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建安十八年夏,刘备大军进至雒城。雒城城池坚固,乃成都之屏障,与之互为犄角。城中有兵卒万众,粮草资备充足。由刘璋之子刘循此地督守,蜀将张任从旁协助。刘备军至雒城时,法正给刘璋写了一封长长的《劝降书》,为刘璋剖析形势,说明利害。无论是谁看了这封书信,估计心里都凉半截。刘璋虽然懦弱无能,但其手下不乏将士,且兵马粮草充足,自以为胜败之数未可知!故对此置之不理。雒城之战看来是无可避免。庞统察视雒城防御,告诉刘备雒城有南郡江陵之固,不可卒取。劝刘备围困雒城,另分兵平定周围诸县,徐缓图取。刘备用庞统之策,乃“分遣诸将平定诸县”。后蜀将张任见刘备分兵,以为其势削,有隙可乘,兵出金雁,欲袭刘备,反被刘备所困兵败受擒,刘备认为张任忠勇,就想劝降他,结果张任说:“老臣忠不事二主”,刘备只有斩张任全其“忠节”,这里的张任好像比起《三国演义》里的张任军事能力上差好远,演义里的张任设埋伏杀死庞统,打得刘备毫无办法,直到诸葛亮出马才打败了他。至此刘循乃闭城坚守,不在派兵出袭。刘备渐定周围诸县,声势日隆。而刘璋这边每况愈下。雒城已成为刘备囊中之物,指日可待。
建安十九年夏,刘备基本扫平了蜀郡周围的郡县,大军渐聚雒城。庞统认为攻打雒城的时机已然成熟。对雒城的攻坚战正式打响!战斗相当的激烈,庞统亲自参与指挥了对雒城的攻坚战。战斗中庞统不幸被流矢所中,临阵战亡!时年三十六岁。真是造物弄人,天妒英才!刘备闻讯倍感痛心,一提此事便痛哭流涕。当时他的下属张存非劝他说:“统虽尽忠可惜,然违大雅之义”,刘备听后大怒:“统杀身成仁,更为非也?”于是免去张存的官职。可见刘备对于庞统的看重。庞统之死当是刘备集团最大的损失,其意义无法估量。此后刘备集团看似顺风顺水,其实却是危机重重,在许多的重大十字关口,都作出了并不适宜的决策,而一步步险入了困境。法正有智,好出机巧,然睹事知机,难有远略深谋,兼其性狭专权,不可为“王佐”重臣。
当然,虽然庞统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路已基本已经铺好,只等刘备摘取胜利果实而已,刘备的几路兵马分别横扫巴蜀大地。《华阳国志》这样记载十九年,关羽统荆州事。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江,降下巴东。入巴郡。巴郡太守巴西赵笮拒守,飞攻破之。获将军严颜,谓曰:“大军至,何以不降,敢逆战。”颜对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曰:“牵去斫头。”颜正色曰:“斫头便斫,何为怒也。” 飞义之,引为宾客。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
刘备破雒城后,兵临成都,与张飞、诸葛亮、赵云军团会合,将成都团团围住。这时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谷帛所用能够支持一年。但已是成都孤城一座左右无援,城中也早是人心惶惶难以为用,刘璋已是大势已去。后来德高望重的蜀郡太守许靖,想逃出城外降刘备被刘璋的手下抓获。刘璋这时危亡在近,也没有处置许靖,可见刘璋战心全无了。后马超自汉中来奔刘备,刘备闻马超来到,大喜道:“我得益州矣”。乃暗中资其兵马,并大造声势,引军屯成都城北,马超兵至,成都“城中震怖”。看来马超在西边可是“恶”名远扬呀。不久刘备遣简雍入城说降刘璋,刘璋顺阶而下开城投降。至此“刘备取西川”之战拉下帷幕。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0 21:49:03 +0800 CST  
那边孙权听说刘备背着自己取了益州,心里肯定非常的不是滋味,不过现在也刚好有理由讨回荆州了,于是孙权派使者去向刘备讨还荆州。吃到嘴里的肉哪还有吐出来的到了,况且现在刘备兵精粮足,他才不怕孙权能把他怎么样?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实际上是忽悠小孩子的,在国家之间、集团之间外交的外交,表面上大家都在论理,实际上是在博弈,各自在自己实力的范围内博取最大的利益,比的决定因素都是实力,没实力的就没有理。这件事从一般看来,刘备是理亏的一方,但这种事情想找理由,那是大把,随便说都能说一大堆,而且至少比现在流行的自古以来就是XX的一部分说的理直气壮得多。比如说:整个天下都是老刘家的天下,刘备是汉室宗亲,左将军、荆州牧,占着荆州是天经地义的,原来荆州市刘表的,又刘琦接任,刘琦死后把这个重任交付给了刘备,当初大家一起抗击曹操,现在荆州也是各取一半,已经够可以的,天下有德者居之,你问问荆州的老百姓是愿意跟谁?孙家一直在强取豪夺,从孙坚开始,就是非常不地道,偷玉玺、还经常黑周边的州县,现在还想和刘皇叔抢荆州,还要不要脸?
当然刘备也懒得耍嘴皮,不服那就来打呀。当然话不能说那么直接,刘备的回答是:“等我拿下凉州,那时我就会把荆州还给你。”其实刘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还,这就跟有些人借钱不还总说等我以后有钱了在还给你一样。孙权这回愤怒了,马上派吕蒙出兵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边刘备也不含糊,立刻做出了回应,刘备令关羽入驻益阳,与吴军相持,自己亲自带五万兵马来到公安,现在刘备实力已经不可小觑,随随便便就派出五万人,刘备也准备和东吴大干一场。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单刀赴会”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当然是关羽和鲁肃,不过两人都是单刀赴会的。《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这就是鲁肃和关羽在会谈讲理,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肯定是谈不出个所以然的,不过这里鲁肃透露以一个信息,东吴不求全部的荆州,但求三郡而已,当然,就这个关羽也是不会答应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1 21:46:18 +0800 CST  
@五毛滚粗本贴 3268楼 2014-09-20 18:53:05
有才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2 09:02:10 +0800 CST  
@快刀客o 3269楼 2014-09-20 18:58:06
看君大作,如饮醇酒。。。。。。。
-----------------------------
谢谢支持,人气渐渐不行了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2 21:05:03 +0800 CST  
记下来大家不妨看看《吴书》的记载,鲁肃的形象明显高大得多。“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就这样,会谈的结果就是“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到了《吴书》里,单刀赴会的主角的成了鲁肃,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恐怕发生变故,劝鲁肃不要去。鲁肃说:“事到如今,最好的办法是开导、劝说。刘备忘恩负义,是非还没有最后的结论,关羽又如何敢再打算谋害我的性命!”于是,鲁肃到了关羽的营地,关羽说:“赤壁之战时,左将军刘备亲身作战,睡觉的时候都来不及不脱鞋,竭尽全力打败了魏军,难道我们白白辛苦,就不拥有一块属于自己土地?而您这次要来收回土地吗!”鲁肃说:“不对!开始在长阪与刘备会面时,你们已经没多少人了,士气低落,势力衰颓,打算远逃,那时应该想不到会有今天。我们主公可怜刘备无处容身,才不惜荆州的土地和人才,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而刘备却自私自利,虚情假意,辜负恩德,损坏我们的友好关系。现在他已得到了西川,又想要兼并荆州土地,这样的事连一般人都不会这样做的,何况领导一邦的领袖人物呢!我听说因为贪利而放弃了道义,是为祸之始。我们担当救济天下之重任,却不能明白道理,做出正确的决断吗?。你们现在恃强凌弱,想要力争荆州之地,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呢”关羽听罢,无言以对。然后关羽很惭愧,于是将长沙、桂阳归还给了东吴,以湘水为界,双方又恢复了和平。
事情真的是这样解决的吗?当然不是,如果靠大道理就可以说服人的,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争端,鲁肃讲的这些没有什么新鲜的,刘备心里跟明镜似得,会不知道了吗?知道要能怎么样,要想拿回土地光动嘴皮是不可能的。偏偏在我们的yy小说中,在我们的故事中,我们就是相信那些大道理能把人说得舍弃利益,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历史正剧,一段大道理能把敌人都说得心服口服的,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2 22:04:54 +0800 CST  
Wczwcz555 ,我说的你别信 ,sunfly7 ,尼古熊猫维奇,龙纹鞭影,p110000 ,谢谢大家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3 08:51:34 +0800 CST  
其实《先主传》说的很明白,刘备归还部分土地给东吴的原因是曹操那边攻下了汉中,张鲁逃亡到巴西,益州已经受到了曹操大军的威胁,面对这个一生之敌,刘备不得不向东吴求和,将南边的两郡归还给孙权,从此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这样刘备还是保留了南郡,东吴最想要的是南郡,其次是归还三郡,最后的结果是归还两郡。估计鲁肃和关羽真正会谈的内容是归还内容的扯皮,最后由于曹操的威胁,东吴也希望刘备对敌的是曹操,而不是自己,所以双方最后都做了让步,达成了这样一个令双方都能基本认可的结果。
那边曹操拿下汉中,张鲁投降,但刘备只是虚惊了一场,曹操并没有进一步南下,而是马上回师回到了许都,实际上当时许多谋士建议乘胜追击,攻下益州。在众多谋士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
司马懿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也。”司马懿说出了刘备和曹操当时的劣势和优势。在公元214年,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而取得的手段也确实不够厚道,一些益州的士大夫也因为失去了既得利益而愤愤不平。而春夏之际,刘备远赴公安督战,竟然离开了人心不定的益州,确实是兵家大忌。而张鲁败亡更是让益州士林震恐,要知道刘璋和张鲁对抗几近20年都无可奈何。而益州强敌张鲁,面对曹操的铁蹄竟然一月即溃。相比之下,益州将会如何。可以想象,当时的益州官民是如何恐惧。
刘晔陈诉建议的时候和司马懿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刘晔说:“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即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刘晔主要强调刘备一方虽然在眼前看似弱小,但是潜力无穷,一旦稍微放松,必然让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之后内有良将贤相,外有蜀地天险,要攻克就很难了。
两人的建议都很有道理,但是曹操都没有听从。曹操此人一向是明与决断,也很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那究竟是为什么曹操放弃了攻克益州的大好时机呢?其实这个理由前文已经分析过了,虽然蜀道确实难攻,但曹操的难言之隐是他的大后方,曹操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汉献帝刘协,以及下面一批“匡扶汉室”的“忠臣”,所以到了后期,曹操都不会在前线耗时太久,一般一年内都会回京一次,没办法,这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副作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3 22:15:42 +0800 CST  
@qhayjf 3274楼 2014-09-21 21:46:18
那边孙权听说刘备背着自己取了益州,心里肯定非常的不是滋味,不过现在也刚好有理由讨回荆州了,于是孙权派使者去向刘备讨还荆州。吃到嘴里的肉哪还有吐出来的到了,况且现在刘备兵精粮足,他才不怕孙权能把他怎么样?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实际上是忽悠小孩子的,在国家之间、集团之间外交的外交,表面上大家都在论理,实际上是在博弈,各自在自己实力的范围内博取最大的利益,比的决定因素都是实......
-----------------------------
@龙纹鞭影 3288楼 2014-09-24 09:34:29
还是想问下当初借荆州,前文中说过的是只借了南阳一郡而已,为何还须归还其它三郡?不会是借贷的利息吧。还有就是后来归还的是不相关的其它两郡,而南阳反而没有归还?再往回推,就想到当初刘备因为人多地少而借入了南阳郡,那么很自然的就是南阳当时应该是地多人少了。为何不直接把南阳归还不就省了很多事么,要说利息的话,江东占交州时候已经就给过了。那么南阳究竟是好在哪里?是因为耕地多,还是地形险要,还是交通要道......
-----------------------------
可能是笔误吧,这里说的应该是南郡,不是南阳郡,南阳郡被曹军所占,江南的四郡虽然地盘大,但是多数都是未开发的土地,还是南郡较为发达,前面说的人多地少,说得意思主要是兵多供给少,而且南郡的可耕土地明显要多得多,南郡,秦朝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地区。汉代置江陵县为郡治。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4 20:12:37 +0800 CST  
汉中之地作为蜀地咽喉,关系着蜀地政权的存亡,有着“汉中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六”的话,不仅如此对于蜀地政权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战国时,秦国攻汉中,取巴蜀,造就了“楚见凌于秦”的局面;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后来出汉中,定三秦,逐鹿中原,创汉帝国。汉中关系着刘备军团日后的发展存亡;而对于曹操来说,得汉中便能有效抑制蜀地发展,使得蜀地政权容易坐以待毙。因此汉中一战,无论对于刘备势力的发展还是曹操一统天下霸业,都是在所难免的。
接下来说一下汉中的地理,从关中入汉中的道路有三:分别是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此外又有着一条陈仓道,迂回绕道通向汉中。褒斜道入汉中路程最短、最省时间,傥骆道、子午道的路程也都很短,能直接从关中通向汉中,但这三条道都崎岖艰险难行,而陈仓道虽然迂回曲折路程很长,但却平坦易行,成了曹军补给运输路线。从汉中入蜀的道路有二:一是金牛道、二是米仓道。金牛道从沔县往西南可达剑阁天险,而米仓道则是从南郑入巴西郡。其中米仓道险峻难行,因此金牛道常是入蜀道路首选。而金牛道就处于汉中地区的心腹地带,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后来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因此,刘备才会那么紧张,白白让出了两郡给东吴,马不停蹄地赶回了成都,刘备一回来就马上开始部署,他一方面派遣黄权迎接逃入巴中的张鲁,一方面又派张飞击退张郃,而自己则坐镇江州,形成张飞、黄权的后盾。黄权率诸将去迎接,但此时,张鲁已有降曹打算,早黄权一步,率诸将领投降曹操。虽如此但黄权也不辱使命,率军击破巴中的朴胡、杜濩等人,也不枉此行。而张飞方面:张郃率军一路深入,径直扑向江州,而张飞将战场摆于张郃必经的宕渠。张飞的出现令张郃大吃一惊,怎么也想不到孙权会这么容易跟刘备妥协。但是吃惊归吃惊,既然深入敌军腹地,也不能这么简单撤军,于是张郃与张飞相持一段时间后,应张飞的约战,与张飞战于八蒙山。八蒙山这地形,山道狭窄,作为主场迎敌的张飞便利用这地利使张郃前后难救,大破张郃。张郃仅剩十余人逃还南郑,于是“巴土获安”。随后,曹操因东线孙权的侵扰与担心朝中生变,所以便留下夏侯渊都督诸将守汉中,自己回邺城。而刘备也没有乘胜进军,与曹军僵持,准备酝酿着这未来的大战,而这一准备就是两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4 22:16:41 +0800 CST  
@qhayjf 2014-09-23 22:15:42
其实《先主传》说的很明白,刘备归还部分土地给东吴的原因是曹操那边攻下了汉中,张鲁逃亡到巴西,益州已经受到了曹操大军的威胁,面对这个一生之敌,刘备不得不向东吴求和,将南边的两郡归还给孙权,从此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
-----------------------------
@我说的你别信 3290楼 2014-09-24 20:29:51
如果是担心皇帝的话,曹操可以回去,派大军攻打刘备啊。
-----------------------------
所以就派夏侯渊、张颌他们了。
不过后来曹操基本不想以前那样不留力的全力出击了,现在他的主要精力重心不是攻城略地,而是巩固权力,赤壁吃亏之后曹操不再冒进,每次都是一场胜利就收手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4 22:41:42 +0800 CST  
@qhayjf 2014-09-24 22:41:42
@qhayjf 2014-09-23 22:15:42
其实《先主传》说的很明白,刘备归还部分土地给东吴的原因是曹操那边攻下了汉中,张鲁逃亡到巴西,益州已经受到了曹操大军的威胁,面对这个一生之敌,刘备不得不向东吴求
-----------------------------
@我说的你别信 3295楼 2014-09-24 23:37:27
难道朝中还有人能借战事不利撼动他的位置?
-----------------------------
失败一次曹操还是承受得起,但是要是失败多了就不好说了,威望和信心会在失败中慢慢失去,再加上损失的都是嫡系部队的话,那问题就更严重了,就像后来的恒温一样。曹操的位置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牢固,下面的叛乱一直不断。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5 12:34:49 +0800 CST  
建安二十二年末,这时刘备的首席谋士法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对刘备说:“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法正认为当初曹操放弃大好机会没有攻蜀是因为有内忧,现在只留下夏侯渊和张郃留守,以现在刘备的军队来说,对付他们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目前正是进兵汉中的大好时机。刘备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决定亲自带兵兵发汉中,于是两年的宁静终于被打破,暴风雨正式来临。
刘备出兵的首要目标选择为汉中侧翼——武都,武都作为汉中侧翼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曹操讨张鲁就是由武都入汉中的。于是,刘备第一目标放在了武都,派遣张飞、马超屯兵武都的治所下辩,煽动当地氐族。氐族早在建安十六年就曾与马超一同叛乱,后来夏侯渊平雍凉,氐族复联合马超一同抵抗,但还是抵御不住夏侯渊,兴国氐王阿贵败亡,百倾氐王杨千万逃入蜀地,多半是逃入了武都。后来曹操讨张鲁,入武都时,便有许多氐族抵抗,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最终这些氐族都遭到了曹军的攻屠。于是,武都氐族与曹军结下的梁子不是一般的深了。有必要提及的是,相比武都氐,阴平氐族则是保持观望的态度,曹刘未分出胜败前是谁也不帮的。
回到正题,张飞、马超屯兵下辩,很快就有氐人雷定等人率领七万多人响应,可谓是声势浩大。曹军方面,曹洪负责率诸将协助夏侯渊,到武都平叛。听说曹洪率大军来,建安二十三年初,刘备又派遣吴兰、雷铜等人。协助张飞、马超抵御曹洪,而自己亲率大军走金牛道,与魏名将夏侯渊在阳平关展开战斗,汉中之战全面打响。曹洪率军抵达武都,此时,吴兰、雷铜等人率军屯下辩,而张飞、马超率偏军屯位于下辩东南的固山,扬言欲断曹军后路,然而,这点伎俩终究瞒不过曹操“钦点”的参军曹休。曹休向主帅曹洪说明了“张飞要是能断曹军后路,应该早就偷偷断了,而没必要这么虚张声势”,并进言攻击吴兰,曹洪从之。结果:张飞、马超率军见形势不利,暂时撤走,而部将雷铜、任夔皆战亡,吴兰逃往阴平,曹军首战就中了个开门红。于是,曹军也开始着手平叛与迁徙百姓。此时,正在一旁观望的阴平氐也有所行动,见到曹军在武都战场胜利,便斩下吴兰首级献上。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5 22:02:31 +0800 CST  
@年华似水1986 3308楼 2014-09-26 21:54:08
楼主在看好声音?坐等更新
-----------------------------
呵呵,你说得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6 23:14:00 +0800 CST  
刘备连遭败绩,局势相当不妙,刘备急忙发书诸葛亮,让他赶紧发兵支援前线。诸葛亮在从事杨洪的进言下,动员整个川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支援前线。而远在邺城的曹操也一方面命荆北、关中等地区发兵汉中助夏侯渊,一方面自己亲率大军赶到长安,稳定人心。
现在的战局明显对于刘备不利,刘备不能再这样僵持下去了,要是等曹操亲自带后援部队来到汉中的话,汉中对于刘备来说那就真的是镜花水月而已了。这时候,法正适时地站出来了,法正建议率军转移战场,而这战场选择在了阳平关附近沔水(又称汉水)南岸的定军山。这一招成了扭转整个战局的妙手,是刘备能够中军屠了夏侯渊这条大龙,从而使整个汉中战场全盘皆活。
沔水东经汉中首府南郑,阳平关至南郑的水路被刘备这么拦腰截断,夏侯渊也不得不马上作出反应,当然最关键的地方还在于定军山,定军山是这一带的制高点,占领定军山,阳平关也就岌岌可危了。《孙子兵法》第十章《地形》篇对此专有论述: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在古代战争中地形对于战局的影响就更大了,而其中又以至高点最为关键。古代战例已经久远,具体细节不可考,现代战争中战争双方对于高地的争夺的战例不胜枚举,往往一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就在于高地的争夺。例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一个高地的争夺战,上甘岭战役被认为是1952年最大最血腥的对抗,按照《抗美援朝战史》记载,上甘岭战役参战部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第45师3个团,15军29师87团,12军31师91/92/93团,和12军34师106团,使用67门高射炮掩护2个炮兵师共110门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以及2个营共24辆汽车多管火箭炮参战,43天共发射炮弹40万发(含小口径火炮)。联合国军出动美第9军第7师2个团又2个营,哥伦比亚营,韩第2师3个团,韩9师第30团参战,出动105毫米以上火炮288门,飞机278余架。据美国人统计“联合国军”伤亡9000余人,估计杀伤志愿军1.9万人,据志愿军统计,自己伤亡1.15万,估计杀伤敌军2.5万人。而这一切,仅仅是在不足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生的,每天估计都是数十万发的炮弹落在上甘岭这两个小小的山头上,而这一切,主要就是为了这两座高地的争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6 23:15:55 +0800 CST  
回复第3299楼,@我说的你别信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人顶,奇怪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7 17:30:10 +0800 CST  
不好意思,今天出差,停更一天。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7 21:36:16 +0800 CST  
为什么要争夺高地呢?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怎样才能做到知彼呢?当然不是靠猜,靠的是侦察,占领了高地,一览众山小,敌人的军事部署、动向等将会一览无遗,有了高地的视野,战争就好像在健全人与盲人之间展开一样,胜利的天平一般都会偏向拥有高地的的一方的。其二在高地上拥有势能,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在山上随便扔块石头下来都是致命的武器,而在山下想把箭射上去都很难,在高地上,远程武器的控制范围也会大大加强,所以对于高地控制对于整个战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定军山东西走向,由十二个山头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石山、大山、定军山、中山、小陡山、八阵山、一字山、卧牛山、鸡心山、黄猫山、元山、当口寺山等,连延二十余里,属巴山脉系,其脉自金华山来,至高庙子入平地,凸起十二峰,主峰定军山高833米,汉水濯其足,漾河抚其背。山头与古阳平关隔江相望,互为掎角之势。在古代是封锁汉中西门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夏侯渊在前几年在曹营中大出风头,渐渐从众将中脱颖而出,十七年,夏侯渊奉命镇守长安,开始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篇章!当时,在长安西面,骁将马超的西凉军伺机反扑,羌族各部蠢蠢欲动,汉中的张鲁也有进犯之意,夏侯渊肩负的是平定西方的重任。十九年,夏侯渊率张郃等人从陈仓狭道神速进兵至祁山,击退马超。继而挥师北攻长离,诱韩遂军来救,将韩军一举击破,进而攻克兴国,平定了河西诸羌,歼灭了盘踞陇右30余年的羌王宋建。从此,夏侯渊名震西部。每当曹操召见西部酋长时,总要有夏侯渊作陪,那些羌人无不胆战心惊,不敢再生反叛之心。次年,夏侯渊率军与曹操会师休亭,攻降张鲁,占领了汉中,升任都护将军,又督领张郃、徐晃等进攻巴郡。
但是曹操这次还是看走眼了,夏侯渊统率力是足够,但是还是缺乏一点大局观,夏侯渊是一个好将才,但不是好的帅才,曹操把这个大摊子全部交给夏侯渊,独立面对刘备集全州之力的进攻可以说是一个失误。本来夏侯渊是主动防御,阳平关易守难攻,夏侯渊的战略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收好关隘和几条主要通道就算胜利。而刘备这边就十分被动,一旦汉中打不下来,巴蜀将门洞大开,所以压力在刘备这边,战局的开始也对刘备十分不利,刘备几次对于周边关隘和通道的进攻全告失败,好像夏侯渊做的还不错。但夏侯渊偏偏忘了最重要的定军山,高地上竟然没有重兵把守,让刘备轻松就拿下了定军山。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8 20:38:26 +0800 CST  
回复第3310楼,@尼古熊猫维奇

好帖,就是等得很辛苦

--------------------------

实在时间有限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9 00:43:35 +0800 CST  
@温州一家人6 3323楼 2014-09-27 22:45:53
NQWY今日不更也顶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9 21:52:55 +0800 CST  
这下子夏侯渊才意识到了定军山的重要性,夏侯渊率军于定军山下东、南扎营,意欲抢回这个战略高地,撤除对南郑的威胁。这一下夏侯渊从主动防御变成了被动进攻,如果夏侯渊知道后来是这样一个结局,他还不如窝在城中死守算了,尽管自己的布局全部刘备的窥视下,但刘备也不一定就能够拿得下阳平关,拿下汉中。但心高气傲的夏侯渊那里能容忍自己这样的失误,夏侯渊要的不仅仅是守得住,要的是能够消灭刘备,所以他一定要把刘备赶下定军山。
夏侯渊走出城,就一直被刘备牵着鼻子走,因为这就就是刘备的战略意图,刘备从此化被动为主动,一步步把夏侯渊推向深渊。《先主传》的记载十分简单;“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这个说得不是很清楚,这里综合了多家传记战况基本如下:刘备先是搞夜袭,烧掉了夏侯渊军军营的鹿角,令夏侯渊担心刘备会劫营,就令张郃守东围,而自己守南围。随后刘备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率军攻张郃,张郃抵挡不住,向夏侯渊求救。轻敌大意的夏侯渊以为刘备精锐尽数在张郃处,便分兵一半给张郃,而自己则亲率少量精锐修补鹿角。孰料,刘备军早有埋伏,在高处的黄忠率士卒袭击夏侯渊,这里法正还搞了个疲兵之计,他先令黄忠擂鼓呐喊,大造声势,反复几次,却不进攻,夏侯渊这边被骗了几次以后也就放松了警惕。最后黄忠终于玩真的了,率军顺势而下,突袭夏侯渊,渊军大败,主帅夏侯渊及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均被斩杀,黄忠也因此一战成名。曹操后来怒其不争,给夏侯渊的谥号为愍侯,“愍”字的意思悲痛的意思,在谥号里是非常差的一个字眼,可见曹操对于夏侯渊的失望。曹操曾经告诫过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但夏侯渊完全没有听进去,反而恃勇而战,结果招致败亡的结果,怎能令曹操不心痛。
主帅阵亡、遭大败的曹军军心涣散,四处逃散,夏侯渊军司马郭淮与驸马都尉杜袭危急之下,推举“为刘备忌惮”的张郃为军主,三人合力,收拾散卒,稳住了军心,但大势已去,也只能率残部撤回阳平关。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29 21:59:57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