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入观

长老道:“徒弟,真个是一座观宇。”沙僧道:“师父,观此景鲜明,观里必有好人居住。我们进去看看,若行满东回,此间也是一景。”行者道:“说得好。”遂都一齐进去。又见二门上有一对春联:(原文)
鲜明。出色、漂亮。
看到这通碑之后,三藏道:“徒弟,这里真的就如悟空看到的那样,是一处在大道的道与德中修行的境界所在啊。”沙僧道:“师父,从这个境界的表现出来的景致来看。这是个超出于以往我们所走过的境界的美好境界,这个道家的境界所在必然有好的思想居住其中。我们走到这个境界中看看,若到了我们的西天取经之行已经得到圆满,可以回到东土去了的时候,这里也是我们走过的一个景致,一个值得我们观玩、欣赏其中美好的地方。”行者道:“说得好。”对沙僧之言极其赞同。就这样三藏师徒四众一齐走入这表现道家的规律与规则的所在。又见那二门前,就是他们走入这境界中更进一步看到的境界表现。首先,这是一副春联,就是说当取经人走进万寿山五庄观的时候,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只见这春联上写道:
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原文)
长生。意为永远生存。
不老。容颜不老,身体不老。跟须菩提祖师“老阴不可化育”对照的话,就是永远具备改变和孕育新的思想的能力。
府。荟萃或聚集的地方。
家。学术流派。
这里是永远也不会死亡、永远也不会消亡、永远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无法改变和无法孕育出新的思想的能够让神识获得滋润的来自上天的指引的升华的思想汇聚的所在。是与天同存的在道与德中修行的学术流派。
行者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此话说。”八戒道:“且莫管他,进去!进去!或者这道士有些德行,未可知也。”及至二层门里,只见那里面急急忙忙,走出两个小童儿来。看他怎生打扮:(原文)
说大话。语言表达不符合现实,夸大说话的内容。
唬人。通过某种方式欺骗、吓唬某人。
德行。指道德品行的素质。
急急忙忙。因为着急而行动加快,匆匆忙忙。
看到这幅春联之后,行者这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第一反应就是这幅春联写的太大了,大而不实,就听他笑道:“这个境界中的这些在道与德中修行的思想在这里说些夸大事实的话来欺骗和吓唬人。我这难以改变却如同婴儿般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在上一个大阶段大闹天宫的时候,在那位于大道之上的古老君王的门户之前,也没有看到这样话语。”八戒那取经的真情发出他的声音道:“暂且不要管他是不是骗人,进去!进到这在大道的道与德中修行的境界所在!或者这里面在其中修行的思想真的有些道德品行方面的素质,也不一定呢。”就这样在八戒的取经的真情的作用下,他们进入了五庄观的更深一层境界之中。等到他们进到这更深一层境界之中的时候,就见里面有两个还在成长中的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以一种并不平静的刻意提高自己速度的状态表现出来。你看他大道的规律和规则的作用下呈现出的模样:
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鬅。道服自然襟绕雾,羽衣偏是袖飘风。环绦紧束龙头结,芒履轻缠蚕口绒。风采异常非俗辈,正式那清风明月二仙童。(原文)
骨。构成其思想的内在坚定部分。
清。洁净、清澄。
神。头脑中的思想。
爽。明朗、清亮。
容。相貌。
颜。面容、脸色。
丽。好看,美丽。
丫髻。谓梳着丫形的发髻。意思是说其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并非真正佛法。
短。缺点。
短发。指的应该是有些比如前额或两侧边缘的头发比较短,不够编在丫髻里。
鬅。形容松散。
短发鬅。就是有些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因为有着自身的问题,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状态。
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鬅。构成其思想的内在坚定部分是洁净、清澄的,其头脑也是清楚、明白的,不管是其思想的表现还是焕发出来的色彩都是非常美好的。他们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被他们刻意约束着,不过这种约束依旧不能让其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与真正的佛法相合,一些有问题的思想则处在不受约束的松散状态。
道服。源自大道的规律和规则所形成的法门。
自然。天然,非人为的。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襟。上衣和袍子胸前的部分。
绕。(问题、事情)纠缠。
羽。鸟类或昆虫的翅膀。
羽衣。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这里指的是能使人获得升华的法门。
偏。偏偏。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含有“凑巧”、“恰恰”的意思。
袖。衣袖。在衣服的左右两侧。
飘。飘然。形容飘摇的样子。
飘摇。是指在空中随风摆动。
道服自然襟绕雾,羽衣偏是袖飘风。以大道的规律和规则形成的法门非常自然的呈现于这两种思想之上,看不到这两种思想有丝毫被道与德束缚而显得不妥的样子。不过这看不到丝毫不妥的以大道的道与德形成的法门的前面,却有些东西纠缠着他们,使他们处在一种迷茫和困惑之中。他所着的是道与德所形成的可以使其获得升华的法门,可是其念头却偏偏从这法门的左右两侧以不正的、摇摆的姿态飘然而出,始这本来从能够让人获得升华的思想中表现出来的念头呈现出并非真正佛法的姿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5 11:56:51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5 21:37:58 +0800 CST  
殿景

环绦。指用丝编成的腰带。
丝。蚕吐的像线的东西,丝绸的原料。
蚕。和蝉对照,代表的是还没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思想。
龙。主导思想。
头。念头。
结。条状物打成的疙瘩。
芒履。芒鞋。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草鞋称为芒鞋。同时“芒”是“盲”的谐音。
轻。数量少;程度浅。
绒。棉、丝或毛制成的上面有一层细毛的纺织品。代表细微的毛病、问题。
环绦紧束龙头结,芒履轻缠蚕口绒。他们的身体行为被还没有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思想紧紧束缚着,那种“以主导思想为作为一切思想的主导,所有思想都必须尊崇主导思想”的念头是他们这思想上的难以解开的疙瘩,他们所走的是以思想构成的道路,不过又因为这念头遮挡了自己的真实观点,使自己的真正观点无法表现出来,也无法真正看清事物。虽然现在这种状态的表现已经比前面要轻了很多,却还是缠绕着他,使其无法真正从中摆脱出来,使自己看不清真正的道路。那还没有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欲望表现出细微的问题。
风采。人的仪表举止(指美好的)。
异常。不同于寻常。
俗辈。平庸、鄙俗的一类人。
风采异常非俗辈,正是那清风明月二仙童。虽然有上面那些问题,不过他们美好的外表和行为表现使他们看起来一定不是平庸、鄙俗的人,来者正是那清净的念头和在黑暗之中能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纯洁的光明的思想这两个虽然已经升华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
那童子控背躬身,出来迎接道:“老师父,失迎,请坐。”控。掌握,操纵。
躬身。古代一种类似鞠躬的礼节。把腰弯到膝盖处,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老师父。对年长僧侣的尊称。
失迎。因为没有亲自迎接而表示歉意。
这两个还不能真正明礼的童子控制着他们的后背,给三藏躬身行礼,出来迎接取经人一一行。他们控制后背给三藏行礼,说明他们的这个礼行的不自然,说明他们本身是不愿意给三藏行礼,只是在师父的交代下不得不这么做。“迎接”二字则说明他们和三藏师徒四众并非一家,是有对立面的,取经人一行要在这清净的念头和在黑暗中能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的纯洁的光明的思想的接引下,方才能够走入这五处神识都呈现出庄严姿态的在大道的规律和规则下修行的道门境界之中。就听他们说的:“值得敬重的佛门中的修行人,我们没有亲自迎接你们进入我们这个境界之中,失礼了,请端坐于我们这在道和德中修行的境界之中吧。
长老欢喜,遂与二童子上了正殿观看。原来是向南的五间大殿,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那仙童推开格子,请唐僧入殿,只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设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有方便整香。(原文)
正殿。主殿。位置处于正中的主要殿宇宫殿或庙宇里位置在中间的主殿。
向南。朝向南边。一般建筑物都是坐北朝南,面向阳光的。同时帝王也都坐北朝南。
五.五行。此观名为“五庄观”,五间大殿,分别代表五五处神识的高大境界。
大殿。指大的宫殿,主要的宫殿大厅。
雕。雕刻。在木、石、骨、金属上壳镂。
格子。引申指上部有空栏格子的门或窗。
见到面前的两个道家的童子对自己如此尊敬,三藏这年长德高的思想非常的高兴,就在儿童子的接引下走上了一条在道与德中修行的向上之路,来到这境界居中的主导境界中观看这主导境界的表现。取经人看到这个境界的主体部分有着五处神识的高大、华美的境界,这五处神识都朝向对应阶段来自天界的,真正能给世间带来光明的思想的主导思想,五处神识中所有思想都在主导思想的作用下行事。这五处神识所形成的高大、华美的境界都表现出上面看起来非常光明,可下面就开始变得暗昧不明的状态,又刻意通过外在力量形成固定的美好姿态的上部有“空”表现出来,而下部却没有“空”表现出来的境界。
此中上部的“空”是源自在这一阶段真正给世间带来光明的思想,也就是上天真意。下部无“空”,就是下面只是盲目按照主导思想去做,是一个机械、固定的表现。就是说主导思想告诉说该怎么去做,该采用什么样的规律、规则,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下面就这么去做,却对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并不明白。就说出了四梵天和圣界四天的区别,只有人身,而不具备一个人的真正思想层面。而这种境界却是进入那大殿的门窗,就是说不管明不明白,只要能真的,没有任何借口和推脱的照着去做,就是能够看到这境界的内部景象,能一步步的通晓天道的门户了。
那仙童推开格子,请唐僧入殿,只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设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有方便整香。(原文)
只见。指只是看见、听到、唯一发现。
装。修饰,打扮,化妆。
朱红。有正红色、比较鲜艳的红色、和介于红色和橙色之间的红色三种解释,不知道是哪种,不好断定。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
一副。常用在成对或成套的事物。
炉瓶。
琢瓷做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均,闭閤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杨万里所写的《焚香》诗中,叙述了用隔火之法焚龙涎香,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取香不取烟”的目的。这种隔火焚香法,需要一套焚香工具,后来形成了特定的组合方式,被称为《炉瓶三事》。此中这副炉瓶的出现,是说在这个境界中有一整套的让能够发出自身美好气息的思想将其美好气息表现出来,却又能够将其中的尘埃隔绝,使其所产生的尘埃不表现出来的由成器的思想所构成的法门。
那已经升华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清净的念头和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程度光明的纯洁的思想通过他们的力量,通过清净的念头和纯洁的思想按照其中的规律和规则去做,遵守其中的道德标准,以此打开了进入其主导境界的门户,请从欲望中来的佛门修行人进入这主导境界之中。只见到这大殿上没有什么神灵供奉,只在大殿的正中墙壁上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两个大字。
在这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前面,是一种在道的作用下呈现出美好色彩和美好姿态的已经成器的法门,不过这法门的美好色彩和美好姿态只是其外在表现,那道也只作用在了附于其上的外在表现上,这法门的本质是什么样的,并不清楚。
这法门承载着一整套以神识真意构成的能够让思想的美好气息表现出来,却又能将其在表现出其美好气息的同时所产生的尘埃限制住的已经成器的法门。在其旁边有随时可以将其美好气息表现出来以供奉天地的完整的思想。
至于这“五彩”到底是什么含义,指的是世间五行,还是五庄观所表现出来的五处神识?还需要再想想,等明天或后面的时候再谈我的理解。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7 09:47:54 +0800 CST  
三清

首先,关于“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字”还没有明确的想法,暂时等到后面再说吧。
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道:“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原文)
左手拈香。左手边是较为尊贵的方位,三藏以左手拈香,应是表示他对天地的敬仰。
匝。遍,次。
三匝礼拜。就是以礼拜了三次。故人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就是说这里三藏礼拜这“五彩装成的天地”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的敬重,非常的真诚。
仙界。古代神话中仙人生活的地方。在我的理解中,仙人对应的就是升华的思想,怎么才算升华呢?与更高层次的道相合,或者是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里理解“仙界”是升华的思想所在的境界。
供养。用贡品祭祀。个人理解就是指将自身所得的美好成果和食粮支撑表现出来,以供自己所敬奉的祖先或神灵受用,既表示自己的尊敬,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加持或福报。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圣境,也指居于三清圣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宸道君灵宝天尊、万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虚无。道家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生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自然。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西游记》第二回形容须菩提祖师讲道的时候有句“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这个自然可能就是开明的意思。自然界。或者就是指道家所说的“三十六层天”。
大罗。意为一切空间永恒逍遥。个人认为也可能有罗网之意。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他们是三清天的至高神,三清天之上还有大罗天,这个大罗天可能是永恒逍遥的意思,三清则是大道这种永恒逍遥的境界了。可是这三清天到大罗天也是有境界相隔的,所以三清也是构成三种罗网,使人不能轻易从中走出去的守门人。而且三十六层天虽然有层次之分,但既然有层次之分,就是应该是属于一个系统之内的,所以这大罗天到底是个……到这里,我忽然有个想法,就是“罗”是“包罗”之意,大罗,将所有的这些都包罗其中的意思。就是说这“世”的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三清之中。三清就是这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的构成者。
清。洁净、清澄。
三清。三种洁净、清澄之物。
境。地方,区域。
三宝。这里指的应是道家三宝。出自老子《道德经》地六十七章,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也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谓。认为,以为。
肖。感觉这里应是“相似”的意思。
细。细微。细小。
慈。和气,善良。
俭。约也。——《说文》。这里取说文中的这个意思,约束之意。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君子以约束自己的品德躲避灾难,也应该是约束之意。
为。做。充当。
先。尊崇,重视。
勇。有胆量,敢做。
器。器物。个人认为是代指有用之物,可以发挥自己作用的东西。
长。辈分大,居位高者。
个人认为这段《道德经》的意思是说:“天下都认为我所说的“道”比别的学说大,似乎跟别的学说不一样。就因为我所说的“道”比别的学说大,所以才会似乎跟不同于别的学说;如果跟别的学说相似的话,你早就变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宝物,我持有并保留他们;一是和气、善良;二是约束;三是不敢以天下所尊崇的思想自居。和气,善良,使我有胆量,敢于去做一些事情;能够约束自己,所以能够使自己达到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境界之中;不敢作为天下所尊崇的思想,就使我随时都以一个谦卑的姿态成长,所以能够让我这道成为所有能够发挥自身作用的思想的最高位置。如果舍弃和气、善良,一味的敢于做事情;舍弃对自己的约束,却要什么都去做;舍弃礼让而要居于尊贵的地位,就会死亡。和气、善良,用于作战,就会取胜,用于自守,就会坚固,如果上天要想救护某人的话,就会以和气和善良守护他。
此中三宝,应是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种品德完全具备。
天尊。是道教术语中的一个尊称,是指道教信徒用以尊称地位最高的神仙。
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大道包容万物的本体;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的开明的处在永恒逍遥的境界之中,又同样代表大的罗网,将人限制在某一境界之内的将所有的“物”包罗其中的三种洁净、清澄的思想,并因各自的表现形成各自的境界和这个境界中的主导思想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种品德齐备的道和德中地位最高的神仙。(或许他们本身就是这“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的自然,或是组成部分,这个就不好说了)
开化。思想开通,不顽固守旧。
首。最先;开始。
登。本意:上车。升,上,从下而上。
盘古。盘古开天,分清浊。取的应是真正分清清浊之意。这里未取“开天”之意,因为如流沙河中那种形成自身大圆满境界的思想都可以说是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其中也有无数众生按照其规则生活着,这种境界对我们来说相当高了,可似乎不算真正特别高的境界。而真正的分清是非、清浊则似乎要难的多。
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如玉般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纯洁、珍贵的清洁、清净的圣人的境界,没有比其更高的思想的开明的,不顽固守旧的第一个达到盘古所要做的真正分清黑白的境界的,居于众“元”之始地位的的最为尊贵的神仙。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8 11:27:34 +0800 CST  
灵宝天尊

上清真境玉宸道君灵宝天尊。又称:上清真境太上大道玉宸道君灵宝天尊,大罗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玉宸道君、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等。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曰灵宝君灵宝上帝”,由大道赤混无元玄黄之气化生。
上。指上面。什么的上面?太清的上面,也就是位于大道之上的洁净、清澄的境界。
真境。代表上天真意的境界。
太。太一。大道。太上。大道的上面。
宸。屋宇,深邃的房屋。封建时代指帝王住的地方,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道君。“君”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道君”的意思应是道中的最高统治者。
灵。万物有灵,与大道相合的部分。
宝。珍贵的。
上清真境太上大道玉宸道君灵宝天尊。位于大道之上的洁净、清澄的代表上天真意的境界中,体现大道之上的大道的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如玉般纯洁、珍贵的帝王,道的最高统治者,与大道相合的思想中尊贵的地位最高的神仙(上清真境玉宸道君灵宝天尊的含义包含其内)。
从灵宝天尊的名号和所居天界来看,还要位于大道之上,按理说老君是大道的代表,是所有的思想都必须尊崇的,可是灵宝天尊还要居于大道之上,是大道之上的大道,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感觉这里面的道理就跟佛门中说人从无始无明中出来,直到大觉的这个阶段里一直在受苦是一个道理。按理说所有众生都应该遵循大道,都应该按照大道去做,这样众生才能在和谐的状态中生活。可是这种要求能做到么?对于没有步入大觉境界的众生来说是做不到的,这个时候如果一味的、机械的按照大道去要求众生,而不是让众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那么众生就会处在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中,虽然从无始无明中走出来了,却依旧在永远的“无名”之中,不会有丝毫进境。所以这个时候,要做的就不是依照大道行事,而是依据众生的特点,给众生设置对应的磨难,使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问题。而这种做法,其实才符合上天真意,上天之意可能不是让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过得好的,而是要人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问题,就如唐僧取经一步步遇到的妖魔一样,在其遭受苦难的时候,也能够通过其中的磨练来提升和完善自己。所以此时的这种超出大道的规律和规则的事情却是上天真意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上天针对众生的特点而设置的磨难,其用意是要让众生在苦难中认识和改正自身对应的问题,使人能够走向大觉的,所以也是大道的表现,也与大道相合,是大道之上的大道。灵宝天尊在高过大道的境界上设置这些磨难,也只是为了让众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改正自己的问题而已,没有其他的恩仇私心,所以他是如玉般纯洁珍贵的帝王。
那么这上天真意一旦确定就不会改了么?当众生认识并改正自身问题之后,自然会始这上天真意变动,从磨难中走出来。这里面从《封神演义》上似乎更容易理解。当纣王执政七年与一个小道之数相合的时候,就去祭拜女娲庙,看到了一个最美好的思想,并因之改变了他原来的一切,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时候,女娲、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就开始发挥各自的作用了。代表青玄祖炁的元始天尊和通达天意的通天教主更是展开了一场恶战,直到万仙阵后,奠定了武王的胜利,到纣王自焚于摘星楼的时候,就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时候,正好是纣王二十八年,周天天道行完的时候。值得一提的是,纣王自焚于摘星楼和武王入朝歌,有浴火重生之意。所以玉清圣境的元始天尊又在上清真境的灵宝天尊之上,当人成圣之时,也就从上天真意的罗网中走出去了。
另外,我们看《封神演义》经常看到元始天尊说“天意如此”,本来灵宝天尊在大道的规律和规则之上将众生置于特定的境界之中,使其遭受苦难,是真正的天意。可真正的天意又不是让人永远居于其中,而是让人能够一步步的逐渐从中走出来,所以当人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以从特定的磨难中走出来的时候,天意就又到了元始天尊那边。所以上天真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数之中存在着他的变数。
大罗灵宝天尊。在一切空间永恒逍遥的大境界的罗网,与道相合的思想中宝贵的,地位最高的神仙。
上清大帝。位于大道之上的洁净、澄清的已经达到大觉境界的“域”的创造者和统治者。
太上大道君。在大道之上的大道的最高统治者。
玉宸道君。如玉般纯洁、珍贵的,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帝王,道中的统治者。
元。首。
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大道之上的洁净、清澄的境界居于高位的圣人,大道之上的纯洁、珍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大道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
一炁。一种能量和最基本的生理机能。也就是真正的“大道”。
化。变也。——《说文》。教化。
禹。大禹治水的“禹”。
馀。“余”本意“剩下的”,“食”和“余”联合起来表示“剩下的食物”。
禹馀天。传说大禹曾经遭受九年水灾,大禹也被后世认为是治水有功的帝王。如果按照我对《西游记》的理解方式,就是在大禹的那个时候,九处神识都曾被性情淹没,大禹则在治理这泛滥的性情中有功。大禹是采用疏导法治水的,就是疏通人的性情,使性情在人身上合理流通,不但不会泛滥,甚至会滋养一方众生。不过大禹似乎并非没有将人身上的性情完全治理好,江河的问题依旧会显现,就是说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成果还没有得到。居于此天,应是代表主要方面已经做到了,却还有些剩下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些剩下的成果没有得到,是一个还未登盘古,不能真正的做到分清黑白的境界。
元气。道家术语。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原始。最初的。
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曰灵宝君灵宝上帝。在大道的教化下或大道所化的三种洁净、清澄境界的在大道之上的洁净、清澄的,居住在已经治理完性情方面主要的问题,却还有些问题没有治理好,还要受用其中成果的真正登上大道之上的清洁、澄清的境界中的最初的能量所构成的众多与大道相合的宝贵思想的君王,以与大道相合的宝贵思想存在着的居于所有诸天之上的创造者和统治者。
需要注意的是玉宸道君只是居住在这个境界中,以这个境界中的统治者的姿态存在着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9 09:50:01 +0800 CST  
@频空调和 2019-07-28 19:24:03
楼主加油
-----------------------------
谢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9 09:50:13 +0800 CST  
太上老君和四帝、罗天诸宰

万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清仙境混元教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
关于太上老君的记载太多了,前面也说过一些理解,这里还是从这两个名字来说吧,具体还得去查道教资料。
万。极言其多,极言各不相同。
教。宗教。教导,教育。
混元。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
教主。指某一宗教的创始人或最高领导人。
万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数量极多,各不相同教化世人的教派的不去区分好坏黑白的这个创始人和最高领导人,位于大道之上的古老君王,代表道和德的地位最高的神仙。
太清仙境混元教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代表大道的洁净、清澄的真正升华的思想所处的境界,好坏黑白各种各样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人,所有欲望中散发自身光明的思想中最开始的思想和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位于大道之上的古老君王。
太上老君掌管太清仙境,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了与大道相合的道与德,就是真正升华的思想了,可是这些真正具备了与道相合的道与德的思想却居于上清真境之下,就是说任何升华的思想是不能干涉上天真意的。因为上天真意是要人在苦难中认识并改正自己对应的问题,如果因为自己的所学就对其加以干预,虽然看似善心,却起不到对应的效果了。所以佛家有六道轮回之说,各种道中有对应的磨难,有各自的劫,如果没有这些磨难,没有这些劫,那众生不受其中的痛苦,又怎么会愿意从中走出来呢?
太清境是在第三十三天,比上清和玉清要低,那难道太上老君就真的不如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么?其实我们看《封神演义》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元始天尊的十二门人,甚至包括元始天尊,他们都不见得比通天教主及门人要法力高强的,很多时候都要找太上老君帮忙,而只要太上老君一出现,那基本上阐教这边就赢定了。就是说只要大道在哪边,哪边就会赢。灵宝天尊虽然是“上清高圣”,“真登太上”,却也只是“太上大道”玉宸道君,虽是太上之大道,却也依旧是大道,也没有出离大道的范围的。元始天尊居于玉清之境,如果不尊大道,何来洁净、清澄之说?何来“首登盘古”?所以太清天的境界看似最低,其实上清和玉清境界都是以大道为基础建立的境界,《封神演义》中老子一炁化三清那段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三清境界都是大道所化,依旧在大道之中。所以可能的一点推测是,上天真意也不见得就是不可变的,关键要看能不能与对应点上的大道相合,能不能领悟真的大道了。就是上清灵宝天尊,也只是要众生改掉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要真的将众生永远置于磨难之中。
四帝。是道教所崇奉的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的合称,分别是指中央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是辅佐玉帝和三清的四位神祇。《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的创造者,四御是统御天地的万神者。
紫微大帝。被视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统御诸星和四时气候的神灵。
南极长生大帝。居高上霄府,号玉清真王,而于九天界化身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居玉枢府统御雷部。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被视为辅助玉皇大帝掌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世间兵革的神灵。
后土皇地祈,被视为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和大地河山之秀的女神。
罗天诸宰。没有具体含义。前面三清都是走出大道的道家最高神,四帝则应是还没有走出大道的依旧在大道中的处于大道顶端的最高神。那罗天诸宰就是构成上天的罗网中的各种各样的境界的与道相合的主导思想,他们位于大道之下,是天罗地网中的一个点,有着属于他们的那个境界,是天地中小罗网的概念,比如前面所说的“一佛国在一沙中”,那么这沙中作为主导的这个佛,就是构成这沙中罗网的主宰。
见到大堂之上供奉的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字,三藏以极其虔诚的姿态非常尊敬的将自身的美好气息表现出来,供奉天地,表现出他对天地的尊敬和对五庄观中这些供奉天地的在大道的道与德中修行的人的尊敬和认可。礼拜完毕,在行者那“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的来自取经的真心的想法的作用下,三藏回过头来重新看这件事情,就有一个问题产生了。三藏对清风、明月道:“既然你们是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那与大道相合的升华的思想所在,那么你们为什么不用你们的美好成果和气息来供养处于道家最高境界的已经从大道中走出去,已经立于大道之上的最高神灵;和虽然还没有从大道中走出去,却已经处于大道的最高层面的神灵;以及在大道中各个层面、各个位置上居于主导地位的神灵呢?”
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原文)
当。恰当。
谄。谄媚,曲意迎合。
曲。使弯曲。
佞。巧谄高才也。——《说文》。巧也。——《广雅》。
谄佞。个人理解是:为了迎合而巧妙的让自己的本意发生一定的改变。为了迎合谁呢?个人认为应是为了迎合众生。大道是固定的道与德的标准,虽然人人都想要成仙,想要成佛作祖,设置想要成为三清那样立于大道之上,甚至立于三清、玉帝等大觉之人之上的思想,可是这些固定的道与德的标准却并不见得是人们所喜欢的,再加上这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自然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学道。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入道门之中,学习这里面的道与德,就需要根据对应的人巧妙地将对应的思想进行改变,来满足对应的众生的这方面的愿望,以此入手,让更多的众生走入道门中来。所以那罗天诸宰都是因此被谄佞出来的。
这些被谄佞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道因为其为了迎合特定众生,都随着特定众生的意愿发生了一些改变,所以这罗天诸宰,并不能真正的与大道相合,只是大道特定位置的特定的点。但是人有个特点,就是越学越爱学,境界越高就越想往更高层次走;而且人的欲望很难满足,比如人饿的时候吃饱就可以了,吃饱后就要吃的更好,就要有色欲和其他方面的要求;所有的这些要求都会成为促使众生学习领悟更多、更高层道的动力,这动力会使人从这为了让人学道而刻意更改的道中走出来,这样一点点的走出来,领悟大道,甚至最后立于大道之上,镇元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30 11:18:05 +0800 CST  
九曜星君

镇元子的目的虽好,可是这些被谄佞出来的罗天诸宰,都不是真正的大道,在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其问题也会表现出来,将众生束缚其中,成为众生走向更高境界的阻碍。所以这罗天诸宰就如那乌巢禅师,过了”三十里“的这个范畴,就会从助力变成阻力,成为阻碍众生成长的妖魔。就如武王身在岐山面临的讨伐,和出岐山后的五关,必须要战胜之方才能够前行。那些有着自身所学之人虽然不能对事物加以干预,可是到了与道相合的时候就必须要表现出来帮助其中之人度过难关,就如万仙阵中老君拍掌的那句:“周家不过八百年基业,贫道也到红尘来三番四转,可见运数难逃,何怕神仙佛祖。”后面不但老君来了,连老君的师父不也来了?可见如果对应的时候不肯表现出来,不肯去做,那其本身也就不够称作一个修行之人了。这只是个人感悟之言,不知道对错,不过如果真像前面所说的“天仙是真的能够按照圣人的旨意行事”的境界标准的话,那能否真的感受到上天真意和能否真的按照上天真意去做并与上天的要求符合,就是是否能够迈入天仙这个境界的门槛了。
人,或者即使是修行人,其思想和愿望也不见得都是与道相合的,甚至因为道是在不断改变的,所以两者之间会常常会发生冲突,甚至会有着很大的冲突。所以或许那些传说中为我们所敬佩的神仙,也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抉择,在道与亲情、友情的冲突,道与利益的冲突,道与自己的愿望和观点的冲突,还有道与人性的冲突;都要在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中抉择,其中的成与败或许就在一念之间,不过这一念却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所以难过之局,应该皆有生路,只是看能不能找到生路,并真正领悟其中的道,达到其境界。如果无有生路,那就与“天地覆载群生,至仁至善”的根本相违背了;那些仙佛中人,也就不配为人所敬重了(再次强调下,只是个人看法,我也不是真正的佛道信徒,对错不知)。
听了三藏之问,清风、明月两童子笑了,这一笑,说明他们看出三藏不知道他们这五处神识都处于庄严状态的在道与德中修行的境界,在道门中的位置之高,就听他们说道:“不瞒您这能够教导我们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说,‘供养’这两个字,对于您说的三清这已经走到大道之上的境界的道家最高地位的神仙,在礼数上还算恰当的,至于三清之后的,他们还承受不了我们这境界中的发出美好气息的欲望呢,他们都是那教导我们成长的能够镇守天意的思想为了迎合众生的愿望而将大道在一定层度上进行改变而产生的。”
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原文)
何为。为什么,何故。
朋友。意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识在一定层度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镇元子是三清的朋友,就是说他和三清是在一个境界上的,就是说五庄观这种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中的与大道的道与德相合的境界中的最高境界,是可以让人走出大道,立于大道之上的。
故人。旧友,老朋友。
九曜。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道教语。日的别称。九星为:日曜(太阳)、月曜(太阴)、火耀(荧惑星)、水耀(辰星)、木曜(岁星)、金曜(太白星)、土曜(镇星)、罗睺(黄幡星)、计都(豹尾星)。
日曜(太阳)。能够给世间带来真正来自上天的光明的思想中散发着光明的主导思想。
月曜(太阴)。来自上天的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思想中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就是能够给神识带来清净的禅门思想。就如明月一般,禅门思想能够给黑暗中的人带来一定层度的纯洁的光明,让走在其中的人不至于完全陷入黑暗不明的状态之中。
日曜和月曜又称太阳和太阴,说明他们都是与大道相合的,只有与当时大道相合的思想和对应阶段的禅门思想才是真正的来自上天的给世间带来真正光明的思想和能够真正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如果不能与大道相合,那他们就不算是日曜和月曜了。
火耀(荧惑星)。人欲望中发出太阳般光明的主导思想。
荧。光亮微弱的样子。眼光迷乱;疑惑。
火曜。代表的欲望中如太阳一般照耀着欲望的思想,是欲望中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一般的情况下是与那来自上天能给人带来真正光明的思想相合的,不过“道可道,非常道”,随着“道”的不断改变,这欲望也在不断的改变,所以这火曜星和太阳星也就开始区分开来,当其达到一定层度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看一些古代小说,好像荧惑星大多是以八九岁的身穿红衣的儿童身份出现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此时的这欲望中的主导思想已经能够发出其微弱的光芒,使人的思想受到影响,在原来的思想和新表现出来的欲望间处于迷乱和疑惑的状态之中。
水曜(辰星)。性情中如太阳般的主导思想。
辰.本意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
水曜,是人性情中如太阳般的主导思想,其特点就是虽然一般时候是以日曜和月曜为主,与日曜或月曜相吻合的,不过人的性情是不会处在永远的处在某一种状态中的,随着道的改变,性情中的主导思想也会发生改变,从蛰伏中醒来,蠢蠢欲动,并在人身上造成极大的震动。
木曜(岁星)。人身上发出太阳般光明的主导思想。
岁。年。指时间。
木曜。人身上如太阳般的主导思想,任何一种思想成为人的主导思想的时候,那么新的阶段就要开始,人就要为这种思想努力去做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31 11:07:34 +0800 CST  
九曜和元辰

金曜(太白星)。神识真意中发出太阳般光明的主导思想。
太白星。太白金星,启明星。
金曜。神识真意中发出太阳般光明的主导思想,当一种思想获得神识真意的认可,获得人真正的念头、真心、真情、真志和真意的支撑的时候,就会在这神识真意的引导下使人获得新的光明。不过需要注意,太白金星不是太阳,就是说太白金星能够给人以真正的指引,却不能给人真正来自上天的光明。这是一个黑暗中的引导,是黑暗像光明的过度阶段。
土曜(镇星)。人坚定念头中发出太阳般光明的主导思想。
镇。镇守。用武力维持安定。
土曜。当某种思想成为人坚定念头中散发太阳般光明的主导思想的时候,就会拥有这些坚定念头的力量,镇守住这个思想。
罗睺(黄幡星)和计都(豹尾星)。
相传罗睺是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辛悉假所生之子,为一阿修罗。他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是多龙尾,性残暴,好为非作歹。
毗湿奴是印度教主神之一。他是保护神,与破坏神湿婆并称是印度教两大主神。
当年毗湿奴也阿修罗斗争了上千年,终于暂时讲和,由于天神与阿修罗在印度教中均仍处在六道轮回之中,二者协议搅动大海,获取海底的长生不老之水。毗湿奴大神化作巨龟潜入海底并,其他神魔将曼陀罗山压在海龟背上,把婆苏吉蛇缠在山腰,以山做搅棒,蛇做绳索,搅拌着海。
当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以制不死之水时,罗睺阿修罗混在天神队伍里偷喝不死甘露,结果被日神苏利亚和月神索玛发现,向印度大神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罗睺已经喝了不死之水,成了不死之身,他的上半身变成了黑暗之星,为了报复日神和月神打小报告,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蚀和月蚀。下半身仍维持多条龙尾的形态在宇宙中流窜,成了扰乱天际之星,也就是彗星。
由于罗睺生前的个性,死后所化的罗睺、计都双星都被视为不详之星。
我们可以看出,在印度神话中,罗睺是吞噬日月光明的,计都则是出现在夜空中,使月亮的光明收到干扰的。而在中国的道家体系中,指的是围绕北极星运转的北斗七星之外的两个辅助星。
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地轴。北极星又称北辰、紫宫、紫微垣。紫微垣上古三垣之一,传说中是天帝的居所,也就是三清四帝中的“四帝”或其一的居所。所以北极星代表的很可能是大道,九曜应是依据大道运转的九种发出如太阳般光明的对人造成影响的思想。具体猜测一下。
人本身在一种与大道相合如太阳般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太阳)的照耀下,可是随着道的改变,这种思想的问题也渐渐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如罗睺吞噬了太阳的光明一般,太阳的光明渐渐变得暗淡,人开始进入黑暗不明的状态之中。不过在这种黑暗不明的状态中,那禅门思想的修行成果开始表现出来,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的清净,让人虽在黑暗不明的状态中,保持清净的念头和一定程度的光明。不过这禅门思想与前面的主导思想是相匹配的,对应的主导思想有问题,那对应的“禅”就肯定也是有问题的,所以就会有其他的思想在黑暗的神识高处表现出属于他的光明,使得对应的禅的光明受到影响,渐渐地,这对应的禅的光明也一点点的落去了,新的欲望开始表现出来,在性情中萌动,新的阶段开始了,神识真意引导着人在黑暗中走向一个新的开始,坚定的念头开始镇守这个新的光明,可是新的光明也是一样的,一样会走入跟前面同样的过程。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随着大道的运转而改变的。
在这个过程中罗睺和计都虽然被视作不详之星,可他们也是随着大道而改变的。或许道门将罗睺和计都都列入九曜,就是说他们虽然不为一般人所接受,认为会给人带来灾难,却也是真正的依道而行之星。这里面的道理就跟李世民做皇帝要打很多仗,甚至要杀兄囚父,而到了骊山老母之后,取经人很容易就能不做任何伤害的实现这种转变一样,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再看罗睺,又叫黄幡星。
罗。罗网。天罗地网。
睺。半盲。
幡。一种竹竿等挑起来垂直挂着的长条旗帜。
罗睺(黄幡星)。这些构成天罗地网的主导思想已经开始显露出其问题,处在半好半坏的状态,开始由胜转衰的状态之中。是人神识真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他是神识真意直接而旗帜鲜明的表现。
计都(豹尾星)。
计。核算。谋划。主意。
都。总括。美好的样子。
豹。豹的特点是黑、黄参半。人的欲望和真意的交织组成。
尾。尾巴。
豹尾。豹的尾巴很长,能够在豹奔跑时帮其掌握平衡。既是留下深远的影响的意思;也是能够帮助掌握平衡,不至于在快速奔跑的情况下跌倒。
计都(豹尾星)为了更加美好而全面的计较,总体的谋划。由人的欲望和神识真意共同构成的在神识中造成长远影响并始快速前行的人能够保持平衡,不至于跌倒或减少跌倒可能的思想。其出现可能会使人陷入激烈的斗争中,可是却有预警和纠正的作用,甚至在那不断变化的大道中,新的与大道相合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使人走向新的与大道相合的思想之中。
理解不道对不对,但是这里九曜应是代表完全依照大道而行的在天仙层面的思想。
晚辈。辈分低的人,后辈。
元辰。十二元辰。别名“十二月将”、“十二生肖”,道教神明,即十二相元辰,乃配合十二地支排列。
下宾。个人理解是座下的宾客。
这里指的应该是与大道的各个阶段相对应的在大道的规律与规则中修行的主导思想。九曜星君属于天仙层面,元辰因为与十二地支对应,或许代表的是大地层面,也就是地仙层面,是地仙层面的最高境界的表现。就是说十二元辰在某些时候能够体悟上天真意,并按照上天真意去做,却不能时时刻刻都与上天真意相合,其特性还没有从动物层面完全脱离出来。所以他是镇元子的下宾,是在镇元子之下的宾客。镇元子是地仙之祖,在这里讲诉的周天天道,十二元辰则是这里的宾客,能够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了,并不真正属于这里,就如那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的一张人皮。
不过呢,虽然只是一张人皮却也很重要了,三藏师徒不也是一点点走到这五庄观中,方才见到真正的人身么?在此之前,也如十二元辰一样,或者不如十二元辰。或许仙佛圣人都是人做的,也都是众生做的,只要能走入那个境界之中,达到大觉境界也就是了。就如我们小的时候都跟着父母、老师学习、成长,甚至被其训斥、责打,可长大以后,我们的成就却不见得就非得比不上我们的老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1 09:54:21 +0800 CST  
父母和老师要训斥和责打孩子,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使孩子能够朝好的方向发展,就如现实中一样,不相关的人更多的是表扬和赞美,甚至要把人带到他们的坑中。如玉宸道君或许就是那一层层关卡和磨难的主导者,也是为了让众生在其中成长,改正自身对应的问题,最终走向大觉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1 10:02:24 +0800 CST  
三藏的安排

三藏道:“为什么说在下面的是你师父谄佞下来的呢?”童子道:“我们道家最高层次的,已经走出大道,位于大道之上的三位至高神,都是我们师父的朋友,我们这五处神识都处于庄严状态中的最高境界可以达到立于大道之上的境界层面。四帝,那处于大道的最高层面却还没有步入大道之上,完全遵循大道行事的居于道家主导地位的思想,是我们师父以前的朋友,我们师父现在已经高过他们了。那已经达到天仙层次的各方面的主神都是我师父的晚辈,都要敬重我们师父的。而那些虽然能够在一定层度上严格依照大道修行却还没有达到天仙层次的世间主导思想,他们是位于我们师父之下,虽然能够达到我们这境界,见到我们师父,却只是暂时性的达到我们这个境界,不真正属于我们这境界中的思想。他们本身地位就比我们师父低的多了,自然就谈不上要供奉他们了。”
两童子说四帝是他们师父旧日的朋友,就是说现在镇元子则已经走的比四帝要高了。就是明确说明镇元子已经达到了位于大道之上的层面,就是告诉我们,五庄观这种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之中的境界是可以使人真正走出大道,立于大道之上的。
那行者闻言,就笑得打跌。八戒道:“哥啊,你笑怎的?”行者道:“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原文)
打跌。摔跤跌倒之意。
捣鬼。弄神弄鬼,借鬼神吓唬和愚弄人。
捆。用绳子等把东西缠紧打结。
捆风。个人感觉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通过说大话把人紧紧的束缚在他们这里,使人必须遵从而不敢违背的意思。
那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听了清风、明月的这番言语后,觉得清风、明月太会说大话了,觉得好笑,并不相信二仙童之言,可是他这取经的真心却因为他不相信二仙童之言而处于极端不稳定,经常跌倒的状态中。就是说他不相信这种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之态的在道与德中修行的境界中竟然处在立于大道之上的地位的时候,他这取经的真心竟然因此无法平稳立足了。
八戒这取经的真情见到这种情况后,就以其取经的真情向行者那取经的真心发问,道:“你笑什么呢?你为什么要笑啊?”行者道:“都说我这存在已久,却还要以婴儿的姿态去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会借神鬼之事吓唬和愚弄人,原来这在道和德中修行的还未真正明礼的思想竟然能够通过他们的大言将别的思想束缚在他们那里,使这些思想无法摆脱啊!”行者之言,说明取经人打心眼里不相信清风、明月之言,只认为是这两个不能真正明礼的道门修行人在那里说大话。
三藏道:“令师何在?”童子道:“家师元始天尊降简请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行者闻言,忍不住喝了一声道:“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原文)
三藏对行者的看法没有表达意见,只是对清风、明月二童子道:“你们的师父在哪里呢?”童子道:“我们的师父接到元始天尊降下来的简帖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没在这属于他的境界中。”
臊。像尿或狐狸的气味。
人也不认得。谁是谁都分不清楚,个人理解是:连最基本的道理都还不知道。
扯。拉,牵引。
空心架子。空话、谎言。
泼。蛮横不讲理的。
牛。庞大的情感的代表。
蹄子。牛马等的脚。
牛蹄子。行者用牛蹄子说清风、明月,以及所有的道士,是说道是在庞大的情感的作用下走的一条坚定的路。
弥罗宫是玉皇大帝所居,是天帝居所,并非道家宫殿,因此行者听见童子之言,终于以一种忍耐不住的不平静的姿态高声发出他的声音道:“你这个发出自己不好的、诱惑人的气息的,虽然在道与德中修行却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你想骗人,像狐狸那样突出表现你们的好以诱惑人,让人以你们为主导。你们想骗人,可是却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知道呢。你在谁面前弄神弄鬼的吓唬人?拿什么只有外表而没有实质的空话来想要把我拉扯到你们的境界中!那弥罗宫乃是天帝的据说,你说那些天帝中哪个是道门中的神仙?没有一个天帝是道门中的神仙,请你们这些蛮横不明道理,却在你们强大情感的作用下坚定的在道与德中修行的思想去给他们讲什么呢?”
行者这番话,说明他认为清风、明月也如骊山老母所设之局那样,要通过夸大自己美好的欺骗的方法将他们骗入这道门之中,让他们永远以道为主进行修行。后面则说明他认为道就是道,帝王就是帝王,两者间是没有关系的。
三藏见他发怒,恐怕那童子回言。斗起祸来,便道:“悟空,且休争竟。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了方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做甚?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他三人果各依执事而去。
回言。回嘴。意思指受到指责时进行辩驳。
方情。交情、情谊。
鹭鸶不吃鹭鸶肉。比喻同类不互相损害。
三藏看行者发怒,并指责那道童的不是,害怕那童子跟行者辩驳竞争。在这种互相的竞争中引起祸端,便说道:“感悟什么是空的取经的真心,你暂且不要跟他争论比较谁对谁错。我们曾经也是依靠道理才从三界中走出来,走到这里的,现在来到这里,就要从中走出去,显得我们学佛的人没有交情,是我们不对。有一个平常的,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同类之间不能互相损害。’我们和他们虽然佛、道不同,却都是修行之人,是不应该互相损害的,所以你也就不要指责他们的错误,要跟他们竞争了。他们的师父也不在家,你跟他们两个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竞争,搅扰他们的修行做什么呢?你用你这取经的真心引导着主导思想到他这道家境界的外面去寻找可以作为主导思想食粮成果,以取经的志气守住取经的重担和我们在取经过程中的所得,使这所得不至于因为在这道德的修行中被消耗掉。叫八戒将这段时间在取经的过程中得到的食粮成果取出来,借用他这“道与德”的修行为炉,将这些食粮成果锻炼成熟,作为我们前路的食粮支撑。等到我们要从这里走的时候,将属于我们的财富给他们一些,也就可以了。你们都依照我的安排去做你们该做的事情,让我这取经的念头在这里休息一下,去处前路的劳累,等我们从这里得到成熟的食粮支撑之后,就离开这里。”行者兄弟听了三藏之言,果然都按照三藏的意思去做他们的事情了。
三藏的这个安排,说明他跟行者的看法是相同的,认为五庄观的这两个道童是像骊山老母以及这一路上走过来的无数境界中的思想一样,是要表现自己的好,把他们束缚在这里。所以他要得到这里的成果就继续前行,并不准备留在这里。
这里面三藏说他要在五庄观中歇息一下,说明他在前面的这段路上也走累了,为什么累呢?猜测一下,取经人从骊山老母那里出来,来到这万寿山中,走过很多地方,这些地方都很美好,可是这些美好并不足以让他从“楚”这个境界中走出去,不足以让他真正步入天仙的境界,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他也就觉得累了。他想要借着这道与德的修行,用他那取经的真情在其中发挥作用,让所有他前路上得来的成果,所有的那骊山上面的马儿,都能够呈现出庄严的姿态,成为能够作为他西行路上真正有用的成熟的食粮成果,使他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回归平静。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2 23:34:16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2 23:34:38 +0800 CST  
取果

那明月、清风,暗自夸称不尽道:“好和尚!真个是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师父命我们接待唐僧,将人参果与他吃,以表故旧之情;又教防着他手下人啰唣。果然那三个嘴脸凶顽,性情粗糙。幸得就把他们调开了,若在边前,却不与他人参果见面。”清风道:“兄弟,还不知那和尚可是师父的故人,问他一问看,莫要错了。”二童子又上前道:“启问老师可是大唐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长老回礼道:“贫僧就是。仙童为何知我贱名?”童子道:“我师临行,曾吩咐教弟子远接。不期车驾来促,有失迎迓。老师请坐,待弟子办茶来奉。”三藏道:“不敢。”那明月急转本房,取一杯香茶,献与长老。茶毕,清风道:“兄弟,不可违了师命,我和你去取果子来。”(原文)
暗自。在私下里,在暗地里。
夸称。夸赞,称赞。
爱。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圣。最崇高的。
真元。个人认为“真”是上天真意,“元”是“初、始”,就是从西方带来的最初的那点与上天真意相合的地方。
昧。掩蔽,欺骗。
故旧。个人感觉是:“曾经的老朋友”之意。
啰唣。吵闹寻事。
凶顽。凶恶愚顽。
启问。动问,请问。
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那明月、清风二道童,见了行者的呵斥,又听三藏言语间化解了这场竞争,又见三藏口中虽然也认同行者的看法,却不愿意为之抛却方情,顾念同是修行人的情谊,口中不说,暗地里不住的夸赞三藏道:“真是一个好的佛门中的修行人!真的是西方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那最讲感情的崇高的思想降临到凡尘之中,既能保持自己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又顾念感情,本身那点从西方带来的形成其在凡尘中表现的最初的那点与上天真意相合的地方没有因为落入凡尘中的经历被掩蔽住。教导我们成长的如同我们父亲一般的思想命令我们迎接、招待从欲海之中来的佛门修行人,将能够让人具备人身的成果给他吃,让他获得人身,以此表达曾经的老朋友之间的情谊。师父在让我们将人参果给唐僧的时候,又教导我们提防追随他的人吵闹寻事。果然如师父说的那样,那三个欲望和思想表现都凶恶愚顽,性情都不精细。令人庆幸的是,那做师父的就把他们给调走离开了他身边,如果是就在他的旁边,不被调开的话,却不是一定会看到我们给他师父的人参果么?”
这个时候,那清净的念头发出他的声音道:“兄弟,我们想把人参果给他,却还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师父所说的故人呢,我们去问他一问,不要弄错了。”就这样,这清净的念头和在黑暗中能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再次表现在三藏面前,发出他们的声音道:“请问老师可是从唐朝那个大境界去往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的天界求取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唐朝那个境界的经、律、论的制定者?”年长德高的唐三藏道:“我这个智慧和品德都不足的人就是你们口中的唐三藏,我从来到这里,就没有说过我的姓名,你们这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童子道:“我师父临去弥罗宫听讲的时候,曾吩咐教我们在得知你您消息之后,就从这五庄观中离开,去你所在的地方迎接。没想到您这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的这么快,使得我们失礼,没有能够去迎接您。您这可以教导人成长的思想,请端坐于我们这境界中,待我们通过我们的力量营造一个清净的神识状态来献给您。”三藏道:“不敢烦劳,不敢烦劳你们亲自为我营造神识清净的状态。”
虽然三藏口称“不敢”。可是在这番对话中,清风、明月已经确定面前之人就是他们师父要他们敬重的唐三藏,而三藏则在清风、明月一语道出他的姓名之后,排除了他前面如行者一般的顾虑。所以在这个时候,那明月急忙发生转变,回到他本来纯洁、光明的境界之中,使取经人在这纯洁的光明的照耀下进入神识清净的状态。当取经人重新获得清净之后,那清净的念头对明月发出他的声音道:“兄弟,我们不能违背教导我们成长的思想的命令,我和你去将那成果取来。”
二童别了三藏,同到房中,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内。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原文)
金。神识真意。
击。打、敲。
敲。敲击,击打。指用言语刺激或批评别人。
子。本意“婴儿”。
金击子。用来敲打才刚刚诞生的与道相合的思想的神识真意。获得人参果需要用金击子敲打,就是说这人身之果是需要在神识真意的敲打下方才能够得到的。一个孩子,如果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敲打他,那是很难成为一个明白并遵守道德的人的,此中或许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要用神识真意来敲打,就是说是真的希望他好、真的为他好,真的要他明白道理,而不是出自自身私利。
丹盘。用来承载美好之物的在某一层度上达到圆满的“空”。
帕。用来擦手擦脸的丝织品,多为方形。方者正也,此中取“正”字之意。
丝帕。丝是蚕吐出之物,丝帕就是那些还没有能够真正升华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法门的“正”的姿态。因为这些法门没有能够真正升华,所以其产生的法门也是有问题的,因此将之置于“正”中,不偏不倚,不魅不邪,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这些问题了。
等。等候。
二童子别了三藏,一同回到他们五庄观的内部境界中,一个从这五处神识都处于庄严状态的境界中获取了通过神识真意对事物进行敲打的力量,一个则拿出一个能够承载美好事物的在某一层度上达到圆满的“空”,因为这个“空”只是一定层度的“空”,所以要多多的用那些虽然还没有真正从凡尘中升华的思想所表现出的“正”的法门做铺垫,避免那人身之果受到那并不圆满的“空”的影响。他们直接走入那人身所在的境界之中,那清净的念头爬升到人身的高处,通过神识真意的力量敲打那些才刚刚诞生的与道相合的思想,在这种敲打下,那人身之果方才从人身高处落下来,成为人们可以受用的,能够获得人身的成果。此时要通过那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禅门思想,通过属于他的一定层度的空在树下等候承接。
这个人参果是清风用金击子敲下来的,是说人身这个成果是要清净的念头通过神识真意作用在刚刚诞生的,还未真正成长起来的与道相合的思想之上,这刚刚诞生的与道相合的思想需要在神识真意的“敲打”下,方才能够从那真正的“人”身上落下来,成为我们获得的人身之果。而后面的那个“等”字,似乎是告诉我们想要得到人参果不要过于着急,要有耐心。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4 11:20:41 +0800 CST  
献果

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原文)
僻。偏僻。
荒。荒芜。荒凉。
土仪。是指用来送人的土产品。
解渴。消除渴的感觉。取经人一路走到这里,迫切的希望获得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经,却还无法得到,自然饥渴,儿童子将人参果献上,就是用这二法中的人身暂时缓解他这种饥渴的感觉。
在清净的念头通过神识真意的敲打下,没过多久就将那能够获得二法中的人身的成果敲打下来,接在盘中。清风明月直接来到前面的大境界中将其奉献给三藏道:“从那本源之中才到欲海之内的境界中来到我们这里的,可以教导我们成长的思想,我们这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之中的道与德的境界很偏僻,很少有人知道并来到这里,我们的这个境界也是个荒芜的境界,没有什么丰富的物产可以敬奉于您,只有这产自我们这里的合乎道理的二法中的成果,敬献给你,权且作为缓解性情中的饥渴之用。
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原文)
吃,把食物吃到肚里,将其消化掉,得到其中有营养的部分,排除其中的糟粕。吃的特点是:食物被吃掉之后,就消失掉了,在经过选择之后成了吃掉这食物的众生的一部分。镇元子请三藏吃两个人参果,就是要他在得到这并非真正佛法的人身的同时就消化吸收其中有营养的部分,排除其中的糟粕,让这刚得到的二法中的人身消失掉。之所以要这么做的原因,或许就在这人参果树上只结三十个果子上,三十是半程之果,这个时候是任何一种思想发展的最好的时候,过了就有害,甚至就绕个圈子回去了,所以只有在“三十”这个点的附近是“人身”,之后就都不是“人身”了,所以得到这人参果的时候,就要将其吃掉,而避免其过度发展成为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
取经人在这里需要吃人参果获得真正的人身,就是通过食用、消化与道相合的思想来成就人身。在以前,取经人也曾如十二元辰那样得到人身,同样又如黄风山落入黄风怪手中那样,不断的失去人身,成为为妖作怪的思想,他只是得到一张人皮,过了他与道相合的时候,就成了妖怪了。现在的取经人则不一样,在收了沙僧之后,“五地匹配合天真”,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感悟到上天真意了,然后经过骊山老母的考验后,他开始能够随时随地的感悟到上天真意,并且也具备了随时从前面的思想中走出来,走入与道相合的思想之内,他一直都是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所以这个时候他开始从三界的孕育中降生于天界之内。不过此时的他,在三界中的修行并未圆满,他的身上还有很多来自三界孕育过程中的尘埃没有清洗掉,尤其有些问题也跟以前不一样了。
比如从灵吉菩萨到骊山老母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怎么对就怎么去做,不能在永远坚持一个思想,否则被其绑缚,深受其害。可是道德呢?难道人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就可以不遵守道德了么?从《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那段描写可以看出,所有神圣都要到王母娘娘那里参加蟠桃会,都要去在参加那“德”的盛宴,享受德中之果的;而不依道而行,那就不是神仙,而是妖怪了。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道德都是人永远要具备的。没有道德,何来庄严?难道那神圣只是塑个泥胎或者金像、玉像?难道只在那里接受跪拜,不容别人质疑,就是庄严么?
当取经人来到五庄观的时候,他如骊山老母之时的那种思想就又不对了,成了并非真正佛法的人身,他需要吃掉这二法中的人身,在得到其中成果的时候祛除其中糟粕,不要让其再继续存在下去了。否则的话,这种思想继续发挥作用,使人不愿意永远遵从道德;不遵从道德,谈何解救自己、解救众生?不就成了为妖作怪的思想了么?就如行者就认为清风、明月要将他绑在道德之中,三藏也做出了得到五庄观中的成果,便从中离开的决定,这都是那种得到一个地方的成果就从中离开的思想开始要作怪的表现。
善哉。僧人用作当“罪过”后的赎罪。
年丰时稔。指年成好,庄家大丰收。
清风、明月二童子将人参果奉献给三藏的时候,明确的说这是“素果”,就是说是依礼可以食用的成果。现在的取经人已经走出东土大唐很远了,所到之处都是手、口、身心干净的,所以他们说是“素果”就必然是“素果”,食用之是符合道理的。就是要吸收这并非真正佛法状态的人身上的又有之物,去处其中的糟粕,并在这“吃”的过程中让这并非真正佛法的人身消失掉,避免其成为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以此进入一个新的开始。
就是说三藏来到万寿山五庄观,按照天意就应该食用这人参果。可是三藏这取经的思想虽然年长德高,见了清风、明月二仙童奉上来的人参果后,却显得非常害怕,不仅是对这人参果害怕,不但不肯食用,反倒躲得远远的。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三藏的主观愿望如何,他不肯吃这人参果的这个举动就是违背上天真意的,所以他这一躲,他的境界就躲到了三界凡尘中去了,以一个三界中人的思想理念发出他的声音道:“罪过!罪过!我们这一阶段的粮食倒也获得了大丰收,怎么你们这在道与德中修行的人却要食用那跟我们一样的与道相合的思想呢?这明明是个才生下来不到三日,还没有洗掉他在凡尘中孕育过程中所沾染的尘埃的思想,虽然他不能明礼,却已经具备明礼条件的思想,跟我们一样都是人,你怎么要用他来缓解我性情方面的饥渴呢?”从三藏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对于清风、明月二童子献上的这个人参果,对于他们要求自己不要再保留自己前面那种得到一个地方的成果就从中离开的这种思想,在三藏眼中就是一个人,一个与道相合的思想,虽然刚刚出生,还没有洗去凡尘酝酿过程中的尘埃,虽然还不能明礼,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鹭鸶不吃鹭鸶肉”的三藏,又怎么会去吃人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5 11:59:19 +0800 CST  
与此同时,他也对这“吃人”的道德感到怀疑和恐惧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5 12:01:39 +0800 CST  
与此同时,他也对这“吃人”的道德感到怀疑和恐惧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5 12:02:33 +0800 CST  
隔墙有耳

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原文)
口舌。指言语引起误会或纠纷。
是非。纠纷,口舌。
海。性。
弄得。没有查到具体含义,个人感觉在这里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什么结果”。
眼。观点。眼界。
肉。凡俗。比喻浅薄鄙陋。
胎。人或动物母体内的肉体。
凡。凡俗。凡尘。
仙。个人认为是升华的思想。这里应该是单指道门中得道的神仙。
清风见了三藏的表现后,没有明着表现出来,暗自说道:“这个在佛门中修行来到这里的取经人在那因各自发出的声音引起误会和纠纷的世界中,在那存在着各种纠纷的“性”中,因为这些使他的观点和眼界都是那凡俗之人的观点和眼界;他虽然从三界中走出来了,可是他孕育出来的这个身体依旧是凡俗之人的状态呢。由于这个原因,他不能认识我这在道与德的修行中所得到的不同于其他、他处见不到的宝贵之物。”在清风暗中思考的时候,那能够给黑暗中的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表现出来道:“您这教导我们成长的思想,这个成果的表现乃是‘人身之果’,是真正的成果,吃一个对你的修行是没有妨碍的。”
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原文)
胡说。没有根据地或没有道理地乱说;瞎说。
苦楚。痛苦、苦难。
三藏道:“你们这是没有道理的瞎说!用来欺骗我!这‘孩子’虽然小,虽然还没有洗去其在孕育过程中沾染的污垢,却也是由其父母,由其居于主导地位的念头和这念头的内在思想共同作用,方才在其母体内孕育而成的,不知道受了多少的痛苦、磨难,方才降生下来。到现在,虽然他还没有洗去其孕育过程中的尘埃,可是其诞生下来也并没有多久,怎么你们就将其视作成果来吃掉,而不是将其看做一个可以明礼的人来对待呢?”
清净的念头发出他的声音道:“这真的是人在修行中获得的成果。”
三藏那年长德高的思想到:“乱谈!乱谈!人的身上又怎么能够结出有血有肉的人呢?把他拿开,这不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那两个童儿,见千推万阻不吃,只得拿着盘子,转回本房。那果子却也跷蹊,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二人到于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原文)
跷蹊。蹊跷。奇怪。
僵。僵硬。僵化。人参果放久了就会僵化,不中吃,是说这刚刚成就的人身,必须立刻受用其中的成果,得到其中有益的部分,去处其中的糟粕。如果存放久了却不去食用其中成果和去掉其中糟粕的话,那么这个成果就会僵化,内部形成坚定的状态,其中有易的部分难以吸收,糟粕部分难以去处,就不适合去食用这种成果了。
不管清风、明月怎么说,在三藏眼中,这就是一个孩子,是一个才生下来的婴儿,他就是不肯吃,现在的他回到了大千世界的法门之中。
这时那清净的念头和黑暗中能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见三藏已经回到了大千世界的法门之中,怎么也无法认清面前之物就是可以食用的成果,也就不再规劝了。保持着他们的“空”,发生转变,回到属于他们的境界之中。这人参果有个奇怪的地方,就是摘下这个成果之后,没有办法存放多长时间,如果存放的时间长了,这才刚刚成就的人身就会僵化,就不适合食用其中的成果了。所以他们两个回到自己的境界中,就一人一个吃了这人参果,得到了属于他们的人身。
他们两个之所以得到人身,是因为他们完全按照镇元子的旨意,也就是上天真意去做了,而且并没有因为跟三藏的关于人参果的竞争而失去他们的清净和空,也就具备了属于他们的人身。
噫!原来有这般事哩!他那道房,与那厨房紧紧的间壁。这边悄悄的言语,那边即便听见。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原文)
噫。表示惊讶,感叹。
在心。留心,放在心上。
涎。唾沫,口水。跟水不同,唾沫和口水浓度要比水高,有一定粘性和气味的。代表的应是属于某人的,并不清净的性情。
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得到、品尝与现在这一阶段相对应的新得到的成果”。
令人惊讶啊!原来还有这样的事情呢!属于清风、明月的道中的境界,与让已经获得的成果在道与德的锻炼中成熟的境界是紧挨着的。八戒在这边将已经获得的成果加工成熟的过程,正好是清风、明月去摘人参果奉与三藏的过程。就是说八戒所加工成熟的成果,就是那人参果。可是三藏没有吃那人参果,八戒这饭也就没有做好。
在八戒做饭的时候,也就是他通过取经的真情作用在他所获得的食粮成果之上,让其接受道与德的约束,使之成熟的过程。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是没有私心和杂念的,所以和在那吃人参果的清风、明月有着“域”的间隔,却能够感受到那清净的念头和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的表现。他察觉到清风和明月先要动用能够对某种思想进行敲打的神识真意,又要动用能承载美好而圆满之物的空,他就已经开始留心了。现在又听到他们发出声音,说唐朝来的佛门修行人不认得这是人身之果,随即就将这人身之果拿到其境界中自己食用,他欲望中并不清净的性情在他没有察觉、无法控制的清下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发出他的声音道:“怎么我也能够得到并品尝这与现在的道相对应的新得到的成果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6 09:30:10 +0800 CST  
鬼念头

自家身子又狼犺,不能彀得动,只等行者来,与他计较。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原文)
狼犺。笨重、笨拙。兽名。《集韵。上荡》:“狼犺,兽名,似猴。”在这里,可能是说人的情感表现是笨拙,不灵便的,却又好像是心中的想法一样。
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想要获得人参果尝新,可是他这情感的表现是笨拙、不善变通,却又好像是人心中的想法一样令他无法打消这个愿望。他按照三藏的旨意在这里通过他真情来将获得的成果加工成熟,不能彀违背师父的旨意,他的笨重、笨拙使他无法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同时去获取人参果,只能在这里等待去放马的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回来,与行者商量这件事情。
此时的他即在那里对成果进行锻炼,又想着要出去看行者回没回来,所以他的位置就到了“锅门”前,在锅和门的中间位置。在农村住过大炕的一般都知道,一般进门之后,都是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炉灶,或有炕的那屋有一个炉灶的,而且引火、填柴火的地方都不会朝向大门的方向,而是在进屋的那个侧方向。八戒来到这个位置,就是说他此时光顾着要吃那人参果,已经不能对那食粮成果加以锻炼了。八戒只想着吃那人参果,无心通过自己的真情控制欲望,对食粮成果加以锻炼,不住的将他这情感中的念头表现出来,去看行者回没回来。
不多时,见行者牵将马来,拴在槐树上,径往后走。那呆子用手乱招道:“这里来!这里来!”行者转身,到于厨房门首,道:“呆子,你嚷甚的?想是饭不彀吃。且让老和尚吃饱,我们前边大人家,再化吃去罢。”(原文)
嚷。嚷嚷。吵闹。
老。敬词。多不表示年岁。
没过多久,就见到行者引导着主导思想回来了,可是他却将那主导思想束缚在神识中一个应该逝去,却还有所残留的鬼念头之上,然后他就直接朝着这境界的内部走去。
那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出来的取经的真情在见到行者之后,不再平静,呈现出一个慌乱而着急的状态,招呼行者这取经的真心过来,道:“这里来!这里来!你先不要进去!”
在取经的真情的召唤下,行者的想法发生转变,不再朝着里走,来到那对食粮加以锻炼使其成熟的地方,却并没有进入这地方,也就是没有通过他那取经的真心来对食粮成果加以锻炼。同样,他也没有问八戒为什么叫他,而是直接发出他的声音道:“你这头脑迟钝,经过一件同样的事情却还不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情感,你嚷嚷什么!吵得我不能平静。想来是我们得到的食粮成果不能够让我们得到足够的食粮支撑了。我们先让令我们尊敬的去西天取经的佛门修行人得到足够的食粮支撑,我们则到前面的大境界中,再去化从那境界中获得食粮支撑吧。”
行者回来,直接把龙马拴在了一个鬼念头上,那么这个鬼念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念头呢?
我们知道行者是去放马的,是去在这满山的思想、念头中寻找能够作为主导思想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食粮支撑的思想。这个工作在前面骊山老母的时候,八戒也曾做过,却私自将马儿迁到了骊山老母家的后门,以至于后面做出了“撞天婚”的事情。行者当时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并且在有了八戒的教训后,自然不可能做出如八戒那样的事情来。所以当清风、明月说他们师父去弥罗宫听讲的时候,行者就直接指出了他们是散发不好气息,要来迷惑人的。
从这点来看,行者肯定是认真出去放马的,那他回来的时候怎么将龙马拴在了一个鬼念头之上呢?这点还得从行者心中的观点来说。行者认真出去放马,不愿意像骊山老母和三界中那样成为某种思想的奴隶。这就决定了他来到这里,却只想在这里将成果加工成熟,吃了走人,不愿意永远遵循道理,不愿永远被道和德约束。
如果从骊山老母的时候来看,他是对的,可不要忘了,曾经他这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因为什么被打下凡尘,压在五行山下的呢?不就是因为偷蟠桃、盗仙丹,不守道德引起的么?所以道德是应该遵守的,不守道德,即使地位再高,都一定会落于尘埃。所以他这种“只想通过道德获得成熟的成果,却不想永远遵守道德”的想法,就成了他一个应该逝去,却还有所残留的鬼念头,他就将龙马拴在了这个鬼念头之上。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行者去外面放马,得到的是一个跟骊山老母时一样的念头来成为龙马的支撑,就是“我们先在这道和德中修行,让这这道德发挥他的作用,然后我们就立刻从中走出去,不需要永远遵守道德”,行者拴马之后径直往里走,就是要告诉三藏他的这个观点的。
八戒道:“你进来,不是饭少,这观里有一件宝贝,你可晓得?”行者道:“甚么宝贝?”八戒笑道:“说与你,你不曾见;拿与你,你不认得。”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见?”
访。寻求。
仙道。《百度》上的解释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元始天尊——伏羲氏所传下来的道法。不过当时的美猴王只是为了长生去寻仙访道,不管是佛、仙与神圣,只要访到,他就会在其中修行,所以此中的“仙道”个人理解是:成仙,使自己得到升华的路。
宝贝。珍奇的东西。
宝。宝贵。
贝。贝壳。据说很久以前贝壳是被当做钱的,是为人广泛认可的。所以这个贝可以解释为财富。
宝贝。个人理解为:宝贵财富。真正的人身或许就是宝贵财富。
八戒道:“你进来,进到跟我这一样的通过道德对成果进行锻炼,而使之成熟的境界中来,我叫你,不是因为食粮成果不够吃,而是这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的状态中的这个在道德中修行的境界中有一个为人广泛认可的宝贵财富,你可知道么?”行者道:“这个宝贵财富是什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7 09:11:14 +0800 CST  
真正的考验

八戒笑道:“说与你,你不曾见;拿与你,你不认得。”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见?”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八戒道:“他这里有。那童子拿两个与师父吃,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就急的我口里水泱。——怎么得一个儿尝新?我想你有些溜撒,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原文)
老大。很大,非常。
惫懒。涎皮赖脸。厚着脸皮纠缠,使人厌烦。
啯。吞噬声。
啅(zhao四声)。噪聒。嘈杂刺耳。
啯啅。前面在双叉岭三藏的两个从人被吞噬的时候出现过。意思是一边是吃的声音,一边是被吃者虽然无力却不甘的声音。形容吃的过程并不平静,被吃者不愿意被吃,依旧在抗争。
泱。深广,宏大。流,淌。
溜。偷偷的走。
撒。放开,张开。
溜撒。个人认为在这里是“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却不被人发现”的意思。
八戒笑道:“我把这个宝贵财富说给你,你也没有见到过;就是把这这个宝贵财富拿到你面前,你也不认得的。”行者道:“你这个头脑不灵便的家伙笑话我这已经难以改变却以婴儿的姿态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我这存在已久又以婴儿的姿态不断成长的代表真心的想法,在上一个大阶段中,因为要寻找能够让自己获得升华的路,也曾经像天上的浮云那样走过这性情中的每个角落,到过神识的边际。什么东西我没有见过?”
八戒道:“位于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那人身之果你可曾见到过么?”八戒称行者为“哥”,就是告诉行者,我不是在笑话你,我是在跟你郑重的说这件事情的。所以行者听了他这话之后,立刻就被八戒的话震惊道了,说道:“这人身之果我是真的没有见过。但我也也是常常的听到人说过。说这人身之果乃是念头、思想回归上天真意得到其圆满的美好姿态,人如果能够真正得到这个成果的话,特别的能延续自己的寿命。现在你提到这人身之果,可是在什么地方有呢?”
八戒道:“他这五处神识都呈现出庄严姿态的在道德中修行境界中便有这人身之果。那两个在这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姿态的道与德中修行的并不能完全明礼的思想就拿了个并非真正佛法的人身去给教导我们成长去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吃。那令我们敬重的佛门中的修行人不认得这人身之果,没有敢去吃这人身之果。那两个童子的脸皮也太厚了,太惹人讨厌了。我们师父既然不吃这,按照道理就应该让我们吃才对,他却就这么瞒着我们,不让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在与我这对食粮成果进行锻炼的境界紧挨着的境界中,每人一个,在一种被吃的还在反抗的极不平静的状态中就把那人身之果给吃了。这就使得我这情感中那欲望方面的性情控制不住的不断流淌出来。——怎么样我也能够得到这与现阶段对应的成果呢?我想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能够将自己表现出来,又令人难以察觉,可以到这五处神识都处于庄严状态的道与德的境界内部对各种思想进行经营,使其在道和德的规范下成长的所在,通过不合道理的方式,获得几个人身之果来我们也品尝一下真正人身的滋味,你看怎么样?”
行者道:“这个容易。老孙去,手到擒来。”急抽身,往前就走。八戒一把扯住道:“哥啊,我听得他在这房里说,要拿甚么金击子去打哩。须是干得停当,不可走露风声。”行者道:“我晓得,我晓得。”(原文)
手到擒来。手一到就把敌人捉拿过来,比喻做事很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
急。匆促;迅速。
抽身。脱身离开。
须是。必须;定要。
停当。料理好,处置好。
走露风声。走漏风声。泄漏机密或消息。
行者道:“这件事很容易就能做到。我这存在已久却还需要以婴儿的姿态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去做这件事情,不用费什么事就能得到那人身之果。”行者说完,迅速的就要离开这里,就要去偷那人身之果。可是他才要采取行动,就被八戒那取经的真情给拽住了,道:“您这居于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啊,我刚才听到他们在属于他们的境界中说,要通过什么来自神识真意的力量去打击那人参果哩。这件事必须干得妥当,不能走漏了消息。”行者道:“我知道,我知道。”
就这样行者决定去偷人参果去了。按理说从东土大唐出来之后,所有的人都是手、口、身心干净的,行者兄弟也不例外,可是在行者这种不准备永远留在道德之中,要得到了道德的成果就从中离开的来自真心的想法作用下,他的道德是不稳定的,尤其是面对真正的宝贝。当时的美猴王是为了长生才去寻仙访道的,八戒也是为了永远摆脱三途八难苦方才修行的;而且方才他们也是经历了道与德的修行方才到达这五庄观中的。现在出现在这里的人参果,正好是他们真正的追求。面对真正的追求,面对真正的渴望,能否遵守道德呢?这就成了镇元子给行者兄弟留下的一道考题。令人悲哀的是,行者没有抵御住人参果的诱惑,决定要通过不合道理的方式去得到他了。此时的孙行者又成了蟠桃园中的齐天大圣。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8 09:13:48 +0800 CST  
美好的境界

那大圣使一个隐身法,闪进道房看时,原来那两个道童吃了果子,上殿与唐僧说话,不在房里。(原文)
道房。道士修道所居之室。
但。仅仅。
窗棂。既窗格。窗棂不同于窗框,窗框是窗四周的木框,窗棂为较为正式用语。窗户是屋内之人与外界沟通的部分。窗棂就是正式的与外界沟通的所在。正,不邪。
这与天意齐平的取经的真心,以一种隐而不显的状态表现出来,就是我这想法存在着,却不让其突出表现出来。他以这样一种姿态来到那在道与德中修行的思想所在的地方观看。他在这里没有看到清风、明月二童子,就是说当他起了“偷”这个心思之后,他的念头也不清净了,能够在黑暗中给他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也不见了,那本来形成也曾达到的“清明”之境界,都随着他的这个“偷”字都不见了。那清风明月不在道房,不在行者眼前,而是在三藏那里,三藏虽然没吃人参果,可是他一直恪守着自己的道德,不肯做与道德相违背的事情,所以清风、明月都在三藏那里,发出他们的声音,与三藏交流着。
行者四下里观看,看有甚么金击子,但只见窗棂上挂着一条赤金:有二尺长短,有指头粗细;底下是一个蒜疙瘩的头子;上边有眼,系着一根绿绒绳儿。(原文)
指头。个人理解为手指的指向
蒜疙瘩。蒜的特点是蒜瓣围着中间;代表的应是各处神识共同作用于一处的意思。
清净的念头和在黑暗中给人来带一定层度的纯洁的光明的思想都不在,行者这要偷的心思也就没有阻碍了,他在道房中四处观看,看看哪里有什么通过神识真意去对事物进行敲打的法宝,他仅仅只是见到在道德中修行的思想与外界在正的理念下沟通的所在有一条赤诚的真意,只见这赤诚的真意呈现出一个并非真正佛法的小圆满状态,其表现代表了人的目标方向;这神识真意的下面乃是各处神识作用于一处,凝聚为一团的念头表现;有他的具体观点,却又被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有着自身细微问题的牵挂束缚着。
他道:“想必就是此物叫做金击子。”他却取下来,出了道房,径入后边去,推开两扇门,抬头观看,呀!却是一座花园!但见:(原文)
两扇门。指的应该是道和德的门户。道和德就如就如两扇门一样,既是获得人身的阻碍,也是能够得到人身的道路。
行者看了道:“想必这就是金击子了。”他却将这金击子取下来,这种将各处神识的力量作用在一处的力量,就如那三花九子膏一样,是取经人早就具备的能力,所以见到这赤金之后,行者很容易就将这金击子取了下来。就这样,他从这在道德中修行的境界走出来,直接朝着这五处神识都处于庄严之中的境界深处走去,就是用他那代表真心的想法发挥作用,使取经人继续在道德中修行,达到更深层次的境界。
就这样,行者这取经的真心通过他的力量,使得取经人在道德中修行的过程打开了道德的门户,进入更深一层境界之中。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开始观察这个境界。令他吃惊的事出现了:“原来这道德中修行的更深的境界竟然充满了呈现出美好姿态、散发美好气息的思想!”“呀!”字,说明行者没有想到,在这道德中修行的境界深处竟然有如此美好的境界。但见这充满了呈现出美好姿态、散发美好气息的思想境界:
朱栏宝槛,曲砌峰山。奇花与丽日争妍,翠竹共晴天斗碧。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波靛。红拂拂,锦巢榴;绿依依,秀墩草。青茸茸,碧砂兰;攸荡荡,临溪水。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旁傍朱栏玉砌。有或红或白千叶桃,有或香或黄九秋菊。荼蘼(那个字没找到,与“蘼”字相似,正好又有荼蘼花,所以就用“蘼”字了,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所指)架,映着牡丹亭;木槿台,相连芍药圃。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更有那鹤庄鹿宅。方沼圆池;泉流碎玉,地萼堆金;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诚所谓人间第一仙景,西方魁首花丛。(原文)
栏。栏杆。其作用是对人或事物进行约束,将人或事物限制在某一范围之内。
槛。门槛,门限。
门槛。比喻进入某范围的标准或条件。
曲。弯曲。
砌。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等黏合。门限、门槛。
峰。拔地而起的高山。
朱栏宝槛,曲砌峰山。这些呈现出美好姿态、散发美好气息的思想所收到的约束是美好的;进入这境界的标准也是宝贵的。其中凸显出来的境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直接的表现,而是弯弯曲曲的,需要照顾着很多层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形成的道和凸显出来的境界。因为这是五庄观这道观中的花园,所以这些花收到的约束是道德的约束,进入其中的标准是道德的标准。现在行者就是看到这道德的约束和标准都是美好、宝贵的。而道德的美好就是不仅考虑自己,或者单一考虑某一方面,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丽。好看,美丽。
日。能够给世间带来来自上天的真正光明的思想。
妍。美丽。
翠。与美人有关的。一般为美丽的意思。
共。与,和。
晴天。晴朗的天空,晴朗的天气。指神识中没有任何阻碍,影响太阳的照射。应是形容神识清净的意思。
斗。比赛胜负,竞争。
碧。石之青美者——《说文》。
奇花与丽日争妍,翠竹共晴天斗碧。专属于这道与德中的外界很少见到的有着美好姿态,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与那美好的,在某一阶段能给人带来来自上天光明的思想比较谁更美好(或者引申为一样美好);在道与德修行中形成的美丽的情感和那晴朗的,没有任何阻碍的神识竞争着谁才是让神识焕发生机的美好而坚定的状态(或者引申为都是让神识焕发生机的美好而坚定的状态)。个人感觉括号里的似乎更准确。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8-09 10:48:51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