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此中诸天,是在南海落伽山观世音菩萨之下的诸天,是欲海之上的诸天,就是说他们这些诸天应是色、欲二界的二十四诸天。而且这些诸天都遵循菩萨的教导,听从菩萨的旨意,就是说他们是完全拜伏于那“给诸有情以快乐和快乐因,将诸有情从苦难和苦难因中拔救出来的追求大觉的思想之下的”,换句话说,这些色和欲都是要遵循禅门思想,解救诸有情的欲望和思想力量。
金甲诸天。这些欲望和思想力量都有着来自神识各处真意的守护。
叉。同“岔”分岔。
木叉。神识中的分岔。
惠岸。给苦海之人以恩惠,指引他从苦海中超脱出来。
转达。作为中间人而进行传递或传达。
却说取经人神识中那发自真心的“去呀!去呀!”的念头,立于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念之上,上升到神识高处,没多久就到了那欲海之中。在这欲海之中,他将自己这“去呀”的思想停留在这欲海之中,直接来到那落伽山紫竹林中,通过他想要那遵从于真正禅门思想和想要解救诸多有情的色欲二界中的有真意守护的主导思想,和那神识各处能够给人以恩惠,指引人从苦海中超脱出来的部分发挥作用,使得金头揭谛终于见到了那真正的禅门思想。
可以看出,这里面去请菩萨的,不是行者,也不是唐僧,而是取经人神识中那非常坚定的发自神识各处的“去呀”的声音。这个声音发挥作用,取经人开始在日游神对这一天以来如何失去马匹,如何与孽龙争斗,以及争斗的过程和结果中每个人的表现。通过那又着真意守护的色、欲两种思想表现何那神识中能够给人以恩惠,指引人从苦海中超脱出来的神识的分支之中,去寻找真正的禅门思想。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之下,取经人确实找到了真正的禅门思想,观世音菩萨在那真正的人的欲望和力量向下延伸到欲海之中的屹立于欲海之中,超脱于欲海之上,能够抵御欲海冲击的境界之中的呈现出祥瑞之色的某处神识之中。
色、欲二字往往为修行人所不齿,可是这正确的色、欲却会成为人向高处走,去明白更高的道理,到达更高的境界的助力与守护。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09 14:56:37 +0800 CST  
四海龙王

菩萨道:“汝来何干?”揭谛道:“唐僧在蛇盘山鹰愁陡涧失了马,急的孙大圣进退两难。及问本处土神,说是菩萨送在那里的孽龙吞了,那大圣着小神来告请菩萨降这孽龙,还他马匹。”(原文)
菩萨见到金头揭谛,问了句:“汝来何干?”问金头揭谛不去暗中保护取经人,来我这里做什么呢?
揭谛道:“我是在保护取经人呢,只是因为那取经人在他们走到那“思想盘踞,令强大的念头为之发愁,不知该如何是好的,非常危险的心性在人身之上形成的涧流”的所在的时候,失去了可以承载他去西天取经的思想。那正在成长中的可与天意齐平的取经的真心为之着急,无法平静下来。他想要继续前行,却没有了能够承载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的思想;想要就此退却,可是那想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却依旧突出的表现出来。这使得他们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想要继续前进和就此退却都难以做到。等到问到那个地方的主导思想的时候,说是菩萨送在那里的一条作孽的主导思想将那能够承载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给吞噬掉了。所以那与天意齐平的思想便以我这代表真意的‘去吧’的思想来这里请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去降服那作孽的主导思想,将那能够承载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还给取经人,让它继续承载着取经人去西天取经。”
菩萨闻言道:“这厮本是西海敖闰之子。为他纵火烧了殿上明珠,他父告他忤逆,天庭上犯了死罪,是我亲见玉帝,讨他下来,教他与唐僧做个脚力。他怎么反吃了唐僧的马?这等说,等我去来。”(原文)
东海。代表的是本性。敖,出游之意。广,指的是四周无壁的大屋;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大的境界。敖广是东海龙王,是本性的主导思想;就是说人的本源之处产生的各种思想数量极多,种类极多,没有边际。如果按春夏秋冬理解东南西北的话,那东海就代表春天,所有思想诞生的源头,令人的神识焕发出勃勃生机。产生出种类无边,数量无边的众生,乃是这本源之处心性中的主导思想。
南海。欲海。钦,恭敬的意思。就是说欲海之中的主导思想乃是那些为人恭敬的思想。南海代表夏天,是一个成长的阶段,在这一成长的阶段中,那些为人恭敬的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各种各样的思想开始呈现出各自的姿态,散发出各自的气息,其中以那些为人所恭敬的思想为主。
西海。对应的是秋天,是一个结果,获得成就的所在。在这个心性境界之中,敖闰是西海之主。闰,个人觉得通“润”,滋润的意思。就是说那些从本源之中产生的思想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之后,开始有了他们各自的成果,这些成果能够像雨水那样使万物获得滋润。令神识滋润利万物以发生、成长的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北海。贞下启元,北海是一个冬藏的所在,是一个归属与转化的季节。是一个阶段过去,另一个阶段产生的季节。北海龙王名叫敖顺。顺,顺其自然,顺着自然情势移动。就是说在万物归属和转化的过程中,要以顺着这些思想自然情势为主导,让他们去自己该去的地方,到自己应有的归宿,完成他们应有的转变。不施任何外力于其上。在这一阶段中,顺其自然的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0 11:29:16 +0800 CST  
忤逆。冒犯,违抗。
殿。殿堂。一个大的境界。
明。光明。
珠。圆形的物品。
明珠。散发着光明的圆满姿态。
菩萨闻言道:“你说的这孽龙,本是那蕴含着心性中结成的成果的主导思想所产生的思想,乃是那让神识得到滋润的主导思想中所产生的。因为这个思想放纵自己美好的欲望,烧毁了那本已成就的美好坚固的境界中那散发着光明的圆满姿态。因此与那让神识获得滋润的主导思想相违背,并触犯了那让神识获得滋润的主导思想,所以被这原本产生他的主导思想告到天庭之上。按照天条,按照大道的规律,这种思想是应该被斩除的。是我这能够给众生于快乐和快乐之因,将众生从苦难和困难之因中解脱出来的思想发挥作用,在玉帝面前救了他的性命,并让这种思想给那从本源之中,欲海之内去那西天拜佛求经的真正与道相合的念头做个脚力,让他来承载三藏去西天拜佛求经。我是让他来承载那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思想的,怎么他反倒还将那原本承载着取经人的思想给吞噬掉了呢?这么说的话,等我去看一看吧。”
那菩萨降莲台,径离仙洞,与揭谛驾着祥光,过了南海而来。(原文)
降。从高处往下走。
仙。升华的神识所在之处。
三藏师徒在鹰愁陡涧边上,连承载着自己去西天取经的念头的思想都失去了的情况下,依旧努力坚持,要想办法降服孽龙,继续去西天取经的表现,说明他们是真真正正的要去西天取经的,却又真的没有办法。所以这个时候,三藏师徒无疑是处在苦难之中的,所以观世音菩萨为其所感,在那发自真意的“去吧”的思想的作用下,从那取经人无法企及的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美好姿态中落于欲海之上,他离开了那升华的神识的所在,来到了一个凡尘之人的神识之中。与那神识真意中“去吧”一同乘着那散发着那散发着祥瑞之气的灵光,度过了那欲海的阻隔,来到了取经人的神识之中。
就是说那升华的神识所在,与凡人的神识之间,是为欲海隔绝的。因为这层欲海的原因,所以人的神识难以获得升华。而那坚定的去西天取经的念头和真心可以通过那发自真意的“去吧”的思想可以感得那升华的思想在自己的神识中表现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0 11:30:24 +0800 CST  
菩萨的深意

有诗为证:诗曰:
佛说密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发真救鬼灵。
致使金蝉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原文)
说。用话来表达意思。
密。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
扬。传播出去。
善。善法。佛门善法。
长城。代表的是东土大唐的所有地界。
佛说密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佛陀在用言语来表达着很多奥秘的经、律、论三藏经典的时候,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将佛门善法传播到本性之中,欲海之内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摩诃。梵语音译,有大、多、胜三义。
胜。非常美好,美妙。
妙。奇巧,神奇。
通。顺,指文章合礼法,合事理。彻底明了,懂得。四通八达,不闭塞的。
般若。智慧。
发。表达、阐述。
鬼。本已逝去的思想。
灵。通灵,与道相合的部分。
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发真救鬼灵。那大的、多的、美好、美妙的神奇的语言顺应道理,能够让你彻底明了这天地间的道理,让你直通天地,明白这天地间的道理。真正的智慧开始表现出来使得那本应逝去、本已消亡的曾经与道相合的思想得到拯救。
致使。因……导致。
重。再次。
脱。取下,除去。
壳。坚硬的外皮。
致使金蝉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这摩诃妙语使得那真正想要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坚定思想重新从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了让这真正想要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思想、念头能够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来,开始重新让这些与道相合的强大的思想再次开始修行、成长的过程。
归真。还其本来的状态。
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只因为在他的取经之行在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前受到了阻碍,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发挥作用,使得那还在成长中的主导思想回归他本来的状态,化作一个能承载三藏那取经的主念的马的形态表现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1 09:09:21 +0800 CST  
那菩萨与揭谛,不多时,到了蛇盘山。却在那半空中留住祥云,低头观看。只见孙行者正在涧边叫骂。菩萨着揭谛唤他来。(原文)
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与那神识中那“去吧”的思想,没用多长时间,就到了蛇盘山这念头盘踞的所在。可是菩萨却没有直接来到唐僧和行者面前,而是在半空中停留下来,停留在一个凡人无法企及,却可以通过心的提升来看到、领悟到的境界之中。他低头观看,开始看取经人神识中的表现。就见取经人那需要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还在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的边缘,责骂孽龙,指责那潜藏于心性之中的主导思想的问题呢。这时,菩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发挥作用,通过那“去吧”的思想呼唤真心,使这真心得到提升,能够见到真正的禅门思想。
那揭谛按落云头,不经由三藏,直至涧边,对行者道:“菩萨来也。”(原文)
金头揭谛按落云头,按照菩萨的意思,没有经过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没有打搅三藏,而是直接来到涧边,告诉行者说菩萨来了。就是说这种通过某种方式去感悟某种思想的真意的时候,是不能打搅的,只能由人的真心透过那“去吧”的思想来感受。
行者闻得,急纵云跳到空中,对他大叫道:“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原文)
七佛。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尸弃、毗舍浮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惧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和释迦摩尼四佛。
七佛之师。指的是过去、现在七佛都是从这禅门和慈悲门中中成长起来的。
教主。宗教的创始人或最高领导人。
生。造出。
方法。办法。
行者感受到真正的禅门思想已经在神识高处表现出来了之后,赶快通过心的提升,见到了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在菩萨面前高声的表达了他心中的想法。他高声的发出了他声音,对观世音菩萨道:“你这禅门思想乃是过去和现在的佛祖的师父,你这禅门思想乃是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快乐因,将人从苦难和苦难因中拔救出来的这一门户的创立者和主导思想,你怎么却造出办法来害我呢?”
菩萨道:“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尽意,度得个取经人来,叮咛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来谢我活命之恩,反来与我嚷闹?”(原文)
大胆。胆大妄为,肆无忌惮。
马流。宋赵彦卫《云麗漫钞》卷五:“北人谚语曰胡孙为马流。”指猴子。同时马流有不务正业的意思,这个解释,出自清朝,不知道明朝的马流有没有这个含义。
赤尻。赤尻马猴,也是猴子的意思。赤。红色。尻,屁股。屁股是人的羞处。赤 尻。看起来虽然很好,其实正好是问题所在。
再三。一次又一次,表示多次。
尽意。尽心,竭尽心意。
度。僧尼道士劝人离俗出家。
叮咛。叮嘱、告诫。
菩萨道:“我把你这个胆大妄为的不务正业、不明道理的思想,你这个看起来很好,其实却正好是问题所在的思想!我倒是一次又一次的竭尽心力的帮助你,劝度了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来到这里,叮嘱、告诫他要将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解救出来。你怎么不来谢我救了你性命的恩情,反倒过来与我争吵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1 09:11:05 +0800 CST  
行者道:“你弄得我好哩!你既放我出来,让我逍遥自在耍子便了;你前日在海上迎着我,伤了我几句,教我来尽心竭力,伏侍唐僧便罢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把这个箍子长在老孙头上,又教他念一卷甚么《紧箍儿咒》,着那和尚念了又念,教我这头上疼了又疼,这不是害我也?”(原文)
尽心竭力。用尽心思,使出全力。
哄。逗引。
圈子。圆圈。一个相互关联的圆满的表现。
行者道:“你说你对我挺好啊!可是你既然把我从五行的压制下解救出来,就该让我自由自在的玩耍也就是了,却要我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个苦差事。算了,这也是我答应你的,咱们就不说了。当我这想法有了问题的时候,跟你在心性之上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说我几句,说出我这思想的问题,让我用尽心思,使出全力来保护唐僧取经也就是了。可是你怎么又送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地位,通过这个非常好的地位逗引我,弄了一个能束缚我这思想的相互关联的圆满姿态,加在我这真心之上,又让我师父从你这里领悟了让这箍儿紧紧的束缚着我的方法。让那在这佛门中修行的取经人一次又一次的以此束缚我,让我这心头一次又一次的疼痛难忍,你这不是在害我么?”
菩萨笑道:“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须是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
教令。由宗教会议或有头衔的人制定的有关教义或教规的法令。
正果。正中之果。
拘系。拘束、管束。
诳上。欺骗君上、尊长。
好歹。好坏。
魔头。对头,克星。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
梵。梵语音译词,意为“清净”、“寂静”。
门路。用来形容某人做事的方法、诀窍或解决问题的途径。
听了行者之言,菩萨笑了。他这一笑,说明他承认这事是他干的,也知道行者的苦楚,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得意,接着他说出了他的道理。菩萨笑道:“你这个不明道理的猴子!你不愿意遵守我佛门中的教规和法令,也不肯接受从正道中获得的成果。如果不这样拘束、管束你的话,你又会做出欺骗君上、尊长,欺蒙天意的事情。你知道什么好的和坏的!如果你再想前面大乱天宫的时候那样闯出祸来,有谁来收服和管教你呢?——需要有这么一个对头来可知你,这样你才愿意入我这清净、寂静的道理与行为表现合为一体的方法和途径中来呢。”
行者道:“这桩事,作做是我的魔头罢;你怎么又把那有罪的孽龙,送在此处成精,教他吃了我师父的马匹?此又是纵放歹人为恶,太不善也!”
作做。当作,算作。
孽。恶因、恶事、邪恶。
纵放。放纵,不检点。
歹人。行为不正的人。
行者道:“你说的这件事,就算做是我这长生的真心、修行的真心、取经的真心的对头吧。就算你说的对,我也不跟你争了。可是你现在将那犯了天条的有着恶因的主导思想放在这鹰愁涧中,使他成了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的脱颖而出的发出日月般光明的思想,将那能够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给吞噬掉了,这是你这个慈悲的教主应该做的事情么?这又是你放纵行为不正的思想做恶事,你这么做可是太坏了啊!太与你追求的慈悲善念相违背了啊!”行者在这里特意用了“又是”二字,应是为了加重语气,意思是说:“你前面的那些问题都推脱掉了,都不是你的问题;这件事你可推脱不了了吧!”
菩萨道:“那条龙,是我亲奏玉帝,讨他在此,专为求经人做个脚力。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
讨。请求。索取。
灵山。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
鹫,跟鹰一样,大型猛禽。也代表着强大、有力量的思想。
菩萨道:“那个主导思想,是我亲自奏明玉帝,请求玉帝把它给我,将他安置在这里,专门为了让他来给那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思想做个脚力,让他来承载那拜佛求经的思想的。你想想,你的那思想乃是一个本源之中、性海之内的普通的思想,怎么能够到得了那人身之上众多强大的且与道相通的思想的汇聚之处呢?须要得到这个化龙的主导思想来承载那取经的思想,方才能够到达那灵山之上,取得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1 09:13:53 +0800 CST  
善人作恶

行者道:“像他这般惧怕老孙,潜躲不出,如之奈何?”(原文)
听了菩萨之言,行者不再反驳,显然他已经明白了行者的深意。他话题一转,接着道:“你说让他来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可是像他这样这么惧怕我这取经的真心,在我这取经的真心面前,躲藏在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中连表现都不敢表现出来,这又该怎么办呢?”
菩萨叫揭谛道:“你去涧边叫一声‘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你出来,有南海菩萨在此’,他就出来了。”(原文)
菩萨见问,便叫揭谛吩咐道:“你去那鹰愁陡涧的边上叫一声‘那让神识获得滋润的主导思想所产生的纯洁而珍贵的第三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你出来吧。现在那位于欲海中追求大觉的人在这里’,那思想就听得呼唤,便会离开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表现出来了。”
菩萨命揭谛去叫孽龙,是说要用那发自神识各处真意的“去吧”来呼唤孽龙。要叫出他的出处和表现,告诉那孽龙,你是产生于那能给神识带来滋润的属于西方的主导思想之内的纯洁且珍贵的思想,你在这里是在等候取经人,等候那追求大觉的人。现在这追求大觉的人就在这里呢。告诉明白了,他自然就出来了。
这件事情在东土大唐难以发生,可是在蛇盘山鹰愁涧却是一叫就准的。因为这里与东土大唐虽然同样是在欲海之中,可是东土大唐的那些思想手、口、身心不干净,而这里是一个手、口、身心干净的所在。孽龙答应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有那么多的小道道。到这里有人问了,你说孽龙他干净,为什么会做出火烧明珠的忤逆的事情呢?很多人犯错误,有手、口、身心不干净的原因,可并不是手、口、身心干净的人就不犯错误的。恶人犯错,善良的人也一样犯错,只是恶人的错是出自他的主观,他的愿望;而善良的人犯错的时候,则是连他自己都认识不到,在他的认识中,他还是在做好事呢。为什么呢?咱们就从这段白马化龙的过程来看看其中的道理。
唐僧在这段取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坚持着禅门思想的,尤其是当他在刘伯钦的母亲那里明白手、口、身心干净的道理之后,他开始修行的就是真正的没有任何尘埃的禅门思想了。接着,唐僧以这干净的禅门思想救出了他那一直被压在五行之下的真心。这之后,又发生了六贼的事情,他的心中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使得他找不到那取经的真心了。这时,三藏凭借着那位于东土大唐最顶端的禅门思想,也就是《六字真言》真正的稳定了他的真心,他就更加肯定禅门思想的作用了,他要继续在禅门中修行,将禅门思想修到极致。而他那真心则完全成为一个侍奉他进行这种修行仆人,完全为他的这种思想服务。
在三藏一行到达鹰愁陡涧之前,取经人的禅门思想一直是为了他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服务的,是为了他去西天取经提供帮助;可是当三藏到达鹰愁陡涧的时候,当唐僧一味的要将禅门思想修行到极致的时候,那禅门思想对他来说即敬重,又可怕。到最后,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也同样成了那要神识清净的禅门思想的阻碍,也要被吞噬掉。这个时候,那禅门思想就不再是遵从取经的主念了,而要将作为主念代表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吞噬掉,也就成了妖怪了。
可是我们往前推,这化龙的禅门思想为什么要达到神识的绝对清净呢?因为这禅门思想在三藏去西天取经的这段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没有在禅门中的修行,他根本就走不出东土大唐,到不了这里,所以在取经人的观念中,他认为这禅门思想就是对的,就是要去西天取经所应用的思想。所以这白马化龙,在取经人神识中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他虽然要吞噬那取经的主念,可是他们这么做的缘由,其实还是为了追求大觉,还是为了去西天取经。对他来说,他只是在贯彻他禅门这一法门中的理念,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他根本就察觉不到自己的错误。
可以看出,这玉龙三太子之所以要吞噬三藏,只是为了彻底的贯彻他的思想,他依旧是一个想要去西天取经想法。所以菩萨叫金头揭谛去一呼唤,告诉这虽然造了孽却又纯洁珍贵的主导思想“那欲海之中追求大觉的人来了”的时候,他自己就出来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2 20:01:51 +0800 CST  
那揭谛果去涧边叫了两遍。那小龙翻波跳浪,跳出水来,变做一个人象,踏了云头,到空中对菩萨礼拜道:“向蒙菩萨解脱活命之恩,在此久等,更不闻取经人的音 信。”(原文)
向。从前。从开始到现在。
解脱。指解脱烦恼,摆脱束缚,从而获得身心自由。
更。愈加,再。
音信。消息。
那揭谛果然去涧边叫了两遍,那正在成长中的主导思想才在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交流中跳了出来。两遍,二法之中。就是说现在的这个从东土大唐来的禅门思想虽然已经化作人身的主导思想,却还没有领悟真正的佛法,他的出现依旧在人的心性中泛起波浪,搅得心性不能平静。这回他跳出来之后,变做一个人象,呈现出与现在的道相合的姿态。他也在发自真意的“去吧”的声音的呼唤之下,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见到了在这一境界中的人无法企及的位于神识高处的真正禅门思想之下。说道:“我以前蒙受菩萨把我从要被天道斩除的烦恼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了自由之身之后,我就按照菩萨的吩咐,一直在这里等候着,再也没有听到过那要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思想的消息。”
菩萨指着行者道:“这不是取经人的大徒弟?”小龙见了道:“菩萨,这是我的对头。我昨日腹中饥馁,果然吃了他的马匹。他倚着有些力量,将我斗得力怯而回;又骂得我闭门不敢出来。他更不曾提着一个‘取经’的字样。”(原文)
怯。虚弱。
菩萨听小龙说没有听到取经人的消息,便指着行者说:“你看这想法不就是在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下获得成长的为首的神识表现么?”小龙见了行者道:“菩萨,这是我的对头啊,我昨天因为腹中饥馁,缺少支撑,确实将属于他的思想吃掉了。他倚仗着自己有些力量,倚仗着自己的强大跟我争斗,令我这思想变得虚弱,只得回到那心性在人身之上形成的涧流中藏身。他又指责我的问题,述说我的不是,骂得我根本就不敢表现出来。他一直是倚仗着自己的强大来跟我竞争的,从来也没发出过与去西天取经有关的声音。”
作为一个取经人,是要去寻求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方法的,而不是去杀死众生的。作为一个禅门中的修行人,是要能保持神识的清净和平静的状态的。行者一味的好勇斗狠,搅得心性浑浊不宁,正好跟禅门“神识清净”和“静心自守”的理念相冲突,也难怪这玉龙三太子称行者为对头,从行者身上看不到一点取经人的样子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2 20:03:23 +0800 CST  
玉龙三太子

行者道:“你又不曾问我姓甚名谁,我怎么就说?”小龙道:“我不曾问你是那里来的泼魔?你嚷道:‘管甚么那里不那里!只还我马来!’何曾说出半个‘唐’字!”(原文)
姓。人所生也——《说文》。
名。自命也——《说文》。
自命。自己认为,自己命名。
嚷。喊叫、吵闹。
行者反驳道:“也也没有问过我这想法是怎么产生的,也没问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我又如何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说出来,我又怎么能够道出来历呢?”小龙道:“我怎么没问过你呢?我不是曾经问过你是从那里来的‘野蛮、不讲道理的搅乱身心,破坏修行’的思想么?我问你了,可是你这想法只是与我吵闹着说:‘你管我是从那里来的!只管把那能够承载我师父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还给我!’从来没有说过半点有关你的出处的事!”
菩萨道:“那猴头,专倚自强,那肯称赞别人?今番前去,还有归顺的哩,若问时,先提起‘取经’的字来,却也不用劳心,自然拱伏。” 行者欢喜领教。(原文)
拱。两手抱拳上举,表示敬意。
伏。拜伏。
领教。接受别人的教诲或意见。
菩萨道:“行者,你这像猴子一样依旧不能明白道理的思想,专门倚仗着自己的强大,那里肯去称赞别人的好处呢?这回继续去西天取经,还有归降顺服,要跟着你们去西天取经的哩,如果有人问起之时,先说自己是去西天拜见佛祖,求取真经的人,他们自然敬重并拜伏于你们面前了。”行者高兴的领受了菩萨的教诲。
菩萨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将杨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叫:“变!”那龙即变做原来的马匹毛片。又将言语吩咐道:“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原文)
甘露。甜美的雨露。
用心。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
了。明了。
还。偿还。
业障。佛教语。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
金身。个人觉得金是真的意思,也是不坏之意。个人觉得金身是神识真意所形成的不坏之身。
正果。正中之果。正,与邪相对。
还。偿付。
通过菩萨的这个举动,我们可以看到,小龙的思想之下,有一个呈现出一个散发着光明的圆满姿态。按理说这应是取经人前面一直在禅门修行中,修得的禅门的圆满姿态,可如果这明珠是小龙的,那菩萨为什么叫他摘下来呢?前面我们说这小龙是唐僧的白马所化,可事实上却是这小龙吃了唐僧的白马,如果这小龙不是那从东土大唐来的禅门思想的话,那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跟唐僧的白马又是什么关系呢?还有这小龙前面犯了火烧明珠之罪,那他到底是怎么烧的明珠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从这小龙的来历说起。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3 22:51:56 +0800 CST  
这小龙乃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是收获了一种令神识获得滋润的成果之后,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思想。取经人前面一直在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中修行,随着三藏在这种修行中一天天的向西走去,他对禅门的领悟也一天比一天更加深奥,当三藏给行者戴上紧箍咒,成功的对行者加以束缚的时候,这种思想就已经呈现出圆满的姿态,并开始表现出它的作用,使神识获得滋润,散发出它的光芒。可以说,这个时候,三藏所驾驭的白马身上就有一颗明珠了。西海龙王敖闰也就表现出来。
得到这个明珠之后,三藏依旧在这禅门思想中进行修行。可是跟以前不同,以前的修行虽然也是在这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之中,可一直是以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念头为主导的。而这几天,当这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呈现出圆满的姿态,散发出他的光明之后。取经人就会只看到这禅门思想的好处,认为这禅门思想真的太好了,以至于一门心思就在这禅门思想中进行修行,所有影响这禅门思想的提高的思想都会被打消掉,所有干扰神识清净的思想都会被冻结。取经人在这种状态中进行修行,他的本意还是想要去西天取经,寻求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可实际上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以禅门修行为主导的修行观念了。所以这个时候,那禅门思想成了取经人神识中的主导思想。
一种思想成了主导思想之后,那么所有的思想都要为这个思想服务,都要遵从于这个思想之下。这种“所有的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都要遵从于这主导思想之下”的思想,就是由那一种呈现出圆满姿态、散发着光明、使神识获得滋润的思想所产生的思想。这就是那玉龙了。所以这玉龙跟唐僧的白马并不是同一种思想。而且虽然这玉龙这次是产生于唐僧从东土大唐带来的禅门思想之中,可实际上,他并不是只产生于这一种思想之中的,任何一种思想达到圆满状态,散发出它的光明的时候,这种“所有的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都要遵从于这主导思想之下”的思想都会产生,所以这玉龙虽然是因白马的蜕变而化,却并非因白马而生,他是一直潜藏在心性在人身上所形成的涧流之内的,是人的心性中存在已久的思想。
一个思想,在呈现出散发着光芒的圆满姿态后,便会渐渐的成为主导思想。因为这思想太好了,使神识受到了滋润。在人的思想中,其他的思想就都要为这种思想服务,都要遵从于这种思想之下。“我这禅门思想是最好的,是帮你走出东土大唐,我这思想就应该完全被贯彻下去,”所以在白马化龙的同时,他就已经被这“所有的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的思想左右,被其给吞噬了。
在白马被吞噬的同时,取经人的思想中就开始要完全贯彻禅门思想,而不是再以“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为主。所以孽龙在吞噬白马的同时,还要吞噬三藏,只是三藏有真心的守护,方才没有被这孽龙吞噬掉。
这孽龙是西海龙王敖闰的玉龙三太子。三,指的是三界。太子,皇位的继承人。就是说这“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思想是产生于那能够让神识获得滋润的思想之下,并且能够继承这种思想,继续使人思想获得滋润的在三界之中的纯洁而珍贵的主导思想。他吞噬了白马,还要吞噬三藏,只是因为他认为那呈现出圆满姿态的,使人神识获得滋润的禅门思想是好的,就该完全贯彻下去,而不是出于别的原因。这正是他纯洁、珍贵之处,也是他的不足之处,也是他不能脱离三界的原因所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3 22:54:40 +0800 CST  
火烧明珠

这孽龙是因为腹中饥饿,所以才要吞噬唐僧和他的白马的。这也是源自孽龙本身的思想表现。这孽龙代表的是一种“主导思想主导一切”的思想表现,当某一种新的思想逐渐强大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支配力不足,就要用强大的力量去消灭之;就像刘伯钦所代表的山神一般。可是“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而当一种新的思想达到圆满,发出自身的光明的时候,他再要通过原有的思想来掌控一切就不可能了,他就觉得腹中饥馁了,需要食粮支撑。而那新达到圆满的思想就成了他的目标。“道可道,非常道”,新的散发着光明的圆满的思想会渐渐的取代旧的思想,成为另一个主导思想,与此同时,也为孽龙这“所有的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都要遵从于这主导思想之下”的思想所左右,也就被他所吞噬了,孽龙就又一次表现出来,在那马儿毫无知觉的状态中将其吞噬。这个时候,那禅门思想看起来还是禅门思想,却已经不能再承载取经人去西天取经了。因为这种思想已经处于一个名存实亡的状态,支配着这种思想的是孽龙那种思想。这两种思想的表现是一样的,可是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思想。
孽龙吞噬了白马,他也就可以再次支配一切,饱食了一餐。那新的散发着光明的圆满的思想就成了他这思想之下的明珠,虽然看起来依旧是原来的思想,也散发着自身的光明,却是居于孽龙这种思想之下,为孽龙这种思想服务。
一种思想达到了散发着光明的圆满状态,使得神识受到滋润,所以人才会让所有的思想遵从于这种思想之下,为这种思想服务,并要继续维持和发展这种思想,使其达到其最高境界,这是人的美好的欲望,在一般人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这么做的时候,在一味的贯彻这种思想的时候,会令其他思想受到伤害,甚至将其他思想完全消灭掉,不但不能解救众生,反倒使自己进入五蕴炽盛的状态,使人神识枯竭。由于这美好的欲望,反倒会让你失去自己的初衷,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所以这龙在吞噬白马的时候,其实他真正要吞噬的是三藏,是取经人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
一种达到圆满状态的思想所发出的耀眼的光芒,是十分晃眼的,会干扰那真正能给世人带来光明和那能够在黑暗中真正给人以指引的光明,在这种思想达到圆满之后继续无限度的贯彻自己这种思想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圆满和光明就都因为玉龙这“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思想所表现出的强大欲火给烧毁了,他会让世人因为她的美好而失去常理,对正常的道产生干扰,这种思想自然就成了干扰人修行的使天不平的妖魔。
还好有真心的守护,三藏没有被吞噬掉,可是以前的种种散发着光明的圆满的思想就不是那么幸运了,他们没有真心的守护,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思想的细微变化,自然逃不过龙口。所以这孽龙之所以会火烧殿上明珠的原因,还是因这明珠而起,是明珠散发的光明左右了人的思想造成的。所以这孽龙是玉龙,他的本质是好的,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条非常纯洁的小龙;可同时他也是条小龙,还需要继续成长才行。
菩萨上前,直接就摘了这小龙项下的明珠,第一,告诉小龙不要让这思想所散发的光芒干扰了你正常的思想判断;第二,告诉小龙,这从东土大唐带来的禅门思想虽然是圆满了,可是必须要让这呈现出圆满姿态的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归于我这真正的禅门思想之中才行。然后他用“杨柳枝”将这真正禅门思想中的那令神识滋润的美好的心性作用于那小龙之上,又将真正禅门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气息作用于小龙之上,用那真正的禅门思想要求小龙发生改变。小龙在这真正禅门思想的作用下,又化作了原来的可以承载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马的形态,他的思想表现跟被他吞噬掉的那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是一模一样的。观世音菩萨又吩咐道:“你承载着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念,需要专心明了那些妨碍自己修成正果的罪业,并偿还自己所犯的罪业。当你功业成就之时,我给你一个真意构筑的真正珍贵而坚定的不坏之身来做为你承载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酬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4 11:10:53 +0800 CST  
那小龙口衔着横骨,心心领喏。(原文)
横骨。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极。出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当脐中下五寸,正中现旁开0.5寸。可以看出,这横骨是在人的羞处之上的一寸左右的地方,一寸,不大。羞处,也是人需要遮盖住的欲望的所在,骨代表的是一种坚定的支撑。那小龙的思想就是“我要主导一切,我要所有的思想都要遵从我这思想之下”,这也是他真正的欲望所在,也是他的羞处。小龙是想要实现他的这个欲望的,可是他怎么也做不到,不管吞噬多少成就圆满姿态的思想,他都做不到。而菩萨在这里告诉他,只要承载着三藏去西天取经,完成了这段功绩,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这个欲望。所以这承载着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就成了横在他欲望之上的一个坚定的思想。他用自己的欲望去追求这个思想,可是他只能叼着这欲望,即无法将这欲望吞噬,也不敢过分表现自己的欲望,因为自己的欲望一旦过分表现,就达不成他的这个欲望了,所以他在追求自己的欲望的同时,还要限制自己的欲望,以此保持那横在自己欲望之上的思想不至丢落。就这样,小龙一方面让自己的欲望发挥作用,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不让这欲望过分的表现出来,通过与那真正的禅门思想间的心与心的交流,领悟了菩萨的真意,去实践他要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诺言。
到这里,小龙依旧是“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思想”,可是这种思想现在已经不再是一味的自己做主,放纵自己的欲望了,而是成了一个为于三藏那“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之下的思想,他成了承载三藏,并愿意为三藏所驾驭的思想。就是说,从此以后,所有的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可是这主导思想却不是最高的,这主导思想要为那“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服务,要遵从于“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之下,并之所驾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4 11:11:31 +0800 CST  
寂寞成真

菩萨教悟空领他去见三藏,“我回海上去也。”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原文)
崎岖。山路不平。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有时也比喻人生艰难。
凡僧。佛教语。谓未证道的僧人。
证道。感觉是验证自己的道。
菩萨叫那感悟空明的真心引领龙马去见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这件事也就完了,他也就要回到那欲海之上,回到那超脱于欲海之上的清净、美好的境界之中去了。可是行者这代表着真心的想法,却扯着菩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不肯放他离去,发出他的声音道:“我不去西天取经了!我不去西天取经了!往西方去的路如此的不平难行。我还得保着这个自己的道并没有真正被验证过的修行的思想,什么时候才能到得西天,取得真经呢?就像今天这样这么多的磨难,这么多的曲折,我这个存在已久的却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的想法也难以保全,怎么能够成就甚么功德、正果!我不要去西天取经了!我不要去西天取经了!”
此时真正的禅门思想虽然表现出来,帮取经人收服了那“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思想,可是取经人心中却因为这场磨难产生了巨大的动荡,原本他一直相信的、而且在取经途中起到主导作用的禅门思想竟然成了他取经路上无法战胜的阻碍,这令他新生恐惧,对原来所坚持的思想产生了怀疑,一个巨大的、不想去西天取经的声音从取经人心中发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5 13:25:02 +0800 CST  
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你过来,我再赠你一般本事。”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放在行者的脑后,喝声“变!”即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教他:“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原文)
成。成就。
人道。够做人的这个境界。
灾。个人的不幸遭遇。
我门中。应是从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这句话来的。代表的是佛门。
寂灭。佛教语,涅槃的意译。指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
涅槃。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大乘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寂。静,没有声音。
灭。尽也——《说文》。绝也——《尔雅。释诂》
成真。使现实与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
寂灭是涅槃的意思。可是我并没有查到涅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这《大乘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也只是说“合涅槃清净妙德”,而并没有说涅槃是什么意思。从字面意思上看,“寂灭成真”是在没有任何声音的尽、绝的状态中使现实与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的。查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一个故事《凤凰涅槃》,说起来这个故事是出自郭沫若的笔下,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说:“凤凰每五百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欲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按理说郭沫若是现代人,跟明朝相隔也是五百余年啊,是不应该取他的这个说法的,而且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没有凤凰涅槃这一说。还好此中菩萨只说“寂灭成真”,没有提到“凤凰涅槃”四字,而郭沫若的这个故事也不是他自己写出来的,而是源自一个在很久以前就传入中国的火凤凰的传说。
火凤凰在埃及,原指埃及神话中的不死火鸟,相传这种生于阿拉伯沙漠中美丽而孤独的鸟每五百年自焚为烬,再从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当凤凰接受烈焰的洗礼后,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在灰烬中重生。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来自上界的美丽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欲望。可是每经过一个大的阶段,这来自上界的美好的思想就会被它那美好的欲望烧为灰烬,不再发出它的声音,完全被灭绝了。可就在人们以为这种美好的思想已经死去的时候,它却会在人那美好的欲望中获得重生。或者是有的思想会获得重生,有的思想则永远被它那美好的欲望给烧为灰烬了。
所以“寂灭成真”应是说,在不断的被自己的美好欲望烧成灰烬,又重新在美好的欲望中获得重生的这个过程中,最终使现实与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使自己的愿望变成现实。
许。预先答应给予。
十分。达到极端的程度。
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
主。主张。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的应付。
急。严重。紧急。危急。
苦。困扰。
菩萨道:“当年你这心中的想法,还不够资格做人的时候,尚且肯不畏艰难危险,度大海,寻名山,访明师;尽心修行、感悟。可是现在,你已经从上天施加于你身上的不幸遭遇中脱离出来了,怎么反倒生了懒惰之心呢?我这佛门之中,是在不断的被自己的美好欲望烧成灰烬,又重新在美好的欲望中获得重生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在这个过程中,你美好的思想会不断的在欲火之中烧成灰烬,需要在那被欲火烧成灰烬的思想之上重建自己美好的思想才行。所以必须要对自己要做的去西天取经,要去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这件事情有足够的信心才行。必须要有信心,方才能够得到这里面的正中之果。假如你到了那使你这取经的真心受到损伤的痛苦磨难之处,我预先答应你到那个时候,你叫天,天会回应你;你叫地,地会表现出它的灵验。如果真的到了极端的难以解脱的苦难之中,我也会亲自去救你的。你过来,我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再送与你一样本事。”菩萨说着,将“杨柳叶儿”摘下了三个,放在了行者这取经的真心所持的思想之后,成了行者的三根救命毫毛。“毫毛”二字,说明它虽然可救行者之命,在极端危难之时能够拯救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真心,可它还是有着极其细小的问题的。
菩萨给了行者三根救命毫毛之后,又指导行者道:“如果到了那没有人能给你帮助,又没有了自己主张的时候。可以不去死尊教义,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的应对,能够将你从危急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这三根救命毫毛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可以看出,取经之行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的思想的逝去上的。一个思想逝去之后,另一个思想产生了,不过新产生的思想并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在原来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新的思想是原来思想的升华,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方才最终取得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5 13:26:56 +0800 CST  
两匹马

行者闻了这许多好言,才谢了大慈大悲的菩萨。那菩萨香风缭绕,彩雾飘飘,径转普陀而去。(原文)
闻。闻知。
好言。好话。
缭绕。回环盘旋。
彩。各种颜色交织。
飘飘。飘渺貌。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普。日无色也——《说文》。
陀。山岗。
行者扯住真正的禅门思想不放,直到他从这真正的禅门思想中闻知这么多的好的声音之后,方才对这能够给予众生以快乐和快乐因,将众生于苦难和苦难因中解脱出来的追求大觉的禅门思想表达感谢之情。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为美好的念头回环盘旋其中,他这真正的禅门思想被一种“各种‘色’”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浓雾给笼罩在里面,呈现出若有若无的姿态。就这样,菩萨离开行者,直接转去普陀山了。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菩萨是从落伽山来的,而这里却转去了普陀山。在这鹰愁陡涧之旁,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是由于其达到圆满状态的时候,其好处突出表现出来,光芒四射,对取经人造成错误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问题。所以菩萨走的时候没有回落伽山,而是回了普陀山,回到了一种虽然位于人身高处,却不将自己的光芒突出的显露出来的状态之中。这时那真正的禅门思想散发出美好的气息,可是这些美好的气息又好像一层浓雾一般,挡住了这真正禅门思想的真形,使得取经人即使用他那能够“量与宇宙,摄于毫毛”的真心也看不清这真正的禅门思想的真正样貌。取经人用真心看不清那真正禅门思想的样子了,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就也离开了行者,隐匿于取经人的神识高处。
这行者才按落云头,揪着那龙马的顶鬃,来见三藏道:“师父,马有了也。”(原文)
揪。用手抓住或扭住。
鬃。一般指马、猪颈上的硬长毛。此中代表龙马思想之上突出出来的坚定的问题。
菩萨走了,行者也从方才短暂的境界提升的状态中回归原状。他揪着那龙马思想之上坚定的突出显露出来问题来见三藏。这龙马身上坚定的问题就是要所有的思想都遵从于他这思想,都为他这思想服务,不过他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承载着三藏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到西天取经。它的这个目标,也是它的问题所在。它为了这个目标,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犯了天条;同样是这个目标,又使得他必须在取经的真心的牵制下,接受三藏的驾驭,承载三藏去西天拜佛求经。行者就这样通过那龙马身上突出显露出来的问题牵着龙马,来到三藏面前,告诉三藏道:“师父,承载你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已经有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6 19:24:46 +0800 CST  
两匹马

行者闻了这许多好言,才谢了大慈大悲的菩萨。那菩萨香风缭绕,彩雾飘飘,径转普陀而去。(原文)
闻。闻知。
好言。好话。
缭绕。回环盘旋。
彩。各种颜色交织。
飘飘。飘渺貌。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普。日无色也——《说文》。
陀。山岗。
行者扯住真正的禅门思想不放,直到他从这真正的禅门思想中闻知这么多的好的声音之后,方才对这能够给予众生以快乐和快乐因,将众生于苦难和苦难因中解脱出来的追求大觉的禅门思想表达感谢之情。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为美好的念头回环盘旋其中,他这真正的禅门思想被一种“各种‘色’”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浓雾给笼罩在里面,呈现出若有若无的姿态。就这样,菩萨离开行者,直接转去普陀山了。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菩萨是从落伽山来的,而这里却转去了普陀山。在这鹰愁陡涧之旁,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是由于其达到圆满状态的时候,其好处突出表现出来,光芒四射,对取经人造成错误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问题。所以菩萨走的时候没有回落伽山,而是回了普陀山,回到了一种虽然位于人身高处,却不将自己的光芒突出的显露出来的状态之中。这时那真正的禅门思想散发出美好的气息,可是这些美好的气息又好像一层浓雾一般,挡住了这真正禅门思想的真形,使得取经人即使用他那能够“量与宇宙,摄于毫毛”的真心也看不清这真正的禅门思想的真正样貌。取经人用真心看不清那真正禅门思想的样子了,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就也离开了行者,隐匿于取经人的神识高处。
这行者才按落云头,揪着那龙马的顶鬃,来见三藏道:“师父,马有了也。”(原文)
揪。用手抓住或扭住。
鬃。一般指马、猪颈上的硬长毛。此中代表龙马思想之上突出出来的坚定的问题。
菩萨走了,行者也从方才短暂的境界提升的状态中回归原状。他揪着那龙马思想之上坚定的突出显露出来问题来见三藏。这龙马身上坚定的问题就是要所有的思想都遵从于他这思想,都为他这思想服务,不过他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承载着三藏那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到西天取经。它的这个目标,也是它的问题所在。它为了这个目标,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犯了天条;同样是这个目标,又使得他必须在取经的真心的牵制下,接受三藏的驾驭,承载三藏去西天拜佛求经。行者就这样通过那龙马身上突出显露出来的问题牵着龙马,来到三藏面前,告诉三藏道:“师父,承载你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已经有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6 19:25:08 +0800 CST  
三藏一见大喜道:“徒弟,这马怎么比以前反肥盛了些?在何处寻着的?”行者道:“师父,你还做梦哩!却才是金头揭谛请了菩萨来,把那涧里龙化作我们的白马。其毛片相同,只是少了鞍辔着,老孙揪将来也。”(原文)
肥。粗大壮实。
盛。丰富、华美。
做梦。比喻幻想。
三藏方一见到这能够承载他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就十分欢喜的说道:“徒弟,这思想怎么看起来比以前更加壮实且华美了呢?你在什么地方找到它的?”
小龙所表现出来的禅门思想成了神识中的主导思想,所以看起来更加壮实。同时它又得到了真正禅门思想的滋润,所以看起来比以前更加丰富、华美。所以三藏一见到这白马,就感觉到了这马和从前的不同。可是从这句话中同样可以看出,他还在人为这思想还是原来的思想呢,而没有意识到两种思想的不同。这个时候,行者就说了:“师父,你还在幻想之中哩!方才是发自真意的‘去吧’的声音使那真正的禅门思想表现在我们的神识之中,将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的“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的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主导思想化作了能够承载我们去西天取经的好的思想。它与原来的那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的表现是一样的,可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驾驭这思想的方法。我这个处于长者地位的正在成长中的真心就揪住他思想之上突出而坚定的所在,强行把这思想带了过来。”
三藏大惊道:“菩萨何在?待我去拜谢他。”行者道:“菩萨此时已到南海,不耐烦矣。”(原文)
不耐烦。厌烦。不能忍耐。
三藏闻言大惊,道:“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在什么地方呢?等我去拜谢他。”行者道:“那真正的禅门思想此时已经回到了那欲海之上,其实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在收了龙马之后就要从我们的思想中消失的,是在我这取经的真心的牵扯下,才又停留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已经无法从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中看到什么东西了,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也就无法再在我们的神识中呆下去了。”
“不耐烦矣”四字说明人虽然能够通过特殊方式领悟到更高层次的道理和力量,可是这更高层次的道理和力量却不能长时间存在于本不属于他的境界之中。
三藏就撮土焚香,望南礼拜。拜罢,起身即与行者收拾前进。行者喝退了山神、土 地,吩咐了揭谛、功曹,却请师父上马。
撮。聚起。
土。我们前面说孙悟空石猴的时候,说石是土中坚。孙悟空是石猴,代表的是坚定的想法,那这些土就是取经人身上的想法。虽然不如孙悟空那般坚定,却也不像那风一样一吹即过,而是取经人身上稳定的思想组成。
喝退。大声喊叫着制止使对方退下。
在鹰愁陡涧之前的这段修行过程中,三藏这去西天取经的主念和取经人身上所有坚定的思想都处于要被冻结和吞噬的状态中,幸好有观世音菩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表现出来,才使得他们摆脱了被冻结和吞噬的可能,还帮使得那小龙成为可以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所以这里面连三藏,带那取经人身上所有的稳定的思想都表现出美好的气息,望着那欲海之中,拜谢那真正的禅门思想。拜完之后,便与行者收拾行囊,继续沿着大道朝西天走下去。这时候,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要那来自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和用武力维持这种思想的山神、土地退下;让这禅门思想不再表现出来,也不再通过强力维持这种思想。接着吩咐揭谛和功曹,就请三藏上马;要三藏去驾驭那愿意为三藏所驾驭,愿意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已经化作马的形态的主导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6 19:32:54 +0800 CST  
前天收到朋友100元赏金,谢谢支持,非常感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6 23:23:38 +0800 CST  
模糊

三藏道:“那无鞍辔的马,怎生骑得?且待寻船渡过涧去,再做区处。”(原文)
区处。处理,筹划安排。
三藏道:“这思想虽然能够承载我,可是我没有能够与之相配的驾驭它的方法,怎么能够去驾驭它呢?暂且等到我们寻到船只,渡过这鹰愁陡涧之后的时候,再来处理处理这件事情吧。”
行者道:“这个师父好不知时务!这个旷野山中,船从何来?这匹马,他在此久住,必知水势,就骑着他做个船儿过去罢。”三藏无奈,只得依言,跨了刬马。行者挑着行囊,到了涧边。(原文)
好。很、甚。
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和客观形势。
势。表现出来的情况和样子。
刬马。无鞍辔之马。
行者道:“你这个要教育我成长的人也太不知道现在的形势了!我们在这空旷的原野之中,要从哪里找到你要的渡船呢?这能够承载你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他在这里呆的久了,必然知道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的情况和样子。不如就骑在它的身上,以这神识中的主导思想来作为渡船,过这鹰愁陡涧罢。”听了行者之言,三藏对如何寻找渡船这件事情也无可奈何,只好依着那取经的真心,骑在了那还没有与之相配的驾驭方法的思想之上,勉强驾驭着这个思想,由那取经的真心承担着取经的重担,来到了那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旁。
只见那上流头,有一个渔翁,撑着一个枯木的筏子,顺流而下。行者见了,用手招呼道:“那老渔,你来,你来。我是东土取经去的。我师父到此难过,你来渡他一渡。”(原文)
上流头。河川的上水方向。上流,河的上游,源头方向。
渔翁。靠水中捕鱼为生,以捕捞心性中的念头为生计的思想。
枯木。干枯的树木。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
枯木筏子。因为取经人在来到鹰愁涧的时候,他的神识基本上都处于被吞噬、被冻结的状态,所以其神识中的各种各样的原本已经有着一些成就的思想都处于枯竭的状态,此中枯木筏子,是说那些本意干枯的神识各处还是能够产生一定作用,帮助取经人渡过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
龙子归真,玉龙三太子那“所有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所有思想都要为主导思想服务”的主导思想虽然已经化作白马,愿意接受三藏的驾驭,愿意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可是取经人现在却没有合适的鞍辔,他三藏既不能很好的驾驭龙马,龙马也无法很好的承载三藏。可是此时取经人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揪住龙马那突出的问题所在勉强驾驭着他继续前行。他们不但要驾驭这龙马在岸上走,还要让这龙马承载着三藏渡过鹰愁涧水。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三藏在岸上不受心性干扰的时候,尚且无法真正随心所欲的驾驭龙马;在水中,那条心性于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之内,有着心性的冲击,那才刚刚驯服的龙马随时有在心性的作用下发生改变的可能,自然就更危险了。
旷野之处,取经人心中认为这里必无渡者,准备骑着龙马渡过鹰愁陡涧。可是没想到,他们才到鹰愁陡涧的岸边就看到了一个以捕捞心性中的思想和念头作为食粮支撑的思想。这个思想以一些干枯的神识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能够漂浮于这涧流之上的木筏,沿着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的流向顺流而下。就是说人的各处神识相互作用,可以构成能够漂浮于性海之上的渡船,能够承载着人渡过性海及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让人能够从岸的这一边到达岸的那一边。
此时,取经人遇到了这鹰愁陡涧的渡者,可是看这渡者他的举动,就好像那流落洪江的江流儿一般,做着随波逐流的事情。可是这个时候,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突出的表现出来,发出了他的声音,道:“那个在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中存在了很久的依靠从这涧流中捕捞各种思想和念头来生存下去的思想,你过来,你过来。我是本源之中去西天求取的思想,我的师父,那取经的坚定思想来到这里,难以渡过这涧流,你来渡他一渡,帮我们渡过这涧流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7 09:35:02 +0800 CST  
渔翁闻言,即忙撑拢。行者请师父下了马,扶持左右。三藏上了筏子,揪上马匹,安了行李。那老渔撑开筏子,如风似箭,不觉的过了鹰愁陡涧,上了西岸。(原文)
原本随波逐流的渔翁听到来自真心的呼唤,赶紧撑着竹筏靠拢过来。行者请三藏从他那能够承载他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之上下来,不要再像以前那样维持以禅门思想为主导的状态,不再坚持自己的思想,只以其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登上那由各处干涸的神识共同构筑的最简单的渡船。由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在左右扶持着三藏,通过取经的真心保护三藏在上船的过程中不至于偏左,也不至于偏右,不至于离开大道,不至于在上船的过程中掉落涧流之中。接着行者又以取经的真心,用一定的力量牵制着那“要所有的思想都为主导思想服务,所有的思想都要拜伏于主导思想之下”的主导思想,也来到了这木筏之上。又将他们取经的重担和来到这里所得到的可供他们去西天取经之物安置完毕,使之不至失落涧流之中。就这样,那原本在这里以捕捞各种思想和念头为生的思想,就成了鹰愁陡涧上的渡者,用他的力量支撑着这神识各处的干枯的思想共同形成的能够承载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最简单的渡船,就好像一个念头或一个散发着光明的思想一般,转眼间就过了鹰愁陡涧,来到了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涧流的彼岸。
三藏教行者解开包袱,取出大唐的几文钱钞,送与老渔。老渔把筏子一篙撑开道:“不要钱,不要钱。”向中流渺渺茫茫而去。
渺渺茫茫。辽阔无际的样子,亦指模糊,不清楚。
过了鹰愁陡涧,三藏教行者解开他们的行囊,将一些来自东土大唐的财富拿了出来,要送给这老渔。可是那老渔连碰都没碰这些钱财,便将这些财富一篙撑开,说道:“不要钱,我渡你们过这鹰愁陡涧是不需要财富做酬谢的。”说明要度过这鹰愁陡涧需要的是来自那突出表现出来的取经的真心,而并非是靠世俗间的财富。就这样离开了三藏师徒,回到了那辽阔无际的鹰愁陡涧之中,取经人又难以看清他的形态和表现了。是啊!在东土大唐乃至整个南赡部洲,财富在每个人心中无疑都站着重要的地位,每个人,甚至每种生物都是这欲海中的一份子,可是现在还没离开南赡部洲呢,怎么这老渔就不看重财富了呢?既然这样,那南赡部洲的众生被金钱和欲望遮盖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老渔这个在鹰愁陡涧中随波逐流的人,他追求的又到底是什么呢?原本取经人觉得看的清清楚楚的南赡部洲之人,在帮助取经人渡过这鹰愁陡涧之后,他们的身形在取经人的视野中反倒模糊起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6-17 09:36:47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