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两千年文明史【图文版】(长篇连载)

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又称为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是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 ,尚未建立共和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
传统认为王政时代的罗马共有七王:罗慕路斯,努玛•庞皮留,图鲁•霍斯梯留,安库•马尔修,塔克文•普里斯库,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

(1)罗马城的起源
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和神话传说混在一起。罗马城的起源也不例外。
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特洛伊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到意大利,并娶当地国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来为妻。伊尼阿斯死后,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尔巴•隆加城成。此后王位代代相传,当传到努米托尔的时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乌斯篡夺。阿穆利乌斯为确保王位,强迫努米托尔之女西尔维娅作维斯塔贞女。可是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利乌斯命令将这对孪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河水将孩子漂到了岸边。后来被一位牧人(名叫法斯图鲁斯)抚养长大。哥哥名叫罗慕路斯,弟弟则叫列莫斯。兄弟俩杀死阿穆利乌斯,并将王位归还其外祖父,自己在别处建城。在建城过程中,兄弟间发生争吵,结果兄杀其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罗马城由此产生。
据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马建城的年代为公元前754——753年。
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王政时代的开始。
罗马建城的故事,虽然有许多纯属神话,但近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些神话中似乎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记忆。
近代来的考古表明:后来得名为罗马的那块地方,位于拉丁姆的最北部,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地区居民往海边取盐的必经之地。约当公元前10世纪初,这里的小山丘上出现了原始村落群。到公元前8——7世纪,各村联合为七丘联盟,其中以居住在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为主。后来,又并进萨宾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4世纪,阿汶丁山又被合并起来,被合并地区的周围筑有城墙。因此,最早的罗马城实际上就是通过联合、归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渐形成的。

(2)建国之王罗穆路斯
罗穆路斯和他兄弟列莫斯率领羊倌在战胜阿尔巴王后,关系逐渐恶化,因为他们难以决定由谁来当国王,于是他们只好分而治之,罗穆路斯在帕拉蒂尼山,列莫斯在阿文庭山。不久,因为列莫斯越过了罗穆路斯挖掘的作为势力圈分界线的壕沟,兄弟俩再起争端,最终,罗穆路斯杀死了列莫斯,成为罗马唯一的王,他在在帕拉蒂尼山周围筑起城墙,意思是要在这里建设城市。他还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为诸神献上祭品。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就这样,作为罗马建国纪念日,这一天在随后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成了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个节日。这一年,罗穆路斯18岁。通过这位年轻人和追随他的3000名拉丁人的努力,罗马建立了国家。罗马建国后,作为第一代国王,罗穆路斯并没有独揽大权,他把国政分成三个机构,分别是国王、元老院和市民大会,并由这三方共同治理罗马。作为宗教祭祀、军事和政治的最高领导人,国王由市民大会投票选举产生。
刚刚诞生的罗马的市民中,绝大多数都是单身男人。因此,罗穆路斯决定掠夺女人。罗穆路斯热情邀请了居住在附近的萨宾人参加罗马的祭祀活动。当时,在祭祀诸神的日子里,一切战斗都是禁止的。萨宾人于是接受罗穆路斯的邀请,全体出动来到了罗马。就在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的时候,罗穆路斯一声令下,罗马的年轻人向萨宾人的年轻姑娘们发起了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萨宾男人只能护着自己的妻儿老小逃回自己的部落。萨宾人自然不甘屈辱,他们不会忍气吞声地接受这一事实。他们强烈要求罗马归还被抢的姑娘们。而罗穆路斯对于这一要求自然是一口回绝。他告诉对方说罗马的男人将和这些女孩子正式结婚,娶她们为妻。不仅如此,他还率先举行了婚礼。
不甘受辱的萨宾人依然无法平息心中的怒气,他们向罗马宣战了。罗马和萨宾人之间共发生了四次战斗,几乎都是罗马占上风。事情出现转机是在第四次战斗正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被罗马人抢去的萨宾女人突然闯入战场。她们纷纷表示对于丈夫和亲兄弟之间的相互杀戮不能再坐视不管了。这些女人知道,虽然自己是被抢去的,但是她们并没有被逼为奴。她们不仅享有充分的作为妻子的权利,而且从罗马人丈夫那里得到了爱情。罗马国王罗穆路斯和萨宾国王塔提乌斯一致认为应该听取这些女人的意见。两个部族于是开始了和平共处。罗穆路斯向萨宾人提出了一个和平建议。不是建议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而是建议两个部族合并起来。这个建议实际上是要萨宾人放弃自己的领地,移居到罗马。而七个山丘之一的奎里尔诺山被提供给他们作为新的居处。萨宾人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非罗马人吞并萨宾人。合并后的罗马由萨宾国王塔提乌斯和罗穆路斯共同治理。于是,罗马有了两个王。两个部族合并后,萨宾全体自由人享有和罗马人完全相同的市民权利。在保证他们有关私有财产的种种权利的同时,他们也享有在市民大会上的投票权。而且,罗穆路斯还为萨宾长老提供了在元老院的席位。
罗穆路斯制定了以100个士兵为一队的百人队制度。这是罗马军队中的最小单位,是战斗的核心。公元前715年,这一天,罗穆路斯和以往一样正在检阅军队。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骤雨倾泻而至。倾盆大雨遮住了人们的视线,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压倒了一切。等到雨过天晴,人们看到国王的座位空了,哪儿都不见罗穆路斯的身影。于是人们纷纷传言国王被神召到天上去了。对于罗穆路斯的功绩,所有人都很认同。所以当不幸突然降临时,人们在悲痛欲绝之余,决定认罗穆路斯为罗马国家之父,作为神来祭拜

(3)第二代国王努马
罗穆路斯在位期间,罗马和萨宾合并后,有大量萨宾人移居罗马。而努马坚持留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他是一个读书型的人,晴天下地劳动,雨天在家学习,农耕之余努力探索知识。其道德之高尚、教养之深厚,罗马人早有所闻。对拉丁派和萨宾派之间的王位之争束手无策的罗马元老院一致同意推荐努马为罗马国王。长老们来到萨宾的领地,找到努马,向他转达了元老院的决定,请求他继承罗马王位。最初努马拒绝接受这一请求,因为此时的他已年届40岁。在当时,40岁的年龄已经不再适合开启新的人生了。然而,经不住长老们一次又一次的劝说,努马最终还是答应下来,随他们一起来到了罗马。努马进罗马城的时候,没有穿军装,也没有卫兵手举束棒斧的国王权杖跟随其后,而是用托加遮住头部的神官形象。
就任王位后的努马,试图对依靠武力和战争打下建国基础的罗马进行立法和习俗的改革。这里所谓的立法改革,不是要制定全新的法律,而是要建立秩序,要让当时喜欢逞强好胜的罗马人懂得做人的礼法。在了解自身力量的局限性的同时,让他们懂得要对超越自身极限心存畏惧。
在努马的功绩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有关宗教的改革。努马即位以后,着手对这些神进行了整顿。尽管后来还是和希腊诸神混为一谈,但是,有一些神对罗马和希腊都同样重要。
努马为诸神设立了等级制度,但是没有规定哪些是罗马之神。目的是要让大家懂得尊重诸神的重要性。努马还整顿了神官组织。神官专门为保护罗马人的诸神服务。神官阶级之长由最高神祇官担任,下设5至10位神祇官。此外还有负责保护圣火的神子,她们要连续工作30年,其间必须保持处女之身。另外,还设了十来位祭司,根据鸟飞的样子和啄食的方式等,来占卜国事的吉凶。每次作战前,祭司都要占卜。
努马为雅驽斯修建了一座神殿。大概是因为雅驽斯表示出和入的意思,他的雕像有两个脑袋,分别面向前后两个方向。在雅驽斯神殿完工后,努马向人们展示了神殿的前后两个门。他说,这两个门要在战时打开,和平时期关闭。在努马统治罗马的43年间,据说这扇大门始终都是关闭的。但是,在努马死后,这扇大门几乎都是开着的,很少关闭。努马认为除了为防御的需要而战之外,这一时期的罗马不需要战争。他集中力量致力于振兴农业和畜牧业。目的是为了将来在战争取得胜利后,即使不对失败者进行掠夺也能做到自给自足。努马还对罗马市民进行了职业分工,让每个人归属于有独立保护神的团体。为此,罗马出现了许多团体,如木工公会、铁匠公会、染色工公会、陶艺工公会等。建立这些职业团体的目的,不仅让人们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豪感,还可以防止拉丁人和萨宾人之间的部族对立。当时的罗马,除了这两个部族,还有其他民族的人大量涌入。伊特鲁里亚人甚至还成立了自治团体。罗马从建国之初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样的国度,摩擦极易发生,如果没有一些预防措施,国家很难有所作为。
努马为了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有序,还进行了历法改革。罗穆路斯时代的罗马,每年的总天数不固定。为此,努马根据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规定总天数为355天。余下的天数每隔20年作一次调整。努马制定的历法延续了650年,规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努马对一年中每个月的顺序也作了调整。例如,原来的3月是每年的第一个月,努马把它换到了第三个月;原来的11月和12月调到最前面,变成1月和2月。只是,对每个月份的称呼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努马还规定了一年中的节日和休息日。每个月的第九天和第十五天为集市日。对罗马人来说,这两天就是休息日,他们会从田间劳作中解脱出来,拿着各自的作物前去赶集。除此之外,还有祭祀诸神的祭祀日。据说全年节假日共有45个。在这些节假日里,所有公务一律停止。
努马在统治罗马43年后,大概是受到了女神们的邀请,安详地去了另一个世界。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5-27 08:42:19 +0800 CST  
(4)第三代国王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王
托里斯•奥斯蒂吕斯是拉丁系罗马人,和罗穆路斯一样,是个崇尚对外进攻的男人。通过努马的改革和整顿,内部得到充实的罗马,在这个男人的率领下,迎来了向外扩张的时代。
国王托里斯把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放在了阿尔巴。因为这里被认为是拉丁民族的发祥地,所以也是罗马人的祖先之地。要找一个开战的理由很简单。当时生活在两国国境线附近的农民之间时有争端。掠夺了对方的财物,阿尔巴方面拒绝作出赔偿。这就是开战的理由。
托里斯借口强大的伊特鲁里亚就在附近,无谓的流血对两国都没有好处,因此他建议双方各派代表,以决斗的形式决定胜负。两军都有三兄弟同时从军的士兵。他们是荷拉斯家的三个年轻人和居里亚斯家的三个人,分别代表各自的祖国和对方展开决斗。双方约定决斗失败的一方将无条件地接受获胜方的统治。
6个人之间的决斗开始了,罗马方面有一人首先倒下,接着又有一人阵亡。剩下的唯一一个罗马人惊恐万状,他逃离了决斗现场。他边跑边向后看,发现与阿尔巴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拉大。于是,
他瞅准时机勒住缰绳,转身打倒了第一个追来的阿鲁巴人,接着又成功撂倒第二个对手。这时对方也只剩一个人,双方进行了一番激斗,最后荷拉斯取得了胜利。
但是阿尔巴王无法接受这一结果。他不仅没有遵守承诺,还煽动邻近部族起来反对罗马。为此,罗马不得不应付邻近各部族的挑衅,暂时顾不上要求阿尔巴王履行诺言了。其间,阿尔巴王态度暧昧,一味地静观战局的发展,而这一极其愚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阿尔巴的灭亡。战况在罗马占绝对优势的状态下发展。但是托里斯真正的目标不是眼前这些部族。罗马打败邻近各部族,成功制伏了他们之后的罗马军,一举向阿尔巴发起了进攻。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罗马军就占领了阿尔巴,阿尔巴王被生擒活捉,处以极刑。阿尔巴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居民们被强行移居到罗马。不过,托里斯没有逼他们为奴,而是给了他们罗马市民的身份,和罗马人享有同等的市民权。西里欧山成了这些人的新居所。昆提卢斯、塞尔维乌斯、尤里乌斯等阿鲁巴有权势的门第成了罗马贵族,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元老院的议席。如果这个时候的阿尔巴人或被灭绝或被逼为奴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了后来出自尤里乌斯这一家族的尤里乌斯•恺撒了。
托里斯率领这一支军队一次又一次出征,取得了比罗穆路斯更加辉煌的军事战绩。他的统治历时32年。根据历史学家李维的说法,他是死于雷劈。

(5)第四代国王安库斯•马尔西乌斯
托里斯死后,经过市民大会选举,安库斯•马尔西乌斯成为罗马第四代国王。他是萨宾人,出生于罗马,其母是努马的女儿。
也许人们会以为他和努马一样,也是个和平主义者,然而时代不允许安库斯做一个这样的国王。在先王32年的统治期间,罗马始终在与母国阿鲁巴的拉丁人和萨宾人交战。因此,安库斯自然无法避免参加与拉丁部族之间的战斗。不断的战斗表明罗马已经积蓄起力量,并发展成为周边部族不容忽视的强大国家。事实上,随着罗马整体实力大增,它已无法避免与周边部族的武力冲突。
然而,在第四代国王安库斯长达25年的统治期间,除了战争,他还完成了以下几件大事:
第一件,他在台伯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目的是为了把位于西岸的贾尼科洛山丘和集中在东岸的七个山丘联系起来。因为,他把贾尼科洛山用做了要塞。这只是出于防御上的考虑,桥梁是木造的。
第二件,他征服了位于台伯河河口的奥斯提亚,为此罗马终于得以和地中海直接连通。他还在奥斯提亚周边的海滩上发展制盐业,开始盐田事业,为罗马人提供了不是流通货币的货币。对于人类来说,盐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从此告别对外依赖,其好处自然很多。而对当时尚处于物物交换时期的罗马来说,其好处就更大了。因为有了盐就意味着有了流通货币。从罗马向外延伸出去的大路中,有一条叫萨拉里亚的大路,直译就是“盐路”的意思,是罗马最古老的大路之一。这条大路的最大用途就是把产自台伯河河口的盐送往内陆各城市。

(6)第五代国王塔克文•普里斯库斯
塔克文是是混血儿他父亲是从希腊科林斯逃到伊特鲁里亚的希腊人,他母亲是伊特鲁里亚一个位高权重人家的女儿。伊特鲁里亚社会非常封闭,如果只是经济上的来往,他们不会过问你的民族。但是如果外族血统的人想进入他们的社会,他们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塔克文认为,在伊特鲁里亚永远都不可能改变自己异邦人的身份,也因此无法提升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决定到伊特鲁里亚以外的地方去试试运气。
于是,他带着一家老小,带着全部家产,投奔罗马而来。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找当时在罗马已有的几个伊特鲁里亚人社团,而是努力渗透到拉丁系和萨宾系的区别日趋淡薄的罗马人社会中。由于他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庞大的财产,所以以他的财力和他本人的能力,相信进入罗马人社会应该易如反掌。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曾经的外国人被指定担任国王安库斯的遗嘱执行人。然而塔克文并不满足于当一个公证人。在国王死后,他毛遂自荐要竞选罗马国王。大概他是开展选举活动的第一个罗马人。
在市民大会上,塔克文以绝对的优势被选为新一任国王,元老院也一致通过。在拉丁人——萨宾人——拉丁人——萨宾人的序列之后,伊特鲁里亚系的人第一次登上了罗马的王位。
塔克文显示出了他超强的领导能力。在37年的统治期间,不仅使罗马的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而且罗马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罗马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罗马城邦。
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增加元老院的人数。自从罗穆路斯设立元老院以来,人数一直维持在100人,而塔克文把它增加到了200人,理由是罗马人口大幅度增加了。当然,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
尽管塔克文是在民众的支持下坐上王位的,但是他很清楚单纯依靠民众的支持是极不牢靠的。在稳固了大后方之后,新国王率领军队离开罗马,开始了征战周边各部族。因为历任国王的正确指挥和士兵们的勇敢,当时的罗马军已经声名鹊起。但是罗马毕竟还太年轻,敌人即使并不强大,对于当时的罗马士兵来说,也需要经过一番激战才能取得胜利。塔克文和他的前任们不同。战斗结束后,他没有让战败者移居罗马,而是给他们市民权,继而同化他们。胜利者则赶着战车,满载着从战败者那里掠夺来的战利品凯旋。他的这一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那些对罗马周边形成威胁的近邻各部族老实了许多。
塔克文利用这段时间,开始了对罗马的大规模开发。他认为罗马人只住在七个山丘上是对罗马资源的浪费。他把目光投向了山和山之间的湿地。帕拉蒂尼山北侧的低地沟壑纵横,是一片非常开阔的湿地。如果在那里挖掘下水渠,把低地的水集中起来引到台伯河,就可以解决排水的问题。于是,大规模的下水渠网挖掘工程动工了。现在巨大的排水口遗迹还在台伯河的岸边。通过排水开垦成为平地的这个地方最早被用做市场。与按部族居住的七个山丘比起来,这里是一个中间地带。出于遮盖下水渠顶部的需要,这里还铺上了石板。接着,公共建筑物一点一点地占据了这里的空间。被称为罗马心脏的罗马公共会场、古罗马广场就这样诞生了。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湿地进行排水开垦后,七个山丘之间变得来去自如。最高的卡匹托尔山丘上建起神殿,专门供奉罗马诸神中的最高神朱庇特神,其他诸神也都各得其所。在伊特鲁里亚人和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看来,并不适宜建城的罗马,通过有效利用下水渠的排水开垦事业和位于台伯河河口的港口,一跃成为意大利前所未有的新型城市。一
塔克文领导下的排水开垦事业不仅增加了可用土地资源,而且也为罗马形成一体、促进各民族团体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当时的罗马人并不具备开展如此大规模开发事业的技术。塔克文于是伊特鲁里亚引进了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排水开垦的技术、下水渠工程所需的技术、道路铺设的技术、建造像神殿那样大规模石造建筑的技术等,所有的技术都从伊特鲁里亚引进。作为技术指导,伊特鲁里亚人也来到了罗马。这一个时期的罗马人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引进伊特鲁里亚人的技术上。他们在伊特鲁里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劳动边学习。而这后来竟成了世界性的培养工程师的先例。罗马城因塔克文引进的伊特鲁里亚技术而面貌大变。这使原本从事农耕的罗马人意识到了技术的力量。伊特鲁里亚文明对罗马产生的影响不只是在技术方面。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需要可提供材料的人。但是,让当时的罗马人负责这项工作实在过于勉为其难,于是,伊特鲁里亚人又有了用武之地。以前在罗马只限于家庭规模的商业和手工业开始在街头出现。经济活动变得频繁起来。工商业的活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为城邦国家,罗马在很多方面开始具备了均衡发展的体系。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5-28 07:21:10 +0800 CST  
(7)第六代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
有一天,国王塔克文遇见一个伊特鲁里亚少年。此人出身不详,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个奴隶的孩子。国王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决定把他带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养育。少年渐渐长大,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塔克文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位叫塞尔维乌斯的年轻人。
然而,国王对他的厚爱,让觊觎王位已久的、先王安库斯的两个儿子非常不安。安库斯的两个儿子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成功地暗杀了国王,但是他们就任王位的阴谋没有得逞。因为从小把塞尔维乌斯带大的塔克文之妻在得知丈夫发生不测后,马上差人叫来塞尔维乌斯,劝说他尽快把王位抢到手中。鉴于这一事态,塞尔维乌斯没有经过市民大会的选举,只通过元老院的决议就登上了王位,成为罗马第六代国王。
图里乌斯作为享有美誉的先王的继承者,首先考虑的是要完成先王塔克文已经开启的事业。当时湿地的排水开垦事业和朱庇特神殿的建造工程已经完成,留给他的当务之急就是保卫全罗马的城墙建设。这座城墙在经过了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叫“塞尔维乌斯城墙”。这是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城墙要把罗马七个山丘和中间的平地全部合拢起来。此时的罗马,通过排水开垦已经成为平地的区域也住上了人,所以从防御的角度来看,建设城墙必不可少。有了塞尔维乌斯城墙的保护,再加上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这一时期的罗马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周边部族中的佼佼者。
图里乌斯成就的功绩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军队体制的改革。他所进行的这一改革不仅涉及税制改革,而且涉及选举制度的改革。作为一个国民,他所承担的义务一是缴纳税金,二是保家卫国。在古代,很多国家都以服兵役的形式来抵直接税,罗马如此,希腊也一样。只有做到这一点,他才是独立的市民。作为独立的市民,自然会有相应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就是投票权。所以军队体制等于税制,也等于选举制,这一等式成立,并且天衣无缝。塞尔维乌斯对面向台伯河的开阔湿地也进行了排水开垦,并给这块平地取名“马尔斯广场”,意思是战神马尔斯的广场。冠以战神之名,意味着这个平地是为集结军队所用。当然,它的用途不止这一个,它也用作市民大会的投票场所。在军制=税制=选举制的罗马人看来,这样的组合理所当然。在开始这一改革前,塞尔维乌斯首先在罗马进行了最早的一次人口普查。他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罗马的战斗力。我们无法从这次人口调查中得知罗马当时的总人口,我们只知道塞尔维乌斯依据调查得出的市民数和各自的财力,制定了新的制度。根据这一新制度,罗马市民不再以贵族和平民区分,而是依据拥有的财力分为六个阶级。列表如下:
塞尔维乌斯制定的罗马新制
财产(单位:阿斯) 军制(单位:百人队)
第一阶级 100000以上 骑兵18 步兵80
第二阶级 75000—100000 步兵20 20
第三阶级 50000—75000 步兵20 20
第四阶级 25000—50000 步兵20 20
第五阶级 12500—25000 步兵30 30
无产阶级 所谓的财产只有子女
塞尔维乌斯还制定了作战战术。他把罗马军队分成前锋、主力和后卫三个部分。前锋最早与敌人相接,其任务是扰乱敌人的阵线。为第二梯队整装待命的军队主力部队、重装步兵冲锋陷阵。一旦出现战局不利,作为第三梯队的后卫立刻前去增援,加入战斗。而骑兵担当机动部队。在当时,在仓促应战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按照塞尔维乌斯所制定的战术、队列分明地发起攻击的罗马军威力无比,在和周边各部族之间的战斗中屡战屡胜。
国王塞尔维乌斯统治罗马约44年,被女婿傲慢者塔克文所害

(8)最后一位国王:“傲慢者塔克文”
塞尔维乌斯有两个女儿,一个逞强好胜,一个温和老实。先王塔克文的儿子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性格暴烈的野心家,一个是性情稳重的人。国王塞尔维乌斯让这四个人配对结了婚。他把争强好胜的公主图利亚嫁给了性情稳重的表兄,让温和老实的公主嫁给了野心勃勃的表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婚姻,中和一下他们的性格。
不久,性情温和的两个人不知何故先后死去,留下了图利亚和塔克文,他们走到了一起。图利亚开始在她丈夫面前煽风点火。本来就野心勃勃的塔克文在图利亚的挑唆下,正大光明地杀害了塞尔维乌斯,当上了国王。
塔克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他从来没有向元老院征求过任何意见或建议,也从来不问市民大会同意与否。人们背后称他为“傲慢者塔克文”。塔克文在军事方面却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在与周边各部族的战斗中,罗马几乎是常胜军。
国王有一个儿子叫塞克斯图斯。事情的起因是塞克斯图斯看上了亲戚科拉提努斯的妻子琉克蕾西娅。年轻人乘琉克蕾西娅的丈夫不在家的一个夜里,用短剑相威胁,占有了女人的身体。当天夜里,琉克蕾西娅就给在罗马的父亲和正在阿尔迪亚出征的丈夫分别送去了一封信。父亲卢克莱修带着瓦莱里乌斯赶来了。丈夫科拉提努斯也和尤尼乌斯•布鲁特斯一起赶了回来。琉克蕾西娅向赶来的四个人说完事情的经过后只是。她要在场所有男人发誓为她报仇,然后闭上了双眼。面对这一惨状,人们纷纷指责国王和他一家的蛮横和傲慢。
布鲁特斯向市民们作了演讲,他让在场的人们想起了国王塔克文是如何杀害先王夺取王位的。他向市民提议把国王和他的家人统统逐出罗马。一直以来藏在罗马人心中的对塔克文的不满爆发了。对布鲁特斯的提议,民众大声表示赞同,并积极响应布鲁特斯召集市民参军的号召。正在阿尔迪亚出征的塔克文得知了这一变故。国王立刻带着部队赶往罗马。然而,出现在他眼前的是罗马紧紧关闭的城门。他被告知他被放逐了。塔克文于是只好带着追随自己的士兵,前去投奔伊特鲁里亚的一座城市卡厄瑞。王后图利亚早已逃离罗马。他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跟随在亡命的父亲左右。第三个儿子也就是惹下祸端的塞克斯图斯逃到了另一个城市,被以前受过他欺凌的人杀死了。“傲慢者塔克文”的统治持续了25年。
随着第七代国王塔克文的统治的结束,罗马的王政时代也告结束。时间是公元前509年。从罗穆路斯于公元前753年建国到这一年,罗马已经走过了244年。随后的罗马进入了共和政体,迎来了执政官统治的时代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5-29 07:18:11 +0800 CST  
罗马共和国之平民撤离运动

(1)罗马第一次和平撤离运动(公元前494年)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罗马政治史的主要内容。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在王政时代就已存在。共和国建立之初,贵族通过元老院控制着国家政权,但这时由于贵族和平民等级划分刚刚产生,两个等级之间界线还不十分严格和分明,他们虽然存在矛盾,尚未发展到严格对立的地步。另外,王政后期伊达拉里亚人入主罗马,伊达里亚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笼络平民,压制打击贵族势力,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据说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实行改革(公元前534年),不分贵族和平民,将全体罗马居民根据财产资格划分等级并确定其相适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有产者的地位;他还把贵族霸占的公有地分给平民。高傲者塔克文压制和打击元老贵族,处死了一些元老贵族,以至于元老院出现空额也不增补。这些措施可能箝制贵族势力的发展,起到了暂时延缓等级矛盾发展的作用。
然而,在公元前510/509年推翻王政和建立共和国以后,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与斗争日益尖锐起来。贵族直接掌握政权后,力图巩固自己的特权,扩大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势力,同时,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在内部实行联姻,封闭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全排他性的等级。这样,贵族和平民等级界线森严,泾渭分明,他们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权利不平等,必然导致这两个等级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平民的处境更加恶化了。他们在政治上继续受到贵族的压迫,在经济上也日渐贫困化。由于共和早期工商业的衰落,一部分原先经营工商业活动的平民不得不转向农牧业生产,加上人口增加,少地和无地的平民数目急剧增加起来。虽然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兼并而来大片公有地,但大部分被贵族所侵占,平民很少分得土地。同时,连年的战争也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捐税的负担,加之敌人蹂躏乡村田地,以及遭受天灾人祸,往往造成平民负债累累,家破人亡。贫苦的平民有些投靠贵族,充当依附民;有些则向贵族借贷钱粮,维持生计。但在当时高利贷盛行,利息很高。又按债务习惯法,借债须以债务人及其家属的人身为抵押,到期不能偿还,债主有权拘禁抵债者,强使他们充当债务奴隶,甚至出卖到国外。因此,平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困苦境地,在经济上围绕着争取土地和取消债务奴役制问题展开斗争。同时在政治上,平民也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保障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
共和国建立以后,罗马的商业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富有平民的势力发展迅速,这进一步加强了平民在与贵族斗争中的地位。富有平民要求享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权,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
罗马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主要方式不是暴动,据古典作家记述他们采取不合作、集体脱离的手段,迫使贵族进行谈判、让步。
在公元前494年,罗马发生了一次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和平撤离运动。这次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和平方式。平民虽然拥有武装,但他们没有用暴力革命推翻贵族政权、建立平民政权。最后贵族做出让步,允许平民选举保民官。平民通过“神圣约法”,选出数名保民官,参与国家行政、立法活动,并能对执政官的权力行使否决权,保民官非但自己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也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不受贵族的侵犯。这次和平撤离运动对罗马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天上午,在奴隶制大国罗马的元老院广场上,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声音嘶哑的老人正激动地大声哭诉:“罗马人,你们看呐!”他脱下破旧的上衣,袒露出胸前背后的累累伤痕,“这些,除了为国家打仗留下的,就是债主用鞭子抽打的。”
越来越多的围观者面露同情之色,纷纷上前关切地询问。原来,老人出身平民,曾在军队中任百夫长,屡建战功。打仗回来,他的房舍、田产都已毁于敌手,家财性畜也被抢劫一空,老人为了生存只好借债。“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幸,当年年景不好,老人无力偿还欠债,债主便狠心地霸占了他的田地,又将他抓起来,关在地牢中,老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便设法逃了出来。 听着老人的诉说,围观的平民们不禁想到了自己同样悲惨的身世。个人义愤慎膺。一时间,广场上群情激奋,演变成了一次声势宏大的平民集合。
眼看这位老人的不幸,他们触景生情,终于忍无可忍了。 这时,恰好有几个元老到元老院来,被愤怒的平民发现,险些挨一顿狠打。幸亏执政官塞维鲁和克劳狄迅速赶来,才避免了一场平民暴乱。平民们将他们团团围住,要求他们立即召开元老会议,改善平民的待遇。 元老们无奈地陆续来到会场。刚开始讨论,意见就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克劳狄力主镇压,提议把带头的平民抓起来,并大声地叫嚣,推选独裁官,取消上诉权。独裁官是罗马历史上一种非固定的官职,在非常时期选出来,以集中权力应付危机,拥有独裁一切事务的权力。另一个执政官塞维鲁则认为在这种群情激奋的时候,不能来硬的,硬碰硬只能激化矛盾。
正当元老们各执一词,久议不决之时,有骑兵来报告,说优尔西人的一支部队已逼近罗马。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使元老们焦急万分,只好暂且向平民妥协,先一致对外。广场上的百姓欣喜若狂,认为这是神意来惩罚贵族。他们互相叮嘱,谁也别去服兵役,让贵族自己去送命吧。 这时元老们匆忙散会分头去准备战事了,留下塞维鲁向平民们发表演讲:“平民们,元老院焦急地为你们的利益考虑,但因国家安全正受到威胁,只好先中止会议,再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急迫的事了。为使你们相信元老院的诚意,我特颁布一道法令:禁止任何罗马公民非法拘禁其他公民,当公民在军中服役时,任何人也不得扣压和出售他的财产及儿女。”
纯朴的平民认为斗争取得了胜利,便纷纷踊跃地前来报名应征,在与优尔西人的战斗中,他们表现得最为勇敢。没想到战争过后,克劳狄却食言了。对此,塞维鲁无能为力。愤怒的平民于是秘密结社,团结起来抵制政府,最后发展到征兵都征不上来的严重地步。 元老院又紧急召开会议,决定以最严厉的手段征召兵士,违抗者逮捕法办。但逮捕令无法执行。因为不管你去那逮谁,都会发现许多平民护卫着他,使你无从下手。因为那时人们自卫大都靠拳脚功夫,平民们决意抵抗,统治者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在又一次元老院的会议上,前执政官推选独裁官的建议获得了通过。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元老选中了性情温和的贵族瓦勒里勒任独裁官,以避免造成更尖锐的矛盾,带来更大的混乱。 面对瓦勒里勒的许诺和外敌的入侵,平民又全力投入了战争。瓦勒里勒率兵出征,大获全胜。返国后,他召开元老院会议,提出的第一项提案便是对并肩作战的平民实现承诺,废除债主处置债务人的权力。但提议未被通过,瓦勒里勒拍案而起,愤愤地说:“既然你们不让我兑现我的诺言,那我只好辞职回家去了!”他脱下紫色长袍随手扔在地上,怒气冲冲地走出门去。
据说,等在门外的平民簇拥着前独裁官,浩浩荡荡地返回乡下的家园。转回来,他们备足武器和粮草,径直列队奔赴几公里外的圣山,驻扎下来。这下,罗马的武装力量被大大削弱了。罗马城被一片紧张、压抑的气氛笼罩着:人人胆战心惊,家家门户紧闭。元老院日日开会,争来吵去,就是不实现诺言。 渐渐地,城内的平民也纷纷迁向城外,并放出风声说平民们要在圣山(一说是阿芬丁山)另立国家。眼看罗马城已空了一大半,外敌又随时可能来侵犯,元老们终于屈服了,他们派出了能言善辩的阿格里巴赴圣山与平民对话。 阿格里巴先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人身体的各部分器官闹起了别扭,各部分看到自己用劲气力得来的东西都跑到了肚子里,而肚子却只管安享现成果实,于是愤愤然地约好,手不再往嘴里送吃的,嘴不再咀嚼,一起用饥饿来困倒肚子。结果,所有的器官都饿坏了,全身虚脱,差点丢了性命。大家这才明白,肚子并非无功受禄,它受的营养并不比输出的多。从此,各器官彼此团结,这个人才得到了生命和健康。平民和贵族就象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们都是罗马人,命运是一样的,出了问题好好商量才对。” 这样,平民与贵族终于达成了协议。
这次斗争的结果平民争得了选举自己的代言人——平民保民官的权利。最初选出的平民保民官为两人,后增至 5人,公元前 457年增至 10人。平民保民官是从平民上层有产者中选出的。他们不属特权阶层,一般能担任低级指挥官。作为平民的代表他们能替平民说话,帮助平民向执政官和元老院提出申诉和抗议,反对任何官员滥用职权。保民官不能参加元老院会议,但有权旁听,对不利于人民的立法可以否决。两个保民官和后来更多的保民官都可以互相否决。保民官的权力不是行政或法律性的,而是带有宗教性的。保民官人身不可侵犯。当贵族威胁逮捕保民官时,平民应挺身出来保护。保民官不是公职人员,没有强迫命令权,但有权同人民进行协商,召开人民会议。保民官初设立时权力并不大,后来随着人民议会作为立法机构权力的增长,保民官的权力也扩大了。
至此,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告一段落,两大社会集团的矛盾逐渐弥合,意大利半岛基本统一了。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5-30 08:11:55 +0800 CST  
(2)罗马平民的第五次撤离运动(公元前287年)
公元前326年,也就是爆发严酷而持久的第二次萨莫奈战争的第二年,罗马共和国通过了波提利乌斯法案(波提利乌斯法案,彼特留法,波提利阿法案)之后,公元前300年,重申公民对包括独裁官在内的高级官员的判决有上诉公民大会的权利。同年还通过了保民官欧古尔尼乌斯兄弟(Quintus Ogulnius Gallus)法案,把大祭司和占卜官各由四人增至九人,所增加的人数都从平民中选出。宗教职务在罗马被认为是神圣的,一直为贵族所把持,现在也被平民分享。至此,平民和贵族在担任国家公职方面已经没有任何重要区别了。
平民反对贵族最后一场大规模的斗争发生在公元前287年,据说这次斗争的起因是债务问题,但比较可能的是,其原因带有政治性质。当时平民举行了最后一次撤离,占领了第伯河对岸的贾尼库鲁姆山。后来平民霍腾西乌斯(霍腾西阿,昆图•霍登西乌)被任命为独裁官,他公布霍腾西乌斯法案平息了平民骚动,这项法律再次批准平民决定不必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意即罗马公民皆须遵守,贵族亦不得例外(事实上部落大会即公民大会早已有贵族参加)。部落大会分部落开会,每部落以人人投票的方法表决出一种意见,然后由当时的三十五个部落各投一票,十八票即为多数。因为平民在各部落中占有多数,所以特里布斯会议比百人队会议更民主一些。霍腾西阿法的颁布标志着平民与贵族在法津上平等地位的确立。从此部落大会也就成了罗马共和国具有完整立法权的公民大会,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至此结束。
这样,由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赫拉提乌斯法案所提出的权利,经过长达百余年的斗争,终于得到最后确认。一般认为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终结是以霍腾西阿法案的颁行作为标志。大约与此同时,罗马征服和统一了意大利。从此以后,罗马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经过两百余年的斗争,平民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果。全体平民在政治和法律上争得了与贵族享受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担任国家公职,可以参加特里布斯大会,行使政治权力,在法理上成了共和国的主人。平民与贵族通婚的合法化,使平民取得和贵族平等的社会地位。平民的经济地位通过斗争也有所改善。这就使得罗马公民内部关系得到调整,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废除债务奴役制,划清了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界限,开创了罗马奴隶主不再奴役本国公民,而是奴役外籍奴隶的道路。后来随着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罗马公民内部矛盾逐渐让位于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对立,使罗马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
平民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国家高级官职对平民开放,对于平民中的富裕上层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一旦当选为高级官员,便有可能经过遴选参加元老院。同时通婚权又使他们通过联姻方式与贵族融合起来。经过两个多世纪平民和贵族的斗争,罗马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氏族贵族的特权大体上已被取消,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器日益完备。恩格斯在总结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雅典、罗马和德意志人)时,对罗马的类型作了以下概括:“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封闭的贵族制,它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贵族制之外的、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血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融化在国家中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以消灭氏族制度的残迹而告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反对氏族制度的革命。不过,这场渐进而相当激烈的革命,基本上采取的是合法斗争的形式。本来的那种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界限逐渐地泯没了,但在新的国家中他们并没有“融化”成为一个统一的阶级。在斗争中切实得到利益的只是平民的上层——富裕平民。因为罗马的高级长官是无薪给的,一般平民甚而某些贫困化的贵族自不能枵腹从公。同时在等级斗争过程中,贵族日趋衰落,他们屡屡参战,死亡枕藉,家族凋蔽。狭隘的贵族内婚习俗也使其世系不健全。相反,平民的政治影响和势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富有平民参与政权,成为当时社会上显赫人物。贵族之中许多人抛弃门第之见,开始与平民上层结好;而平民上层也有意攀附贵族,互相联姻,逐渐溶为一体。他们独揽大权,排斥异己,利用职权大量侵吞公有地,大规模使用奴隶进行生产劳动,变成为新的奴隶主阶级上层。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平民上层便与贵族逐渐合流,形成所谓“新贵”,共同把持政权。“新贵”的财力基础主要在于日益成长的大土地所有制,其权力依据则是世世代代把持元老院和各种高级官职;据说,李锡尼乌斯和绥克斯图斯法案通过后不久,李锡尼乌斯、绥克斯图斯和吉努西乌斯等平民家庭首先变成了新贵。以后新贵陆续增加,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出现了十几家新贵。在新贵之中也有来自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城市的显要人物,如图斯库罗姆城的弗尔维乌斯家族便是拉丁人中最著名的新贵家族。在“骑士”阶层兴起以前,他们是罗马国家政权的唯一主宰。此后“平民”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了,它通常只用来称呼那些贫穷的农民、手工业者以及游民无产者等。
富有的平民变为新贵分出去,余下的平民主要是占有土地或缺少土地的农民、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及贫民。他们在等级斗争过程中地位有所改善。尽管土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随着罗马对外侵略扩张,建立军事殖民地以及分配少量的公有地,也满足了部分平民对土地的要求。据统计,从公元前343至264年,大约把六万份地分给拉丁人和罗马人,其中罗马人约占四万份。债务的减免,土地集中有所缓和,也使罗马小农得以维持。自由农民积极支持并参与罗马对外侵略扩张活动,他们构成了罗马军队的主要来源。另外,由于罗马地位提高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公民权的扩展,吸引了大批移民特别是拉丁人移居罗马,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他们之中包括大量的被释放奴隶和脱离保护关系的依附民。同时,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奴隶劳动开始大规模使用,使农民丧失土地和工作机会,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与原来的城市贫民汇合而成流氓无产者。这样,在作为奴隶主统治阶级上层的新贵出现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新的平民阶层。
经过贵族和平民长期斗争,罗马城市国家制度也逐渐完备起来。除了原有的库里亚大会和森都利亚大会以外,又增添了特里布斯民众大会和平民大会,作为具有最高立法权的公民大会。
罗马全体公民在这两个大会上表决通过国家立法、选举保民官、市政官、财务官和其他纸级官员,审理涉及被高级官员课以罚金的上诉案件和其他案件。原先的库里亚会议和森都里亚会议依然存在。森都利亚大会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选举执政官、监察官和行政长官,审理涉及被高级官员判处死刑和其他重刑的上诉案件。库里亚大会已经完全丧失其政治意义,仅在形式上授予高级长官的职权而已。由于国家职能的增加和国家事务的繁多,各种高级官职也相应地设置和增加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机器。在罗马共和国政制中,元老院处于权力中心的地位,拥有广泛的权力,决定着内外大政,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国最重要的国家机关。至此,罗马国家具备以元老院为中心的一整套国家机构。这样,罗马仍旧保持了它的奴隶主贵族共和国的性质。对于一般平民来说,他们总算告别了沦为债奴的命运,取得了国家全权公民的身分。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并不曾产生雅典式的民主政治;握有实权的元老院成为这个军事国家的司令部,这便是罗马共和国的真实内容。(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的真正灵魂和权威。罗马人在书写他们的共和国时通常缩写为“SPQR”(拉丁文SenatusPopulusqueRomanus),意思是“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元老院居于首位。)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5-31 07:26:14 +0800 CST  
罗马共和国之维爱战争

罗马在建立共和国之时,还不过是第伯河畔的一个小国,远没有成为意大利的强大势力。处境十分艰难。在它的北边有强盛的伊达拉里亚城市(埃特鲁利亚人),在它的南边和东边,则有强悍好战的厄魁人(埃魁人)和伏尔西人(沃尔斯奇人)等山地部落。沃尔斯奇人从利瑞斯河谷发展到拉丁姆南半部沿海一带,经常侵入阿尔巴山以南地区。新共和国的最初100余年,罗马为了征服这些山地部落和伊达拉里亚人,和拉丁城市缔结卡西乌斯和约,以便对付主要的对手。它们在拉丁城市和沃尔斯奇的边界建立诺尔巴、科拉、西哥尼亚和维里特莱等殖民城市,派罗马人和拉丁同盟的成员去镇守。起初,罗马在“拉丁同盟”中还算不上盟主。但是,在经常作战和打败各部落的过程中,罗马在同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东部山区强悍善战的萨莫奈人,和罗马人一样,正在虎视眈眈地望着富饶的坎巴尼亚。而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更处于半岛的优越地位,并且与希腊本土有着密切联系。总之,罗马要取得意大利的统治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之后,罗马人对其近邻的斗争开始转入优势。公元前431年,他们在阿尔及杜斯山口(阿吉杜斯山)打垮了厄魁人(埃魁人)。同时,又多次挫败伏尔西人(沃尔斯奇人),先后夺回伏尔西人占领的沿海拉丁土地。在沿海的安提乌姆和阿尔底亚(阿德亚)建立了拉丁殖民地。这种拉丁殖民地的建立是罗马人所创立的统治被征服地区的有效办法。罗马和拉丁同盟派去的移民在殖民地分得土地,成为殖民城的主人,代表罗马统治这些地方。
罗马人在战胜了厄魁人之后,罗马对伊达拉里亚人发动进攻,罗马和伊达拉里亚的斗争是长期的。伊达拉里亚势力被逐出罗马以后,它同罗马的战争仍时断时续。罗马与伊达拉里亚的战争又称“维爱战争”。罗马为了侵占这座滨河的重要城市,先后进行三次战争,持续将近一个世纪左右。
就地理位置而言,(伊达拉里亚)十二城联盟中,伊达拉里亚的重镇维爱是最接近于罗马的一个伊达拉里亚人城市,同罗马仅相隔一条第伯河。维兰诺维铁器文化时代,维爱只是好多分立的农村,而非一个中心公社,后来才集结成一个很大的城市。出于防备罗马的军事需要,维爱人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建筑了城墙。据说,罗马与维爱这两个不同的氏族,其矛盾冲突从未间断过。无论是在塔克文王朝的伊达拉里亚人统治时期,还是塔克文王朝灭亡之后,双方的关系都未曾有所改善。更有甚者,维爱还常常联合其他伊达拉里亚城市对罗马发起进攻。如在公元前483年的维爱战争中,罗马的氏族贵族法比阿全族就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公元前477年罗马人与伊达拉里亚人打了第一次维爱战争。
公元前430年,第二次维爱战争,进攻维爱(维伊,威伊),公元前428年,罗马执政官柯苏斯亲率大军攻打费丹那,维爱国王被杀死,罗马人将其甲胄奉献给了丘庇特神殿。公元前426年,维爱和罗马缔结了20年的停战协定。此后双方暂时平静了二十多年。
公元前405年,罗马第三次发动对维爱的战争,这场标志着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次明确的战争,在罗马传统中作为这个城市军事史的转折点而记录下来。
罗马对维爱进行了10年围困(公元前405年—前396年)。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罗马将军玛尔库斯.卡米路斯在罗马第一次试行军饷制度,而在此以前服军役是没有报酬的。罗马军团士兵每日约得800克谷物。出征时,发给士兵15日的粮食,有时甚至是30日。军团士兵亦可靠地方补给,这就使有组织的掠夺成为合法化。他还改进和统一武器装备,公民兵自筹武装参差不齐、规格不一会削弱战斗力的弊端得以解决。从此,公民兵出战可以从国家获得军饷、给养和规格统一的武器装备,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 世纪末的马略军事改革。
公元前396年,罗马将军卡米卢斯(卡米路斯)决定用地道攻城的办法攻陷威伊城(维爱)。他命令士兵挖掘一条从城外通向城堡内部的坑道。军队被分成6个分队,轮流作业,直至工程完成为止。罗马从地道突然攻入城堡,出威伊人之不意,威伊陷落。
卡米卢斯对维爱居民大肆屠杀,生存者皆卖为奴隶。罗马攻占维爱后,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罗马领土因之约增大一倍。将其民分为四个部落。至此罗马彻底摧毁伊达拉斯坎人(伊达拉里亚文明,伊达拉里亚)之势力,维艾战争结束。伊达拉斯坎联盟逐渐瓦解。罗马的埃特鲁利亚之患从此消除。从此罗马消除了北方的威胁,迈出了统一意大利的重要一步。第伯河流域和它右岸的广大地区都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
维爱战争在罗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罗马军事扩张时代的来临,是罗马迈向世界顶尖强国道路上的第一个脚印。从此以后,罗马——这个原本困窘于狭小山丘的蕞尔小国,一步步,成长为地跨欧亚非、统治众多民族、囊括地中海使其成为内湖的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
对于罗马人的对手伊特拉斯坎人来说,这场战争的失败则意味着他们在意大利中部的统治就此终结。在维爱及之后其他几个城镇被罗马蚕食以后,公元前六世纪时曾煊赫辉煌鼎盛于一时的伊特拉斯坎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6-01 07:35:49 +0800 CST  
罗马共和国之萨莫奈战争

(1)罗马的扩张与的第一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41年)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的入侵,使罗马在周围毗邻地区的地位受到很大影响。东部和东南部的山地居民利用罗马当时的困难处境,经常袭击罗马。罗马不得不与这些邻近的山地居民进行战争。与此同时,罗马的老同盟赫尔尼克人(赫尔尼西人)和某些拉丁城市(埃魁人(塔尔魁尼)、伏尔西人和伊达拉里亚人),也企图摆脱罗马的控制。不断侵袭罗马的各部族山地居民中,最顽强的是居住在罗马东南部的沃尔斯奇人。公元前389年,也就是高卢人入侵罗马的第二年,沃尔斯奇人就开始向罗马进攻并深入到拉丁姆中心的拉努维优姆,但被罗马军队战败。
公元前386年,沃尔斯奇人、拉丁人与赫尔尼克人又结成联盟向罗马侵袭,罗马军队在萨特里库姆把它们战败并占领该城。
公元前385年,沃尔斯奇人在拉丁人和赫尔尼克人的支持下,再次对驻守萨特里库姆的罗马军队发起进攻,但又失败。为了加强在那里的势力,罗马迁移二千名殖民者到那里殖民。
公元前379年,妄图夺回萨特里库姆城的沃尔斯奇军队还未开始攻城就被罗马军队击败。
公元前378年,罗马开始向沃尔斯奇人的领土发动进攻,沃尔斯奇军队被打败退到安提乌姆城。罗马军队将安提乌姆城团团包围,安提乌姆人便打开城门向罗马人投降。沃尔斯奇的领土遭到残酷劫掠和蹂躏。
公元前377年,沃尔斯奇人在萨特里库姆附近被罗马驱逐到安提乌姆地方。此时,沃尔斯奇人和他们的同盟者拉丁人之间发生矛盾。安提乌姆人决定开城投降,拉丁人则坚持继续作战,退到自己的地区。
至公元前368年,沃尔斯奇人又发起了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公元前358年,罗马占领彭普提平原并在南方建立旁普提纳斯和普布利里阿两个新的部落。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沃尔斯奇人无力阻止罗马向南方的推进。
在与沃尔斯奇人战争的同时,罗马同拉丁城市伊达拉里亚进行多次战争,占领了苏特里乌姆的涅佩铁两个城市。为了巩固在南伊达拉里亚的地位,公元前383年,罗马在这两个城市建立拉丁殖民地。
到公元前351年,经过近四十年的战争,罗马才战败了拉丁人。拉丁人被迫接受了公元前493年的条约,也有人认为,他们又订立了一个新条约。根据新约,罗马在同盟中的盟主地位得以巩固。同盟的恢复加强了罗马对拉丁姆地区的控制,不仅恢复了以前在南伊达拉里亚的地位,而且还在那里扩展了疆土。提高了它在意大利各部落斗争中的地位。
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早有接触,不过在公元前三世纪中期以前,他们基本上是友好相处的。公元前六世纪末他们订立过一个友好条约,公元前348年又续订了条约,进一步调整两国之间的关系。当时迦太基人主要是与希腊人竞争,特别是争夺西西里,无力直接染指意大利半岛,而罗马人在当时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意大利半岛的扩张上,商业尚不发达,因而与迦太基人无论在贸易或殖民方面,都无直接的利害冲突。
罗马忙于扩张之时,亚平宁山的萨伯利人(萨姆尼特人)也把势力扩张到了意大利中南部。萨伯利人同萨宾人有一定关联,但又非同族。萨伯利人的诸城没有罗马那样的体系和中心,他们按照古意大利“出生奉献”的习俗把某固定时期生的孩子移往他方,但移民并非国家有组织的行为,移民城邦与母邦或许还有很大的分歧,萨伯利人的部落逐渐分成为几个不同的支系,有的甚至互相为敌。萨伯利部落最大的一支便是萨莫奈人,生活在亚平宁山区,是半岛居民中开化较晚的一部分。自公元前5世纪后期以来,萨莫奈人为了寻找良好的牧场和掠取战利品,经常迁徙并袭击邻区,而西南部的坎帕尼亚平原(坎巴尼亚,坎佩尼亚)便成了合适的目标。坎帕尼亚地区相当开化,那里有众多由希腊人和埃特鲁利亚人建设的城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了抵御萨莫奈人的不断骚扰,坎佩尼亚的诸城邦逐渐结成同盟,盟主便是加普亚城(卡普亚)。萨莫奈人驱逐了生活在这里的伊特拉斯坎人和希腊人,占领了他们的城市加普亚和丘米(邱米),并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此后,其势力进一步深入到阿普利亚及南意大利,成为半岛上一支强大的力量。这些萨伯利人因和伊达拉里亚人与希腊人同化并吸收了他们的文化,因此使得该地区城市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特别是卡普亚发展成为意大利的工商业中心。
他们最初与罗马的关系是友好的,公元前354年,为了防御高卢还结成过同盟。公元前349年,高卢人来到拉丁姆不战而退,也可能与害怕罗马和萨莫奈人的联盟有关。
富裕的坎帕尼亚也久为罗马奴隶主所垂涎。公元前343年,由于萨伯利人发生内乱,加普亚请求罗马共同抵抗萨莫奈人,马人本已在伺机夺取富饶的坎帕尼亚平原,背弃与萨莫奈人的盟约,派遣军队支援加普亚,进入坎帕尼亚平原,与萨姆尼特人发生了战争,战争一直持续了两年,称为第一次萨姆尼特战争。罗马虽与萨莫奈人有盟约,但竟背约派遣军队支援加普亚。第一次萨莫奈战争爆发,罗马的两执政官率领一支军队进入坎帕尼亚,成功地赶走了萨莫奈人,占领了加普亚城。但是,罗马人来不及在这里进行巩固,第2年便祸起萧墙,罗马士兵不愿为了外邦长期征战,发生了军士哗变。元老院的亲萨莫奈议员由此为由,在平定兵变之后,宣布终止与萨莫奈人的战争。公元前341年,罗马人与萨莫奈人重新缔结了友好条约,转而同拉丁城市作战。历史上时间短暂的第一次萨莫奈战争结束。

(2)第二次萨莫奈战争(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考狄乌姆战役(公元前321年)
公元前340年到前338年,罗马人与拉丁同盟之间进行了著名的拉丁战争,战争时期,罗马与萨莫奈(萨姆尼特)保持着同盟,在战争中,萨莫奈人甚至帮助过罗马人。战争以罗马人的彻底胜利而结束。因此,到公元前4世纪30年代末期,罗马便成了意大利最大的国家。它实际上已占有从南部伊特拉里亚到坎佩尼亚的广大地区。对于拉丁平原的统治既已巩固,罗马人又把眼光南移,继续在坎佩尼亚扩张,而这块沿海宝地也正是萨莫奈人所要求的,于是同萨莫奈人的斗争又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328年,罗马在利里斯河东岸特里路斯河汇入处的弗里格拉城建立了殖民地,以之作为周围地区的战略据点。这又激起了萨莫奈人的愤怒,因为萨莫奈人认为,他们是这一地区理所当然的所有者。与此同时,坎佩尼亚的希腊城市那不勒斯发生内乱,民主派邀请了萨莫奈人进入该城,贵族派则向罗马请求援助。于是爆发了第2次萨莫奈战争。
公元前327年,萨莫奈进攻那不勒斯。该城贵族党向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一向支持意大利境内的贵族势力,加上这种支持正是罗马向南扩张的借口,于是罗马派执政官克温图斯•普布里乌斯•费洛(克温图斯•普布里乌斯•披罗,当过公元前339年的独裁官,是一位改革家)率领军队包围了那不勒斯城,另一执政官率军进行掩护。在对这个城市包围封锁一年之后,亲罗马的贵族党占了上风,公元前327年底或前326年初,那不勒斯贵族派在内战中战胜了对手,成功地赶走了萨莫奈人,打开城门将围攻的罗马军队迎了进来,双方缔结了联盟。这个联盟的缔结,是罗马在第二次萨莫奈战争(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最先取得的重大胜利。
公元前325年,罗马军出兵亚平宁山东侧,一路征服了韦思提尼(Vestini)、马尔西和帕里格尼(Paeligni),罗马的势力终于到达了亚得里亚海岸,兵锋直指阿普利亚(Apulia)。
面对连胜的罗马军,萨莫奈人很快就意识到了,在平地上与罗马人斗阵法是毫无胜算的。萨莫奈人于是改变战术,采用了山地民族所精通的山地游击战。小股部队出没无常,不断袭击罗马军小部队。施展不开自军长处的罗马人,绞尽脑汁地想诱使萨姆尼特出山决战,但都无法得手,这时西线罗马军发动盲动躁进的攻势,使罗马军锐气受挫,整个战局陷入了僵持局面,东线的攻势也因此被迫中断。原来以为大军一到,萨莫奈必溃不成军望风而降的罗马人开始感觉到了战争的长期化。
公元前321年,一个情报传到了罗马执政官的手里,萨莫奈军正在向阿普利亚的平原集结。这对苦于战线胶着的罗马人来说无疑是与萨莫奈军在平原上一决雌雄的良机,两位执政官没有确认消息的准确性,便将罗马全军集结,企图从坎佩尼亚(卡普亚)抄近路穿过亚平宁山脉(萨姆尼乌姆山脉),直入萨莫奈的后方和粮食基地阿普利亚。但这个情报是假的,萨莫奈军根本没有前往阿普利亚,而是在卡普亚和阿普利亚之间的深山里安排下了天罗地网。而罗马军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只随身携带了少量的食物,轻装赶路。
考狄乌姆峡谷(乌姆考地峡谷,考狄昂峡谷,the valley of the Caudine Forks)是一个中间大,出口和入口都十分狭窄的山谷,四周都是高不可攀的峭壁。当罗马军全军进入了这个考狄乌姆峡谷的时候,前军发现谷口已被砍倒的大树所封死。大惊失色的罗马军立刻想倒退出谷,却发现入口也被树木封死,而萨莫奈军则在树木路障之上,居高临下,乱箭齐发,试图突围的罗马军跟本无法靠进。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在山谷中央建起坚固的罗马式军营以图固守。不过,萨莫奈军很清楚罗马军在肉搏战时的勇猛,根本不去进攻罗马的军营。而罗马军也无法突围。当罗马军吃完军粮时, 执政官终于明白了坚守下去只是死路一条,为了挽救约两万罗马士兵的生命,决定向萨莫奈军投降。执政官以个人名义签署了屈辱的和约。和约规定:罗马人立即撤出萨莫奈地区,以600名骑士作人质,保证不再发动战争。
罗马军作战有胜有败,但全军投降这还是第一次。投降仪式对罗马军队是一种极大的耻辱,萨莫奈人命令他们放下所有的武器装备,脱下头盔铠甲,甚至连外衣也被尽数除去。像奴隶一样身着单衣的罗马士兵又被迫从两排萨姆尼特士兵用矛架成的轭形门中俯首钻过。据说这是傲慢的罗马人常用以屈辱别人的方法。萨莫奈人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过这只是罗马人所受的人身污辱,而萨莫奈的媾和条件更是使罗马失去了许多殖民城和势力范围。Fregellae城、Cales城和Liris河谷地带都归了萨莫奈人,从罗马到坎佩尼亚的道路也渐渐受到萨莫奈人的影响,不再是罗马人的自由通道了。率领萨莫奈人取得胜利的将军,是他们的杰出领袖卡维优斯•彭提乌斯(蓬提阿斯)。
这次惨痛的失败确实给罗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约在这期间,罗马人开始改进武器、改变传统的作战方法、扩大自己的兵力,把原先的两个军团扩大至四个军团,同时又从同盟国征召同样数量的部队。也在这时,为行军方便,在著名监察官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主持下于公元前312年修建了阿庇亚大道:从罗马一直到拉丁姆沿海大城塔拉其那,再从此沿海岸向东南直达卡普亚。从那以后,罗马终于有了一条通向南部意大利极其重要的干线。平坦的大道有利于行军速度的加快。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6-02 07:52:46 +0800 CST  
(3)第三次萨莫奈战争(第三次萨姆尼特战争)-森提努姆会战(公元前295年)
公元前304年,第二次萨莫奈战争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结束。但是罗马人和萨莫奈人和平相处不过持续了短短6年,这段时间罗马人忙于消化巩固自己在坎佩尼亚、中亚平宁和阿普利亚地区的新势力范围,暂时没有力量吞并萨莫奈。萨莫奈为了设法弥补在与罗马人战争中的损失,试图迫使卢卡尼亚人与其结盟,而拒绝却引来了萨莫奈人的进攻。公元前298年,萨莫奈人派兵威胁卢卡尼亚,卢卡尼亚自觉不敌,于是向罗马人求援。罗马人立即同意了请求,与萨莫奈重新开战,第三次萨莫奈战争爆发。
这一次,罗马的敌对阵营中加进了高卢人和伊特拉里亚人,从而一度使罗马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罗马虽然第一次遇到几个强敌的联合进攻。但仍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战争是从萨莫奈人向路卡尼亚进行袭击开始的。罗马人利用这一机会与路卡尼亚人结成联盟,名正言顺地派出军队,由两位执政官统率,分两路对萨莫奈本土发起进攻。执政官路克优斯?科尔涅里乌斯?斯奇庇奥?巴尔巴图斯(西庇阿•巴尔巴图斯,罗马史上著名的西庇阿家族第一个出名的成员)率1支军队突入萨莫奈西南部,攻占了许多据点;另1位执政官高格涅乌斯?富尔维优斯?马克西姆斯?肯图马路斯率另1路军队进攻萨莫奈北部,在那里击溃了萨莫奈军队,继而攻占了萨莫奈各部落联盟的中心城市波维亚努姆。随后几年,罗马人继续发挥了军事优势,不断攻占和蹂躏了萨莫奈的城镇和乡村。萨莫奈军队受到夹击和围剿,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民族灭亡的时刻似乎就要到来。
就在这个时候,罗马北部地区风云突变。来去迅速而又极有破坏力的高卢人,重又出现于意大利北部并向南推进。高卢人曾于公元前299年扫荡过意大利北部,随后便带着丰富的劫掠物如一阵风似归去。公元前295年,他们却不断南下,进入伊特拉里亚地区。这一次,他们与伊特拉里亚人不是进行战争,而是结成联盟,并派使者与萨莫奈人联络,希望共同夹击罗马人。萨莫奈人正求之不得,立即派遣著名将军盖里乌斯?艾格那提乌斯(艾格纳提乌斯,埃格纳提乌斯)率军策应。
艾格那提乌斯统率大军穿过罗马在亚平宁山区的一道道殖民地防线,经萨宾直上翁布里亚到达高卢赛诺尼斯部族占据的亚得利亚海沿岸,一路招兵买马,召募和收用各族兵力,包括高卢人和埃特鲁利亚(伊特拉里亚)诸城的部队,组成了一支以半岛中部和北部居民为主反对罗马统治的大联军。罗马将领巴尔巴图斯追踪艾格那提乌斯到翁布里亚,在卡美利努姆(卡美利浓)遭到萨姆尼特和高卢联军的伏击而全军覆没。
罗马元老院发布了紧急动员令,除了召集16到45岁的市民外,还大举召集退役老兵和被释奴,凑足了4万兵力,选举了平民出生的普布里乌斯?戴克优斯(德西乌斯,在大拉丁战争中牺牲的德西乌斯之子)和贵族出身的昆图斯?法比优斯(法比乌斯)两名执政官。
据说决战前三名埃特鲁利亚人投奔罗马,并将其作战计划全盘透露。于是法比乌斯开始的破坏行动令埃特鲁利亚的各部无法统一行动,纷纷回到家园寻求自保。
公元前295年,4万罗马大军在亚平宁山脉东侧翁布里亚(北温布利亚)的森提努姆(森提乌姆,森提仑)集结,与萨莫奈人决战。
森提努姆会战,是意大利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罗马方面包括其盟军部队在内,总人数达3.6万人之多,是罗马建城以来投入兵员最多的一次作战。萨莫奈人和高卢人联合军的兵力数量远远超过了罗马军队,但确切的数字史无记载。有人估计为65万,那显然是不可置信的。当时双方的步兵与骑兵都投入了战斗。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一开始罗马军队在高卢战车和骑兵冲击下损失惨重,一度处于溃败边缘。在危难时刻普布里乌斯?戴克优斯翻身下马,祈求诸神,并呼唤其父亲的名字祈求保护,随即一骑当先,杀入敌群奋勇拼杀,光荣战死。戴克优斯的英勇行为,特别是他的光荣战死,激起了罗马人的勇气和胆略。士兵们化悲痛为力量,在为统帅报仇的口号下冲向敌阵,很快扭转了败局,使战斗向着有利于罗马军队的方向发展。据李维的《罗马史》记载,这场会战结果:罗马士兵牺牲8,700人,敌军方面有2.5万人战死,其中有萨莫奈人的杰出将领盖里乌斯?艾格那提乌斯。
这次战争是极其残酷的,战后到萨姆尼乌姆旅行的人都不相信这个地区曾有人居住过。

(4)第三次萨莫奈战争-罗马的胜利(公元前290年)
公元前295年的森提努姆会战决定了整个意大利的命运。罗马主要敌人的联盟垮台了,萨莫奈人的力量也遭到了重大损失。这对萨莫奈人来说,导致了最后失败时刻的到来。当萨莫奈军队大量北去的时候,罗马军队并没有放松对南线的作战。公元前295年和前294年,罗马军在萨莫奈也先后取得了重要胜利。萨莫奈人虽然英勇奋战,不断组织反击,但已没有力量扭转整个不利的局面。
公元前293年,萨莫奈人作了最后的努力。他们把所有力量都聚集起来,为自己民族的自由作最后的斗争。据说,萨莫奈军当时约有3.6万人,其中有1.6万人组成了精英部队,装备了很好的武器。可是很不幸,在公元前293年的阿魁罗尼亚战争中,萨莫奈人又一次失败了。他们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力量作较大的反抗了。此后几年,整个萨姆尼乌姆,即萨莫奈各部族的土地,全都遭受了罗马军队的蹂躏。罗马人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殖民地,以巩固势力。
萨莫奈人的反罗马联盟随即烟消云散,温布利亚人投降,高卢人被逐,埃特鲁利亚部落也与罗马人签订合约。公元前290年,为反抗侵略、争取自由而英勇作战了半个多世纪的萨莫奈人,终于被迫同罗马人签订了和约,结成所谓的联盟,实际上完全被罗马人征服,他们自己只剩下了以波维亚努姆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
不久罗马人又围绕萨莫奈建立了殖民地监视其活动。罗马人同时合并了萨宾,领地直达亚得里亚海,萨莫奈和北方各族的联系被彻底切断。至此,北至波河流域,南到卢卡尼亚北境,全部中部意大利都在罗马统治之下。
萨莫奈战争就这样以罗马的胜利而结束了。经过这个战争,罗马消灭了它在意大利最顽强的一个敌对势力,成了从波河流域以南直到路卡尼亚北部的全部意大利的主人。萨莫奈人是一个极其顽强的民族。他们虽然战败了,但却并没屈服。后来,在罗马人对马其顿王皮鲁斯的战争中,他们重又揭竿而起,支持皮鲁斯;汉尼拔转战意大利的时候,他们又成了罗马的敌人;直至同盟战争和苏拉内战中,他们仍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而进行了英勇战斗。苏拉在他所进行的战争中,对顽强的萨莫奈人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萨莫奈民族就这样逐渐被罗马人消灭了。
罗马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控制了整个意大利中部,为日后统一全意大利打下基础。
萨莫奈战争是罗马征服南意的决定性战役,断断续续地打了好几十年,最初罗马还常有败绩,以后才逐渐胜利,这次战争中得胜举行的凯旋式当有多次,在罗马城中厄斯奎林山的一座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墓葬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壁画残片,其中有表现罗马与萨莫奈人作战的图景。
画虽见于坟墓中,其规格形式却可认为是仿效“凯旋画”之作。据推测,墓主大概是一位中级军官,他只能作为有功人员参加指挥将领的凯旋式,然而这一点已足够使他和他的家族视为殊荣,因而把凯旋式中展示的那些图画,特别是有他本人在场的战斗情景和行军场面画于自己墓壁之上(很可能来墓中作画的艺术家就是原来参加制作凯旋画的原班人马之一,也可能是其门徒,因而壁画看来有点依样画葫芦之态)。尽管此墓的壁画残片已很模糊,仍可辨认其中罗马和萨莫奈双方官兵的形象是达到了当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那种“如实反映”。例如双方装束、武器,队列皆各有特征,令观者一看就知道谁是罗马战士,谁是萨莫奈士兵,而人物动作,姿态的叙事意义亦比较明显,看图而知其具体战斗故事。
按罗马艺术当时的发展水平,基本的写实技法仍多从伊达拉里亚艺术和希腊艺术学来,可是,罗马艺术家却在这类凯旋画上显示了自己的功力,他们在强调如实反映和具体叙事方面表现了罗马人认真务实的倾向,可说是日后罗马艺术中的叙事写实传统的萌芽。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6-04 07:00:12 +0800 CST  
罗马共和国之统一意大利

(1)皮洛士战争(大象战争)(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75年)
公元前3世纪初叶,罗马在意大利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了。在萨莫奈战争 (前343年-前290年)的后期,中部意大利各城市已都落在罗马的手中,影响已扩及南部意大利。但是在北方的高卢人地区和南部诸希腊移民城市还未被罗马征服。这里有许多希腊移民城市。当时,这些城市因商业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其中一些由于衰弱而失去独立。它们当中势力最强的是塔林敦(他林顿、他林敦、塔兰托)。
公元前282年,意大利部落的卢卡尼亚人分袭希腊移民城市图里依(图里),图里依不愿向他的竞争者塔林敦求援,而请求与之有友好关系的罗马给予帮助。这恰好符合罗马企图向南意大利扩张的需要,便派遣执政官率领军队,击溃了包围图里依的卢卡尼亚人。之后罗马遂派军驻守图里依。罗马军队占领图里依,引起塔林敦的不满。当罗马舰队驶进塔林敦海湾时,塔林敦袭击罗马军队,夺取了罗马的5只战船,罗马船员一部分被杀死,一部分被卖为奴隶。罗马舰队司令官也死于这次战争中。于是罗马和塔林敦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罗马元老院派遣一个使团到塔林敦进行谈判,但没有成功。公元前281年,罗马遂正式向塔林敦宣战,并派遣军队进攻塔林敦。塔林敦遭到罗马军队的进攻,形势危急,便请求希腊本土(西北部)伊庇鲁斯(埃皮鲁斯)国王皮洛士(皮洛斯、皮鲁斯、埃皮鲁斯)驰援。
皮洛士出身伊庇鲁斯王族,是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一个远亲,梦想成为亚历山大第二,易激动,有扩张野心,妄想征服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再回师东进,征服巴尔干,建立一个环地中海的庞大的西方帝国。可以说他是亚历山大以来希腊出现的一系列军事冒险家的最后一个。所以,当塔林敦请求援助时,他便欣然答应。皮洛斯战争(皮洛士战争,因战象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故又被称为“大象战争”)爆发。
赫拉克利亚战役(赫拉克里亚战役,英语:Battle of Heraclea)发生在前280年7月,是皮洛士战争的第一场战役,
皮洛士率领大军抵达南意大利,他的军队包括2万名重装兵,2,000名射手和3,000名骑手,还有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土地上的20只战象,这些战象经过特殊训练,作战时由一个象奴驾驭,象背上站着4个手持长矛的士兵,冲锋时威力很大。
在赫拉克列城附近,随着黎明到来,罗马军开始渡河,并派骑兵迂回攻击皮洛士轻装步兵的侧翼,迫使他们撤离。当皮洛士了解罗马军开始渡河后,命令色萨利骑兵与罗马骑兵交战,而步兵开始往河岸前进。尽管马其顿式方阵攻击猛烈,但却无法突破罗马军团的阵列,这对皮洛士而言是没有遇过的,同样的,罗马军团也无法突破马其顿方阵,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罗马士兵经受住皮洛士枪兵骑兵的强大冲击,双方七战未决胜负。会战陷入胶着。
此时,皮洛士担心到,如果他在战场上损命,军队士气将受到极大的打击,为此他与身旁的侍卫互换盔甲。随后不久,那位穿着皮洛士盔甲的侍卫被罗马人当作敌主帅而被杀,瞬间皮洛士军队士气浮动起来,以为皮洛士战死了,皮洛士不得不脱下头盔,告诉他的军队他还活着,并鼓舞士气,使皮洛士军攻势更为猛烈。
正当双方人喊马嘶浴血奋战的时候,皮洛斯的战象勇猛出击。皮洛士放开战象冲击敌军,罗马人第一次看到这种膨然巨物非常吃惊,战马也陷入慌乱,整个罗马军开始崩溃,皮洛士立刻率领色萨利骑兵追击,罗马人大败,死伤7,000多人,被俘2,000多人。
之后皮洛士果断地挥军北上,希望利用刚刚获胜的馀威,促使罗马的同盟国背叛罗马,皮洛士一路攻占许多坎帕尼亚的城镇,更进军至阿纳尼,仅仅至罗马两天路程,但罗马同盟国并没有背弃罗马。罗马立即进入准备状态,连免除兵役的无产者也招募入军中,还急令两支罗马军队阻止皮洛士北上。皮洛士知道罗马城尚有一支罗马军队在那,担心自身军力不够对付,何况还有两支罗马军队可能切断退路,皮洛士只得撤退回坎帕尼亚过冬
赫拉克里亚战役之后,皮洛斯挥师进军罗马,直抵罗马几十公里的地方安营。他自料罗马难以攻克,决定与罗马和谈。他派善于辞令且具有外交手腕的色萨利人西尼阿斯出使罗马。西尼阿斯提出要罗马承认塔林敦等希腊城市的独立,退还从萨莫奈人、卢卡尼亚人等处夺到的东西,以此作为放回罗马战俘的条件。由于皮洛斯的声誉和罗马在战败中遭受的灾难,使罗马元老院中有部分元老认为在对罗马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和谈。正在犹豫不决时,德高望重的阿庇乌斯.克劳狄命令他的儿子带他来到了元老院。他义正辞严地说,如果皮洛斯想要同罗马人订立和约,建立友谊,必须率军队退出意大利,然后派遣他的使节来和谈;不然,只要他的军队留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一天,就不能同他进行和谈。他并以热情洋溢的演说鼓励罗马人的士气,改变了元老们的情绪。讨论结果,元老院拒绝了皮洛斯的和谈建议。
公元前279年4月,在阿斯库伦(奥斯库伦、阿斯库路姆)附近,皮洛斯与罗马进行了第二次大战。
据说皮洛斯军达4万或5万人,罗马人集结了7万人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配着炭火的战车。他们相信动物是怕火的,而且选择了有利的地形:一片森林做为自己的步兵、骑兵方阵。但皮洛士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罗马人逼到一块平原上。经过数日的激战,罗马士兵在大象脚下死伤惨重。罗马人失去了6,000人,还有他们的执政官。为了突破僵局,且罗马骑兵严重威胁到他的侧翼,罗马人仓皇逃出战场,皮洛士也损失惨重:损失3,500人,本人也受了轻伤。
虽然皮洛士胜利了,但他也不得不叹息到:“如果再来一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了。”从此,“皮洛士的胜利”比喻实际上接近失败的胜利。
阿斯库路姆战后,皮洛斯又派使者与罗马和谈,这次要求低于前次,只要求保证希腊人自由,再就是给予其同盟卢卡尼亚等一定的赔偿。罗马元老院经商讨,再一次拒绝了皮洛斯的和谈建议。罗马之所以坚决拒绝皮洛斯的和谈与这时迦太基派来使者有关。当时在西西里的希腊城市正要求皮洛斯到西西里去帮助他们抵制迦太基,因为迦太基的侵略野心日益明显。迦太基人怕皮洛斯到西西里去,所以派使者游说罗马与之订立条约,支持罗马对皮洛斯的战争,总的目的是想让皮洛斯留在意大利不去干涉西西里。迦太基使者马哥在第二次来时与罗马达成协议。皮洛斯的使者失望而归。
公元前278年,皮洛斯离开意大利,率领军队到西西里支援希腊城市。之后皮洛士在西西里转战三年一无所成,罗马人在这段时间里占领了南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并又征服了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卢卡尼亚和萨姆尼特人。
公元前275年皮洛士应他在意大利的同盟者萨姆尼特人的请求,重返意大利,在贝尼温敦(贝内温图,在加普亚以东的萨莫纽姆境内)附近同罗马人打了最后一仗,皮洛士溃败,公元前275年秋,皮洛斯率领残兵败将,退回伊庇鲁斯。随之,罗马便把整个南部意大利纳入它的势力范围,直到布鲁提伊南端的里吉姆;从这里相隔一条墨西拿海峡,罗马人和控制西西里岛的迦太基人处于对峙状态。据说,皮洛士离开意大利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给迦太基和罗马留下了这块战场!”
由于罗马国内平贵斗争暂告结束,内部矛盾缓和,能够团结起来,无后顾之忧而一致对外。加上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还有同盟者的支持,本土作战不愁补给不足,于是最终取得了对皮洛斯战争的胜利。从此罗马能够全力以赴地对南意大利进行最后降服。很快,罗马攻陷塔林敦,又降服了以前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南意大利诸部落:萨姆尼特人、卢卡尼亚人、布鲁提伊人和阿普里亚人等。到公元前3世纪末,除波河流域仍为高卢人占领以外,意大利的其余地区全被罗马所征服并在其统治之下。
罗马,从第伯河上的一个城邦,经过断断续续两百多年的征战(到公元前3世纪70年代),除了北部的波河流域(尚在高卢人手中),它已囊括了意大利全境,成为古意大利各种势力角逐中的唯一得胜者。这种胜利究竟是怎样取得的呢?
首先,罗马的胜利与它良好的军事组织是分不开的。这种军事组织是在长期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罗马军队是采用“军团”编制的,每军团大约由4,500人至6,000人组成;其中多数为重装兵,少数为轻装兵,通常再配以300名骑兵。军团包括30个中队,每中队包括两个百人队。
兵士的来源是应征入伍的有产公民(无产者一般不应征),装备由应征者自备,战时出征,平时解甲归田。由于战争日益频繁,所以军团便成了实际上的常备军。临战时置轻装兵于两翼,重装主力放在中间,外围再辅之以骑兵队,各兵种密切配合。罗马人也采用“方阵”战术,由重装兵组成的“方阵”防守坚固,但进攻时有欠灵活,故常按实地形势作有效的调整。
罗马军队的装备也是比较好的,有金属头盔、盾牌、甲胄、护膝等防御装备,武器有长矛、短剑、投枪等。战斗往往先以枪兵(多年轻者)削弱敌人的防御力,然后短兵相接,发挥有经验的老兵的长处。公元前4-前3世纪,罗马人已掌握攻城槌、弩炮等攻城武器,并建造大型舰船(这是与迦太基争夺海上霸权所不可少的)。
结营是罗马行军作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军队不论开到何处都必须安营扎寨,四周围以堑壕、短墙或栅栏,且日夜置哨巡逻,以防敌人的突袭。军事失利时,这种营寨也便于固守。罗马军纪十分严格,军令高于一切,不服从者处死刑。临阵脱逃的队伍执行“十一抽杀律”,即:全体列队,依次将第十人处死,用这种残酷手段,防止兵士逃跑,涣散军心。将士立军功者给以奖赏,为获重大胜利的将军举行隆重的“凯旋式”。除罗马公民组成军队的核心以外,各个时期的“同盟者”也为罗马提供辅助兵,但后者多协同作战而颇少独立性。显然,罗马的军事制度,在罗马统一意大利和以后征服地中海地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罗马的胜利与广大平民所表现的战争积极性也是分不开的。平民特别是农民,乃是罗马国家的主要兵源和战斗力,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有一部分加入了“新贵”的行列,从而成为统治阶级。其余广大平民也在斗争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利益,如从罗马国家的扩张中分得“公地”,减轻债务负担,废止罗马公民中的债务奴隶制,以及在部落大会上行使某种权利等。
所有这些都促使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得到缓解,并鼓励了平民在战斗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他们认为这种战斗所付出的代价(有时是很大的)是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一致的。比如说,在“皮洛士战争”中,罗马军队被凶猛的战象吓得惊惶失措,但他们仍想方设法将麻布蘸油系在长竿之上,燃成“火把”戳入战象口中,因而有大批士兵丧生。没有平民主要是农民的这种爱国(罗马)的热情和牺牲精神,罗马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罗马的胜利与它执行有效的对外政策也是分不开的。罗马国家中最富有扩张精神的,是把持元老院和垄断各种高级官职的贵族统治集团。这个集团,是土地富豪和商人暴发户的政治结合。他们既表现了土地所有者的天然保守,又具有商人冒险家狡猾、大胆的作风,这在他们推行的对外政策中是有所反映的。他们惯于和这一部分结盟去攻打另一部分,待适当时机再打败原来的结盟者,这样,稳步地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比如,为了对付与近邻各部落的战争,罗马和一些拉丁城市结成同盟,然后以武力征服之;为了应付某些战斗形势,罗马曾经和萨莫奈人结过同盟(公元前354年),然后又以武力征服之;为了打败皮洛士,罗马和迦太基结成同盟,现在这两个同盟者正酝酿着一场更大的战争。这种对外政策和军事行动相配合,在罗马的继续扩张中起了明显作用。在制定对外政策和决定战争、媾和这类重大问题时,元老院是操有最后决定权的。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就罗马的主观条件而言。被罗马征服的各地区(彼此条件有很大差异)也自有其本身的弱点。其中重要一点,是各地区不能联合御敌,彼此利害不一,使这种联合更形困难(纵有联合亦不能持久);罗马人又加之以分化瓦解,终于被各个击破。
罗马征服意大利之后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进行统治。罗马统治者按照各地区在征服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它们各自在经济上、战略上的重要性,将被征服者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享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自治市(即有双重表决权的城市)。其居民具有本市和罗马的双重公民权,可参加罗马公民大会(部落会议);在战时,作为罗马公民须负担军费和服兵役。其城市内部自治,拉丁姆的一些城市即属此类。
二是有城市内部自治权的非拉丁城市。其居民与罗马公民一样享有与罗马及其他城市居民通婚、通商等权利,但须受罗马监督,亦无政治权利,即不能参加罗马公民大会。属于这一类的有坎巴尼亚等的一些城市。
三是拉丁殖民地。即是罗马和拉丁同盟城市在罗马占领地区建立的殖民地。其内部自治,但居民无罗马公民权,只有迁居罗马者才可能得到罗马公民权。
四是所谓“同盟者”。这类城市或地区在承认罗马宗主权的前提下实行内部自治,其外部事务则完全受制于罗马。罗马以条约形式规定他们应负担的各种义务(提供军费、物资、军队、战船等),战时其军队(作为辅助兵)由罗马军官指挥。萨莫奈各部落和大希腊一些城市属于这一类。
五是“臣属”。这是曾坚决抵抗罗马,战败后向罗马无条件投降的城市或部落。他们丧失一切自治权,由罗马派官管理。
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上下之推移,要视与罗马关系的发展而定。“分而治之”政策的实质在于:使被征服者对罗马处于各不相同的法律地位,从而使它们的利益不同,不易于团结一致来共同反对罗马。这也是罗马统治者施展的外交手段的一种表现。
罗马人在征服意大利的过程中,没收了大量土地,有的地区没收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变成了罗马国家的“公地”。这些土地的一部分分配给破产公民,让他们移居屯垦,起军事殖民作用;既可缓和内部的土地矛盾,又可达到监视被征服地区的目的。这种移民地区起初由罗马设官管理,后来也逐渐发展成为自治区。“公地”的另一部分有的为元老院所拍卖,有的为有财势者所侵占——先是占有,向罗马国家交纳一定税金,然后吞并,变作自家的私产。因此,罗马征服意大利的过程,也是加速整个社会贫富分化的过程。
罗马统一意大利,不论对罗马本身抑或对意大利的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意大利的统一,有利于全境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某些后进部落中氏族关系的瓦解。此后,意大利成为罗马进一步对外扩张的基地,并为罗马奴隶制国家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农业一向是罗马的基本经济部门。共和时代早期,在拉丁姆或意大利其他适于农耕的地区,人们普遍种植谷物、瓜果和蔬菜,特别是在丘陵地带做成梯田经营葡萄园、橄榄园,意大利的葡萄酒和橄榄油是远近闻名的。畜牧业在亚平宁山区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经营工商业的,多属平民或外邦人。在八天一次的定期集市和其他节日里,农民从乡间带来农产品,在罗马广场上换取他们所需要的农具等手工业品;贵重物品和奢侈品是不多见的。罗马钱币的出现较晚,长时期除了物物交换以外,交换中用作等价物的往往是牲畜(牡牛、绵羊等);“货币”一字就是从“牲畜”发展而来的。以铜块和青铜块充作货币,一直使用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随后仿照希腊铸币式样开始铸造圆形铜币(阿司)。银币(狄纳留和塞斯退斯)的出现还要晚些。在共和国早期的200年间,罗马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额并不很多。只是在征服意大利以后同意大利以外各地的贸易才频繁起来,而这也正标志着罗马开始登上了地中海世界的政治舞台。
共和国早期,罗马的奴隶制度刚刚兴起。奴隶虽已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部门,但总的来说所占比重还不很大;家长奴隶制的残迹依然保留,而且奴役被保护人的形式相当流行。由于这一时期基本上还是小土地所有制即小农生产居于优势,还没有后来大农庄那样使用奴隶劳动的广阔场所,所以奴隶制的发展仍属有限。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6-05 06:57:02 +0800 CST  
(2)罗马统一意大利(公元前272年)
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埃特鲁里亚人、伏尔西人和厄魁人的征服。当罗马建国的时候,它只不过是第伯河畔一个小国,处境相当困难。在它的北边有强盛的埃特鲁里亚人;南边和东边,则有强悍好战的厄魁人和伏尔西人。它们曾一度使罗马陷于绝境,罗马花费了整整两个世纪的时间与这些邻敌作战,并最后征服了厄魁人、伏尔西人和埃特鲁里亚人,解除了它们对罗马的威胁,并占领了波河以南、罗马以北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390年,波河流域的高卢人长驱南下,大举进攻罗马。罗马人一再失利,不得不退守卡皮托里山丘。这一事件表明,罗马的军事实力有待加强。在以后的数十年间,罗马除了调整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关系外,就是不断完善罗马的军事组织。部队不再按财产等级的百人队编制,而以执行野战任务的军团作单位,每军团约4,200至6,000人,多数为重装步兵,并配以三百骑兵。士兵按年龄分属30个中队,每中队包括两个百人队,30个中队按青、中、老排列布阵,青年排在最前列;中年居中,起到稳定全军之作用;老年殿后,在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发挥其经验丰富的特长。军团行动特别讲究安营扎寨,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保存自己的力量。罗马军团组织的完善大大地提高了罗马的战斗力,为罗马的对外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罗马征服意大利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对意大利中部地区的征服,这是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完成的。公元前343年-公元前341年,罗马人与萨莫奈人(萨姆尼特人)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结果,萨莫奈人失败,罗马人占领了加普亚(卡普亚)和坎佩尼亚(坎帕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但萨莫奈人并没有屈服。
公元前327年,罗马人再次挑起与萨莫奈人的战争。这是一次严酷而持久的战争。公元前321年考狄昂峡谷(萨姆尼乌姆考地峡谷、考狄乌姆峡谷)一战,罗马军大败。公元前316年,罗马人重新发动战争。经过二十多年的苦战后,终于赢得了胜利。
公元前298年,爆发了第三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296年,双方在翁布里亚境内的森提努(森提仑、森提努姆)展开激战,萨莫奈人和高卢人的联军遭到失败,随之,萨莫奈人及其同盟者相继屈服,罗马取得了征服中部意大利的决定性胜利。罗马人在控制了北部、中部意大利后,就开始向南部意大利发起进攻。公元前280年,罗马舰队开进他林敦湾(塔林敦、他林顿、塔兰托),遭他林敦人袭击,一部分船员被杀,一部分被卖为奴隶,罗马与他林敦之间的战争于是爆发。
他林敦为抵抗罗马,向希腊的伊庇鲁斯(埃皮鲁斯)国王皮洛士(皮洛斯)求援。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率领二万二千名步兵和射手,三千名骑兵及二十头战象在他林敦登陆。在他林敦以南赫拉克里亚附近的战斗中,皮洛士使初次见到战象的罗马人惊慌失措,损失惨重。次年,他又在奥斯库伦附近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次胜利也使他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罗马趁皮洛士移兵西西里之际,占领了南意大利一些希腊殖民城邦。
公元前275年,皮洛士在贝温尼敦附近同罗马人打了最后一仗,皮洛士溃败,被迫退回希腊。
对皮洛斯战争的胜利使罗马能够全力以赴对南意大利进行最后征服。公元前272年,罗马包围了他林敦,他林敦被迫投降。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除波河流域仍为高卢人占据外,意大利的其余部分都落入了罗马人的手中。罗马统一了除波河流域以北地区的意大利半岛。变成西地中海地区最强大国家之一。
罗马之所以能够在争夺意大利斗争中取胜,原因是多方面的。平民反对贵族的节节胜利,使罗马社会内部的矛盾得到调整与缓和,自由农民的小农经济地位相对稳定,兵民合一制度得以顺利推行,从而保证了公民军有取之不竭的兵源。罗马在地理上适当意大利的中心,是各种力量,包括经济的、民族的和文化的汇集点。它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也较为发达,这样,不仅为罗马连年作战准备了较为充实的物质条件,也为它吸引、容纳周边地区的居民创造了条件。在罗马敌人中,萨莫奈人的战斗力虽强,但组织松散,不利久战;南意大利的希腊移民城市彼此分立,矛盾尖锐,临时组成的雇佣军的战斗力远不及罗马公民军。皮洛士的军队远离希腊本土,又同时分兵作战,使它不可能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迦太基又适于此时与罗马结盟,共同对付皮洛士,更使他的失败不可避免。总之,罗马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罗马自身的政治、经济优势,加上它善于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各种矛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征服了意大利。
经过一百余年的侵略战争,罗马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但罗马并没有将它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依靠各部落和各地区社会上层对意大利进行统治。
为了控制被征服地区并缓和罗马农民土地问题,罗马将被征服者部分土地收归国有并进行移民,建立罗马公民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具有军事性质,初为罗马管理,后实行自治,其居民构成罗马全权公民的一部分。一些拉丁城市获得完全的罗马公民权,所以也称作有投票权的公社。这类城市享有自治权,其居民加入罗马的部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在军团中服役。另有一些自治城市享有部分罗马公民权,其居民有财产权和通婚权,但不能参加罗马公民大会和担任官职,因此称为没有投票权的公社。伊达拉里亚和坎佩尼亚的一些城市即属此类。还有一种是拉丁同盟城市在罗马征服地区建立的殖民地。这种拉丁殖民地有拉丁权,即内部实行自治,居民没有罗马公民权,但只要迁到罗马便可获得罗马公民权。被征服地区最普遍的形式是所谓同盟者,其地位按与罗马签订的条约而定。伊达拉里亚一些城市、意大利中部山地部落和南部希腊殖民城市多属此类。同盟者的内政保留独立自治,但丧失外交权。有些同盟者还被剥夺1/3到1/2的土地,供罗马和拉丁城市建立殖民地。同盟者须提供条约中所规定的数量的军队,若是滨海城市即所谓海上同盟者,则供应战舰和舰上人员。此外,向罗马投降的意大利南部一些部落,则成为“降民”,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归属罗马长官管辖。据波里比阿记载,公元前225年在意大利约有100万人享有完全和不完全的罗马公民权,50万人享有拉丁权,150万人为同盟者。
罗马将被征服的城市和部落置于各种不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又根据他们对罗马的忠诚程度予以升降,随时加以调整,罗马统治者的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使被征服者之间因利益不同,产生矛盾和分裂,很难团结一致,结成反罗马同盟。罗马一方面依靠各部落和地区的社会上层作为统治支柱,一方面又利用移民地加强对征服地区的控制。这样,就使得罗马在征服意大利之后,能在这一地区实行较长时间的统治。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6-06 07:55:54 +0800 CST  
罗马共和国之布匿战争

(1)第一次布匿战争
①墨西拿事件(公元前265年)
在征服意大利半岛之后,罗马走上由奴隶制大国变为帝国之路。雄心勃勃,转而南图,当时西部地中海的强国迦太基成为罗马走上帝国之路的第一个目标,
此时比罗马更古老、更富裕的国家迦太基已立国500余载,位于非洲北岸今突尼斯境内,西括西班牙南部,北及撒丁尼亚、科加嘉、西西里诸岛,为西地中海霸国,海外贸易极为发达,财力丰厚,被视为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可谓国富兵强。利用充足的资源,迦太基建立了一支拥有海军和陆军的强大军队。该国农民极少,故公民兵不多,其主要陆军为职业雇佣兵,训练有素,若指挥有方,不失为精兵劲旅。迦太基船队经常穿梭往来于地中海南北岸各地,它的船舰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任何西部地中海的势力,这为迦太基海军的强大提供了条件。迦太基海军拥有50支桨的战船几百艘,每船配备水兵120人。不仅有三列桨舰船,而且有巨型的五列桨舰船。公元前3世纪以前迦太基曾牢牢掌握着从叙拉古到塔林敦的西部地中海海域。但他们是为利而战,相较之下,罗马公民兵及其盟军更具优势。不过迦太基的海上力量比罗马雄厚。战争初,罗马根本没有舰队,而迦太基则随时可动员三四百艘五十桨舰船,而且大船皆据希腊化的海上技术最新成就装备,航务人员也富有经验。迦太基既兵强马壮,绝不允许罗马染指其势力范围,两国交兵在所难免。早在公元前275年,伊皮鲁斯(埃皮鲁斯)国王皮洛士(皮洛斯、皮鲁斯)兵败东归时,曾预言:“我给迦太基和罗马留下多好的一个战场啊!”可谓先见之明。
罗马和迦太基早有交往。现存罗马国家和迦太基国家于公元前508年签订的条约,是现知国家间关于领海主权的第一个国际公约。公元前348年它们之间订过通商条约,公元前279年又缔结盟约共同反对皮洛士。战胜皮洛士之后形势陡然变化:共同的敌人已不复存在,往日的同盟者却发现它们相隔着一条狭窄的墨西拿海峡(默塞纳,墨萨纳),正处于两军对峙的状态。后起的罗马统治集团不断地对外扩张,与迦太基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势将发生冲突;两大奴隶制国家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的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迦太基人系腓尼基人的一支。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oeni,据说意为“棕榈之民”),所以这场战争得名为“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
公元前289年叙拉古(锡拉库扎,锡拉库萨)僭主阿加托克利(阿加索克利兹,阿加托克列斯)死后,他原先在意大利坎佩尼亚招募的雇佣军占领了墨西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那些雇佣军自称为“马墨尔提尼人”,意为战神马尔斯的人。
他们杀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占有女人为妻,以这个城市为基地,骚扰附近的乡村和城市,包括母邦叙拉古。前265年,叙拉古的希伦二世(海龙二世,希落二世)即位,决定赶走这群人,出军围攻墨西拿。
于是,城内居民分为两派,一些人提议请求迦太基人保护,另一些人鉴于血缘关系,建议与罗马结盟。最初罗马并不想帮助他们,一来是他们占领了别人的领土,二来罗马在前271年刚刚打败一批造反的雇佣兵,所以不想帮这种人。但迦太基则立刻同意,在墨西拿海峡巡逻的迦太基军队开进了墨西拿城里,叙拉古军队没有抵抗便撤退了。
罗马在援救墨萨纳问题上因事关重大而未能迅速作出决策。一方面,罗马早存夺取西西里及其商业城市之心,不能眼看着墨西拿落入迦太基人手中,进而控制整个西西里,封闭西地中海,对意大利产生威胁;但另一方面,罗马人深知迦太基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军力,特别是海军的威力,出兵墨西拿就等于立即和强大的迦太基人开战,因而不得不虑及未来战争难以预料的结局。元老院意见分歧,问题提交到百人团大会(森杜里亚大会,即人民大会),最后百人团大会作出了出兵西西里的决定。从而导致了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一系列海外大战的第一次交锋,即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
罗马和马麦丁人(Mamertines)联盟,前264年派兵到西西里岛,逼迫叙拉古加入他们的联盟。罗马派军队渡过墨西拿海峡,迫使迦太基军队后撤,占领了墨西拿城。于是迦太基立即又派一支远征军收复失地并向罗马宣战。罗马元老院又派出一支部队去加强占领军。这是罗马军队第一次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活动。三方联盟稳定之后,只有罗马和迦太基继续冲突,争抢西西里岛。
②米列海岬海战(公元前260年)
以墨西拿事件(公元前265年)为开端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军队取得初步的胜利,公元前264年,罗马出兵西西里,与叙拉古联合作战,至公元前262年,控制了西西里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但战争的胜负远未确定。因为迦太基的舰队还没有受到攻击,在罗马没有海军的情况下,迦太基可以利用海军进行回击,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海岸,断绝罗马军队的后路,置罗马军队于绝境,也正是慑于迦太基海军的威力,西西里南岸的不少大城市继续据守着。
当时的罗马是个农业国家,只有农民组成的陆军,作战勇敢、顽强,尤其擅长近战和肉搏。在统一意大利半岛过程中,他们所向无敌,名闻海外。海军方面是迦太基占据优势,约有500艘战舰。其海军官兵对航海、作战都颇有经验。当时罗马没有像样的战舰,也没有富于海战经验的人员。战争爆发后,罗马陆军虽在西西里陆战中取得局部胜利,但迦太基海军北攻南意大利,罗马不能从海上应战,陷于被动。
罗马要想在与布匿人的战争中获胜,要想称霸地中海以至建立帝国,只有必须由一个陆军强国变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陆海军强国。为了争取最后胜利,罗马人作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公元前261年决然兴建海军,那时的战船构造还比较简单,战船主桅杆上只有一面巨大的四角帆,一旦遇到逆风船只就只能困守原地。当然,除了利用风力,当时也没有更先进的动力装置,主要以人力来驱动战舰。在一艘标准的战船上,还配有机弩和投石装置,周围设盾牌加以保护。
甲板的下层是桨手所在的地方,最初的战船两侧分别只有一排桨手,随着战船的规模越建越大,需要的桨手也越来越多,桨手舱被分成了两层、三层,甚至是五层。由两人或三人同操一桨,有三排桨手的被称为三列战船、有五排桨手的自然就是五列战舰。发展到后来,还出现了六列和七列大大型战舰。在当时的地中海除了希腊人,则以迦太基人的造船技术最高,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航海民族,他们拥有着那个世代最为强大的海军,整支舰队均由五列战舰组成,并且在舰首装有很大的撞角,这些撞角不但能撞伤敌军的战舰,甚至可以剪断敌舰的船桨!而当时的东地中海霸主希腊人,还只能造出三列战舰。
罗马人并没有胆怯。他们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偷师!罗马人将以前被俘获的五只迦太基战船运了来,一块一块将船板分解开来,然后一块一块地重新拼合,就这样,硬是在短时间内拷贝出了对手的五列战舰。一时间,罗马人信心倍增,原来,那些游弋在水中的庞然大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原来,只要努力,只要有不服输的意志,一切都有可能!
就这样,意大利沿海各个城邦被全面动员了起来,造船厂里一艘艘战舰顺利下水,以至于许多地方的森林被砍伐殆尽。有了战船还不行,毕竟,船只还需要人来操控。于是,罗马人找来了希腊海员,利用他们的娴熟经验来训练罗马水手,而这些从各地征召来的未来的桨手人数竟达到了3万多人。为了让人们有更加直观的体验,罗马人在陆地上搭建了许多长条凳来模拟战船的底舱,并在希腊水手的指点下,不分昼夜地加紧练习划桨技术,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陆地上摇动木棍!
就这样,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造了100艘迦太基式五层甲板的大战船,还有20艘三层甲板的战船。罗马有史以来的第一支舰队诞生了。当然,这支舰队在机动性和作战经验方面,都远不如迦太基舰队。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发扬罗马步兵良好的战斗素质,罗马人发明了新的海战战术,即在每只船舰的舰首安装一种前端装有约12米,宽1.2米的吊桥。在桥头的底部装有一个粗大的铁钉,吊桥的另一端约3.7米处则开有一个洞,吊桥通过这个洞就可以连接到设在船头的吊杆上。吊杆的顶部装有滑轮,系在桥头的绳索通过滑轮可以将吊桥吊起放下。前进时吊桥竖起,可以阻挡敌人投掷武器的攻击,接近敌人时放下,吊桥前端的钩子便象乌鸦嘴一样钩住敌舰的甲板,步兵如履平地从上面冲过去,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战斗。由于吊桥的形状酷似乌鸦嘴,因此这种吊桥被称为“乌鸦吊桥”,而装备这种接舷吊桥的战舰则被罗马海军称作“乌鸦战舰”。
这实质上是在海洋上进行陆战。罗马人由此把自己的陆军特长得以发挥,从而导致在海战中反而处于有利地位。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罗马人把海战便成了陆战。
前260年新舰队建成,每舰配备士兵120人,划桨手300人,全军近40,000人。此后不久,罗马舰队和迦太基舰队在西西里岛以北东段(在墨西拿西边)米列海岬(米莱海岬、米雷海岬、米里海岬)发生了一次大海战,史称米列海战。
激战开始后,两支舰队距离越来越近。迦太基舰了望员报告说:“报告!敌方每艘战舰船头,都装着一只乌鸦嘴样的东西!”指挥官眯起眼睛仔细看了半天,不明白那是干什么用的。出于对罗马战舰的蔑视,他大大咧咧把手一挥,“别管它,命令舰队全速冲撞!”
迦太基战舰不顾一切地向罗马战舰冲去。眼看双方的战舰就要碰在一起,忽视,罗马战舰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号声,爆发出阵阵呐喊:“罗马的勇士们,拯救罗马的时候到了,冲啊!”
双方开始投掷石弹、长矛,箭镞雨点般射了起来。接着,舰头开始碰撞。奇怪的是,罗马的战舰面对冲来的迦太基战舰,不但不转向躲避,相反却主动迎了上去。就在两舰相撞的瞬间,罗马舰头那长长的乌鸦嘴向前一伸,“咔嚓”一声咬住了迦太基的舰舷。
迦太基人惊呆了。这哪是什么乌鸦的嘴,分明是一座带着铁钩的小桥。罗马将士冲上敌舰甲板,横砍竖劈,刀光剑影,鲜血飞溅,硝烟弥漫;海战变成了陆战,舰队变成陆战战场。海面上,鲜血映着初升太阳的光芒,一片火红。迦太基指挥官惊恐万状,下令舰队赶快向后撤。但是,已经晚了。罗马战舰的“乌鸦嘴”紧紧咬住迦太基战舰,毫无陆战经验的迦太基划桨手,被罗马士兵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整个迦太基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十几艘破烂不堪的战舰,仓惶逃跑,又有许多舰翻了个底朝天。海面上到处是翻着的战舰,折断的木浆,漂浮的尸首。那个骄横一时的迦太基指挥官也失踪了。
罗马的将士们在战舰上高举双臂,欢呼着:“胜利啦!”“乌鸦舰万岁!”“罗马万岁!”
对此战经过,古希腊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约公元前204-前122年)曾有记载:初见敌舰,迦太基人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缺乏海战经验而满怀蔑视,自谓取胜如囊中取物,130艘战舰未排成战斗队形便向敌舰驶去,待看到所有敌舰前部都悬着吊板,感到莫名其妙。战斗一开始,双方战舰因吊板而联结在一起,罗马士兵冲上敌舰,在甲板上展开肉搏,“一部分迦太基人被杀死,另一部分人在惊恐中投降了敌人,因为海上的战斗好像是陆上的战斗了”。此役,罗马人以其新战术歼敌舰50艘,首次取得了海战胜利。罗马乘胜占领科西嘉岛和马耳他岛。
胜利的消息传回到罗马,全城一片欢腾。为纪念这次海战的辉煌胜利,罗马广场竖起了一根大理石纪念柱,柱上塑的是一只乌鸦用嘴咬着俘来的迦太基船头。指挥这次海战的执政官,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元老院决定派一名火炬手和两个吹笛子的人跟随他。他走到哪里,火炬燃烧到哪里,笛子响到哪里,人们就知道,罗马的英雄来了。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8-06-07 07:15:22 +0800 CST  

楼主:麟剑

字数:3826

发表时间:2018-05-27 16:42: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4 12:38:40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