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前不久,传的沸沸扬扬的一则笑话更让赵匡胤感到痛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为了整顿汴京秩序,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模范城市,赵匡胤安排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率领禁军巡视京师,维护都城治安稳定。

党进相貌魁伟,性情率直,打起仗来很是勇猛,办事态度也十分认真,每次巡视街巷必定亲力亲为,对各种不文明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尤其对市民饲养宠物的行为深恶痛绝。

当时的京师住了很多有权有势、大富大贵之家,这些人家钱多到花不了,没处娱乐消遣就开始养宠物,特别流行豢养鹰、鹞等猛禽以供捕猎驱使之用,而只要遇到这种现象,不管是谁养的,不管养的是鹰还是犬,党进都会疾步上前,一把夺过之后当场放走。

党进这么做倒不是因为他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以保护动物为自己的天职,而是他认为养宠物纯粹就是玩物丧志,每次放生的同时都会顺便骂上一句:“有钱不买肉孝敬你的父母,却用来饲养禽兽,真是岂有此理!”

在这里说点题外话,对党进这种“路见禽兽一声吼”的行为我是比较赞同的,楼主居住的小区到处是饲养宠物狗的人家,这些忠实的宠物爱好者们,每天早晚必定陪着自己的爱犬散步遛弯,也不知道是人遛狗,还是狗遛人,而且人狗之间的言谈举止十分亲昵,夸张者甚至爸爸、儿子、宝贝、乖乖、甜心之类乱叫一通,搞得人和狗像是亲生父母子女一样。

更有甚者,据说有些名贵犬种还需要经常洗澡沐浴,定期美容美发,所用沐浴液、香波、洗发水之类全部都是进口专用,一次洗澡或美发至少破费一张百元大钞,算起来比本人一年的理发总费用还要高,实在是让人羡慕万分,看来当狗也得当名狗,投胎也要入豪门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09 22:07:03 +0800 CST  
【正文】

在人人自由的现代社会,养什么狗,花多少钱,是别人的自由,任何人无权干涉,只是让我十分纳闷的是,每天早晚所见的遛狗人士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女,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陪着自己的父母出来锻炼身体,与此相对应,那些出来跳广场舞的老人们身边基本上也没有子女陪伴,其中奥妙实在让楼主百思不得其解。

话转回来,有一天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京师治安城管大队长党进又率部下巡城,老远便看见一个人手架鹞鹰,潇潇洒洒,招摇过市。

党进见状大为恼火,哪个不识好歹的家伙,居然敢违抗禁令,公然饲养鹰犬,难道不知道我党进“宠物杀手”的威名吗?

等那人走得近来,党进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怒声呵斥,然后准备夺了鹞鹰现场放生。

没想到,对方根本不听他的招呼,转身就走,一边走还一边说了句:“这是开封府的鹰,你要放,先跟我领导打个招呼!”

听到这句话,刚才还气鼓鼓的党进顿时如撒了气的皮球,一下没有了脾气。

他赶紧追上前去,把对方拦了下来,换上一副憨态可掬的笑容说:“既是开封府的鹰,那你可要好好伺候,千万别让其他东西给伤着!”

临走之前,党进还从兜里掏出一把钱递给人家,嘱咐道:“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你去买些肉好好喂养这鹰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09 22:54:29 +0800 CST  
@说不尽的宋朝 2015-04-03 06:48:48
@江南可採莲 6953楼 2015-03-29 18:55:00
那赵光义不算是好人啰?他还算是个好皇帝吗?听到关于他的故事都不像是好人办的事情。
—————————————————
赵光义是一个好皇帝,王立群说宋史讲宋太宗这部分个人感觉不错,期待楼主尽快写能有创新。
-----------------------------
@王晓强强 2015-04-03 12:48:20
王立群老师讲得不错,就是幽默上差了点,毕竟年纪大了,袁腾飞倒是挺能白活,可是我在网上看很多人都在骂他胡说。
-----------------------------
袁老师不敢批评,他如此火爆,必定有他的成功之处,至少他的风格是比较成功的,商业运作也很成功,楼主这样的只能仰望和羡慕嫉妒恨了,嘿嘿。。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0 11:26:01 +0800 CST  
@鹧鸪哨r 7088楼 2015-04-10 20:16:00
@荆芥菜末2015-04-1017:08:52.0

这个是传说中的那个被下药自摸的寡妇吗,,信息都这么准确了,,,某家不去看就对不起了朋友了。。。

—————————————

去吧去吧那是爱情动作片观光团!!
—————————————————
兄弟你这都跑题了吧?从内容来看应该是抗日爱情动作枪战片,还应该叫《边城汉子与寡妇的姑故事》,哈哈~~我也一起去开开眼。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0 21:40:02 +0800 CST  
@非咸非淡 7103楼 2015-04-12 01:44:00
掐架?你没资格,你是小白,跟哥掐啥架?

楼主都没资格。

其实中国现在的抗日神剧认真不是太大问题。基本上,大伙都知道,那是神剧,不是历史。

很有娱乐性,不仅中国人看了有娱乐性,连日本人都觉得好玩。

哥甚至觉得抗日神剧简直就是中日友谊的桥梁嘛。这战争打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各种高科技加神功嘛。

楼主写的大宋神剧,你们会当作历史,这是最可怕的。

呵呵
—————————————————
楼主的本文如果能称之为神剧的话,也说明楼主狗血水平不差,可惜楼主还真没这水平,狗血不出来,除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楼主个判断外,人和事都是史书记载的,没有什么虚构,至于人物评价问题,属于观点问题,不属于史实范围,楼主这篇文恐怕还达不到神剧的水准,还有很大差距。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2 07:54:50 +0800 CST  
@非咸非淡 7105楼 2015-04-12 09:08:00
从历史的标准,这叫历史神剧。

不是历史。

什么是历史?你不懂
—————————————————
愿闻其详。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2 11:28:27 +0800 CST  
【正文】

这下可闹大笑话了,党进说这些话的时候,可不是在偏僻无人的巷子里,而是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大街上,如此精彩的好戏,围观群众绝对少不了。

人民群众向来有传播八卦无聊新闻的嗜好,党进这件轶事很快就被好事者添油加醋,编成段子传播,短短几天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必备谈资,很快传到了赵匡胤的耳朵里。

在赵匡胤看来,这件事情倒没什么可笑之处,反而是让自己感到莫名其妙的担忧。

赵匡胤十分了解党进,他大字不识一个,领兵作战十分勇猛,曾经把同样以勇猛著称的北汉名将杨业追的狼狈不堪(这件光荣事迹我们在前面也讲到过),而性格又粗豪朴实,对自己一向忠心耿耿,不会说拐弯抹角的话,也不会办溜须拍马的事,即便当着自己的面,言谈举止也十分直率粗犷,不加丝毫掩饰做作,深得自己的喜爱和器重,才让他当了“三衙”管军之一的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忠厚朴实、作战勇猛著称的将领,大庭广众之下,竟然对赵光义属下的一个无名小吏,一只禽兽幼鹰如此恭敬有礼,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难道自己那位弟弟的权势真的已经到了与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分庭抗礼的程度了吗?

不,不会的,光义是自己的亲弟弟,自己是他的亲哥哥,即便自己当了皇帝,也从来没有把他当臣子看待,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小自己十二岁的弟弟永远都是自己的弟弟,一个需要自己保护和照顾的兄弟。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2 20:29:03 +0800 CST  
【正文】

自从父母先后离世后,光义、光美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已经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最重要的亲人,光义之所以与赵普针锋相对,势如水火,很可能是看不惯赵普专断擅权的行为,或者认为自己屈居于赵普之下,心中不服气,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还是年轻气盛,所以才要和赵普争个高下啊!

面对两股政治势力的争斗,赵匡胤又一次陷入了艰难的决策。

这两个人,一个是运筹帷幄,深谋远虑的股肱之臣,一个是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弟。曾几何时,他们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三人齐心协力,出谋划策,为大宋王朝呕心沥血,谋划未来。

现在,这两个人却在权力的的诱惑和离间下,成为针锋相对的敌人,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己到底应该支持谁呢?

无论如何,自己都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置两人的关系,否则可能会对当事双方甚至朝廷大局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赵匡胤终于做出了他认为最为明智的选择,不是支持赵普,也不是支持赵光义,当然更不是全部灭掉,而是不动声色,静观其变。

赵匡胤不愧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这个选择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坐山观虎斗”。

既然这两只老虎现阶段只是看对方不顺眼,非要争出个上下高低,并非是要挑战自己这条真龙的权威地位,那就不妨坐下来欣赏观看一番两虎相搏的表演。

当然,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即便胜了的一方,也无力对自己造成任何实质性威胁,何况自己会尽力去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2 21:04:16 +0800 CST  
【正文】

对赵匡胤而言,让这两股政治势力相互遏制,相互抵消,自己居中调节,从中受益,必要的时候搞点小动作,总体掌握局势的均衡,确保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才是维持政局稳定,巩固皇权的最佳策略。

赵匡胤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正是在他这一策略的影响下,宰相府与开封府之间的“两府之争”才得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持续了五六年,双方旗鼓相当,你来我往,结果也没能分出个胜负。

这些年的斗争过程中,虽然赵普处于上风,占据主动,但却始终没有取得对赵光义的压倒性优势,他也明白对方是皇帝的亲弟弟,自己不可能对他本人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最多剪除一下对方的羽翼,打击一下开封府的嚣张气焰,所以维持眼前略占优势的局面对自己而言是最经济的选择。

如果不是另外一个人的出现,这种平衡的局面或许仍不会被打破。

经历了“对普战争”的数次失利后,赵光义也开始进行了深入反省和思考,他总结了很多次失败的教训和少得可怜的成功经验,对双方第一阶段那几次直接对抗的战例进行了分析,然后惊喜地发现自己似乎是找到了打破斗争僵局甚至反败为胜的方法。

长期以来,自己都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削弱赵普的权力,如何在声势上压倒对方,甚至如何挖别人的墙角,告对方的黑状这些细枝末节之上,一直强调跟赵普的直接对抗,但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为什么赵普能在自己和其他人的不断攻击之下,依然不动不摇,屹立不倒。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2 21:42:27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4-07-13 13:39:52
【更新】第二十八章 剑指幽州 (上)
柴荣不但领悟了佛教的真谛,他也领悟了这个时代和世界的生存法则,在自己所处的这个乱世,想要生存下去,靠佛教的阿弥陀佛,诵经修行,靠孔圣人的仁义道德,之乎者也都是万万不能的,这些东西连饭都不能当,想要结束这个乱世,将太平盛世带回人间,必须要靠战争和武力。
虽然柴荣爱民如子,虽然他不愿意擅动干戈,但是他非常清楚,要结束暴力,就必须要使用暴力,要换来和平,......
-----------------------------
@白五爷玉堂 2015-04-11 16:20:19
虽然柴荣这项决策非常英明,但是想到之后的结局,不禁想起“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慨来
-----------------------------
历史上有多少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例子啊!特别是在乱世,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总是会出现一些杰出人物,让世人看到统一的希望,可命运只给了他们机会,却没有给他们长寿,如果他们能够多活哪怕十年,历史就将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真正的幸运儿只有一个,但历史会记住所有做出贡献的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3 12:35:29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4-05-28 19:24:08
第一章 英雄诞生
传奇,从一声啼哭开始。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七月,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静谧的夜空,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出生在洛阳夹马营的一处宅院。
这家喜得贵子的男主人名字叫赵弘殷,而那名刚刚经历分娩痛苦的妻子和母亲姓杜。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生育过两个男孩,这名新生儿是夫妻俩的第三个儿子,作为孩子的父亲,赵弘殷给自己这个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赵匡胤。
匡,匡扶社稷,胤,子孙......
-----------------------------
@你那是什么表情 2015-04-10 15:46:57
太祖,宣祖仲子也
-----------------------------
多谢兄台指出错误!楼主一开始态度不够认真,有很多幼稚甚至常识性的错误,现在想起来是在令人汗颜,还好有很多朋友帮忙纠正,楼主已经在底稿上作了修改,也让楼主反省了自己的不足,后面的内容大部分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考证,一般不会再有这类低级错误了,当然也难免百密一疏,错误之处还望兄台不吝指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3 20:20:54 +0800 CST  
@荆芥菜末 2015-04-11 08:41:19
@低首神龙狄飞惊 7090楼 2015-04-10 21:40:00
兄弟 你这都跑题了吧?从内容来看应该是抗日爱情动作枪战片,还应该叫《边城汉子与寡妇的姑故事》,哈哈~~我也一起去开开眼。
—————————————————
已阅,有亮点,无撸点。
-----------------------------
经楼主亲自鉴定发现,此片系老片,楼主若干年前就看过,不知道为神马到现在才火爆起来?只是楼主当初在电视上看的,可能播放的是阉割版,没有寡妇自摸这段,不知道是哪位大神最早发掘出来的亮点,饰演寡妇的这位演员表演也是蛮投入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4 13:59:24 +0800 CST  
【正文】

不错,赵普确实是心狠手辣,权谋老道,位高权重,党羽众多,但这些都不是让他屹立不倒的决定性因素,真正能够决定他生死去留的只有一个人而已,那就是自己的皇兄赵匡胤。

不论赵普贪污受贿也好,结党营私也罢,哪怕他把国库搬到自己家里,把宰相府变成他的一言堂,只要赵匡胤能够忍受而不动他,就是天王老子也没办法,而据赵光义所知,自己的皇兄虽然是一个对臣下宽厚仁慈的君主,对开国功臣更是优容有加,却绝不是一个没有底线的“老好人”,他的底线就是自己的皇权。

赵光义相信,不论是谁,只要敢于威胁那至高无上的皇权,敢于挑战那不能碰触的底线,就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包括赵普,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而这正是反败为胜的关键所在。

记得上中学时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根粗壮有力的铁棍想要打开一扇上了铁锁的,无论它如何用力地敲、打、顶、撞、击,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门上的铁锁仍然坚固如初,纹丝未动,反而把铁棍自己给折腾的疲惫不堪。

这个时候,一把钥匙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它把自己小巧的身躯往锁孔里一塞,一转,大门应声而开。

这个故事的寓意十分明显,那就是要想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光靠用蛮力、勇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找到最正确、最合适的方法。

对赵光义来讲,赵普就是那扇坚固的铁锁,赵匡胤就是那把正确的钥匙。

恭喜你赵光义同学,在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尝试和失败之后,你终于找到了那把正确的钥匙,从这一刻开始起,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你倾斜,胜利的大门即将向你敞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4 18:59:17 +0800 CST  
【正文】

找到钥匙的赵光义并没有欣喜若狂,政治斗争的经验让他比以往更加沉稳老练,他深知自己虽然找到了这把正确的钥匙,可钥匙却绝不会乖乖听自己的话,主动去打开那把坚固的铁锁,他们搭档配合多年,亲密无间,牢不可破,自己行动起来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只有让钥匙自己心甘情愿,主动去打开铁锁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需要极高的谋略水平和精妙的斗争技巧,指望自己手底下那些阿猫阿狗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这些门客最多也就是在自己和别人对殴时充当一下现场观众,给自己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他们这一堆臭皮匠加上自己这个“司马懿”,才勉强能和赵普这个“诸葛亮”打个平手,甚至还要略处下风,要想实现彻底扳倒对方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加入自己的阵营。

这个重量级人物未必需要在官位和权势上与赵普相当(这也很不现实),但要在资历、才干、权谋上能够与赵普抗衡,为皇帝所信任,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更重要的是要跟赵普有矛盾过节或者利益冲突,关键时刻敢于冲上去冒险一搏。

按照赵光义心目中这个标准条件,想在当时朝廷中找到这样一个人物可真是难于登天,这些年来与赵普有过节的人不是被收拾掉,就是转入地下工作,即便个别人心有怨恨,有心杀贼,也没有那份胆量和实力出来和赵普对着干。

但上天实在待赵光义不薄,他终究还是找到了那个重量级的盟友,那个打破平衡的关键人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4 19:32:44 +0800 CST  
【正文】第八十章 倒普联盟

在北宋前期的历史上,卢多逊是一个并不引人瞩目的人物,对那些喜欢看演义听评书,欣赏电影电视剧来汲取历史知识,不看正式历史资料的票友们来说更是如此。

这也难怪,因为这段时期的政治舞台基本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和赵普的“三角戏”,别人很难捞得着登场表演的机会,即便上台露个脸大多也是充当无足轻重,只有三两句台词的配角龙套,甚至是只露个名字的群众演员,但这位卢多逊却是一个例外。

客观地说,卢多逊在北宋初期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太祖晚期、太宗前期的十多年间,他对政治时局的影响甚至比赵普还要更重要,这实在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风云人物。

废话少说,现在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低调的风云人物吧,他已经等待很长时间了。

赵匡胤在登基之后留用了很多后周的文武大臣,但这些人基本上是他收买人心的对象,实质上并没有受到重用,前面讲过的范质、王簿、魏仁浦三位宰相,枢密使吴廷祚等“后周遗老们”,基本上属于“身在其位,难谋其政”的傀儡,即便是那位深受皇帝赏识的窦仪,在赵匡胤手下直到老死也还是一个翰林学士,跟他在后周时期担任的最高职务一般无二。

终其一生,对不属于自己嫡系亲信的后周官员,赵匡胤真正予以信任并加以重用的只有一文一武两个人而已,武的一个人叫曹彬,文的一个人就是卢多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4 19:50:58 +0800 CST  

@壹加一等于三 2015-04-07 11:34:05
各位知识渊博,令小弟配服万分!不知高宗的所作所为,跟清朝的慈禧老佛爷有何区别?
-----------------------------
@bjpbjpbjpc 2015-04-07 11:51:24
一个是古代,一个是近代,前一个时代的事是不能用后一个时代的标准来评论的,否则就要闹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
九妹和老佛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奇葩,俩人要是凑做一对夫妻,不知道能干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宋朝吧里的斯岛上龙这样一段话:

他们都号称王朝的中兴之主,却因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遗臭万年。

一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另一位则“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他们都是长跑健儿,都曾“天子弃国门,君王万里遁”。只不过一个是被八国联军逼得西狩长安,另一个则被完颜兀术追得南渡大海;

他们都擅长奢靡消费,都对国家造成几乎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一位挪用北洋水师经费修颐和园为自己祝寿结果被明治维新的小日本差点打进北京城,另一位绍兴合议后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结果差点被立马吴山的完颜亮杀到了临安城。

当然他们最大的相同点也可以说是最大不同点在于他们的性格与性别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

一位虽为女儿身,但却有着纯爷们的心;最能体现她爷们本质的不是她曾有让左公收复新疆的壮举,更不是她向天下万国宣战的诏书,而是光绪皇帝每天向她请安时必须亲切称呼她一句“皇阿玛”;

另一位虽为七尺男儿,却长着娘们的心。最能体现他姑娘本质的不是他给大金皇帝上的那篇媲美认天照大神做祖宗的康德大帝给日本人看的《国本奠定诏书》,而是完颜亮南侵之际以五十岁高龄被大金使者当着群臣的面当场训哭的光辉事迹。

以下省略数百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5 10:50:42 +0800 CST  
@bjpbjpbjpc 7140楼 2015-04-15 15:24:00

@壹加一等于三 2015-04-07 11:34:05
各位知识渊博,令小弟配服万分!不知高宗的所作所为,跟清朝的慈禧老佛爷有何区别?
-----------------------------
@bjpbjpbjpc 2015-04-07 11:51:24
一个是古代,一个是近代,前一个时代的事是不能用后一个时代的标准来评论的,否则就要闹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
哈哈,字母兄还真是认真,就是调侃着玩儿的,宋高宗在当时人看来也是卑躬屈膝了,俩人的共同点就是整起自己人带劲,对外就胆小为切懦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6 10:56:03 +0800 CST  
【正文】

卢多逊,后唐应顺元年(亦为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出生,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他能够受到赵匡胤的重用,绝非偶然。

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卢多逊具备两项别人所不具备的优秀素质。

第一项是文学才华。

卢多逊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担任过县令这个级别的官员,虽然都属于基层干部,级别不高,却由此奠定了卢家书香门第的基础,而他的父亲卢亿则更进一步,在后唐时期考中了明经科(当时科举考试的一种,区别于进士科,大致可理解为大学专科学历),参加工作之后仍不忘学习,继续奋斗,又考中了进士科(相当于大学本科学历),算得上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榜样。

老爹爱学习,成绩好,儿子自然差不了,在父亲的影响下,卢多逊自幼就热爱读书,加上天生记忆力极强,反应极快,博涉经史,过目不忘,逐渐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后周显德初年,卢多逊承载着父亲的期望参加了当时的进士考试,结果一举中第,成了后周一名专门从事文书工作的公务员,这一年他只有二十岁。

在政治生涯的初期,卢多逊的工作生活都是波澜不惊的,即便出现了“赵宋代周”类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对他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人物也没产生什么影响,他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了八年时光。

在这八年里,卢多逊始终从事自己最为擅长的文字工作,这大大锻炼了他原本就极为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公文写作能力,使得他的水平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逐渐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获得了最高领导的赏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6 20:45:38 +0800 CST  
【正文】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卢多逊得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职务:知制诰。

为了准确说明这个职务的职责内容,我们有必要简单普及一下北宋时期的官制知识,因为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需要经常性与五花八门甚至乱七八糟的各种官职名称打交道。

在有关宋代的各类史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很特殊的称谓,比如“宰执”、“侍从”、“馆阁”、“台谏”、“两制”等等,跟平常所见的宰相、尚书、侍郎等称呼截然不同,因为这些称谓并不是某一特定职务的名称,而是一组相近或相似职务的统称或合称。

详细来说,“宰执”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一般包括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等两府大臣;“台谏”是台官和谏官的合称,具体包括了御史中丞、侍御史知杂事、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御史台官员和知谏院、谏议大夫、正言、司谏等言事官;“两制”则是内制官和外制官的合称。

这里所谓的“制”是指诰、诏、敕、令、策等各种形式的公文,其中由皇帝直接授意下发的诏令称“内制”,由中书门下(政府)撰拟下发的敕令等公文称“外制”。

按照一般规定,内制由翰林学士起草,故翰林学士称“内制官”,外制由中书舍人起草,故中书舍人称“外制官”,“两制”之称即来源于此。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6 21:15:57 +0800 CST  
【正文】

也就是说,即使你的职务就是中书舍人,如果没有另加“知制诰”的头衔,就没有起草“两制”的权力,而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只要加上“知制诰”的头衔,就可以受命草制。

按照这一规定,卢多逊同志虽然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之职,却拥有知制诰之衔,就是实际上的“两制官”。

这样看来,“知制诰”大概相当于中央政府专门负责起草公文的高级秘书,这项工作干起来比较单调枯燥,每天与各种格式死板的公文打交道,却很适合卢多逊这种“才子型”的官员,他的文学才华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也进一步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两年之后的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卢多逊的努力得到了汇报,他接受了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临时差遣职务——知贡举。

虽是“临时差遣”,可这绝对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务,因为所谓的“知贡举”,就是科学考试的主考官。

自从古代有了科举考试,全国各地无数到京城参加礼部考试,想要登科中榜的举子们无不眼巴巴地指望着得到主考官的青睐,无数个日夜的寒窗苦读,挑灯夜战,一举中第还是名落孙山,决定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主考官的手中。

按照惯例,有幸考中的进士要对主考官心存感激,即便主考官没照顾你也要装出很感激的一副样子,尊称当科主考官为“恩门、师门”,自称“门生”,我们常说的“门生故吏”就是这么来的。

对那些不幸落榜的举子,也只能怪自己实力不济,技不如人,或者嫉妒别人有关系走后门,但怪谁也怪不到主考官头上,真可算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4-16 22:23:58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