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高考上大学:人力投资?标签还是身分?

为何要高考上大学:人力投资?标签还是身分?


江上小堂


按照现今人力资本投资的解释,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用四年的时间花钱进一步的学习,是为自己投资,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以在毕业后能挣到更多的钱。


等于说,上学是一项长期的投资,一项期望受益一生的投资。上大学除了要交不少学费,还要花费四年或更长的时间。而如果直接就业工作,还可以在这段时间挣钱。这也是个机会成本。学费加机会成本,就是投资额,而收益则是一生的收入。一生的总收入减去投资额的净值大于直接工作后的总收入,那就合算。不然,就投资失败了。我想,大多数人上大学的投资,还是合算的。





按人力投资理论,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学生及家庭的选择,而不是政府的要求。基础教育则不然,是政府的强制要求,要求所有国民达到基本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国民素质。这是国家强盛的必要前提。所以,基础教育应当是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政府通过征税来保证基础教育开支,从而让贫穷家庭学生也能受到基础教育。


这和过去的教育理念不同。过去,教育的目的,政府和学生是相同的,一个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学生接受教育也是相信会成为接班人,或者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之类的。


而现在,高等教育,政府的目的是培养国家建设和维护国家利益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人才。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为了将来能有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想做出一番事业或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等等。但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人力投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上大学的行为。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在毕业后并不能直接用于工作上。所谓“专业不对口”。专业不对口现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那用人单位面对同样对此项工作一无所知的大学生和有些工作经验的高中生,为何更愿意雇佣大学生,名牌大学生而不愿雇佣高中生呢?这就要用信息经济学来解释。


信息经济学认为,上大学还有信息标识的作用。考大学是对学生的筛选。通过筛选的学生要比没有通过筛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强。用人单位需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校学习好就等于在工作中也学得快,学得好。因为用人单位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而要全面考察又太花时间成本。那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文凭。先用文凭做初步的筛选,大学生好于高中生,名牌大学毕业生又好于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如美国的常春藤学校,中国有211、985高校。这就是标签。上大学就是为了一个标签,证明自己比同龄人更优秀,名牌大学生就更是佼佼者。


再者,上大学还有一个作用,获得身份。在国外,一般上了大学,就意味将来是白领,从事办公室工作。如果经济环境不好,也可能去干蓝领;而不上大学,基本上就只能做蓝领,从事体力工作。不可能去从事白领工作。


在中国,获得身份的作用更强。刚恢复高考时,上了大学,等于就是进了保险箱。毕业后分配工作,进入干部编制,身份是干部。而不上大学,身份就是工人。在中国,干部和工人不仅是职业上的分别,还是地位上的分别。在待遇、晋升、评职称、管理上都有分别。在国企,干部归人事处管理;工人归劳资处管理。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干部和工人的地位分别越来越淡化了,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还有残留。现在上大学与国外一样,更多地是为了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白领工作。这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报考大学的考生却不减少,报考职业学校的考生不见增多的原因。


考虑到中国大学生在学校混的人多,对中国大学生而言,人力投资的作用比较弱; 211、985高校和一本高校的毕业生,标签作用比较强;而二本三本高校,基本就只是混个大学生的身份而已。


楼主 江上小堂1  发布于 2017-06-13 16:38:22 +0800 CST  

楼主:江上小堂1

字数:1464

发表时间:2017-06-14 00:38: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5 04:04:35 +0800 CST

评论数: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