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使曹植获得其父青睐的是他的诗人才气,而最终使他失宠的却也是他的诗人气质。作为一个天生的诗人,曹植是个感情容易冲动而不拘小节的人,史传中说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于是,一件在他本人看来或许是无足轻重的事,使得他的党羽们精心铺设的通向太子的阶梯毁于一旦。原来有一次曹操离邺外出,在一个随从的怂恿下,喝醉酒的曹植私自打开皇宫的司马门,在只允许皇帝行走的驰道上乘车跑了一下。这一僭越行为使重视法制的曹操勃然大怒,立即将守门的官员斩首,并且为此一再下令,令中提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而发生这件事后“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后来,曹操又曾想给他一个机会。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的大将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包围,向曹操求援。曹操曾想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率大军去救援曹仁。可是敕命下达时,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无法应召,儿子不争气曹操也没办法,只好另派徐晃驰援。曹植就这样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最后一个良机。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危,派驿车急召曹彰,据曹彰后来对曹植说,是为了命他辅佐曹植继位。但曹彰还没有赶到,曹操已经死了,所以此说只能是个猜测而已,已经无法证实了。从曹操事先找借口将曹植一派中最为足智多谋的杨修处死,以绝后患一事来看,曹彰的猜测恐怕是不足凭信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5 20:29:16 +0800 CST  
其实我们要明白一件事,继承人的选定也不是君主一个人的事,最关键还的看哪一个继承人的支持率比较高,如果没有哪一位有特别的权力和功劳,那就最好按嫡长子的规矩来,这样才能获得整个利益群体的认可,贸然破坏规矩,废长立幼的话,必然会遭到集团内部的强烈反弹。每一次王位的更替就代表着一次权力的重新分配,必然会有有人得利,有人失利,所以这种权力更替必须获得整个集团内的广泛认可,这样少数的那些利益受损的人也就兴不起什么风浪了。于是曹操也向几个主要的大臣来征询意见,不过原计划搞的是私底下的各个人的商议被崔琰搞砸了,最后变成了公开的。结果大家意见出奇的一致,基本都坚持嫡长子原则。那曹操也没啥好折腾得了,一番试探下来,曹植也没有表现出雄主气质,甚至还不如曹丕。所以最后艰难地决定立曹丕为世子。
曹操时候赶紧进行了不久,开始剪灭曹植的势力,这也是为以后曹丕的稳定统治打下基础。而且曹丕也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等到自己即位后,对曹植的这些党羽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曹丕的历史名声不太好,但我个人认为曹丕也算估计兄弟之情的人,至少他一直都忍住没有杀掉曹植,这在宫廷斗争中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要是曹植上位了,说不定都不会留下他的性命。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5 20:35:27 +0800 CST  


曹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5 23:10:11 +0800 CST  
曹丕虽然没有征服天下的宏愿,但是对于皇帝的宝座他还是想坐一下的。曹丕刚一即魏王位,他就忙不迭想当皇帝了。曹操当不了皇帝,曹丕为什么就可以当呢?实际上曹操硬要称帝也肯定可以,只是他还有很多顾虑,前文已经分析过了。
当然,曹丕时代和曹操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曹操对于汉室,对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自己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然要顾及到自己言行的影响。而曹丕不同,曹丕的权力是建立在父亲的基础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只忠于曹魏,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没有哪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当然,曹丕还知道只要能得到士族豪强们的支持,自己的皇帝就可以当得安稳,于是曹丕马上让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6 21:54:40 +0800 CST  
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6 23:29:09 +0800 CST  
就这样,曹丕称帝已经基本无障碍,要过的最后一关就是得突破世俗道德和舆论的约束,所以曹丕就演出了一场大戏。当一种观念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即便不是法律明文规定,也同样具有约束的力量。比如在二三十年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男女结婚最主要的仪式是请客摆酒,拿不拿结婚证反倒不要紧。没请客就住在一起,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再往前几十年,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别和人家说什么自由恋爱,在那个时代讲恋爱是可耻的。社会舆论对每个人的影响都很大,古代人就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嘛。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弑君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你民告官,要先打三十大板,你妻告夫要入狱九个月。何况曹家和刘邦、朱元璋不同,他们这些人都起身平民,和旧朝廷之间没有什么恩义,将其推翻,没有什么道义上的缺失。可是曹魏是大汉的臣子,并且一向标榜自己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攫取权力,而现在权力在手,就抛弃自己的君主,将如何面对天下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6 23:30:08 +0800 CST  
回复第2186楼, @如是我闻58
强帖留名。前几天特地看了一遍《罗生门》,倭人对 历史 的理解是否真的比我们要客观?
--------------------------
@无辽之人 2223楼 2014-06-14 07:18:30
日本人的主流 历史 观如何确实不了解,不过我们的 历史 ,特别是近代史确实扭曲得太厉害了。
-----------------------------
@jennifer_725 2226楼 2014-06-14 09:29:03
日本讲谈社出了一套大史学家论中国 历史 的集子,马上京东促销,如果想要了解可以考虑入手。
传送门: http://item.jd.com/11425767.html
-----------------------------
@qhayjf 2232楼 2014-06-14 21:46:11
这套书看着还不错
-----------------------------
@shineheart20 2248楼 2014-06-16 10:17:56
只要不牵涉到二战,日本人的治史态度还是很严谨的。我看过一些日本学者研究织田信长的文章,都是多方论证、谨慎推测,挺有说服力的。
另外,研究中国 历史 的日本学者非常非常多,而且钻得很深很透。既让我钦佩,也让我心颤。
-----------------------------
@狙爆楼下 2249楼 2014-06-16 13:30:53
其实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我很怀疑我们的一些报道是不是失实。比如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我觉得很好理解,东条英机也好山本56也好,对日本人来说都是对国家做出贡献以至于献出生命的。战争本来就是政治,日本侵华对于其国家来说是争取利益的。我这么说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难以理解。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政治的本质是利益,想想我们 历史 上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同样都是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如果我到日......
-----------------------------
很难找到完全客观的历史观,所有人都是有立场的,战争中那些糊涂账谁也说不清。就拿正在进行着的世界杯,那么多摄像机全程直播,几亿人盯着看,还是有很多争议,就说昨天的德国对葡萄牙,有人说是佩佩自己作死;但也有人说是穆勒在表演,裁判太黑。当然,多年以后,这些细节已不在重要,人们最多记得的是谁捧杯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7 09:05:08 +0800 CST  
@qhayjf 2235楼 2014-06-15 17:49:20

-----------------------------
@jennifer_725 2236楼 2014-06-15 18:34:01
其实我非常想吐槽古代皇帝的画像,因为他们看起来没有任何区别。都很肥,看起来很凶恶,然后清朝都是大长脸。
-----------------------------
画风是差不多,不过对比他们父子三人,差异还是挺大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7 09:07:31 +0800 CST  
@狙爆楼下 2249楼 2014-06-16 13:30:53
其实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我很怀疑我们的一些报道是不是失实。比如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我觉得很好理解,东条英机也好山本56也好,对日本人来说都是对国家做出贡献以至于献出生命的。战争本来就是政治,日本侵华对于其国家来说是争取利益的。我这么说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难以理解。战争的本质是政治,政治的本质是利益,想想我们 历史 上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同样都是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如果我到日本旅游,我不会参拜靖国神社,因为我们是无辜受害的一方,但是我能理解参拜的日本人。就好比成吉思汗一直打到欧洲,动辄屠城,我们的 历史 学家对成吉思汗是怎么看的呢?这就是对待问题的角度了。
我有个同学,以前交过一个日本女朋友,年轻时我们总在一起玩的,没事就抬杠抗日战争,当时我的观点也和主流观点一样,现在岁数大了就觉得当时我们真是幼稚。
我相信一向严谨治学的日本学者,不会仅仅在二战问题上就变得轻率了。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是当前政治的需要,对于这个,我想我们的政治对于学术的干涉恐怕仅仅比朝鲜等几个极个别国家少一些罢了。第二就是我们自己对二战中侵华日军坏的一面有所夸大。我姥姥是唐山人,2000年活到104岁才去世,据她说,日本人占领唐山的那些年,是他们日子过得最安定的几年.对百姓日本人比二狗子好上百倍。虽说是奴化教育,但至少穷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学了。顺便说一句,我姥姥的父亲是当地名医,土改成分是富农,她的兄弟子侄都读的是私塾,我姥姥是个比较开明的文盲,认字是后来自学的,只认识一些字,但是不能写。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什么最重要?生活安定、安居乐业。至于谁执政都无所谓。这也是角度问题。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所谓“爱国主义”大概就是说,只要不是外国人统治我们,当前政府对我们多坏都无所谓,这是纯粹的政治洗脑。当初美国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支持美国,为什么?因为萨达姆在伊拉克搞独裁统治,伊拉克人民水深火热。可是站在伊拉克人的角度上,美国人扶植的所谓“傀儡政府”不同样是二战时日本人扶植的汪政府吗?怎么这时候我们不提爱国主义,不说一定要把美国人赶出伊拉克了呢?
所以说,我们不要说日本学者对待二战问题就变得糊涂,正确的态度是反思我们自己对二战史实究竟掌握了多少。举个例子说,对于百团大战,电影电视剧(比如《毛泽东》)里说的是“歼敌15000人”,而我看到一些资料说“歼敌312人”,为什么差了50倍?政治需要。
-----------------------------
@shineheart20 2252楼 2014-06-16 15:30:31
你可以诉说日本“不得不”发动战争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关东大地震、经济危机……但你不能因为日占领区(比如唐山)的中国人生活得“安定”,就觉得中国人理应接受日本的统治。
民主建立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统治者的独裁吗?不,我觉得不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什么最重要?生活安定、安居乐业。至于谁执政都无所谓。”这个心态,才是民主建设最大的障碍。
完善的政治制度从来都不是靠施舍得来的,统治者......
-----------------------------
@狙爆楼下 2258楼 2014-06-17 00:02:24
不要诡辩,都知道我说的日本人的事不是主张由日本人来统治。看你的言论,你的年龄应该不会超过25岁吧?
89年的时候我上大一,也是学运的一员,我深知中国推行民主有多艰难。说句很多人不爱听的,包括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真正的“民主”为何物。别说民智渐开,中国人根本民智未开,你现在脑子里所想的那些其实都是你被洗脑的思想,而你还自以为真正懂了什么叫“民主”。本人不想因为咱们的言......
-----------------------------
那时你就上大学了,原来还是老前辈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7 09:32:14 +0800 CST  
看来现在删帖还是挺严重的,刚才还发了一点关于光州运动的一点感想,结果就再也找不到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7 15:28:18 +0800 CST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弑君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你民告官,要先打三十大板,你妻告夫要入狱九个月。何况曹家和刘邦、朱元璋不同,他们这些人都起身平民,和旧朝廷之间没有什么恩义,将其推翻,没有什么道义上的缺失。可是曹魏是大汉的臣子,并且一向标榜自己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攫取权力,而现在权力在手,就抛弃自己的君主,将如何面对天下人。
于是曹丕导演兼主演的一场大戏开幕了,前期是曹丕的臣子劝进,臣子讲述了很多理由,说曹丕如何如何,可以称帝,汉室如何如何,天命衰微。可是如何解决夺权的道德问题呢?经过曹丕的提示,臣子们才明白,这个劝进不能由曹丕手下来说,否则就太假了。只能由汉献帝来讲。于是大臣们纷纷去聒噪汉献帝,威逼利诱,汉献帝无奈,只能颁布诏命,表示自己恳求禅位与曹丕。可是曹丕依然拒绝。原因当然不是曹丕说的自己德薄恩寡,只是故作姿态,因为上古虞舜也有三让天下之义。于是乎,一次又一次,汉献帝表现出及其诚恳的态度请求曹丕当皇帝,曹丕一次次的故作姿态说我不行。就如同大家请客吃饭,谁坐主位大家都心知肚明,还要反反复复的谦让,耽误大家的时间。可是中国的礼,不就体现在这一次次的礼让中吗?曹丕其实还是继承了曹操的一点真实的基因,所以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的盛大典礼时忍不住脱口而出:“舜禹禅事,我今知矣。”他的意思就是说:原来所谓的舜禹禅让的事,我今天算是彻彻底底明白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7 21:21:37 +0800 CST  
曹丕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做了两件大事,首先就是打压曹氏宗族的权力和地位,以防弟弟们跟自己争权;二是进一步了豪强士族的权力地位。但实际上就是这两件事让曹氏王朝走向了灭亡。当司马家联合其他的大士族进行逼宫时,曹氏家族根本无力反抗,只有乖乖地交出政权,让历史上在短短几十年里又演出了一幕禅让的大戏。
好了,曹操就说到这里了,接下来我们说另一位英雄刘备,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华人圈内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备最大的功业就是创立的蜀汉政权,蜀汉最鼎盛的时期,其实也就是拥有益州和荆州的部分区域而已。在刘备以后蜀地为根基的割据政权其实还有好几个,主要集中在东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两大乱世。公元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后来成汉被东晋所灭,又有汉人谯纵在蜀地建立政权,称为谯蜀。五代时十国时,王建在成都称帝,史称前蜀,鼎盛时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前蜀灭亡后孟知祥又在蜀地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
说起来刘备的功业也就是和李雄、谯纵、王建、孟知祥相当,甚至控制的疆域还不他们。好吧,大家在此之前听说过这几个人的名字吗?熟悉他们的事迹吗?我自认为比较喜欢历史的,对他们基本也算是一无所知的。那同样属蜀地的割据皇帝,刘备凭啥那么有名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7 22:18:00 +0800 CST  
@qhayjf 2261楼 2014-06-17 09:05:08
很难找到完全客观的 历史 观,所有人都是有立场的,战争中那些糊涂账谁也说不清。就拿正在进行着的 世界杯 ,那么多摄像机全程直播,几亿人盯着看,还是有很多争议,就说昨天的德国对葡萄牙,有人说是佩佩自己作死;但也有人说是穆勒在表演,裁判太黑。当然,多年以后,这些细节已不在重要,人们最多记得的是谁捧杯了。
-----------------------------
@狙爆楼下 2268楼 2014-06-17 12:23:51
这届 世界杯 看的我很郁闷。02年 世界杯 场场看直播,从那以后再没看过整场球,因为不光中国,连世界足球都尽是黑幕。06年 世界杯 每场比赛最多看十分钟,然后再去看一眼赔率就知道结果了,正确率100%。这两年整的好点了,想看今年 世界杯 了,结果除了央视找不到直播网站,这个涉及转播权、版权一些列问题咱能理解。可是央视那个CBOX软件太操蛋了,星期一0点的比赛,如果不提前看,过了0点就没进......
-----------------------------
就熬着看了上半场,这里我觉得也有立场问题,我们都是中立球迷,目的就是想看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果,裁判主导了比赛啊,基本下半场就没什么看头了,所以大家都怨裁判的执法。
但如果单纯从比赛执法本身,我觉得裁判表现还是没问题,第一个点球格策明显对球有主导权,而且却有身体接触,至少比前面巴西和西班牙的点球要合理得多。至于佩佩,主要还怪他脑残,他抓到穆勒的脸其实判犯规也可以,但那个位置要是判了德国将得到一个有威胁的任意球,于是裁判也就当没看到,结果佩佩的便宜还卖乖,主动去挑衅。当年齐丹头撞人是被激怒了,佩佩这个还是主动的,他也就是西甲被惯坏了。是该杀杀武僧的煞气了,判红牌是没问题的,只是这样也就扼杀了比赛的悬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8 09:30:12 +0800 CST  
@qhayjf 2276楼 2014-06-17 22:18:00
曹丕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做了两件大事,首先就是打压曹氏宗族的权力和地位,以防弟弟们跟自己争权;二是进一步了豪强士族的权力地位。但实际上就是这两件事让曹氏王朝走向了灭亡。当司马家联合其他的大士族进行逼宫时,曹氏家族根本无力反抗,只有乖乖地交出政权,让 历史 上在短短几十年里又演出了一幕禅让的大戏。
好了,曹操就说到这里了,接下来我们说另一位英雄刘备,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华人圈内......
-----------------------------
@jennifer_725 2277楼 2014-06-17 23:10:05
因果报应,轮回不爽。曹氏宗族不能在地方带兵的传统使他们在司马懿夺权后毫无还手之力,曹爽被诛三族,曹氏和夏侯氏一损俱损,直接逼得夏侯霸(夏侯渊的儿子)入蜀算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细节了。
而并不带兵的士族集团自然是无所谓的。比如荀彧的第六个儿子荀顗是西晋的开国重臣,他在曹奂还在位的时候居然直接在朝堂上提出臣等不拜陛下,当拜晋公《晋书-荀顗传》不知九泉之下的文若会不会晕过去?
政变如此顺利......
-----------------------------
只要有可能性,不管是外姓、还是同族,都是难以抵挡权利的诱惑的。所以后来明、清采用的方法都是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机会,一举废除了丞相制度,中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从永乐皇帝开始又重用太监进行特务统治。
清朝就更厉害了,军机处、文字狱什么的搞下来,士大夫都成了奴才了,还攒什么位?
这种集权的后果就是,内部瓦解的可能性下降,但是面对外族的入侵,就会非常无力。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8 10:21:54 +0800 CST  
这个其实前面就有探讨过,乱世出英豪,但实际上对于乱世,我们的民族是选择性记忆的,这也并不奇怪,人对于自己不堪的记忆总是选择性遗忘,不愿提起,对于光荣事迹,都会大肆渲染。中华民族的乱世也就是那么几个,春秋战国的乱世,也同样出了出少名人,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后一个乱世就是三国,三国后面的两个乱世: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对于汉民族来说都属于痛苦屈辱的回忆,所以除了正史的记载外,很少有人愿意以此来做文章。三国历史受人关注当然还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但大家不因搞混因果关系,如果有人写了一部《十六国演义》,估计在汉民族内部也很难能够流传开来。最后一个乱世是民国时期,这个就更复杂了,由于军阀们与中国共产党是对手的关系,所以几乎所有的军阀的名声都不怎么地,都应该是被消灭的对象,这个更没法说了。大家总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三国时期就是英雄辈出,而后面的乱世就乏善可陈,简直就是狗熊辈出。其实那个时代,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看他的心态和角度不一样罢了。
刘备一直被推崇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首先,刘备在名义上延续了汉室,汉族以汉为名,汉朝对于汉民族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他姓刘,就算是他称帝,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号称自己是延续汉室,而且也能够获得大家的承认。后来匈奴人刘渊以汉之名起兵反晋,遥尊的先帝是刘禅。所以同样是在蜀地称帝,刘备的政治高度比起李雄、王建之流高的不止是一点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8 22:27:04 +0800 CST  
刘备还创造了两大神话,这两个神话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而为人们广泛传颂和向往。一是鞠躬尽瘁的君臣神话,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的;二是生死相依的兄弟神话,这是刘关张的。不管这两个神话是否如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和真实,他们的故事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甚至于整个东南亚地区。
大家都清楚,《三国演义》的基调是尊刘抑曹的,但我认为《三国演义》里被黑得最厉害的不是曹操,而是刘备。由于受小说《三国演义》和传统戏剧的误导影响,人们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刘备是三国中最没有用的君主,他一生中就只有两大法宝跑和哭,打不赢就跑,跑不了就哭。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就帝业,完全是因为他的下属太厉害,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将,天下最精英的人才都聚拢在刘备麾下,那现在问题就出来了,刘备那么没用,那些精英为什么要听命于他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8 22:43:45 +0800 CST  
@狙爆楼下 2245楼 2014-06-16 03:19:51
就拿崔琰来说,崔琰作为曹植的亲戚,以一种伟光正的方式支持曹丕,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讨厌的事,不搬掉崔琰,崔琰的伟光正形象必然会使他最终凌驾于曹操的后代之上。曹丕当然不会去倒崔琰的台,而作为曹植,即便曹植取得了继承权,也一样不会搬掉崔琰,这就使崔琰立于不败之地,这就会逐渐形成曹操子孙之外另一种不可小觑的势力,甚至崔琰的一句话就能让曹家天下变成是崔琰说了算的,这是任何领袖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惜崔琰......
-----------------------------
@shineheart20 2246楼 2014-06-16 09:59:22
崔琰自己可能真的是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我感觉他是个有点“楞”的人,总是认自己的理。
-----------------------------
这种人现实生活中也有,他们会有道德洁癖,这种人优点是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缺点就是太自以为是,非常固执己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9 09:05:32 +0800 CST  
@mz4413361 2286楼 2014-06-18 23:04:02
今晚这个时候还有更嘛
正看的起劲
-----------------------------
唉,一天一天来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9 14:01:47 +0800 CST  
读完《三国演义》,能找到的答案就是刘备“仁义”,但仅仅依靠“仁义”就可以吗?单单从仁义的字面上来说,大多数人其实都很仁义,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想着去害别人,大多数人可能连鸡都没杀过,更别说残暴地对待别人,而且大家一般都应该觉得自己还算挺正义的,也没有干多什么亏心事,但这样能成大事吗?答案是肯定不行。
武大郎待人和善,宽厚仁慈,武松叫他一声大哥是因为血缘关系,除此之外,有人会尊敬他吗?有人会把他当回事吗?连王婆这样的都能把他往死里欺负。说白了,所谓的仁者无敌只是儒家劝人向善的说教罢了,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与之相反的,大部分善良仁义的老百姓都是被欺压的,反而是那些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往往都是缺乏仁义的狠脚色。
有那么多人肯死心塌地为刘备卖命,那是因为刘备有匡扶汉室的崇高理想吗?其实这个更加扯淡。然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相遇的情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9 21:34:35 +0800 CST  
那么多人肯死心塌地为刘备卖命,那是因为刘备有匡扶汉室的崇高理想吗?其实这个更加扯淡。然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相遇的情景: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这段场景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但这确确实实只能当小说来看。现实生活中,你在大街上长叹一声,最后畅谈自己有振兴中华的理想,就会有亡命天涯的壮士、当地的一霸拜你当大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从后来关羽的性格来看,普天之下,他就基本没看得起过谁;张飞呢,虽然是个杀猪的,但是混得也还不错,有钱有势,还是个暴脾气。就这样两个人,就仅仅因为刘备年纪比他们大,他俩就能心甘情愿拜这个啥本事都没有的卖草鞋的人为大哥,这不是在讲神话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6-19 22:51:00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