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水浒——揭秘水浒传(每日更新,原创连载)

第四十八章: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上)

今天来说一下我个人总结的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之间的差别。

先来说说王伦的死。

可能仍然有的朋友,会固执的认为,王伦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不想收留晁盖等人,他太心胸狭窄了。如果他收留了晁盖等人,那晁盖等人或许就不会抢他的梁山了,而是会跟着王伦好好干,一起兴旺梁

山。所以,王伦很蠢。王伦被干掉完全是因为他不能容人,太过小气,他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应该收留晁盖。

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不能说这个看法不对,但是你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那我还是只能说出那句话:你太善良了,你绝对是一个感性思考者。

先不说晁盖吴用到底会不会心甘情愿跟着王伦好好干——既然有的朋友仍旧把王伦的死怪罪到王伦的不能容人心胸狭窄上的话,那我们就先假设:晁盖与吴用,确实有可能会心甘情愿跟着王伦好好干。

在这种假设下,如果王伦收留晁盖吴用的话,那么会有以下两个可能:

1:晁盖吴用对王伦感激涕零,忠心耿耿——那么,王伦不会死。

2:晁盖吴用仍旧狼子野心,不肯做小的,要当老大,杀死王伦——那么,王伦会死。

两种可能,各占一半。王伦可能会死,可能不会死。王伦死亡的可能性,高达50%。

如果王伦不收留晁盖呢?只有一种可能:晁盖走了,王伦不会死。王伦死亡的可能性,连0.0000001%都没有。

你看,收留晁盖,王伦可能会死,也可能不会死。不收留晁盖,王伦则肯定不会死。

可能不会死,跟肯定不会死,选哪个?不用多说了吧!

自古商场如战场,商场,战场,职场甚至情场,都是一个理性的,以利益搭建起来的平台。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混的好,大家就一定要遵从理性思考,讲利益不讲人情这一项规矩,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

要遵守这个残酷的自然法则。

如果你硬要感情用事,当一个感性思考者的话,我不能说你做的不对,但我可以断定,那样的你,绝对会吃理性思考者的亏。

太讲道德的人,总会吃不讲道德的人的亏。现实生活中,太重视朋友的人,也总会被朋友坑害的亏。

比如上面说的,晁盖吴用有没有可能真的对王伦感激涕零忠心耿耿呢?确实也有这个可能。但有这个可能归有这个可能,你千万不能去赌这个可能!

收不收留晁盖,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分别是这样想的:

感性思考者:虽然晁盖有一半的几率害我,但晁盖也还有一半的几率对我忠心耿耿啊!如果晁盖真的只是想在我手下打工呢?那我不收留他,岂不就是看着他被官兵打死?那岂不是冤枉了好人,害了他



如果他真的对我忠心耿耿的话,我还不收留他,导致他被官兵打死,那我良心过意不去,会内疚。我要收留他!——你看,感情用事,不想冤枉好人的话,结果就是可能会被杀死。这是感性思考者。

理性思考者:虽然晁盖很有可能没想害我,只是想跟着我好好干而已。但不管那么多了,不管晁盖是不是好人,不管他到底怎么想的,二话不说把他赶走!这样虽然过不去良心,但我本人百分之百是安

全——理性用事的结果,就是一定不会死,继续快乐逍遥,资产也不会被抢走。

当然了,如果晁盖死后,大家发现他真的只是想在我手下好好干,没想害我。那‘我’肯定是会内疚了,不过却不会后悔。假设时间倒流再来一次,理性思考者还是会选择把他赶走。

因为明明有百分之百活命的机会,为什么要去选择百分之五十呢?太不理性。

古人说,宁枉勿纵,宁杀错,不放过。这些其实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极端的理性思考,其实就是尽量的将感情,道德,良心等精神层面的项目,尽量的排除在外。而将利益,以及对于自身的考虑,尽

量的排在前几位。

请注意:我所举的这两种思考方式,并没有谁对谁错,谁聪明谁笨,谁高谁低,谁好谁坏之分,只是价值观不同,取舍不同而已。

当然了,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理性思考者’,不被感情所累。因为将理性思考做到极限的人,就没有感性了,也就等于没有任何感情了(友情亲情爱情),变成机器人了。所有的事情,都要理性思

考。这样的人,虽然都会成就大事,但在感性思考者居多的世界上,这样的人往往会被说成是没有良心的禽兽,又或者被骂冷酷无情,不是人之类的。

如刘邦,带着儿子逃命时,敌人在后面玩命的追,刘邦跟儿子两个人的重量压在车子上,车子越跑越慢,马上敌人就要杀上来了,怎么办?二话不说,刘邦一脚把儿子踢下去,自己跑!

你看,这就是标准的理性思考者。因为一旦因为车子慢被敌人活捉了,那刘邦跟他的儿子都会被杀死,死两个。而抛下自己儿子不管,则儿子死,刘邦没事,算下来才死一个,赚了。

很多人会骂刘邦残忍,不是东西,但从理论上来说,死一个绝对比大家都死要好多了。当然,从实际上来说,血浓于水,亲情大于天,没做到绝对理性的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会宁愿被自己儿子的

重量拖累,父子一起被敌人所杀,也不愿意丢下儿子,自己逃命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06 22:44:59 +0800 CST  


第四十九章: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下)

项羽则是感性思考者,相对刘邦而言,总是有点软心肠。结果呢?战败了。

楚汉相争,刘邦胜了,项羽败了,很正常。大家千万不要替项羽惋惜,更不要做一些类似于:如果项羽当年怎么怎么样,他就能击败刘邦,一统天下之类的假设。

因为按照自然法则来说,项羽必须要输给刘邦。因为在争夺天下这一事件上,感性思考者必定会输给理性思考者,这是规律也是事实。不管时间倒流多少次,项羽仍然会输给刘邦。

理性思考者击败了感性思考者,这是正常的,正确的,符合历史规律的。因为历史是无情的,历史是绝对的理性思考者。在血淋淋的历史面前,你如果硬要感情用事,那历史就只能把你给淘汰掉。

所以,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都是很果断,很决断的人,这是一个规律。纵观历代开国皇帝,你很少能找出一个优柔寡断,感情丰富,性格柔软的来。

当然,我并不是说感性思考不好,只是说在争夺天下这一事件中,感性思考者显然不合时宜。就像咖啡跟茶没有谁高贵谁庸俗之分,但如果你硬要在咖啡馆里买茶,在茶叶市场里买咖啡豆,那结果就只

会是你被人给赶出来。

在民间,大部分的老百姓心中,对项羽与刘邦的印象则刚好与上面说的相反!在大部分的老百姓眼中,失败者项羽,是大英雄,大豪杰!死的光荣!成功者刘邦则成了大无赖,项羽死的光荣,刘邦赢得

龌龊。就连李清照都说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看,项羽活着是人杰,死了也是英雄。项羽英雄,刘邦无赖的看法深入人心,大家都很崇拜项羽。

就连史记作者司马迁,都对项羽崇拜不已。史记中只有皇帝的传记才能称为本纪,项羽不是皇帝,但却被司马迁列为本纪中的一份子,对他赞誉有加。

在历史上,理性思考者击败了感性思考者,但到了民间,竟是感性思考者击败了理性思考者!为什么结果会截然相反呢?因为民间的平民百姓们,毕竟还是感性思考者居多。你要是做了很卑鄙的,很毒

辣的,很没良心的事情,就算从理性上来讲是正确的,大家还是会去用感性的眼光看你,觉得你这个人的人品很差,很不是东西。

又所以,历朝历代的的开国皇帝都会被人骂,不管他做了多少丰功伟绩,多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他都会被人骂。这也是个规律。其实,开国皇帝对整个国家,尤其是对处于乱世中的百姓来说,绝对

是救星。

乱世之中,一将功成万骨枯,能在各路诸侯之中杀出来一统天下的,当上开国皇帝的,都是理性思考者。因为历史是理性的,如果不做一个理性思考者的话,他们就会被历史淘汰。皇帝的位子也会有一

个更加理性的理性思考者来接替。

他们是绝对的理性思考者,为了成功,可以放弃一切。

宋襄公在敌人渡河的时候,一打敌人,敌人就必死无疑。但宋襄公觉得这样偷袭对手,显得太卑鄙,就没打敌人,而是选择等敌人站稳脚跟之后,再堂堂正正的决战。

你看,多么的感性。

可宋襄公感性,敌人可不感性,敌人一站稳了脚跟,二话不说,发动猛攻!轻松的就把宋襄公的部队给打灭了。

宋襄公还说: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什么意思呢?

古代军队打仗的时候,有的时候成年男人不够用,部队人数很少。那怎么办呢?就征用一些小孩(其实也不小,也要十几岁,只不过没成年罢了。)跟老人上战场,凑人数。黄口就是小孩,二毛就是老

人。(曹铜爵注:因为老人头发上不但有黑色头发,也有白色头发,所以叫二毛,两种颜色的毛发。)

宋襄公很感性,很仁义,打起仗来,不杀对方军队里的小孩与老人。

但还是那句话,他仁义,他的对手不仁义。他不杀小孩老人,他的对手则狠狠地杀!久而久之这样下去,对方国家的人口基数不会变,而宋襄公国家里的人口则会慢慢的减少,宋国迟早会衰败。

你看,感性思考者如果去打仗,一定会被理性思考者给狠揍一顿。现实生活中,感性思考者也往往会被理性思考者给占便宜,给算计。

但理性思考者们也不是全能的,他们可能会在战场职场商场情场上大获全胜。但他们却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呢?

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

1:理性思考者不论地位高低贵贱,一般都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一个规律。

2:理性思考者,基本上利益为先,但正常的人类都是有感情的,谁愿意跟一个满口利益,不讲感情的人做真正的朋友呢?跟他在一起玩,还要时刻提防着被他算计,多累啊!所以理性思考者交不到朋友

,就算可以交到,那也一定不是真心朋友,而是以利益来维持的狐朋狗友。

在这个世界上,还是以感性思考者居多,有的人甚至感情用事到为了救朋友,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所以古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屠狗辈不太喜欢算计朋友,比较喜

欢感情用事,将道德,良心,名声等排在首位,利益的位置,略微往后一点是感性思考者,很仗义。读书人们则都比较精于算计,依靠科举走上仕途之后,早已经将良心,道德,举头三尺有神明之类的

东西放在后位,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出卖同窗同道也很正常,是理性思考者,容易负心。

所以,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如此翻译:仗义的人啊,都是感性思考者,负心的人啊,都是理性思考者。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06 22:45:45 +0800 CST  
上面发的时候没仔细看,行与行之间排得不整齐,下面重发一下这两章。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06 22:47:21 +0800 CST  
第四十八章: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上)

今天来说一下我个人总结的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之间的差别。

先来说说王伦的死。

可能仍然有的朋友,会固执的认为,王伦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不想收留晁盖等人,他太心胸狭窄了。如果他收留了晁盖等人,那晁盖等人或许就不会抢他的梁山了,而是会跟着王伦好好干,一起兴旺梁山。所以,王伦很蠢。王伦被干掉完全是因为他不能容人,太过小气,他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应该收留晁盖。

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不能说这个看法不对,但是你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那我还是只能说出那句话:你太善良了,你绝对是一个感性思考者。

先不说晁盖吴用到底会不会心甘情愿跟着王伦好好干——既然有的朋友仍旧把王伦的死怪罪到王伦的不能容人心胸狭窄上的话,那我们就先假设:晁盖与吴用,确实有可能会心甘情愿跟着王伦好好干。在这种假设下,如果王伦收留晁盖吴用的话,那么会有以下两个可能:

1:晁盖吴用对王伦感激涕零,忠心耿耿——那么,王伦不会死。

2:晁盖吴用仍旧狼子野心,不肯做小的,要当老大,杀死王伦——那么,王伦会死。

两种可能,各占一半。王伦可能会死,可能不会死。王伦死亡的可能性,高达50%。

如果王伦不收留晁盖呢?只有一种可能:晁盖走了,王伦不会死。王伦死亡的可能性,连0.0000001%都没有。

你看,收留晁盖,王伦可能会死,也可能不会死。不收留晁盖,王伦则肯定不会死。

可能不会死,跟肯定不会死,选哪个?不用多说了吧!

自古商场如战场,商场,战场,职场甚至情场,都是一个理性的,以利益搭建起来的平台。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混的好,大家就一定要遵从理性思考,讲利益不讲人情这一项规矩,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遵守这个残酷的自然法则。

如果你硬要感情用事,当一个感性思考者的话,我不能说你做的不对,但我可以断定,那样的你,绝对会吃理性思考者的亏。

太讲道德的人,总会吃不讲道德的人的亏。现实生活中,太重视朋友的人,也总会被朋友坑害的亏。

比如上面说的,晁盖吴用有没有可能真的对王伦感激涕零忠心耿耿呢?确实也有这个可能。但有这个可能归有这个可能,你千万不能去赌这个可能!

收不收留晁盖,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分别是这样想的:

感性思考者:虽然晁盖有一半的几率害我,但晁盖也还有一半的几率对我忠心耿耿啊!如果晁盖真的只是想在我手下打工呢?那我不收留他,岂不就是看着他被官兵打死?那岂不是冤枉了好人,害了他?

如果他真的对我忠心耿耿的话,我还不收留他,导致他被官兵打死,那我良心过意不去,会内疚。我要收留他!——你看,感情用事,不想冤枉好人的话,结果就是可能会被杀死。这是感性思考者。

理性思考者:虽然晁盖很有可能没想害我,只是想跟着我好好干而已。但不管那么多了,不管晁盖是不是好人,不管他到底怎么想的,二话不说把他赶走!这样虽然过不去良心,但我本人百分之百是安全——理性用事的结果,就是一定不会死,继续快乐逍遥,资产也不会被抢走。

当然了,如果晁盖死后,大家发现他真的只是想在我手下好好干,没想害我。那‘我’肯定是会内疚了,不过却不会后悔。假设时间倒流再来一次,理性思考者还是会选择把他赶走。

因为明明有百分之百活命的机会,为什么要去选择百分之五十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太不理性。

古人说,宁枉勿纵,宁杀错,不放过。这些其实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极端的理性思考,其实就是尽量的将感情,道德,良心等精神层面的项目,尽量的排除在外。而将利益,以及对于自身的考虑,尽量的排在前几位。

请注意:我所举的这两种思考方式,并没有谁对谁错,谁聪明谁笨,谁高谁低,谁好谁坏之分,只是价值观不同,取舍不同而已。

当然了,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理性思考者’,不被感情所累。因为将理性思考做到极限的人,就没有感性了,也就等于没有任何感情了(友情亲情爱情),变成机器人了。所有的事情,都要理性思考。这样的人,虽然都会成就大事,但在感性思考者居多的世界上,这样的人往往会被说成是没有良心的禽兽,又或者被骂冷酷无情,不是人之类的。

如刘邦,带着儿子逃命时,敌人在后面玩命的追,刘邦跟儿子两个人的重量压在车子上,车子越跑越慢,马上敌人就要杀上来了,怎么办?二话不说,刘邦一脚把儿子踢下去,自己跑!

你看,这就是标准的理性思考者。因为一旦因为车子慢被敌人活捉了,那刘邦跟他的儿子都会被杀死,死两个。而抛下自己儿子不管,则儿子死,刘邦没事,算下来才死一个,赚了。

很多人会骂刘邦残忍,不是东西,但从理论上来说,死一个绝对比大家都死要好多了。当然,从实际上来说,血浓于水,亲情大于天,没做到绝对理性的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会宁愿被自己儿子的重量拖累,父子一起被敌人所杀,也不愿意丢下儿子,自己逃命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06 22:48:44 +0800 CST  
第四十九章:感性思考者与理性思考者(下)

项羽则是感性思考者,相对刘邦而言,总是有点软心肠。结果呢?战败了。

楚汉相争,刘邦胜了,项羽败了,很正常。大家千万不要替项羽惋惜,更不要做一些类似于:如果项羽当年怎么怎么样,他就能击败刘邦,一统天下之类的假设。

因为按照自然法则来说,项羽必须要输给刘邦。因为在争夺天下这一事件上,感性思考者必定会输给理性思考者,这是规律也是事实。不管时间倒流多少次,项羽仍然会输给刘邦。

理性思考者击败了感性思考者,这是正常的,正确的,符合历史规律的。因为历史是无情的,历史是绝对的理性思考者。在血淋淋的历史面前,你如果硬要感情用事,那历史就只能把你给淘汰掉。

所以,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都是很果断,很决断的人,这是一个规律。纵观历代开国皇帝,你很少能找出一个优柔寡断,感情丰富,性格柔软的来。

当然,我并不是说感性思考不好,只是说在争夺天下这一事件中,感性思考者显然不合时宜。就像咖啡跟茶没有谁高贵谁庸俗之分,但如果你硬要在咖啡馆里买茶,在茶叶市场里买咖啡豆,那结果就只会是你被人给赶出来。

在民间,大部分的老百姓心中,对项羽与刘邦的印象则刚好与上面说的相反!在大部分的老百姓眼中,失败者项羽,是大英雄,大豪杰!死的光荣!成功者刘邦则成了大无赖,项羽死的光荣,刘邦赢得龌龊。就连李清照都说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看,项羽活着是人杰,死了也是英雄。项羽英雄,刘邦无赖的看法深入人心,大家都很崇拜项羽。

就连史记作者司马迁,都对项羽崇拜不已。史记中只有皇帝的传记才能称为本纪,项羽不是皇帝,但却被司马迁列为本纪中的一份子,对他赞誉有加。

在历史上,理性思考者击败了感性思考者,但到了民间,竟是感性思考者击败了理性思考者!为什么结果会截然相反呢?因为民间的平民百姓们,毕竟还是感性思考者居多。你要是做了很卑鄙的,很毒辣的,很没良心的事情,就算从理性上来讲是正确的,大家还是会去用感性的眼光看你,觉得你这个人的人品很差,很不是东西。

又所以,历朝历代的的开国皇帝都会被人骂,不管他做了多少丰功伟绩,多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他都会被人骂。这也是个规律。其实,开国皇帝对整个国家,尤其是对处于乱世中的百姓来说,绝对是救星。

乱世之中,一将功成万骨枯,能在各路诸侯之中杀出来一统天下的,当上开国皇帝的,都是理性思考者。因为历史是理性的,如果不做一个理性思考者的话,他们就会被历史淘汰。皇帝的位子也会有一个更加理性的理性思考者来接替。

他们是绝对的理性思考者,为了成功,可以放弃一切。

宋襄公在敌人渡河的时候,一打敌人,敌人就必死无疑。但宋襄公觉得这样偷袭对手,显得太卑鄙,就没打敌人,而是选择等敌人站稳脚跟之后,再堂堂正正的决战。

你看,多么的感性。

可宋襄公感性,敌人可不感性,敌人一站稳了脚跟,二话不说,发动猛攻!轻松的就把宋襄公的部队给打灭了。

宋襄公还说: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什么意思呢?

古代军队打仗的时候,有的时候成年男人不够用,部队人数很少。那怎么办呢?就征用一些小孩(其实也不小,也有十几岁了,只不过没成年罢了。)跟老人上战场,凑人数。黄口就是小孩,二毛就是老人。(曹铜爵注:因为老人头发上不但有黑色头发,还有白色头发,所以叫二毛,两种颜色的毛发。)

宋襄公很感性,很仁义,打起仗来,不杀对方军队里的小孩与老人。

但我还是那句话,他仁义,他的对手不仁义。他不杀小孩老人,他的对手则狠狠地杀!久而久之这样下去,对方国家的人口基数不会变,而宋襄公国家里的人口则会慢慢的减少,宋国迟早会衰败。

你看,感性思考者如果去打仗,一定会被理性思考者给狠揍一顿。现实生活中,感性思考者也往往会被理性思考者给占便宜,给算计。

但理性思考者们也不是全能的,他们可能会在战场职场商场情场上大获全胜。但他们却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呢?

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

1:理性思考者不论地位高低贵贱,一般都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一个规律。

2:理性思考者,基本上利益为先,但正常的人类都是有感情的,谁愿意跟一个满口利益,不讲感情的人做真正的朋友呢?跟他在一起玩,还要时刻提防着被他算计,多累啊!所以理性思考者交不到朋友,就算可以交到,那也一定不是真心朋友,而是以利益来维持的狐朋狗友。

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感性思考者居多,有的人甚至感情用事到为了救朋友,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所以古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屠狗辈不太喜欢算计朋友,比较喜欢感情用事,将道德,良心,名声等排在首位,利益的位置,略微往后一点是感性思考者,很仗义。读书人们则都比较精于算计,依靠科举走上仕途之后,早已经将良心,道德,举头三尺有神明之类的东西放在后位,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出卖同窗同道也很正常,是理性思考者,容易负心。

所以,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如此翻译:仗义的人啊,都是感性思考者,负心的人啊,都是理性思考者。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06 22:51:11 +0800 CST  
希望朋友们多多回复支持,祝大家今晚好梦*^__^*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06 22:54:22 +0800 CST  
大家只要多多回复,我就加速更新。甚至只要回复量上去了,每天双更都行!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15 09:55:00 +0800 CST  
翻页,更新来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15 09:56:32 +0800 CST  
翻页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15 10:00:21 +0800 CST  
第五十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员工最容易升值。

晁盖上梁山,王伦收留了他,最后王伦死了,晁盖当了梁山的老大。

于是就有人说:晁盖和吴用最初投奔梁山的时候,就是奔着当老大,杀王伦来的。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上一章说道,朱仝因为太讲义气,放跑了晁盖,临跑之前,朱仝对晁盖说道:【你不可投别出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

晁盖逃跑了,官府继续捉拿晁盖,便差何涛领着五百兵马,前来捉拿晁盖。结果,被晁盖杀得人仰马翻。

乍一看,晁盖英雄盖世,杀敌无数,似乎处于优势。但实际上,晁盖等人已经快要完蛋了。

晁盖的生辰纲是跟七星分了,他的家丁,奴隶,庄客之类,是没分到一分钱的。那晁盖连夜逃窜,庄子上愿意跟着晁盖去玩命的人又有多少呢?原文说的明白,是【十数人】。

零零星星的十几个人,就算加上三阮村子里愿意跟三阮玩命的村民,前前后后也不可能超过三十几人。咱们就算他50人吧,这就是晁盖的所有实力了,弱的不行。

反过来看官府,一下就派出五百人马来捉晁盖!足足是晁盖的十倍之多!

这一次,算晁盖有本事,把大于自己十倍的敌人都给干掉了。那下次呢?下下次呢?晁盖就带着这五十个亡命徒跟官府抗一辈子?

显然不可能,如果晁盖不找个比他们更牛的势力罩着他们的话,他们早晚会被官府派来的人给抓住。

晁盖此时面临的,是最直接,最低层的生存问题。

升官,发财,占领某些产业(如梁山),这些都很吸引人,大家也都很想得到这些。但是,得到这些的前提是:你要活着!

因为人一死,就什么也没了。

宣和年间,盗贼四起,各自占山为王,在诸多的强盗之中,王伦的梁山泊不算是最强的,也不算是最弱的,只是很普通的一个山头而已。晁盖为什么不去投别的山头,非要来投梁山泊呢?因为梁山泊是离着晁盖等人最近的!最能解决他们最急迫的生存问题!所以不仅仅是吴用,就连政府官员朱仝,也说道:【你不可投别出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这个,是他们为什么投梁山泊的原因。

晁盖已经被逼上了绝境,此时的他,最需要解决的,是最底层的生存问题。因此,他对投靠王伦这一事,就不会有任何的,略微高级的想法,如:我要在梁山当个重要的大将,或是我要当老大,我要杀王伦等等。

这些想法,是升值问题。只可能在以后晁盖站稳了脚,不用为生存问题发愁的时候,才会考虑的问题。

投靠王伦时,晁盖连续说了三段这样的话:

1:对王伦说:【晁某..甘心于头领帐下做一小卒,不弃幸甚】

2:对吴用说:【我们造下这等弥天大罪,哪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以失所,此恩不可忘】——注意,此话是晁盖在自己人面前对吴用所说的,可信度极高,并不存在晁盖自我谦虚,装模做样之类的说法。这句话,应该就是他的真实想法。

3:对众人说:【我等当初只指望逃灾避难,投托王伦帐下,为一小头目】

你看,尽管晁盖以前是山东河北出了名的黑道大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事到如今,一切以活命为首要。只要能活命,我这个江湖大哥,给你这个没本事的当个小卒子,给你端茶送水,我也认了。因为我要是不认,就连端茶送水的机会都没了,会没命的。

所以,晁盖吴用两个人,最初投奔王伦的时候,是没有杀王伦,抢梁山,当老大的打算的。只要能活着,干什么都行。

就算是后来,吴用提议用计,导致梁山自相火并的时候,晁盖也仅仅是说道:【全仗先生妙策,可以容身】

你看,晁盖的要求很低的,能容身就行。

这就是一种平衡。相对而言,杀了王伦,就会打破这种平衡。

此时的晁盖,其实是很不希望打破这种平衡的,他只想有个容身之地而已。杀王伦,风险太大。一旦处理不了后患的话,可能连容身这个最底层的条件都保障不了了。

至于后来的形势急转,晁盖竟然真的当了梁山的老大,真的打破了这种平衡,那也仅仅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

那么,处于什么境况的人,最想杀王伦,最希望有人打破这种平衡呢?

是: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一心想要解决升值问题的人。

晁盖众人的到来,势必会将梁山原来的平衡,推进成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可以生存但却没有升值的人,就按耐不住了。

这种人才是最想杀王伦的。

公司内部如果不乱,没遇到什么巨大难题的话,整个体制就会如同一条流水线,井井有条,一板一眼,环环相扣的运转下去。这样的情况下,个人升值往往是很缓慢的。

因为此时公司内部,所有的岗位都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在一切都井井有条,并且利润可观的前提下,老板不会傻到试图改变什么。因为一改变,就意味着会产生风险。

很多的公司领导都是很讨厌谈改革与创新这两个词的,作为手下员工,平常要尽量的少去得意洋洋地谈改革与创新的事情。这不是因为领导脑残,不想做什么改变。而是因为:一旦改革,就必定会产生风险。

如果员工的改革方案,是0风险,高利润的话,那么领导一定会抢着改革,抢着改变公司的现状。但大部分的改革方案,其风险的结果,是任何人都无法估计的。在风险可能会导致公司亏损的情况下,选择不去改革,原地不动的获取利润,才是最理性的。

在公司不改革的情况下,一切的岗位都已经形成了一条流水线,环环相扣,不会有任何空闲的职位会留给别人升值。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就是指得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升职,需要按照呆板的升职程序一步一步地的升,需要靠员工的实力,资历,年龄,运气等诸多因素相辅相成,才能获得升职的机会,并且往往升职空间不大。

林冲就是这样,来到了梁山公司,不管你的本事有多牛逼,你也给我上第四的位子上呆着。因为第二第三的位子,已经被有资历的人给占了。

但如果公司内部乱了,就会如同天崩地裂,一切秩序,规则都会被被轻易打破,所有人都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不必一板一眼的按照程序升值下去,升值的空间是巨大的!

所以,古人说【乱世出英雄】。为什么乱世出英雄?因为乱!因为乱世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乱世不讲程序,

乱世不讲秩序,不讲规则,乱世只讲实力!谁有实力,谁就能升值!

乱世之中,十几岁的少年因为杀敌立功当将军,青史留名的也不在少数。而和平年代,十几岁的少年往往还离不开家庭的照顾。就算投考科举成功,也要先当个地方小官,在保证没做错事的情况下,慢慢熬上好多好多年。最后究竟能熬成个什么级别的官员呢?不好说。

乱世之中,秦舞阳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就能获得刺杀国家总统秦王的重任。而和平年代,十三岁的少年恐怕连不交作业,跟老师对峙的勇气都没有。

当然,相对于无数的生命来讲,和平年代是最好的,是战乱年代的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15 10:24:23 +0800 CST  
@鱼儿哥儿 2534楼 2014-06-23 10:35:09
吹毛求疵一下 曹兄对理性和感性的分析 有些过于肤浅 并且与王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王伦就是犹豫不决导致他覆灭。
-----------------------------
我在开篇就写道:托水浒之名,讲江湖种种嘛,有的章节确实和水浒传关系小一点。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23 11:35:34 +0800 CST  
今日更新来了,大家多回复一下啊!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23 11:48:00 +0800 CST  
第五十一章:晁盖上梁山

在大家的印象中,王伦是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代名词。但看过我之前的章节,我们就可以知道,王伦非但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反而,他是一个很欢迎各路好汉加盟的贤君。

就连晁盖也说道:【小子久闻大山招贤纳士...】——你看,王伦招贤纳士的大名,传闻已久了,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不能容人的摸样。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既然你说王伦很能容人,很喜欢各路好汉前来加盟,那么他为什么先后拒绝了林冲与晁盖的加盟呢?

看看我讲过的骆驼兵法,其实就能明白了。有的人,你把他给收容进来根本就是在给自己找事!给自己埋下后患!因为自古以来,就有农夫与蛇,引狼入室,引火烧身之类的说法。

心胸宽广,收留他人的前提是:这群人值得收留,并且不会给自己制造什么麻烦。否则的话,明知这群人是一群灾星,还硬要收留他们,那就不是心胸宽广了,而是自寻死路了——如同农夫与蛇一样。

柴进之恩,林冲之祸(详情见我之前的章节),在王伦优柔寡断的性格下根本就决定不了要选哪一个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果硬要引狼入室,或者不得不引狼入室的话,那你该做些什么,来防止鹊巢鸠占呢?

制衡!

用一派势力,压制另一派势力,自己在中间。左边强了,打击一下,扶一下右边。右边强了,打击一下,扶一下左边。令双方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谁也搞不过谁,同时,谁也不敢轻松的去搞大老板王伦。

因为在双方制衡的微妙情况下,先发制人者往往会吃亏。在双方制衡的情况下,应选择后发制人。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处于一个微妙的制衡状态,没人敢先动,都只能乖乖等着。关羽试图先发制人,结果丢了荆州。

王伦看见杨志,心里也说道:【不如留了杨志,与他为敌】——你看,王伦想要留下杨志,用他来制衡林冲,这样自己的公司才会很安全,才不会被林冲搞垮。

王伦收留林冲后,疯狂的挽留甚至恳求杨志入伙,你看,此时的王伦不但没有心胸狭窄,反而求才若渴!这样的人,你还说他不能容人?

只要杨志肯加入自己公司,王伦就会立刻很爽快的也让林冲加入。为什么?因为有了杨志的帮助,王伦就不用怕林冲搞事了。

也就是说:在能压制的住这群高手的情况下,王伦是非常欢迎这群好汉没来投靠的!如果王伦拒绝了某些好汉的加入,那并不是王伦不能容人,心胸狭窄所导致的,而是因为王伦在避免任何的危险因素,避免农夫与蛇的悲剧。

王伦不想收容晁盖,根本不是王伦小心眼,更不能代表他不能容人,心胸狭窄,王伦根本没做错什么。就像当年他不想收留林冲一样,王伦只是在避免任何危险因素,避免任何后患,想要尽量的保住自己的资产不被别人抢走而已,这也有错?

反客为主,鹊巢鸠占之类的事情,自古便有。我在四大名著之中,权且先找出三个例子。

刘璋收容刘备,结果丢了西川。

韩馥收留袁绍,结果丢了冀州。

王伦收留晁盖,结果丢了梁山!——最诡异的是,王伦明明就是个什么都没做错的受害者,但几百年来,大家不但没替王伦说说话,反而骂王伦不能容人,心地狭窄。大力赞晁盖抢的好,抢的妙——这又是什么道理?难道就是因为晁盖是主角,我们就大力称赞他这种鹊巢鸠占的行为。而王伦是配角,所以他仅仅只是想自保我们都要大骂他不能容人?

王伦要怎么样做才可以容人呢?难道要王伦一看见晁盖来自己的公司,王伦就立刻把自己辛苦打拼所有资产免费送给晁盖,自己变成穷光蛋,这样了,就叫可以容人,心胸广阔了?

不要因为晁盖是主角,我们就觉得他干什么都是对的。更不要因为配角王伦没把自己的资产免费送给主角晁盖,我们就大骂王伦心胸狭窄啊。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王伦,你会不会收留这么一伙亡命徒来你公司呢?

晁盖等人跑到梁山时,是晚上。他们在山下等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王伦才邀请他们上的梁山,中间足足有一晚上的时间用来思考,缓冲。如果王伦真的心胸狭窄的话,他直接派人下山传话,不让晁盖上山不就行了?还用得着第二天让晁盖上了山之后,再赶他们走?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第二天,晁盖等人上了山,还没等走几步,就【只听得岸上鼓响锣鸣】——你看,晁盖来梁山避难,整个梁山竟然处于一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热闹气氛中,热烈的欢迎晁盖等人上山——这是谁安排的?还不是老大王伦!这样的人,你好意思说他不喜欢各路好汉前来加盟?

晁盖一抬头,王伦早就带着人亲自下山来迎接了,说道:【小可王伦,久闻晁天王大名,如雷灌耳,今日且喜光临草寨】。你看,自称小可,称晁盖天王,很懂礼貌。

晁盖道:【晁某是个不读书史的人,甚是粗鲁,今日事在藏拙,甘心在头领帐下做一小卒】。

你看,晁盖跟王伦一见面,立刻就问王伦能不能收留他们,这也太开门见山了吧?就算是追女人,找工作,也要先商量商量,墨迹墨迹再说吧?总不能两人一见面,就问你跟我结不结婚?这个工作你给不给我之类的吧?不过晁盖也说得很明白了,如果王伦肯收留他们,他做一个小兵都是无所谓的,只要能活命。

王伦怎么说呢?王伦道:【休如此说,且请到小寨,再有计议】。休如此说得意思就是,你这么牛的人怎么能在我手下当小兵呢?先回屋子里面去,大家边吃边商议。

注意:很多朋友总以为王伦一开始就拒绝收留晁盖等人,说王伦心胸狭窄,其实不是的。在最初阶段,王伦即没说要收留晁盖,也没说不收留晁盖,仅仅是说先吃饭,吃饭的时候慢慢商量而已,这是很正常的社交方式。

说完,王伦就【再三谦让】晁盖等人上了台阶,大伙一起吃饭。这时又是一阵热烈欢迎的气氛【动起山寨中鼓乐】【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大筵席。】

注意:书上原文明显写出,吃完饭之后,王伦不想收留晁盖了。这里作者的意思是,在吃饭之前,王伦是想收留晁盖的。不然的话,作者根本不用特地设计中间吃饭的这一段情节。

既然作者设计了这么一段情节,那么就证明这一段情节应该可以解释,王伦不想收留晁盖的原因。

为什么不想收留晁盖了呢?因为:【晁盖把胸中之事,从头到尾告诉王伦】。胸中之事,是指的哪些事呢?是:【杀了许多官兵巡检,阮氏三雄如此豪杰】。

晁盖跟王伦说:我们啊,老牛B了,用三十几个人,就把500个官兵给杀得人仰马翻了!

牛!很牛!要知道那可是足足五百官兵啊!梁山上的小喽啰一共才多少呢?也不过七八百个。晁盖如果日后心怀不轨想要抢梁山的话,王伦根本挡不住。

再者,晁盖可是得罪了朝廷的人啊,朝廷如果因为晁盖在梁山的原因,再派500人来打梁山,王伦又该怎么办呢?就算这次又躲过去了,那朝廷再派500人呢?(早晚有躲不过去的时候!所以日后宋江很坚决的选择招安。)

王伦听了,很不是滋味,【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23 12:40:46 +0800 CST  
@财运上加枫境独好 2541楼 2014-06-23 12:43:55
我知道楼主更新的如此之慢是咋回事,就是吊大家胃口好吸引出版社,前一段时间应是在和书商谈出版事宜,结果应该是没谈成才继续更新,现在是带带拉拉的更新,主业还是在踅摸谁会买他的版权!现在还在三心二意的逗弄着大家。
-----------------------------
这位朋友你想多了。

首先,之前有过很多出版社来和我商量出版的事情,这些出版社都很优秀,但我都婉言拒绝了。主要原因是,我的写作速度实在是很慢,我的时间又少,所以我不敢贸贸然签约,害怕到时候完不成任务,对不住出版社。

其次:你说我拖时间,是想找出版社。说句实话,你可以看看我这个帖子之前保持速度时的人气,不敢说大的惊人,但也不少了。相反我因为时间不够的原因,放慢了速度之后,这个帖子的回复量反而少的可怜。这就是放慢速度后的苦果了。在网络上写作,只有想提高速度吸引出版社的,绝对没有故意放慢速度吸引出版社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23 13:27:48 +0800 CST  
第五十二章:林冲被吴用挑唆了吗?

王伦不打算收留晁盖,晁盖七人该怎么办呢?只有两个办法。

1:离开梁山:你不留我,我就走。但是,这附近也没有什么强盗窝了,离开梁山,就等于直接曝露在了官府面前,尤其是他们还带着家眷,绝对必死无疑。

2:霸占梁山:强占了梁山,自己当老大!不过也很危险,梁山有好几百人,晁盖只有好几十人,打的过吗?

但打不过也要打!因为跟必死无疑相比较起来,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胜算也要打!

打的话,如果晁盖与汪伦硬碰硬,晁盖是绝对赢不了的。所以,就只能期待王伦内部不和。

就像两方军队打仗一样,硬碰硬打不过人家,谋略也没有,就只能靠人家窝里反了。

人家怎么才能窝里反呢?吴用看出来了。

吴用对晁盖说道:【只有林冲那人...今不得已,坐了第四位。早先看王伦答应兄长摸样,他自便有些不平之气...心内自己筹措。我看这人,倒有顾盼之心,只是不得已】

一句【只有林冲那人】,一个【只有】,就把最关键的写出来了——林冲是梁山上唯一的不安定因素:只有林冲,只有他。除了他,没别人!

吴用看出,林冲有些不平之气——注意:林冲并没有不平之意,有的,是不平之气!是气!

同时,林冲还在心里自己筹措。

看到晁盖等七人马上就要被赶走了,林冲在自己心里筹措些,谋划些什么呢?书上没写出来。

第二天,林冲急不可耐了,主动来拜会晁盖,说道:【小可有失恭敬。虽有奉承之心,奈缘不在其位,望乞恕罪。】

林冲说了两点。

1:我有奉承你们的心意,我希望你们留在梁山。

2:但我希望你们留下没用啊,因为我不是老大啊,我的地位也不够高啊!

换言之,林冲其实就是在暗示晁盖:如果我在梁山的地位很高,或者我是老大,我就会留下你们。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们想要留下,那就必须让我做老大,或者让我的地位变得很高!

在吴用眼里,林冲坐在第四位,是不得已的。这就侧面证明了林冲确实有本事,单从武功这一方面来看,林冲坐在杜千宋万下面,确实是屈才了。

就连林冲,都觉得自己的地位太低了,觉得坐在杜千宋万下面对自己来说,不公平。

后来林冲说道:我杀王伦,【非在位次低微...】你看,林冲很虚伪。林冲居然说自己不在乎地位低微?那他在气什么呢?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了,他在气王伦当初为难他的事啊。

这不太可能吧?王伦为难林冲,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粗略算一算,林冲火烧草料场的时候,还是大雪纷飞,雪夜上梁山的季节呢,是冬天。而晁盖抢生辰纲的时候都大太阳顶在头上,热的人直脱衣服了,是夏天。这一冬一夏,一算少说大半年过去了(粗略算,甚至可能过去一年多了),至于生气到现在?

再说王伦又不是天天为难林冲,他闲的啊?林冲上山之后,王伦好像就没再为难过林冲吧。倒是林冲,不太尊重王伦,总斜着眼瞅王伦。

说来说去,找不出别的原因。那就只能说:林冲之所以生气,想要揍王伦,还是因为王伦给他安排的职位(梁山老四)太低了,林冲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后来林冲杀了王伦,晁盖当了大哥,林冲说道:【今日山寨,大义既明,非比往日苟且】——你看,林冲觉得,自己以前在山寨里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苟且】,地位不高。

杀王伦之后,晁盖安排道:【我做山寨之主,吴学究做军师,公孙先生同掌兵权,林教头等共管山寨】你看,杀王伦之后,林冲有了实权了,比起原来可有可无的虚职四大王,如今的职务,多了一项重要的权力:可以【共管山寨】。

王伦时期的梁山,决策层是王伦杜千宋万,林冲是说不上话的。而晁盖时期的梁山,林冲终于也拥有了这项宝贵的权利,挤进了决策层。而林冲下面的好汉,从刘唐开始,就属于【等】了,没资格出现名字了,就只有被决策的份了,类似于以前林冲四大王的职位,虚职而已。

其实,火并王伦,看上去好像是林冲被吴用等人挑唆了,利用了,晁盖吴用成了唯一的受益者。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林冲早就知道晁盖吴用是怎么想的了!林冲根本不是被利用了,而是早就想借着这一场动乱捞油水!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林冲跟吴用,根本不存在谁骗了谁,谁中了谁的计这样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其实就是双赢的关系。

在杀王伦这一方案上面,林冲的选择有两个:

1杀:趁机提升自己的地位。

2不杀:也无所谓,继续忍着,做自己的四大王就是了。林冲别的不行,说起忍,林冲认第二谁敢认第一?

而晁盖吴用的选择,则只有一个:杀!必须杀王伦!不杀王伦,自己就会被赶出梁山,被外面的官兵干掉!

你看,对于杀王伦,林冲可杀可不杀,是有选择余地的。吴用则是必须出手,毫无第二条路可走。

在需求关系中,谁占的选择多,谁就占优势。因为我的选择多,我不选A也可以选B,不选B可以选C,没什么所谓。而你的选择少,不选A就给我等着死吧。

所以在杀王伦这一事件里面,如果硬要说是谁中了谁的计的话,应该说是吴用中了林冲的计,而不是林冲中了吴用的计。

观众朋友们往往觉得,吴用还没说自己到底要不要杀王伦呢,林冲就急匆匆的赶来,表示自己可以杀汪伦,林冲实在太愚蠢了。

林冲愚蠢吗?林冲可一点都不蠢!林冲完全就是看透这层关系了,所以才连装模作样都懒得装了,二话不说,直接主动来找晁盖——我丫直接挑明了,你丫爱干干,不干滚!

实施谈判技巧,谈判策略,谈判手段等等,都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双方实力不要差得太大!林冲杀不杀王伦都行,晁盖不杀王伦就要死,这还有啥好谈判的,这还哪用什么计策啊,谋略啊什么的。这状况完全就是:别说那些没用的,你们不杀王伦还有活路吗?我能杀,你们配不配合,给句话!不杀我回去睡觉去,你们快下山等死去!

大家可别忘了,林冲第二天可是主动来的啊,在这之前林冲都没跟吴用说过哪怕一句话,哪存在什么中了吴用的计这么一说,林冲再蠢,也不可能一句话没说就被吴用骗了吧?

吴用也就糊弄糊弄晁盖,见林冲自己来了,赶快顺水推舟,对晁盖说道:【这人前来相探,中俺计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6-29 12:39:46 +0800 CST  
第五十三章:职位的升迁,究竟按照哪项标准来才算合理?(上)

上了梁山,林冲受尽了王伦的折磨。

最后不得已,武功高强的林冲,坐在了小角色杜千宋万下面,林冲就很气王伦。

其实不仅仅是林冲气王伦,就连大部分的读者也觉得王伦不应该把武功高强的林冲安排在武功低微的杜千宋万下面。大家都觉得林冲比杜千宋万牛多了,林冲应该坐在他们上面!

可我今天就要告诉大家,林冲坐在第四位这个位子,其实是很正常的,按照公司的运营模式来看,林冲还就应该坐在杜千宋万的下面。如果林冲真的坐在杜千宋万上面了,那才是见了鬼!

先别惊讶,听我慢慢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公司老板,究竟要给林冲什么样的职位,林冲才满意呢?

王伦时期:林冲是四大王。头上坐着王伦,杜千,宋万。林冲很不满意。

晁盖时期:林冲还是四大王。头上坐着晁盖,吴用,公孙胜。同样是四大王,公司老四,林冲却很满意了。

宋江时期:林冲竟然落到了六大王!头上坐着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五个人!但林冲仍旧很满意,在公司老六的位子上一坐多年,从没见林冲有过一句怨言,反而出战表上,林冲总是第一个打头阵,看上去发自内心的积极,十分热爱本职工作的样子。

虽然宋江时期的林冲是六大王,但相对的,对这样的职位安排林冲比王伦时期的四大王还要满意。换句话说,他宁愿当宋江的老六,也不愿意当王伦的老四。

这说明什么呢?这就只能说明:林冲可以容忍宋江,晁盖,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这群高手坐在他的头上,但却不能容忍王伦杜千宋万这三个低手坐在他的头上。

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等人武功谋略都有比林冲强的地方,林冲就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职位不如他们。杜千宋万的武功谋略都不如林冲,林冲就不能忍受自己的职位不如他们。

也就是说,林冲认为,员工职位的升迁,员工是否应该得到更高的职位,需要以自身的能力为标准。

而这个能力,在林冲看来,就是谋略或武功。换到现在的社会,可以看成是文凭或是做事的能力。

但是,以自身能力来断定是否应该获得更高的职位,这真的合理吗?

乍看上去很合理,因为能力越高的人,越应该获得重用嘛。但实际上却相当不合理。为什么相当不合理呢?让我们继续分析下去。

林冲最开始投奔王伦时,是犯了弥天大罪的,抓住了,要砍头的。所以在当时,林冲是一个通缉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生存大于天,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而王伦呢?他没什么太大的需求,他只想独居一方,逍遥快活,守着梁山过他舒舒服服的小日子。

王伦一不想替天行道,二不想争霸天下。独居一方这点要求,靠手下杜千宋万两个人足矣,按照水浒传原著的描述,杜千宋万这两个人再弱,劫个客商也是绰绰有余的。靠他们两个就已经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了,根本用不着林冲。

需求关系并不是按照你多牛,我多不牛,你多有本事,我多没本事来计算的。而是按照我到底需不需要你,来计算的。

需求是这样来算的:假设我的目标只是200,并且我手下已经有了一个200的高手。那么,即使你是20000000000,对我来说,也跟200没什么分别,最多比200好用一些。因为你们都能达成我200的目标,所以并不存在你比他牛B数千倍这个说法。

如果王伦是想趁乱起义,是想做一个割据疆土,争霸天下的诸侯的话,那他的确需要林冲这样的高手。因为就争霸天下而言,杜千宋万这两个人就太弱了,根本不够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8-03 08:58:33 +0800 CST  

第五十四章:职位的升迁,究竟按照哪项标准来才算合理?(下)

但是,王伦只想独居一方,劫个客人,小打小闹而已。这点要求,靠手下杜千宋万两个人足矣。就好比:

1:我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那我当然要花重金到处找名师辅导,越出名的老师越好!一般的老师我都看不上眼!请了也白请!

2:但如果我只是想跟朋友出去唱K的时候,别太丢人,唱的好听点而已,那我就不用找什么世界名师了,随便找一个老师辅导一下就可以了。

在此时,林冲极需要王伦收留他,保护他,而王伦却根本用不着林冲。按照需求关系来看,王伦毫无理由给他高位——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去收容他。

最后王伦为什么还是收留了他呢?看我前面的文章就可以明白了,其实林冲最后能留在梁山上,很大的原因还是王伦看了柴进的面子。林冲之所以能在上山坐第四把交椅,其实全是柴进的功劳,和他自身的武功高低什么的毫无关系。

假设没有柴进推荐,王伦根本就不可能收留林冲,更别说让他做四大王了。

林冲能被王伦收留,并且还不是做个小兵,而是做排行第四的四大王,这绝对是赚大了!但林冲呢?不但不感恩,还觉得自己做四大王亏了,为什么亏了?因为林冲觉得二大王杜千,三大王宋万,武功都不如他。

座次是按武功排的吗?当然不是。不管是王伦还是宋江,又或者是任何一个老板,都不可能单纯的按照员工的能力(武功)去排座位。不然你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就连公认的管理高手的宋江,都会将一些本事不行的,甚至看上去很脑残的人排到前面去坐。

比如梁山最后的108好汉大排名,历来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研究对象,谁坐前面谁坐后面,扑朔迷离,里面讲究可太多了,可不是单纯的按照武功排名这么简单。

座次(职位)应该怎么排才合理呢?是按照付出,还是按照自身的本事?都不是,这些都不合理。

先看看这两个假设:

1按照付出来升迁职位:某员工去谈业务,累死累活,鞠躬尽瘁,和客人拼酒,胃出血,差点死了,但业务还是没谈成功。这样的情况下,该员工值的升迁吗?

当然不值得,该员工的确付出了很多,但却没造成利润,所以是不值的升迁的。最多,老板看他卖力,奖励他一下,给他个安慰奖。

2按照业务能力来升迁职位:某员工业务能力很高,但他就是不卖力,又或者是他刚来到公司,没机会卖力——总之,他并没有为公司创造出一分钱的财富,这样的员工,潜力或许很大,但暂时也是不会升迁的。

那他什么时候才可以升迁呢?当他真正的为公司创造出利润的时候。所以我们说现在有些年轻人是潜力股,什么叫潜力股?暂时创造不出利润,但早晚可以创造利润的人,这样的人,叫潜力股。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职位的升迁,是否获得更高的职位,并不是按照自身业务能力,抑或是为公司付出多少来安排的,世界上很少有老板以此为标准。

职位的升迁,应该按照:你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来做标准!没创造出利润,说什么都白搭。这个,才是最合理的。因为老板要的是能给老板赚钱的人,而不是天才,劳模等等。只要你能给我赚到钱,什么都好说。但你要是给我赚不到钱,爱因斯坦来了都不给面子!

杜千宋万林冲三个人对于梁山的功劳如下:

1杜千:帮助王伦创造了梁山公司【亏了杜千得到这里】,功劳极大!如果没有杜千,王伦说不定都得不到梁山!从这一点来看,杜千坐二大王的位子都算是委屈了,他应该跟王伦平分梁山,做股东,拿一半的股份才对。

2宋万:至少跟着王伦干了一段时间了,怎么也有点功劳了。

3林冲:刚加入公司,什么功劳都没有,连个投名状都拿不到,好不容易抢了一担子钱,还让杨志要回去了。

你看!这可不是王伦故意委屈他啊,林冲难道不应该坐在杜千宋万的下面?老板王伦为什么要莫名其妙的提拔一个对公司毫无贡献的人?甚至把他提拔到比为公司立下大功的人前面?老板脑子进水了?

在这段故事中,由于林冲是主角,所以我们都把自己带入到林冲这个角色中去,帮着林冲说话,看不起配角杜千,宋万。

但如果跳出这个惯性思维呢?

你是一个公司的元老级人士,跟老板共同创建了这个公司,并且发展的不错。就在此时,来了一个你以前见都没见过的,对公司毫无贡献的人,嗖的一下,成你的上司了,升职升得比你都快。这样的事,你服?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林冲坐在杜千宋万下面,其实是很正常的,读者们也不要再为林冲鸣不平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8-03 08:59:26 +0800 CST  
今天两更,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8-03 08:59:59 +0800 CST  
第五十五章:杀王伦会议谈话记录(上)

杀王伦,是不是只要林冲一个就够了呢?

当然不是。

如果仅凭林冲一人,就能杀了王伦的话,那林冲还用忍这么长时间?王伦一让林冲纳投名状,林冲上前一刀干了他,不就行了。

所以,林冲也在等待一个机会。七星在这场变动中所处的位置,其实是要比林冲还要重要的。只不过林冲是明面,晁盖七人是暗面,大家都没太注意他们七个罢了。

我们可以看看晁盖与林冲的谈话记录——这可不是一份普通的谈话记录啊,这份谈话记录,吴用,晁盖,林冲三个人看似平平淡淡的谈了一番话,但实际上,这篇谈话中的每一句话,都话里有话,大有玄机!

林冲见了晁盖吴用,两边众人坐下了,杀王伦会议的谈话,就正式开始了。

林冲首先说道:【小人旧日在东京时,与朋友交,礼节不曾有误....】

这句话好奇怪。

在晁盖,吴用,林冲大家都互相不认识,都在客客气气打招呼的情况下,林冲为什么忽然莫名其妙的说自己在东京时,交朋友很注重礼节呢?

所以这句话在晁盖林冲的整个谈话中,显得很突兀,有点上不接头下不接尾的感觉。

其实,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说林冲交朋友很注重礼节,实际上,则是林冲在对晁盖暗示,在对晁盖下保证!

我这个人啊,是很重礼节的,做完这件事之后,利益该怎么分配,我一定会按照【礼节】来公平分配的!

另外,请注意:林冲这个人,是奴性很重的一个人。林冲不管对谁,只要对方比自己强大,甚至和自己相差无几,林冲对自己的称呼始终都是【小人】,而不是一般好汉的老子,爷爷,俺等等。此时林冲与晁盖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说是崇拜晁盖的话,那自称小弟,小可也就行了。自称小人,是没有什么理由的。

晁盖听了,称谢:【深感厚意】。

晁盖对林冲放心了吗?不知道。但吴用对林冲却没放心,所以试探了一下,说道:【非是吴用过称,理合王伦让这第一位头领坐。此合天下之公论】——弄死王伦之后,你来当老大吧,我们都服你,这是天下之公论。

这句话,就相当于是孙权劝曹操废了汉帝,自己当皇帝了,是想把曹操放在火上烤死!吴用一句天下之公论,就说明白了:以后杀王伦成功了,谁当老大呢?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天下】人说了算。

天下人比较服谁呢?当然是晁盖。林冲再怎么厉害,也只是个教头而已。晁盖呢?为人山东河北闻名。

林冲一看,吴用居然不信自己?你是不是也想烤死我?立刻撇清误会:【非在位次低微...】我的目标,不是非要当最高的老大,只要事成之后,我的地位不【低微】,就行了。老大的位子,你们拿去。

林冲恨王伦,原因不在位次低微,那在什么呢?林冲道:【王伦心术不定,语言不准,难以相聚】。

你看,话里有话吧。

王伦的缺点是什么呢?先别说在我的解析下他有没有太多的缺点,就算按照主流想法来说,王伦的缺点也应该是不能容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类的吧?但这些缺点林冲都不说,而是说王伦:【心术不定,语言不准。】所以,林冲才【难以相聚】。

这就侧面证明:就算是深恨王伦的林冲,也不得不承认,王伦并不是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人!所以林冲说了半天王伦的坏话,就是没说到所谓的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上面。毕竟林冲犯了滔天大罪,王伦都收留了他,哪来的不能容人?说王伦不能容人,那林冲算是什么?不是人吗?说王伦不能容人,林冲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毕竟事实摆在眼前,不能胡说八道。

林冲胡扯道:【王伦心术不定,语言不准,难以相聚】。

你看,很胡扯。各位读者,你能说出,王伦哪里心术不定,哪里语言不准了吗?说不出来吧?因为王伦根本就没有心术不定,语言不准啊。

那林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其实林冲的这番话并不是在说王伦,而是在说吴用!王伦跟吴用,这两个书生完全是一路人!

林冲的意思是:我最讨厌心术不定的人,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

另外,林冲也很烦吴用在这里话里有话,左绕右绕的,所以才说王伦【语言不准】——这其实就是说给吴用听的——你TM到底杀不杀王伦,给个准话,别给我【语言不准】。

这才是林冲说心术不定,语言不准的原意,而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林冲并不是在说王伦,而是在借着王伦,敲打吴用。

我们要齐心协力啊,而且别墨迹,放个准话。如果你再不给我放准话的话,那我们就【难以相聚】了,杀王伦的事就散伙算了。【心术不定,语言不准,难以相聚】

林冲都拿散火来威胁吴用了,吴用听懂了吗?当然听懂了!吴用说道:【王头领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如何心胸倒恁的狭窄?】

吴用如果没听懂林冲话里有话的话,那吴用的回答应该是这么问:王头领怎么心术不定语言不准了?

但吴用没这么问,而是问道:【王头领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如何心胸倒恁的狭窄?】你看,答非所问。林冲又没说王伦心胸狭窄,吴用怎么就回复王伦心胸不狭窄呢?

其实吴用的意思是:故意避开原来的话题,让林冲知道,你的意思,我的明白!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8-09 09:18:16 +0800 CST  

第五十六章:杀王伦会议谈话记录(下)

林冲一听,也很高兴,就直接把话给说开了:【今日...众豪杰到此,相扶相助。】

晁盖等人到这里来,是相扶相助。扶谁呢?助谁呢?是扶助林冲,还是扶助王伦?

后面林冲又说了,晁盖到来,【似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

王伦是根本不想晁盖等人到来的,也就是说,对王伦来说,晁盖等人绝对不可能是旱苗得雨——无妄之灾还差不多。

所以,这两句话,是这样理解的:你们这次一定要扶助我林冲!我等你们来等了很久了!如同旱苗得雨啊。。。。

林冲又说道:【众豪杰休生见外之心。林冲自有分晓。小可只恐众豪杰生退去之意,特来早早说知。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若这厮言语有理,不似昨日,万事罢论。倘若这厮今朝有半句话参差时,尽在林冲身上。】

你看,奇怪了。

按照林冲等人的话说,这王伦不是该死之人嘛?既然是该死之人,那一刀宰了他就行了,为什么非要等他的话不对的时候才能杀他呢?原因就是:

王伦实在是太贤明,太欢迎各路好汉加盟了。他明明不想收留晁盖,还彬彬有礼,仗义疏财的送给晁盖钱花,说的话也好听,让人根本拿不到半点把柄,找不到杀他的理由啊!这样的人,你怎么有理由杀他!你身为他的小弟,还杀了他,江湖上的人服不服!

就连吴用也说道:【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你看,王伦做事做的这么完美周到,就连吴用这么阴险的人,都找不到理由杀他。

古代打仗,都要讲究个出师有名,更何况直接篡位了。你连个说的过去的理由都没有,你就直接把大哥给杀了,把兄弟们的梁山让给了外人晁盖,合适吗?对得起柴大官人和兄弟们吗

所以林冲才会说:只要他有一句话不对,我就杀他。这句话的潜意思就是:在王伦所有事都做得很周到的前提下,林冲等人是找不到理由杀他的。

所以,吃饭喝酒的时候,林冲就一直在抓王伦的把柄,但就是抓不到,因为王伦做事,礼节周全,八面玲珑,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呢。

可到最后,林冲还是跳起来,一刀把王伦给杀了。那么,王伦最后到底是说了些什么过分的话,导致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怒的跳起来要杀王伦呢?林冲又是用的什么理由,把王伦给杀死了呢?

王伦说道:【何故推却(指送给晁盖的盘缠)?非是敝山不纳众位豪杰,奈缘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众位面皮不好,因此不敢相留。】

你看,这句话很有礼貌啊,也没什么过分的地方,怎么就惹的林冲大怒,要跳起来杀他呢?原因就是,林冲实在找不到理由杀王伦啊,所以就只能鸡蛋里面挑骨头了。不管你说什么话,我跳起来就是一刀!

其实这种手段是梁山好汉们经常用的一种手段,就像当年鲁达拳打镇关西一样,抓不到借口,但又想杀他,就只能随便抓住一句话不放,上去杀人了。

当年鲁智深想打死郑屠,就说道:来十斤瘦肉,你亲自切。

郑屠切了。

鲁智深又说:再来十斤肥肉。

郑屠又切了!

你看,人家防范的很好,知道鲁智深不是个善茬,所以说话做事都很小心,你根本找不到理由揍他。

鲁智深又说:再来十斤寸金软骨。

郑屠笑了笑:哥们,你跟我开玩笑呢?

鲁智深大怒,上前三拳把他揍死了。你看,找不到理由,就只能勉强抓他一句话,上去就打!

这种招式,其实不仅仅是在古代,就算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招式也经常有人用!

走在路上,我看你不顺眼,就故意瞪着眼看你,或者轻轻撞你一下。你一疑惑:你看我干什么啊?我就怒了,看你不行啊?找打!

你看,没理由,就找个理由,一顿怒打!

林冲其实就是这样,王伦也没说什么难听的话啊?但林冲不管,反正要杀他。

晁盖听了,说道:【头领如此错爱,俺兄弟皆感厚恩】——事成之后,不会忘记你的!

最后,林冲说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量这一个泼男女,腌臜畜生,终作何用!】——这一句话,其实就是划分帮派了。你晁盖七个,跟我林冲一样,是惺惺,是好汉!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惜。而王伦,只是一个泼男女,一个畜生而已。杀他!

这最后一句话,一锤定音!

谈话到此,就结束了。吴用跟林冲两个人左饶右绕含含糊糊半天,打了半天太极,最后终于谈妥了,会议十分的成功。

接着,王伦就派人来请大家吃饭。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4-08-13 16:03:29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607531

发表时间:2013-04-18 22: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1 11:41:55 +0800 CST

评论数:84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