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本我读过的书

许多人支持电梯断线后、落地前的一刹那跳一下就能活命。
我对这种小神仙表示喁噻,表示哑巴了。 几年前,天涯出了个神,写了个神贴,《巧妙地利用失重原理,在航天飞机坠毁前的一刹那跳一下,宇航员也许就不会死》 此神被众大仙劝说、教育无效,意志坚定丶初心不改、广施失重福音,回贴数超过了论坛软件计数的最大值,蔚为一霸,最终成立了失重教。目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奥撕卡和平奖枪鸡案什么的印象更深刻。。。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6 20:38:17 +0800 CST  
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一时竟成了凶神恶煞,无人敢惹。开口闭口:“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司令,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他们更不懂什么是资本主义文化,反正学校里念的都是,都不要。于是,先是把学校一律改名“抗大”,每日只出门造反,在家斗老师,不再上课。后来学校一律关门,学生们全国去跑。然后大学“恢复”了,要高小毕业生去升大学,叫做“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这些不必赘述。只说这些胡闹了二三年的学生们,最后结果是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体赶到北大荒、云南边境、内蒙古、陕北边区……种地去了。书,就是你想读也不让读了。孩子们在农村里受够了苦,才慢慢明白了自己那样对待父母和师长是错了。明白自己把青春白白扔掉,是难以挽回了。这一群“文化大革命”新一代,后来大多数都成了没有文化的人。有一些在农村里苦读,回来补十年的课,终归差得多。有些人把自己的苦写成小说,如梁晓声、阿城、张抗抗、史铁生、叶辛……现在已经成名。但是,他们的小说里,都只写了自己如何受苦,却没见一个老实写出当年自己十六七岁时究竟是怎样响应“文化大革命”的号召的,自己的思想究竟是怎样变成反对一切、仇恨文化、以打砸抢为光荣的,一代青 年是怎样自愿变做无知的。所有这些老的、中的、少的,所受的一切委屈,都归之于“四人帮”,这够了吗?我看是还不够。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6 20:38:37 +0800 CST  
想起来三年前跟一个60左右的老狐狸打过商战。一直很佩服那个大爷。 手里一块地,是政府扶持的项目。要盖砖厂 大旗一撤,开始坑人了。 坑了十几年 谁给他盖坑谁。十几年就是盖不起来 十几年坑了上亿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08:31:48 +0800 CST  
出一道难题:北京在奥运期间,忽然宣布所有的地铁票价都降为两块钱,这个优惠政策出台以后谁是受益者?后来北京政府又决定把票价调回去了,谁是受害者?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12:44:40 +0800 CST  
当一个人成长为大人的时候,尤其是父母,好像就失去了可以脆弱的理由。家庭、儿女、事业,都需要自己一肩挑起,无法逃脱。其实,谁都是妈妈的儿子女儿,谁都有疲惫之时给予自己支撑的力量。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已逝,人生只剩归途。


这段文字挺伤感的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19:12:05 +0800 CST  
1761
小虎牙店员, 果然我还是爱帅哥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08:35 +0800 CST  
有关方面还要召开“现场批斗会。”没有人表示丝毫的同情和惋惜,到处都是人类可哀的怯懦。我不知道该怎样认识国民,他们期待仁慈,却习惯于残忍。当时官方的结论,是有力的一句:“自绝于人民”;后来官方的说法,也是有力的一句:“含冤而死。”生死与好歹,依旧握在权力的手中。权力,真是一个好名词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09:54 +0800 CST  


为什么一百年前的照片里的中国人很多都是苦瓜脸?



不止是中国人,全世界老照片中的人都很「严肃」。主要因为早期肖像照片受到了表情严肃的肖像画的强烈影响。——


为什么老照片里的人都不笑

现代人在拍照的时,往往会微笑甚至露齿大笑。相比之下,许多近代人像老照片中的人物却都是一副严肃脸,甚至显得有些「丧」。



▍慈禧太后、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近代人物的照片几乎全都是这种严肃甚至略「丧」的风格

▍哪怕是本该喜气洋洋的婚礼,在老照片里也看起来如同葬礼一般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解释都是说在摄影术出现的早期,照片曝光时间长,被拍照的人无法在这么久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笑容。

然而,上面那些「丧照片」的拍摄时间,都是 19 世纪晚期,那时的照相技术已经足够成熟,曝光时间也已经从最初的半个小时缩减到了只有几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保持微笑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因此,照片曝光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主要原因。老照片里的人物之所以都显得那么「丧」,主要还是因为早期肖像照片受到了肖像画的强烈影响。

这一点,在马克·吐温给《萨克拉门托每日联盟报》的信中可以得到佐证:「照片是非常重要的文件,没有什么比传给后代一张被永远定格的傻笑更该死的了。」

▍以风趣幽默著称的马克·吐温在自己的肖像照中也表现得出奇严肃

马克·吐温的看法是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态度:虽然拍照的花费要比请人给自己画一幅肖像画便宜得多,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依旧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人们要隔很长时间才能有机会去拍一次照,有些人甚至一辈子只拍过一张照片。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17:54 +0800 CST  

因此,如果人们要去拍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拍肖像照。而早期肖像照则在各种方面竭力模仿肖像画,也自然继承了肖像画中人们严肃的表情。

同时,那个时代的摄影家们为了证明摄影也是一门艺术,而非简单的机械操作,也力图将摄像拍出古典画的效果。

▍左图为林肯的肖像照,右图为乔治·华盛顿的肖像画。可以看出,林肯的肖像照不光在严肃表情、站立姿势上模仿了古典肖像画的动作,背景中的物品都力求相似

而古典肖像画中人们不笑的原因也很好解释:古人即使是王公贵族,一辈子里的肖像画可能也不会有今天某些人一个星期的自拍多。

同时,肖像画本身也并不是对某一瞬间的随意记录,而是一个人想展示给世人及后代的整体形象。

▍荷兰画家胡博·华士(Hubert Vos)在1905 年受邀访问中国时为慈禧绘制的油画肖像画,画中慈禧严肃得有些可怕

此外,有能力拥有肖像画的人往往也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庄严、肃穆而高贵的,如果是面带笑容的肖像画,则会让人认为这个肖像主人是个任性、随便甚至是放荡的人。

▍罗马教宗英诺森十世严肃的肖像画

至于后来照片中出现的笑脸,则与照相机的普及有着很大关系。

到了 20 世纪,照相设备逐渐变得便宜且易于操作,个人相机出现并得到普及,拍照不再是一件昂贵的事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就如一句相机广告语所说「你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拍照已经变得更方便也更廉价。

因为可以拥有更多的照片尤其是生活照,再加上此时电影的兴起,让世人了解到人们在银幕上也是可以有正常动作神态的,公众对于照相的态度也开始变得更休闲随意,拍照时的笑容也开始逐渐增多。

许多相机和胶卷公司也顺应了这个趋势并加以推动,在制作广告时展现更多笑脸的场景,进一步让人们觉得在拍照时露出笑脸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柯达电视广告画面截图

到了二战后,表情轻松并露出笑容基本上成了照相的标配。在一项对从 1905 年到 2005 年美国高中年鉴里学生照片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人们在拍照时露出笑脸的次数逐年增加的趋势。

▍左图是二战前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右图是二战后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可以明显看出二战前后美国总统肖像照的变化。

即使是在正式场合的照片或者官方肖像照中,现代王室贵族以及高级官员,也都不像从前那样一直都板着脸,反而常常会表情轻松、面带笑容,甚至还会露齿而笑。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18:25 +0800 CST  
总结一下前面知友提到的影响因素:
拍摄工具:
早期摄影所需曝光时间长,需要被摄对象保持一个动作长达几秒到几十秒,所以表情多僵硬。(这个限制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少。)
拍摄场景:
早期相机高大上,用得起的都是达官显贵,多用于正式场合,场景本身庄重、严肃。
拍摄对象:
客观上,一百年前确实很多地方都不发达,许多人生活很艰辛,重压,麻木。
心理上,因为宗教、迷信和恐惧等原因无法坦然面对镜头。
这个多说两句,对照相技术的接受有一个过程,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摄影技术一产生就和“妖术”联系在一起,很多地方都有照相能摄走人的魂魄之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一个封闭社区的人面对照相的心理跟早期人们的反应应该是一样的。
法国摄影师纳达尔回忆摄影术1839年在欧洲刚发明的场景:

照相有如妖术,与怪力乱神沦为一谈。人们觉得摄影师如同巫师,借助冥王的力量,用相机摄取他们的魂魄……人们一开始并不能接受“照相”,这也在情理之中;他们对相机又敬又怕。……这种恐惧和受教育程度无关。“上至亲王,下至黎民百姓”,面对相机,都会瑟瑟发抖,即是现在那些最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也会视相机如瘟疫,退避三舍。

法国人埃及尔在日记中描述摄影术刚进入中国的情形:

我还找到了一些愿意为我当模特的中国人,在镜头前面保持不动。作为回报,在拍照后,我会把玻璃上的留影给他们看。然而他们的反应却并没有我想象得那样剧烈,更像是孩子看到新奇事物时候的反应,是那种朦胧的好奇,而非震惊⋯⋯我想大概有很多在我们眼里称得上‘奇迹’的事物都只是针对学者和爱思考的人而言吧,普通人可能不以为然。

埃及尔是有存世照片的最早拍摄中国的摄影家,1844年10月至11月在澳门和广州拍摄。上面最后那句话相当深刻,当时的中国,不就是有些人看到“奇迹”,有些人看到“奇技”么?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18:59 +0800 CST  
我再补充两个角度吧,一个是拍摄者,还有一个就是照片的传播。
拍摄者:
拍出来的照片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摄者想要表现什么,他如何与拍摄对象互动。他是想拍古老的、落后的中国还是美丽的、淳朴的中国?是大清威武还是大清气数已尽?他是浮光掠影摁完快门就走,还是深入当地的生活,与拍摄对象真正沟通,卸下他们的防备展现最真实的一面?毕竟,还原真实的生活记录真实的喜怒哀乐是需要投入心力的,而场面照和摆拍就简单多了。
照片的传播:
怎么说呢,你见到的老照片都是“别人”想让你见到的。一般人最早接触老照片也就是在近代史课本、电视节目中吧,主要作为“一部充满了血泪与屈辱的历史”的配图,所以留下了“一百年前的中国人都是一副苦瓜脸”刻板印象一点也不奇怪。

以上,是我对“为什么一百年前的照片里的人很多都是苦瓜脸”的理解。是的,我觉得“为什么一百年前的照片里的中国人很多都是苦瓜脸”这个提问应该去掉“中国”两个字。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19:43 +0800 CST  
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的田庄里,如果主人很挑剔、生活质量高,奴仆们又不敢偷懒,那算您运气好,厕所角落里可能放着一笼类似于筷子筒的东西,筒里插着十几根扁平的竹签子或木签子,这就是用来解决后事的“厕筹”或者叫“筹片”了。抽一根出来,练习着用用吧。其实这是最环保的工具了,因为一般都会反复循环使用——当然,讲究的人家用完一次以后,会放置在固定地点,由奴仆们拿走清洗过才再度投用。不讲究的呢?呃,不细说了,您自己想象。您觉得这样太可怕了?其实,在主人不经常居住的田庄别业,厕所里很可能连“厕筹”都不给预备。那怎么办呢?有经验的古人会在如厕前,路上拣块石头、土坷垃甚至揪几片大点的树叶子,就用这些解决了。再多说几句,您知道在东汉之前,书写用纸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是用竹子或木头削成扁片“简”,在简上写字,对吧?那些写满了字,再没别的用处的 简筹”,有时候也会被拿来如厕用。比如敦煌马圈湾、悬泉和汉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上面写了很多有价值的珍贵信息,但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从茅坑里掏出来的……当时人可能觉得这样废物利用方便节省,用得挺爽,但你们考虑过后世考古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巨大压力吗,祖先们·····

原来汉简。。。。。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1:16 +0800 CST  

克洛维开创的墨洛温王朝被加洛林王朝取代,加洛林王朝的实际开创者是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查理·马特——他打败了进入欧洲的伊斯兰军队,于是没人关心墨洛温王族去哪了,查理的后代就是法兰克之王。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三世还得到了教皇的加冕认证。交公证费前的言论很有意思:

751年,丕平遣使晋见教皇札哈里亚斯,说:“(现在的)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

教皇心领神会,为换取法兰克的支持以反对伦巴第人的威胁,便回答道:“有实权的人应当称王,比徒有国王虚名的人称王更好。”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2:15 +0800 CST  
为什么拿音乐补充? 兜里没钱草纸来撑,胸口没肉馒头来垫是也,更不喜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2:47 +0800 CST  
寫下了《七律·到韶山》的詩篇。詩前小序寫道: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詩雲: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戰,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毛澤東生性喜好山水,到廬山後,興致很好,當晚作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开始饿死高潮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3:44 +0800 CST  
上海交大海归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蔡申瓯因病早逝,可惜,为之祈祷。
祈祷之后,讲几个观点,也许大家能接受,也许不能接受,智者见智。
其一,当年公派出国者,国家鼎力资助,本质上是纳税人出钱,还同时保留其国内工资福利待遇,毫无风险,毋庸置疑,海归是责任,在任何国家学成后都必须立即回国,这不是义举,根本没有所谓放弃海外优惠待遇毅然而然海归报效国家的说法。
其二,绝大多数海归并不是真正的海归,而是打着海归的旗号,把妻儿和财产留在海外,回国图名图利,开辟副业或第二产业,脚踏两只船,两边行走,双向敛财,生在曹营心在汉,一旦风吹草动,于己不利,立马撤离,于国于民有利吗?
其三,公派留学人员在海外几十年,发表几篇文章,出了几项科研成果,太正常不过了,否则就是“学术垃圾”,海归回国后工作努力,太正常不过了,请问,高官高薪俸禄,美酒鲜花从中,美女俊男环抱,谁不努力?
其四,把妻子、孩子留在美国,“裸归”而已,与“裸官”有何差别?
蔡申瓯2009年海归,其中生病回美看病两年,于国于民有何真正的具体贡献?
带了几个学生,出了几篇文章,千人计划名利双得,贵为交大院长,称职吗?

高下立判。 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因做學術研究落下病根,這樣的話不要渲染了,不符合生理規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拼命工作,誰累死了?即使打黑工做苦力也沒聽說過直接累死的,幾年不到培養了大批人才更沒有人信,何況還是早己普及的基礎學科,別忘了,知識分子尊重事實更重要,過度炒做不可取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6:32 +0800 CST  
严厉的安全措施已经引起了一些北京居民的怨言。在某些地区,坐地铁排长队非常辛苦。网上的照片显示,有数以百计的人挤在地铁站外。“当然滑板、划船、骑马也许更快,”人气网站微博上的一个用户说。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7:26 +0800 CST  

寻找“往日之光”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想像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1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的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也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10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各种动物无声的前来饮水,空中百鸟飞翔,日夜在交替,季节在变化.身居闹市,犹如别墅.”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幻想,但关键是要降住飞驰的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开始变成现实.
(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一种想像及其依据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9:24 +0800 CST  
在 2 月一次讲话中,薄训诫其他干部说: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可是,他所标榜的,自己从来没有做到。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29:55 +0800 CST  
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公开渠道供媒体和公众去监督共产党,中J委只能大量依靠上访人提供的线索,或匿名的举报人。根据官方媒体最近的一份报告,将近一半接受调査的案子,都是根据告密或检举信。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来自高层的指示,或被送达到党组织、立法机构最高层的上诉或投诉。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7 20:30:41 +0800 CST  

楼主: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字数:1060067

发表时间:2014-05-25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15:49:10 +0800 CST

评论数:57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