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刘邦

赵歇和张耳立刻派人去催促陈余进兵解围,可是这一去,出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使者回来明确的传达了陈余的意思,不来!当几次交战过后,陈先生见识到秦军兵力的强大,不敢去了。在他看来,自己手下这点兵,去了也是白搭儿。反倒不如保守兵力,等待援兵,伺机反击。这一等待,就是几个月。

按理说,陈余的这种做法,似乎还有些道理。可是他忘记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自己本身就是赵国的大将军,连他都不去救援,又怎么能够奢望其他诸侯前来解围呢?

这一次,陈余害怕了,尽管很有可能他很相信张耳的能力,守个几月应该不是问题。但更多的,的确是不敢。虽然说不做救援可以避免手下这支生力军产生损耗甚至是覆灭,但一旦章邯攻打赵国成功,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他。他所依赖的便是赵国,赵国都没有了,他又落下个不忠不义之名,岂不是得不偿失?说到底,依旧是私心。

陈余的做法彻底激怒了张耳,老子城里粮草极度匮乏,士兵连饭都吃不饱,怎么会有战斗力!?你坐拥军队,耽搁一天两天不是问题,却一连几个月不来!难道我是战神吗?

这个时候,张耳也顾不上什么军事形势了。他想起了以前和陈余的交情以及自己对陈余的帮助,又对比陈余现在的做法,气儿简直就是不打一处来。于是他又派出了张黡、陈泽突围出去找到陈余,这一次不是求而是骂。张耳打算用义来羞辱陈余,你愿意来不来!但实际上这么做还是想让他来。二人对陈余转述张耳的话道:

“起初咱俩是刎颈之交,如今我和赵王生死只在旦夕,您拥兵数万,却不肯相救,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假如你遵守诺言,为啥不和秦军拼了?还有着十分之一二的获胜希望!”

陈余听到这话,也是沉思了一会儿。但紧接着,他吐露了自己最真实的心声:

“我私下里估摸,我就是去也是白搭儿,白白的全军覆没啊。”

正当张耳使者刚要说什么的时候,陈余又说了:

“况且我之所以不去同归于尽,是为了给你和赵王报仇啊。再说了,去同归于尽,就好像把肉送给猛虎,有什么好处啊(还想着好处)”

意思就是兄弟你去吧,我会默默地哀悼你的。这就是陈余最真实的想法,不论你怎么说,就是不去。追悼会一应事宜,交给我,你们放心。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1 20:53:32 +0800 CST  
使者算是明白了,也没法不明白,陈先生说的简直太直接了。可是二人依旧不死心,他们受命而来,必须要再做一次尝试。于是二位使者再次劝道:

“局势危急,需要同归于尽来确立信义!管以后,有时间吗!”

看着面前情绪激动的二位使者,陈余也是一阵热血沸腾。接下来,陈余先生大义凌然的说道:

“我死没什么顾惜的!”

使者立刻高兴了起来,看来陈余终于要出兵了,可他们马上听到了下一句话:

“只是死而无益啊。但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话去做”

于是陈余给了二位使者五千人马,前去同归于尽。说白了,我就是不去,你们去吧。就这样,张陈二位使者毫无疑问的全军覆没,而陈余依旧无动于衷,张耳仍然急的上蹿下跳。从这一刻起,二人的交情已然出现裂缝了。

但不用担心,张耳同志,救你的人很快就来了,只不过,你还要坚持。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2 09:56:31 +0800 CST  
@安静蓝海 2017-09-12 14:45:38
刘邦项羽强强对决,写的很好看
-----------------------------
兄弟也加油!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2 18:23:21 +0800 CST  
@千成葫芦 2017-09-12 16:52:40
@年昔逸尘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感谢千成兄临帖打赏!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问好千成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2 18:24:30 +0800 CST  
@千成葫芦 2017-09-12 16:53:01
今天是财神节,祝楼主财源滚滚、大吉大利!
-----------------------------
哈哈,谢谢千成兄,同时也祝千成兄财源广进,贴文必火!今天从早到晚听到了好多鞭炮的声音,哈哈哈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2 18:25:38 +0800 CST  
第十六章 溪云初起日沉阁

空头支票

当赵国的求救信摆在楚怀王面前的时候,楚国众臣也是急忙展开一番御前探讨。经过一系列的论断推理,他们决定了,赵国,还是要救的。

一则唇亡齿寒。当今天下,反秦主力为楚、齐、赵三家。楚败于定陶、齐又逢内乱。此刻不论三家中的哪一家,都不会是秦军的对手。

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会有一拼的资本、一线的生机。因此,救赵就是救楚,是为楚国乃至天下反秦大业保留强有力的盟友。

二来楚军新败、士气低落,如若秦军得胜而趁势取楚,那么形式堪危。不如趁此时机,与秦军奋力一战,激发全军、全国同仇敌忾的士气。那样,局势亦未可知。

三则在反秦过程中,首先起义的是冠之于楚国名义的义军。不论是之前的陈涉,还是后来的项梁。楚国都具有诸侯领袖的实力以及一阶段内的实际地位。所以,这个盟主的地位还是要保住的。

因此,就目前来说,不管他人认不认可楚国盟主的地位,但小弟被欺负了,大哥是必须要出手的。这是彰显楚国领导力、存在感的一次机会,决不能轻易的错过。所以,基于以上的种种考虑,楚怀王一拍大腿,妥了,就这么办!

也正是与此同时,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在楚国君臣的心中产生了。

看到一众大臣的眼神,熊心也是点了点头。既然秦可以打我们,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打他!

如果派遣军队拦截、拖住秦军主力,再派遣偏师绕道直取关中,这似乎不失为一个上策。那么这一计策真的具有可行性吗?

还记得陈涉刚刚起义的时候,便是急于进攻秦国腹地。那时候周文已经招拢了数十万的大军。可是最终却还是一败涂地。致使陈涉的西征以失败告终。紧接着,被拥立为赵王的武臣也曾被陈涉命令过,有过西进灭秦的念头。可是一系列的变故导致他们不得不作罢此法。

前文说过,如果不出意外地话,那个时候灭秦,很难成功。出意外的话,那就更不可能成功。

原因除却秦朝还具有着相当大的实力以外,那就是起义军的自身也并不成熟、壮大、完美。另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百姓们还没有普遍的觉醒。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2 18:41:45 +0800 CST  
他们或是暂时慑服于秦朝的威势、或是在一直等待时机。因此,就算是那时候义军已然风起云涌,但是他们自身的基础也并不牢固。

同样的,秦朝在百姓的心中或多或少还有着一丝留恋。因此,里外因素融合,那时选择直接西进灭秦,似乎并不明智。

但是而今楚国君臣却生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计划。而且还是在如今局势如此危急的情况下,难道,这一次西进灭秦的计划就可能成功吗?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一次,他们成功了。那么,是什么样的考虑另得他们在这种紧要关头做出了如此的决定呢?

答:时势。

而今天下动荡,已经一年有余。各地的六国旧民一直苦于秦朝的压迫,既出于生存的需要又基于对故国的怀念。纷纷揭竿而起,各地的义军简直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尤其是六国王族后代纷纷自立为王,故国再一次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无疑拥有着极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一次,一整套完整成熟的官僚体系、科学的军队训练方法、有效的基层兵源组织、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武装到了义军的身上。

使得他们的组织更加的系统、目标更加的明确。这样一来,就使得原来相对孤立、弱小的义军队伍融汇到了一起。更加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

同时,秦帝国在原六国土地上所推行的一整套行政措施、制度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多少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所以,山东大地上,比诸秦朝,义军更得民心。而民心若在,则天下就在。

另一方面,一年之前,秦军不仅关中地区兵源充足,而且有章邯率领大军驻守。北部上郡也还有着大量的战斗力强悍的边防军。这些都是对于义军的极大威胁。

但是现在不同了,这一年里,章邯虽然连战连捷,可是军队损耗也是相当的大。秦国腹地也不止一次的增派兵力。秦军虽锐,却也是大不如前。

更何况,这一次上郡边防军竟也汇聚到了赵地。此刻的赵国几乎云集了秦帝国中央军的所有主力。虽然义军压力巨大,但这也说明了个问题。那就是秦国其他地区的守备力量,定然是相对薄弱的。而这,便是诸侯义军的绝佳机会。

所以,如此看来,此刻选择西进灭秦,仍旧是一次豪赌。但这一次,不得不赌!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3 09:19:34 +0800 CST  
章邯,图片来自网络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3 14:02:08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3 14:03:18 +0800 CST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楚怀王还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同时也是一个约定。那就是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

等一等,先讨论一下。这个约定是说,先进入秦国腹地关中的人,不论是谁,都可以在那里称王。

楚王的权力竟然都已经可以决定将哪一处领地随意的分封给任何人了吗?这简直是真正的将自己当做天下共主的节奏啊。

那么问题来了,楚王是谁啊?天下诸侯众多,楚怀王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凭什么听你的啊?你以为你是几百年前的周天子?大家风风火火闯九州,不过是你先闯一两天,给你个面子你是老大。可实际上大家各过各的日子,不给你面子你又哪有那资格命令我们!

所以说,这个决定就目前来看也就相当于一个空头支票。但是,除却可以激奋人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此刻的楚怀王虽然要极力争取楚国的国际老大地位。但是他也明白,这时的楚国更像是名义上的盟主。因此,对于他的这个约定,十有八九各地诸侯是根本不会买账的。

所以他的这一约定,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有的时候,没有作用就是起到了最大的作用。看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正是如此。

可以说楚怀王的这句话他自己也并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但同时他又是对其充满了十足的期待。

原因很简单,这约定虽然更像是空头支票。但却是一个十足的借口或是理由。先入关中,就有机会称王。大家辛辛苦苦干革命,一大部分人为的不就是捞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吗?

正所谓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也。

因此,一旦真的能打败秦人进入关中,各路诸侯之中势必有一个人站在了众人的对立面来守护自己应得的(楚王跟我说的)。

那个时候,别管是楚王还是赵王,只要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那就有用、能用而且好用。

更何况这句话还是现在的“盟主”说的。而后来的发展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十足的理由。于是,越来越乱,诸侯相争。而楚国则趁此作壁上观、调节四方、一家独大。

退一万步来说,假若不能顺利进入关中,那么也不要紧。因为这个“理由”可以让诸侯在西进的路上激情高亢的互相消耗,楚国依然毫发无损。

所以说,这一句空头支票,实际上蕴含了无穷的可能,代表着强大的力量。

而这次决定,也是楚怀王政治生涯的第二次闪光点。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3 18:53:54 +0800 CST  
溪云初起日沉阁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3 22:20:06 +0800 CST  
早上自己定自己一下,加油!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07:06:41 +0800 CST  
可话虽如此,但是在当时,秦军的力量十分强盛,常常追逐起义军(秦兵强,常乘胜逐北)。

因此虽然楚王和一般宗老决定西进关中,可还是有着一部分人认为此举太过莽撞,断不可行。但对于楚怀王的这一决定,有一人却十分赞同,那就是项羽。

由于项氏在楚国还是很有威望,因此不仅项羽本人强烈要求,有一部分人也是主张让项羽西进。

前文说过,由于项梁身死人手,项羽恨不得立刻入关,杀光秦人以泄仇恨。

而另一方面,只要楚军再次出击,不论去打谁。对于项羽来说,这都是摆脱目前军权被削夺、政治受排挤的一个好机会。

因为楚军的将军每人有几斤几两、楚军战士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这一点项羽再清楚不过了。况且楚军的大部分骨干军官都是他项家提拔起来的。

因此只要他项羽再次回到军中,那就是猛虎归山、蛟龙入海!他相信同时也异常的自信,楚军的精锐很快便会重新的掌握在他的手里。

项羽的第三种考量则与楚怀王相同。现如今,赵国来援诸侯不下少数,可却并未前行解救,而是清一色的作壁上观。就连张耳的儿子张敖都是畏缩不前。

试想一下,连自己的老爹被困在城内、危在旦夕都能不管不顾。这除却亲情淡漠之外,也从侧面说明了诸侯军对秦军的恐惧以及秦军强大的战斗威慑的确名不虚传。

所以,这些援赵的诸侯军才采取了进而不前的做法。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08:14:35 +0800 CST  
古剑腐锈兮悲鸣招魂。

纵横回首兮几度年轮?

遥望天际兮黄沙翻滚。

忆我国殇兮铁马凌云!


——摘自正文第八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08:42:31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08:51:22 +0800 CST  
但是、他们可以,而楚国却不可以。因为楚国是反秦的主力,是合纵之长、是目前为止名义上的诸侯领导者。

只有他们战胜了秦国才能继续领导诸侯,让诸侯臣服。一旦不出兵或者战败,那么楚国的国际地位也将一落千丈。不等秦军消灭他们,各路诸侯恐怕都会起来消灭他们,又何谈反秦?

应该说,这一刻,充分的体现了项羽的全局观念。因为他知道,楚军目前刚逢大败,军心不稳、军粮不济,楚国君臣更是人心惶惶。他们所能依赖的便是人心与军队。

可一旦军队没有了战斗力、百姓失去了自信心,他们又拿什么来与秦国抗衡?根本就不是秦军对手。那样,局势危矣!

就这样,看着满朝大臣。虽说楚怀王很是满足有人能这么赞同他的决定。但最不希望的只有一个人,项羽。

楚怀王目前最排斥的就是项羽,一旦项羽真的入关,那可真就是得不偿失了。因为他也深深忌惮项羽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军中的影响力。

但忌惮归忌惮,可接下来,选择谁去阻挡秦军,谁西进呢?

就在这时候,一群楚国宗老说走了出来。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10:44:08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15:16:33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15:59:38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16:00:35 +0800 CST  
“大王,项羽那厮不仅剽悍,而且狡猾奸诈(剽悍滑贼),前般攻打襄阳,却把那里的军民都活埋了(皆坑之),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诸所过无不残灭),太残暴了!不能用他啊。”

楚怀王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话,而楚国宗老似乎也是懂得他的心思,便继续说道:

“我们听说沛公素有仁义之名,是一个仁义的长者啊。以前我们总打仗,但是却失败了几次。看来,不能迷信武力了,要派遣长者前往(今诚得长者前往),施行仁义,招抚秦人啊。”

楚怀王笑了,只要压制项氏,什么都好说。至此,在秦末风云之中,历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刘邦的另一个“大便宜”,算是捡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彭城的一段日子里,刘亭长的确没少活动。不然的话凭借着他的现有实力,还是无法入了一向眼高于手的楚国宗老的眼睛。但是活动是活动,请注意楚国宗老的话。

沛公是一个长者。

在他们的话里三次出现了“长者”,这段话虽然是当时人所说,目的是为了比诸项羽。但世间没有空穴来风的无故褒贬。真要做对比,也只能说刘邦比诸项羽,要仁慈的多。

按照以往的观念,太史公他老人家在记述的时候可能会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可千百年以来,人们对刘邦评价较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那些人看来,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史记》里对刘邦的态度似乎很差。

但是,仔细看看,这里竟连续用了三个“长者”来刻画刘邦。而对于项羽则为“剽悍滑贼”,优劣一看便知。我不得不说,先人的文字功底着实不是我们能比的。

就这样,西进的名额被刘邦得到了。刘邦也是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得罪项羽,但是没办法,这都是我努力得来的。而现在,项羽也没心思管刘邦了。因为他的状况依旧很是不妙。

当援赵大军已定,准备救赵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派遣谁为领兵大将呢?

没办法,最能打的就是项梁,还过早归西。项羽固然勇武,但年岁太轻。加之楚怀王的猜忌,是断然不会派他的。这可急坏了楚王,难道我堂堂楚国,竟无可用将才?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14 19:51:19 +0800 CST  

楼主:年昔逸尘

字数:1082

发表时间:2017-01-29 15: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7 09:46:07 +0800 CST

评论数:73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