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行者这番话中,先是提出自己的师父有难,是说他有真正能够教导他的思想的,那真正能够教导他成长的不是灵吉菩萨。接着又说他是请菩萨帮他降服妖怪,“菩萨”二字,点明灵吉菩萨也只是个追求大觉的人,自身还是有问题的,要灵吉菩萨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点明他不能在留在灵吉菩萨这里的原因。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1 15:48:29 +0800 CST  
@总是如此沉默 2019-03-01 15:55:29
v累了就读朋友的文章,自己有灵感也可以写。===签名:最执拗的是时光
-----------------------------
谢谢朋友支持,希望我写的这些东西不会对朋友造成不好的影响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1 16:57:26 +0800 CST  
慧剑的问题

菩萨道:“我受了如来法令,在此镇押黄风怪,如来赐了我一颗‘定风丹’,一柄‘飞龙宝杖’。当时被我拿住,饶了他的性命,放他去隐性归山,不许伤生造孽,不知他今日欲害令师。有违教令,我之罪也。”(原文)
如。如同。
如来。如同来到这里。
为什么是好像来到这里呢?就如前面诵他的经文的灵吉菩萨一样,他方才诵完他的经文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他就能够见到真正的佛法,得到知道佛祖让他做什么。可是他才入定,那片片白云就开始萦绕他的心头,干扰他的平静了,这个时候他就见不到佛祖了。他内心平静的时候,见到的是真正的佛法,被那“片片白云”搅扰之后,他就又见不到真正的佛法了。所以那佛法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如同佛祖来了一般。
法。佛法。
令。命令。
镇。用武力维持安定。
押。暂时把人关起来,不许自由行动。
当时。时间词。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
这个时间点是在哪里呢?个人感觉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在黄风山之前三藏师徒走到王姓老者家的时候。当时三藏师徒走到王姓老者家,老王通过各种困难制造恐惧,要将三藏师徒留在他这要以无色界思想为主导的境界中。不过老王并没有得逞,三藏师徒,尤其是八戒表现的特别强硬,直接将王姓老者拒绝了。这个时候就是黄风怪要作怪的时候,因为老王是黄风怪的先锋,他是在黄风怪之前,并且按照黄风怪的旨意表现出来的。而取经人之所以能完全拒绝老王,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该从无色界中走出去了,所以他们拒绝老王的这种思想表现,就源自灵吉菩萨的“无意之意”。所以此时是灵吉菩萨拿住了黄风怪。
不过在这场竞争中,两者间并没有真正激烈的冲突,只是事后取经人不再采用无色界的思想观念,由他那取经的真心“背马”,继续西行。那黄风怪就等于被放生而隐性归山了。
隐性。指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
造。做。
孽。恶隐、恶事、邪恶。
灵吉菩萨说道:“我受了如同来到我这境界中的佛祖的佛法命令,要我在这里以我的力量把那作怪的神识真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许其自由表现行动。那好像来到这里的佛祖赐予我了一种能够让念头平定下来的美好的圆满姿态,一个让主导思想升华的珍贵主张。在前面的时候,我曾经拿住他一回,不过我没有用我的力量使得他那无色界的思想消失,只是放他回到那属于他的神识中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之内,不许他这思想表现出来,伤害生命,坐下邪恶的事情;我不知道他今日要加害你的师父,这是违背佛法指令的事情,是我的罪过。”
这里面灵吉菩萨说他是奉佛法来镇压黄风怪的,不叫黄风怪伤生作孽,可是他却对黄风怪要伤害唐僧的事情丝毫都不知道。难道是灵吉菩萨他偷懒了么?其实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灵吉菩萨一直在恪尽职守的做着镇压黄风怪的事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2 16:11:32 +0800 CST  
前面三藏一行从老王家走出来,走到黄风山上遇到王老虎的时候,三藏虽然在最开始被吓得跌落马下,可是在行者将他扶起来之后,他就为了战胜这恐惧之虎,开始念诵他的《多心经》了。因为在取经人当时看来,就应该用《多心经》来客服强大思想的影响,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就是灵吉菩萨在发挥作用。随后,当三藏念了多心经,压制了心头的恐惧,使得神识又进入到无色界那种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之后,三藏又意识到不应该在无色界中呆下去,要走出无色界,这个时候他就又往外走;三藏这么做也是合乎道理的,所以此时也是灵吉菩萨在起作用。
可以说灵吉菩萨一直在三藏走出无色界这件事情上发挥他的作用,他一直在做他该做的事情,甚至连黄风怪所代表的以《多心经》为主的无色界的思想,也是在帮助三藏来客服恐惧的心理。可是他却不知道,在他一直做他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三藏却落入了黄风怪的手中,被绑在定风桩上,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那么他的问题在哪里呢?这个就多了,简单的说,这种该怎么去做就怎么去做的思想只是目前境界下的“该怎么去做”,如果只是这样就可以的话,那也就不用有什么四梵天和圣界的定义了;假如如果灵吉菩萨没有这些问题的话,那三藏师徒也就不用经历后面所有的磨难了。
不过灵吉菩萨是个真正追求大觉的人,当他说那句“我之罪也”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是有问题的,也认识到三藏之所以会落入黄风怪手中,也是因为他的问题所致。他的“慧剑”就是该走出无色界的时候,就要走出无色界;该去战胜能够吞噬一切的凶猛而强大的思想的时候,就要用无色界的思想。所以这慧剑在斩除邪魔的同时,也会让人局限在一个圈子里面,令人难以走出去。这就是要静收慧剑方才能魔心断绝的一个原因所在。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这慧剑之所以会让人入魔基本上有这么两个原因:
一、 慧剑是一种源自自身的固定的思想法门,这种固定的思想法门有其固定的思想局限,这种思想局限就是身在其中的人难以看到也难以跨越的瓶颈,将人永远限制在一个思维范畴之内而无法从中摆脱出来。
二、 第二点不好说,或许是每种“慧剑”都有的,或许只针对的是灵吉菩萨。人都有自己所认为的好与不好,每个人的性格、喜好不同,这是没有问题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慧剑”难收的话,其问题就表现出来了。既然有慧剑,就有他所认为的好与不好,就有那片片绕在松枝上的白云,这就使人的思想发生倾斜,偏向于他认为好的那些方面,抵制他认为不好的那些方面,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不公的状态,也就是问题所在。如果这慧剑平时不表现出来,不对神识形成干扰,只在该表现出来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话,那就没什么问题。可如果收不回去,那就成了自身平静被打破、真正佛法法门“来了又走了”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成了阻碍人修行的魔。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2 16:12:10 +0800 CST  
有表有里

那菩萨欲留行者,治斋相序,行者恳辞。随取了飞龙宝杖,与大圣一齐架云。不多时,至黄风山上。(原文)
序。次第,次序。叙述、述说。
这之后,灵吉菩萨依旧要把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留在他这境界之中,他叫人整治斋饭,要将自己这境界中的食粮、成果整治成熟与行者受用,把自己的好处表现出来,以此与行者比一比,看看他这能够给神识带来普遍吉祥的“按照道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思想和行者那取经的真心到底谁高谁低。
行者诚恳推辞,不愿意受用灵吉菩萨这里的成果,也不愿意刻意与灵吉菩萨比谁好谁坏,一定要现在就要离开这小须弥山,去救三藏。假如他要是留在灵吉菩萨这里,持灵吉菩萨的斋饭,或许就会进入又一次如观音禅院中金池长老一次次将他的美好贵重之物拿出来,跟行者斗宝的状态之中,重演一次曾经的灾难。
就这样,在行者的恳辞下,灵吉菩萨方才按照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之意,进入那如“如来”来的境界之中,取了那能够让主导思想升华的主张,与孙悟空这与天意齐平的想法在驾驭着同一个位于神识高处的,也就是那“保持无色界的思想境界,却以此境界为去西天取经服务”的思想,离开小须弥山去救三藏。没有多长时间,他们就来到了那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由神识真意构成的境界之中。
灵吉菩萨“取”了飞龙杖,说明这飞龙宝杖不是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是他的随身如意之宝,灵吉菩萨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掌握这“能够让主导思想获得升华的宝贵主张”的,比如在那“片片白云绕松枝”的时候,他就不具备这种境界,不但无法让主导思想升华,反倒会将主导思想带入魔境之中,使之成为修行的阻碍。所以这飞龙宝杖是如来赐予之物,只有如来“来”的时候,方才能够应用。
他们两个“一齐”驾云来到黄风山,就是说他们两个是驾驭着同一种思想来到黄风山的,这种思想自然就是那“保持无色界的思想境界,却要让无色界的思想境界为去西天取经服务”的思想,灵吉菩萨和行者共同出现在这思想之上,就代表这种思想已经有了实质了。保持无色界的思想境界,要让无色界的思想境界为去西天取经服务。该怎么去做?该忘掉自己的身份、地位等,完全按照道理去做,随着道理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这样就能让无色界所形成的如彼岸一般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为去西天取经服务了。
菩萨道:“大圣,这妖怪有些怕我,我只在云端里住定,你下去与他索战,诱他出来,我好施法力。”(原文)
到了黄风洞口,灵吉菩萨对行者道:“与天意齐平的取经的真心,这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有些怕我,我只在这思想稳住我的思想境界,你下去找他叫战,引诱他表现出来,我好施展我的法力。”
这里说黄风怪有些怕灵吉菩萨,是说黄风怪那种坚持无色界思想为主导的思想和灵吉菩萨这“依道而行,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思想是相冲突的,既然要依道而行,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又怎么能坚持无色界思想的主导地位呢?虽然灵吉菩萨的表现不见得比黄风怪高多少,也是想要坚持自己思想的一种思想,不过灵吉菩萨得到了如来法宝,能够在特定情况下上应用真正的佛法,那黄风怪旗差一招,只能服输,自然不能在灵吉菩萨面前现身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3 09:34:47 +0800 CST  
行者依言,按落云头,不容分说,掣铁棒把他洞门打破,叫道:“妖怪,还我师父来也!”(原文)
行者依着灵吉菩萨之言,从那思想中表现出来,来到黄风洞口。因为行者此时这“保持无色界的思想境界,却要以无色界的思想境界为去西天取经服务”的思想已经有了他的实质,行者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做了,所以这回他不容这黄风洞中的思想分辨、解释,直接用他那来自真心的力量打破了这由神识真意构成的境界的门户,打破了由神识真意构成的对黄风怪的坚定的守护,那众多由神识真意构成的思想根本就没办法跟行者竞争。打破黄风洞的门户之后,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高声发出他的声音道:“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快把我师父,快把能教导我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还给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
慌得那把门小妖,急忙传报。那怪道:“这泼猴着实无礼!再不伏善,反打破我门!这一出去,使阵神风,定要吹死!”(原文)
泼。蛮横不讲理。
着实。实在,确实。
无礼。指不遵循礼法,没有礼貌。
伏。屈服。
善。良好。
不肯伏善。在前面的竞争中,这怪用三昧神风打败了行者,因此他认为他的思想是比行者那只有个美好的想法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想法要好的,行者不肯遵从他的思想去做,就是不肯“伏善”,不肯向好的想法屈服的表现。“不肯伏善”四字说明黄风怪此时依旧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眼见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又出现了,并且直接就将守护无色界的思想境界的门户打破了,这使得取经人非常慌张,将这件事情向里传报给此时依旧居于主导地位的黄风怪。黄风怪闻报后说道:“这个蛮横不讲理的,看似与道相和,其实并不与道相和的想法确实是个不遵循礼法的思想,再也不肯屈服于好的思想之下,反倒打破我的门户!我这次再离开这‘无色界的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在神识中表现出来,就要动用那与更高境界相和的念头,使他那不肯伏善的想法在我这与更高境界相和的念头的作用下死去。”
黄风怪代表的是无色界的主导思想,比他这境界更高的思想,就应该是四梵天的境界了。就是黄风怪是可以通过他那在神识软弱的状态下形成的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下感知天意的。所以他的这个风叫做“三昧神风”,是在神识平静的状态下产生的与天意相和的念头。所以作者对这怪的评价是:“不亚当年显圣郎”,说他这无色界的思想,不比二郎显圣真君差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3 09:36:29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3 14:53:33 +0800 CST  
盗者

仍前披挂,手绰钢叉,又走出门来;见了行者,更不打话,拈叉当胸就刺。大圣侧身躲过,举棒对面相还。战不数合,那怪掉回头,望巽地上,才待要张口呼风。只见那半空里,灵吉菩萨将飞龙宝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甚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头,两三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却是一只黄毛貂鼠。(原文)
这妖怪仍然像上次跟行者打斗时那样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出来,依旧以他那精、气、神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力量为武器,离开了无色界那种思想软弱的状态,在神识中突出的表现出来。他见到行者这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之后,没有跟行者说话,没有各自发出声音,道出自己的道理。严格的是说他没给行者机会,而是直接就认为行者是个“泼猴”,直接就要用他所执掌的力量将行者这“蛮横不讲理的看似与道相和,其实并不与道相和”的思想消灭掉。他用他那精、气、神凝聚一处的强大力量直接朝着行者空有一个美好想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的这个要害刺了过去,要以此将行者消灭掉。
这黄风怪是针对行者的问题发动攻击的,可是行者请来了灵吉菩萨,行者就已经知道该如何去做了,他的这个问题就没有了,所以行者直接躲过了他的攻击,并在躲过他的攻击之后,用他所执掌的来自真心的力量跟这妖怪竞争起来。
还没打几下,这妖怪就转变念头,要动用他的三昧神风。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反正你这孙行者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做,我就让你去做也就是了。而你一去做,就还会像原来那样迷了眼睛,败下阵去的。到那个时候,你一次又一次失败,就会跟被绑在定风桩上的三藏一样,你的取经的真心会被消磨殆尽,最终归于消亡。
呼。呼风唤雨。有召唤的意思。他在巽地呼风,孙悟空也是在巽地呼风,就是说这种“呼”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的,而是需要一个特定的神识状态才行。
貂。一种毛皮很珍贵的动物。
鼠。老鼠,最常见的动物,做主要的特点是偷人家的粮食。代表的窃取人家食粮成果的思想。
这妖怪在巽地呼风,就是他要借着行者的这个念头发挥方才能够发挥他的力量。行者依旧是那“保持无色界的思想境界,却让无色界这种在神识软弱的状态下形成的神识如水流顺的思想境界为去西天取经服务的想法”,这黄风怪依旧是让行者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如果行者依旧是以前的那个不知该如何去做的想法的话,依旧会着了他的道。不过现在行者已经请来了灵吉,已经具备了“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时刻注意脚下的道,随着脚下的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无意之意”。因此当这妖怪让行者按照行者的想法去做的时候,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再次被这他那些神识真意迷了眼睛,而是在灵吉菩萨这无意之意的思想的作用下,使得行者那“保持无色界的思想境界,让无色界的思想境界为去西天取经服务”的想法得到了升华,使得行者这想法一下就延伸到八处神识之中,在八处神识中形成了巨大的力量,成了在八处神识中都形成了巨大力量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想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5 10:09:22 +0800 CST  
这升华的想法伸出两爪,从两个方面对黄袍怪这思想发挥作用。一方面是:你不是让我去做么?我现在去做了,而且知道该怎么去做了,我只要时时刻刻依道而行,我的做法就是对的,就不会被黄沙迷眼,那么你就该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第二是:你不是要维持神识如水流顺的思想境界么?那么现在我的做法是对的,你如果不按我的想法去做的话,你就成了神识中阻碍,你就无法维持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了,所以你也必须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直接就抓住了黄风怪那“要以神识如水流顺的思想为主”的思想,那黄风怪虽然也有抗争,却不管怎么抗争,都无法摆脱他的思想理念,所以他不管怎么抗争,都是并非真正佛法的三界凡尘中的思想表现,到处碰壁。就这样他在行者这突出显露出来的已经有了内涵的坚定思想之下,现出了他的真实状态:这是一个代表神识真意的,有着问题的,看起来非常贵重而实际上却偷盗你的食粮成果的思想。
黄风怪是黄风洞中众妖的老妖,他下面众多妖怪都是代表神识真意的思想。就是说不能以某种思想为主,一旦以思想为主,任何思想都会变成妖怪,他们会利用你的力量,盗窃你的成果,并将你引入歧途。要以“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坚定念头”为主,任何思想都是为这个念头服务的,都要随着这个念头的需要,随着在取经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道的改变而改变。
唐僧取经第十四难:“请求灵吉”就在这里。说的是人光有一个对的思想,却不知道其内涵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可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忘掉自己的身份地位,严格的依道而行,随着道的改变而改变呢?这是此难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能严格的依道而行,不能真正随着道的转变而转变,那么即使你的想法再好,都是没有用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5 10:10:25 +0800 CST  


行者赶上,举棒就打,被菩萨拦住道:“大圣,莫伤他命。我还要带他去见如来。”对行者道:“他本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因为偷了琉璃盏内的清油,灯火昏暗,恐怕金刚拿他,故此走了,却在此处成精作怪。如来照见了他,不该死罪,故着我辖押,但他伤生造孽,拿上灵山;今又冲撞大圣,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见如来,明正其罪,才算这场功绩哩。”行者闻言,却谢了菩萨。菩萨西归不题。(原文)
灵山。查不到含义。指的应该是灵鹫山。灵,万物有灵,代表的应是所有从本源之处出来或还在本源之中的与自然中各种层面的道相和的思想。鹫,鹰科,界大型猛禽。灵鹫山,无数生灵中可以有着巨大的力量,可以翱翔在高高的天际的强大的念头。这里是初转法论后的讲道之所,就是说如来在给一群大而凶猛的念头讲道;同时也说明这里是如来“初证”佛法的境界所在。甚至可以说“初证”佛法的如来还没有从那种大而凶猛的状态中脱离出去,他本身还是那大而凶猛的思想的一员,甚至是其中的主导者。
这妖怪居于灵山脚下,就是说黄风怪也是那强大、凶猛的念头中的一员,而且他已经达到能够聆听佛法的境界了,不过他也只是处在这个境界最底层的边缘所在。就是说黄风怪所代表的无色界的思想虽然能够在他刻意保持的神识流顺的状态下,感受到真正的如来佛法,却只是如来初悟道之时的最低的佛法;他现在处在能聆听佛法的最低的阶段。
得。个人认为是找到的意思。
得道。找到了道。
偷。暗中拿别人财物。
琉璃。佛七宝之一。
盏。小杯子。
琉璃盏。佛法中小境界的宝贵的“空”。
清油。个人理解为能通过其欲望产生光明的洁净的性情。
昏暗。光线不足。
照见。详查,明了。这是一般理解。可是怎么详查,怎么明了呢?我们是凡人,真正的圣人的思想是不懂的,所以只能按照凡人的思想去理解。照,应该是比照、对照的意思。就是说如同来到这里的大觉的思想是通过比照,通过那琉璃盏所发出的光芒和真正佛法的光明做对比,发现这个为妖作怪的思想的。
辖。管辖、管理。
明正其罪。公开惩处。个人认为应该是把其罪行说得明明白白的,让大家都知道他到底有什么问题,犯了什么样的罪过。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6 10:28:09 +0800 CST  
这怪被捽倒在石崖下,现了原形。当他现了原形的时候,就代表取经人清楚的看到这是个什么样的思想或念头了。这个时候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不让这个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逃掉,而是直接赶上这个思想,要用发自真心的力量将其打死。不过他的这个举动被灵吉菩萨拦住,那“抛弃自己的身份地位,完全依照道理去做,依照道理的转变而转变”的思想发出他的声音道:“你是个与天意齐平的大境界的圣人,不要让这“保持无色界思想境界”的思想在你这来自真心的力量的打击下因受到损伤而逝去,这么做是不合道理的,我还要带着他去见那如同来到这里的真正彼岸的神识之中。”灵吉菩萨接着道:“这个无色界的主导思想,乃是灵山脚下,那才刚刚能够悟到佛法的思想境界中的,已经找到了真正的道的偷窃人人食粮成果的思想。因为他在人没有察觉的状态下通过不合道理的手段那佛法中小境界的宝贵的‘空’中那能够产生光明的洁净的性情,将这种洁净的性情据为己有,使得那佛法的光辉变得黯淡……”
按我的理解,佛法的光明在真正神识如水流顺的彼岸的境界之中,在那众生平等的大乘境界。而黄风怪,或者说是乌巢禅师这种让思想都软弱下来的思想状态,虽然能够进入神识如水流顺的思想境界,可是这种境界却并不稳定,而且也没有真正的实现众生平等,而是在他之下的众生平等,他是高于所有众多思想之上的。他的这种思想如水流顺的状态,让人认为这里就是真正的佛法所在,让人以为真正的佛法就是这样的,而让人进入一种错误的思想理念之中。那他所发出的光芒就影响了真正佛法的光明,就使佛法的光明变得黯淡了。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那些神识清净的人们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彼岸境界,所以就按照他的思想进行努力,以争取实现他们想要到达神识彼岸,实现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美好目标,将他居于主导地位;而实际上他是做不到的,不过你又无法察觉他做不到,所以他是通过“偷窃”的方式,在人无法察觉的状态下通过不合道理的手段取得了别人能够产生美好欲望,发出自身光明的清净的性情。一旦你被这种思想左右,你看似在这无色界中修行,甚至看起来已经好像真正到达神识彼岸一般,可实际上,你所有的作为,只是在坚持这种思想而已,你所有的成果,都会成为他的食粮;所以他是一只不但偷琉璃盏中清油,而且会偷盗你的食粮成果的思想。
可以扩展一下,人之所以要修行,或许很多都是为了成佛成仙,解救自己或解救世人,从苦难中超脱出去,所以是要以“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为主的,而不是以某一种思想为主。如果以某一种思想为主,只是一味的坚持某一种思想的话,那都是在偷窃你的食粮成果。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6 10:28:53 +0800 CST  
走出三界

这妖怪偷了琉璃盏的灯油之后,就使得人那些不可破坏也无法替代的坚定欲望无法实现,所以护持佛法的金刚在发现问题之后,就要捉拿他,这就使得他这种思想无法在灵山脚下生活,而是来到下界之中。毕竟这下界之中的思想是有着自身的问题的,所以他这里是可以生存在下去的。不但能存在下去,还能在这里成为发出日月般光明的思想,在这里为妖作怪。
“如来通过与真正佛法光明的对照,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知道是这种盗窃佛法的光明和人的食粮成果的思想造成的。可是这种思想虽然有罪,却不应该让他因此消亡,所以要我这种‘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思想在这里管理并约束他。如果他不作怪的话,也就不用管了,只要他一旦作怪,那就要将他捉住,约束着他,带到灵山之上,把他的罪行说的明明白白,公示众人,让世人和他自己都知道这种思想到底有什么罪过。”
行者听了灵吉菩萨之言,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是对菩萨表示感谢,依照佛法让灵吉菩萨将黄风怪拿上灵山。至于菩萨如何将黄风怪拿上灵山这件事情我们就先不提了。
却说猪八戒在那林内,正思量行者,只听得山坂下叫声:“悟能兄弟,牵马挑担来耶。”那呆子认得行者声音,急收拾跑出林外,见了行者道:“哥哥,怎的干事来?”(原文)
思量。想念,记挂。
山坂。山坡。
却说像猪一样欲望非常坚定而强大的,却已经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不吃那些不该食用的食粮成果的取经的真情还在那由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神识之内,他正在想念行者那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真心,并关切着行者此行的胜负结果。就听到那山坡下有人叫他,道:“感悟自己能力的与我亲近的思想啊!快点引导那能够承载师父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肩负取经的重担过来啊!”那呆子听得是源自取经的真心的声音,这个认为知道该怎么去做就一味的怎么去做的情感的代表便赶紧按照取经的真心的呼唤,走出他那以欲望为主,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种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神识境界,见到行者道:“哥哥,你降妖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了?”
这里面八戒待在以欲望为主的三界中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神识之内,行者在山坡下叫他,就是此时取经人那代表真心的想法已经走出色界、欲界、无色界这三种思想的束缚,从那三界之山下来了,走入“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完全随着道的改变而改变”的来自灵吉菩萨的能给众生带来普遍吉祥的“无意之意”的思想境界之中。在真心的呼唤下,八戒这情感也一同来到这里。
行者道:“请灵吉菩萨,使一条飞龙杖,拿住妖精,原来是个黄毛貂鼠成精,被他带去灵山见如来去了。我和你洞里去救师父。”那呆子才欢欢喜喜。(原文)
行者道:“我请来了灵吉菩萨,用一个能让主导思想升华的主张,拿住了这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原来是一个代表神识真意的,有着自身问题的,非常贵重的,却又偷盗人的食粮成果的思想成就了如日月般发出光明的境界,现在已经被灵吉菩萨带到灵山见如来去了。我和你一起去那神识真意构成的境界中去救回我们师父。”人的情感不会拐弯,听到真的降服了那妖怪,方才真正欢喜起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7 09:19:45 +0800 CST  
二人撞入里面,把一窝狡兔、狐狸、香獐、角鹿,一顿钉耙铁棒,尽情打死,却往后园拜救师父。师父出得门来,问道:“你两人怎生捉得妖精?如何方救得我?”行者将那请灵吉降妖的事情,陈了一遍。师父谢之不尽。他兄弟们把洞中素物,安排些茶饭吃了,方才出门,找大路向西而去。(原文)
安排。犹整治。
这取经的真心和真情通过他们的强大力量撞入那神识真意构成的境界中,将这里面所有的在黄风怪之下的狡猾的,为了生存不断的在不同境界中变换的那些思想;能够迷惑人的的思想;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和突出的支持黄风怪的情感都用他们的真心和真情给打死了。到这里,取经人的神识真意中依旧没有再继续支持以黄风怪为主导的思想了。这之后,行者和八戒才去拜救师父,既表示他们依旧拜伏于“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之下,也是说在神识中没有支持黄风怪的残留之后,三藏方才真正从那无色界的思想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三藏从那无色界的思想束缚下走出来后,问行者和八戒:“你们这取经的真心和真情是怎么捉住那发出日月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是怎么做方才能够将我从无色界的思想境界中解救出来的?”行者就将请灵吉菩萨过来想要的事情给三藏陈述一遍。三藏谢灵吉不尽。
这个时候,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和真情,将这无色界的食粮成果中的那些合乎道理的可用的食粮成果进行整理,并通过取经的真心和真情作用于这些合乎道理的可用的食粮成果之上,使这些食粮成果都变得成熟,成了取经人继续去西天取经的清净的食粮支撑。这之后,他们方才真正从无色界中走出去,寻找大道向那彼岸的神识境界而去。
毕竟不知向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到这里,取经人已经算是走出三界了。毕竟不知道他们走出三界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且听下回再分析解说。
按理说,这回到这也就结束了,不过前面在王姓老者家打破的《人牛俱忘》的境界,现在是不是回来了呢?还真不好说,或者说应该是还没有。按理说,行者前面悟到无意之意,并给三藏和八戒陈述过了,他们就应该都能做到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完全随着道的改变而改变。这个时候那取经的真心和真情虽然还在,却不会对取经人该做的事情造成影响,应该是回到“人牛俱忘”的境界中了。可是灵吉菩萨却是那“讲罢心闲方入定,白云片片绕松梢”的只能在讲经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维持那“心闲入定”状态的,回头就会被那些自己认可的思想萦绕,所以他是没有回到“人牛俱忘”的境界中的,或者只是短暂的一次又一次的进入“人牛俱忘”的境界,却无法维持,这之后应该还要经历一个很长时间的“静收慧剑魔心绝”的过程。同样,虽然灵吉菩萨所代表的无意之意虽然有他的问题,却是与此时取经人的境界相和的,是取经人暂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之后的这段时间,取经人又进入了以无意之意为主导的修行过程之中。
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或许到以后能看出来,可能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7 09:20:25 +0800 CST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千分难渡,万载难行

话说唐僧师徒三众,脱难前来。不一日,行过了八百黄风岭,进西却是一脉平阳之地。光阴迅速,历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原文)
一脉。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冠相乘的事物。
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寒蝉。寒天的蝉。深秋天寒,蝉即不鸣,故常以遇事不敢讲话比作寒蝉。这里代表的应该是从尘埃中超脱出来,已经见到真正阳光的思想。三藏是金蝉子,是唐朝三藏法师,唐朝经、律、论的制定者。他走到一个地方,经过那里的磨难之后,制定一个经、律、论,所有的思想都要按照他的制定执行,都会按照他制定的经、律、论走向更高的境界。前面在欲界、色戒、无色界三界之中,都是一种思想为大,其他思想则都是只能按照这种思想行事,而不敢发出自己声音的“寒蝉”。得到“无意之意”后,虽然不断的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可是在特定的主导思想的之下,其他的思想也是不能出来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的,这些思想就如同“寒蝉”一般。
鸣。叫。表达,发出。
败柳。凋残的柳树。柳树是情感的代表,是不断随风摇摆的情感。在取经人坚持无意之意,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的时候,因为是大势所趋,是不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的,所以此时取经人情感方面的因素呈现出凋残的状态。
大火。星宿名,即心宿,十二星次之一。也可以理解为大的欲望,整体上的欲望。
话说东土大唐的佛门修行人师徒三人,从黄风怪的磨难中解脱出来,继续向前来去西天取经。不止一天,不止一次遇到跟黄风怪相似的念头之后,他们走过了“由落入邪见中的呈现出大圆满姿态的思想居于主导的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其上有路能够走向更高境界”的黄风山地界。.他不断向西行进,来到在黄风山境界之后的西边的境界所在。因为战胜了黄风怪,而无色界四天虽然跟黄风怪表现不同,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在黄风山的西边,乃是一片平坦的,没有突出的思想阻碍;没有过高的突出思想境界造成巨大阴影,遮挡阳光的所在。来自上天的光明真正的照耀在取经人身上,在这段时间,取经人应该是一直走在光明之中。
光阴迅速,这段时间虽好,可是很快就过去了,取经人也从无色界那种被某一种思想笼罩的状态中走出来,开始进入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取经人发现经过这段时间的修行,以前那些“已经修成了或大或小的圆满状态的,却在凡尘中大势之下,一种思想独大的状态下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思想,开始在那已经凋残的情感中发出他们的声音他们所发出的声音。这个时候,取经人整体上的欲望,还是想要去西天取经,还是要实现他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目的的。
此时的取经人要去西天取经,因为现在他所采用的是“无意之意”这种思想观点,所以他是要排除情感方面干扰,不让情感发出他的声音的。而现在那些原本不敢发出他们的声音的思想则在情感中高声发出他们的声音,将他们的愿望表达出来,这就形成了两者间的冲突,一道性情的阻碍在三藏师徒面前表现出来。这阻碍在三藏师徒修行路上的性情非常的浑浊,极其不干净;而且波涛汹涌,泛起巨大的波浪,极不平静。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8 09:55:28 +0800 CST  
三藏在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边水势宽阔,怎不见船只行走,我们从那里过去?”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原文)
水势。水流的趋势。
宽阔。宽度和长度。宽度是难以逾越;长度是无法绕过。
三藏见到这阻挡在他们西天取经路上的大的性情阻碍之后,虽然依旧骑在马上,依旧驾驭着他所采用的主导思想,却还是对他造成的巨大的影响,使他无法保持神识如水流顺的状态,道:“那追随我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和真情啊!你看阻碍在前面的性情,真是既难以跨越,又无法绕过的。怎么这道性情的阻碍之上没有可以承载其他思想度过这性情阻碍的渡者呢?既然这样,我们该从那里通过这性情的阻碍?又该怎么通过这性情的阻碍?”
行者跳在空中,用手搭凉蓬而看。他也心惊道:“师父啊,这个是难!真个是难!这条河若论老孙去呵,只消把腰儿扭一扭,就过去了;若师父,诚千分难渡,万载难行。”(原文)
手搭凉棚。瞭望时用一只手平支在前额上遮挡阳光。
惊。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
分。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代表小境界。
行者将他这取经的真心突出表现在神识高处,手搭凉棚,排除了现在这个时候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和的干扰,以其取经的真心去观察那阻碍在面前的性情。看过之后,他这心头也感到非常的不安,道:“能够教导我成长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啊,要想渡过这道性情的阻碍真的是非常困难!真的是非常困难!这道性情的阻碍,如果是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要过去的话,只需要我这想法稍微转变一下,也就过去了!如果是师父要过这道性情的阻碍的话,只要你的思想还在大千世界这些小境界中就难以渡过,就是你把这大千世界的所有法门都修行遍了,也是难以渡过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8 09:58:09 +0800 CST  
流沙河

三藏道:“我这里一望无边,端的有多少宽阔?”行者道:“径过有八百里远近。”八戒道:“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行者道:“不瞒贤弟说,老孙这双眼,白日里常看得千里路上吉凶。却才在空中看出:此河上下不知多远,但只见这径过足有八百里。”(原文)
径。直接的。
八百里。八:八正,八邪。百:大圆满。八百里,个人认为是:虽然同样是大圆满姿态,却是正邪相隔,难以逾越。
定。判定,断定。
远近。距离的长短。
三藏道:“我通过我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来观察这性情的阻碍,却是看不到头,到底这性情的阻碍有多么宽阔呢?”行者道:“如果直接过去的话,足有八百里远近,从这性情阻碍的这边到那边,虽然同样是大圆满姿态,却是正邪相隔。”八戒道:“哥哥,你这跟我同样修行,却在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你怎么能够判定这个距离的长短,确定中间到底是什么阻碍呢?”行者道:“不瞒你这个虽然在我之下却值得尊敬的取经的真情,我把这件事告诉你。我这代表真心的观察能力,在神识明白的时候,是随时都能看到大千世界之内的道上的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的状态的。现在也是神识明白的状态,我刚才将我这取经的真心突出表现在神识高处,以此看出:这是一条河,是一道情感方面的阻碍。这道阻碍到底是源自什么地方,又到什么地方结束,这个都看不出来。但可以看出,这道情感的阻碍的这边与那边是正邪之隔。”
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原文)
忧嗟。忧愁叹息。
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
通。强做“了解,精通”讲。
石碑。是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竖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
篆字。篆书。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可能是周朝时候的,小篆也是秦始皇的时候,可能是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文字(虽然甲骨文应该是最古老的,但似乎无人能懂,对其的理解都在猜测上面)。这里面代表的应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表现。
流。像水那样流动不定。
沙。“一佛国在一沙中”,代表凡尘中以某种思想为主导的坚定的思想境界。
腹。比喻中央部分。
真字。正楷字。指的是横平竖直、方正、棱角分明、无顿笔的字体。个人认为代表的是:端正、公正。端正、公正的把流沙河的特变表现出来。
三藏这年长德高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听了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想法所发出的声音后,开始忧愁叹息,迷惑不觉。要知道,三藏是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他走的是一条从东向西的路,这里面只要有阻碍,不管是山、海、还是河,都是他这边在东,是“此岸”,而对面是“彼岸”的状态。而现在这道情感的隔阂,乃是正邪相隔,那就是说他这边是“邪”的,而对面是正的。自己经过了无数修行,走过了三界,却还在邪途之上,那么正道又在哪里呢?三藏为此忧愁叹息,取经人迷惑不解。
既然三藏还在邪途之上,那就证明他现在所采用的思想是不正的,是有问题的,所以他开始兜回马,不再完全贯彻自己的思想,他开始回过头来,再看自己所面对的这道情感的阻碍了。
当行者请来了灵吉菩萨,得到那“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的“无意之意”后,他现在驾驭的就是这“无意之意”去西天取经。现在他完全随着道理的改变而改变。可是不管怎么变,就如行者所说的“千分难度,万载难行”,只要思想观点还在三界凡尘之内,就是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法门都学全了,也难以度过这个阻碍。所以取经人听到来自真心的声音,开始回头头来,不再一味的坚持他随着道理的转变而转变的无意之意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当一个人一味的要按照某种思想行事的时候,那其他的东西他都看不到;可一旦思想转变,不再一门心思的钻牛角尖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有句话叫做“执迷不悟”,三藏师徒前面没少因此遭受磨难。现在三藏回头,就代表不再“执着”的贯彻他的思想了。因此三藏这一回头,不再在那里不断的来回变,而是只以自己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表现出来,来观察面前的性情阻碍的时候,他就看到岸上有一个突出表现出来而且非常明显的,能让他们了解这到底是一个甚么样的性情阻碍的标志性的坚定的思想表现。
见到这块石碑后,三藏师徒三人一齐上前观看,就是取经人以他取经的坚定念头、真心和真情共同观察这个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表现。、
首先他发现,这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着的人神识中的阻碍。是已经形成了各自境界却还在凡尘中的坚定思想像性情一样朝着某一方向流动的情感表现,这是一层情感上的阻碍。再往下看,发现这种思想表现的中心部分乃是令人难以察觉或容易忽视的小的表现,这表现虽小,却公正的将这种情感表现的状态道了出来。就见上面写道: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09 16:05:55 +0800 CST  
妖怪现身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原文)
界。界限。
弱水。《山海经》说: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
鹅毛。鹅的毛,应是暗喻最轻的东西。这里面应有隐喻。鹅,我鸟,我的念头;毛,毛
病。鹅毛我的有问题的念头。
芦花。芦苇的花。也是极轻之物。这里面也应有隐喻。明朝谢缙写过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个人认为代表的应是根基浅薄者。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凡尘中已经形成自身的一定境界的坚定思想像水一样不断流动的情感状态,乃是已经达到大圆满姿态的各种思想的正道与邪途之间的界限。这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漂浮其上的深奥的思想表现。人的那些有问题的思想是无法在飘浮其上的;那些根基浅薄,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思想虽然呈现出美好的姿态,也必定无法飘浮其上,而是要一沉到底的。
可以看出,这流沙河是三千大千世界与更高境界的边界,是正道与邪途的分界线。这是三千大千世界最弱、最无力的性情表现,只要有一点点的问题,或者根基不牢固的话,都无法承载,都无法渡过这三千大千世界的边界,进入更高的境界之中。
就是说,这条流沙河,不是任何人都过不去的,咱比如沙僧就能在这里来去自如,比如前面的观音菩萨和惠岸行者,也能轻易飞过这流沙河。这个“过不去”是针对流沙河“此岸”的人说的,而且也不是真的过不去,只要根基扎实了,没有问题了,也就过去了。
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原文)
涌。腾也——《说文》。出也——《广雅》。就是说这个涌应该是内部力量使外部状态发生改变的状态。
既然有阻碍,自然就有问题。这流沙河不是所有的人都过不去的,只是三界之人难以过去,而且是三界中那些有问题的和根基不牢的思想难以过去。三藏他们现在过不去这流沙河,就代表三藏师徒他们身上是有问题的。那么他们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就在取经人通过取经的坚定念头、真心和真情观察那个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以此探寻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在他们探寻自身问题的过程中,那问题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就见那凡尘中已经达到大圆满姿态的思想朝着某一方向流动的情感的内部涌起了巨大的波浪,这汹涌的波浪就好像山一样,形成了取经人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可是在这情感的波涛不断的翻涌转变的时候,却又看到在这种波涛不断翻涌转变的情感表现上面,好像有着通往更高境界的道表现出来。随着这汹涌的波涛,那“流沙河”中“滑辣”一声钻出一个发出日月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这个思想的表现十分的凶恶,非常难以为现在的取经人所认可: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尺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原文)
蓬松。指东西松散而杂乱。
两。二法,并非真正佛法。
尺。尺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就是说这妖怪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呈现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圆满姿态。
灯。凡尘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光明之物。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尺圆睛亮似灯。发出日月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突出表现出来的乃是美好的欲望,不过他的这美好的欲望却呈现出非常松散而杂乱的无法理顺的状态。他的思想观点呈现出一种不大不小的圆满姿态,发出来自他这思想观点的光明,可是这思想并非真正佛法,他所发出的光明也是凡尘中的光明。
蓝靛。应该是介于青和黑之间的颜色。
鼓。古人打仗,闻鼓则进,鸣金则退。代表的应是激励人前行的声音。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他的思想表现既不是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是让神识焕发生机的状态,而是处在两者之间的,这欲望和令神识焕发生机的两种思想相掺杂融合的思想。他所发出的声音既好像来自上天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又好像是那能够激励人不断前行的声音;这是一种存在已久的,已经难以改变的,又在人身上长久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所发出的声音。
披。覆盖或搭在肩上。
氅。用羽毛做的外衣、外套。
攒。族聚也。——《韵会》。族。会意字,从㫃,从失。表示以旗帜着急军队之意,本意是聚集,一说本意是箭头。古代聚族而居,引申为家族、民族,又引申为品类、族众等意。所以个人对“攒”的理解是同样一类思想或众生聚集在一处的表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他这思想为我的念头中的代表神识真意的思想笼罩着,这些代表神识真意的思想,既是他腾飞的羽翼,也有着自身的问题。他被并非真正佛法却又显露出为人广泛认可的神识中的牵挂束缚着。
项。泛指人颈。脖子。脖子是头颅的支撑,代表其所持思想的支撑。
骷髅。一般指没有皮肉、毛发的全部骨骼或头骨。这里应是专指头骨。代表的是空有一个坚定状态却没有具体思想表现,不知道该怎么实现的思想。
峥嵘。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他这思想之下的支撑乃是九处神识都有的虽然坚定,却空有其坚定状态,没有具体思想表现,不知道该怎么实现的思想;他所持的乃是一个甚是超越寻常的不平凡的主张,这个主张令他看起来超乎于其他思想之上,令他看起来不是平常的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10 09:53:50 +0800 CST  
卷帘将

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那八戒放下担子,撤出铁钯,望妖精便筑。那怪使宝杖架住。他两个在流沙河岸,各逞英雄。这一场好斗:(原文)
旋风。转圈的风。就是形成一个圈子一般的念头,把人圈在里面。
逞。显示。施展。
那个作怪的念头化作一个不断旋转,能将人圈在里面,使人无法走脱的念头,从流沙河中表现出来,却直接要作用到并非处在流沙河众多念头之中的取经人身上,要来抢夺这唐朝来的修行人,使唐僧落在他的手中。
事发突然,取经人心中着慌,他没有时间观察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为妖作怪的思想,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是下意识的有来自取经的真心的力量将他护在其中,并将三藏带到了一个比流沙河更高,能够不受流沙河这情感干扰,那妖怪够不着的地方,暂时从妖怪手中逃离出来。
那行者是怎么护住三藏的呢?这应该还是源自他们在无色界中所领悟的“三十里”有妖怪这个道理,也就是那“魔主盈山住”的道理。三藏一行在这段时间一直是在无意之意中修行的,可是任何事物都是这样,一旦过分了,就成了魔鬼,所以当他们在前半程得到无意之意的好处,到了“三十里”这个位置上,他的问题也就要显露出来了。如果是以前的话,他们很难看到其中的问题,就是看到也如蛇盘山鹰愁陡涧那样必有所失。而现在明白了“三十里有妖怪”这个道理之后,在他看到流沙河的同时,也就认识到其中的问题了,所以他开始“兜回马”不再一味的贯彻他的无意之意,他的这个做法使他没有走过“三十里”这个点,也就使他避免了被妖怪捉去的危险,他也就到了一个现在妖怪够不着的高崖之处。
三藏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是源自他的取经的真心,虽然他不知道那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可是他那取经的真心告诉他不能再往下走下去了,他就不往下走下去了,他也就没落入妖怪手中,所以他是慌乱之中在真心的护持下到达高崖之处的。
眼见那使天不平的思想要抓三藏,八戒那取经的真情也放下了他承载的取经的重担,突出的表现出来,用他那来自真情的力量,朝着那发出日月般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筑了下去。那作怪的念头用他那宝贵的主张架住了来自情感的攻击,他们两个就在这流沙河的岸边,各自施展起自己过人的力量打了起来。这一场好杀:
九齿钯,降妖杖,二人相敌河岸上。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昔年曾会在灵霄,今日争持赌猛壮。这一个钯去探爪龙,那一个杖架磨牙象。伸开大四平,钻入迎风戗。这个没头没脸抓,那个无乱无空放。一个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一个是秉教迦持修行将。(原文)
降。降服,使驯服。
相敌。互相敌对。
九齿钯,降妖杖,二人相敌河岸上。一个是能够在神识各处都造成深深影响的真情,一个是“能够降服使天不平的思想”的主张,这两者的代表在流沙河的岸边互相敌对的竞争起来。那个主张一心要用他的念头将三藏圈起来拖入流沙河内,取经的真情则在守护三藏,不让三藏落入那妖精手中。
大天蓬。前面说“天蓬”是人头脑思想中不同于三藏,现在觉得应该是居于主导部分思想的普通思想。“大天蓬”应是人头脑普通思想中大过其他普通思想的存在,就是说八戒这取经的真情要大过其他的情感。
谪。指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
卷。把东西弯裹成圆筒形。
帘。用布、竹子、苇子等做的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将。个人的理解是“文臣武将”,代表的是有强大力量的思想。
卷帘将。这妖怪是玉帝的卷帘将,玉帝是高天上圣玉皇大天尊,是真正达到大觉的圣人。圣人这个境界按理说应在三十三天以上圣界四天之中,而“高天上圣”四字则说明即使在圣界四天之中,他也是来自更高境界的圣人,所以他应该是炉外之人,是真正圣念的代表。真正的圣念和各天境界中是有境界间隔的,就像一层帘子一样将真正的圣念和各个境界的思想隔离开来,使人只能模糊的看到这圣念的形态,看到的只是这圣念的一个影像。
可是这个思想却可以将这个帘子卷起,让人看到真正的圣念。不过这个帘子虽然卷起来了,却并没有消失,就是说他只能在一定时候发挥作用,让人看到真正的圣念,之后这层帘子还是要放下来的。他是一个“武将”,说明他是通过他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情的;;而且作为武将,他有用他的力量守护玉帝,守护光明正道的义务。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妖怪是按照真正的圣念,可以通过他的力量让人与圣人之间的那层阻碍在特定的情况下消失,令真正的圣念表现出来,并且守护这圣念的思想。
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是人头脑中的普通思想中超过一般思想,大过其他情感的取经的真情;那发出日月般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是能够按照真正的圣念用他的力量暂时打开人和圣之间的那层帘幕,并且守护那层圣念的思想。
昔年曾会在灵霄,今日争持赌猛壮。八戒这情感的代表和这妖怪在以前曾经一起在灵霄宝殿相会,都曾达到与天道相和的境界;现在则在这里为了三藏而比较谁更凶猛、强大。
(灵霄殿忘了前面说没说过了,如果说过就在前面探寻玉帝的代表的地方找,如果没说过或许就一起等到黄眉老佛时再说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11 20:16:35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11 22:03:13 +0800 CST  
吃人

去。除去,除掉。
探。头或上体伸出。
爪。爪子。
磨。磨炼。
牙。牙在口中,指的是欲望中纯洁、坚定的部分。
象。象的体型极大,力量极大,代表的是拥有强大力量的情感。
这一个钯去探爪龙,那一个杖架磨牙象。八戒这取经的真情通过他控制的真情去除来自妖怪那存在已久的,难以改变的居于主导地位思想对三藏那取经的坚定念头的影响。那妖怪这通过他那宝贵的主张抵挡其欲望中的坚定部分——那已经经过磨炼的庞大的取经的真情的攻击。
伸开。展开。
大。超过一般。
四。元亨利贞,贞下启元。代表的是神识发展的各个阶段。
平。用武力镇压,平定。
钻。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
戗。方向相对,逆。(言语)冲突。
伸开大四平,钻入迎风戗。八戒那如大象般的强大力量展开之后,神识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在这取经的真情的作用下平定下来。妖怪这在人神识中存在已久的难以改变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则通过他的力量对由取经的真情形成的平静中的某一点进行攻击,并在这点造成漏洞,以此跟取经的真情正面抗争。
没。无,没有。
头。个人感觉头是思想。
脸。个人感觉脸是表现。
没头没脸。没有具体的思想表现,只是凭着强大的力量。
这个没头没脸抓,那个无乱无空放。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没有其具体的思想表现,只是凭着他的强大力量跟那妖怪竞争,守住三藏,不让三藏落入那发出日月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之中。那妖怪在来自真情的强大力量之下一点都不慌乱,他的宝贵的主张总能在那强大的力量中钻出一个窟窿,使他在与真情的抗争中不落下风。
久。时间长。
占。占据。
吃人。西游记中的妖怪都是吃人的,不过在我的理解中,这种吃并不是真的从肉体上吃掉,而是吞噬你的思想。原本你的思想是与道相和的,是一个合乎道理的“人”,可一旦被某种思想吞噬掉,让某种思想占据你的思想的主导地位,让你为它服务的话,那么你的思想就不再合乎道理了,你也就不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就相当于被他那妖怪吃了一样,我觉得这就是西游记中的“吃人”。
《西游记》中最常见的是老虎和妖精吃人,老虎是凭借它的强大、凶猛来将你的思想吞噬掉的;而妖精则是通过他们发出的日月般的光明。因为某种思想发出日月般的光明,就令人认为它是好的,就对这种思想非常迷恋,执迷不悟,或者是抵御不了这种力量,或者是不知不觉就落入他们手中,不再与道相和,也就被它们“吃掉”了。自然中越是妖艳的东西毒性越大,也越危险;同样,越是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东西,越要小心谨慎。过于强大的光芒,会幌了你的眼睛,让你无法真正看清事物。
秉。秉承。接受,承接。
迦持。佛教术语,指佛教戒律,出自《西游记》。因为这个佛教术语是出自《西游记》中,也就有了发挥的空间。
迦。是个走之旁,代表的应该是“道”。走之旁后上面是一个“力”和一个“口”,代表的应该是力量和欲望,或者是力量和声音。所以个人觉得“迦”字代表的
是“道”中,或者是行走在道上的人的力量和欲望。
持。拿着,握着。
迦持。个人觉得应该是持有道中的力量和欲望,并可以应用这道中的欲望和力量。
秉教迦持。迦持是来自道中的力量和欲望,那么这道中的欲望和力量是怎么来的呢?个人觉得就是秉承佛的教义而来的;因为秉承佛的教义,接受佛的教导和约束,所以得到道中的力量和欲望。
一个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一个是秉教迦持修行将。他们一个是长时间占据这已经形成一定境界的坚定思想像水一样流动的境界的,吞噬你与道相和的思想的,发出日月光明的思想。一个是秉承佛法教义,得以掌握道中的力量和欲望的在修行中的,同样仰仗自己强大力量发挥作用的情感。
他两个来来往往,战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原文)
八戒这取经的真情和那妖怪两个或者这个占上风,或者那个占上风,在虽然得到圆满却又并非真正佛法的状态下竞争,分不清到底哪个好,哪个坏?
那大圣护了唐僧,牵着马,守定行李,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就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忍不住要去打他,撤出棒来道:“师父,你坐着,莫怕。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那师父苦留不住。(原文)
那与天意齐平的令人尊崇的取经的真心在护住了取经人,引导着三藏所驾驭的思想,守住去西天取经的重担。这个时候取经人就从刚刚那种慌乱的状态中平静下来了。这个时候,大圣这取经的真心看到八戒这取经的真情正在与那作怪的思想竞争。看着这要将他师父抓去的作怪的思想,他就恨得不行,摩拳擦掌,也要在这场竞争中发挥作用。他安奈不住自己,决定要去打那作怪的思想。他将所执掌的真心表现出来,对三藏道:“教导我们成长的取经的坚定思想,你在这里端坐,不要怕那妖精。等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去和他玩一玩,比较一下。”
作为师父的三藏苦苦的想要将行者留在身边,守护他,却没有做到。到这里,取经人安奈不住心中的想法,用他来自真心的力量加入到情感与那妖怪的争执中,要以此降服那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3-13 10:24:16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