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之万法唯心 康德哥白尼革命 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

@童天一 2018-05-30 10:00:08
佛学都是一元论的,
而康德是二元论的,怎么可能一样呢?
康德是“二律背反”,唯识讲“圆成实性”,
怎么能说“与佛学唯识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呢?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10:16:58
康德是二元的,要这样理解,康德是在信仰上帝与理性科学思维,划出了分界线。康德的物自体,就是【不可言说的上帝】,也就是佛学的【真如实相】不可言说。
佛学没有一元二元之分,佛学只是世俗谛与第一义谛的区分。中论说表达的很清晰【【出中论】龙树菩萨造中观论云。因诸外道计一切法。或从自生。或从他生。或从自他共生。或从无因生。故说偈破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康德哲......
-----------------------------
@童天一 2018-05-30 10:59:48
佛性在理性之上!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11:13:21
所谓的佛性,就是真如实相。所谓的理性,就是人类正确构筑世界的能力与过程,康德反对唯理论与经验论,提出理性的界限,就是一种类似佛学的中论的观点,【佛法即世间法】【佛法非世间法】【佛法即出世间法】【佛法非出世间法】。
佛性与理性不可从名相上直接比较。只能探讨佛性的语境,康德理性的语境,才可以识别他们的相同与不同。
大乘佛学与康德哲学,只可以对话,不可以比较高低。毕竟,东方人与西方人比同......
-----------------------------
我以自己解读的大乘佛学的内涵,以及我解读的康德哲学的内涵,进行比较。我的观点,在网上有许多类似的看法。只是你们主流学者不认同罢了。我也知道,主流学者不能认同我的解读。不然,很多东西就要坍塌了,比如自由主义的观念。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17:21:53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5-30 10:01:08
楼主谈佛学,谈理论,喜欢引用,
很少用自己的语言。
或许是没有吃透吧?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10:07:38
是的。我是一个捡垃圾的老头。
见到垃圾,自己有感觉,就插几句。一般用垃圾表达思想,类似孔子的编著【左传】。但我的思想路径是一致的。
我解读的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大乘佛学的唯识学、般若学,确实与常人不同。
我解读的中国经济现象也是出于自己的观察,根本不理睬官方学者、主流经济学者的思想。
我就是一个捡垃圾的。自己高兴就可以。
你说呢?
-----------------------------
@童天一 2018-05-30 17:03:08
学佛,首先应是自我反思。
将别人的东西视为垃圾来引用,境界上就有问题。
-----------------------------

在佛祖眼中,世俗的东西都是幻想,岂不是垃圾。我也是不断地捡垃圾,垃圾中还是藏有佛法第一义谛。
我的境界,楞伽经说得准确,就是认怂,放下。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17:26:41 +0800 CST  
@一个扁担 2018-05-30 21:48:07
顶礼楼主。阿弥陀佛。
-----------------------------
佛祖保佑。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21:53:50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5-30 10:00:08
佛学都是一元论的,
而康德是二元论的,怎么可能一样呢?
康德是“二律背反”,唯识讲“圆成实性”,
怎么能说“与佛学唯识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呢?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10:16:58
康德是二元的,要这样理解,康德是在信仰上帝与理性科学思维,划出了分界线。康德的物自体,就是【不可言说的上帝】,也就是佛学的【真如实相】不可言说。
佛学没有一元二元之分,佛学只是世俗谛与第一义谛的区分。中论说表达的很清晰【【出中论】龙树菩萨造中观论云。因诸外道计一切法。或从自生。或从他生。或从自他共生。或从无因生。故说偈破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康德哲......
-----------------------------
@童天一 2018-05-30 10:59:48
佛性在理性之上!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11:13:21
所谓的佛性,就是真如实相。所谓的理性,就是人类正确构筑世界的能力与过程,康德反对唯理论与经验论,提出理性的界限,就是一种类似佛学的中论的观点,【佛法即世间法】【佛法非世间法】【佛法即出世间法】【佛法非出世间法】。
佛性与理性不可从名相上直接比较。只能探讨佛性的语境,康德理性的语境,才可以识别他们的相同与不同。
大乘佛学与康德哲学,只可以对话,不可以比较高低。毕竟,东方人与西方人比同......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17:21:53
我以自己解读的大乘佛学的内涵,以及我解读的康德哲学的内涵,进行比较。我的观点,在网上有许多类似的看法。只是你们主流学者不认同罢了。我也知道,主流学者不能认同我的解读。不然,很多东西就要坍塌了,比如自由主义的观念。
-----------------------------
康德与黑格尔的自在、自为存在,与佛性、成佛的思想路径基本相同。你读读邓晓芒老师的精神现象学句读,杨祖陶:“以黑格尔注解黑格尔”之六:自为存在 ,以及慧律法师的楞严经、楞伽经讲义,就可以明了了。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21:57:36 +0800 CST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两个主要支流。在这两者的争论中所体现出的二元对立的模式,是传统的西方式思维的延续。德国古典哲学虽然以“统一”为己任,试图把人类认识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但是其根本的倾向依然是唯理论的。

二元对立的实质是一元性,因为对立着的双方都以否定对方、肯定自身为目标,在这样的视野中,只有其一为真,而其余为假。经验论与唯理论的错误即在于此。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不知道人类认识的整体性,不知道至少应当把他们双方所认以为真的两个方面或阶段综合起来,才有可能是真的,单独的感性、经验或单独的理性都不能担当认识的重任,都不可能发现真理。

真理存在于认识的全过程之中,认识活动中的全部因素(除了感性与理性之外,还有其它诸多因素,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团体的,传统的,直觉,灵感,顿悟,个人的特殊经历和体验,个人的特殊禀赋,以及其它种种说不清的因素)都参与了真理的发现和创造工作。至于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哪个因素起了决定性的或主要的作用,则难以确定。而经验论和唯理论非要在这些因素中找出一个单一的决定因素不可,这不能不说是走入了歧途:真理怎么可能只由一个单一的因素来确定呢?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足以支撑起威严的真理大厦。真理,是我们全部的精神活动、肉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产物。在感性里已经隐藏着真理的种子,在理性阶段所结出的真理之果,是这粒种子中所隐含着的内容的展开,由此表明感性与理性本来就是同一个过程。缺少了任何一种因素,我们的真理之树便不能开花结果。而且,我们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也不可能找到一个界限,没有理性的感性不能叫做感性,那不是人的感性,而是动物的感性;同样,没有感性的理性也不能叫做理性,那也不是人的理性,而是“神”的理性。这样单纯而孤立存在着的感性和理性是不可思议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均不免于一元性、单向性和线性的缺陷。当然,从一般意义上说,没有人能够避免这些缺陷,就连我这里的论述,也同样具有类似的缺陷,只是性质不同而已。前已述及,这是思维的性质使然。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即所谓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尤为关注方法的探讨,仿佛掌握了某种方法就可以发现真理。关于这个问题,黑格尔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再展开,只根据本人的理解作一简单的描述。一方面,诚然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认识论并不在本体论之外,两者是一体的,认识活动本身即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对于认识者来说,认识过程即是其存在过程,至少是其存在过程的一个方面。这样,所谓认识方法也同样具有存在的意义,即具有本体论意义,方法并不独立于存在的过程之外,也不可能从存在的过程之外强加于存在过程自身,毋宁说,方法本身即是存在。

因此,没有任何方法外在于存在的过程,从而可以拿来现成地套用到自己的存在过程之中;即使有这样的方法,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硬拿来指导自己的存在过程,必定会导致存在的混乱。用外在的方法来探讨真理,是达不到目的的。方法就寓于探讨真理的过程之中,可以说,探讨方法的过程就寓含着真理,而探讨真理的过程也寓含着方法。

认识过程就是十二缘起法则的认知过程,就是缘起甚深义的认知过程。

【瑜伽师地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与表述。

云何以法住智?謂如佛施設開示,無倒而知。
這是解釋什麼叫做「法住智」,什麼叫做法住智呢?「謂如佛施設開示」,就是說如佛所安立的文句,所安立的語言文句開示緣起的道理,你能夠虛心的在這上面學習,那麼就是聞思修了。學習的你們自己不存成見,你能夠不顛倒沒有錯誤的如實而知,那就叫做「法住智」,法住智就是這樣解釋。這樣解釋看這文的意思,還沒有得聖道,沒有入聖道,但是也是要經過聞思修的學習,你才能夠成就「法住智」,通達緣起甚深義的。

云何以真實智?謂如學見跡,觀甚深義。

甚深的緣起義,要什麼樣的智慧才能夠通達?現在說的很肯定,一個「法住智」,一個「真實智」。「法住智」就是在凡位的時候,以聞思修去學習佛法所成就的智慧;那麼「真實智」,就是入聖道以後無漏的智慧。

「問:如世尊」這麼說,「是諸緣起」,也就是十二緣起、緣性緣起,一切法的緣起。「非我所作」,就是不是佛,這個「我」是佛自稱,非是佛所製造的所創作的;「亦非餘作」,也不是其他的人所作的,那麼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者何?」他的所以然是什麼呢?為什麼這麼說呢?「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這個緣起的道理,若是佛出現世間了,為我們講說,或者佛沒有出現世間,沒有人同我們講說,那個緣起的道理還是那樣子,佛就是沒有同我們講,但是緣起道理也是那樣子。所以說不是佛所作的,不是佛所創造的,但是是佛才能講說,其他的人還是搞不清楚。這樣子所以名之為「安住法性、法住、法界」,這就叫做「緣起」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21:59:21 +0800 CST  
自在与自为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的专门术语。用以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自在”即潜在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黑格尔关于概念由“自在”到“自为”发展过程的叙述以唯心主义的形式表达了包括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性,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自在”即潜在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在自在阶段,自身包含的对立面尚未展开,表现为存在、客观性;到自为阶段,表现为本质,潜在的区别和对立、斗争得以显现,概念达到映现;最后发展到概念阶段,思维征服、统一了存在,绝对理念就成了自在自为的、最真实的东西。存在是“自在的”、“潜在的”本质,本质是“自为的”、“展开了的”存在。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前面较低的概念就是“自在的”较高概念,而较高的概念则是“自为的”较低概念。存在是同一个东西的“自在”,而本质则是它的“自为”。存在是本质的内容和现象,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从存在到概念的发展就是同一个东西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是由非真理性到真理性、由不真实到真实、由直观多样性到多样性统一、由表面现象到深刻本质的过程。黑格尔关于概念由“自在”到“自为”发展过程的叙述以唯心主义歪曲的形式表达了包括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性,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黑格尔的自在与自为存在,可与佛学的佛性思想进行比较。

人人均有佛性,但是成佛之路十分漫长。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我们说的这个佛性,不是平时理解的狭隘上的佛性,说人人都有佛性,其实不仅仅是人人,老虎、狮子、牛马、乃至蚂蚁、细菌,都是有佛性!如果只认为我们人有佛性,那么这种理解就是狭隘的。
佛说,天地万物,江河大地,乃至宇宙,无不从自性中来。这个自性,也就是所谓的如来法藏,一切万有,皆是真心自性的显现。所谓心、佛、众生不二,也就是这个道理。
佛性的解说,大致就是这样。至于成佛,那路径简直千差万别,没有办法一一具说。但是,若要成佛,必定要断除贪嗔痴乃至种种无明烦恼。从发心受持正法(因地),到见烦恼、断烦恼,(声闻、缘觉、辟支佛),到六度万行,断习气,修广大功德福田,最后见性,证光明寂静、圆满无碍如来法藏,入无余涅盘,此时,佛果已成!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21:59:43 +0800 CST  
黑格尔既不认同康德止步于“自在之物”的僵硬二分,也不认同费希特对“自在之物”的简单否定。不过,费希特的自我概念给了他重要的启发。在他看来,“一切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相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Substanz),而且同样也理解和表述为一个主体(Subjekt)。” 在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辩证历程中,主体与实体不再是割裂的两极,“现象”与“自在之物”也并非不可互通。在康德看来,二律背反的矛盾已经证明理论理性的自身局限。而黑格尔认为,矛盾不是理论止步的警示牌,而恰恰是通向真理的环节,“精神(最高的东西)就是矛盾,这决不应该是什么不幸的事。”黑格尔说,“康德哲学没有抓住‘不是事物本身矛盾而是自我意识矛盾’这一论点,予以进一步的挖掘”。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感性、知性和理性不是先天结构中静态的“部件”,而是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以“自我意识(Selbstbewußtsein)”概念为核心,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给出了创造性的重新诠释,在这一过程中,“事物自身(Sache selbst)”取代了康德的“自在之物”,成为弥合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重要过渡。
“自我意识(Selbstbewußtsein)”由“Selbst(自身)”和“Bewußtsein(意识)”构成,不是指从属于主体之我的意识,而是指意识对其自身的意识。“在黑格尔那里,意识是对一个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对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区别的意识;反之,自我意识则是把对象看作自身,也就是在意识到这一区别的同时还意识到自身与对象之间没有区别。” 实际上,自我意识并不是区别于意识的另一种意识,而恰恰是意识在展开的过程中实现的意识的本质。黑格尔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论述,恰恰对应着康德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程。

其实黑格尔的路径与佛道是同一路径,也就是达到修行人的心识与外部境界、外部世界、外部事物合二为一,也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什么叫做心境界第一义谛?修行的关键在开悟见性,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与真如心相应的第一义谛,所以叫做心境界。菩萨自初发心以来,由于久远修习第一义谛,所以能证入真如的本心本性,所修恒与真如的本心相应,这个境界称为心境界。

楞伽经云【大慧菩萨!有七种诸佛如来依第一义心的真如,不生不灭的真如心,所建立的智慧境界。
(第)一、三贤位(十信、十行、十回向)菩萨,以真如不生不灭相应心修行的境界,称为:心境界第一义谛。
第二、菩萨的最初初地、二地、三地,因为得到真如之心,因为还存少许的习气,久修就发慧的境界,称为:慧境界第一义谛。
第三、四地、五地、六地菩萨,因慧开而智明的境界,称为:智境界第一义谛。
第四、第七地菩萨(远行地),由智照了,见真见俗,平等不二,超然远引,远是指离佛道还有一段距离,引,就是他见真见俗平等,决定可以引入萨婆若海,就是一定成佛的境界,叫做:见境界,即见真又见俗,平等不二,叫做:见境界第一义谛。
第五、第八地菩萨,超越凡夫、邪小二见,而不动的境界,叫做: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
第六、等觉菩萨,因为十地菩萨接着就是等觉嘛!等觉后心,超越子地——就是十地,佛子十地叫做子地,(超越十地)的境界,则称为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
第七、诸佛,唯佛证得的如来自觉圣智,所独到的境界第一义谛,叫做:如来自到之境界第一义谛。】

事物(Sache)不仅不是纯粹客体(Objekt),而且也不是在主体的“对面”“站立”的对象(Gegenstand)。借用卢卡奇的概念来说,事物(Sache)标明了一种变化的“对象性形式(Gegenständlichkeitsform)” 。那么,事物(Sache)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与物(Ding)区别开来?第一,对象之物(Ding),表面上只是个别的、自在的东西,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关系中存在的事物(Sache),是自我意识外化的产物。“正是自我意识的外化(Entäußerung)设定了物性(Dingheit)。” “物(Ding)是我。实际上,物在这个无限判断里已经被扬弃了。自在地看来,物什么都不是。(es ist nichts an sich)物只有在关系(Verhältnisse)中,只有通过我,通过我与物的关联(Beziehung),才具有意义。” 第二,作为本质的事物(Sache),并非在感性的直观和知性的沉思中可以获得,而只有进入实践理性的领域,在实践的互动关系中才能逐步实现。“事物自身(Sache selbst)在伦理那里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实体性,在教化那里具有外在的实存,在道德性那里具有思维的认知着自身的本质性。而在良知这里,事物自身是这样一个主体,它知道这些环节都是隶属于它的。” 总而言之,事物(Sache)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而是始终处于一定的实践关系之中。换句话说,事物(Sache)不仅是人的认知对象,更是人的实践对象,物的形态不是被静态的认知所建构,更取决于特定的实践关系。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22:00:25 +0800 CST  
康德的自在之物是现代经验主义和现象学的基石,人类从此克服了素朴的实在论。康德认为,我们看到和接触到的是现象世界,人的认识范围就是这个世界;那超越的、神圣的和唯一的实在是无法言说的,是人类理性范畴无能为力的。黑格尔发展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真理虽然是超越的、神圣的和唯一的,但祂必然反映出来,祂的辩证运动就是世界的展开。

这与佛学的真如实相的理论十分接近。佛学有俗世谛与第一义谛的区分,楞伽经、中论对此有清晰的论证。

“第一义谛”是指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那么,什么是第一义谛呢?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世尊在这里明确开示: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
什么是诸法实相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佛法与外道、魔说的分水岭。《三藏法数》云:“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之印证,即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说。”

世俗谛,大乘把依缘起法则肯定俗我等在现象界为假有的道理,称“世俗谛”。

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观认识而论,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言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实际上,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所以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如《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子也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说的,慧能大师能说出这个偈子,就证明他已经达到了“胜义谛”的这个境界。神秀大师所作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世人多以为神秀大师不如慧能大师,却不知道自己是连神秀大师的境界也没有达到的。神秀大师的偈子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讲的,但是这个世俗谛的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试想,能够每时每刻把自己的身观想为菩提树,把自己的心观想为明镜台的有几人?能时时刻刻保持正念的又有几人?

佛教是讲辩证法的,而且对辩证法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佛教将真理以“世俗谛”和“胜义谛”加以区分和总结就是运用辩证法最为典型的例子。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世俗谛就是指“相对真理”,胜义谛就是指“究竟真理”。

我们常听见有人说:佛法不是讲空吗?既然都是空,你们还执着念佛、做大礼拜干什么?这种说法就是混淆了“胜义谛的空”和“世俗谛的有”,将二者割裂开来。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说,“善的真有”和“恶的真有”都是不实的幻相,但是在我们未能证悟空性之前,我们则必须坚持“善的真有”。




康德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人的先天感性和先天理性决定的现象世界。物质的现象世界不同于植物的现象世界,动物的现象世界不同于人的现象世界。人看到光是白的,通过三菱角看到的是彩色的,动物没有人的先天感性,看到的就不一样。不管大千世界变化莫测,它们都是超越的、神圣的和唯一的客观实在(真理)的反映。黑格尔告诉我们:这个客观实在就是绝对精神,祂自我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万物存在的理念(本性)。祂决定了事物的低级和高级,决定了它们在世界中的位置。世界有秩序,万物有贵浅,因为有真理在。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与真如思想一致,也与如来藏思想相同。康德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人的先天感性和先天理性决定的现象世界。翻译为佛学的语言,就是阿赖耶识种子与业力的思想。

阿赖耶识心乃是万法之根本故,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故,乃是含藏着能令人成就佛果自性之唯一心体故,出世间无漏法亦皆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成佛之功德亦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人间有情具足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和意根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众生在世间之各种活动,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造作后即由第七末那识的执着性功能送交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之业种,由第七识不断地攀缘,配合外境六尘而不断起意造作新业,同时不断收集新业种,如是循环不已。

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然心体中却含藏着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 [3]
有佛经为证: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大乘密严经》卷2
阿赖耶者即是执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3] 所以, 阿赖耶识本身有能藏、所藏、执藏这三种特性。 [1]
“能藏”表示说阿赖耶识含藏了一切法种─一切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一切法种─所以阿赖耶识又称为一切种子识,这个就是他能藏的道理。 [1]
他的“所藏”的道理指的就是说:阿赖耶识能够将他所含藏的五蕴十八界法种,按照业的内涵如实地变化出生;他变化出生了五蕴十八界,又与五蕴十八界同时处运行;因为有阿赖耶识与他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所以才有命根的存在。如果阿赖耶识不在了,命根就不在了,这个就是他“所藏”的道理。 [1]
“执藏”是什么道理?也就是说第七识——末那识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我,而且恒内执阿赖耶识所生的五蕴十八界为自我,同时又依止于这种遍计执性,造作一切系缚在三界染污的业种,这些业种都含藏在阿赖耶识中。 [1]
《成唯识论》中说凡夫之第八识心体“从重立名,故名阿赖耶识”。 [3] 意思是这种“能藏、所藏、执藏”的特性,为了要显示出末那识恒内执阿赖耶识、遍计执阿赖耶识的过失,所以才把他称为阿赖耶识。 [1]
每一个有情都很执着阿赖耶识,都爱死了阿赖耶识,所以从其它角度又有“爱阿赖耶”、“欣阿赖耶、“乐阿赖耶”、“喜阿赖耶”之名称。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22:01:51 +0800 CST  


康德确立了人类理智认识的权威,一切认识必须符合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智逻辑范畴,古代人的蒙昧、中世纪的迷信以及独断论的主观任意,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科学实验,反复论证,现象世界需要我们认识和改造。作为大自然的主人,他摆脱了自然的束缚,他脱离了神灵的怀抱,他要为自然立法,创造人间的天堂。黑格尔肯定了国家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不是中心,必须服从社会的伦理,世俗社会的生存竞争必须服从伦理社会精神升华。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在没有人类以前就没有我们的世界,神(绝对精神)的世界始终存在。人的诞生是前主体创造活动的结果,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特定阶段,人类社会某种意义上是绝对精神在当下自我创造的现实表现。

阿赖耶识却是佛法的根本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和它的阿赖耶性,众生也无法成佛。如果七识心王(七转识)没有和阿赖耶识在一起──没有阿赖耶识的现行识来配合运作──就不可能成就熏习的功德,就没有所熏的心体存在,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的种子将会随熏随失,也就不可能有现在各人异于他人的七识心王的习性出现来运行;而且婴儿熏习言语、动作等无记业也不可能成功,将会永远保持刚出生时的愚痴无智,将会永远保持在婴儿状态而不能作任何事,因为没有一个持种受熏的阿赖耶识故,而七识心王都不能执持任何种子故

所以必定要有另一个阿赖耶识心体,与七转识同时同处地存在,而且继续不间断地配合七转识而现行运作,才能使熏习结果所产生的种子保存不灭。而且,正当七识心王现行的时候,他如果想要能够运作的话,还得要有第八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来配合运作。 [5]
虽然从重立名为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却是佛法中最要的根本识,不了别六尘,唯识中形容其“恒而不审”,又具备如来藏的大种性自性等七种不可思议功德,是万法生起的根本。
《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云:
“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
去除阿赖耶识内的杂染种子,成佛时转成大圆镜智,玄奘菩萨《八识规矩颂》中亦如是阐述阿赖耶识: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即经典中佛说:
“又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愚之人以为涅槃。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华严经》卷6
“如摩尼宝体性清净,若有置于日月光中,随其所应各雨其物。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色,周于世间。若无漏相应,即雨一切诸功德法。”——《大乘密严经》卷3
其它如:“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经文中类似经文比比皆是,同皆阐述以上道理。


叔本话说:“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他就是受到康德先生的影响,人是不完善的,完善的我就是神。理性是有限的,无法触及超越的本体。 一切经验事实成了现象,一切科学知识只是或然,“自在之物”的本然是超越的,理性无法触及,自我的本质就是神性,道德的实践需要纯真,心灵的呼唤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理性是人的事,心灵却是神的事,祂潜在万物中,只有真诚的人能听到祂的声音。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通过突出主体对认知对象的建构作用,以独到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在康德看来,以往一切认识论之争的症结在于,总试图让认识符合对象,而不是让对象符合于人的认识形式。实际上,认识的边界并不在于外在的事物,而在于认知主体的认识能力本身。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知识从来不是外物赋予人的,而恰恰是人能动地建构出来的;从消极的角度来说,知识只能是向我们展开的“现象(Erscheinung)”,人的认识绝不可能越出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达到对“自在之物(Ding an sich)”的把握。
这样说来,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提出,与其说是强调外物的实在性,不如说是强调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强调的是,人的认识是有中介的,被认识所中介的物(Ding),不能被看作自在的物自身(Ding an sich selbst)。因此,“Ding an sich(自在之物)”可以被理解为“Ding an sich selbst betrachtet(从自在的物自身来考虑)”的简写形式。 康德认为,将认识之“物”当作“自在之物”来加以考虑,是一种理性的迷误。正是因为人们混淆了二者,才将经验的范畴加诸超感官的外物之上,造成理性的二律背反。

就理论理性而言,人是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的有限存在;就实践理性而言,人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存在者。对康德来说,“现象”与“自在之物”的二分,正是为道德与信仰留出了地盘,为自由实践开辟了道路。康德通过对理性能力的考察,改写了传统认识论对“物”的定义:物(Ding)从来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始终是与主体相照面的、被认识形式所建构出来的对象(Gegenstand)、现象(Erscheinung)。在德语的构词上,Gegenstand原本就是在“对面”“站立”的意思。“自在之物”的不可知,从反面说明了可知之“物”只不过是认识的对象。


康德将物(Ding)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非纯粹的自在客体,这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自在之物”概念遗留下了重要的理论问题:物(Ding)始终被置于主体的认识形式之中,而无法通达人的实践领域。康德主张,在实践中,人只需遵循内心的道德律,然而这样一来,实践领域中人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便被搁置了。

尽管有实践理性的公设,但主体与客体依然处于僵硬的二元对立状态。为了弥合“自在之物”所造成的主客体间的裂隙,费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将主体的建构作用推到极端,干脆用“自我设定非我”的知识学原理取消了“自在之物”,从认知理性直接走向了自由实践。 而“物”的问题也就被绕过去了。

佛学的认识论,也是同样的把外部对象、外境视为【自在之物】,这个自在之物就是人的心识构建的,也就是色受想行识意与六尘构建的。但是佛学用缘起法则,说明了如何实现【自在之物】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是运用【此生故彼生 此灭故必灭】,如理观想社会现象与世界现象,达到圆融中道,而不去施设种种的法则与法相,施设种种的善与恶的分别,如是观察一切法的生灭。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0 22:02:51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5-30 22:24:31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21:57:22 评论
评论 童天一:康德与黑格尔的自在、自为存在,与佛性、成佛的思想路径基本相同。你读读邓晓芒老师的精神现象学句读,杨祖陶:“以黑格尔注解黑格尔”之六:自为存在 ,以及慧律法师的楞严经、楞伽经讲义,就可以明了了。
——————————————————
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
-----------------------------

究竟义确实如此。
但你我皆是凡夫。在没有成圣人之前,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就属于妄想。这就是佛学的甚深义之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1 07:07:23 +0800 CST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来世?

你为何活着?

你活着,有意义吗?

你可能会说,活着才可以吃喝拉撒,与女人做爱生孩子,延续香火。

你可以不要孩子,甚至你是同性恋者,不要女人。

但你需要他人爱你,关心你。

他人为何爱你,关心你。

因为你可以给他人爱,关心。

你给出的爱,关心,就是对他人的意义。

而你的给出的爱,关心,在时间上是可以延续的,是一种人类心灵的交换。

你承认人类心灵的交换,是一种时间空间的延续与充满,你就承认了你是有灵魂的。

你的肉体死亡了,你的给出的爱与关心,依旧在时间空间的延续与充满。

你的灵魂依旧在时间空间的延续与充满。

你的灵魂,延续就是你的来世。

否则,你崇拜你的祖先就是一场荒谬!

如果你不承认来世的存有,敬重三皇五帝,就是荒谬与笑话!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31 15:28:34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5-30 22:24:31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21:57:22 评论
评论 童天一:康德与黑格尔的自在、自为存在,与佛性、成佛的思想路径基本相同。你读读邓晓芒老师的精神现象学句读,杨祖陶:“以黑格尔注解黑格尔”之六:自为存在 ,以及慧律法师的楞严经、楞伽经讲义,就可以明了了。
——————————————————
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1 07:07:23
究竟义确实如此。
但你我皆是凡夫。在没有成圣人之前,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就属于妄想。这就是佛学的甚深义之处。
-----------------------------
@童天一 2018-06-01 00:10:18
众生即佛!
-----------------------------
众生即佛,这是从可能性上讨论,而不是从必然性中讨论。

众生成佛的现实性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十地菩萨位的次第。

参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4:08:30 +0800 CST  
@小说读者 2018-05-31 23:51:23
佛学唯识学,比康德的唯心主义好,这是因为从一般知识论来讲,比如数学的知识,内省实际上无助于理解和学习知识,但是在佛教的关注的领域,它主要关注是人的生存困境的问题,道德修养的问题,在这一类的问题上,反省自身,是有一定效果的,所以佛教的唯心,有它的道理。作为,一般的知识论,则不然。
-----------------------------

说的有道理。

但是,佛学是改变人的世界观的问题,改变你的习气问题。在科学研究领域,佛学是不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比较。

但是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叔本华等等深刻解读了人的主体性与知识客观性的关系。
你的观点,只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为科学,不需要关注人的主体心性就可以开展。以为创新,不需要依据主体的心灵自由就可以开展。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04:15:38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5-30 22:24:31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21:57:22 评论
评论 童天一:康德与黑格尔的自在、自为存在,与佛性、成佛的思想路径基本相同。你读读邓晓芒老师的精神现象学句读,杨祖陶:“以黑格尔注解黑格尔”之六:自为存在 ,以及慧律法师的楞严经、楞伽经讲义,就可以明了了。
——————————————————
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1 07:07:23
究竟义确实如此。
但你我皆是凡夫。在没有成圣人之前,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就属于妄想。这就是佛学的甚深义之处。
-----------------------------
@童天一 2018-06-01 00:10:18
众生即佛!
-----------------------------
“如果我们不看月亮,月亮是不是就不存在呢?”你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呢?

尽管爱因斯坦是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并且率先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但爱因斯坦固执地坚持宏观世界的决定论,始终拒绝承认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与之不同的是,量子力学的另一奠基人尼尔斯•玻尔,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于是,一场伟大的论战开始了。

1931年,以爱因斯坦发表了后来被称作EPR悖论的论文为标志,两位大师之间的论战达到顶峰。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针对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展开了攻击,并得出了结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玻尔也在回击中说出了他那句名言:“你不去测量,电子就不存在”。

或许是感悟到了玻尔这句话中无意间对观察者的支持,几十年后的2009年,罗伯特•兰扎和鲍勃•伯曼在《生物中心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对宇宙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不将生命和意识提高到与物质同等高度来考虑,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必然是无效的,也绝不可能有效。他们把这个新观点称为“生物中心主义”。两位作者宣称,他们的理论建立在主流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一些伟大科学思想的合理扩展。

接下来,《超越生物中心主义》一书阐释了生物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式,声言超越生物中心主义既不同于宗教观,也不同于科学宇宙观,是“第三条路”——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关于宇宙和所有一切的备选模型。

兰扎和伯曼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科学界公开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以详实的证据解读了意识和世界的关系,以及时间、空间、随机性、信息以及死亡等问题。

在他们看来,空间和时间只不过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工具。它们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创造出了空间和时间;死亡也不过是我们意识创造出来的幻象。他们不承认有所谓的“外部世界”。他们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宇宙就在我们的脑海中,意识和宇宙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也是同一个连续体。

兰扎和伯曼的生物中心主义理论,可以说是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基础,从物理学转向到生物学,他们把研究的对象引向了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和意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捷克作家米兰 • 昆德拉在耶鲁撒冷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这句精彩的犹太谚语。为什么上帝看见思考的人会笑呢?米兰 • 昆德拉认为,人是在思考,却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是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跟另外一个人的思想相隔越远。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思想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若说人类永远抓不住真理,就未免过于悲观了。那句犹太谚语中的“笑”为何不能理解为,上帝因为人类的思考抓住了真理而欣慰地“笑”了呢?

各位客官,你是不是觉得我太奇葩了,很可笑吗?

是的,几年前我一直以为大乘佛教就是一种迷信,一种很可笑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论才是唯一正确的。

当下想想,十年前的我,真的很可笑!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1 13:44:00 +0800 CST  
@童天一 2018-05-30 22:24:31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0 21:57:22 评论
评论 童天一:康德与黑格尔的自在、自为存在,与佛性、成佛的思想路径基本相同。你读读邓晓芒老师的精神现象学句读,杨祖陶:“以黑格尔注解黑格尔”之六:自为存在 ,以及慧律法师的楞严经、楞伽经讲义,就可以明了了。
——————————————————
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05-31 07:07:23
究竟义确实如此。
但你我皆是凡夫。在没有成圣人之前,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佛在我们心里,并不需要去身外求。】就属于妄想。这就是佛学的甚深义之处。
-----------------------------
@童天一 2018-06-01 00:10:18
众生即佛!
-----------------------------
辛亥革命事件 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一种恐惧意识波函数遍及了武汉新军士兵与低级军官 引发了武装暴动

在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在做出延迟选择之前,微观客体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而是用几率幅或波函数描述的微观实在,一旦人们做出延迟选择,所选择的测量仪器就参与决定了微观客体的性质,微观客体就必然从量子性存在转化了经典性存在,要么呈现为粒子性,要么呈现为波动性。延迟选择所选择的仪器性质与微观客体本身构成了一个事件A,而延迟选择实验的所呈现的实验结果构成事件B,显然,事件A在本体上先于事件B。可见,时间非定域性不可能证明人将影响宇宙的原初。

我们认为,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理论中,事件具有重要地位,从这一角度出发,量子力学并不违背事件之间的因果性。从而可以在延迟选择实验中,避免现在的事件会影响过去的事件,甚至人会影响宇宙之初。

从经典时空来看,非定域性并没有抛弃实体实在概念,也没有支持关系实在的终极性。从量子时空来看,波函数或几率幅就是一个反映事件或过程的存在。事件的连续运动形成了事物的过程,过程成为量子力学最为重要的概念。

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就如同微观世界的量子运动,个体的人的意识与行为属于量子的、非定域的、波函数运动,个体与个体之间有量子纠缠表现的就是量子事件之间的关联,比如血缘、职业、利益、学术等等的关联,这就是当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一直在研究的东西。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结果,只是把这些个体的意识运动的量子波函数之关联描述了一个一个侧面,但是个体的意识运动的量子波函数是无限的,是充满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也就是说他的完备的、有无限维度的表达波函数表达,不仅仅是当今的科学体系可以用有限的学科分类就可以描述完整的。

第二,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是相互关联的,在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这些波函数是可以用矢量之间角度予以表达,也就是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是内积。这也就是当今所有的科学门类,有一种相互之间贯通的发展,认知科学--基因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等交杂在一起的物理数学的解读。



第三 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在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中,是可以定位的,就是说有一种【基准】可以给定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距离关系。不同的【基准】给出的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距离关系、定位关系是不同的。

比如说,用古希腊传统定位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也就是评价人类所有的种族文化,自然欧美文化是靠前的排列。

用古吠陀文化传统定位所有的人类个体意识波函数的,也就是评价人类所有的种族文化,自然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靠前的排列,

好了再回到一个社会事件的量子论解读。

这还是要在一个整个宇宙的希尔伯特空间的子空间讨论问题。

比如1911年的武汉地区,大家就清晰了啥事会发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看起来是很突然、很偶然的事件,清政府武汉地区的高管已经镇压了所有要举行暴动的革命党,以为平安无事了。
但是整个武汉、整个大清王朝的个体的意识运动的波函数,都是相关联的。当时中国的情况有许多研究可以查阅。

但是,一种恐惧的意识波函数遍及了武汉地区新军的士兵与低级军官,他们害怕日后被清政府清洗杀害,由此他们自发的发动了武装暴动,也就引发了整个大清国的辛亥革命运动。

当然辛亥革命事件,又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下台与民国建立、袁世凯的上台等等事件,整个现代中国历史就是由一个一个相互密切关联的、社会量子事件组成,直到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

当然,辛亥革命的黑天鹅事件也一直影响100年以后的你我的意识波函数形态。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6-02 08:06:17 +0800 CST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3580

发表时间:2018-05-30 17:02: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3 08:21:11 +0800 CST

评论数: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