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金庸政治学(已出版)

楼上兄弟,哈,这楼盖得不歪,这个圣斗士阴谋论的帖子,也是我当初爱读的阿。
不多说,又去医院照顾孩子……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5-31 08:56:04 +0800 CST  
回恝凼荹:哈,你女儿哪天出生的阿?

回虎躯狂震:哈,注明“封建”有利于和谐

回羡慕李白:其实填坑时间是有的,只是这几天要往医院跑,回到家就能坐下来了。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1 17:04:56 +0800 CST  
回恝凼荹:哈哈,端午前一天
回羡慕李白:我本来想按照顺序来写啊——金庸写书的顺序,哈哈,但如果下一个写碧血剑,估计大家都不捧场了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2 16:18:44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9)那些御前侍卫
4、乾隆的选择很正确
除了白振之外,《书剑》中出场的其他御前侍卫,普遍人品低下,令人鄙视。
比如龙骏和范中恩师徒俩,前者用卑鄙手段暗算心砚这个孩子,后者不顾李可秀被胁,点燃火药线,险些让李可秀与红花会群雄一起粉身碎骨——至于动机,则是因为他“日前在西湖落水,在皇帝面前出丑受辱,怀恨甚深”,所以不顾李可秀死活。
至于瑞大林得到陆菲青写给周仲英的信,意图以此敲诈铁胆庄,大捞一笔,人品同样也卑鄙得可以。
相比之下,曾在陈家洛手下丢丑的朱祖荫,在提示同伴小心陈家洛的独门兵器时,以“兔崽子”三字问候陈总舵主,“犯罪情节”上倒是轻得多了。
在你感叹于这些御前侍卫的丑恶嘴脸的同时,你也不能不佩服乾隆的眼光——他选择这批人品虽差、但武艺不错的人做“苦力”,选择让白振做他们的头,确实是有道理的。
首先,这批人是乾隆应该使用的对象——御前侍卫就得能打,虽然他们在红花会群雄面前狼狈不堪,但基本都还能被纳入高手的范畴,起码与红花会排名靠后的几位当家旗鼓相当,乾隆要用的就是他们的“硬条件”。作为领导,不能指望手下人个个都能力超群、善于揣摩领导意图、人品一等一,人总是有缺点的,关键要看用哪个方面的能力。
其次,乾隆将他们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将他们定位为专注于业务的普通员工,而非中层干部——这是他们的缺点所决定的。
比如龙骏与范中恩师徒二人,属于典型的“不考虑领导感受型员工”,龙骏在众目睽睽之下暗算心砚,连自己人都觉得“这一手不太漂亮”,乾隆也不免觉得面上无光;至于范中恩,他虽然与李可秀分属不同系统,但李可秀起码也算得上是高官,他置李可秀于险地,若是事后追究,不仅仅他本人要被问责,他的分管领导也得担责任。朱祖荫也属此类,他以“兔崽子”三字问候陈家洛,可以用白振的表现来做参照——白振从一开始就对陈家洛十分恭敬,处处想着主子乾隆对此人极为喜爱,不可折了他的面子,朱祖荫跟他比起来,水平实在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而瑞大林则属于“私德有亏型员工”,很多时候,领导对下属的私德或说私生活方面都是比较宽容的,比如说小打小闹型的吃拿卡要,比如说离婚,只要不闹到单位里来,不少领导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在提拔干部时,私德就会被纳入考察范畴,比如两个人在业务能力、年龄、协调能力和背景相当的情况下,一个家庭美满,一个夫妻矛盾不断,那么领导提拔的对象肯定是前者——家庭问题很容易影响工作情绪,这是一条考察干部的定理,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同样,在各方面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一个爱贪小便宜,一个小节无亏,领导的选择则会是后者。
让白振领导这群缺点不少的人,乾隆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5 15:13:02 +0800 CST  
回羡慕李白:哈哈,还有啥地方好推荐?
回骠骑:14个大坑,挨个填,哈哈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5 15:17:00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0)乾隆的权谋
1、“学政无目”背后的权谋之道
历史上的乾隆,爱附庸风雅,到处留字,糟踏古迹,书中的乾隆同样如此,但切莫以为此人才学有限,做皇帝的水平也有限,仅从《书剑》中的表现而论,乾隆的权谋之道,远远超出了红花会群雄。
初遇陈家洛,是乾隆在《书剑》中的首次出场。此时的乾隆,志得意满,在不知道陈家洛身份的情况下,生出笼络之心。
乾隆虽然爱卖弄,但起码不是个草包,他作为太平天子,恰恰符合有钱有闲这两大玩艺术的必备条件,对音律也颇为通晓,与陈家洛堪称知音。他听出陈家洛曲中隐含的胸臆,便问起陈家洛的功名,甚至说出了“难道是学政无目,以致兄台科场失利吗”这样的话。在我看来,此句体现了帝王艺术——“学政无目”导致真正的人才无法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其实是自有科举以来始终存在的弊端,因为主考官是人,只要是人为的选拔,就肯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公平,至于那些舞弊、走后门之类的事情,又进一步影响了科举选拔的公正性。而作为皇帝的乾隆,其实并未被蒙在鼓里,他对此心知肚明。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知道了,为何不改变?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科举有着进步性——在隋唐以前,门阀制度等级森严,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达到顶峰,名门望族可以轻松做官,寒族出身者则缺少了做官的渠道。而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门阀等级,穷书生寒窗苦读,也有光宗耀祖的可能。而且,科举制度在考试形式、范畴保持一致性的情况下,也是相对公平的。其实这就好比如今的高考制度,高考确实扼杀了许多“偏才”、“奇才”,也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确实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如果因为高考如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抹杀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种种贡献,那显然失之偏颇。
而抛开科举制度本身,乾隆的“知而不变”,也隐含着权谋之道——很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是领导的最好选择。
首先,乾隆给了学政官员选拔人才的权限,就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干活,这是做领导的最大艺术,只要不是极黑暗的政治形态,不存在严重的科场舞弊,没有闹出群体性事件,那么在整套科举制度的保障下,学政官员的选材其实还是能做到基本靠谱的,换言之,能够满足大多数人需求就行,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其次,“学政无目”往往是皇帝慧眼识英才的铺垫,说白了就是,没有下属的犯错误,又怎么会有领导的英明神武?一些人才流落民间不是坏事,反倒可以成全皇帝的一段逸事,那么多学政官员都没发现的人才,就皇帝发现了,多牛啊。而且,这还有助于皇帝笼络人心,这些科举不得意的人才,更渴望得到认同,一旦皇帝发现了他,这知遇之恩往往让他们以死相报。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6 15:27:26 +0800 CST  
哈哈,其实倚天和鹿鼎记、笑傲绝对是最好的三个选择了。
哪里人气比较高啊?哈哈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7 10:21:28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0)乾隆的权谋
2、乾隆是个好领导
当得知陈家洛无功名在身时,乾隆表示,“此间浙江巡抚,是弟至交,兄台明日移驾去见他一见,或有际遇,也未可知”——作为皇帝,只需说上一句,浙江巡抚自将奉为圣旨,妥善安排陈家洛。
说这句话的时候,乾隆无疑是居高临下的,他认为自己贵为皇帝,对任何人都可以施舍予荣华富贵。换言之,乾隆是一边希望隐瞒身份,一边有心卖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一个暴发户头一次开保时捷上街,既怕别人看不到,又怕别人盯上自己。但让他意外的是,陈家洛的反应相当“大逆不道”,他用了“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耳”这句话来回答。
而当说到红花会这个“造反谋逆的帮会”时,乾隆依然志得意满,自夸说“方今圣天子在位,朝政修明。当道只要派遣一二异才,红花会举手间就可剿灭。”
陈家洛这次的回答更加不客气,“小弟不明朝政,如有荒唐之言,请勿见笑。据弟愚见,朝廷之中大都是酒囊饭袋之辈,未必能办甚么大事呢!”
这可是大大折了乾隆的脸面,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手下全是酒囊饭袋,说明领导水平也不怎么样。稍有点水平的领导,都不会允许外人说自己手下水平低,更不会自己说这样的话,内部怎么批评怎么不满是一回事,“家丑”绝对不可外扬,如果一个领导对外宣称自己属下的水平都很低,只能证明此人压根不具备领导素质。事实上,领导为手下适当“护短”也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有利于内部凝聚力和个人威信,若是工作一没干好就把责任归咎于手下素质不行,只会让下面的人鄙视。
乾隆之后的表现也体现了领导素质——到底行不行,拉出来遛遛就知道,所以,他说“且不说朝中名将能吏,济济多士,即是兄弟身边这几位朋友,也均非庸手”,意在让自己身边这些御前侍卫中的精英人物表现一下。
虽说在心砚的干扰下,御前侍卫出了丑,但不能因为结果否定过程,乾隆的做法是绝对没有错的。
在手下不幸丢丑后,乾隆依旧不甘示弱,借观看陈家洛的折扇之机,评价纳兰容若,客观来说,乾隆(其实是金庸)对纳兰的评价十分到位——“纳兰公子绝世才华,自是人中英彦,但你瞧他词中这一句:‘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未免自恃才调,过于冷傲。少年不寿,词中已见端倪”,他希望以此反击陈家洛,告诉对方年轻人恃才傲物,绝无好下场。
仅从这一场交锋来看,乾隆是个好领导。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7 13:42:04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0)乾隆的权谋
3、肯吃亏的乾隆
说到乾隆的权谋,肯吃亏这一点是必须要提的。很多人提及官场之道,总爱强调什么眼明手快、什么城府深沉,其实都是些小儿科的玩意儿,官场上最需要的,莫过于“肯吃亏”。
换句话说,最眼明手快、最能揣摩上意的,莫过于肯吃亏的人,城府最深沉的,也莫过于肯吃亏的人。而乾隆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肯吃亏,更为难得。
想想太刚易折、过犹不及这些词吧,老祖宗早已用一系列的词句告诉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金庸更是在《书剑》中借乾隆之口,说出“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这一至理。而在官场之上,很多东西争是争不来的,机关算尽到最后也大有可能一场空,水到渠成才是最好的形态。
在现实中,刚出校门的人最爱抱怨工作中的不公平,但几年之后,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不声不响不抱怨的——肯干活,不计较,老实本分外加心胸豁达,哪个领导不喜欢这样的人?事实上,肯吃亏就是一种最好的积累,无论是工作成绩还是人脉关系,都在那些看似吃亏的小事中慢慢积淀。退一万步说,即便日后没有回报,肯吃亏起码也意味着承担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对自己的能力与心胸都是一种锻炼。
把话题引伸一下,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我个人觉得最可怜的就是那种年纪轻轻就很“成熟”,看起来极其醒目,做事情滴水不漏的人——抛开领导的忌惮、同僚的妒忌不谈,如果一个人“成熟”到一出校门就几乎没有缺点,那领导还有什么可以教他的?封建官场讲究“师生关系”,高官最爱提拔自己的门生,一来是官场上的派系需求,二来则是热衷于“言传身教”的成就感。心机最深沉的人,总会留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等待”领导指正,这种成就感的激发,能够让领导产生这样的想法:他是我栽培出来的,他是我的“自己人”。
说回乾隆,西湖一役,乾隆安排了重兵,加上大批御前侍卫和骁骑营人马,自以为可以马到成功,谁知道却处处被动,甚至绿营兵丁里也有不少红花会会众。虽然以骁骑营的实力可以一战,但终究不保险。乾隆的选择是放弃面子,知道小不忍即乱大谋,扔下一句“今晚湖上之游,赏心悦目,良足畅怀,多谢贤主人隆情高谊。就此别过,后会有期”,便撤退了。
很多人提到这一段时,都关注红花会的表现,我却认为乾隆的表现虽然狼狈,却更值得一提,从开始的踌躇满志到最后的隐忍退让,反差愈大,就愈难得。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09 19:47:17 +0800 CST  
哈,回羡慕李白:可能我当时刚好不在线吧——我一般更新帖子的时候才上线,其他时间都做游客啦,哈哈。

回月上海棠慢:我的是端午前一天,也是剖腹,哈哈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10 22:00:35 +0800 CST  
哈哈,都还是天涯的地盘呢,不过仗剑人气虽然不行,但终究名正言顺阿。
现在很少混论坛咯,哈哈。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13 16:18:03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0)乾隆的权谋
4、一场宫廷内的博弈
在《书剑》中,红花会的“斗争策略”为争取乾隆,相约一起光复汉室江山。这个斗争策略的前提为乾隆的汉人身份,而红花会恰恰掌握了这个秘密。
事实上,这条路线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胁迫式的合作是不具备多少成功基础的,陈家洛曾经用唐高祖李渊和宋太祖赵匡胤为例来说服乾隆,但乾隆要是因此而就范,那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傻瓜——李渊要是自己不想当皇帝,儿子说啥也没用,赵匡胤若真的忠于后周,那身黄袍也不会任由人家披在身上,这两个所谓的“胁迫式登基”,实际上都是再明显不过的政治阴谋。乾隆则不同,皇帝做得好好的,而且恰逢盛世,要啥有啥,被人逼着造自己的反,最后的成果顶多也就是从满人皇帝变成汉人皇帝,还得付出极高的机会成本,弄不好还就此玩完,感觉能爽吗?
也就是说,乾隆的合作意愿不大,只要稍微有些外力左右,就会让他改变主意。而让他彻底打消与红花会合作念头的,则是太后。
太后的出场看起来颇有气势,貌似心机深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确实也有不少人认同过她的老谋深算,但在我看来,失之于锋芒太过,牌打得太快,这固然会使乾隆转变立场,决然放弃与红花会的合作,但同时又等于把乾隆逼向另一个极端——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
按理说,太后出场之时,气势上是占据了绝对上风的——此时的乾隆,正身穿汉装,最怕被人发现。面对一个心里有鬼的人,其实不需要声色俱厉,只需静静往那里一坐,就足以压倒对方了。
但太后的表现却是满面怒容,言辞也十分刻薄,乾隆说他吃了油腻的烤羊肉不舒服,太后回敬一句“那是咱们的满洲菜呀,嗯,你做满洲人做厌了”,后面又来一句“你现今四十多岁啦,还要娘做甚么……你是皇帝,是天下之主,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爱撒甚么谎就撒甚么谎。”
如果就是这几句,也无伤大雅,毕竟老人家闹点别扭,发泄一下,做子女的也不会觉得有啥,但之后的话就有点火爆了——“怪不得你穿起汉人衣衫来啦!干么你还不杀我……你真要恢复汉家衣冠么?要把我们满洲人灭尽杀绝么?”
这就等于明摆着告诉乾隆,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太后掌握之中。乾隆也确实害怕了,毕竟他原本就心中有鬼,但这种撕破了脸、毫不含蓄的对话,也很容易把乾隆逼向另一个极端——毕竟,只要宫内有人知道他的身世,握有他的把柄,他的帝位就不安稳。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15 19:44:27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0)乾隆的权谋
6、乾隆的一石二鸟
前文里曾经提过,乾隆作为太平皇帝,自诩文治武功,虽是自卖自夸,但一来满清入关前后在政治制度上逐渐完善,二来康熙、雍正两朝打下良好基础,加上乾隆自身的努力,其对于中央集权的控制力度还是值得称道的。在太后早做准备的情况下,乾隆被迫现场将八旗兵权分给了八位王公,此举明显是削弱皇权,“不符祖宗规矩”,八位王公也心生疑虑,有的还想“明日还是上折归还兵权为是,免惹杀身之祸。”
也就是说,乾隆对亲王们的威慑力是极大的——有人可能会说,这虽然和乾隆自身的努力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乾隆作为满人皇帝的这一身份,一旦他是汉人之子的秘密暴露,那么八位王公会毫不犹豫地与之为敌。
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乾隆的努力并非白费,事实上,在生活中,你的任何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总会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乾隆在巩固皇权这方面的努力,使得他所要做的事情变得简单。也就是说,只有在他身份暴露的情况下,王公们才会倒戈相向,那他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毁灭自己是汉人的证据,封住太后的口。
至于太后,在连出昏招后,此时竟然还如释重负起来,打个呵欠说“这万世的基业,可要好好看着啊”,这个场面实在太过于讽刺。
而乾隆,此时已经想好了全盘计划。他让自己的私生子福康安率领骁骑营人马,让白振统领御前侍卫,分别埋伏。另外,他还安排了大喇嘛呼音克这样一个角色,许以“第三个活佛”的厚利,让他率领喇嘛火烧雍和宫大殿和绥成殿,并攻杀看守证据的旗兵。
乾隆打算用这个一箭双雕之计,将红花会和太后的势力一网打尽。虽然由于香香公主以性命警示,红花会做了防备,并成功脱逃,但太后掌握的证据却被毁灭。同时,红花会远走大漠,加上手上已无乾隆身世的证据,再也无力光复汉室,乾隆的帝位就此稳固。可以说,虽然没能捕杀红花会群雄,但乾隆的计划还是成功了。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16 22:53:12 +0800 CST  
金庸粉丝:我当年可能黑帮片看得太多,所以初看书剑的时候,也对红花会这一举动瞠目结舌,这么重要的证据,就这么给人家了,摆明逼人家耍赖啊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17 22:37:50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1)关于《书剑》的结语
1、红花会为什么没有路线之争
很多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论断:红花会注定失败。
我个人是很赞同这个结论的——红花会选择以乾隆的身世秘密为核心武器,希望与乾隆合作,本身就是一次政治投机,而政治投机注定有着高风险。而我在前文里也提到,让乾隆放弃自己的满清帝位,冒巨大风险,最后的“成果”是做汉人的傀儡皇帝,别说乾隆不答应,换成一个白痴也不会答应,也正因为这个明显存在悖论的方针路线,使得这次政治投机彻底成为一个错误,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红花会内部对这个错误的政治路线是怎样看待的?是团结至上、一致通过,还是存在反对声音?
细细翻查《书剑》,我没有看到内部的反对声音,而在六和塔上,陈家洛与乾隆盟誓,也仅有天山双鹰这俩脾气暴躁的老人家明确表示乾隆信不过。从内部来说,红花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难道大家都像陈家洛一般信任乾隆?我认为并非如此,在乾隆被关押于六和塔时,守夜的石双英、杨成协、孟健雄、安健刚和常家兄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满清统治和乾隆表示了不满,杨成协说了一句“要是四哥的伤治不好,归了天,那只好叫你(乾隆)抵命”,而作为非红花会嫡系的安健刚则更加直截了当,说“第一要抓贪官的头儿脑儿。插他的手指,烧他的屁股。”
而在红花会的其他当家中,赵半山当年是屠龙帮的重要人物,以反清为己任,徐天宏被满清政府害得家破人亡,阶级斗争的热情都是不容置疑的。乾隆虽有汉人身份,但毕竟是满清皇帝,那些刻骨仇恨又怎是可以随意抹杀的?
可偏偏,他们都没有对这个斗争方针提出异议。
其实这个问题很不可思议,我曾经分析过,在陈家洛就任总舵主位置之前,红花会曾经存在一场权力暗战——我们在这里假设这些猜测是真的,红花会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同派系。在政治斗争中,派系之争自然不全是路线之争,但路线之争却注定是派系之争的一种形式,或者说,隐蔽的派系之争往往借路线之争这个幌子走向台前,呈现公开化与合理化。如果我们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的路线之争在根源上都是派系之争,只是不同派系用来铲除异己的一种形式。
而在红花会面临如此重大的政治选择时,路线之争却缺失了,各派系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清除异己。这又是因为什么?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20 15:55:02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1)关于《书剑》的结语
1、红花会为什么没有路线之争
很多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论断:红花会注定失败。
我个人是很赞同这个结论的——红花会选择以乾隆的身世秘密为核心武器,希望与乾隆合作,本身就是一次政治投机,而政治投机注定有着高风险。而我在前文里也提到,让乾隆放弃自己的满清帝位,冒巨大风险,最后的“成果”是做汉人的傀儡皇帝,别说乾隆不答应,换成一个白痴也不会答应,也正因为这个明显存在悖论的方针路线,使得这次政治投机彻底成为一个错误,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红花会内部对这个错误的政治路线是怎样看待的?是团结至上、一致通过,还是存在反对声音?
细细翻查《书剑》,我没有看到内部的反对声音,而在六和塔上,陈家洛与乾隆盟誓,也仅有天山双鹰这俩脾气暴躁的老人家明确表示乾隆信不过。从内部来说,红花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难道大家都像陈家洛一般信任乾隆?我认为并非如此,在乾隆被关押于六和塔时,守夜的石双英、杨成协、孟健雄、安健刚和常家兄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满清统治和乾隆表示了不满,杨成协说了一句“要是四哥的伤治不好,归了天,那只好叫你(乾隆)抵命”,而作为非红花会嫡系的安健刚则更加直截了当,说“第一要抓贪官的头儿脑儿。插他的手指,烧他的屁股。”
而在红花会的其他当家中,赵半山当年是屠龙帮的重要人物,以反清为己任,徐天宏被满清政府害得家破人亡,阶级斗争的热情都是不容置疑的。乾隆虽有汉人身份,但毕竟是满清皇帝,那些刻骨仇恨又怎是可以随意抹杀的?
可偏偏,他们都没有对这个斗争方针提出异议。
其实这个问题很不可思议,我曾经分析过,在陈家洛就任总舵主位置之前,红花会曾经存在一场权力暗战——我们在这里假设这些猜测是真的,红花会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同派系。在政治斗争中,派系之争自然不全是路线之争,但路线之争却注定是派系之争的一种形式,或者说,隐蔽的派系之争往往借路线之争这个幌子走向台前,呈现公开化与合理化。如果我们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的路线之争在根源上都是派系之争,只是不同派系用来铲除异己的一种形式。
而在红花会面临如此重大的政治选择时,路线之争却缺失了,各派系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清除异己。这又是因为什么?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20 15:56:01 +0800 CST  
晕阿,一边说数据出现错误,一边给我发了两次,呵呵。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20 15:57:34 +0800 CST  
金庸政治学(11)关于《书剑》的结语
2、于万亭的政治选择
红花会内部没有路线之争,在我看来有几方面的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红花会的政治选择在上一代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书中,并未提及红花会的成立时间,也没有提及于万亭是第几任总舵主,但据我推断,于万亭在陈家洛孩提时代还隐身于陈府,也未被逐出少林,所以此时肯定不是红花会总舵主,而以红花会的规模和名气,又不像是创办仅十几年的帮会,所以我认为于万亭并非红花会的开创者。
但可以肯定的是,于万亭是红花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红花会在他的掌控下,一方面发展壮大(这个可以拿绿营中的红花会会众来作参考,以绿营兵丁的年纪,可以肯定他们都是近十年来加入红花会的),另一方面也在政治路线上发生演变。
这个政治路线的演变,就在于于万亭的身份。乾隆与陈家洛的生母是他的老情人,他是陈家洛的义父,掌握有乾隆身世秘密的证据,这个身份使得他做出了不同的政治选择,那就是放弃通过武力暗杀来反清复明,而是希望通过乾隆的身世秘密,促使其颠覆大清江山,进而达到“家天下”的目的——乾隆要是乖乖的,还可以做汉人皇帝,要是不乖,干儿子就可以取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没有过早暴露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是先进行了铺垫。比如将势力渗入清朝内部(如绿营),为日后举事创造条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清朝末年的新军,要是乾隆就范,内部就有了颠覆力量,如果不就范,这种势力的渗透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又比如他在内部提拔了少壮派文泰来,作为对无尘和赵半山两大势力的制衡,从而营造了三角形的政治形态,为日后的政治方向大转变扫除了派系障碍,这一点下文还会详细说明;另外,他早早将陈家洛送到袁士霄那里学艺,让这个太子党拥有人人羡慕的高学历,顺道获得天山那群世外高人势力的支持。
直到这些铺垫全部完成,他才带着文泰来进宫面见乾隆,揭开秘密。在此之后,不管于万亭去世与否,红花会都已经别无政治选择——于万亭不去世,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按既定轨道前进,去世的话,由他指定接班人,而陈家洛已经拥有了良好政治基础,接班顺理成章,加上各个派系的均衡状态,陈家洛也没有了决策障碍。
至于其他原因,我们在下一篇中再详细论述。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21 18:01:38 +0800 CST  
回恝凼荹:哈哈,是啊,所以我也提到了“乾隆要是乖乖的,还可以做汉人皇帝,要是不乖,干儿子就可以取而代之。”
我甚至认为,一旦计划成功,让陈家洛做皇帝是一个必然——乾隆注定是个跳板。

回rfr777581:呜呜,看书不细,暴露了,谢谢指正,老兄你看得仔细阿。但万恶的天涯,竟然不能编辑帖子。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21 21:28:22 +0800 CST  
又被发现错误了,嘻嘻,欢迎纠错捉虫
楼主 笨笨大头  发布于 2009-06-22 20:39:23 +0800 CST  

楼主:笨笨大头

字数:318002

发表时间:2008-12-30 01: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03 22:01:36 +0800 CST

评论数:2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