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内卷化与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10年轮回,经济又不行啦。想起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各种大师大仙为世界规划的发展路线图,依然历历在目,最后发现,99%都是神棍的疯话,譬如那位已经渐渐从公众视野淡出的郎教授,那位被投资者群殴的宋大师。

温铁军老师,十年如一日的推销他的乡村建设,最近好像又重回舆论的中心。至少我在朋友圈看了几次,每当经济不行,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开始闪耀出黄金般的色泽,乡村,对刚洗脚上岸的新市民,是儿时的家园,是诗意的故乡。对在拥挤城市生活的小清新,是可以大口放心呼吸,自拍发朋友圈的诗与远方。但,诗歌田园,往往只是我们的自我催眠而已。

乡村建设目前可以推动吗?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农村土地改革,能为中国的未来十年提供新增长动力嘛?

我想说不能!这个与文化无关,与农民的劣根性,千年的小农意识,与体制都无关。

一、我们先看几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1、2015年中国全年GDP 676708 亿元(折合美元104269亿元,按2015年12月31日汇率),比上年增长 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0863 亿元(折合美元9377亿元),增长 3.9%。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广义的农业,仅占整个经济蛋糕的8.9%。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农业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低.(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2、2015年,美国GDP总额179469亿美元,第一产业(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ing, and hunting)产值1960亿美元,占GDP份额1.09%(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官网,都是公开的),网上还有个说法,美国食品工业非常强大,很多农业产出,算到了食品工业产值里面,根据美国统计局数据,美国2015年食品工业( Food and beverage and tobacco products食品,饮料,烟草)产值2538亿美元,加上第一产业,两者总共4498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额2.5%。

3、表格更明显,数据很震惊。




对比结果,中国农业人口是美国的100倍,美国农业人口的人均产值是中国的20倍,但从单位土地产出来看,中国并不差,中国单位耕地的产出是令人震惊的4.67倍。如果美国农业产值按4498亿美元计算(加上食品工业),中国单位耕地的产出依然是美国的1.87倍。

二、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差吗?

从农业人口的单人产出来看,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很差,但从单位耕地的产出来看,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真的不差。中国农民为什么收入低,仅仅是,单人对应的土地资源少而已,中国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耕地数量,仅为美国的1.1%。一直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将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设定为美国式的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如果真的实现了美式的机械化与规模化,中国土地的单位产出能增加一倍吗?好,即便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依然只有美国农民的1/10.但实际的结果更可能是,美式耕种将使中国耕地的的单位产出大大减少吧。

三、在中国农业人口5000万以上,各种农村改革根本没有意义

更好的农产品结构?投资更多的机械,更大规模的种植单位,事实上,这些对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不会有太大的帮助。目前来看,中国单位土地上的投资并不少,最大的投入是人力资本,所谓中国式的精耕细作,中国农民在单位土地上,投入相比美国人更多的劳动,将单位土地产出做到了美国的4.67倍。另一个说法叫做“内卷化”,即单位土地上的人力投入已经到了不经济的程度,这个术语常被经济学家来形容中国清朝后期的经济困境,这个成为对“停滞的中国”标准的描述。事实上,中国农业已经到了边际投资收益递减到没有投资价值的地步。

农村土地确权,将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还给农民,农业就能吸引到更多资本,更多的资本,就能有更多的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就能提高?可以这么说,在巨大的农业人口基数面前,这些措施能起到的作用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这么说,中国农业人口在5000万以上时,任何农村改革都将失去意义,巨大的农业人口基数,将稀释掉所有的技术进步、规模经营、产权激励。

所以,好好发展工业,发展市场,发展城市吧,农民变市民,变工人,甚至变保安,都超过在极少的土地上做不经济的投入,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投入。一个市场,规模越大,越深,其抗风险能力就越强。这个产业完蛋,有另外的产业起来,市场没有你想象得那么脆弱,当年说什么服装鞋袜不行了,中国要崩溃了,工厂都去越南了,过了10年,中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经成为机电。
我们这一代,注定只能遥望回不去的故乡。
楼主 风破楼  发布于 2016-08-08 23:57:00 +0800 CST  
@u_108327150 2016-08-09 12:59:56
请楼主公布表格数据来源。
就我所知,平均每公顷农作物产量美国约为中国的140%,总产量低于中国是因为美国实行保护性耕作,换句话说,是有意使得产能处于不饱和状态。第二点是,美国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多为转基因产品,相对而言,产量终归是要比传统作物高。第三点,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产量要比内地高,而这些地区相对来说是农业机械化操作更进步的地区。不知道你的小农"精耕细作"比机械化科技化产出率要高......
-----------------------------
您的质疑其实挺靠谱

1、关于数据来源,中美两国GDP数据,第一产业产值,食品工业的产值,中国城镇常住人口,都是两国统计机构官网。http://www.bea.gov/ (从这个网站我下载到了美国近100年的统计数据表格,但我昨天再去找详细的网址的时候,找不到了,抱歉。如果有兴趣,我可以将表格上传。惊叹美国的数据非常详实,表格非常清晰)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中国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中美的耕地面积,这个数据可能有问题,因为我在百度上查的时候,有很多说法,但数量级不会错,也不会影响结果的有效性,因为结果的差异非常大。

3.您提到产量和产值的问题,我觉得很有针对性。美国粮食肉制品的价格都非常低,相对于中国非常有竞争力。之前就听说过,双汇靠进口美国低价肉品,在中国销售,还被人骂汉奸行为。我昨晚想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查粮食产量数据,但没找到。百度的信息质量非常差,有的说中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有的说美国第一。美国农业一直在通过限产,维持价格。中国农业则限制进口,维持价格。还有,如果中国农业产量增加一倍,由于价格降低,产值不会有相应的增加,农业从业者收入提升也不会太明显。

4、核心数据是靠谱的,所以我认为我的结论应该还是成立。核心结论概括如下:
A、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并不低,提升的空间有限。机械化、规模化、农场化、土地产权改革,更多的投资,并不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有太多的提升。
B、即便中国农业产值增加一倍,由于巨大的农业人口基数,农业从业者的收入依然非常低,相比于城市工作,完全没有吸引力。
楼主 风破楼  发布于 2016-08-10 09:54:22 +0800 CST  
宏观经济,房地产,还有股市,都是神棍出没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总量分析挺靠谱,还有横向对比。

中国居民房贷杠杆高不高
专栏作家 梁红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关于中国房贷杠杆已经过高,从而判断房价全面“泡沫化”的评论不绝于耳。其中主要的论据是中国房贷总水平、新增房贷按揭比率,及房贷还款负担等指标“国际对比”的结果。但是在就中国房贷杠杆水平盖棺定论之前,有必要先将以上几项主要指标与美国、日本对应可比指标的真实数据进行一个客观的比较。虽然得益于此前存量低、久期短,中国目前的房贷总水平还未达“警戒线”,但近来房贷杠杆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不无隐忧。另外,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土地政策带来的结构性供应不足导致房价虚高、风险积聚。

总体而言,相对国际可比指标,中国目前的房贷杠杆和房贷负担能力还未超出合理范围。主要由于之前房贷存量低,久期短。

中国房贷存量相对较低。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房贷存量为16.8万亿元,占过去四个季度GDP总和(年化GDP)的24%,与日美相应指标有一定的差距——日本这一数据在90年代在30%以上,2014年为41%;美国2007年房贷占GDP比率为73%,2015年底为53%。

即使用中国现有较短的房贷久期来计算,全国层面的房贷现金流负担也并不算高。市场上流行的一些中国房贷占可支配收入的计算结果均超过40%,这是取当期房价较高城市的均价并假设较大的户均居住面积和每户均“现在需要买房”而得出的计算结果。从宏观层面看,这样的算法或许有失偏颇。虽然中国房价在一些大城市上升较快,但全社会房贷支出负担并不算高,这是由于
1.中国总体房贷存量并不高。2.在很多中小城市房价并未出现房价大幅上涨。3.由于房贷平均久期在中国仅8年左右,很多存量房产的房贷早已全部或部分付清,中国当期负有房贷的家庭比率不高。全国层面看,房贷存量为16.8万亿元,假设平均房贷利率为4.5%,8年还清,全社会每年的还款金额仅为2.6万亿,占年化GDP的3.7%,全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2%。如果按照美国平均28-29年的房贷久期重新计算,中国全民房贷的还款压力则更轻,仅占当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4%。这些比率比美国房贷支出负担的类似指标要低得多。

目前为止,房贷占中国居民资产的各项比率均未超越日美可比指标。中国房贷存量占居民总储蓄(29%)、总金融资产(15%),以及总房产价值的比率(10%)与日本大致相当,但均大幅低于美国的可比指标,尤其是房贷占存款与房产价值的比率(鉴于美国金融化程度较高)。

即使以现价计算,近年中国房产的负担能力总体而言也并未下降,而中国国际性都市(一线城市)的地产估值与(调整房产税因素后的)国际大城市相比不算突出。由于全国层面的房价在2013-2015经历的调整,而房贷利率在2014年后明显下降,即使用现今的(70城市加权平均)房价计算,全国平均的买房成本都有所下降——无论与年收入相比,还是从还贷的现金流压力衡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近年每年都在以比名义GDP快的速度增长。另外我们想顺便指出,很多将中国一线城市房价与其他国际城市的比较中,没有考虑到其他城市房产税对于房产现价的直接影响,而就调整后的可比房价而言,中国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未到“鹤立鸡群”的程度。

数据表明,房贷的快速增长是以居民真实购房需求上升为支撑的,而非单一的杠杆撬动。由于过去两年中二手房在总地产交易额的比率直线上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40%左右,用新增房贷与一手房交易额来衡量新增房贷的贷款价值比率(loan to value ratio)偏差逐年增大。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每年上半年的房贷占销售比率均显著高于下半年。从可比口径看,2016年上半年新增房贷占房屋总成交(新房+二手)的比率并未明显升高。这就意味着,房贷的快速增长可能主要由购房需求增加推动,而非单一杠杆撬动。我们认为,随着全国房价2013-15年的调整及房贷利率的下降,住房负担能力的改善对需求比较可持续的复苏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近年交通效率的大幅提高,以及人口向经济效益高的城市的自然聚集,都带动了地产购置和置换需求的增长。

然而,近期房贷的迅猛增长,对此现象政策关注度的提高,可能会在局部城市带来一些房贷相关政策调整的压力。虽然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的总体房贷杠杆率及全民负担能力目前还未超出合理范围,但目前房贷存量年同比31%的增长的确高出长期可持续的水平,其中不无隐忧,并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因此,我们不能排除在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房产和房贷政策进行调整的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正加速抬升生产生活成本、侵蚀城市的竞争力。我们重申,从根本上缓解房价上升压力需从供给端入手,而需求端的政策调整长期看来基本无效。虽然目前中国房贷杠杆还未超出合理范围,但是房价与房贷过快上涨导致风险积聚,长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最近一轮房价上涨已经明显推动服务业价格迅速上升。正如我们多次指出,目前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惯用的“需求端政策”很难从根本上帮助中国走出“房价屡调屡涨”的怪圈。只有理顺地方财政的结构性矛盾,增加大城市住宅用地供应,加强分层住房市场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均衡、可持续地发展。■
楼主 风破楼  发布于 2016-08-10 12:12:48 +0800 CST  

楼主:风破楼

字数:4642

发表时间:2016-08-09 07: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7 12:18:46 +0800 CST

评论数:2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