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续帖)

日本是中国历史看太多了,中国虽然国土大,人多,但并不是不可征服的,金辽都曾征服过中国的半壁江山,蒙古满清更完全征服了中国,满清通过屠杀同化政策,更占据了267年之久,日本的很多征服政策就是向满清学习,比如通过大屠杀来震慑中国人之类。只是到了近代,是列强纷争的时代,其他列强肯定不允许日本独吞中国,抗日战争如果没有美英苏等盟国的对日参战,和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援助,中国就算能再抵抗几年,亡国只是早晚的事。中国的抗战胜利可以说是在列强的纷争的夹缝中取得的,当然为了苏联出兵东北,我们还是割了外蒙古,不过抗战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确实提高了,成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主要是美国想扶植中国当亚洲的盟国,给与中国的大国尊荣,也是对中国在战争中拖住日本的一种回报吧,可惜国民党是扶不起的阿斗,让中G捡了便宜。美国对中国恢复大国地位确实有很大贡献,虽然他主观是想帮助国民党,而不是中G。
=============================================================
嗯,国际环境确实是日本失利的重要因素,只要日本无法短期内解决中国问题,国际困境就会让日本难以为继。不过日本的征服战争和满蒙又不太一样,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民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觉醒,而日本又不会像满蒙那样求得长治久安,而只是想掠夺中国以达到征服全亚洲的目的,因此暴而不治是很难在中国真正站稳脚跟的——满清能站稳脚跟是因为先暴后治。日本虽然跟满清喊满汉一家一样喊中日亲善,但效果却着实差得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满清是想长治久安的政权,而日本只是将中国当成殖民地。想要通过遥控的方式来控制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而不是像清帝那样直接坐镇京畿,那稳定统治的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4:32:43 +0800 CST  
明末中国人确实没有民族意识,一大堆汉人做了满清的走狗,只是把满清征服中国当成又一个改朝换代,只有被剃发易服了才知道反抗,明末知识分子发出了亡天下之叹。而民国时期,人们受到革命党推翻满清的影响,以及民族主义的教育,所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觉醒。两个时期,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不一样的
===============================================================
当时中国人的皇权思想比民族思想重得多,在老百姓看来,不管是满清,蒙古还是辽金,反正都是当皇帝,谁当皇帝不是当?所以也就没人把民族当回事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5:43:27 +0800 CST  
不是吧,70万?快赶上一部红楼梦了。楼主被和谐的帖子和本续帖我都拜读了,感觉就是加上大家的回帖恐怕也到不了70万字吧?难道我漏读了?有机会整理成电子书让俺下载了好好看看吧,呵呵~~
=====================================================================
我现在已经写到抗战时期的战略僵持了,天涯的更新是慢一点,搜狐已经到武汉会战了。最近在修改前面的部分,是觉得写的不好,最终完工我觉得超过百万字是一定的。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6:06:18 +0800 CST  
LZ,你SOHU哪有你写的,我要看快点,你在天崖的也太慢了

在SOHU怎么找你的大作
==============================================================
我最近在修改前面部分,搜狐的帖子可能会停个一个多月,到时候天涯说不定就追上了,呵呵。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7:16:47 +0800 CST  
我的QQ是849560243,MSN是[email protected],有兴趣可以加我,在天涯上聊天实在不方便。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8:05:26 +0800 CST  
济南惨案

我们再将目光重新转移到国内,蒋介石复职了,而他复职后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完成那未竟的北伐大业。桂系正在忙着两湖的战事,当然也没兴趣跟着老蒋瞎搅和,老蒋的盟友主要是冯玉祥以及在晋奉大战中吃了点亏的阎锡山,当然对手很明确,死了九成九的孙传芳,坐镇山东的张宗昌以及奉系老大张作霖。

龙潭一役,孙传芳主力尽失,北伐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国民党和奉系的二人转,而虽然奉系还控制着直隶和山东,但是由于山西阎锡山公然反目,冯玉祥进军河南,蒋氏直入苏北,山东和直隶业已变成了国民党包围圈中的猎物奉系在关外已经没有多少可以仰仗的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国民党出现了内乱,奉系根本就不可能坚持到现在,但是奉系的坚持更多是苟延残喘,只要国民党解决内乱问题,奉系就会随时可能在关外崩盘。

张作霖当然也深知这一点,在蒋介石复职宣布继续北伐后,他就已经在考虑依靠张宗昌的掩护将奉军主力退往关外,进行战略收缩了。二期北伐就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张宗昌的鲁军远不如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那么有战斗力,所以诸如汀泗桥,南昌攻坚战这样的经典也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张宗昌且战且退,蒋介石且战且进,毕竟,张宗昌此时的任务根本不是保住山东,而是为张作霖的战略转移赢取充分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宗昌只是扮演了肉盾角色。蒋介石于1928年4月开始进兵,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根本性的抵抗,仅用了一个月不到,便率军开进了济南,基本完成了对山东的占领。

但是,山东是个很特殊的地方,大家还记得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吗?没错,就是胶东半岛的问题。胶东半岛一度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便失去了在远东的地位,尽管中国最后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是这并不代表日本就甘心失败。山东居住着大量的日本侨民,这些侨民的成分非常复杂,包括间谍,商人,军人等等,这是日本为了侵占中国所进行的前期投资,当然,侨民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军事干涉提供借口。

从清末到民初,日本在中国展开军事行动最常见的借口就是保护侨民,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帮助张作霖平定郭松龄的叛乱,而这次日本如法炮制,再次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向中国用兵。山东一直被日本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原本山东的张宗昌隶属奉系,虽然张作霖与日本打交道时极尽圆通之能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奉系和日本毕竟还是亲善关系,山东在奉系手里和在国民党手里,这对于日本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毕竟,蒋介石身后站着的是强大的美国。日本要出兵,根本目的是不想让假想敌美国在山东落脚,胶东半岛的军港战略价值非凡,日本要称霸远东,当然就不能让如此的战略重地进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蒋介石在山东的军事胜利触动了日本的神经,日本不愿意跟着奉系一块退回关内,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全中国,而要占领全中国,山东就不可或缺。

此时日本的首相是田中义一,他是一个军人出身的首相,而军人执政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和激进。军人的手腕、处理细节的能力都远不及职业政客,所以军人执政有可能会为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荣耀,但也有可能将国家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为政治是个很微妙的东西,而习惯于直线型思维的军人往往很难把握住这样微妙的关系。军人有魄力,但是政客看问题更为深远,军人在考虑战争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单纯战争的胜负,而政客则会考虑如何为一场战争收场。更重要的是,军人往往比政客更容易丧失理智。

因此在山东问题上,直线型思维的田中义一毫无悬念的选择了直接的应对方式——出兵干涉。当国民党开始进行二期北伐后,预感到张宗昌必败的日本便抽调第六师团从青岛登录,开入济南。等到5月1日蒋介石占领济南时,济南的日本驻军已经达到了3000余人,他们在城内建筑工事,架设路障,并组织戒严,俨然把济南当成了他们的占领区。北伐军进入济南后就遭到了日本军人的无礼挑衅,军人被杀,军队被缴械,北伐军虽然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却对此毫无办法——蒋介石不想在北伐行将胜利时多生枝节,所以勒令军队保持克制。

可能有不明究竟的愤青会指责蒋介石过于软弱,实际上不软弱又能如何?日方寻衅的目的正是为了激怒中方,如果能出现流血事件,那日本就有足够的借口全面介入山东战事,因此,除了忍让,别无他法,当时中国的混乱局势让蒋介石根本没有能力去应付一场与日本的战事。事后总结总是容易说些轻飘飘而不着边际的话,官方的语调也是在指斥蒋介石的屈辱,不过相信任何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都会理解老蒋的苦衷。当一个人衰弱时,就必须忍受别人的挑衅,想反抗?好吧,等来的将是疯狂的海扁,这就是弱者的无奈,那些在你受辱时指责你过于懦弱的人绝对不会在你反抗时帮你一把,相反,他们会躲在后面看热闹,甚至鼓掌叫好,甚至说不定还会在你倒霉时踩上一脚。因此,当你无力与强者对抗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隐忍,然后徐图自强,等待时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屈辱的事件,我们将发现很多时候当事者的选择都是隐忍,这并不是软弱,而是打脱牙,和血吞的气概,现实的政治跟夸夸其谈的清议完全是两个概念。弱国无外交,同样,弱国人民也必须时刻把握住自己的情绪,就如义和团一般,闹得越凶,损失越惨。息事宁人,这是弱国处理突发性外交事件时的基本准则,因为把事情闹大,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政治,从来就不是逞一时之勇的舞台,进退之道本身就充满着无奈。

蒋介石选择退让,选择不让日本有开战的借口,这是对的,这样做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忍受难以忍受的耻辱。5月3日,日本闯入山东交涉使署,将外交人员蔡公时等18人逮捕并严刑拷打,甚至挖掉了蔡公时的眼睛和舌头,然后将包括蔡公时在内的18人全部杀害,当日,日本在商埠制造事端,杀害中国平民1000余人。次日,由于北伐军处死了13名日本毒贩,随后日本以大量侨民遇难为借口展开疯狂的报复,济南守军被迫撤离,日本在济南城内烧杀抢掠,造成了近8000人的伤亡,此即为济南惨案,由于发端于5月3日,又称五三惨案。

日本军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兽性的一群,他们残忍粗暴,但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这次济南事变更是将日本军人的这种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军队在所有方面都不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的敌手,济南的残局更加证明了中国对于日本的步步紧逼根本还没有做好准备——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当我们为死难同胞表示哀悼的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知道,日本军人的战斗素质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战场上,从来没有仁者无敌一说,谁更凶狠,谁才更有希望获胜。

济南事件是日本军政府对中国的一次试探,这次冒险取得了成功,但是日本的野心绝不仅仅限于山东,这次牛刀小试为的是更大规模的行动,田中义一内阁在蛮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原本谨慎的扩张政策正式被打破,接下来日本要做的就是掀起了更大的风波。但是我们说过,军人处理政治问题,有时候会失之于笨拙,田中义一也不例外,在处理与奉系的关系上,这个缺陷显得尤为突出。

张作霖,作为北洋的领袖,目前受到国际承认的中国首脑,他面临的是危机四伏的处境,关外局势在国民党的压迫下日趋糜烂,直隶被破也只在早晚,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政治气候越见恶劣,对于他这样与日本在钢丝绳上打了那么多年交道的人来讲,或许他的老办法已经不再管用了。作为一个政客,在外交问题上能用的只有两点,一是手腕,二是气节,当手腕不足为恃,那么需要展现的就只剩下了气节。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9:48:55 +0800 CST  
钢丝绳上的舞者

一直以来,我们对北洋军阀与洋人的关系都存在较深的误区,当然,御用文人总是习惯将一件事情写的模棱两可,并引导读者进入思维误区。其中较典型的一是直系由英美扶持——实际上直系的正统,曹锟和吴佩孚与洋人没有任何瓜葛,玉帅处事还有三不原则(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真正跟英美有瓜葛的恐怕是孙传芳这个名义上的直系。而第二个思维误区则是我们今天着重要讲的,张作霖的奉系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张作霖和日本的关系复杂而又微妙,打个比方来讲,实际上张作霖和日本打交道的过程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尽管时时谨慎,但还是随时有摔死的可能性,不管是钢丝绳断裂,还是一脚踩空,舞者都会粉身碎骨。不得不说,张作霖是个出色的舞者,既没有让钢丝绳断裂,也没有发生一脚踩空的惨剧。奉系和日本若即若离,老张依靠日本的支持成为了东北王,但在他当上东北王之后,日本人发现张作霖这个人很不好对付,虽然表面上跟日本打着哈哈,但是在事关主权的大问题上,日本居然从来没有占过老张一点便宜。张作霖给的只是日本已经得到的东西,而在日本想得到但却尚未得到的东西上,张作霖从来不会轻易与之,所以说虽然看着日本和奉系关系不错,但是张作霖这个盟友却是个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日本人发现跟着奉系折腾了那么些年,在东北的权益还是老样子,没有一点扩大的希望。张作霖是个很有些手腕的人,他对日本虚与委蛇,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奉行拖字诀,因此尽管张作霖很少给日本人冷脸,但是日本人在张作霖面前除了一张不值钱的笑脸,什么也得不到。

但是,张作霖这种玩法是有风险的,这建立在日本有耐心的前提下,一旦日本失去了耐心,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老张的钢丝舞就跳不下去了,因为联结两端的钢丝绳随时可能断掉。不幸的是,这种情形最终还是发生了,对于弱者而言,不管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控制住多少突变,但终究也只是个弱者而已,当强者失去了和弱者对话的耐心,那么弱者的选择只有两条:玉碎和瓦全。

日本对奉系已经开始丧失耐心了,原因是奉系已经失去了对中国局势的控制,奉系之于日本的价值随着其式微日见下降。奉系不是一个听话的盟友,因此,如果奉系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局面,那么日本还会感觉其有利用价值;而一旦其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那么奉系的处境就会很尴尬。目前奉系就是处于这个尴尬的情势下,张作霖尽管还在支撑,但是明眼人都看出来奉系在关外的失势几乎无法挽回。日本对于奉系能力的担忧在其出兵济南时便已有端倪,眼看着代理人被别人逼到了墙角,日本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们干脆退出幕后,走上前台,自己直接参与进来。奉系的式微对于日本在中国的经营既是一场危机,同样也是一次机遇,是危机还是机遇,能解开这道题的并不是日本,而是张作霖。

对于张作霖而言,他的对手来自两方面,明着的是国民党,而暗里的则是日本,输给国民党无外乎丢失关外,尚可退居关内徐图经营;而日本则比国民党可怕的多,因为他们需要的正是老张的立身之基——东三省。张作霖的困境让日本觉得全面控制奉系的时机已经到来,如果说先前的奉系只是个不听话的代理,那么现在,在奉系最困难的时候,日本想要让其变成傀儡。这是一笔政治交易,日本帮助张作霖支撑危局,而张作霖付出的代价是东三省的主权以及奉系的独立性,到底什么更重要?地位抑或是气节?没有人能帮张作霖思考,因为这是历史出给他的一道不得不立即作答的选择题。

对于日本而言,中国局势越混乱,他们就越有操作的空间,但是任何投机都会有输有赢,日本有可能会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三省,但也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这种刺激的局面让日本国内军人几近痴狂,他们认为这就是征服东北的最好时机。日本在进行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强大的外交压力逼迫张作霖就范,另一方面则让关东军出兵东北,为可能出现的战机做准备。对于日本来讲,最好的局面当然是张作霖就范,但是如果张作霖不就范,问题将会变得复杂一些,当然,如今在日本执政的是军人出身的田中义一,他的特点就是会将所有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单化,他的原则就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老张终于在答卷上落笔了,他的选择是气节,这是一个政客最重要也是最底线的道德准则,为此我们要向这位东北王鼓掌叫好。政客的一生有很多的无奈,也会面临诸多诸如此类的选择题,在政治舞台上,每个人都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但是有一样东西对于无规则的政坛是不能突破的,那就是民族大义。在民族大义面前,所以其他选择都会显得毫无意义,爱国或是卖国,这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有些人选择了瓦全,有些人选择了玉碎,而玉碎者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脊梁。老张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刻才能让所有的争议划上惊叹号,政客之间的争斗很难说清谁对谁错,但是面对外敌的态度,则绝对是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没有曲线救国,只有生死存亡!

老张的选择让日本的东北战略短暂受挫,因为,日本现在还没有做好全面接管东北的准备——甚至到了九一八也一样。日本需要傀儡,可是,老张却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对于日本而言,张作霖的抉择让他们陷入了被动。东北需要张作霖式的强势人物,但是张作霖却不愿意成为日本的玩偶,看起来事情陷入了僵局,但是我们说过,田中义一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单化,张作霖不干怎么办?那还不简单,直接干掉呗。干掉以后呢?接着找……

我们说过,军人在遇到复杂一点的政治问题时,容易脑子充血。比如在如何对待张作霖的问题上,如果让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政客来处理问题,他肯定会在找到新的代理人之后行事,而不像现在,图一时之快,而将局势搞得更为被动。更何况,张作霖是当时民国在国际上承认的首脑,刺杀一国首脑,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外交事件,显然,当时的田中内阁好像并没有充分估计到除掉张作霖以后日本会遇到的外交困境。对中国有意的不只有日本一家,而日本轻举妄动只会授其他在华利益国以口实,一旦如此,日本就会朝着与世界为敌的方向越走越远。可惜的是,利益蒙蔽了日本的眼睛,他们嚣张的认为中国根本不足为虑,但却没有意识迈出这一步对于日本来讲意味着什么——田中义一的草率将日本带上了一条不归路,将日本在中国东北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逼得日本只能依靠类似九一八这样的极端军事冒险来挽回在此之前的损失。

从日本决定要干掉张作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失败命运,这是一个无比笨拙,不可思议的主张,日本将原本还有可能继续合作的奉系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更关键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在政治上,多一个朋友总是比多一个敌人要好一些,张作霖虽然不听话,但是至少能与日本维持表面上的亲善关系,而贸贸然将张作霖除掉,会让这种表面上的亲善关系也失去,日本在中国问题上将显得前所未有的孤立,而这与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是不相符合的。日本在国内军人式强硬政治的主宰下,正在失去应有的政治智慧,而将命运交给了不可预料的军事冒险,事实上,日本能够最终在中国有所作为,并不是因为日本的战略得当,而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当事者对日本缺乏准确的估计。在日本国内厉兵秣马准备开战之时,守土有责的小张还在声色犬马,为自己在军阀混战中赌对了方向而暗自庆幸,而对于日本这个咄咄逼人的敌人,小张显然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结果就是全盘葬送了日本因为错误战略而造成的战略主动。

张作霖,这个钢丝绳上的舞者,当他发现钢丝即将断裂时并没有选择去委曲求全的修复,而是干脆玉石同焚,只可惜的他的接班人除了声色犬马却一无是处,在3年之后,他苦心经营的东北落入日人之手,而他的死也仅仅是满洲的傀儡政权推迟了3年而已。作为北洋最后的领袖,张作霖即将走完他的人身历程——或许他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事情会来的这么快,但是不管怎样,张作霖给中国的政客树立了一个标尺——不管如何耍弄手腕,民族大义始终是底线。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09:31:11 +0800 CST  
我记得好像应该是5月30日——五卅惨案。
=============================================================
五卅惨案跟济南惨案完全不是一回事。。。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0:02:44 +0800 CST  
楼主,关外指的是东北地区,关内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本部十八省,是以长城的山海关为界,奉军是退出关内,回到关外吧
=====================================================
笔误,这是笔误,呵呵。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0:29:06 +0800 CST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09-06-21 10:26:53

楼主,关外指的是东北地区,关内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本部十八省,是以长城的山海关为界,奉军是退出关内,回到关外吧
=============================================================
我不是第一次出现笔误了,好像刚开篇就有“哪个孙子不是从爷爷当起的”话,我没注意过,还是我一同学跟我指出来的。这个关内和关外的问题,笔误而已,可能写着写着走神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0:35:29 +0800 CST  
918事变好像是关东军未经日本政府许可擅自行动的,就算在日本政府看来也是一次非法的军事行动,如果十几万东北军能够激烈的抵抗,1万日本关东军也占不到便宜,如果关东军进攻受挫,国际调停介入,日本受到中国军队激烈抵抗的军事压力和国际联盟的外交压力,日本政府有可能会惩治关东军的擅自行动,日本大举侵华会被推迟好几年。就算要靠外交和国际联盟和平谈判解决,也要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不能一枪不发就让出整个东北啊。918事变可以说是关东军的一次军事冒险和赌博,日本当时并没有大举侵华的计划。这次军事冒险使得日本更加觉得中国不堪一击,大大刺激了对中国的侵略欲加快了侵略步伐,如果日本侵华被推迟,中国就有更多的时间积蓄力量,西安事变也不会发生,退到陕北的中央红军没有喘息的时间,很可能就被剿灭了,小张这个纨绔子弟真是误国误民啊
============================================================
日本军界最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下克上,九一八事变就是关东军青壮派——尤其是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擅自做主的军事冒险,这其实也呼应了皇姑屯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艰难处境。以当时关东军和东北军的实力对比而言,本来九一八事变是完全可以被轻易扑灭的,但是小张在这么要紧的关头居然在北京票戏,这就被石原莞尔利用,打了个措手不及。其实发生后要补救也完全来得及,但小张当时已经慌神了,就这样他老子用性命换来的家当被他赔的一干二净。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1:15:43 +0800 CST  
其实皇姑屯事变也是关东军自说自话发动的,跟田中义一应该无关,这个稿子写的也有些问题。所以我越发觉得对前稿进行修正是完全必要的,很多地方都很不严谨。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1:18:32 +0800 CST  
关于不抵抗命令的问题,小张晚年是说他判断失误,以为日军是普通的军事挑衅,所以命令部队不抵抗。当时东北军在东北就有十几万,中原大战时入关的主力有20多万,就驻扎在平津附近,如果要驰援东北应该不是难事。日军开始攻占东北,他反而命令十几万东北军撤入关内,这肯定不是一个判断失误的问题。当然,老蒋当时在剿共,就算没有下不抵抗命令,肯定也是让张学良和平解决,但肯定没有强制下不抵抗命令,也强制不了张学良,不抵抗的主要责任者肯定是张学良,不知道张学良当时的脑袋是怎么想的
=============================================================
小张当时是个有自主权的诸侯,手握雄兵,老蒋如果真能控制住他,也不会到最后被小张绑票了。不过小张自己还是敢作敢当,晚年接受自己采访的时候多次声明不抵抗命令是他自己下的——至于小张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也只能猜测,我也会在后面讲到九一八事变详细分析小张的心态。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2:44:12 +0800 CST  
皇姑屯事变

在民国历史上,1927年绝对是个最混乱的年份,这一年中,民国的三大政治集团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整合,国共联盟对北洋军阀,国民党对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对右派,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三者之间的争斗,冯玉祥,阎锡山这两个地方实力派的变脸,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接下来的年份1928会显得极不平常。1928年并没有1927年那样的波澜壮阔,但是这是一个从混乱走向平衡的年头, 1927年中那种令人窒息的快节奏将会在这一年得到纾解,民国的政治版图将在经历了1927年的大混战后开始找到新的平衡。历史是一个张弛有致的舞台,在大乱之后,一定会有一个相对平稳的局面作为过渡,1928就是这样一个年份。

1928年发生的所有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事件都是1927年那场大变的余波,对于国民党而言,1928年是他们和北洋系多年恩怨的了结,也是1927年如火如荼的北伐战争的尾声;对于共产党而言,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官方史书大肆渲染,并加以神化的事件,那就是朱德和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而对于民国开始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北洋系而言,这将是他们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年,而标志性的事件并不是广为人知的东北易帜,而是我们今天所要谈的皇姑屯事变。

关于皇姑屯事变的政治背景,我在上文已经做了简单的介绍,推动这场事变的根本原因是奉系在关内的失势让老张与日本之间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但是让奉系和日本之间的关系调整进行得如此惨烈的原因却是日本国内军人集团的得势。日本扶持奉系多年,虽然没有捞到太多的好处,但是表面上总还是说得过去,如今奉系在关内大势已去,日本面临着这么多年的政治投资打水漂的风险,因此在此战略格局遭到严重挑战的时刻,日本选择了积极或者说是强硬的应对方式。在处理和奉系的关系问题上,日本国内存在两种意见,以陆军参谋本部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主张踢开奉系,利用关东军夺取东三省;而另一种意见就是让张作霖的奉系成为完全的傀儡,趁火打劫;两种意见一急一缓,但根本落脚点是一致的,就是通过扩大在关外的权益来弥补在关内的损失。显然,后一种意见更加符合实际,因为日本要在东三省站稳脚跟,傀儡还是需要的,陆军仅仅考虑了征服,却没有考虑到统治。但是,对于日本的军人而言,他们完全不愿意理会在政治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对于奉系的阳奉阴违早已失去了耐心,事实上,他们在东北的调动完全在为战争做准备,如果不是美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关东军可能早就展开实际性行动了。我们说过,日本并不是唯一的在华利益国,在他们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之前,他们不得不面临其他竞争者的压力,而美国和苏联则是他们最重要的对手。日本参谋本部在东三省的军事调动和对东三省所谓“采取适当而有效之措置”的外交措辞显然激怒了美国,美国态度强硬的表示“东三省行政主权属于中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并没有做好决绝准备的日本也只能选择适度的退让,稳健派的主张占了上风。

日本的军人给世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主要是两点,一是疯狂,二是残暴,而这次事变体现出来的正是日本军人的疯狂,在张作霖拒绝了日本的建议后,关东军决心干掉张作霖,而至于干掉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他们根本就不想考虑。日本军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自负和最有胆量的一群,他们的嗜血天性让他们敢于做任何事情,包括很多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事,而事实上,正是这种亡命徒的特性让他们在对手面前显得那样的不可一世,日本军人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一群,因为无所畏惧本身就是这个职业最重要的素质。尽管笔者对日本政界要人惨败靖国神社并无好感,但是从日本人的角度出发,这些战犯不正是让他们赢得了尊严的精神符号吗?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正是这种睥睨一切的威势吗?日本的军人让他们曾经得到过这一点,中国的军人什么时候也能让我们有这样的豪迈呢?懂得尊重对手,这永远是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基础,在日本这个给我们带来了无尽伤害的对手身上,我们是否可以抛开感情因素,来审视这群让人感到胆寒的日本军人呢?日本军人不正是亮剑精神最好的体现者吗?

关东军武力攻取东三省的计划在美国的压力面前受了挫,事实上日本国内在此问题上也是颇有犹豫,但是关东军的失望情绪却让他们做出了一件让世界震惊的事情——暗杀一国首脑。关东军将不愿意妥协的张作霖作为发泄郁闷的对象,在1928年6月4日晨5时30分,皇姑屯的铁路上一声巨响,奉系的元老级人物吴俊升立时殒命,而目标张作霖则身受重伤,于当天上午10时逝世,此即为皇姑屯事变。关东军试图通过刺杀张作霖来恫吓奉系,但是效果适得其反,因为任何极端的行动都会导致极端的后果,一种可能性是奉系屈服,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奉系与日本正式决裂,对日本来说不幸的是,事情在朝着后一种情况发展。

闻听皇姑屯事变之后,张学良从北京乔装前往沈阳,而遭此大变的奉系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新的领导者,来支撑内忧外患的危局,而张学良则是张作霖生前着意培养的接班人。张学良是否能够应付来自国民党和日本的双重压迫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客观的说,张学良此次危机公关做的还是不错的,平稳的完成了奉系的权力交接。奉系高层明白,在此剧变之际,最重要的无疑是树立接班人的威信,尽管张学良不见得能够撑起整个局面,但是此刻却是接掌权柄最合适的人选。因此,以张作相为代表的元老此时力挺张学良,让张学良顺利的接过了奉系的权杖,所幸张学良毕竟经历了郭松龄叛乱的变故,因此在此时刻也算颇有些成长,并没有如当初郭松龄造反时那样手足无措。

张学良继位对于关东军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虽然张学良较其父相去甚远,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张学良当然不能表现出任何对日本的屈服。所以,关东军的恫吓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不但没有让奉系屈服,还让奉系与日本渐行渐远。关东军刺杀张作霖最终被证明是一次单纯愚蠢的冒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如何收场,他们并没有找到新的有实力的代理人,说到底,暗杀只是一锤子买卖,如果起不到恐吓的效果,那么就会让局势变得被动起来。奉系的被动只是因为他们需要同时面对两个对手,但是如果奉系与国民党妥协,那么日本借助国民党向奉系施压的行动效果就会大大削弱。三角关系本来就是那么微妙,关东军的暗杀将三角关系的格局彻底打乱,并将原来的敌对双方奉系和国民党推到了一起,一个原本对于日本非常有利的局势却因为这样一次笨拙的举动而立即形势突变,当日本再也无法借力时,他们对奉系的压迫就会流于表面。

关东军的恣意妄为让日本在国际上空前孤立,更关键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元老大多觉得此举显得太过笨拙,可能将葬送日本在东三省的多年努力,奉系这个盟友虽然难言听话,但是放弃这样一个盟友则会让局面更加困难,毕竟,要在他国领地上建立统治,代理人是必须的。而如今,关东军的行动却将日本苦心栽培多年的代理人逼向了敌对方向,这对日本的远东战略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从此,日本必须走向毫无成算的军事冒险之路,因为东三省的中国政权已跟他们分道扬镳。田中义一,这个以强硬著称的首相也因为这次缺乏智慧的事变失去了他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军人的失势,相反,由军人造成的麻烦只能由军人来解决,日本要在东三省恢复地位,必须依靠那些胆大妄为的军人,当政治走向死胡同,似乎只有战争才能开启新的道路。

张学良接位后面临这两个问题,一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另一个则是处理与国民党,日本的三角关系。前者迫在眉睫,而后者则事关成败,张学良的前途跟这次首演关系颇大,前者考验的是手腕,而后者考验的则是战略眼光。张学良自出道以来在其父羽翼之下一路坦途,他这个太子可以说是张作霖一手扶持的,但是如今老张已死,张学良必须自己承担起东三省的责任了,对于他这样一个少不更事的纨绔子弟而言,这样的担子显然有些沉重。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5:30:46 +0800 CST  
这个人的结局还算不错吧
=======================================================
何应钦得以善终,但白崇禧就比他倒霉的多。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6:11:52 +0800 CST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09-06-21 16:52:21

一个军事实力不输于国民党各派联合的奉系,一个富裕的东三省,就因为张学良的白痴的不抵抗政策,成为丧家之犬,最后莫名其妙的被老蒋分割瓦解,可悲啊,张大帅死不瞑目啊
============================================================
其实小张的悲剧早从郭松龄倒戈就决定了,小张其实并没有拿得出来的才干,早年能在奉系擢升并站稳脚跟,一方面是因其太子之份,另一方面也是郭松龄的辅佐。小张其实是有些小聪明的,但因为读书太少,终究只能有些小聪明,而不足成大事——比起老蒋对蒋经国的苦心栽培,严格要求,老张毕竟是土匪出身,对小张未免太过纵容。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7:55:47 +0800 CST  
除了中原大战小张还从关外调来十几万军队,好像是打石友三,这个石友三好像很能打仗,东北军原先在关内的十几万军队收拾不了他的六万人,还要再次从关外调援兵。
==============================================================
其实东北军的装备在中国军队里一度是非常棒的,可惜自郭松龄倒戈之后,东北军连失郭松龄和姜登选两个中生代代表,战力下降了何止一点。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1 19:43:08 +0800 CST  
关内的残局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关内的形势,张作霖是从北京返回奉天的途中被炸身亡的,现在的问题是,老张这个安国大元帅为什么要从关内返回关外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奉系在关内已经撑不住了。

自北伐军于4月发兵以来,奉系已经渐显不支,蒋介石于5月克取山东之后,便与山西的阎锡山,河南的冯玉祥对直隶,京津形成了合围之势,在这种局面下,奉系的任何抵抗都最终会被证明是徒劳的。但是,北伐军进军京津之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前文已经说过,蒋介石在攻取济南后遭到了日本的挑衅,因此拖延了时日,使得三方合攻一度受挫——倒霉的自然还是活靶子阎锡山。

原本北伐军的计划是,由蒋介石率部拔掉张宗昌和孙传芳所据守的山东,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攻击直隶,当然,奉系在直隶屯有重兵,非旦夕可下,要攻取直隶,直入京城,蒋介石的部队就必须在攻取山东之后迅速给予冯阎二部支援。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北伐军谋篇布局半天,以为万无一失的计划却没有得到顺利实施,其原因便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搅局者——日本。日本在山东横插一杠,蒋介石便分身乏术,无法及时率军支援直隶的战事,而造成的后果则是,原先共谋进取的冯玉祥点到即止,不敢孤军深入,而倒霉的阎锡山则再次陷入和晋奉之战时同样的局面——被奉系当成靶子,狂扁狠揍。

冯玉祥的为人我们是知道的,不见兔子不撒鹰,能搭顺风车就坚决不走道,蒋介石在山东遇阻,冯玉祥预感要坏菜,风风雨雨那么多年的冯玉祥怎么会愿意自己送上门去和顽抗死守的奉系主力对撼?于是乎,觉得事情不是很妙的老冯果断的停止了进军的脚步,这一停不要紧,害苦了阎锡山,按说阎锡山这个人也是精明到家的人物,他为什么就愿意拿出全部家底跟奉系干呢?阎锡山出兵帮国民党干当然不是当义工,没点好处谁愿意亲身犯险?其实老阎在发兵之日就已经和国民党中央有了默契,那就是攻取直隶,京津之后,就把这块地盘交给阎锡山打理——这也正是阎锡山投靠国民党浑水摸鱼的本意,守财奴般的阎锡山此次如此慷慨当然是因为地盘的诱惑。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冯阎二人在直隶截然相反的态度了:因为直隶就算拿下跟冯玉祥也没关系,所以老冯的态度是,帮帮忙当当副手也就罢了,如果让他打头阵当主攻,那是万万不可能,帮他人做嫁衣的蠢事是冯玉祥干的?而阎锡山呢,地盘拿下来归他,他当然得拼命了,难不成还能靠别人帮自己挣地盘?因此,在蒋介石遇到小麻烦之后,直隶的联盟就出现了这样奇妙的变化,冯玉祥主动退避,而阎锡山则孤军作战。

阎锡山在民国太平了那么多年,他手下的部队也基本没怎么打过仗,所以要靠他和惯战的奉系主力PK,那是绝对没有成算的。此时双方的交战就跟晋奉之战别无二致,阎锡山在奉系的压迫下很快就力穷难支,死伤万余——难道晋奉之战的那一幕要重演了?当然不是,因为蒋介石并没有困在山东,而只是在山东遇到了一点麻烦,因此,虽然阎锡山吃了点小亏,但是与此前那场战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阎锡山此次并非孤军作战,只要老蒋解决了那点麻烦,事情就会迅速出现转机。

蒋介石本来以为此次北伐肯定是水到渠成,不会再有此前在湖北和江西那样的苦战了,没成想,日本跑出来闹唤,这让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显得复杂起来了。还好,蒋介石这个人还是能够分得清轻重的,日本挑衅虽然难忍,但是目前国民党的主要任务还是北伐,因此忍字心头一把刀,即便割得生疼,也得咽下这口苦水。蒋介石的策略是尽量不招惹,离日本远点,你不让我直接过,我绕道总行吧?因此,蒋介石发明了民国史上著名的绕道北伐一事,在今天看来颇有些弱国受辱的悲凉,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不如此又能怎样?

蒋介石一方面不与日本纠缠,另一方面催促冯玉祥尽快出兵——老蒋也苦闷的很,日本人闹也就得了,你冯玉祥跟着闹算什么事?老蒋这个总指挥发话还是管用的,冯玉祥立刻停止装死,与蒋介石,阎锡山协商之后出兵,北伐军在5月底发动总攻,三路进兵,势头凶猛,奉军和直鲁联军很快不支,而张作霖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回关内的——但是他也没想到自己既然会在皇姑屯遇难。

其实,张作霖本来就有退守关内之意,但是又不想放弃自己奋斗多年得来的局面,因此在关内的战事一直颇有踌躇,进退失措。但是张作霖一死,事情马上变得简单起来,继位的张学良认识到再抵抗下去肯定也没啥意义了,所以干脆摆出高姿态,让奉军撤离北京——既然不能与国民党为敌,那么送个顺水人情,为以后留条后路显然也是理智的。因此,张作霖的死让局面迅速简化,张学良无意在关内继续纠缠,而国民党也顺利夺取北京。

自发动北伐以来,蒋介石辛辛苦苦,历经周折,所等的不就是克复北京的这一日吗?因此,老蒋进京之后,排场做足,其核心便是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去献功——此举的政治意义一目了然,孙中山临死时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如今孙中山所谓革命终于已有小成,而为促成此功一直努力奋斗的蒋介石正是孙中山遗嘱中的那个同志啊。因此,蒋介石假模假式祭灵的背后,同时也在宣告国民党的新一代领导者正式诞生了,这是一次颇有象征意义的宣言。

虽然北京拿下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问题,问题不是退守关内的奉系——实际上,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和国民党秘密协商运作易帜一事了,问题是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并不愿意屈服——奉系失败了可以退往关外,张宗昌行吗?为什么张宗昌就不能投诚呢?让我们将视线拉的远一些,想到了吗?让我做一下提示,陈其美是谁干掉的?好了,答案出来了,陈其美是蒋介石的政治领路人,某种意义上甚至有导师的含义,而干掉陈其美,让蒋介石在党内奋斗的难度系数增加的人正是张宗昌,所谓不是冤家不聚首,如今张宗昌也走窄了。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奉系会放心的让张宗昌在关内独当一面而不怕他反水了吧,因为谁都可以去投奔蒋介石,唯独张宗昌不行,梁子结的太深了,蒋介石也非善类,他能轻易饶了张宗昌?有人会问,在中国历史上像张宗昌这种有旧怨的最后投诚的也不是没有啊,最著名的当然是管仲与齐桓公,另外张绣与曹操一事也耳熟能详,为什么张宗昌不能学习先人呢?道理很简单,张宗昌并没有管仲和张绣那样的利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又有旧怨的降将是从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尽管张宗昌知道顽抗没有结果,但是还是选择顽抗。

最后张宗昌的命运也颇有些令人唏嘘,办掉张宗昌的不是国民党,而是奉系。为什么奉系要拿下属开刀呢?因为张学良此时正在和国民党谈易帜,既然要合作,就必须拿出诚意,而张学良显示诚意的方法就是帮助国民党除掉不听话的直鲁联军,可怜张宗昌落得个两头不是人的下场。张宗昌在当日除掉陈其美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会有今日的下场,历史就是那么奇妙,尽管当时的陈其美如待宰之羔羊,除之甚易,但是风水轮流转,历史跟张宗昌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随着9月底张学良搞定了直鲁联军,俘获了张宗昌,关内的残局终于得到了根本上的收拾,接下来的问题当然就是统一了。张学良深知无力同时与日本和国民党周旋,因此就势必要化敌为友,而日本与其有杀父之仇,当然不可能,因此,张学良只能选择与国民党为友,至少这样就能纾解日本方面的压力。但是,国民党这潭水太深了,小张有这样的水性能够浮沉自如吗?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2 10:25:04 +0800 CST  

作者:enjoy_lee 回复日期:2009-06-22 00:02:28

对于济南事变,在下还是对老蒋的作法不以为然,楼主也说“气节是一个政客最重要也是最底线的道德准则”,老蒋在这时作得实在是差老张太远,对付恶狗,只能拿起大棒抡起来,何况,且不说鬼子这个时候时否有全面介入的能力和准备,这时老张还在,鬼子直接出手就是帮了老张大忙,而老张必然不会承鬼子的情的,并且,这时老蒋早已和英美眉目传情,事情闹大了,以自身利益计,英美定然不会一言不发的。
==============================================================
当时老蒋的中心任务是北伐,济南事变是节外生枝,老蒋不愿意在此浪费精力也很正常。日本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是不存在,夺取个胶东半岛还是绰绰有余的,日本挑衅,自然是想就势夺取在华盛顿会议上失去的东西。至于指望英美,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小张还指着国联帮忙呢?结果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2 11:44:32 +0800 CST  
小张从为人的角度还是不错的,重情重义,但当政治人物,确实稚嫩了太多。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2 15:03:20 +0800 CST  

楼主:民非明

字数:3094

发表时间:2009-06-08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02:16:48 +0800 CST

评论数:2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