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微言(人民需要伟大的领袖)

今日微言(人民需要伟大的领袖)

【差等】差等和平等相反相成。没有一定平等的差等,是绝对不平等, 主义;没有一定差等的平等,是绝对平等,平等主义。平等主义与 主义也是相反相成的。提倡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建立起来的却是极端不平等、等级最森严的 恶制,原因就在于此。

【差等】儒家既讲平等也讲差等,乐主和同,礼主别异。夫妇有别,父子有别,君臣有别,长幼有别,内外有别,亲疏有别,贵贱有别,人物有别。同中有别,这才是人类世界之常态,才能避免社会平面化无序化,才能获得正常、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唯儒家王道将平等和差等、自由和秩序统一得最完美。

【答客】或问:儒学很容易变成心灵鸡汤,要想避免成为心灵鸡汤,应当注意点什么?儒学与心灵鸡汤的区别是什么?答:儒佛道三家中,儒学是最不容易鸡汤化的。儒学与心灵鸡汤的根本性区别有二:一是形上性,有性与天道信仰;二是政治性,有外王追求和理想。摒弃这两大特色,儒学便不成其为儒学矣。

【答客】或问外道和杂家有何区别。答:不同的文化体系意味着不同的三观,不同的文化立场意味着不同的道德立场及政治立场。外道是立场不中正,良性外道是正而不中,偏离中道;恶性外道是背逆天理,背道而驰。杂家是立场不稳定,甚至多立场,亦儒亦佛亦道,或中或西,多立场其实是无立场。

【杂家】杂家的一大特征是油滑。似儒非儒,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似耶非耶,似中非中,似西非西,没有基本立场,不受任何规范,特别自由超脱。例如,对于君父之仇,报不报复,他们都有理由。报复,那是以直报怨,春秋精神;不报,甚至相逢一笑,那是以德报怨,超然境界。

【警惕】对于毋必、毋固、毋我,须善加体会,不可莽撞意度。毋必,父仇必报,知过必改,不可不必;毋固,择善固执,允执厥中,不可不固;毋我,于万物皆备于我之我,不可不觉。如果一切毋必毋固毋我,便无法立定仁义的脚跟,容易堕入外道或杂家的油滑泥沼。

【仁爱】儒家的爱有三大特点:一是爱有差等,亲亲仁民爱物,秩序井然;二是爱无局限,中国一人,天下一家,民胞物与;三是爱人以德,不姑息迁就。政治上爱民以德,爱民有道,包括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制之以法。仁政爱民,惩恶罚罪、义刑义战也也属于仁爱的范畴,所谓生道杀人是也。

【仁爱】所有学说包括邪说都讲爱人。关键是立足于何处,怎样爱法。立足点不同,爱法就不同,优劣真伪正邪由此而别。耶教立足于神,秦法家立足于君,集体主义立足于集体,国家主义立足于国,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立足于族,都不行。自由主义立足于个人,也不够。唯儒家立足于仁,故真正仁爱,大爱有序而无疆。

【仁政】或谓“义刑义战非仁政范畴”,这是不明仁政之真。仁政即德治,即王道政治,必须落实于礼制。礼制包括礼乐刑政,刑即刑法,礼制之刑,即祥刑义刑。同时礼制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制之下自天子出的征伐,就是义战。春秋善善恶恶,仁政扬善惩恶,义刑义战就是惩恶的两种方式。

【我见】或谓孟子思想过于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组织的建立、团结和发展。非也,组织可分为三类:君子组织、小人组织和盗贼组织,即道义集团、利益集团和邪恶集团。孔孟之道都是立足于人格、人道建设的学说,最善于培养圣贤君子,圣贤君子又最容易形成和而不同的道义集团和健康力量。

【仁爱】外道有两种:正道和邪道。儒家待之态度不同。对于正道是有破有收,对于邪道是破而不收。破是批评、抨击、破斥之意,与“辟邪说”的辟近义。破邪道辟邪说,是圣贤君子当仁不让的天赋使命。对于异端外道,尊重它们的言论信仰自由,是宽容的表现;破斥它们的思想观点错误,是文化的责任。

【包容】“条条大路通罗马,儒释道都一样,都是一家。大家不要批评,要互相包容。”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孔子批道家,孟子辟杨墨,程朱和历代大儒排佛道,他们岂非都不懂得包容,都有违“儒释道都是一家”之高论?释尊对外道、老庄对孔子何以也不讲包容?言者岂非比儒佛道诸家大宗师都高?

【礼学】小南海“礼三层说”,将礼分为理念、制度、器物三个层次,很好。只是要正确理解理念这个概念。我在《礼运大义》中指出,礼属于外王,又是沟通形上与形下、连接内圣与外王最重要的一道。《礼运》中一再说“礼必本于大一”、“礼必本于天”、“礼本于义”、“仁者,义之本”等,将天、仁、义视为礼之本。

【礼学】大一和天都指形而上之天道,义为仁之节制。仁统形上形下,可以彻上贯下,上彻天道太一,下贯义德和礼制。因此,礼的最高依据是天,礼的基本原则是仁义。礼本于义是儒家一贯思想。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礼学】天道和礼,仁义和礼,都是体用、本末之关系。相对于仁,义为用为末;相对于礼,义又为体为本。“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即礼以义为本之意,只不过《礼运》侧重于政治之道,《论语》中这句话侧重于君子修养。注意,体用、本末有别而又不二,就像一棵树之根与枝一样,不能完全等同,不能割裂为二。

【仁爱】为政而不能惩恶罚罪,那不是包容而是包庇,无异于助恶;为学而不能摧邪纠谬,那不是宽容,而是纵容,无异于同流。学者任凭歪理邪说泛滥而置之不理,有三大原因:一缺智,缺乏明辨能力,不辨是非;二怯懦,缺乏浩然正气,怕惹麻烦;三乡愿,你好我好大家好。

【理据】或说:“有的人就靠打着儒学的旗号,发表毫无文献依据、现实基础和起码逻辑常识的奇谈怪论!”这种人是自外于儒家,自绝于君子之道,自我夷狄化乃至禽兽化。盖君子发言为文,必须有理有据。理者,道理也,天理也,易理也,儒家义理也;据者,事实根据也,经典依据也。

【最好】儒学是否最好,在儒门中从来不是问题。儒家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中华文明的主要缔造者和中华的民族魂,当然是最好的文化,三观最正,三性(真理性正义性普适性)最高。从理论的中正到实践的伟大,从历代圣贤君子的道德实践到历代儒家王朝的政治实践,都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儒善】裸捐当然是善行,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为儒。儒者可以裸捐,裸捐者未必儒;儒者固是善人,善人未必是儒。因为儒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人。儒者之善,不一而足。那是君子之善,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的善,要信仰、解悟和践行中道,要仁智勇兼备。

【老庄】老庄与孔孟、道家与儒家道不同,是儒门共识。二程、朱熹、王阳明、王夫之们对佛道两家都持严厉批判和排斥的态度,《论语》对道家隐士们虽不乏尊重,却有严肃批评,《中庸》对道家的人生态度亦有间接的批评。如果庄子是真儒,历代大儒们就成伪儒了,连孔子都有伪儒之嫌。

【儒佛】佛教有句话叫破相显性,破除一切妄相而直显性体。此为儒家所不许。盖性在相中,性是相之所以然,相是性之所现、所然。宇宙万象都有太极内存,非幻非妄。朱熹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孟子说“形色,天性也”。形色之相,即是天性之性所现。破相的结果,不是显性而是损性。

【儒佛】孔子可以集儒学之大成,因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同道,他们都能“允执厥中”,道德和政治、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地统一在中道上。朱熹可以集理学之大成,王阳明可以集心学之大成,也是同样道理,因为理学和心学,一以贯之地统一在天理和良知上。理学心学也没有本质歧异和冲突。

【儒佛】说阳明集心学、儒、释之大成,一非事实,二不可能。王阳明儒佛道兼修,但龙场悟道之后,坚执良知之大象,对于佛道两家便极警惕和排斥。同时,儒佛道三家虽有相通,立足点和基本原则大不同。可以“道并行而不悖”,无法“相为谋”,更无法三教合一地集合在一起。倡导三教合一者,皆浑人也。

【态度】在问题讨论、思想争论的时候,真话直说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只要是真话,就值得鼓励。说错了没关系,不到圣贤境界,孰能句句真理。这里的真话指发自内心的话。不一定要正确中肯,不一定是正知正见,只要不伪---不伪装伪饰更不伪造事实,就是真话。

【大一统】关于大一统,儒学自有政治性正解,与世俗理解不同。大一统与通三统相反相成。东海主张文化大一统,大我儒家道统;同时尊三统,尊佛道和自由主义三统,形成一主三辅的文化格局。至于其它传统诸子、西方百家,既维护它们的言论自由,又破斥它们的错误思想。对于所尊三统,同样有收有破。

【觉民】得君行道和觉民行道,虽各有侧重,但毫无矛盾。孟子引用伊尹的话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孔孟以斯道干诸侯和以斯道觉斯民,完全一致。觉悟之民就不再是一般庶民而是圣贤君子。

【觉民】觉民是儒者的天职本分。程颐说:“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明道先生墓表》)

【三家】不仅歪理邪说泛滥成灾,佛道西学也喧宾夺主,乱成一团。佛道堕落为利益之乡、乡愿之家乃至黑恶之窝;自由主义堕落为民主主义、平等主义,与 主义貌似相反,其实相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家主体不立,中华道统不尊。

【三家】儒佛道都讲觉悟,唯儒家觉悟最为高明中正。《系辞》言易道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种境界、作用和功能,非佛道所能及也。

【三家】体用不二,用全因为体大,全体才有大用,有内圣之体全,才有外王之用大。如果外用不全,证明内存不足。大学八条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有格物致知之功夫,后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故儒家的诚正度即真诚和正义性特别高。古来附佛附道之外道邪教多得是,但从来没有附儒的邪教,原因在此。

【历史眼】恶人恶势力之敌不一定是正人君子正义力量,往往是同样邪恶的人物和势力。五胡乱华,最先是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刘渊刘聪子孙被靳准诛灭,前赵到刘曜时被刘渊部属羯族石勒所灭。石勒死不久,儿子被石虎所杀,石虎子孙又被冉闵诛杀。人物一个比一个凶,势力一股比一股恶,相继诛灭无遗。

【学习】《论语》“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即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晚年增加易和春秋。孔门和历代儒门学生,学而时习的内容是儒学,没有其它诸子百家的东西。齐人高子曾学于孟子,向道而未明,学于他家他术,被孟子斥为茅草塞心。

【学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之道是人道的根本,政治的根本(人道政为大故)也是人格的核心。不明仁义之真理大义,就难以建立基本人格,不配从事各种人道事业尤其是政治事业。东海早就指出,而立之前,学习佛经道藏,属于不务正业,无异玩物丧志。

【自由】于政治,自由与秩序相反相成。没有秩序的自由是丛林的自由,没有自由的秩序是监狱乃至地狱的秩序。于个人,自由与道德相反相成。无论是外在的言论行为自由,还是内在的意志精神自由,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自由就是道德与自由的统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之自由不离天理良知之范围。

【自由】现代西方文明,自由为本,民主平等皆须接受自由的统领,本身不能主义化。民主主义、平等主义都是反自由的。就像儒家五常道,如果脱离了仁这个根本,义礼智信就都不成。例如,古来黑社会和盗贼团伙,也讲义气、礼仪、智谋和信用,由于不仁,一切变质。

【老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是人道的根本,道德的根源。道家也讲道德,但由于反对仁义和礼制,滑入了索隐行怪的歧途,其道德便不符合人道标准,其学说便不适用人类社会。老庄完全昧于人道,于天道一知半解,其言论似是而非和明显错误的地方非常多,故受到历代圣贤大儒的蔑弃和批判。

【老庄】真正上达天道,必然深通人道。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之所以蔽于天,是因为于天道所得有限,蔽于坤而不知乾,或者说只知地道不明天道。唯我儒家,太极全德,乾坤并建,天地人三通,既得天道之全,又得人道之正,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岂老庄之辈所能望尘。

【软实力】软实力是硬实力之母。软实力不行,硬实力最强大,也是脆而不坚、坚而不久、极易衰退的。同时,文化又是软实力之母。主体文化的品质对于价值观念、道义形象、社会制度等等软实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只有建立儒家的主体文化和指导思想地位,赶超英美才有可能。

【无蔽】佛教蔽于佛而不知人,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耶教蔽于神而不知人,马学蔽于物而不知人,自由主义蔽于人而不知天。古今中外所有学说,不论优劣正邪,各有所蔽。唯儒家彻上彻下彻里彻外,通达天人圆满无蔽。荀子赞孔子“不蔽”很对,可惜他学孔子未成,蔽于习性而不知天性,终为儒门外道。

【异端】孔子这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在《论语点睛》一书中翻译为:“钻研异端学说,是有害的。”我认为改为“批判异端学说,可以消除其危害。”或许更准确。《论语》批隐士,孟子辟杨墨,程朱排佛道,都是对异端的批判。尤其是孟子,对异端危害的认识非常深刻,对杨墨的批判极其严厉。

【老庄】道家不可能真正理解儒家尊重孔子。老庄书中,对仁义、礼制和王道的批判,对六经和孔子师徒的讥刺,比比皆是。所以,在建立基本人格和对儒家的坚定信仰之前,学 庄之书,那就很难真正尊孔信儒了。佛教也一样,即使对孔子和儒家表示尊重,也非常非常有限。

【领袖】人民不需要伟大的领袖。这个观点很流行,其实极端错误,完全颠倒。恰恰相反,人民需要伟大的领袖。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必有伟大的领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贤能就是伟大英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就是伟大领袖,历代圣王明君都是伟大领袖。

【答客】或问:君臣、朋友、夫妻关系都可以断绝,父子关系、师生关系可以断绝吗?答:君臣、朋友、夫妻、师生皆以义合,皆可相互断绝,皆不可轻易断绝。唯父子是天伦,不可断绝。然特殊情况下父可绝子,可以大义灭子;子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绝父,绝不可以大义灭父。2018-7-22余东海

楼主 东海一枭2  发布于 2018-07-22 09:07:35 +0800 CST  

楼主:东海一枭2

字数:5665

发表时间:2018-07-22 17:07:3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3 10:22:08 +0800 CST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