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认识论真理之一元论整体论 与佛学的真如实相 是完全想通与一致的

解读

佛学的认识论经验主义。

【俱舍论六识】】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

六识,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 。 六识之主者称为心王。

佛教所谓之心,非关心脏也非实体,且不与实际世界相关联(纯粹自性)。心为宇宙之心,乃独立广大无所不包自由活动之主体。个人之心,从属分有此广大宇宙之心。此为佛教心之教义之根本原理——也就是后来哲学唯心论一词之起源。

故佛学认为,个人思虑之心在此宇宙心中则为真理,离此宇宙之心则为谬误及妄想。所以并非我占有真理而是真理占有我也。

佛教认为,心,能集起(统合)各种精神作用或作业,故一切精神活动统称为心之活动。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物类(分析判断),故称为识。
唯识宗主张心有八识。八识,拉丁梵语as!t!au vijn~a^na^ni,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以及特殊之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识。

近代西方哲学自弗朗西斯·培根著作《新工具》以后,发生认识论转向。即由中世纪哲学之关注神本论(神正论)以及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转变为关注认知论研究。培根、洛克、休谟等之认知论研究皆认为一切知识始于感觉和感知,由此创立近代经验主义哲学。

佛学认知论则与经验主义不同。佛学认为眼耳鼻舌身五感知器官为人类了知之工具,但知识之根源则不在感知中,而在宇宙之心中。​故唯识宗认为,八识之顺序非以感官五识为本而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第一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1 17:30:12 +0800 CST  
解读

佛学的认识论经验主义。

【法相宗——唯识论​,绝对唯心论】

唯识宗乃俱舍论及法相宗传布中国后形成之纯粹中国佛教宗派。

​法相宗,起源于俱舍论,乃佛陀去世后世亲法师所创关于认知论之梵学,出于俱舍宗。
​法相宗主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从而得识真我。

唐玄奘周游西域印度,归国后彻悟而创立大乘佛学之法相——唯识宗。主张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明万法唯识之理。

法相宗认为万法心造,心外无独立之境,故称唯识宗——相当于哲学中之绝对唯心论。

​由于其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长安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八识】

唯识论之主要理论是析解八识。八识,拉丁梵语as!t!au vijn~a^na^ni。​

瑜伽行派及唯识论皆认为心有八识。包括:感官五识即:眼、耳、鼻、舌、身,此五官的感知五识,为觉识。

而后综合五感觉形成主观心理之综合意象,即意识,相当于近代心理学所说的印象或者表象认识,乃为第六识。表象、印象与记忆有关,具有初步抽象化意象之特点,是类别概念(命名,即符号化概念)之起源。

第七识则为末那识。末那是拉丁梵语manas的音译,末,我也,那,意思,思虑,思量之义。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末那识】

若取意译,则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六识之意识意义近似,容易混同。此二识于梵语原文中皆有“意识”之意。末那识原文 manas,表示“意动是识”,其识之本身即名为“意”,即自由主观之意识。此乃两者名义接近、所依与作用迥别,所以佛学一用音译、一用意译以区别之。

实际上,末那识相当于近代西方哲学所言之知性(智识)、理智的范畴。

​唯识论认为,末那识是主体思维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主体意识出自我觉(觉识)和我意(意识)。但是觉识、意识都是被动的感知。脱离感官的纯粹自我意识,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我识反映自我,所以也是我执,即主观意识。

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我执,即我痴、我见、我欲、我爱,故名自我意识。前之第六识必须以我意为所依,故名第七识为我意识,主观意识。我执,是为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

佛学认为,第六识以第七末那识(我意)为所依,第六识之所以称为“意”者,即由“依意之识”而来。

窃以为末那识者,即纯粹思维,纯思维(惟)也。思维与意识之不同,就在于运用符号概念之自由想象。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为第八识,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相当于西方哲学之先验理性(理识)、绝对理性(主客合一)的范畴。
佛教认为,世界现象(万法)都由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故阿赖耶识方为宇宙万法之实体。而人类则须通过前七种识,得以察知外境影像,缘虑执取,反以幻境为实在。

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原根,佛学称之为种子。

阿赖耶识作为始原,在佛学中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

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

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

佛教认为阿赖耶无法意译表达,故以梵音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1 17:32:18 +0800 CST  
解读

佛学的认识论经验主义。

【唯识宗的认知论】​

我窃以为,唯识论的阿赖耶识,相当于黑格尔所云能生成世界(万法)以及作为精神运动之本原的宇宙绝对理性。

唯识论认为,人的我识都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根源,皆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

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识。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无限性。

唯识论认为,眼等五识为前五识,属于感知性,感觉及感受。

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感觉是缘于外界外物,是被动的。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

眼等五识为前五识,属于感性,感觉及感受。意识为第六识,相当于康德所谓统觉、知觉。

​末那识为第七识,末那识Manas相当于知性(智识)、理智。末,我也。末那识即主观意识。

​意识为第六识,相当于近代心理学所谓印象,即来自感官知觉的综合而形成的关于对象的心象、印象,康德所谓统觉和知觉。意识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基于记忆、回忆形成事物分别之意象和印象,然后分类命名,故又称分别事识;意识乃赫赫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谛)。五识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

狭义而言,意识专指八识中之第六识。广义而言,则意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之全部,可以涵盖全部心智之活动。故意识能遍缘一切境——具有普遍性。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意识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尽广大,致精微,要言之,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意识所作。

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自由之概念思考,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皆称为广义之意识活动。
思维者,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正思惟即真理,邪思维即谬误。(谛、真谛,就是真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1 17:33:41 +0800 CST  
@教父2019 2018-05-31 22:02:20
楼主看世界,试分析之:楼主可能是鬼魅,幽灵,世界也可能是梦幻泡影,“自在之物”也可能是狗屁胡说,一切可能都只是一场梦,但是,这其中唯一可以自明的确信无疑的可做为哲学基点的东西是:可看性!
可说性,可听性,可表象性,注意,不是“表象”,而是“可表象性”,归根到底,就是“可认识性”。
哲学,到本教父的“可认识性”这里,就已经终结了。
-----------------------------
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叔本华等等深刻解读了人的主体性与知识客观性的关系。在科学研究领域,佛学是不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比较。

你已经假设了客体的完全的独立性,才有【可认识性】的假设。康德黑格尔哲学,就是建筑于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之上的。你的观点,只是唯理论的最后的形式【独断论】,以为【理性】可以认识一切。


你的观点,只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为科学,不需要关注人的主体心性就可以开展。以为创新,不需要依据主体的心灵自由就可以开展。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4:22:10 +0800 CST  
@教父2019 2018-05-31 21:51:12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闲得扯蛋。康德和黑格尔的水平基本上就是个老农民的水平。老农民说:“你开口说话,就说明世界是可说的”,“你看东西,说明世界是可看的”,“不如此”,则“你说话”,“你看东西”,“这一切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
哈哈,你不懂康德、黑格尔,就是连一个农民也不如。

甚至,你做一个砍柴的,都没有资格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4:25:48 +0800 CST  
康德超群绝伦的“问题意识”,使得他意识到关于心灵的这种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知分裂”的严重。他要对人心灵的认知能力重新加以“批判”,澄清其起源与界限,既批判经验主义的“怀疑论”,也批判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康德试图弥合这两大派的对立,为此写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首先把问题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这种判断才能既提供新知识、又保证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判断或“知识”,正是先天的知性形式与后天的感性材料的统一。

康德这种努力的结果仍然归于不可知论,也就是说,不论是分别通过经验论和唯理论,还是通过这两者的综合,都不能解决认识如何把握实在的问题。这是因为,知识虽然是从“经验”开始的,但经验并不是作为客观实在的“自在之物”本身,而只是“现象”,即只是心灵固有的先天形式与自在之物刺激感官之后产生的后天表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心灵的认知方面进行了更完备的考察(特别是对“知性范畴”的分析,其精密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进一步宣告了企图由纯粹理性或者“认识”来把握“实在”(灵魂、世界、上帝)确实是不可能的(在康德看来,“本体”这个概念正表示了它是不可认识的)。康德宣布哲学或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13:46 +0800 CST  
康德给理性划定界限,却为意志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为此又写下了《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这个概念标示的其实乃是意向,却被冠以“理性”之名,使得此后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虽然具有强烈的意志主义色彩,却被称做“理性主义”。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探本》是同一母题的两本著作,意在探寻某种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在他看来,道德主体不是经验存在的人,而是理性存在的人;道德原则不是一种经验的原则,而是一种理性的原则。所以,他称之为“实践理性”

康德哲学宣告了认识论时代的终结、意志论时代的到来。随后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一直到黑格尔,都是意志与理性的同一,而不仅仅是理性主义。

例如费希特的“自我”,就纯然是一种“活动”、“行动”,也就是意志;“你在这里生存,是为了行动;你的行动,也只有你的行动,才决定你的价值。”[xvi] 正是这个绝对“自我”意志首先建立了“自我”,然后建立了“非我”,最后又建立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他用“自我创造非我”来标示人的实践,又用“非我限制自我”来标示人的认识;而前者作为意志行为当然是更为根本的。而且最后,他终于提出了“大我意志”来统辖众多分离的“小我”。


谢林的“同一哲学”与其说是自然哲学之客体与先验唯心主义之主体的同一,毋宁说是认知与意向的同一,因为这个“绝对的同一”或“无差别的太一”之创造物质与心灵,正是一种本体意义的意志行动;而他的“天启哲学”,这种所谓“积极的哲学”,更是直接诉诸“信仰”,因而诉诸“意志”(这个意志似乎是神的意志,其实是人本身的意志)

黑格尔的辩证法,确有明显的理性主义性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思辩理性的展开;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其说是绝对理性,不如说是“绝对意志”;而他的辩证法与其说是理性的展示,不如说是绝对意志的自我展现。绝对精神为什么要自我展开?这里存在一个动力问题。黑格尔以为这个动力就是“矛盾”,“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xvii];这是不对的,矛盾只是辩证运动本身,而非这个运动的动力。黑格尔哲学最根本的特点是:“实体即是主体。”绝对精神之所以要展开运动,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行动的意志。所以,在我看来,绝对意志乃是绝对精神的内容,而理性或辩证法不过是绝对意志自我展现的形式。黑格尔所强调的“思维的能动性”,本质上正是绝对意志。“理性出现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信心去建立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同一,并能够提高这种确信使成为真理。”[xviii] 然而意欲“建立真理”的这种“绝对信心”不是绝对意志又是什么?马克思曾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探究了心灵的“意志”方面,却又把它与某种“理性”相混淆,这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一脉相承之处。总起来看,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突出了意志与理性的统一性,这也算得上一种成功


叔本华的哲学首先是对康德的继承和发展。他也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根本区别在于,康德把“实践理性”或者意志看做通达自在之物的途径,而叔本华则直接把意志看做就是自在之物本身。但是无论如何,对意志的探究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就开始了的;换句话说,德国古典哲学乃是西方哲学从认识论时代到意志论时代的转折的枢纽。


佛道修行,与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有许多可以对话的地方,甚至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你可以解读到许多佛道修行的内容。

西方哲学历经诸多变迁,却有一个“吾道一以贯之”的根本传统存在着,以至直到今天的哲学家,仍然不能超越它。
用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语言是存在之家。”因为思维是存在之家,语言又是思维之家,所以语言便是存在之家。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传统是:存在即被思维。现代发生了所谓“语言学转向”以后,此说法又演变为:存在即被陈述。这个传统是早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就已成型了的,而直到今天,例如海德格尔哲学,也未能超脱。海德格尔终身试图超越西方哲学传统,结果仍然像孙行者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西方哲学一直就是用语言来表达存在。海德格尔深刻认知这点,才有林中之路、诗的思想等文章,就是试图跳出语言的牢笼。

佛道修行,恰恰不是用语言,而是用修行体证,去表达存在的本质,也就是真如实相。

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十分深厚的认识论转向,以及主体--客体相互融合与共存的思想,确实表达了佛道修行的内涵,但他毕竟不是佛道修行的活动,不是禅修止观的活动。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14:21 +0800 CST  
佛道修行的内容十分庞大,这里就不拿出来论述,

还是回到【楞伽经】简单的表达。

涅槃妙心、第一义谛实相的道理,如果你不懂,念佛喊破喉咙也徒然!这不是念佛、持咒、诵经的问题,这是心的问题——我们心性的问题,这才抓到修行的根本。什么是佛法?把复杂的人生宇宙回归到单纯的心性,这个就是佛法,而不是一直在那边各执一词,争吵不休。整个团体能够契入第一义谛,入于第一义谛——佛的心性,那么这个团体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为什么要入第一义谛——佛的心性呢?入第一义谛佛的心性才有佛的正见、才有佛的气息、才有佛的慈悲心、才有佛的庄严、才有佛的喜舍、才有佛的自觉圣智

人生、宇宙不离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死亡跟重生的循环,若不觉悟,轮回无有休歇。如果有因缘碰到了佛陀的正法,好好地听经闻法,人生因为有正法的呼唤而芬芳,心灵纯洁,如佛一般的纯洁,身清净无比,三业——口净、意净、身净,身口意完全清净,会如佛一般的圆满无瑕。若不学佛、不听经、不闻法,无明烦恼会让你整个人生丢进垃圾桶,任无明烦恼的臭虫爬满我们的全身,所以我们要听经闻法。生命当中许多的美丽都伴随着死亡,美丽跟死亡有时候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这个死亡是幻想的破灭,不是讲那个死亡。


如果没有业尽情空,那就必需继续来轮回。如果你懂得佛的心、懂得活在当下,当下,你的思路就会愈来愈清晰。一般人心都活在过去,美好的回忆,白天忙妄想,晚上忙梦想,就是一直忙,忙到死,从来没有觉悟过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没有!如果你懂得佛的心、懂得活在当下,你的思路就会愈来愈清晰。所以大悟见性的圣人,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找到真实的意义:看到花,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真理就在这朵花;看到沙滩上的一粒沙,就知道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真理就在这一粒沙里面,佛陀的真理,任何的事相,只要你体悟究竟的圆满佛的心,佛的心性,真如本性,那么万法都是我们本性所展现出来的。了解这一朵花是因缘生,本性本来就空,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佛性。看到一粒沙也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佛性。诸法不可得,悟,当体即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既然无生,就没有灭。所以生灭有两种:相生、相住、相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

涅槃也是有两种:
一、相的涅槃。相当体即空,空不可得,我们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相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
二、从本性来讲的话,本性是绝对,没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所以本性是绝对,站在这个角度讲,就是涅槃,不生不灭的涅槃。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大慧!这一段接着前面那一段来的,意思就是前面那一段就是外道的恶见,加上外道的恶知见,那么就更清楚,外道的恶知见就譬如破瓶,破瓶,不作瓶事,在座诸位!这个是瓶,对不对?假设说,我们这个瓶子把它锯掉,或者是把它挖一个洞,破了,破了挖一个洞。诸位!你看这个,从那边看,可以看到一个瓶子,我请问你:这个瓶子能不能盛水呢?没有办法盛水,因为从底部破了。诸位!外道恶知见就是这样,从根本破,破了,这个破瓶就没办法装水,插花也没办法。所以譬如破瓶,从底部破一个洞,根本破——知见坏就是根本破,不作瓶事,就是没有瓶子的作用、功用、功能,失去了瓶子的功用跟功能。诸位!外道的恶知见有如此的可怕,就像破了的瓶子已经没有办法,来作为瓶子的作用功用了。亦如焦种,焦就是烧焦的,烧焦过的种子。请问烧焦过的种子还有生机吗?没有生机了,是不是?这个种子要能活,要必须怎么样?要活的种子嘛,是不是?那么这个种子,把它拿来炒过了,或者用大火,或者用大热水煮过了,那你看看这个种子还能发芽吗?就没办法了,所以焦种就是失去作用的意思,失去成长了,一开始你就坏佛正见,走入恶知见,那么就是你没有将来成长的菩提果,不可能!不作芽事,意思就是不能再生出芽了。诸位!修学圣道的人,一开始知见就坏了,一开始就是恶知见了,那么就是绝对不能出生圣道,已经坏了这个芽,烧焦了。

这是批判外道的知见坏就是根本破,就是认识论的错误,一开始你就坏佛正见,走入恶知见,那么就是你没有将来成长的菩提果,不可能!

大慧!外道的恶知见是非常可怕的,就像破的瓶子,破了底的瓶子一样,完全无法作为瓶子的功用作用;又像是一个烧焦了,烧焦过的种子也没有办法作为再生出新芽的这个事来,完全失去了种子的这个功能。如是大慧!外道所执的断灭论,怎么执著法呢?他们说:如果五阴生了就灭,十八界十二入都是这样子,因此这个阴界入啊,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用断灭论的角度来解——过去生立刻灭,现在生立刻灭,未来生也灭,不互为前后的因果,一切皆不相续,相续是因果的法则,因果的名词,相续另外一个名词叫做因果,因果另外一个名词就叫做相续,那么就产生断灭,意思就是,你造恶也不一定有恶报,你造善也不一定有善报,因为是断灭论,这个是坏佛的正见,这个是很可怕的。

任何一个出家在家的佛弟子,一定要牢牢守住,你一句话就一定会终生受用。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15:00 +0800 CST  
西方古代哲学确实基本上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之为存在”如何的问题。但不论就其思路、还是就其结果来看,古代哲学本质上都是理性主义、逻辑主义的。这里所谓“理性主义”或者“逻辑主义”不仅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说的,而且是在存在论意义上说的,就是以思维代存在、以“能知”代“所知”,以世界的逻辑构造代世界的实在构造。总起来说就是理性压倒一切,以至“这种理性至上的秩序统治了西方文化近两千年。”关于这个传统,雅斯贝尔斯曾指出:“西方人始终运用了三大原则。第一大原则是坚定的理性主义。”
人们通常以为这个传统是柏拉图开创的,其实,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学说就已经是这种理性主义的张本了。

西方哲学第一传统,就是思维==存在,用思维的理性、逻辑直接等同于世界,等同于存在本身。

这一传统,到贝克莱、洛克、休谟、叔本华的强调主体的感觉、感性、经验才是客体知识的来源,特别是康德哲学的先验论时代,才被打破。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29:11 +0800 CST  
当初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辩证法”,就是这种传统的“发扬光大”:寻求客观的真理不是通过实际的考察,而是通过理性思维的逻辑推论、语言的论辩。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但是苏格拉底的归纳决非后来培根那样的经验主义的归纳,而是理性主义的归纳,即不是从观察出发的。苏格拉底由此把一切归结于理性思维、知识。例如他的一句名言是:“美德就是知识。”意思是说:具有善的美德,其实就是具有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所谓“不道德”,只是“无知”的同义语。这算是西方式的“知行合一”了。

柏拉图的“理念论”更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这是人所共知的。他不仅是苏格拉底的高足(流传下来的柏拉图的“对话”着作,正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形式),还深入钻研过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他还继承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观念及其唯理主义。“理念”范畴不仅直接来自苏格拉底的“概念”,而且正是他所理解的作为实在的“存在”本身。“理念”(idea)具有三点重要含义:一是思想、概念,二是实体、本体,三是理想、典范。在他看来,不是理念来自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是经验事实之存在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所谓认识,不过是“回忆”理念——先验理性。总之,作为“真实世界”的理念世界,是最实在的存在。这正好是以思想代存在的典型。黑格尔评论道:“柏拉图的研究完全集中在纯粹思想里,对纯粹思想本身的考察他就叫辩证法。”(而这也正是后来黑格尔自己的思路。)在柏拉图的观念里,这种“纯粹思想”也就是纯粹的存在本身。

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界,认知的西方哲学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以为理性主义就是西方哲学的唯一传统和原则。中国哲学界,严重曲解了德国古典哲学是理性主义与基督教信仰的结合,德国古典哲学是深刻认识到理性的界限,康德所谓理性为自然立法,是在先验论的知识论与先验逻辑论基础上谈论的,康德的【物自体】已经清晰的划去了理性的界限。恰恰是【物自体】的界限,中国哲学界基本视而不见,牟宗三用圆融论来化解【物自体】,就如同中国的佛学思想用【圆融中道】化解【寂静涅槃】。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38:40 +0800 CST  
实际世界的变化只不过是某种“智慧”实即逻辑思维的“事变”。形式逻辑在西方的发达不是偶然的,它是古希腊哲学思路的必然结果。而其极至则是:逻辑既是思维的架构,因而也是存在本身的架构。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都是“合乎理性”或者叫做“合乎逻辑”地推出上帝的存在的。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犹如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争论,换句话说,都是在理性主义传统范围内的争论。尽管他们强调信仰高于理性,但这与后来的理性主义最终不得不依赖于直觉的信念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安瑟伦虽然承认“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11],但他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逻辑思维上确实无懈可击。阿伯拉尔则是主张“理解后再信仰”的,他那种通过逻辑方法寻求真理的主张恰恰更是理性主义的东西。后来托马斯·阿奎那则更尊崇理性,也就是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来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大论证”,进一步表明了逻辑理性可以很好地为宗教信仰服务。经过这种论证,作为最高存在者的上帝就存在于逻辑思维之中了;而同时,上帝本身作为一切存在的本体,其实就是最高的智慧,亦即理性本身。

所以,基督教的上帝,不是一种生活中的上帝,而是一种逻辑中、理念中的上帝。

这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截然不同,【道】是生活中的【道】,【真如实相】既是生活有超越生活。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43:28 +0800 CST  
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其关键问题是思维问题。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语言问题在此时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对语言的关注决不是“语言学转向”以后的事情,事实上在近代、甚至在古代哲学中,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既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关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近代理性主义的最大代表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笛卡儿试图对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理性”的、实即演绎逻辑的清理,因而第一步工作就是寻求整个推理体系的大前提。他意识到,这个前提应是“存在”或“是”本身;这个前提既是所有知识的逻辑前提,它本身就不能是被“推出”的逻辑结论。那么这个前提从何而来?此时,希腊思维方式发生作用了:存在的,总是能被思考的;或者反过来说,能被思维的,必是存在的。因为,思维本身就是绝对存在的,或曰“自明的”(self-evident)。于是就有了笛卡儿的着名论式: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此即“我思故我在”或“我思故我是”。这里,思维就成了存在的充分而且必要条件。这就是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一直影响到德国古典哲学乃至于现代西方哲学如胡塞尔的思维模式。斯宾诺莎是笛卡儿的直接继承者,他是把真理建立在“真知识”(指理智与直觉)的基础上、又把真知识建立在“真观念”(直觉)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问题,他设想了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对应关系:物的广延属性作用于人的肉体,物的思想属性作用于人的心灵。这就是说,物的思想属性与人的思想属性本来是同一的。莱布尼兹则用“单子”解决这个问题:“单子”这种东西既是构造一切存在的基本实体,它本身又是一种精神性的“灵魂”。单子按其知觉能力的高低形成不同的等级,最高级的单子是构成上帝的单子;其次是构成人的单子,亦即“理性灵魂”。从后者看,思想与存在本是一回事。德国古典哲学是理性与意志的直接同一;它同时也是思维与存在的直接同一。

西方哲学近代与现代,才逐步的回到了人的主体性上,关注人的意识与意志,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语言,由此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有了更多的对话,也有了共同的认知。
现象学,分析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等就是这一对话的重大成果。

倒是当今中国大陆哲学界,只认定西方哲学只有理性主义传统的观念,还处于主流。这也是一种幽默的怪异吧。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52:05 +0800 CST  
康德的哲学号称“批判哲学”,他对“知”“意”“情”、“真”“善”“美”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但是在这一切之外、之上的,正是“理性”。以理性或理智来反思和评判一切,这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费希特的“知识学”认为,思维与存在不过是理智自身固有的两个系列,即“观念系列”与“实在系列”;一切——包括“物质的、占据空间的世界的表象”——都是从理智(自我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自我建立自我→自我设立非我→自我统一非我:都是理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谢林也是如此解决问题的:“自然与我们在自身内所认作智性和意识的那个东西原来是一回事。”[14]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绝对观念的展开,更是对于理性概念的运动过程的描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15];而他的解决办法,就是逻辑学的一元论。他的希腊式的思维方式使他“坚决相信思想与事情是符合的”;“任何对象,外在的自然和内心的本性,举凡一切事物,其自身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16]。他说:“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17]这与巴门尼德说的“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实出一辙。全部意识就是理性,全部存在也是理性本身而已。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5:55:24 +0800 CST  
思维却离不开语言,而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苏格拉底所谓“辩证法”(dialectics)这个词就是从“谈话”或“论辩”(dialect)发展而来的。这意味着:存在取决于语言,对实在的把握取决于对语言的理解。而对语言的理解,在苏格拉底看来,又取决于对概念的正确运用。

希腊文on既有陈述性,即可译为“‘在’之为‘在’”;又有断定性,亦可译为“‘是’之为‘是’”。我们汉语用“是”“在”“有”三个词来对译on或being,正可以揭示出on或being的意谓:“是”为系词,它是一种断定,属于元语言的或者知识论、逻辑学、语言学的范畴;“在”和“有”为动词或动名词,是陈述性的,属于对象性语言的或者存在论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最高界定是:人是理性的动物。难怪巴门尼德讲“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亚里士多德也讲“思维者和被思维者是一样的”[21]。后来的西方哲学总是大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总是强调“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并且总是用思维、乃至于用语言来说明存在,他们眼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的构造,而是“世界的逻辑构造”[22],乃至语言的构造。

法国的保尔-罗亚尔学派(Port Royal school)是近代着名的理性主义语言学派。他们以笛卡儿哲学为基础,试图寻求存在于一切语言中的普遍性语法原则,因为他们认为人类共同的思维结构存在于共同的语言结构中。此前的英国学者威尔金斯(John Wilkins)已有类似的想法,试图构造一种普遍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语言——他称之为“普遍语法”、“哲学语言”。另一位典型代表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G.Herder),他在其着作《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思维和语言是同源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形式及其内容。

语言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就是找寻语言背后最后的逻辑规则。当今认知科学,已经证明了人的基因变异以及基因遗传,才是人的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由此,与佛学的阿赖耶识种子理论,有了对话的可能。

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与语言能力有关的基因,称为FOXP2基因。

FOX基 因 是 一 个 基 因 家族,由于与克隆的果蝇叉头基因具有高度相似的DNA结合区,因而又把它们称为叉头框基因,或称叉头基因。它编码的蛋白就称为叉头框蛋白。FOXP2基因是FOX基因家族中的一种基因,是在一个称为KE的家族中发现的。

这个家族三代人共有24名成员,但其中的一半人无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头的运动,因此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而且,他们还存在阅读理解障碍,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因而很难理解别人说话和进行阅读。研究人员先对KE家族成员进行大脑图像扫描研究,发现其中有语言障碍的人大脑中分管语言的基底神经 节(神 经 中 枢)出 现 了 异常,而FOXP2基因就是在基底神经节中表达和产生功能的。这个中枢控制人的口舌运动和发音说话,但是,KE家族中语言障碍者的大脑皮质中这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然而,这还不能完全解释KE家族中有语言障碍的人的根本病因。凑巧的是,在更早的时候,研究人员也发现一名与KE家族无亲缘关系的称为CS的男孩出现了与KE家族语言障碍者相同的症状和表现。对这些患者的基因测序发现,他们的FOXP2基因都有突变。FOXP2基因通过产生一种可以粘贴到DNA其他区域的蛋白来控制其他基因的活动。KE家族的 语 言 障 碍 者 和CS儿 童 的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这就破坏了DNA的蛋白质粘合区,因而造成大脑的基底神 经 节 在 发 育 期 不 能 很 好 发育,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说话和语言能力。

决语言演化问题的难度不亚于破解物种演化之谜的难度;语言演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由于语言的起源与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响,从而增加了语言演化问题的复杂性。

专门的汉语、英语基因并不存在──不管在哪种语言环境里长大,小孩都能学会说话。但语言差异确实与基因差异有关,一项新研究发现,音调语言与非音调语言的发展过程,可能受到了基因影响。
汉语等音调语言有个特殊之处,即词语含义与音调直接相关,以非音调语言如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非常费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音调语言在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很普遍,但在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澳大利亚很罕见。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日前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个语言学研究小组试图寻找音调区分能力与基因的关系。他们收集了世界各地49个人群的基因数据,比较983个基因变异与26种语言特征的关系。

多数情况下,基因变异与语言特征几乎没有关系,但有两个基因与语言的音调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拥有这两个基因的特定版本的人群更倾向于说非音调语言。研究人员认为,这两个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脑部某些部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影响了人区别音调的能力。在较多人拥有这些基因变异的群体里,更容易发展出非音调语言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6:06:31 +0800 CST  
德国着名学者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在许多基本观念上,他是现代先验理性主义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萨丕尔(Edward Sapir)、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先驱。洪堡继承发展了海德的基本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23]他用康德的先验理性主义方法来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认为语言决定了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语言的不同决定了思维体系的不同,因为正是人的内在的语言形式(相当于康德的先验范畴)加诸感觉经验材料,决定了思维内容及其结果。

语言演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佛学的阿赖耶识种子理论,运用到语言研究,可以取的十分清晰的认知。

阿赖耶识,意为“仓”“藏”是说第八识像仓库能贮藏一切染净诸法种子。就心识来讲,它能贮藏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造就的种子。唯识学把阿赖耶识作为万法之因,一切法都要靠阿赖耶识摄藏,种子才能现行。阿赖耶识也是众生一期生命延续的果报体。
何为种子?凡一切有漏、无漏的色心诸法,无不从第八识的功能中开发而来,这种能生一切有漏、无漏等诸法之功能者,皆称为种子。所以,阿赖耶识与种子有着密切的关系。阿赖耶识是藏识,如信息库,含藏由前七识熏习的种子;种子是经验,如信息,是藏于第八识自体中的生果功能,并非离了第八识另有异体存在。故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应由两种义门来解释,即体用门和因果门,均有不一不异的关系:种子对于所依的识体,是非一非异;同时望于所生的现果,也是非一非异。唯识称为“转依”,即转变生命的依处。转依,就是通过对空性正见的禅修,去除阿赖耶识中的杂染成分,以如实智通达空性。

佛学中的“不可说,一说便是错”的表述。“不可说,一说便是错”这种类似的回答经常出现在被询问开悟境界如何的问题之后。禅宗记载过相当多关于破初关明心见性后的感受,比如“乾坤破碎大地平沉”、“提线木偶”、“狂心顿歇”等等,当代的顿悟者也有很多现代汉语的描述。然而从语言上看,这些文字都并不能准确的把开悟时候的不是感觉的感觉传递给未开悟的读者。甚至佛陀描述这种不是感觉的感觉所用的“寂静”一词,也无法让没有开悟的人准确的体会到开悟的感觉的。不过对于开悟的人而言,看这些描述开悟后的文字即可心领神会,几乎不存在误解的可能。就如同吃过橘子的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从对橘子味道的文字描述中体会到橘子的味道,而没吃过橘子的人只能去似是而非的揣测。

所有圣贤的教谕,都来自于他们真诚的生命体验。而当你能真正体验宇宙的真实、生活的本质时,这种觉醒的经验是不需要你额外再提醒自己去记住的。只有当人不能再获得这种体验时,才会希望将它记录下来,甚至变成教条,靠意志来执行。而如果它只是教条,而不能与自己真实的体验结合的话,就会带来道德的虚伪化。这就是所有圣贤之学堕落的轨道。

作者:天瓶云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811001/answer/1309108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灯会元》曰: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文殊请释迦摩尼再转法轮。释迦摩尼训斥道:“文殊,我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你让我再转法轮,难道我曾经转过法轮?”这里,佛祖否定了自己说法和转法轮。同样,在《金刚经》佛言:“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意思是,如果谁说我如来说佛法了,那么他就是诽谤我。大家知道,释迦摩尼说了49年佛法,阿难记录,浩如烟海的佛经便是证明。那么佛祖为什么否定呢?答案就是《维摩经阿閦佛品》所言:“一切言语道断。”。佛法是非语言对待的,释迦摩尼担心人们执着于文字导致不能悟入。《缨络经》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佛境界经》曰:“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无有文字,无文字故,无所辩说,无所辩说故,绝诸言论,绝诸言论者,是佛境界。’”《仁王经》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六祖坛经》慧能: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以上佛家的论述无非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也不是思考想像能够得到的。一说就错,一想也错,叫不可思议,即不可思不可议。这就是所谓的“悟道者,不涉文字语句”。般若实相离言语离心行,不管你怎么说都说不到它,不管你怎么思议也与它不相干。禅宗认为:靠见闻之知和语言文字可以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却不能认识心体本身;所谓“不在境上生心”,“说即不中”,“以心捉心,终不能得”,“第一义不可说”等等便是此意。

这就是佛学既要依靠语言的功能,开取方便之门。佛道修行又要明了,修行必须离去语言文字,修行在于你的心,一切都在不言中。由此,拉开了东西方文化思想与哲学的差异。
所以东方政治思想经济艺术等等,一切都在不言中,无中生有,有中见无,特别是中国国画、古琴音乐、中国政治经济更是一种无形中聚集巨大力量的艺术。这也是西方世界视野中的秘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6:24:40 +0800 CST  
“如果我们不看月亮,月亮是不是就不存在呢?”你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呢?

尽管爱因斯坦是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并且率先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但爱因斯坦固执地坚持宏观世界的决定论,始终拒绝承认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与之不同的是,量子力学的另一奠基人尼尔斯•玻尔,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于是,一场伟大的论战开始了。

1931年,以爱因斯坦发表了后来被称作EPR悖论的论文为标志,两位大师之间的论战达到顶峰。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针对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展开了攻击,并得出了结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玻尔也在回击中说出了他那句名言:“你不去测量,电子就不存在”。

或许是感悟到了玻尔这句话中无意间对观察者的支持,几十年后的2009年,罗伯特•兰扎和鲍勃•伯曼在《生物中心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对宇宙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不将生命和意识提高到与物质同等高度来考虑,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必然是无效的,也绝不可能有效。他们把这个新观点称为“生物中心主义”。两位作者宣称,他们的理论建立在主流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一些伟大科学思想的合理扩展。

接下来,《超越生物中心主义》一书阐释了生物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式,声言超越生物中心主义既不同于宗教观,也不同于科学宇宙观,是“第三条路”——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关于宇宙和所有一切的备选模型。

兰扎和伯曼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科学界公开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以详实的证据解读了意识和世界的关系,以及时间、空间、随机性、信息以及死亡等问题。

在他们看来,空间和时间只不过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工具。它们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创造出了空间和时间;死亡也不过是我们意识创造出来的幻象。他们不承认有所谓的“外部世界”。他们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宇宙就在我们的脑海中,意识和宇宙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也是同一个连续体。

兰扎和伯曼的生物中心主义理论,可以说是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基础,从物理学转向到生物学,他们把研究的对象引向了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和意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捷克作家米兰 • 昆德拉在耶鲁撒冷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这句精彩的犹太谚语。为什么上帝看见思考的人会笑呢?米兰 • 昆德拉认为,人是在思考,却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是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跟另外一个人的思想相隔越远。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思想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若说人类永远抓不住真理,就未免过于悲观了。那句犹太谚语中的“笑”为何不能理解为,上帝因为人类的思考抓住了真理而欣慰地“笑”了呢?

各位客官,你是不是觉得我太奇葩了,很可笑吗?

是的,几年前我一直以为大乘佛教就是一种迷信,一种很可笑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论才是唯一正确的。

当下想想,十年前的我,真的很可笑!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13:43:16 +0800 CST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6-01 05:14:21
康德给理性划定界限,却为意志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为此又写下了《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这个概念标示的其实乃是意向,却被冠以“理性”之名,使得此后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虽然具有强烈的意志主义色彩,却被称做“理性主义”。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探本》是同一母题的两本著作,意在探寻某种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在他看来,道德主体不是经验存在的人,而是理性存在的人;道德原则不是一种经验的原则......
-----------------------------
辛亥革命事件 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一种恐惧意识波函数遍及了武汉新军士兵与低级军官 引发了武装暴动

在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在做出延迟选择之前,微观客体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而是用几率幅或波函数描述的微观实在,一旦人们做出延迟选择,所选择的测量仪器就参与决定了微观客体的性质,微观客体就必然从量子性存在转化了经典性存在,要么呈现为粒子性,要么呈现为波动性。延迟选择所选择的仪器性质与微观客体本身构成了一个事件A,而延迟选择实验的所呈现的实验结果构成事件B,显然,事件A在本体上先于事件B。可见,时间非定域性不可能证明人将影响宇宙的原初。

我们认为,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中,事件具有重要地位,从这一角度出发,量子力学并不违背事件之间的因果性。从而可以在延迟选择实验中,避免现在的事件会影响过去的事件,甚至人会影响宇宙之初。

从经典时空来看,非定域性并没有抛弃实体实在概念,也没有支持关系实在的终极性。从量子时空来看,波函数或几率幅就是一个反映事件或过程的存在。事件的连续运动形成了事物的过程,过程成为量子力学最为重要的概念。

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就如同微观世界的量子运动,个体的人的意识与行为属于量子的、非定域的、波函数运动,个体与个体之间有量子纠缠表现的就是量子事件之间的关联,比如血缘、职业、利益、学术等等的关联,这就是当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一直在研究的东西。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结果,只是把这些个体的意识运动的量子波函数之关联描述了一个一个侧面,但是个体的意识运动的量子波函数是无限的,是充满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也就是说他的完备的、有无限维度的表达波函数表达,不仅仅是当今的科学体系可以用有限的学科分类就可以描述完整的。

第二,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是相互关联的,在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这些波函数是可以用矢量之间角度予以表达,也就是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是内积。这也就是当今所有的科学门类,有一种相互之间贯通的发展,认知科学--基因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等交杂在一起的物理数学的解读。



第三 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在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中,是可以定位的,就是说有一种【基准】可以给定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距离关系。不同的【基准】给出的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距离关系、定位关系是不同的。

比如说,用古希腊传统定位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也就是评价人类所有的种族文化,自然欧美文化是靠前的排列。

用古吠陀文化传统定位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也就是评价人类所有的种族文化,自然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靠前的排列,

好了再回到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这还是要在一个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的子空间讨论问题。

比如1911年的武汉地区,大家就清晰了啥事会发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看起来是很突然、很偶然的事件,清政府武汉地区的高管已经镇压了所有要举行暴动的革命党,以为平安无事了。
但是整个武汉、整个大清王朝的个体的意识运动的波函数,都是相关联的。当时中国的情况有许多研究可以查阅。

但是,一种恐惧的意识波函数遍及了武汉地区新军的士兵与低级军官,他们害怕日后被清政府清洗杀害,由此他们自发的发动了武装暴动,也就引发了整个大清国的辛亥革命运动。

当然辛亥革命事件,又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下台与民国建立、袁世凯的上台等等事件,整个现代中国历史就是由一个一个相互密切关联的、社会量子事件组成,直到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

当然,辛亥革命的黑天鹅事件也一直影响100年以后的你我的意识波函数形态。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2 08:05:54 +0800 CST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42503

发表时间:2018-05-02 23:21: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03 14:56:04 +0800 CST

评论数: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