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星辰大海dh 3141楼 2014-09-04 10:53:49
楼主明明知道这可能是谣言,却又发布出来,请问你严谨的治学精神在哪?事实上早在06年对此事报道最多的南方周末报已经证实时任副市长赵秀兰站起来大声喊“切断电源!”现场23名教委领导,包括两名正处级督学一共有17人遇难,另外6人全部受伤。
-----------------------------
这个我还专门回去看了一下我写的东西,主要是提了一下况丽这个人,说她官复原职的事,这个不是在我的正文里,我确实也不能肯定,所以后来才写了一句希望她的这个消息只是网络传闻。
说道克拉玛依大火这件事,南方周末说的一定是事实的真相吗?谁也不敢讲,这也是一个罗生门,官方对于这件事一直是藏着掖着,谣言止于公开,就是官方的这种处理方式,才是得各种猜测、谣言满天飞。
这件事也恰恰证明了历史真相一般都是出于迷雾当中的命题,就连这样一件事我们也很难了解其中的真相,就像你说的副市长赵秀兰,按你说的,她不仅不是罪人,反而是受害者,甚至还是救火的英雄,但她却被判了刑,难道说法院是在冤枉她吗?十几年后,有记者试图与死难者家属沟通,给赵兰秀翻案,遭抵制;也有市领导向中央申请为她平反,但未成功。为什么不成功,家属为什么要抵制?这个外人无法弄得清楚了。
你提供的说法也很不全面
下面我引用的是维基百科的资料:
大火造成的325名遇难者中,有288[注 3]名中小学生,其他为教师、工作人员、家长、官员等。[3]另外,还有受伤住院者130人。[注 2]由于官方公开的信息有限,直到十多年后,一些关键数据仍然存在争议,部分数据如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出场总数仍没有可靠的准确数字。

学生和教师的死亡率相近,都是约40%左右。医生鉴定表明,死因除了烧伤、窒息,还有近百名孩子是被踩踏身亡。[4]

在撤离过程中,克拉玛依本地官员全部生还,其中3名市局领导和17名教委成员,除副市长赵兰秀外,均及时脱险,赵兰秀面部严重烧伤,但最终生还。[3]来自新疆自治区的验收团共23名官员中,有17人遇难,其中包括两名带队的正处级督学,其他6人均受伤。[9]
死难学生家属们一直领不到死亡证。虽然学生墓碑上刻着因公牺牲,也有当局的承诺,但因公牺牲证也同样一直未发。连官方祭悼活动都没有进行。有家属到其他城市进行维权上访,但由于上级部门的压力,他们遭到了重重阻挠和拒绝。家属想进行相关起诉,但律师不愿接他们的案子。就领不到死亡证明的问题,有家属电话咨询当地的法律节目,一提到是大火遇难者家属,立马被挂断。
这件事情官方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制作的一个报导纪录片也都被叫停。这种事情对于政府来说,最好是淡忘的好,大家也少提为妙。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4 11:39:02 +0800 CST  
@qhayjf 2014-09-01 23:17:05
回复第3064楼, @jin136280 @liguang88810086 2924楼 2014-08-23 11:24 @qhayjf 595楼 2014-01-30 11:56   回复...
-----------------------
@jqq1478 3134楼 2014-09-04 01:46:40
哪八大家族啊,提示一下啊大神!
-----------------------------
这个百度一下多得是,帖子里不好多说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4 11:40:25 +0800 CST  
对于孙权来说,要权衡的东西就更多了,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答应刘备,要么就留下刘备,拒绝刘备,再放他回去是最蠢的方法,当然只要选择后面的方法,就意味着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从宏观来看,曹操还是天下的最强者,就算双方同心协力,也不一定能抗衡,要是双方自相残杀的话,只能是加速自己的灭亡,刘备现在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自己这可是三代才打下的基业呀。
实际上我觉得赤壁之战之后孙权的战略是有问题的,东吴获得胜利后认为曹军已经是落水狗,于是全线出击,准备全面接收曹操的地盘。周瑜攻打南郡、孙权亲自出兵围合肥,派张昭攻九江的当涂,结果几路大军都是出师不利。江东的军队在江上是很厉害,但到了陆地上对曹军不占任何优势,甚至全处于劣势。最终的战果也就是周瑜这一路的结果还算理想,但打得也是异常艰苦,周瑜这边主力尽出,火力全开,竟然对曹仁的残军毫无办法,整整攻打了一年,还付出了自己重伤、士兵死伤无数的代价,还让曹仁全身而退;张昭那一路是完败;孙权亲征的合肥攻城战也不成功,最后灰溜溜无功而返。经过了这些挫折,孙权对自己军队的战斗有了清醒的认识,现在如果要面对刘备军队的进攻,结局真的也很不乐观。因此孙权又陷入左右为难,于是向众将征求意见。
大将吕范代表众将向孙权上谏,请求扣留刘备。周瑜在江陵听说刘备来到东吴,也马上写信给孙权,希望他能够留下刘备,用物质来消磨刘备的意志,他得信里写道:“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周瑜虽然一贯强硬,但他也知道现在不是双方冲突的时候,所以就出了个这样的主意,这个到《三国演义》里,就成了陪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的故事。
孙权嫁妹历史上是有的,不过锦囊妙计之类的就没有了,孙权嫁妹的行动是双方再次结盟后加强联盟的行动,跟消磨刘备意志的关系不大。周瑜的主意想的挺好,但实际上可操作性不强。刘备是最有志向最能吃苦的人,前文分析过,刘备为了自己的理想,多次抛妻弃子,多次陷入绝境,但他从未放弃,对他这样的人来说,金钱、美女、享受都是浮云,现在事业刚刚有起色,走入上升期,刘备除非失去生命,否则他决不会放弃的。孙权只要是头脑清楚,应该不会采纳他的意见的。
听到众将劝孙权扣押刘备,孙刘联合的首倡者鲁肃坐不住了,他担心孙刘联盟破裂,导致被曹操各个击破,于是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以巩固联盟,共抗强敌。当然谈判最关键的双方的利益均衡,提出的条件都要适当,以便能够让对方所接受。所以刘备借南郡的行动
应该还是有一些附带条件的。首先说明借的期限,那就是刘备一旦扩张成功,得到新的根据地,就得归还南郡,这个肯定是有的,否则不会刘备一拿下益州,孙权马上就来追讨;其二那可能就是孙权准备吞并交州,拿刘备的故交吴巨开刀,而刘备必须默认东吴的行动,不能干涉。前文说刘备说要去投吴巨是忽悠鲁肃的,但他和吴巨是故交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我们看一下后来的发展,建安14年12月,孙权嫁妹。建安15年岁中,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4 21:58:39 +0800 CST  
@星辰大海dh 3144楼 2014-09-04 21:30:35
@左与右不分 2978楼 2014-08-26 22:44:00
楼主快更新别闲扯。
—————————————————
我上次发的楼主给删掉了?
-----------------------------
发的什么?我没有权限删的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5 07:33:39 +0800 CST  
步骘一到广西苍梧,就杀吴巨,驱逐赖恭。而这时候刘备正在南徐当姑爷享福。对吴巨和赖恭的不幸,装聋作哑。赖恭何人?赖恭是原刘表派交州地“刺史”。是刘备好友。后来赖恭是刘备西蜀称帝时的“太常”,地位不低于孔明。这赖“刺史”就这样被步刺史逼着下课走人。吴巨更惨,苍梧太守吴巨按刘皇叔的意思,迎接步刺史,却被步刺史一刀枭首。吴巨手下5000兵马被步刺史没收。步骘手下原本只有1000名历经万里征途的疲惫之旅,就这样被偷袭了。后来吴巨儿子吴班,在彝陵之战中当刘备先锋官,死在陆逊指挥的部下,也死得不明不白,吴巨是交趾王士燮兄弟的死敌。交州实力派士燮兄弟诚心投到步骘手下。孙权也保证了士燮兄弟在交州的全部利益。到此,交州七郡全部成了东吴的曩中之物。
其三就是江夏的问题,当时刘琦避祸,来到江夏任江夏太守 ,刘备投靠刘琦的时候,也曾经驻扎在夏口。可是到赤壁之战之后,江夏就莫名其妙的成为了东吴的地盘,估计是东吴趁刘备主力无暇相顾的时候占领的。现在刚好可以坐下来谈谈地盘的划分,干脆东吴就占领荆州西,而刘备就占住荆州东,后来东吴的北攻方向一直集中在东边合肥、濡须这一带。
最后孙权也是自知自家事,自己的军队在陆地上与曹军对峙是占不到半点便宜的,刚好让刘备来守自己的北大门。所以综上所述,东吴在这次谈判中也不能算吃亏,双方既然要合作,要共同抗敌,那就得各自有所牺牲,否则就失去了合作的可能。鲁肃有一次促成了孙刘的结盟,记载中曹操正在写字,忽听到这个消息,惊得手中的笔掉落在地,确实,这个消息对于曹操来说是最为不利的消息。
说实话,刘备这一步走的也是比较冒险的,刘备实在不愿意和东吴翻脸,他们之间要是打起来估计下场都会很难看,但是刘备又是那么地需要地盘,所以他只有走险招了,通过和谈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只要孙权大局观差一点,或者是铁血一些,刘备就可能命陨江东了,好在一切都顺利度过了,现在的刘备志得意满,得了夫人又得地盘,回到了南郡,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扩张计划。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接下来肯定就是取益州了。当然北方为曹操所据,东南又有孙权,确实也只有向西南才有机会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5 22:48:36 +0800 CST  
益州为古巴蜀之地,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条件优越而又相对封闭与独立的地理单元。由于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历史上建立于此的割据集团特别的多,蜀地四面环山,处于四川盆地之内,北面的秦岭和大巴山,东面的巫山等都足以挡住外来势力的进攻,因此,这里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关起门来做皇帝,也因为如此,这样的政权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一旦天险被攻破,政权也就迅速灭亡。
当然,还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虽然自秦汉以来,蜀地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然而相比其他地方而言,蜀地的经济实力是难以匹敌的。纵观中国历史,我国的经济重心一般都是在关中地区,中原地区等黄河流域,直到后来转移到南方的太湖地区。蜀地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经济重心。可以这样讲,正当这些割据政权存在的时候,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方都不在蜀地。经济实力跟不上,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来势力,是很难抵挡的。
从蜀为开端夺取天下的唯一的一个就是汉高祖刘邦,这也给了后人一种错觉,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结果后来人都成为一个个失败的例子。那刘邦为什么是例外呢?因为刘邦所面对的条件与后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刘邦先入关中,废秦暴政,约法三章。一时间轰动关中,《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得民心的盛况“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他的对手项羽则是没干好事,“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而镇守三秦故地的帮凶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被“秦父兄怨,痛入骨髓”,所以,刘邦入关中能获得民心支持。
刘邦入蜀,就是属于暂时的雌伏,一旦时机成熟,是马上就出蜀的,不像后人完全是把蜀地当作了庇护所,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关面对的敌人也不强大,仅仅是三个不得民心的秦将,直到刘邦占领关中地区,这时他才真正拥有与项羽抗衡的资本,要想仅仅以蜀地来对抗整个北方,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6 22:58:39 +0800 CST  
回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宗室刘焉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的重大建议,即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是结果却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所以也有人说刘焉是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入主益州。刘璋是刘焉的小儿子,刘焉死后刘璋继承了州牧的位置,刘璋其实很可怜,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一个昏庸无能、懦弱多疑的死胖子,刘璋究竟做错了什么?得到那么低的历史评价,我认为刘璋最大的罪应该就是怀璧其罪了,在虎狼成群的乱世中缺乏军事能力就是最大的原罪。刘璋历史上没有任何恶行,反而是保土安民,使百姓在乱世中也能有一片乐土安身立命,但他没有大志,更缺乏军事能力,这就犹如身怀宝玉的孩童,自然引的周边群雄的虎视眈眈。
曹操赤壁失败后,又要急着解决西北的问题,而且从北到蜀地的路是最难走的,所以暂时无法南顾,所以最先打刘璋主意的还是东吴。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周瑜也看到了了刘璋这个软柿子,而且说干就干,他对孙权说道:“曹操刚刚遭到大败,现在正为马超的事烦恼,无法兴兵来犯我江东。臣请求和奋威将军(孙瑜)带兵去攻取益州,得到益州后再消灭汉中的张鲁,然后留下奋威将军(孙瑜)固守益州和汉中之地,和马超结盟互相呼应。臣率军回来和主公攻取襄阳来图谋曹操,北方就可以平定。”孙权这次也很支持周瑜的想法,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想法,要是真能实现,就算不能平定天下,至少也可以划江而治。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周瑜的军队还没出行,就突发疾病死在了巴丘,一带将星从此陨落。打刘璋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7 22:28:52 +0800 CST  
当然周瑜的想法很好,但是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先别说益州的军队如何,就是几个天险关隘都是周瑜很难逾越的,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那就是刘备是绝不会让周瑜的计划得逞的,刘备已经视益州为自己的地盘,他是不会让其他人染指的,周瑜打益州必须要经过刘备的地盘,刘备怎么都不会让周瑜顺利通过的,就算通过了,刘备在周瑜攻城不下,在后面搞搞破坏,周瑜也肯定受不了,虽然历史不容我们假设,但周瑜的西征之路决不会平坦。
这里顺便说一下周瑜,周瑜也是历史上一个处于迷雾中的人物,周瑜在民间非常有名,但有名在他的狭窄的气量以及处处被诸葛亮压一头的郁闷。当然这些只是老罗用来抬高诸葛亮所做的艺术创作,但是没办法,小说的力量比正史强大得多,人们提起周瑜想起的一般都是“既生瑜、何生亮”、“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上的周瑜绝对是一位真正的天之骄子,周瑜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家三世两公,家室的显赫程度也只是稍逊于袁家。周瑜文武双全、风流倜傥,人在一个领域能够做到顶尖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周瑜的人生就是那么剽悍,事业、金钱、美女对他来说都是手到擒来,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而他在艺术方面也有超人的天赋,相传他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 ,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由于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26]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简直就是白玉无瑕的完美男人。这也使后人对他向往不已,“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就曾在赤壁怀古,对当年周瑜的风采艳羡不已。
周瑜与孙策可以称作发小,孙坚兵讨董卓时,家人移居舒县 。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这时两人就接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孙策起兵之时,周瑜手里的钱粮比孙策的都多。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袁术想留周瑜做官,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当然孙策也对周瑜不薄,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两人的关系在战斗中不断加深,后来还真成了亲戚,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这时两位关系的亲密程度,我觉得都要超过刘备和关羽。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8 22:41:48 +0800 CST  
@qhayjf 2014-09-08 22:41:48
当然周瑜的想法很好,但是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先别说益州的军队如何,就是几个天险关隘都是周瑜很难逾越的,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那就是刘备是绝不会让周瑜的计划得逞的,刘备已经视益州为自己的地盘,他是不会让其他人染指的,周瑜打益
-----------------------------
@我说的你别信 3170楼 2014-09-08 23:20:43
终于讲周瑜了
-----------------------------
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周瑜只是简单提一下,主角还是刘备。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9 10:26:46 +0800 CST  
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有人说,周瑜自身能文能武、有钱有粮有人望,为什么不拥兵自立,自己打天下呢?当然这个标准答案只有周瑜自己知道了,我这里也只是妄自猜测。在乱世中想要自立为王,想当队伍的主心骨,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比常人承受更大的痛苦,而且也得有领导所需的性格和情商,更看有没有这样的远大抱负。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具备这种条件的人少之又少,能够成功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人从小就有恢宏志愿,就像刘备;有的人则是被命运的洪流推动,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平台可以登上至尊之位,就像曹操。也许在周瑜还没有迸发出将来自立为王的理想时,就遇到了孙策,一个天生的领导人,于是周瑜就开始把志向定为辅佐孙策,平定天下,也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也许真的是周瑜的内心写照。
但好景不长,周瑜眼中这位天生的领导、亲密的友人突然间就离他而去了,可以想象这件事对于周瑜的打击有多大。这一刻周瑜面临着太多的选择,他可以带兵去开拓自己的天地,那时曹操也才刚冒头,或许也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或者也可以带兵夺取孙家的政权,在江东自立为王,不过与孙家的嫡系的一场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两条路都是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最稳妥的方法还是继续辅佐孙家的基业,也许才是最符合周瑜性格和他传统家教的选择。
孙权临危受命,接替兄长位置的时候才仅仅十八岁,这时人心惶惶、时局不稳,孙权能控制的也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几个郡而已。周瑜毅然带兵回京,坚定地给予孙权最强力的支持,在周瑜的号召力和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的影响下,东吴的局势稳定下来,孙权的位置也逐渐巩固。所以孙权对于周瑜也是心怀感激,孙权曾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09 21:17:02 +0800 CST  
许多人对于历史都喜欢用阴谋论来研究,这其实也是用看故事、看小说的心态来看待历史。小说中的政治斗争、宫廷斗争基本都是在阴谋战,这些东西看起来跌宕起伏、情节丰富,确实十分吸引人,但现实生活中绝对不是这样子的。也许是我阅历浅薄,至少我在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那种所谓设计精巧的阴谋,我个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大家做事还是以正道为主的,权衡利弊,作出决策,也基本只能做到这一步了。现实生活中的世事充满了太多的变量,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很难去控制每一个环节,更别说那些控制对手的高难动作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天衣无缝的表演,人类对于阴谋的驾驭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
一些偶然的非正常死亡,人们往往就把这个往阴谋的方向联想,就比如说孙策的死,由于孙权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于是有人就认为是孙权为了夺权,而阴谋暗杀了孙策,并成功地将这个栽赃到了许贡的门客身上。那时的孙权仅仅才十七岁,我们不妨看一个类似案例,那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谋杀亲兄赵匡胤并成功夺位的故事。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这其实才是历史,大多数历史都缺乏旁证,缺乏细节,我们知道的只是最后的结果,结果就是赵匡胤猝死,其弟赵光义非正常继位。赵匡胤死的时候四十九岁,他的次子赵德昭都已经二十八岁了(长子早夭),这个年纪马上就到而立之年,按照法理怎么都轮不到赵光义。这一切应该是赵光义多年谋划的结果。赵光义很小就跟着哥哥在军营里混,从小就非常有城府,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把戏就是来自于赵光义的策划,也许那时他那时就有一个皇帝梦,赵光义后来一直处于权力中枢,使他便于在朝中布局和培植自己的势力。到了后期,虽然不能说赵光义完全架空了赵匡胤,但是此时赵光义的实力绝对可以和他的兄长分庭抗礼。但即便是是这样,赵光义也迟迟不敢动手,因为这个一旦失败后果真的可以成为万劫不复。也许最后的烛光斧影知识来源于一场小意外,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解,便下了毒手。或许是赵匡胤自己喝的太多引发急性病症而已。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0 21:45:52 +0800 CST  
回复第3176楼,@Wczwcz555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顶,顶起来啊

--------------------------

感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0 23:25:45 +0800 CST  
@qhayjf 3097楼 2014-09-02 11:12:44
继续
到1927年的时候,由于国民政府必须依赖 草根 民粹路线才能战胜北洋政府,所以共产党和国民党左翼在国民政府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毛泽东当年就是担任代理宣传部长,在国民政府中的政治地位比蒋介石还高。据统计,1927年,国民党执监委暨候补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共产党,三分之一是国民党左翼。而国民党中央部委中,有超过一半被共产党及国民党左翼控制。要知道即便是后来发动412政变的蒋介石,当年也是......
-----------------------------
@衣雪人 3103楼 2014-09-02 11:30:56
你扯这么多,没有把你原来的逻辑圆回来。
首先,你说了, 只要有苏联,它的代理人共产党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原话是不可能被消灭)。问题是,苏联最多的投资是给了蒋匪集团的,虽然蒋匪不是和苏联合作的决策者,但蒋匪是受益者。既然蒋匪已经和苏联合作了,既然和苏联合作足可以让蒋匪立于不败之地了,那么,这么符合蒋匪人生奋斗目标的事情为什么蒋匪不坚持呢? 江浙集团可以帮助蒋匪打败苏联?蒋匪立志要不依靠外国人?......
-----------------------------
说到蒙古独立的事,可以看看《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人民日报1950.02.24
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不是真像你所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1 14:38:44 +0800 CST  
@qhayjf 3097楼 2014-09-02 11:12:44
继续
到1927年的时候,由于国民政府必须依赖 草根 民粹路线才能战胜北洋政府,所以共产党和国民党左翼在国民政府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毛泽东当年就是担任代理宣传部长,在国民政府中的政治地位比蒋介石还高。据统计,1927年,国民党执监委暨候补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共产党,三分之一是国民党左翼。而国民党中央部委中,有超过一半被共产党及国民党左翼控制。要知道即便是后来发动412政变的蒋介石,当年也是......
-----------------------------
@衣雪人 3103楼 2014-09-02 11:30:56
你扯这么多,没有把你原来的逻辑圆回来。
首先,你说了, 只要有苏联,它的代理人共产党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原话是不可能被消灭)。问题是,苏联最多的投资是给了蒋匪集团的,虽然蒋匪不是和苏联合作的决策者,但蒋匪是受益者。既然蒋匪已经和苏联合作了,既然和苏联合作足可以让蒋匪立于不败之地了,那么,这么符合蒋匪人生奋斗目标的事情为什么蒋匪不坚持呢? 江浙集团可以帮助蒋匪打败苏联?蒋匪立志要不依靠外国人?......
-----------------------------
再给你转载一篇文章
亲爱的内蒙古全体民众们!现在我们是处在全世界大变动的关头。你们还是甘受日本帝国主义及中国军阀的宰割,作他们的炮灰而趋灭亡;还是乘机奋起,努力图强,以争得至尊的蒙古民族在全世界民族中享有完全平等的地位?二者必居其一,望速择之。野心勃勃、凶焰逼人的日本帝国主义,欲占领全中国,必先占领满蒙,欲称霸于全世界,必先占领全中国,这个野蛮计划,现在已逐步实现,首受其害者,为东三省、华北五省的民众和内蒙古的整个民族。狡猾卑鄙、口蜜腹剑的日本强盗,正在用各种欺骗手段,假借《大蒙古主义》,来达到占领蒙古的整个土地财富,奴役整个内蒙古人民的目的,它准备把你们的土地作战场,人民当炮灰,以达到它进攻中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进攻外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苏联,并最后消灭蒙古民族的目的。不信,请看朝鲜、台湾、东三省的人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不能有居住、行动、耕种、牧畜的种种自由,一切政治经济的权限,完全操在日本倭奴之手。再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察哈尔的军事布防与军事设备,及兴安总署与其他的一切阴谋,便可以了然内蒙古民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危机。何况还有恬不知耻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阀,不独自命为宗主国,更进而把内蒙古整个的区域划为行省,驱逐蒙古民族于黄河以南,阴山以北,更时常指使井岳秀、高石秀等小军阀,不断的占蒙古民族的牧地、盐池,企图逐渐消灭蒙古民族,作日本帝国主义的清道夫,加速内蒙古民族之灭亡。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与所有的英勇红军,在数年来的英勇战斗,无数次的给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军阀以严重的打击。中国红军已经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特别是英勇的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突破了全世界的行军记录,胜利的达到了北上抗日预定的计划。中国红军战斗的目的,不仅是把全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同样的要为解放其他的弱小民族而斗争,首先就是要帮助解决内蒙古民族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我们同内蒙古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很快的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同时相信,内蒙古民族只有与我们共同战斗,才能保存成吉思汗时代的光荣,避免民族的灭亡,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而获得如土耳其、波兰、乌克兰、高加索等民族一样的独立与自由。因此,本政府向你们宣言:

(一)认为原来内蒙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察哈尔土默特二部,及宁夏三特旗之全域,无论是已改县治或为草地,均应归还内蒙人民,作为内蒙古民族之领土,取消热、察、绥三行省之名称与实际行政组织,其他任何民族不得占领或借辞剥夺内蒙古民族之土地。

(二)我们认为内蒙古人民自己才有权利解决自己内部的一切问题,谁也没有权利用暴力去干涉内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道德以及其他的一切权利。同时,内蒙古民族可以从心所欲的组织起来,它有权按自主的原则,组织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的政府,有权与其他的民族结成联邦的关系,也有权完全分离起来。总之,民族是至尊的,同时,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

(三)凡是内蒙古区域的汉、回、藏、满等民族,应根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发展民主主义,使这些民族与蒙古人民受同等的待遇,并有应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及信仰与居住等的自由。

(四)首先将井岳秀所占领的把兔湾,与高石秀所占的区域及两个盐池,交还内蒙人民,并将长城附近,如宁条梁、安边、定边等地划为商业区域,以发展你我双方间的贸易。

(五)我们的工农红军游击队或其他的武装队伍,绝对没有向草地进攻的企图,但你们亦不要允许中国军阀或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经过草地来向我们进攻,来加速你们自己的灭亡。我们愿意彼此缔结攻守同盟去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

总之,只要你们真认识到蒙古民族解放的必要,不愿做亡国奴,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等中国军阀的决心,那不管你们的领导者是王公贵族或平民,我们都可以给你们以善意的实力的援助。蒙古民族素以饶勇善战见称于世,我们相信你们若一旦自觉的组织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于内蒙古领域以外,则谁敢谓成吉思汗之子孙为可欺也。请为熟思,并望互派代表以建伟业,则不胜幸甚!谨此宣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1 14:53:58 +0800 CST  
@衣雪人 3187楼 2014-09-11 15:15:28
蒋匪在中国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治报告
(1952年10月13日讲)
……战后情势的发展,竟不出我们预想之外。我们中央处于这样的内忧外患交相煎迫,而国内社会、经济、在长期抗战之后,更是百孔千疮,随时可以发生危险的局势;在这种局势之下,自然要求一时之安定,以从事复员建设。当时我个人的决策,就是要求战后确保胜利战果,奠定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基础,必须求得二十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只......
-----------------------------
我前面贴的那段是出自于毛泽东,其实和蒋这段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支持蒙古独立。如果你能看得懂我全文想要表达的意思,根本就没必要跟我在这里争论。三国里曹、刘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政治家,都在为自己、为自己的集团在争取利益。一样的道理,毛、蒋也都是一丘之貉,所谓的民族大义对于政治家们来说,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而已。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1 22:07:29 +0800 CST  
后来,赵普一看势头不妙,马上对赵光义投降,搞了了所谓的金匮之盟来帮赵光义正名。
在《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要我说,这个金匮之盟肯定是假的,且不说史书上从来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其实在杜太后临终前根本没有出现过这东西,也从来没有人提起过,在赵匡胤生前也从来没有没有在任何场合提到过有着东西的存在。这些当事人都死了,赵光义想篡位的时候,这东西就冒出来了,这还不够假吗?只是就算是假的又能如何?反正赵匡义已经大权在握了,谁也不敢说什么了。
再回头讲孙权,他篡位的难度明显要比赵光义要大得多,孙权还得借刀杀人、栽赃陷害到许贡的门客身上。这种事情著名的阴谋家赵光义在大权在握的时候都不敢去干,做了以后也是漏洞百出,孙权凭什么能够不留痕迹地圆场。在此之前,他还得先考虑好多问题,要是没有杀死孙策那孙权该怎么办?要是杀死了孙策却留下痕迹怎么办?就算不留痕迹地杀死孙策,但群臣不拥戴自己怎么办?就算群臣都拥戴自己,而周瑜不服,起兵反叛怎么办?这其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迎接孙权的将是万劫不复的境地,而实际上那么多环节,充满了太多变量,太多的可变因素,这根本不是小小的孙权可以控制得了的。况且孙策的大业才刚刚开始,并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动手也得像赵广义那样才能真正接受胜利果实。从孙权的收益与风险来看,孙权暗杀孙策夺权的阴谋难度太高,风险极大,但是收益并不大,这种事谁会去干呢?
接下来又有人认为孙权搞了第二个阴谋,那就是孙权谋杀了将要出兵的周瑜,理由也很简单,孙权觉得周瑜功高盖主,怕周瑜取下益州后就更不好控制,所以在出征前谋杀了周瑜。这个其实上面那个所谓的阴谋一样,更加不靠谱。首先周瑜要是想自立为王的话,说实话孙策死的时候就是好时机,但是周瑜放弃了,毅然坚定不移拥立孙权继位。后来周瑜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臣之心,就因为周瑜功劳大就要杀,这个简直是非常荒谬的。
历史上因为臣子骄横跋扈被君主干掉的是非常多,但一般都是按正常程序来的,一般是削兵权、去羽翼,再降罪。很少是君主通过暗杀除掉大臣的,因为暗杀本身来说就不是一件靠谱的事,事情败露了也很难收拾。这种暗杀一般出现在那种傀儡皇帝找不到任何办法时才会去采取,孙权现在大权在握,他不想周瑜去打益州,想对付周瑜,正常的方法多得是,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猥琐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1 22:15:12 +0800 CST  
一般君主收拾功臣都是在打下江山以后,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从来就没有才刚刚打鸟就藏弓,兔子还没打几个就杀了猎狗的,这样做不是脑子有毛病,自废武功吗?朱元璋会不会在还没有打败陈友谅的时候,就先杀掉徐达,除非他脑子有毛病,东吴现在领土不大,四面的敌人还很强,东吴本身又缺乏良将,孙权得脑子有多奇葩才会去暗杀周瑜。不知孙权是给周瑜喝了毒酒还是给周瑜下药了,还能计算的那么精确,还得等周瑜回营了慢慢死,死了周瑜还一点都察觉不到,用的是哪一种先进的毒药。
周瑜死前,还挂念着东吴的安危,他给孙权的遗书里是这样写的:“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 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信里再次叮嘱孙权提防刘备,并不忘安排后事,提出让鲁肃接替自己,统领大军。这绝不是一个受了暗杀的人写出来的话,除非这些都是伪作。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1 22:18:14 +0800 CST  
回复第3161楼,@Wczwcz555

早上起来顶一顶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2 07:21:57 +0800 CST  
好了,还是说回主角刘备吧。基于种种考虑,刘备一直没有出兵,因为他认为时机未到,所以他一直在忍,到后来刘备的隐忍确实是迎来了回报,刘备确实等到了一个好机会,但也就是这样,刘备有内应,搞偷袭,又有时间和空间在益州广施恩德、收买人心,最后的战争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最后内应死去、首席谋士死去,又花去了三年时间,才逼得刘璋献城投降,要是刘备硬攻,可能打到曹操收降张鲁的时候,刘备都不一定能攻的下来。
刘备自己不攻打,他也竭尽所能来阻止东吴西征的脚步,周瑜死了,但益州还是得打,于是孙权继续他的军事行动,这回孙权也明白刘备这个邻居的威胁,于是他希望刘备能一起伐蜀。《先主传》里是这样说的:“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这里面说的就是荆州主簿殷观给了这样一个建议:就是表面十分赞成这个计划,但以刚得荆州,内政未平的理由让东吴独自出兵,东吴应该不敢越过刘备自己去打益州,因为这样后勤的命脉就抓到刘备手里了,刘备一旦在后面使坏,东吴就十分被动,刘备一拖时间,孙权那边也只好作罢了。
事情真的只是那么简单就解决了吗?当然不是,裴注《献帝春秋》是这样记载的:“孙权欲与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於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於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里面说的很明白了,刘备想自己独自伐蜀,但是时机不成熟,孙权希望他一起出兵,刘备就找了一大堆理由搪塞,孙权于是派孙瑜独自出兵,刘备这下子只有耍无赖了,硬中带软,先命令军队把所有的口守住,然后再跟孙权说:“自己和刘璋都是刘姓宗室,都是匡扶汉室,反曹大军中的一员,我们之间是不能互相内讧的,如果孙权你一意孤行,那么我只有背发入山、归隐山林,不然我就失信于天下了。”其实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要逼我,反正我是不会让你的军队过去,孙权也明白刘备的意思了,怎么办?现在也不是翻脸的时候,其实有件事也挺奇怪,自从刘备驻扎荆州以后,曹操就再也没有来骚扰过,反而是在东边合肥一带,打得不可开交。孙权面临曹操这样一个大敌,也不好刘备翻脸,也只有忍了,把孙瑜召了回来。我觉得《献帝春秋》记载的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在《先主传》里陈寿也不好刘备耍赖皮的事详细写出来。个人认为,在裴注中,相对来说《英雄记》、《献帝春秋》等还是相对靠谱一点,像《江表传》、《吴书》(东吴自己的史书)偏向性比较严重,而《世说新语》更像是一部小说。关于这一段,实际上《三国志?周瑜传》正文也有与《献帝春秋》意思差不多的记载:“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讬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原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2 23:03:43 +0800 CST  
回复第1410楼, @qhayjf
@闲的没事2014 1404楼 2014-04-02 16:38:36
佩服,写的非常好。能介绍下楼主身份吗?非常好奇。
-----------------------------
我的职业是建筑设计师。
--------------------------
@wuwenyu1 3136楼 2014-09-04 10:26:30
楼主竟然是搞建筑的 前辈啊 多多指教 支持
-----------------------------
握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9-13 14:45:19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