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回复第2882楼, 历史 的小姑娘
@qhayjf 2879楼 2014-08-19 07:51
回复第2798楼, 历史 的小姑娘
中国的公有制是有其 历史 传统,王朝初期,土地都是国有,但是土地兼并是不可摆脱的命运,末期土地再官商勾结下大部分私有了,但是税负还是普通老百姓出,这个情况下不乱才是怪事,楼主鼓吹私有化其心可诛
--------------------------
私有制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鼓吹,在我看来,所谓的公有制实际上就是官有制,所有丛中获利跟一般的屁民没有什么关系,就好像中石油,中移动的存在除了让我多花钱买了了这些垄断资源外,其他的什么利润,分红跟我没有……
-----------------------------
官有制可以保证税负有可靠的来源,被官僚知识分子集团也就是大地主这些人兼并后国家的税负就有很大问题了,没了税收王朝无法支持中央集权的官僚体质,最后就是...
--------------------------
@qhayjf 2930楼 2014-08-24 14:06
这个理论完全不成立,现在税负最重的国家是法国,法国没有官有制,政府收入同样很高,当然,跟我们明显不同的是法国高税负的同时也有高福利,所以尽管税高,民众还是很认可。
------------------------------
@我为少妇狂 2014-12-26 08:56:31
楼主这就扯淡了,法国的国有企业包括 电信 军工 航空 铁路 等系统 是欧洲国家里 国有企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也是欧洲左派力量的根据
-----------------------------
确实是我知识贫乏了,不过法国的国有企业跟我们的官有企业还是不同的,只是政府控股而已,法国政府认为,国家不像其它的股东,国家管理的国有企业归根结底属于全体法国公民。因此,国家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账目透明度。主要的国有企业集团,不管它们的股份归属形式怎样,其财务报告应逐步靠近上市公司所要求的标准。
在法国,对国有资本经营进行监督的机构与国家所有权机构是分开的,以避免利益冲突。在经济财政部内,有一个与国家参股局平行的监督机构—国家监督署。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6 11:11:06 +0800 CST  
诸葛亮是一位崇尚法家的执政者,在他执政的时候,甚至于被评价为“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这说明他的执法是非常严的。让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记载:“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这件事说的是法正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一点仇怨就把对方往死里整,经常为一点小事草菅人命,这个要在现在看来那就是属于恶霸的级别了,于是有人就向诸葛亮抱怨了,这个法正实在是太嚣张了你诸葛亮得管一管呀,至少刘备反映一下,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刘备北边收到曹操的威胁,东边被孙权所挤压,在家里还得受孙夫人的气,活得很辛苦呀,现在刘备有了法正给他出主意,顿时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活得非常惬意,刘备现在就认法正一个人,现在怎么可能找的法正事,也只能任他为所欲为了。
诸葛亮这话说得也比较实在,再是法制社会也不可能做到法律上的平等,权贵们基本都是凌驾在法律之上的,说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很幼稚的事情。诸葛亮的有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是对于那些小民而言的。那种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说法在那时只是一种理想罢了,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去苛责诸葛亮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几个小民诸葛亮就要和法正去死磕,一旦诸葛亮把这事告诉刘备,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就要和法正成为敌人,可能就要结下解不开的梁子,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其实到现在也是一样的,现在天天在反腐,一会又揪出一只大老虎,传说抄家时就为数钱就烧坏了几台点钞机。那问题就来了,这些大老虎没有出事之前那可都是伟光正的领导呀,他们贪污腐化那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其他伟光正的领导们都一点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吗?这和诸葛亮的做法是一样的,这样做才是符合常理、符合政治的,像包拯那样为了一个草民就去铡皇亲的故事只是民间传说,都是民间美好的愿望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的事发生,但背后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6 22:20:09 +0800 CST  
不好意思,停更一天。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7 22:04:36 +0800 CST  
以前看过一个叫《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的连续剧,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案子被列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这到不是说这个案子有多离奇,而已因为这个牵扯了太多的官员,,由于官官相护,这个案子一直查到底,其中相关的官员达到数百名,慈禧太后亲自过问此案,这个案子平反昭雪以后,那么在当时的清朝,政治环境中引起轩然大波,慈禧太后一下子连续发布旨意,惩罚余杭知县刘锡同,远放黑龙江判处流刑,余杭知县刘锡同勘验不认真,导致这起冤案的发生他是罪魁祸首,发配黑龙江。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30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一干官员100余位,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慈禧太后竟然为了一个小小的杨乃武的冤案就免掉了百名官员的官职,就为了这迟到的正义,慈禧不惜对官场施以重手,全然不惧官场带来的震荡。就算慈禧天后一直被妖魔化得很厉害,但现在怎么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了正义的化身?
慈禧太后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说到底,这个案件只是用来政治斗争的工具罢了。小小的杨乃武、小白菜这样的案件是普通的,但是在当时围绕着这个案件审理,浙江的一干官员,从县到府到省,全都是曾国藩所统率的湘系军阀的手下,那么也就是说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曾国藩率领自己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镇压了太平天国,那么在当时江南一代,各级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湘系的军阀,他们没有多少的知识,凭着军功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们很少受过严格的审判经验的教育,也没有多少知识,因此容易造成很多冤案,而且有了冤案之间都同处湘系,官员之间相互扶持,相互维护,从而使这个案子迟迟难以翻案,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实际上对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而言,早就欲除之而后快,早就想找到一个契机来弹压湘系军阀的势力,当时湘军势力太大,朝廷早就憋着劲想打击现在机会来了,以冤案的名义直接就把湘军一百多名官员全部撤职了。在官场中,最关键的是站对队伍,贪赃枉法什么的并不重要,就算平常没有什么把柄对手都可能给你制造出来。诸葛亮做的首先是不树敌,尽量能让身边的人满意,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写信给关羽这样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其次他也非常谨慎小心,爱惜羽毛,绝不留破绽让政敌抓住痛脚。
诸葛亮对于人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与人相处中他也能做到滴水不漏。刘备自封汉中王以后,大封群臣,刘备准备将黄忠列为上将衔时,诸葛亮就不同意劝刘备道:“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黄忠传》)诸葛亮可以说比刘备这位大哥更熟悉他的兄弟关羽,刘备没有听诸葛亮都劝告,结果“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8 22:15:05 +0800 CST  
@qhayjf 2014-12-28 22:15:05
以前看过一个叫《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的连续剧,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案子被列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这到不是说这个案子有多离奇,而已因为这个牵扯了太多的官员,,由于官官相护,这个案子一直查到底,其中相关的官员达到数百名,慈禧
-----------------------------
@我说的你别信 2014-12-29 00:28:19
只有四上将,没有五虎对吗?
-----------------------------
五虎将,最早记载于元朝,民间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写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五员将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原文称为“五虎将军”。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9 12:26:36 +0800 CST  
@qhayjf 3452楼 2014-10-11 23:00
孙权对于曹操其实还没有那么害怕,因为有着长江天险,相当于给东吴加了个保险,之前的几次大战都发生在长江以北,就算是打败了,对于长江防线也还是没有太多影响;刘备这边就不一样了,刘备顺流而下,占了地利,如果双方兵戎相见,东吴这边没有任何优势,如果前线失败,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后来以蒙古大军的战力,同样很难攻破南宋的长江防线,最后还是在云南渡江,然后入川,再顺着长江而下,才灭掉了南宋王朝。
现在刘备势头太猛,曹、孙都同时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几方势力的强弱转换也决定几方的敌对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最后的……
-----------------------------
@人道子根 2014-12-27 01:02:26
楼主三国分析不错,但由云南入川,再从长江上游攻临安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的意思了,元军入川后就在钓鱼城就停下了,还死掉了蒙古一把手,几年后,元军灭宋其中一路军才从汉水入长江的,而且灭宋不是楼主所描述的占领上游,才灭掉南宋那么简单的,楼主三国很熟,但如果为了加强某些言论而凭印象引入不太清楚的 历史 事件是非常不明智的
-----------------------------
你说得对,后来灭宋的关键战役是襄樊之战,我确实有点凭印象想当然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9 12:32:09 +0800 CST  
@Louis_Mars8987 2014-12-27 06:27:49
楼主写得很好,一直在追您的文章。请教您一下:记得您之前说过,“蜀汉”是后人给刘备政权起的名字。那 历史 中刘备政权的国号叫什么?
还有,国号是在刘备称帝后才存在是吗?称帝之前, 历史 上是怎么称呼刘备这个集团呢?
-----------------------------
蜀汉又称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国号为“汉”。而由于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以其地称其国,其实是对刘备政权的蔑称,但后人逐渐习惯了这个称呼,而又为了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室政权,所以称其为蜀汉。之前就没什么固定的名字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9 13:49:39 +0800 CST  
@qhayjf 4164楼 2014-12-26 11:11
回复第2882楼, 历史 的小姑娘
@qhayjf 2879楼 2014-08-19 07:51
回复第2798楼, 历史 的小姑娘
中国的公有制是有其 历史 传统,王朝初期,土地都是国有,但是土地兼并是不可摆脱的命运,末期土地再官商勾结下大部分私有了,但是税负还是普通老百姓出,这个情况下不乱才是怪事,楼主鼓吹私有化其心可诛
--------------------------
私有制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鼓吹,在我看来,所谓……
-----------------------------
@历史的小姑娘 2014-12-28 07:50:06
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劳动法和纳税的执行上远远高于私有企业
-----------------------------
这个确实,不过那些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的利润实在太惊人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9 18:40:35 +0800 CST  
刘备决意出兵,当然他也还是没有带上诸葛亮,他这次带上的是吴班、傅彤、张南、冯习、马良、黄权等人, 不过这次是惨败,所以这些人都成了籍籍无名的历史过客,其中也就吴班发展好一点,不过也没有太大名气。刘备这次惨败,基本把自己的家底都败光了。所以诸葛亮对这次失败也深感遗憾,不过对于诸葛亮个人来说,可能也不完全算一件坏事。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再来谈一下蜀汉的派系。
毛泽东曾经说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他还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党派,当然其中的核心还是在于人的利益。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东吴,能把人拧到一起的首先是血缘关系,然后是地缘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利益关系,只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才能把人仅仅团结在一起,一旦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这个团体就非常具有凝聚力了。当然团体最初的形成都是由于血缘裙带关系和地缘关系,但这些人通过这些关系走到一起,后来一起发展,才慢慢形成利益同盟,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就比如现在中央要拿下周永康,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先是打掉了“石油帮”、再打掉“四川帮”、拿下“秘书帮”,将周永康周边的利益群体一网打尽后,周大老虎也就变成死老虎了。
在蜀汉体系中,我们也习惯用地域来区分其中的派系,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粗略的分法,不见得一个地方的人都是属于一个利益同盟,同一个派系中也存在激烈的内斗,这样的分法只是便于理解。这个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说过一次,这里为了说明诸葛亮的问题,我们再理一遍。
刘备的团队大致可以分为四派:北方系、荆州系、益州系和东州系
北方系主要人员:关羽、张飞,孙乾,糜氏兄弟,简雍、赵云等。这一派应该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一派,主要以武将为主,关张都是自家兄弟,赵云长期贴身护卫,大家都度过了刘备最困难的时期,当然这一派人数不多,刘备那时经常老婆孩子都能丢,更被说手下的人,剩下的都是元老级的了,就算是能力不强,硕果仅存的也基本都得个不小的官位。
应该说在赤壁之战以前,刘备集团中的派系还是不明显的。因为在这之前,刘备手上并没有多少势力,也没有几个人才,因此也就不存在派系产生的条件。但自从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迅速占领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并且又将一大批荆州人才收归旗下,势力有了较大的增长。原来就一直跟随刘备四处流浪的以关羽为代表的老人和新近投效的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新人之间就有了地位方面的矛盾,如此就开始产生了派系斗争的苗头。如早在新野时,关,张就对诸葛亮任军师而表示不满;在刘备统治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后老人的地位都有了很大提升,如糜芳之流也窃据高位,而新附之人除诸葛亮等少数几人外地位也都和能力不符,如以庞统之才也仅任一县令,此时刘备应该也早已知道了庞统“凤雏”之名。不过,虽然此时已有派系苗头,但因此时刘备势力也只仅仅局限于荆州一片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所以基本上还算比较团结,没有什么内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29 22:01:02 +0800 CST  
@木燮 2014-12-30 14:53:23
想问一下楼主认为东吴谁的军事才能第一?周瑜,吕蒙,陆逊,朱然还是谁?
-----------------------------
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个人觉得陆逊稍好一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31 21:56:29 +0800 CST  
但是自从刘备取得益州和汉中并称汉中王以后,派系问题就已经非常明显了,斗争也就开始激烈起来了。前几年汪、薄有一个著名的蛋糕之争。在关于“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的问题上,薄主张先分好蛋糕,再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是第一位的,做大蛋糕是第二位的;蛋糕分好了,做大蛋糕是自然而然的事。汪洋认为先做大蛋糕,再考虑分蛋糕的事。做大蛋糕是第一位的,分蛋糕是第二位的。他说:“现在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尤其强调要注重民生问题,但是要做大蛋糕我们仍然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分蛋糕不是重点工作,做蛋糕是重点,这点是有针对性的。这不是新话,但是在这个时候强调它就有新意。”我个人认为做大蛋糕是首要的,刘璋就是没有能力做大蛋糕,才被法正、张松等益州势力所抛弃的。刘备果然不负众望,先是以比较小的伤亡拿下益州全境,后来又虎口夺食,从实力最强的曹操手中拿下汉中,迅速将蛋糕做大,并让人感觉有进一步做大的可能,于是分蛋糕的问题也就开始凸显,内斗跟着就出现了
荆州集团在扩张中也迅速成长起来,荆州派主要有诸葛亮,马氏兄弟,黄忠,魏延,杨仪,蒋琬,费祎等。是蜀汉集团中后期最重要的一派力量,黄忠派系感不明显,再加上年岁过大,除了战功外无影响。魏延则同时得到刘备和诸葛的信任,甚至后期出任大将军,地位仅此诸葛。文臣方面则完全压倒其他派系,诸葛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蒋琬费祎也一直担任要职,杨仪的才能也为诸葛肯定。但由于过度强大,诸葛也为刘备所忌,所以也不可能再在军事上对他委以重任。
最后一派是益州派,其中又分为本土派和东州派。这里指的一说的是东州派,东州士又曰“东州兵”,《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裴注引《英雄记》:“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进一步曰:“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东州士”的概念由此而生。《华阳国志》中提及的“东州士”,特指南阳、三辅两地于汉末避乱入蜀依附刘焉、刘璋之人士。三辅指西汉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今陕西中部。南阳隶属荆州,今河南南部一带,这是关于“东州士”狭义的定义。但汉末避乱入蜀人士来源地域甚广,三辅、南阳两地难以涵盖其范围,因此本文所谓“东州士”为广义范畴之“东州士”,特指所有汉末先于刘备嫡系荆州集团避乱入蜀之人士及其后人(见附表)。对于蜀汉政权而言,“东州士”是一个与刘备嫡系荆州集团和益州土著豪族都有区别的特殊政体。相对于益州土著豪族,他们同荆州集团一样,都属外来集团;但他们先到蜀地,并已有了一定根基,相对于荆州集团,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又为“主”而非“客”。复杂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在蜀汉政权中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他们与荆州集的微妙关系,代表人物有法正、李严、黄权、许靖、吴壹、董和等人。
最后的一派就是益州本土帮,这些人早期同样受到东州派的压制,互相就有斗争。他们虽然位居高位的少,但是根基深、群众基础好,也是一支影响非常大的力量,当然他们与东州派在益州也是共事多年,也有相互融合,有时分得也不是那么明显。张翼、费诗、杜琼,张表,马忠、谯周、秦宓、彭羕等等。
刘备称汉中王后,为照顾各方面利益,在大封群臣时可谓缴尽脑汁:一方面,以关羽为首的老人派是自己的绝对嫡系,故而他们大多位高权重,军权大部分掌握在这一派手中;另一方面,因为诸葛亮也参与了封赏方案的设计,而作为当仁不让的荆州派老大的他,自然也不会让自己的派系吃亏,他们把持了蜀汉大部分的中央政权,并也掌握着蜀汉的部分主力部队;而作为蜀汉统治中心益州的以法正为代表的势力,则也受到了安抚,地方政权大多把持在他们手中,并且在中央也有着不小的势力;而马超等外人,则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这个方案,看似照顾到了各方利益,而实际上三方都不满足。如关羽就曾对黄忠与自己同列而不满,而法正也凭借自己在征讨汉中和帮助刘备安抚川中的功劳而大肆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因此,蜀汉内部并没有因为刘备称王大封功臣而铁板一块,反而内部的暂时稳定状态也迅速被打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2-31 22:31:54 +0800 CST  
感谢Oxygen11、执手相看_累眼、历史的小姑娘 、独占潇洒1127、秦中旧友、李劲555 、p110000 、舜耕橄榄树、我说的你别信、xy_ljs 、幽心封谷2011、木燮、人道子根、一赤2014 、wuwenyu1 、我只有一个ID、u_97597568 、天下不肖无双、我为少妇狂 、nicolemylove 、小小布衣百姓、u_97600042、黄了吧唧 、人道子根 、Louis_Mars8987 、一羽锈箭 、孤茫大地333 、p110000等网友的支持,大家新年快乐!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02 19:56:55 +0800 CST  
这种势力的相对均衡的状态以法正的突然暴毖而开始崩溃。法正去世后,益州派失去首脑,在朝中的影响力急剧衰落,虽然还有许靖,李严等在朝,然许靖只是个面子而已,并且无才,而李严又是宛城人,只是在207年才入蜀,因而也不能得到益州派的鼎立支持,所以益州势力就慢慢退出朝堂。与此同时,元老派的关羽也在荆州发动了对曹魏势力的全面进攻,虽然初期进展迅猛,但后期遭到曹魏和孙吴的联合夹击,连战连败,不得已而向蜀中求援,这里可以看出北方派内部同样是矛盾重重,从关羽开始求援到最终败亡,长达大半年的时间益州并无一个援军,就连与关羽近在咫尺的刘封也在益州集团成员孟达的劝说下拒不发兵。刘封是刘备义子,有可能成为刘备的继承人,原来还一度后来因为这件事,也被诸葛亮建议被处死了。
在荆州后方的糜芳、傅士仁也算的上北方派的重要人物,结果他们不战而降,断了关羽的后路。糜竺作为北方派文臣的领袖人物,不可能与弟弟完全撇开关系。比较诡异的是刘备对糜竺提出不和他算弟弟的帐,不用担心,但糜竺却在不久以后就病亡了。至此,刘备的嫡系势力死的死,降的降,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不久,元老派的另一个领袖张飞也因造部下反叛而亡,元老派的势力,几乎瞬间殆尽。而又因为孟达的原因,又使得刘备集团中益州派越发不得信任。至此,荆州派已成一家独大之势。
我们回头看一下刘备称王时手下的重要人物,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马超、许靖、麋竺、黄权、李严、黄忠,这些人可以说构成刘备政权的中坚力量,我这里暂且就胡乱称之为十常委。可就在短短的两年里,到刘备伐吴之前,法正、关羽、张飞、许靖、麋竺、黄忠都相继死去,马超被排挤在权利核心之外,黄权、李严势力相对薄弱,就剩下诸葛亮一个一家独大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03 20:28:19 +0800 CST  
刘备当然不愿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故而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后毅然发动了对东吴的报复战争。这场战争,表面原因是为关羽复仇,实际则是欲灭东吴而扩张势力,更深层次的也不乏削弱荆州派的目的。因为这次战争的人事调动实在是大异于常:首先,作为刘备主心骨和荆州派老大的诸葛亮并没有随军,但是作战的主力部队却全是荆州派的部队,如冯习,张南,傅彤等;而益州派,则也仅仅出动了黄权的水军随军行动,陆军主力并没有出征。
刘备没有创造奇迹,大败亏输,刘备自知自己的功业也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的他思考的就是怎样能够让自己的后人顺利接班,并能够保持老刘家的统治不动摇。刘备也知道这个实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现在已经很难改变诸葛亮一家独大的局面了,如果诸葛亮胆子和野心够大,愿意冒险一搏的话,刘家的政权可以说岌岌可危。所以刘备干脆不回成都了,一直就呆在了永安,也就是白帝城,在思考和布局自己的身后事。从七月份兵败到第二年四月驾崩约十个月的时间,刘备就再也没有踏进成都半步。
到底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刘备无颜见诸葛亮和诸位大臣,,有人说是刘备留在永安震慑东吴,还有人说刘备认为成都已经是诸葛亮的地盘,怕回去受制于人。到底谁说的对呢?在正史里没有说明,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罢了。我觉得刘备作为皇帝,作为常败将军,心理素质极好,根本就不是项羽那样的人,有人说他最像先祖刘邦,在这一点上确实很像,而且也没有证据说诸葛亮是反对伐吴的,更谈不上刘备无颜见诸葛亮的说法。第二种说法确实是有点根据,《先主传》里有这样一段:“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不过败军之将何言勇,东吴不敢继续深入蜀境的原因是因为曹魏那边有军事行动,而且吴国这边已经请和了,刘备还是照样没有回成都。所以第三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就算诸葛亮没有这个心,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的刘备还是不得不防。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03 21:14:59 +0800 CST  
在诸葛亮这边,他知道君主的忌讳,所以他也表现得小心翼翼,不带一兵一卒只身来到永安见刘备,当然在刘备这边也不能把诸葛亮怎么样,被说是诸葛亮没有反心,就算是有,刘备也不敢贸然行动,因为在这个时候杀了诸葛亮就等于自毁江山,诸葛亮在的话或许还能保得后人平安,诸葛亮不在的话估计蜀国离崩溃也就不远了,刘备的后人能保全性命都很难。君王和权臣的关系一直是专制社会的一大难题,杀或不杀都很难。
南朝就有这样一个自毁长城的典故。公元432年(元嘉九年),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宋文帝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他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刘义隆真的后悔了吗?我看也就是事到临头叹息一下而已。南北朝时权臣篡位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杀檀道济一事表面是彭城王刘义康干的,但杀这个级别的大臣肯定是要得到刘义隆的许可才可能达成的,这其实还是刘义隆的意思,杀的理由也比较简单,功高震主,檀道济军权在握,威望极高,个人又狂傲,不懂得韬光养晦,刘义隆自己都感觉有点控制不住他,他担心自己一死就没有人可以制得住檀道济了,所以刘义隆病情一加重,他就急急忙忙除掉了檀道济。历史上我们把这个称之为自毁长城,认为檀道济是冤枉的。但是要是檀道济不死,将来的事情真的很难说,有时候人反叛不反叛不是个人品德的事,而是大势所趋所导致的结果。
将来很难预测,但有一点可以预料到,那就是如果檀道济不死,那就没有萧道成什么事了。萧道成的名声比檀道济还好,他从小在名儒雷次宗接受教育,钻研《礼》及《左氏春秋》,通习经史,小小年纪就成为儒林中的翘楚,后来他做官也是表现得兢兢业业、忠君爱国,但他一旦大权在握,感觉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还不是趁皇帝年少,搞了宫廷政变,把刘氏一族杀了个干干净净,自己坐上了皇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04 21:26:14 +0800 CST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北方,公元332年正月十五日,后赵皇帝石勒盛大地犒赏群臣,对徐光说:“朕可以和古代哪一等君主相比?”徐光回答说:“陛下的神武谋略超过汉高祖,后代人没有可以相比的。”石勒笑着说:“人哪有不知道自己的!您的话太过了。朕如果遇到汉高祖,应当向他北面称臣,与韩信、彭越同列比肩。如果遇上汉光武帝,将会与他共同逐鹿中原,不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应当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之光明亮洁白,终究不该仿效曹操和司马懿,欺凌他人的孤儿寡妇,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群臣都叩头顿首,称呼万岁。
石勒为什么要提曹操和司马懿他们呢?我认为其中有一层意思是在警告石虎,石虎是石勒的堂侄,石虎从小跟着石勒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在军中极有威信,基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石虎在朝中也是权倾朝野,骄横跋扈。石勒称帝后,立世子石弘为太子。任儿子石宏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大单于,任石虎为太尉、尚书令,进升爵位为王;任石虎的儿子石邃为冀州刺史,封为齐王。
但石虎并不满足,反而十分生气,他私下对还对齐王石邃说:“主上自从建都襄国以来,端身拱手,坐享其成,靠着我身当箭石,冲锋陷阵。二十多年来,在南方擒获刘岳,在北方赶跑索头,向东平定齐、鲁之地,向西平定秦州、雍州,攻克十三座州郡。成就大赵功业的是我,大单于的称号应当授予我,现在却给了奴婢所生的黄吻小儿,想起来令人气愤,寝食难安!等到主上驾崩之后,我不会再让他活命。
群臣都感觉出了石虎的不臣之心,后赵右仆射程遐向石勒进言除去石虎,但石勒不听。是石勒不知道石虎的威胁吗?当然不是,但是石勒现在有什么办法呢?石勒是马上的皇帝,但后期他也慢慢淡出军队,现在军队的控制权基本在石虎手里,要杀石虎并没有那么容易。目前石虎并没有犯什么错,直接杀了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千古奇冤、自毁长城呢?而且这种事情一旦处理不好,不管是杀了石虎,还是杀不了石虎,都会造成难以控制的内乱,后赵周边群雄并立,危机四伏,可能就会有亡国的危险,石勒对石虎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只能搬出曹操和司马懿来教育石虎,这也是无奈之举。
石勒采取的实际措施是开始命令太子省查、决断尚书的奏事,又让中常侍严震参预判治可否,只有大事才呈报石勒。此时严震的权力超过了丞相,石勒想通过这一招让太子来慢慢熟悉朝政,以便完成权力的交接。后来石勒病重卧床,石虎进入禁中侍卫,矫称诏令,群臣、亲戚都不得入内,石勒病情的好坏,宫外无人得知。后来石勒病重,还不忘规劝一下石虎,他颁布遗命说:“石弘兄弟,应当好好相互扶持,司马氏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中山王石虎应当深深追思周公、霍光,不要为后世留下口实。”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05 22:39:12 +0800 CST  
@qhayjf 4214楼 2015-01-04 21:26
在诸葛亮这边,他知道君主的忌讳,所以他也表现得小心翼翼,不带一兵一卒只身来到永安见刘备,当然在刘备这边也不能把诸葛亮怎么样,被说是诸葛亮没有反心,就算是有,刘备也不敢贸然行动,因为在这个时候杀了诸葛亮就等于自毁江山,诸葛亮在的话或许还能保得后人平安,诸葛亮不在的话估计蜀国离崩溃也就不远了,刘备的后人能保全性命都很难。君王和权臣的关系一直是专制社会的一大难题,杀或不杀都很难。
南朝就有这样........
------------------------------
@nicolemylove 2015-01-05 09:26:49
两晋南北朝的 历史 感觉到处都很少,因为那段 历史 让中国人丢面子么
-----------------------------
准确的说,是汉人丢面子。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06 08:55:51 +0800 CST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石勒一去世。石虎劫持太子石弘让他到殿前,收捕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交付廷尉治罪,又征召石邃,让他带兵入宫宿卫,文武官员纷纷逃散。石弘大为恐惧,自言软弱,要让位给石虎。石虎说:“君王去世,太子即位,这是礼仪常规。”石弘流着泪坚决辞让,石虎发怒说:“如果你不能承担重任,天下人自会按大道理行事,哪里能事先就谈论!”石弘于是即位,大赦天下。杀死程遐、徐光。夜间,把石勒尸体秘密瘗埋在山谷,没有人知道地点。
在后来,石虎将反对者全部消灭以后,他也就不在装了,他杀光了石勒一系的人,自己称帝了。
回到诸葛亮这里,刘备的局面倒是没有那么糟糕,至少军权还是把控在刘备手里,只是由于蜀汉在刘备称帝的这一两年内确实内耗严重、人才损失太多,已经完全没有可以和诸葛亮抗衡的人了。关于蜀汉人才的集体覆灭主流的观点是刘备运气不好,法正、麋竺、法正、许靖、黄忠都是病重而死,关羽是兵败,张飞是被下属暗杀,刘封是自己不争气被赐死,黄权、孟达是无奈投降,好像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但时间点上确实有点过于集中了。而且最终的受益者无疑就是诸葛亮。所以又有的观点认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在暗中策划而达成的结果。
这又是阴谋论的观点,对于阴谋论我一直都不是认同的,前文一直都在强调一个观点,阴谋在政治斗争是存在的,但它只是其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也不存在像小说里那样完美的阴谋诡计。个人认为主要是诸葛亮采取的韬光养晦对策比较正确,使他在蜀汉的政治风暴中屹立不倒,刘封确实诸葛亮劝刘备杀掉的,但是把关羽、张飞、法正等人的死都归到诸葛亮头上那就是在臆想了,诸葛亮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肯定比《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还更像妖。这一切应该都是机缘巧合、诸葛亮又应对得当的结果。联系到现实就比较好理解了,建国后到文革结束,你整我,我整你,大部分开国功臣都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诸如邓小平、叶剑英等就成了最后的受益者,但我们绝不会说高岗、刘少奇、林彪、彭德怀等等人的身死是邓小平一手策划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06 22:21:08 +0800 CST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绝不会像小说里说的那样是融洽的鱼水之情,一定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大家不要太相信所谓情谊的力量,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是在社会中,还是利益是决定人关系的第一要素。所以才会有人说,好朋友一般就不要一起创业开公司,否则到后面朋友都没得做了。一个小小的公司尚且如此,在充满利益争斗的政治场上更是如此。政治家之间的友谊是最不可靠的,曾几何时,刘少奇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林彪也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而且曾经看以来也是那么牢不可破,假如他们都在出事前死去的话,他们也将永远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
毛泽东与周恩来一直被认为是亲密战友的典范,至少表面上他俩至死都没有翻脸。但我听说过另一种说法:周恩来病重期间,毛泽东尽管委托身边工作人员探视过周恩来,询问过他的病情,但是毛本人从来没有前往只有一墙之隔的医院看望周恩来。周恩来死后,中共领导层多数人希望毛泽东参加周的追悼会,医疗专家也认为参加追悼会不会影响毛的健康。但是毛泽东就是没有去。周恩来去世三个星期以后,是中国的中国新年。除夕之夜,中南海毛泽东的住地鞭炮齐鸣,1976年农历大年初一,从毛的住地‘中南海游泳池’拉走的鞭炮屑有整整一卡车。
也许刘备不早死,他和诸葛亮也不一定能把这种表面和谐的关系永远保持下去,当然这只是个无解的历史假设。不过我认为诸葛亮被叫到永安来的时候,心里应该是忐忑不安的,君心难测,诸葛亮也实在想不出刘备将会怎样来对他。后面的事前文已经说过,这里还是再啰嗦一下。有关这个的记载主要有如下几段:“先主垂死,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于永安垂死,召亮于成都,属之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年夜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鄙人,君可自取。”亮涕零曰:“臣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去世!”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表里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这三段记载基本是统一的,没有什么矛盾。但惴惴不安的诸葛亮听到刘备跟他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鄙人,君可自取”这几句话时,内心应该是受了极大的震撼的。诸葛亮急忙跪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表忠心,刘备这几句话是否出自真心我们就不讨论了,但诸葛亮的举动应该是最正确最符合常理的。就比如突然有一天你的老板跟你谈心,说你能力很强,自己准备退休,要把公司全部交给你,大部分人的反应估计是在回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事了,让老板觉得自己有野心要替代他,然后急忙表忠心。中国人向来说话都比较隐晦,喜欢话里有话、正话反说,要是谁一听老板这么说就马上回答好吧,那估计这个人是脑子进水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0 22:24:10 +0800 CST  
刘备也被人托过孤,第一次陶谦让徐州,那实际上跟托孤没什么区别,陶谦把徐州那个烂摊子交给了刘备,主要还是希望刘备有能力保全他的家人。第二次是刘表,《吴历》)刘表托孤于刘备:“表垂死,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鄙人,而诸将并寥落,我去世以后,卿便摄荆州’(《魏书》)。”当然这次刘表也是希望刘备能够尽力保全刘表的家眷,但这次托孤的意义不大,因为刘备实力太弱,荆州的军权基本在投降派蔡瑁他们那里,说了也是白说。
刘备的这次托孤也有一点这个味道,现在的蜀国危机四伏,外面有魏国、吴国两大强敌,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上层的精英基本损失殆尽,再加上刘备伐吴的惨败,蜀国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所以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够担起这个重任,至少也能够保全自己家人的性命。刘备虽然给诸葛亮戴了高帽子,但是也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信任他,刘备将军权全权托付给了李严,李严是官职是尚书令,军职是“中都护”,相比于魏国司马懿的都督雍、凉等一或者多个州的军事,蜀国只有一州,李严的中都护都督五个郡,实力远远在郡守之上。刘备希望他能够在朝中制衡诸葛亮,当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李严根本就不配作为诸葛亮的对手,但刘备也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了,除了李严,刘备还能找谁?
前面一直大家都对我关于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耿耿于怀,但这确实不怪我,在此之前,诸葛亮在军事确实没有什么表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可以说之前诸葛亮一直在扮演管仲的角色,直到这以后,诸葛亮才就将两人的特质融于一身。只有到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的辉煌才真正开始,蜀汉也进入了诸葛亮的时代。
再说一个题外话,《魏略》有这样的记载:“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洗沐送诣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
这段记载说的就是当年曹操突袭徐州的时候,刘备抛弃家眷逃走,小刘禅逃走西去了汉中,中间还被人贩卖,扶风人刘括避祸来到汉中,买下了刘禅,收为养子,而且刘禅还娶妻生子,活的还挺滋润。后来刘备拿下益州后,应该是简雍到了汉中,跟张鲁说了这件事,张鲁便把刘禅礼送回了益州,回去后,刘备立刻立刘禅为太子,还任命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后来刘禅即位后,就对诸葛亮说,所有的政务都归你,祭祀的事我来做。于是诸葛亮于是就总揽政务。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5-01-11 21:46:02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