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续帖)


作者:Delson 回复日期:2009-07-12 21:53:42

桂系第一次崩盘就是因为李黄白三派摆不平,并非外人所言铁板一块。
=================================================================
你所说的是中原大战中,黄绍竑没有能按预定计划攻取衡阳,导致桂系崩盘的事,但当时也不能算三派有什么大的矛盾,只能说黄绍竑可能意志不是那么坚定,最后也被迫离开桂系,但此后总体来说黄绍竑跟桂系还保持了不错的关系,并没有到翻脸的地步。桂系第一次崩盘是在蒋桂之战中,当时桂系三巨头并没有意见分歧。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2 23:19:15 +0800 CST  
危机四伏

在政治舞台上,只有强者才有资格成为众矢之的,而老蒋面临这样的局面并不是第一次,事实上自孙中山亡故之后,老蒋便时常被卷入风暴中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蒋越扎眼,他的敌人就越多。在此之前,老蒋总计有三次陷入类似的困境,第一次是老蒋发动中山舰事变,惹来了左派和中共的敌视;第二次是在北伐过程中的迁都之争,老蒋临时变卦,要将新都从武汉改为南昌,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而第三次则是在徐州兵败之后,桂系与汪系联合逼宫,甚至何应钦也凑热闹,终于将其逼至下野。但是,老蒋已非吴下阿蒙,因此反蒋势力也伴随着老蒋实力的增长出现了井喷,其规模和能量均远超前者。

目前已经表态要跟老蒋划清界限的势力有如下几派,汪精卫领衔的改组派,新败未久重掌广西的桂系,不受老蒋待见的张发奎,野心勃勃的唐生智,还包括著名的倒戈将军石友三以及中原受挫的冯玉祥。这些人的名字在民国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且不说汪精卫这样的党魁级人物,也不论李宗仁,冯玉祥以及唐生智这样曾经声明煊赫的地方诸侯,即便是地位不那么高的张发奎和石友三也不是吃干饭的,张发奎的第四军是北伐铁军,而石友三虽然在战场上建树不多,但其倒戈之名却是民国首席。反蒋的旗帜如今是高高飘扬,几位虽然都是失意人物,但是他们加一块足够老蒋喝一壶的,除了汪精卫囊中羞涩,冯玉祥苦遭监禁干不了其他,其余人可都是要给老蒋送上一份见面礼的。

我们一个一个来,先说桂系。李宗仁重掌广西是借了俞作柏无厘头攻粤的东风,俞作柏垮了,广西就乱了,尤其是老蒋派过来善后的吕焕炎还带了粤军上广西,这就引来了桂军的不满,于是就有了迎立李宗仁的空气。李宗仁的嫡属力量在蒋桂之战中可以说是损失殆尽,如今只有黄绍竑所部尚可一战,另外再勉强加上杨腾辉部——此君其实也在蒋桂之战中反了水,只不过不像李明瑞一样跟俞作柏沾亲带故,所以没多久就反悔了,感到长官还是老的好,可以说这两个军就是桂系的棺材本了。还有吗?仔细想想最多再将张发奎带上,其实张发奎和桂系的关系是不怎么地的,当年张黄事变是双方的直接冲突,但如今张发奎被老蒋逼到了绝境——只剩下了反抑或是完两个选择,所谓同病相怜,如今张发奎广东也回不去,暂时寄居广西,因此能算得上是友军。满打满算三个军,这么点兵力能干点啥呢?也就只能骚扰骚扰广东了。

粤桂之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从陈炯明驱除陆荣廷起算,大大小小的两广之战可以说是不下十次,频繁程度就跟两口子吵架似的。总的来说,还是粤军胜的多,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民国的版图上,桂系始终是时代的弄潮儿,而粤系则没听说有什么牛逼的功绩,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要说也不难理解,只要仔细分析便能找到答案。一开始粤桂的较量是孙中山和老桂系的对决,老桂系可不像新桂系那么团结,再加上孙中山毕竟也不是泛泛之辈,所以粤系胜多负少也是情理中事。等到新桂系取代老桂系,广西人开始大放异彩之后,粤桂成了同盟,李宗仁和李济深之间有着道不尽的暧昧,而粤桂终又开战则是到了蒋桂之战后期,桂系的垂死搏命当然也不会有啥好结果。

此次的粤桂之战延续了粤系的优良传统,由于张发奎过于自傲,或者说对桂系还存有偏见,不愿意让桂系插手其间——张发奎把广东当成了自家后花园,连盟友桂系都不让碰,于是葬送了一开始高歌猛进的势头,被粤系反击成功,张部折损大半,无奈之下连同桂系退往广西。而广西此时也不太平,因为桂系三巨头的回归而失势的吕焕炎策动部队放冷枪,何键也在老蒋的示意下由湘入桂,因此在前线兵败的桂系甚至差点再次走上流亡之路——幸亏此时唐生智和石友三在北方放了把火,让桂系赢得了喘息之机。

唐生智跟老蒋也算是死对头了,当年在武汉拥兵自重,与老蒋颇有分庭抗礼之势,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自从被桂系驱逐之后,唐生智就再也不是当年雄踞两湖,鲸吞东南的一方豪杰了,此次他复出甚至还是借着老蒋的大洋才完成的。唐生智复出后第一件事就是策动他的旧部造白崇禧的反,可以说为蒋桂之战老蒋的胜局立下首功,但是唐生智显然也知道老蒋不是什么善茬,比如在蒋冯之战中,他就被老蒋派上前线与西北军交锋,说到底,他在老蒋眼里只是炮灰的角色。唐生智何许人也?这个心比天高,年少得志的枭雄如何愿意被老蒋捏在手里把玩?于是乎,他找到了石友三,准备公开反蒋。唐生智的这股豪气值得钦佩,想法也不能说不对,但是他找的盟友似乎差了些意思。石友三是谁?石友三是民国以倒戈成名的将领,自从在蒋冯之战中背叛了老长官之后,他便开始了他近乎疯狂的倒戈表演,而且不管从频率还是速率都远超他的老师冯玉祥。果不其然,石友三今天刚说反蒋,明天见到了老蒋抛出的橄榄枝又随即打消了念头,可怜唐生智弄了个孤家寡人,被老蒋狂虐一通,终于在复出未几之后再次下野。

用昙花一现一词来概括唐生智此次的复出史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自己无奈成了老蒋的一个高级龙套,帮助老蒋搞定桂系和西北军之后,便匆匆的走了,就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般。小唐的脸可算是丢了个干净,在他风光的时候,何曾想到会有今日成为龙套的尴尬?他甚至没有赶上反蒋的主旋律便提前出局了。

不过,唐生智的小插曲倒是委实缓解了桂系的压力,要是老蒋紧盯着桂系不放,李宗仁这次肯定跟唐生智的下场一样,不过还好,广西毕竟是李宗仁的大本营,想要在这片地方将他击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广西算是陷入了僵局,桂系无力将粤军清除出境,而粤军也无力搞垮桂系。

目前来说,反蒋的军事同志都是落魄之辈,不管是桂系,冯系,唐生智还是张发奎,他们虽然掀起了一定的风浪,但是还没有将局势引向高潮的能力,能将反蒋的戏唱到最高音的人只可能是近一段风光无比的阎锡山。阎锡山此前没有卷入和老蒋对战的旋涡中,相反,他还借助老蒋的力量坐稳了北方老大的位子,但是等到他真正坐上了这个高位,同时也意味着和老蒋的关系出现了转折,他们先前或可若即若离,甚至还能偶尔调情,但如今,他们只能是对手。在民国的舞台上,只允许一个领袖的存在,因此,蒋阎之间势必将有一战。

阎锡山是个精明人,他当然知道老蒋容不下他在北方兴风作浪,所以居然双反不能长相和谐,还不许早做决断,在蒋冯大战结束没多久,阎锡山就已经做好了跟老蒋翻脸的准备。此时的阎锡山已经不是当年在四大集团军中叨陪尾坐的人了,现在的他俨然是现存的三藩中实力保存最完整,风头最劲的人物,因此,他如果振臂一呼,那么反蒋同盟就会马上进入高潮,他也会顺利成章的成为领袖。阎锡山已经准备好了,因此当他在1930年1月底的海陆空副总司令的就职仪式上公开发表了反蒋言论之后,各方纷纷响应,造成的气势远比1929年10月归国的汪精卫强得多,阎锡山成为了反蒋同盟的盟主。

对于老蒋而言,决战的来临是无可避免的,他不会示弱,也不会感到心惊,事实上,他对于夺取此次决战的胜利还是有着一定信心的,因为他手里握着一张底牌,这张底牌在关键时刻将左右战局。因此,危机四伏又如何?豪杰总是在夹缝中冲杀而出,当他能应付如此危局之时,他也就真正具备了一个霸主的气势。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3 11:08:55 +0800 CST  
非也,第一次崩盘是指李明瑞反水,前三头下野。李明瑞是李宗仁郁林一派的,不是容县帮或者保定帮。李明瑞反水的重要原因一就是白氏有意压制李氏势力,二是他是俞氏老表。
等到三头返桂,黄下野可以算是二次崩盘,之前是前三头时代,势力比较平衡,白借力打力,势力从无到有。
之后是后三头时代,老黄党羽尽去,小黄无根基,李氏被架空,白氏独大,外有加之与兵,内有蒋光头挑拨离间,穷兵黩武,终至三度崩盘,八桂自此一蹶不振,数年之后更被人为分裂,永无翻身之日。
只是相对来说,因为李氏为人处事大度,桂系可以保持对外一个声调,比较其他军阀如广东佬,在外界看来,团结一词自然当之无愧。
==============================================================
作为一个派系,内部的问题多多少少总是有的,但是如桂系一样内讧很少的派系其实已经不多见了,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因为李宗仁确实是当老大的材料,才能让派系不至于分崩。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3 12:43:40 +0800 CST  
第一次崩盘后果太严重,之后的日子也只是维持,
================================================================
其实桂系第一次崩盘最关键的原因并不是桂系的内部矛盾,而是桂系的泡沫,实际上桂系的实力并没有他们当时的地位所展示的那么强,因而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老蒋找到了桂系的软肋所在,将桂系的泡沫给捏碎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3 16:15:50 +0800 CST  

作者:hentyw 回复日期:2009-07-13 15:21:36

桂系最大的软肋是什么?没钱还是没人?以李的个人魅力找不到支持他的人吗?或者蒋的个人魅力更高?
================================================================
桂系最大的软肋是根基太浅,在蒋桂之战失败后就再无翻身之日。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3 23:22:23 +0800 CST  
表面繁荣

随着阎锡山打出反蒋的旗帜,民国终于有了决战的气氛,各派反蒋势力均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要把在老蒋手里丢去的尊严找回来,当然除了尊严,还有更具实质意义的地盘。看起来反蒋派气氛很热烈,纸面实力也不差,所以看起来这场大战势必杀的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史书上也极言其规模空前,不过要真想打得精彩,还需要当事几方的配合,而这样的联盟能配合起来吗?

在反蒋联盟中,真正有战力的其实只有西北军,桂军不俗,但无奈前期损耗颇巨,此时已是强弩之末,而反蒋盟主阎锡山的晋系呢?部队的个性取决于军事长官的个性,阎锡山是个什么人?民国这么些年,阎锡山给我们的印象无非就是精明,守成以及谨慎,这样的人可能是个出色的政客,但作为军人,他缺乏杀伐果断的气概,一个能够在制造枭雄的最好舞台北洋时代上沉默十数年,紧守着山西一片天却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政客又怎么可能表现出睥睨一切的豪气呢?

因此,说到底,这个联盟是脆弱的,因为有战意的缺乏战力(桂系),有战力的缺乏战魂(晋系),有战意,战力和战魂的却无战友(冯系),这是一个经不起风吹雨打考验的联盟,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或许大家尚能步调一致,但稍遇挫折,该联盟就会立刻显出土崩之象。因此,老蒋所需做的仅仅是顶住联盟的三板斧,在抗住表面的凶猛之后,机会便会紧随而来,中原大战便是这个路子。

应该说,中原大战的序幕还是比较拉风的,在阎锡山发表了一番反蒋言论,说了些类似庆父不死,鲁难不已的场面话之后,然后各派群情激奋,纷纷聚首太原,推阎锡山为盟主,情形颇似三国时期联军讨董。阎锡山在表了态之后,就前往建安村,对老冯致以诚挚的歉意,并表示此次一定与其荣辱与共,不除蒋逆誓不罢休。冯玉祥虽说对阎锡山这套恨得牙痒痒,但是毕竟没有阎氏,就不能讨蒋,对于冯玉祥而言,阎锡山幽禁他只是在打他的脸,而老蒋策反韩复渠则是在割他的肉,打脸虽然耻辱,却不如割肉那样痛彻心扉,因此,如果要说敌人,老蒋毕竟比阎锡山更可恶,所以他只能高风亮节一番了。

各就各位之后,由鹿仲麟出面,联名57名反蒋派将领在3月中旬发出讨蒋通电,拥阎锡山为总司令,并将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列为副总司令。此后在4月份,各派头目除了张学良之外,纷纷宣誓就职,分拨已定之后,中原大战就此拉开帷幕。战略部署是桂系李宗仁出桂攻湘,西北军鹿仲麟由陕西出潼关进伐河南,晋系阎锡山兵出河北,进取山东,当然还有石友三携晋系会攻济南——但是石友三为人如此,不提也罢。

话说中原大战一开始,反蒋同盟就颇显出了势如破竹的劲头,桂系在湖南节节胜利,冯阎也在北方风生水起,老蒋的局面一度相当被动。

现在就由我简单介绍一下反蒋同盟的三板斧到底如何挥舞的虎虎生风,先从桂系的战线说起。话说如今的广西本已是乱做一团,李宗仁复出后的政绩工程攻粤之战半路下马,不但没有占领广东的片土寸地,反而还让粤军进了广西——虽然粤军也无力再进;而中共此时也凑热闹,在邓小平,张云逸以及李明瑞的鼓捣之下,广东俨然成了中共肆虐的重灾区,因此黄绍竑也只得重操旧业,分力剿共。因此,桂系其实此时相当被动,不单有二陈粤军和何键湘军这样的外部威胁,还面临着声势浩大的中共革命浪潮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能怎么办呢?答案只能是杀出血路,以攻为守。因此,李宗仁觉得困守广西肯定无足大局,不如趁老蒋分心北方,率军长途奔袭,攻取武汉与冯阎二人会师中原,这个提议得到了白崇禧和张发奎的支持,而黄绍竑虽然觉得此举过于冒险,但也不好驳回老大的意思。

桂系攻湘到底能效果如何,其实这并不取决于桂系,而是取决于何键的态度,此时何键也很为难,虽说他蒋桂之战中投靠了老蒋,但是此时中原大战激战正酣,而且反蒋同盟气焰嚣张,他也难以断定双方谁输谁赢,既然如此,他就得想个两全之策,既不得罪老蒋,也不结仇桂系。何键这样的地方派当然是哪个豪强都不怎么敢得罪,他也是基本采取墙头草战略,看哪边最近比较牛,就主动倒向哪边,蒋桂之战倒向老蒋一边便是如此,而如今呢,他算是遇到麻烦了,怎么办呢?何键的想法是既然胜负未知,那他就以保存实力为己任,不去触桂系的霉头。

因此,桂系在湖南的顺利完全是何键自保战略的结果,因此在攻湘战役的开端,桂系基本没碰到什么实质性的抵抗。老蒋一看也着急啊,何键丫不积极,湖南就吃紧,因此他一方面在湖南加强兵力,另一方面也在做何键的思想工作,甚至将湖南的守军全都交给他指挥,此时的何键方才有了些战的意思。但无奈前面懈怠太久,部队早已失去战心,而桂系又气势如虹,因此何键的积极并没有能力挽狂澜,在张发奎和白崇禧的指挥下,北伐时期屡建勋业的两支部队见神杀神,没多久就克取长沙,占领岳阳——此时的桂系算是出了口气。

北方的情形虽与南方不尽相同,但进展却如出一辙。老蒋在战事初启便将冯阎当成主要对手,兵力部署也主要针对二人,因此遇到的压力也非桂系可比。不过,冯玉祥的西北军也非浪得虚名,打仗勇猛凶悍是出了名的,再加上老冯对于老蒋有着极大的怨念,因此战意很足,而有了气势,当然总会能取得些不俗的成绩。虽说一开始老蒋还是用老招数策动了几个人反水,但是冯玉祥毕竟久历战阵,迅速稳住阵脚,并集中兵力在平江线和陇海线大败蒋军。

而阎锡山此时也颇有些进取,因为在山东打阻击的是韩复渠,韩复渠我们是知道的,虽说叛冯附蒋,但终究不愿意为了老蒋而跟晋系真刀真枪的拼命。所以说,尽管晋系的战斗力委实有限,在民国也没打过几次漂亮仗,但是在中原大战一开始,还有那么些意思,至少还是比较应景的跟随桂系和冯系奏响了凯歌,没多久便占领了济南,展示了盟主应有的风采。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反蒋联盟一开始还是很有些力量的,老蒋也一度陷入了被动局面,湖南,河南以及山东都失守了,而苏北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要知道,反蒋联盟其实并不如看上去的那么强大,除了冯玉祥算是在初期遇到了真考验,其余两个派系可都是因为守将怯战而捡了便宜。桂系虽说打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存在极大的隐患——由于黄绍竑迟迟没有能占领衡阳,导致在湖南的桂军颇有孤军深入之嫌,而此时的粤军则追随着桂系的脚步北上而来,而湖南守军也在收拢部队准备反扑,因此桂系的处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而晋系的阎锡山在作战顺利未遇强敌之时尚能与冯玉祥步调一致,但是如果蒋介石突然向晋系施压呢?阎锡山果然有这个豁出命去跟老蒋搏一把的胆略?据我们所知,阎锡山可从来都不是亡命徒,他遇事喜欢留后路,而这一点正是晋系的最大软肋,因为在战场上拼杀靠的是破釜沉舟的勇力,而不是细致入微的盘算。因此,仅凭现在来断定胜败还为时尚早,中原大战才刚刚起了个头。

历史终将证明中原大战早期反蒋联盟的军事胜利只是表面繁荣,在这个联盟中,并不是所有派系都像冯玉祥一样在战场上有能力有决心,不抛弃不放弃,联盟终究只是个靠不住的玩意,战事拖得越长,隐藏的矛盾就会越发明显。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总是在各国之间游荡,要他们采取和众抑或是连横的战略,但是结局是,巅峰时期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没有能玩过在秦国一家动心思的张仪,合纵输给连横,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而中原大战即将出现的场景我们可以用历史来加以描述,我称其为合纵之殇,下文为你呈现。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4 09:44:23 +0800 CST  
这里面有很大偶然性的,一开始大家其实都是本小,输掉一两把就没有了。
如果李明瑞不反水,在湖北死撑一段时间,或者收缩湖南背靠两广,硬碰硬的话,消耗蒋氏一些实力,使得双方实力差距不被迅速拉大的话,日后也不需要龟缩在区区一省之地。
其实一开始的蒋又何尝不是呢,中原大战还需要到广东和东北搬兵。但是掌握了先手就可以滚雪球了,终于越滚越大。
===============================================================
老蒋相对于桂系,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李明瑞不反水的话,老蒋没那么轻松。中原大战是一对三,老蒋兵力吃紧也很正常。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4 12:24:09 +0800 CST  
我一开始说LZ帖子能有多年前史家的水平,因为LZ摆脱了无益的意识形态束缚。

对许多长年固化神化丑化的人物事件都进行了带有思考深度的剖析。

但毕竟,史家以前许多年吵吵闹闹,因为大家破除意识形态,带着思考去看史,带出来的也更多是个人观点。所以情形和LZ贴中一样,吵吵闹闹,谁也说不服谁。

所以LZ要更进一步,还是离不开当年报纸资料,地方文件和统计资料。

其实LZ只要有兴趣,在关键事件上找出这些对应资料。会发现有些事件的发生不只是后人从心理,厚黑角度分析理所当然,而甚至是历史的必然。而后者比观点更能服人,所以能少许多吵闹,多一些认知。
==============================================================
在历史上的争论,其实无外乎两种,一是对史实的争论,但是史记之后无信史,所以要把这个争论出个所以然非常难,尤其是民国,资料庞杂,真假莫辨,即便是当时的资料和报纸也一样,报纸说的也不定是真的,因此,我认为史实的争论关键是逻辑真实,因为事实往往讲不清楚。二是观点的争论,也就是说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决,个人认为,这才是业余爱好者读历史真正的目的,也是可以争论的地方。最后不一定谁说服了谁,但最起码有个思想的冲撞,这也是我写这个帖子的原因——我不想告诉大家我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史实,史实到底如何谁也说不好,我只是想给大家一个解读历史的新角度,如此罢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4 16:06:36 +0800 CST  
光头佬其实就是两把牌对广西佬一把牌,刚好光头第一把赢了,高下立分。
==============================================================
老蒋的财政基础和外交基础都明显比桂系要强,发展潜力很大,所以桂系实际上实力是不如老蒋的,因此输掉第一次之后,老蒋就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4 21:39:48 +0800 CST  
请楼主考证一下这首歌是否正宗的桂系军歌?
=============================================================== 左右左、左右左,各路兄弟来入伙,穿黄皮、背响火,草鞋皮鞋都认可!

左右左、左右左,肯碗命就发财多,分赏银你和我,吃玩米粉有火锅!

左右左、左右左,我们桂军票多,有肉吃、有酒喝,哈卵才不唱军歌!

这个是网上流传的桂系军歌,应该是成型于抗战时期,虽然写的粗俗,但却很有味道,本来嘛,当兵的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这样的话也能激起他们的认同,挺好。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5 00:12:09 +0800 CST  
合纵之殇

中国历史反复向我们证明,一切政治联盟都是不牢靠的,而这一点在民国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比如当年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以护法为名对抗段祺瑞,又比如一开始尚且鱼水和谐的国共合作,那么为什么在政治上凡涉及到合作几乎全都是虎头蛇尾呢?而今这个问题已经有了非常严谨的解释,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参见《集体行动的逻辑》,当然,我们也可以不那么学究气的解释这个问题。

但凡政治联盟,必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算盘,参加联盟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势必有些人革命意志坚定些,而有些人则完全是起哄凑热闹,大家想,有些人是纯因为一些口角产生了龌龊,这能比被人戴绿帽子的仇恨大?因此,虽然看起来大家伙是因着同一个革命目的走到了一起,但是这些人难保不各怀鬼胎,一开始顺风顺水倒也罢了,一旦联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比如分赃不均啊,比如战事不利啊等等,那么这个联盟还能持久?要知道,这些人可都基本上是喜欢出小力,占大利的主,打仗都恨不得盟友上,分赃又老希望自己多捞点,因此,每当有人发现自己出的力和得的利不成正比,这么这个联盟的战力就会削弱一分。假使那个全民公敌还擅长使个离间计,搞点收买分化之类的动作,那么这个联盟基本上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瓦解,到最后就是分崩离析。

如今三藩共谋讨蒋,组成了一个联盟,并且一开始似乎还是颇有些声势的,比如桂系就收拢了在蒋桂之战残存的那点兵力在湖南呼风唤雨,而冯玉祥的西北军则在跟老蒋的硬碰硬中大显身手,最不能打仗的晋绥军也顺利占领济南。但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终究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拉锯的,初期的顺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真正的考验还远未到来。老蒋在经历了初期的狼狈之后,开始逐渐稳住阵脚,尽管丢掉了一些地盘,但是毕竟没有伤筋动骨,而反蒋同盟呢,也远不如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牛气,既然如此,那就到了双方大斗内力的阶段了。

反蒋同盟的重心在北方,因为桂系说实话已经今非昔比,连强弩之末都算不上,因此,真正能给老蒋带来威胁的是北方的冯阎二人。老蒋当然也是这个判断,所以他对桂系在两湖的折腾基本是睁一眼闭一眼,他明白,以目前桂系的实力,基本是不太可能掀起什么大的风浪的;但是北方两派不同,西北军的战斗力可是在民国数一数二,而晋系呢,又是在前期唯一一个实力不降反升的派系。冯阎二人,如果说论算计,那阎锡山绝对是甩开冯玉祥几条街,但要说真刀真枪的干仗,阎锡山连给冯玉祥提鞋都不配,因此,北方二强的核心是西北军,只要把西北军弄垮,那基本上中原大战就胜负已明了。

不过,对付强者可不容易,更何况这个强者身边还有个擂鼓助威的角色随时可能登擂,因此,为今之计,当然是尽量简化局面,如果能最后出现一对一单挑的情势,那就再好不过了。虽说反蒋联盟的名义领袖是阎锡山,但实际上阎锡山在此次大战中充其量就是冯玉祥的帮衬,真要说硬扛,还得是冯玉祥上,但是阎锡山这个帮衬虽说战斗力有限,倒也着实恼人,老蒋也不愿意自己跟冯玉祥打得正带劲的时候,阎锡山突然出现猛不丁的抽一冷子。因此,为了要一门心思地跟联盟主力西北军决战,老蒋就必须将阎锡山清理出战场。

阎锡山这个人心思太活了,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来都只爱占便宜,不喜欢真拿自己的家当出去搏富贵,说到底,阎锡山不是一个豁得出去的人,而打仗从来都只是亡命徒的专利。所以,对付阎锡山这个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点颜色瞧瞧,他毕竟不像冯玉祥那样不见棺材不落泪,也不如李宗仁那样有拼个干净的豪气,因此,只要给他施加足够的压力,就不怕他不识时务。打仗跟打架一个道理,打架厉害的人并不见得腿脚功夫有多利索,但是这些人必定都是不要命的主,哪个人敢跟别人玩命,那这个人一定是最可怕的,但是敢玩命的人一定都是穷鬼,家财万贯还敢玩命的人几乎不存在——阎锡山这个土财主便是如此。阎锡山不是一个能玩命的人,他从辛亥革命开始就坐了山西老大的位子,做到如今也有十五六年的光景,虽说在前期没什么太光耀的地方,但是苦熬资历熬到今天也总算熬出头了,大家想,这样一个人愿意搭上十五六年的经营去跟老蒋生死相搏吗?一般来讲,一个人越是精明,他就越不可能豪赌,因为豪赌可能一本万利,但也可能血本无归,阎锡山不是这样的赌徒,他只是一个跟风押注捞点小钱的人,要他出头跟庄家对撼,基本是不可能的。阎锡山的这个特点,老蒋再清楚不过,所以老蒋就要好好利用阎锡山的这个致命弱点痛下狠手。

于是,老蒋终于在战役的中期开始主动出招了,而这一招正好击中了反蒋同盟的软肋。反蒋同盟的软肋在哪呢?是在前期被老蒋搞了个半残,因此无法在南方战场给予同盟足够支持的桂系;还是因为韩复渠被老蒋勾引,而后赴晋乞援又被两度扣押之后自信大减的冯玉祥?都不是,反蒋同盟最大的软肋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同盟的盟主——阎锡山。桂系和冯系看起来都是前期与老蒋对战中的loser,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前期战败的影响,实力也不在顶峰,毫无疑问,他们确实无法发挥出最强战力,但是至少,他们两方求战的意志是最坚定的,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他们都有决心跟老蒋抵抗到底。阎锡山虽然看起来是最强者,但是他恰恰缺乏战斗中最重要的一点——战斗意志。
于是,当老蒋集中优势兵力对晋系开始疯狂的扫荡之后,阎锡山开始发慌了,这个盟主居然想抛弃追随他的各路豪杰,而追求自保了。阎锡山面对老蒋的挑衅,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要在战场上打出威风,叫响他这个盟主的名号,而是赶紧通知自己的部队先别忙着跟老蒋干了——进攻肯定免了,防守也是能守则守,不能守就赶紧开溜,保存实力先。于是,情况便是,阎锡山在津浦线上遇到了老蒋的重点打击之后战意大减,非但没有继续向前挺进,反而连僵持都没有就开始考虑撤退了。本来冯阎二人互为犄角,冯玉祥沿陇海线自河南向徐州进发,而阎锡山则在压力较小的津浦线上呼应冯氏的进攻,但是阎锡山再一次让冯玉祥失望了,他的投机本性最终证明将葬送西北军的努力。

蒋介石选择的策略非常正确,他也死死捏住了这个同盟的七寸,事实上只要让意志并不够坚定的阎锡山心生怯意,那么他就能够瓦解这个所谓的同盟,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阎锡山没有让老蒋失望,他果然如老蒋所料,展现出了一个软蛋的本色,在老冯在前方奋勇拼杀,桂系在南方勉力支撑之时,作为盟主,阎锡山居然因为老蒋强硬的回击而选择了退却,而他的退却最终会将西北军置于火烧焰炙的境地——西北军最强硬,终究也亏了元气。

所谓合纵,其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合作几方并不能始终保证团结一心,共抗强敌,政治同盟通常都经不起挫折的考验,而这一点在中原大战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冯系的强悍,桂系的努力,这一切都在阎锡山的怯懦中化为泡影,我们不能说阎锡山的选择有什么大问题,因为即便他选择顽强的回击,也未必就能击败蒋系,以他的性情,在形势未明的局面下选择稳健的措施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四国大战中,阎锡山这个核心人物的姿态无疑改变了战略平衡。表面繁荣终于走向破灭,阎锡山自顾自,这会让他的盟友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冯玉祥即将成为老蒋的靶子,而在北方得不到呼应的桂系也终将因为实力不济而丧失已得的地盘,中原大战终于朝着对老蒋有利的方向前进了。但既便如此,离盖棺论定还为时尚早,不过,对于老蒋而言,他还有一张致命的底牌,这才是这场战事的胜负手。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5 10:38:00 +0800 CST  

作者:luo7086 回复日期:2009-07-15 12:07:38

如果那个张少爷也加入反蒋同盟会怎么样?以东北军民国第一大软蛋的身份能救得了反蒋同盟吗?
===============================================================
东北军数量还是很庞大的,他如果能支持反蒋同盟,那么中原大战结局就很难讲了。不过张学良希望轻松一些,因为在他加入作战之前,老蒋已经有了明显优势,所以他投靠老蒋也是势所必然。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5 16:31:46 +0800 CST  
四九朝廷

前文说过,中原大战的核心是北方的战事,桂系在两湖的骚扰对于老蒋而言只是疥癣之疾——毕竟桂系在前些时候的蒋桂之战中元气大伤,不太可能给老蒋造成实质性威胁了,而恰在北方的冯阎同盟,业已被老蒋敲开了一条裂缝。

一般来讲,要在同盟之间制造裂缝,需得使用一些政治手段,比如离间计之类的高级权术,但是冯阎同盟的破裂却没有那么复杂,这个同盟并不是被拆散的,而是被吓散的。因为别人的恫吓就动摇了决心,这实在是阎锡山的耻辱——此公在蒋冯之战中大耍手段,窃取了北方首席的权位,但是这个首席却没有经受住考验,老蒋刚刚拿出点威风,他就立刻缩头了。

常言道富贵险中求,在乱世之中更是如此,能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天的大多数都是性格坚韧,不畏艰险,有亡命徒特质的政客,我们的阎锡山虽然如今在民国也算有了名号,但是他的名号却更多是通过投机和算计得来的,而在民国这样的乱世,光会算计是远远不够的,到了要劲的时候,还需要以命相搏。从来没有一个政客能够在不经历阵仗的洗礼就能获得至高地位,尽管乱世之中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斗心眼,耍手段来获得一定地位,但是投机取巧并不足以保证地位的稳固,只有能够在战场上击败竞争者,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权威——而打仗则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阎锡山从北洋时代混到如今,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在战场上取得了什么功业,即便在北洋这个最易产生英雄的时代,阎锡山也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如果不是北伐,阎锡山可能还将继续他的这种政治隐身。阎锡山太稳健了,他只有在具备足够把握的情况下才会出手,但是政治本就是瞬息万变的舞台,局势变化捉摸不定,阎锡山纵有心计,也无法完全参透玄机。

扛起反蒋大旗,似乎是阎锡山为数不多的没有太多成算的政治冒险,但实际上与其说是他主动寻求与老蒋的交锋,还不如说他是在老蒋咄咄逼人的气势下被迫应战。在桂系和冯系相继遭到老蒋镇压之后,他的晋系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老蒋的眼中钉,阎锡山虽然很不情愿与老蒋真刀真枪的干仗,但是他也不能束手就擒,况且,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高调发表了一番反蒋言论,并将盟主之位坐实之后,阎锡山大概认为老蒋以一敌三,难免力拙不支,因此也就有了些底气,而初期的顺利似乎也证明了他的判断,但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怎么可能一直都是同一个调调呢?当旋律变奏之后,阎锡山终于原形毕露,他终究不是一个真正经得起风浪洗礼,顶得住雨打风吹的硬汉,他不过只是一个虚张声势,心怀忐忑却强自支持的软蛋。

李宗仁和阎锡山都是属于有城府的人,看起来也都同样的沉稳,但是李宗仁骨子里是个赌徒,在关键时刻能豁出命去,不计成败;而阎锡山呢?他的骨子里渗着的都是平稳而无波澜的血脉,他没有关键时刻的爆发力,任何时候他都只愿意规避风险。所以,阎锡山的性情缺乏张力,虽能守成,但终不能乱世称雄,一个理智永远战胜血性的人终究不能创下万世之功。

讽刺的是,就在阎锡山遭遇了老蒋的连续重拳试图宣布退赛之时,冯玉祥却是杀的兴起,他看到老蒋集中兵力在津浦线上对晋系展开围攻,作出的选择是继续加强在陇海线的进攻,试图以此牵制老蒋,缓解晋系压力,如果可以,拿下徐州,围魏救赵。从这个层面来看,冯玉祥才是真正的军人,在这种情况下决不妥协,以暴制暴,可惜的是,老冯虽然悍勇,他的盟友却着实不上路,他在那拼死拼活的准备一锤定音,而阎锡山考虑的却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冯玉祥想做大事,奈何所托非人,阎锡山这个盟友并不是能跟他开创大场面的角色,所以当他孤注一掷准备最后一搏之时,却发现自己终究是一厢情愿。阎锡山非但没有能在津浦线呼应他的猛烈攻势,反而在战略性撤退,甚至连僵持都没有做到,蒋介石迅速重夺济南,晋系退回黄河以北——而倒霉的冯玉祥则被孤悬在陇海线上,彻底暴露在了蒋军的炮口之下。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制定的计划正在逐步实现,他已将主要对手西北军的盟友晋系清理出了擂台,接下来要做的无非是与西北军决战。在8月中旬重夺济南后,老蒋于9月初发动了总攻令,蒋系与西北军决战的序幕正式拉开。西北军虽然勇悍,但是无奈孤立无援,虽然仍然力战不退,但已是颓势尽显。阎锡山的无间道还不算完,就在冯玉祥指挥部队在陇海线奋勇杀敌之际,老阎突然玩了出釜底抽薪,将原本归属冯玉祥指挥的晋绥军调离了前线,老冯的境况愈加艰难。

主战场不顺,那么在两湖的分战场上情况又是如何呢?遗憾的是,情况似乎也不是很妙。早在李宗仁绝对挥师北上,进取两湖之时,黄绍竑便对该战略不甚感冒,因为这个战略过于冒进,也同时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上。桂系终究是个敲边鼓的角色,三板斧打好了或许能够有一定的进取,但是终究强敌环伺,自己实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冯玉祥的有效呼应,桂系在两湖燃起的星星之火很快会因为温度不够而彻底熄灭。局势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在桂系简装轻骑奔袭两湖稍有所成之后,后劲不足的问题就迅速暴露,冯玉祥没有能够在夺取河南后南下与桂系合攻武汉,而是东进陇海线,试图与不靠谱的晋系合围徐州,而在后方,黄绍竑又未能及时攻取衡阳,此时的桂系真算是一支孤军了。

桂系面临的情势是粤军陈济棠部尾随而至,而鲁涤平,何键以及夏斗寅三部则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桂张盟军袭来,眼看老蒋部下的口袋阵就要套住桂系。此时桂张联军进无可进,只能商议放弃两湖,向南突围,攻取衡阳再做计较。但是攻取衡阳也非想象中的容易,粤军之顽强远超桂系预料,最终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代价之后(有三名师长在此战中阵亡),桂系终于将衡阳攻下,但是此时的桂军已经无力北望,只能狼狈的退回广西。

桂系先赢后输,西北军独抗强敌,阎锡山首鼠两端,反蒋同盟已经名存实亡,而老蒋也走出了早期的不利局面,开始逐渐占据优势。阎锡山似乎觉得这么不明不白的输掉而不留下些纪念很无趣,因此,他也正在酝酿筹备一个政府。一般来说,当造反派开始想要称王称帝之时,基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天下大定,造反派终于翻身当上了主人,另一种情况是基本败局已定,在最后时候过把瘾。阎锡山组建政府的心思显然属于第二种情况,如果没有外力的助推,反蒋同盟的失利似乎已成定局,而阎锡山在这种时候当然也想过把老大瘾。

于是,阎锡山选择了一个比较吉利的日子,在1930年(民国19年)9月9日下午9时,联合汪精卫和西山会议派诸元老,在北平成立了国民政府,这就是所谓的“四九小朝廷”。但是九九不久久,阎锡山的老大也做不了多长时间了,历史可不会因为你选择了久久的谐音就对该政府另眼看待,一个没有军事胜利作为保障的匆忙组建的政府只可能是个玩笑。这就相当于当年吴三桂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宣布登基称帝,不过就是最后的疯狂,根本没有实际意义。阎锡山的这个政府类似于今日的政绩工程,外表光鲜,内在腐烂,此公在如此不利局面下居然不在思考如何挽回败局,却纠缠于这等表面文章之上,因此,在该朝廷成立之日起,反蒋同盟就已经对外宣告了自己的失败。当然,失败有名也得有实,反蒋同盟中尚有西北军顽强抵抗,不过这种抵抗将因为老蒋打出那张底牌而宣告终结,那么,这张底牌到底是什么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6 09:48:09 +0800 CST  
阎冯他们也太小气了,东北军人多枪好钱也多,只给个副的,张大少爷能干吗?如果真想要拉张大少爷入伙怎么也该给个正皇上让他过过瘾嘛。
===============================================================
其实张大少愿不愿意入伙,跟给什么位子无关,最要紧的还是胜负,地盘。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6 12:20:23 +0800 CST  
致命底牌

民国在北伐未几就又重启战端,在经历了蒋桂和蒋冯的前哨战之后,老蒋与异己势力的决战终于打响,整个民国在经历了以乱战为标志的北洋时代之后并没有立即走向和平,相反,本次中原大战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民国此前的历次战事。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只要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战事就依然还会继续,目前的民国即是如此,老蒋虽为名义领袖,但是政不出东南五省,国民党内依然山头林立,群雄纷争,试问,如此局面又怎会有和平?

大乱方有大治,譬如治病救人,需得将病人毒素全部激发,才有望彻底除起痼疾,当时的民国要迎来和平,就必然出现中原大战这样的戏剧冲突。乱世之中,需得有个铁腕人物来结束一切纷争,在此之前的袁世凯,此时的蒋中正,其后的毛泽东都是应运而生的人物。他们的区别在于袁世凯没有让铁腕统治与时俱进,而执迷于注定会被淘汰的帝制;蒋中正则更有些悲情,他赶上了中国历史中最为复杂而多变的局面,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了历史的弃儿;毛泽东是历史的宠儿,在最需要政客承担责任的时候,他还只是个配角,而当主角承担完了责任,主次却已易位。但是,至少在目前看来,蒋中正仍然是最有希望结束中国乱局的那个,不幸的是,他似乎很不讨巧,中原大战本是他收拾乱局的标志性事件,最后却被历史评价为军阀混战的产物。事实上,所谓军阀混战又岂是为战而战?恰恰相反,中原大战看似军阀混战,实际上其价值正在于为不战而战。

战斗是乱世之中政客的宿命,而苦难同样是乱世之中民众的命运,因为乱世这个称谓本身就意味着这些东西,要想真正结束乱世,需得打出个黎明。历史总是会在某个节点赋予一些人特殊的使命,就比如如今的蒋中正,他具备了削平国民党各山头的条件,他有可能将民国导向一个更为明朗的局面,因此他就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由乱而治,这本就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中原大战进行到此,老蒋已经让人看到了民国实现实质性统一的曙光,最起码反蒋势力在经历此战之后必定会元气大伤,甚至一蹶不振,现在唯一的问题仅仅是如何将优势化为胜势,并将胜利装进口袋。优势是毫无疑问的,在南方,桂系在实力折损过半的形势下狼狈的退回广西,而在北方,阎锡山已经将自己的部队通通拉到了后方,而唯一在进行着顽强抗争的只有陇海线上孤军奋战的冯玉祥。但是,以老蒋的能力,要在短期内便结束这场规模空前的统一战争也并不容易,阎锡山虽然怯战,但实力未损,冯玉祥虽境况不佳,但困兽犹斗,要想全盘收拾局面虽然谈不上旷日持久,至少也得花些时日。因此,如果这出四国大战的好戏继续如此下去,可能老百姓还得再忍耐些时日,但是,不管是劣势的反蒋同盟还是优势的老蒋都不满足于现今的局面,他们同时将目光对准了一个人。

大家应该已经猜到这个人是谁了,没错,他就是我们许久没有提到的东北少主子张学良。奉系这个称谓虽然伴随着东北易帜已经永远的成了历史,但是东北军却依然是股不小的势力,尤其是在如今中原大战的局面下,张学良的态度将决定民国的走势。张学良在易帜之后便紧守门户,不问外事,所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清理门户,除掉了杨宇霆,而对于老蒋与其他几派势力的纷争,他始终未置一词,一副自扫门前雪的架势,而如今,他再想继续沉默已然不太可能,因为全民国的政客和百姓都在等着这位少帅为本次大战划上句号。

奉系原本是民国舞台上颇为活跃的一股势力,而在二期北伐之时,奉系更是成为了整个民国聚焦的中心,但是自从老主子张作霖在皇姑屯遇难之后,奉系便开始逐渐失去光彩,而等到张学良东北易帜,奉系这个称谓也不复存在——伴随着的,同时也是奉系在民国影响力的急速下降。想当年,张作霖随便说句话,民国要人都得竖起耳朵仔细琢磨,深怕会错意,而如今,张学良却一度在民国说不上话,不过,这样惨淡的日子快结束了,因为机会来了。

北伐之后,民国最大的赢家当然是老蒋,但是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同样也大得其利,而原本强势的奉系却失去了在关内所有的势力,只有退居关外重新接受一方诸侯的地位,而中原大战则将这种微妙的战略平衡破坏了。如今的情况是,老蒋虽然在与三方的对战中略占上风,但是却难以立即将异己势力斩落马下,而反蒋同盟虽然不利,但仍可勉力支持,因此,此时的决定性人物变成了局外的张学良,他倒向哪方,哪方便有获胜的成算。

在北伐之后坐了一段时间的冷板凳之后,张学良终于又找到机会在关内恢复荣光了,即便他没有在关内的雄心,历史也在将他推向前台。两方当然现在都把张学良看成了香饽饽,在奉天府内,每天都有各方代表前来联络,而张学良的应酬也是前所未有得多,见天有人以打麻将为名给他送钱,而且这些人还都是在民国有头有脸的社会名流。同样是送钱,有人出手就阔绰,比如蒋介石,有人就寒酸,比如阎锡山,当然,张学良毕竟也是见过世面的,钱虽然是铺路砖,但毕竟还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小张想捞钱,他大可不必马上表态,反正他态度越暧昧,送钱的人就越积极。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那么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是权,恢复老奉系在关内的势力,这才是张学良想要的。

因此,张学良表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多演义里所讲的钱,而是张学良能获得的关内的实地。老蒋能给的当然很多,整个北方几乎都不是他的地盘,因此,老蒋满可以将这些地盘当成礼物打包奉送;而反蒋同盟呢?阎锡山愿意将他在华北的地盘分给张学良?谁靠谱,谁不靠谱,似乎已经不需要再多分析了。况且,老蒋以中央之名发号施令,名正而言顺,而阎锡山虽然最近也成立了个四九小朝廷,但估计除了有数几个人,没人把这东西当回事,因此,老蒋如果要给好处,那基本就是合理合法的,不再需要去争取个争议地区的仲裁权。因此,老蒋能给地盘,而且能合法的给地盘,这一点是反蒋同盟比不了的,仅从这一点来看,小张选择老蒋也是顺理成章。而从江湖地位的考虑来说,跟老蒋合作成功,自己就成了民国的二号人物,而如果跟反蒋同盟合作,谁知道自己能排上什么座次?有名有利,还得讲个情字,老蒋在前期和小张不是白套近乎的,基本上有好处,老蒋就总能想到他小张。而阎锡山等人呢?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时候才想到他小张来,明摆着把他当工具啊。因此,论名论利再论情,小张向老蒋伸手都是再正常的不过的,毕竟,这个简单的判断,只要不是脑残,都能正确的给出,小张虽然算不得绝顶聪明,但毕竟也不傻。

有朋友说,我过多的从利益角度来分析政客的行为取向是片面的,我不否认很有政客其实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是我要说的是,理想抱负在政治舞台上往往不太靠得住,政治说到底讲的还是利益,只不过是小利和大利之分。在这个极端现实的舞台上,如果要考虑这些,那么必定也是在考虑完了利益之后,因为不考虑利益是无法在政坛生存的,比如如今的小张,在考虑完了帮助老蒋自己能得到什么之后,他也得捎带角的想想此举是否利国利民。答案是显然的,老蒋获胜当然就意味着民国乱局为之一清,老百姓也有了少些苦难的希冀,从这个角度来看,袒蒋实在是利国利民利己的正确选择,因此,还犹豫什么呢?

张学良这张牌是老蒋关键时候打出的胜负手,对于反蒋同盟来说,这是张致命的底牌,老蒋苦心经营的与小张的关系终于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效用,中原大战在小张和他的关内东北军强势介入之后终于要走向终点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7 10:46:55 +0800 CST  
尘埃落定

在关键人物出场之前,总是要有漫长的前奏,京剧里面也得是京胡拉了半天,龙套俱各到位之后,主角才施施然出场,当然上场之后的第一个pose是个哏节。小张如今也是这个意思,虽然没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地步,但也是等到差不多时候才出来,而一出场当然就要谋足菲林。

早在阎锡山吵吵着要反蒋的时候,张学良就已经被列入了他的盟友名单,只不过如冯玉祥和李宗仁之类的盟友都是欣然领命,而张学良则是不言不语,让人摸不透。要说张学良其实也不见得就是多高明,因为是个人就知道在这种时刻最重要的就是沉住气,张学良尽管也有年少轻狂,但是毕竟也算经历了一些大的变故,积累了一些政治经验。什么叫身价?随随便便就说话的人能卖得起身价?有身价的人从来就是要么不说话,要说话那就是地动山摇。随着局势的发展,张学良越来越有价值,到现在,基本上是全国人民都在热切期盼着他说话,哪怕他说的是“吃饭了吗”这样的废话,民国要人也得琢磨琢磨有没有点弦外之音。

自奉系没落,退回关外之后,很长时间奉系老大都没有这样的风光了,奉系最近一次上报纸头条还是张学良清君侧那回——但那毕竟是家务事,想当年奉系风光那阵,那是天天有头条啊,但自从老张死后,除了些娱乐记者不时挖些于凤至和赵一荻的猛料,哪有正经人士愿意多看奉系一眼?那段时日,整天吸引报纸眼球的都是北伐中的胜利者,哪怕开个没啥价值的裁兵会议都会被报纸念叨一阵,什么冯玉祥席间出丑啊,什么蒋介石密会私通啊,什么李宗仁没精打采啊,什么阎锡山游山玩水啊,人火了,报纸就会来关注你的一言一行。此后不管是蒋桂,蒋冯还是中原大战早期,出风头的也还都是那几位,直到如今,蒋系和反蒋同盟同时将大把的交际费送到张学良的麻将桌上,报纸才赫然发现,原来一直闷不做声的张学良才是绝对主角啊。

张学良将架子摆足,收足了双方好处费,吊足了各家胃口之后,终于要发表意见了,当然,这个意见出来后肯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果不其然,当张学良声明会帮助老蒋之后,反蒋同盟犹如闻听晴天霹雳,阎锡山顿时明白大势已去。张学良的决定当然直接决定了中原大战的结局,本来就是处于下风的反蒋同盟此刻彻底丧失了翻盘的希望,本来阎锡山就已经在战略性退却,还玩了一把最后的疯狂,当了一次政府主席,现在直接可以把枪放下了。

仍然在顽抗的是冯玉祥,在阎锡山撂挑子,桂系败走广西的情势下,只有冯玉祥依然不离不弃,独自在陇海线上做着最后的挣扎。但所谓挣扎,也不过只是挣扎而已,独自一人孤军奋斗,终究难以挽回颓势。张学良在9月18日通电拥蒋,并率12万大军进兵关内,而阎锡山则表示愿意退避三舍,于是,东北军未遇恶战并轻松夺取华北,可怜的冯玉祥虽仍然死战不退,但无奈已入十面埋伏,军心动摇,终于力战不支,中原大战至此落下大幕。

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冯玉祥是中原大战中损失最惨痛的,他的部队大部分被蒋介石和张学良收编,再加上之前和战斗中投降的部将,西北军彻底土崩瓦解。西北军是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自老冯在直奉二战倒戈一击宣布单干开始,西北军就一直是民国政治舞台上最显眼的角色,冯玉祥也从直系一员骁将转变成了民国一方诸侯,在其鼎盛时期,俨然是民国二号人物。但是冯玉祥的巅峰来得快,去的也快,自韩复渠叛冯附蒋之后,西北军就失去了作为一个整体的魂魄,此次中原大战告罄,西北军终于全面崩盘,不复当日荣光,作为西北军的老大,个中甘苦,只有老冯才能体味。

冯玉祥这个人很复杂,可以说他便是民国旧军阀的一面镜子,虽然他治军严谨,布衣素食,与军阀之风迥异,但其权术谋略却是典型的军阀风格。他没有任何原则,也没有战略眼光,他的行为取向只在于眼前利益,他比任何人都看中现期收益,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但最终他的失败同样也是其短视所致。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冯玉祥依靠他的现实主义做派达到了顶峰,却同样因为过于现实主义,而丧失了太多的战略机遇。不得不说,老冯是个出色的军人,他将西北军锻造成了民国最具血性的部队,而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我们还将多次看到这一点,但是在乱世混迹,考察的是综合能力,因此,缺陷和优点同样明显的冯玉祥最终成了一个时代的背影——北洋时代的主流政客正式宣布全面退出。

西北军的崩溃对于老蒋而言是最大的胜利,这股具有强大战力的部队终于不再构成威胁,对于老蒋而言,这是他称霸道路上的巨大成功。但是,中原大战也仅仅只是让作为整体的西北军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已,在此战中将算盘划拉半天,拼命考虑如何留住底力的阎锡山并没有垮,他仅仅是战略蛰伏;而看似奄奄一息的桂系虽然狼狈,但在广西地面依然不容撼动,虽然再难全盛,终究一息尚存。反蒋势力虽然遭遇重创,再也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但是这股势力从未消亡,双方的对抗也从对峙变成了骚扰。

退回广西的桂系面临着权力中枢的重组,由于黄绍竑未能按原定计划攻取衡阳,导致北上的桂系成为孤军,并最终不得不放弃已得地盘,可以说,黄绍竑在桂系已经丧失了威信,桂系众将官对他的怨声也时有听闻,最终本就对战争丧失了兴趣的黄绍竑宣布退出桂系,并在以后成了南京政府的文职。黄绍竑是新桂系的草创人员,一度也是桂系的核心人物,但是两湖战事的失利总要找个人承担责任,很不幸的是,黄绍竑成了这个人。对于桂系而言,先前的荣光已经成了昨日黄花,李宗仁也深刻认识到没有实力终究难以争衡天下,桂系的失利归根结底是比拼内力的失利,因此,如何巩固广西,脚踏实地谋发展成了桂系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对于一个派系而言,不断调整重心才能始终保持竞争力。

而要为中原大战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的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后又是如何收场呢?比起把棺材本赔了个干净的冯玉祥,阎锡山的处境要好得多,尽管就此留下了软蛋之名,但至少老阎还有机会东山再起。阎锡山虽非战阵之才,也确非枭雄之属,然而他却能实实在在的当个土财主,他干不动别人,别人也休想占他的便宜。因此尽管阎锡山在失败后逃到大连充作寓公,但山西大权仍然在他的遥控之中,一方面,他安排亲信徐永昌、杨爱源为他留住晋绥军的火种,以免如西北军一样被拆散打烂,而同时,他用金钱开道,巩固了与山西权势人物的交情。因此,尽管他人不在山西,但是山西依然还是他的,既然他在战斗中期就已经预留退路,那么想必他的安排也是万无一失。阎锡山当了山西近20年的土皇帝,他的根基和人脉决定了他终究还能重新当上山西王。

张学良是挣得钵满盆满,除了老蒋拿出的巨额感谢费,他还在反蒋势力陷入低潮之际成了民国的二号人物,俨然又恢复了老奉系的荣光。但是,张学良毕竟非常稚嫩,老蒋之所以能够毫无顾忌的让张学良执掌北方帅印,原因在于他确信自己能够完全控制小张,北方地盘太大,又岂是小张所能消化?小张虽然看似名利双收,但内里却危机四伏,除了已经将他当成对手的老蒋,日本人也不能容忍丢失东三省的耻辱,因此,小张风光的背后压力重重,他能否应付自如呢?

中原大战尘埃落定,老蒋的称霸之路也告一段落,通过北伐和撤蕃两次大规模的混战,老蒋终于奠定了后北洋时代的首席地位,虽然反蒋势力如百足之虫,但作为一个霸主,他已经名实相符。攘外必先安内,完成党内的洗牌后,老蒋要将工作中心转移了,中共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那么中共目前是什么情况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8 09:41:05 +0800 CST  
看到楼主写的这段,我想到了后来的9.18中老蒋的态度。
中原大战之后,张坐拥东北、华北,可以说是唯一能和蒋抗衡的实力派了,东北的工业实力也是全国最强的!
张肯定是老蒋要对付的下一个目标,但是老蒋想通过武力收服张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张再和其他的如桂、冯、阎等联合起来,老蒋又有几分胜算!
日本发动9.18事变,可以说是给老蒋一个削弱张机会,没有了东北根据地的张,就很难再和蒋抗衡了!
可以说日本发动9.18事变在无意中帮了老蒋一个忙,要不然在接下来的蒋、张大战中,老蒋的胜算能有几成?
=============================================================
其实九一八事变中,老蒋并没有下达不抵抗命令,而且说实话这只是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几个青壮派搞的军事冒险,如果小张稍微有点本事,而且能理智判断的话,根本不会到那个地步。说来说去,小张还是太嫩,再大的家当他也没能力守得住。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8 12:37:32 +0800 CST  
我并没有说老蒋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最起码老蒋的态度很暧昧。当事件发生后,或许有借日本人之手削弱张的目的。
在后来的抗战中,老蒋不是一直都这么做的吗,
================================================================
如果抗战中老蒋都是这么做的话,那还怎么会被中共夺掉天下呢?抗战中黄埔军确实比杂牌得到了更多优惠,但是老蒋可也是没少砸上自己的家当啊,很多黄埔学生就是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现在说的好像是老蒋光用杂牌来抗战了。老蒋其实是抗战中的最大受害者,他的精锐部队损失了很多,光一次淞沪会战就砸上了他大部分的主力部队,而中共倒是利用这段时间发展起来了,收编了很多杂牌和伪军,所以最后老蒋为啥抵抗意志没那么强了?原因是他知道自己那么干是纯吃亏,让别人占了大便宜,结果占便宜的那个还说风凉话,把正面战场贬得一文不值。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8 14:00:24 +0800 CST  
1929年东北军与苏联打战,小张不但没有收回中东铁路,还赔了个黑瞎子岛,到了去年中国才好不容易从老毛子嘴里拿回了一半,另一半恐怕收不回来了。小张对老毛子那么有种,怎么对日本连抵抗都不敢啊?为啥小张当时敢单挑老毛子啊,楼主能不能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
我认为小张这个人是有点神经质,他总是会做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而且他喜欢出风头。比如中东路事变,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小张应该都不是苏联的对手,但是我认为可能是小张刚刚易帜,而国民政府又是激烈反苏的,所以小张应该有点表忠心的意思,又想要出风头,因此就不顾一切宣布收回中东路,结果输得一败涂地。而九一八事件则是石原莞尔抓住了小张的弱点,趁着小张在北京看戏,突然发动兵变,占领奉天指挥部,当时小张应该是莫名究竟,因为在郭松龄事件中也见识过了日军实力,因此作出错误判断,导致东三省沦陷。
因此我的看法是小张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很多时候都显得毛躁,判断和决定非常随性,因此,做出些不符合逻辑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8 16:08:23 +0800 CST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09-07-18 17:58:26

请问楼主,政客和政治家有区别嘛?在平常语境里,政治家是褒义词,政客是贬义词。在楼主的语境,政客好像是个中性词,只要吃政治饭的人都是政客,是这个意思吗?还有乱世的政客和和平时期的政客有区别嘛。民主国家的政客和专制集权国家的政客所遵循的政治规则也有所区别吧
==============================================================
政治人物嘛,基本都是一路货,哪有不黑不脏的,所以我不喜欢称政治人物为政治家,统一称为政客,用词也中性一些。其实不管是和平还是乱世,民主还是专制,政治总是政治,当然区别也是有的,总的来说就是媒体曝光度高一点的国家政客需要更加谨慎一些,罪恶比较隐晦,而暗箱政治的国家就比较赤裸裸,也更惹人厌。但总体来说,政治都是少数人的把戏,只不过民主政治看上去是大家的而已,没有硬性约束,有软性约束,而专制有硬性约束罢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18 21:09:38 +0800 CST  

楼主:民非明

字数:3094

发表时间:2009-06-08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02:16:48 +0800 CST

评论数:2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