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曰:“万不得已,先于正席尝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两可也。”好酒者必好友!我的wei信号 sanshengxiaomiao 很高兴认识大家。
看来袁先生很为难,不然怎么说是“万不得已”呢,大凡遇到万不得已,应对的都是下下之策。虽然说的很文雅,若直译出来其实就是说“待吃过了饭,你们滚一边喝去”。
袁先生啊,殊不知酒徒之所以惟酒是务不知其余,那是因为越是遇到美食,酒徒酒瘾就越大。你只看到他们光顾着喝酒而忘记了尝菜,可恰恰就是因为有了美食佐酒,所以才喝的兴高采烈。道理很浅显,佐一碟花生米,肯定不如伴一碗红烧肉下的酒多。
袁先生才高八斗,却非酒徒,可惜了那一手好菜。但,也或许就是因为不嗜酒,才成全了自己的非凡成就。
他少年得志中年辞官,三十八岁归隐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专攻诗文美食,曾有一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项城袁寒云曾有诗:“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对照爱读诗书又恋花的袁枚,舍得高官厚禄,不求得仙成佛,果然无风无雨,一生精彩。
可芸芸众生,饮食男女,鲜有大欲不存者。袁枚虽倜傥,亦有不足而被诟,所以后人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上穷碧落下黄泉,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小庙观袁枚,不羡随园美食,不妒生花妙笔,独佩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话说袁枚秉承“父母在,不远游”之训,待到六十七岁时高堂故去,才开始游历天下。万水千山走遍,直到八十一岁,耄耋之年兴未偃,待得吴江游罢,越明年,揖手长辞。
袁枚远游,常正月出发,腊月才返,一路停停走走逍遥快活。七十一岁那年,他去了武夷山,不仅留下一篇《游武夷山记》,还在《茶酒单》里细述了武夷山茶。此前,他以武夷山茶“茶味浓苦,有如喝药”而素来不喜。可武夷山之行,颠覆了平生认知,从此独爱武夷山茶,留文曰:“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小庙愚钝,一直以来,爱酒不擅茶,称得上是“茶盲”一个,但袁枚所言却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盼望着有机会能得尝武夷山顶的好茶,天下第一到底是怎么个好法呢?。
有福建酒友鹏勋兄是行家,因爱茶而常于武夷山行走。有次闲聊,谈到袁枚所言“冲开白色者”为何?蒙鹏勋兄见赐,几日后收到岩茶一罐。当时未敢莽撞品之,谨遵袁枚之言,寻来“中泠惠泉”之水(注:“农夫山泉”也,惭愧,惭愧),小心烹得一杯,“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一泡便饮”,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自此小庙渐入佳境,开始喜欢上了喝茶,早上一睁眼,起床先把茶泡上。梳洗完毕,早餐用罢,抱着杯子咕嘟咕嘟牛饮一番。。
武夷岩茶越喝越越顺口,不禁有精益求精之心。酒友之中有宜兴“砂宝靓”兄,长居丁山专制紫砂壶,小庙礼下于人婉言相求,得宝靓兄亲制紫砂壶一尊,如获至宝。农夫山泉快快烹,武夷岩茶速速冲,紫砂壶里停稍许,果然“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妙哉!妙哉!
要描绘这一番惬意满足,得套用老舍先生的台词:“福建茶、浙江水、江苏壶,沿海三省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碳酸饮料的病算是彻底翻了篇,但喝茶的爱好却又惯了出来。捧着计算器沉思犯愁,要是长此以往喝下去,那可是比买可乐贵的多!
价钱高低且当别论,问题是本地茶店多是经营安徽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等,要买到物美价廉的武夷岩茶实在不容易。福建距离皖北,毕竟山长水远,物品交流多有不便。无奈只好因地制宜,找来祁门红茶,一品之下,与武夷岩茶大为不同,另有一番妙处。
安徽原来只产绿茶,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福建发酵之法传入徽州,才有红茶出现。而这个时期,袁枚早已故去近八十年了。也就是说当初袁枚上黄山游徽州,并没喝到祁门红茶,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不知道袁枚如能尝到祁红,又会有什么样的评价?
一段时间祁红喝下来,慢慢能区别出闽皖之不同,常为自己品茶的进益喜不自胜。可惜好景不长,早茶晚酒的快活日子没多久,犯了一次肾结石,医生叮嘱“勿饮茶,莫纵酒”,消停了一段时间,饮茶的心就淡了。每动饮茶之念,就告诫自己“莫到琼楼最上层”,哪能烟酒茶样样都占全了呢。
为了早日排石,每天大量饮水。白开水寡淡无味,一杯一杯的灌下去,用鲁智深的话说,那叫“口中淡出个鸟来”。于是更加强烈的想念起荷叶粥的滋味,那一番柔滑软腻,那一番似苦似甜,还有那夏日的黄昏,火红的晚霞,和无忧无虑的那个少年。
荷叶粥,我们来年见!







以酒会友,静待高山


持续更新中……

楼主 三圣小庙01  发布于 2016-08-04 11:46:01 +0800 CST  

楼主:三圣小庙01

字数:129244

发表时间:2016-08-03 02: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7 08:49:34 +0800 CST

评论数:118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