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擅自灭亡极国的展无骇死了
(第10句)冬十有二月,无骇卒。(隐公八年冬季十二月,鲁国权臣展无骇死了。)
展无骇,任鲁国司空之职,鲁孝公的曾孙(公子展的后代),曾于隐公二年不听鲁隐公的命令,擅自率领军队灭亡极国。无骇死后,他的同僚公子翚(羽父)为他向鲁隐公请求谥号和族氏。隐公向大夫众仲询问关于族氏之事,众仲回答说:“过去天子分封诸侯,根据其出生而赐姓,又分赏土地而赐族氏,诸侯以字为谥号,他的后人便用之为族氏;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绩,就以官职作为族氏;也有以封邑为族氏的。”因为无骇是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孙子,于是就赐他“展氏”。其实,若按周礼,诸侯是没有“赐姓”的资格的,周天子才可以“赐姓”,但后世诸侯都僭越了周礼。
《春秋》不称无骇的姓氏,是因为他曾经擅自灭亡了同姓国家极国,这是为了贬 抑他。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08:17:00 +0800 CST  
《春秋》是一堵古老的历史回音壁。现代人如果有闲工夫,信手翻一翻,看一看,听一听,可能会突然发现我们的来路,再思考一下去路,这也许会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09:05:35 +0800 CST  
读春秋无障碍(隐公九年)之以王命伐不庭

九、隐公九年(周桓王六年,丁卯年,前714年)
原文(共6句):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侠卒。夏,城郎。秋七月。冬,公会齐侯于防。
札记:《春秋》记载鲁隐公九年5件历史事件,共38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19:34:28 +0800 CST  
周天子再次遣使访鲁
(第1句)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隐公九年春季,周桓王派遣南季来鲁国访问。)
鲁隐公摄政期间,周王室先后三次派遣使臣宰咺(隐公元年)、凡伯(隐公七年)、南季(隐公九年)来鲁国聘问。因为鲁国是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的后裔,所以周王室特别优待鲁国,亲近鲁国。但是,鲁隐公竟然不遵守“尊王”之义,从未朝觐(jìn)周天子,这也太过分了吧。《春秋》以此谴责“诸侯不修臣职,朝觐之礼废绝”。
据《左传》记载,郑庄公曾于隐公六年冬季朝觐周桓王,但没有受到礼遇;隐公八年八月,郑庄公带着齐僖公一起朝觐周桓王。郑庄公的朝觐行为被认为是“合于礼”。在此看来,鲁隐公还不如郑庄公“懂得守礼”。(当然,郑庄公“守礼”是别有用心的。)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19:35:21 +0800 CST  
阴阳错行,天象反常
(第2句)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隐公九年三月癸酉日,天降大雨并有巨雷闪电。庚辰日,又下了很大的雪。)
“雨”,在这里作动词,读yù,“落下”的意思。“雨雪”,即是下雪。
这里记述鲁国在八天之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不合时令的反常天气。周朝的三月就是夏历的正月,也就是我们现在惯用的农历正月。中国古代历法是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夏代以寅月为正月,商代以丑月为正月,周代以子月为正月。也就是说,商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二月,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 “震电者,阳精之发。雨雪者,阴气之凝。周三月,夏之正月也。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而大震电,此阳失节也。雷已出,电已见,则雪不当复降,而雨雪,此阴气纵也。”这是说,在这周三月夏正月的早春时节,既天降大雨并巨雷闪电,又大雪纷飞,这是阴阳错乱运行的表现。古人认为这反常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大事,因此慎重地记载了它们的具体日期。
这两次反常天气现象,一是发生在癸酉日,一是发生在庚辰日,两者相隔八天。(古代天干地支纪日法的推算方法是,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如,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 ,庚辰。从癸酉日到庚辰日,刚好八天。)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19:37:03 +0800 CST  
@水淡淡2013 2016-04-20 19:42:36
本人不通国学,但在慢慢看,楼主,你并不寂寞
-----------------------------
朋友的话,很暖心。谢谢你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0 22:11:01 +0800 CST  
(第3句)侠卒。(侠死了。)
侠是什么人?(《左传》把“侠”写为“挟”)是尚未受到正式任命的鲁国大夫。在那惊天动地的天气异象发生不久后,侠死了。如果从古代天人感应的角度来看,侠可能是一位不简单的人物。但历史对他的记载只有两个字“侠卒”,这也许潜藏着某种历史隐情。这里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惋惜之情。
(第4句)夏,城郎。(隐公九年夏季,鲁国在郎地建城。)
这是《春秋》第二次记载建城事件。第一次在隐公七年,鲁国在中丘建城,修筑中丘城后,就发动伐邾战争;九年,修筑郎城后,不仅与宋国断交,还谋划伐宋战争。鲁隐公侵伐的底气,主要来源于有坚固的城池作后盾。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1 09:06:57 +0800 CST  
郑宋关系恶化,鲁宋反目成仇
(第5句)秋七月。(隐公九年,秋季七月。)
《春秋》没有记载大事。《左传》补记:因为宋殇公不去朝觐周桓王,这时郑庄公正担任周桓王的左卿士,就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他,发动伐宋战争。郑、宋两国刚恢复不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又重新撕裂了。不仅郑宋关系恶化,鲁宋关系也随之恶化。宋国因隐公五年那次“入郛之役”怨恨鲁国没有前来救援,这次就不把宋郑战事报告给鲁国。鲁隐公认为宋国不尊重鲁国,大怒,就断绝与宋国的往来。
秋季,郑国人用天子的名义前来鲁国报告讨伐宋国的事情。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1 09:07:45 +0800 CST  
郑庄公祭出“以王命讨不庭”法宝
(第6句)冬,公会齐侯于防。(隐公九年冬季,鲁隐公在鲁国的防地与齐僖公会见。)
“会”,指以外为主,即齐僖公为东道主。鲁隐公与齐僖公会见,策划讨伐不愿朝觐周天子的宋殇公,就是响应郑庄公“以王命讨不庭”(打着天子的旗号,讨伐不朝于王庭的诸侯)的号召。
隐公九年(郑庄公三十年),郑庄公开始祭出“以王命讨不庭”的杀手锏,齐僖公、鲁隐公率先响应,从此,天下诸侯就逐渐听从郑庄公的号令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1 09:24:29 +0800 CST  
郑庄公大败北戎
《左传》补记: 北戎人侵略郑国。郑庄公率兵抵御,又担心戎军突袭郑军。郑庄公的儿子公子突认为戎人“轻而不整,贪而不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轻率而不整肃,贪婪而不团结,打赢了各不相让,打败了各不相救),建议先埋伏三批伏兵,再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然后歼击他们。郑庄公听从公子突的意见,十一月甲寅日,郑军大败戎人,给凶悍猖獗的戎人以沉重的打击。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1 09:26:09 +0800 CST  
历史是一艘游轮
总有人上上落落
却未曾见它
到达过终点站……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1 22:39:05 +0800 CST  
十、隐公十年(周桓王七年,戊辰年,前713年)
原文(共7句):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夏,翬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jiān)。辛未,取郜。辛巳,取防。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札记:《春秋》记载隐公十年9件历史大事,共75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09:24:06 +0800 CST  
宋国摊上了大事
(第1句)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隐公十年春季二月,鲁隐公在中丘城会见齐僖公、郑庄公。)
宋国是商人之后,地位有点特殊。周王室东迁之后,宋殇公看到周王室日益衰微,于是就自大起来,不再卖周天子的账,也像其他诸侯国一样,不去成周朝觐周桓王。但他这次摊上了大事,被宿敌抓住他“不朝于王庭”的小辫子不放,准备公报私仇。
郑庄公打败戎人之后,锋头正旺,信心百倍,于是打着天子的旗号,纠合齐鲁等诸侯“望国”,准备联合进犯异姓宋国。二月癸丑日,郑齐鲁三国在鲁国的邓地正式结盟,决定出兵日期,宋国在劫难逃。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10:08:10 +0800 CST  
(第2句)夏,翬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隐公十年夏季,鲁国公子翬羽父率领军队会同齐国人、郑国人讨伐宋国。)
据《左传》记载,这次鲁国参与齐郑联军攻打宋国,是公子翬羽父未经鲁隐公作出决策而事先率兵会合齐郑的。隐公四年,公子翬也曾擅自率军会合宋、陈、蔡、卫四国联军入侵郑国,可见公子翬一贯专权擅政,不把隐公放在眼里。《春秋》不称羽父为公子,只称其名翬,是为了贬低他,因为他是鲁隐公的罪人。他将是弑死鲁隐公的凶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10:10:11 +0800 CST  
(第3句)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隐公十年六月壬戌日,鲁隐公在宋国的菅地打败宋国军队。)
(第4句)辛未,取郜。辛巳,取防。(隐公十年六月辛未日,攻取宋国的郜邑,辛巳日,又攻取了宋国的防邑。)
隐公四年,宋国联合卫国、陈国、蔡国、鲁国攻打郑国,并围攻郑都东门五日而还,第二年又攻取郑国长葛城;想不到6年之后,郑国竟然能联合齐国、鲁国攻打宋国,并在一月之内攻占两座城邑,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10:44:10 +0800 CST  
《左传》把这场伐宋战争描述得更为详细一些:六月戊申日,鲁隐公在宋国老桃这个地方会见齐僖公、郑庄公。壬戌日,鲁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军。庚午日,郑国军队攻入郜邑;辛未日,郑庄公把郜邑归属鲁国;庚辰日,郑军又攻 入防地,辛巳日,郑庄公又把防地归属鲁国。
郑庄公拿侵略所得送给鲁国,收买人心,竟然获得好评:“用天子的命令讨伐不来朝觐的诸侯,自己不贪求土地,而拿来犒赏受天子爵位的鲁国,合于正道,堪称表率。”其实,《春秋》记载一个月内两次攻取他国城邑,这是谴责鲁、郑、齐三国罪孽深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11:01:24 +0800 CST  
战火连绵,祸及小国
(第5句)秋,宋人、卫人入郑。(隐公十年秋季,宋国人、卫国人入侵郑国。)
七月庚寅日,郑国侵伐宋国后,还师郊外,以作休整。宋国认为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就纠合铁杆友邦卫国,一起杀入郑国,意图夺取郑国的都城新郑,一招制敌。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11:02:24 +0800 CST  
(第6句)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宋国人、蔡国人、卫国人联合侵伐戴国。郑庄公攻打三国联军并趁机占取戴国。)
宋卫联军入侵郑国,遭到郑国人顽强抗击,没有捞到好处。于是又纠合另一个铁杆兄弟蔡国,转而攻伐夹于宋郑之间的郑国附庸戴国。戴国向郑庄公求援,八月壬戌日,郑庄公包围戴国。由于蔡国被宋卫拉入战争,战事艰难,蔡国人便产生怨气,因此三国联军成为乌合之众。癸亥日,郑庄公一举打败三国联军,并趁机吞并了戴国。
戴国,国君子姓,公爵,是当初周朝分封给某子姓殷商皇族后裔的诸侯国,位置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东北。子姓戴国灭亡后,其后人遂以国为姓,成为戴姓的一支。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19:02:27 +0800 CST  
(第7句)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隐公十年冬季十月壬午日,齐国人、郑国人攻入郕国。)
隐公三年,卫国军队曾经入侵郕国。现在,郕国又遭到齐郑联军的侵略,真是多灾多难。这次郕国遭到讨伐是因为它违背周天子的命令(其实就是郑庄公的号令),没有出兵帮助伐宋。当时没有按照周天子的命令参与讨伐宋国的,还是蔡国、卫国和许国。因此,卫、蔡、郕三个不听话的诸侯国都受到郑齐联军的沉重打击,许国也在劫难逃。
郑庄公“以王命讨不庭”, 标志着诸侯借天子名义进行争战的开始。此后,打着正义名号做坏事的现象,便层出不穷,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社会秩序失范,就乱得更加“剪不断,理还乱”了。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依然无法走出这乱局泥潭。重构合理和谐的社会新秩序,是亟需世人深度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2 19:03:20 +0800 CST  
读春秋无障碍(隐公十一年)之鲁隐公死于继承人之手

十一、隐公十一年(周桓王八年,己巳年,前712年)
原文(共4句):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夏,公会郑伯于时来。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札记:《春秋》记载隐公十一年4件历史大事,共40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3 08:45:59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