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回复第1866楼,@xinj1983

@qhayjf 1864楼 2014-05-17 20:08
回复第1860楼,@xinj1983
诸葛亮是个政治天才,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要是搞“唯才是举”曹爽第二就是他的了!
--------------------------
这个挺难说清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是非常成功的。
-----------------------------
孔明的权力没有想象那样大,最后我想说司马懿是成功的陆逊 陆逊是失败的司马懿,呵呵… 就看各位的理解了!

--------------------------

我想表达的其实是,诸葛亮在历史长河中,无非就是一个小割据势力的权臣而已,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从功业上来说确实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他的身后名。这也算得上一种成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8 13:05:40 +0800 CST  
那这一个堪称完美的人,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呢?陈寿的《三国志?崔琰传》无疑是一篇佳传,但实际史料不多,通篇对崔琰都是充满赞扬之声,在本传中,陈寿明确地指出:崔琰回给杨训的信中提到的“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意思是“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他的这个说法也使得崔琰从此成为了一个受害者。
仔细讲一下这件事,崔琰曾经推荐过巨鹿人杨训给曹操。他说,杨训虽然才能不足,但是“清贞守道”。出于礼貌,曹操征招了杨训。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正式称魏王。杨训上表称颂曹操的功德。这时有人说杨训的表文“希世浮伪”,认为崔琰举荐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草草看过之后,给杨训写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本来是安慰杨训、捎带对那些吹毛求疵之人发一点牢骚而已,却有人向曹操煽风点火说他是“傲世怨谤”。一贯生性多疑的曹操很生气:“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就下令惩罚崔琰做苦工。他派人去看正在受处分的崔琰时,崔琰“辞色不挠”,没有一点服软求饶的意思。正在气头上的曹操于是下令说:“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赐死崔琰。失望至极的崔琰便自杀了。在本传的后半段,陈寿还特别加上了“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这样的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曹操的错。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8 20:41:43 +0800 CST  
说实话,关于“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我个人也不能完全领会原意,至于被曹操解读成为“傲世怨谤”还有“耳”在古文里不是很常见的语气词吗,而且这句话是写给杨训的,又不是写给曹操的,曹操因此而大怒,我更是有点理解不了。现在也有许多历史学者都在解读这句话的含义,但我在这里也不咬文嚼字了,因为我认为仅仅就这一句话完全就构不成崔琰被杀的理由,一定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原因。从曹操的态度来看,曹操杀崔琰应该不是属于一时之怒,事后他也未见任何后悔,所以谈冤不冤就毫无意义了。
崔琰给人感觉从来都是一身正气的,我们先来看看他与曹操的第一次交集。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查核户籍,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现在九州分裂,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大动干戈,冀州地区的百姓尸骨遍野。没有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访问民风民俗,救民于水火,反而却算计甲兵多少,把它当成头等大事,这难道是我们这个州的男女百姓所期望于明公您的吗?”曹操肃然动容,向他表示歉意。当时宾客都大惊失色。原文是这样写的:“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8 20:43:15 +0800 CST  
@狙爆楼下 1840楼 2014-05-15 22:22:59
“揣摩上意”一直是当老板最忌讳的恶行。更何况杨修还介入了老板选接班人的问题。
-----------------------------
所以说杨修的聪明还是属于小聪明。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8 21:01:27 +0800 CST  
@qhayjf 1877楼 2014-05-18 13:05
回复第1866楼, @xinj1983
@qhayjf 1864楼 2014-05-17 20:08
回复第1860楼, @xinj1983
诸葛亮是个政治天才,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要是搞“唯才是举”曹爽第二就是他的了!
--------------------------
这个挺难说清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是非常成功的。
-----------------------------
孔明的权力没有想象那样大,最后我想说司马懿是成功的陆逊 陆逊是……
-----------------------------
@suiyuan1573998 1879楼 2014-05-18 13:10:50
那楼主感觉成功有高低之分吗?换句话说,楼主认为怎样算比较成功?名?利?抑或自身价值体现?
-----------------------------
这个挺难回答的,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会有所不同,我个人认为,成功更在于个人价值的体现 。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8 22:16:43 +0800 CST  
@叫我小军军 1871楼 2014-05-18 03:19:36
好贴,留着慢慢看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9 19:48:24 +0800 CST  
@qhayjf 1885楼 2014-05-18 22:16
@qhayjf 1877楼 2014-05-18 13:05
回复第1866楼, @xinj1983
@qhayjf 1864楼 2014-05-17 20:08
回复第1860楼, @xinj1983
诸葛亮是个政治天才,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要是搞“唯才是举”曹爽第二就是他的了!
--------------------------
这个挺难说清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是非常成功的。
----------------------……
-----------------------------
@suiyuan1573998 1888楼 2014-05-19 00:38:56
同感!个人观点是成功有时还是心态,就算当时失意了,有一颗奋斗不止的心结果或许不重要了,起码肯定了自己!
-----------------------------
@狙爆楼下 1889楼 2014-05-19 03:27:47
只有完善的制度,没有完美的制度。
就算是民主社会也有独裁者,“民主集中”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制度。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比如意见领袖的意见代表了所谓“民意”,如果执政者以意见领袖的意见作为治国方略,这或许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独裁。所以说,或许有“绝对的独裁”,但是绝对没有“绝对的民主”。关键在于执政者的掌控力。
曹操和诸葛同样大权独揽,但曹操更有自由度,也比诸葛更有掌控力。诸葛用不......
-----------------------------
大家开始热烈讨论起诸葛亮了,呵呵,还没有讲到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9 19:51:06 +0800 CST  
@狙爆楼下 1890楼 2014-05-19 03:58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诸葛死后尸骨未寒,杨仪和魏延立马火并,这是在曹操手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诸葛的用人策略何其失败。
首先,诸葛明知自己的北伐是强出头,因此才害怕因为魏延想继续北伐延误撤军而导致全军覆没。这说明北伐本身就是错的。之所以北伐虽未胜利却也无功而返,就是因为诸葛只是用北伐来转嫁危机而已,所以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也没遭受重大失败,而绝不是因为诸葛用兵有多么厉害。
其次,传说中“料事如神”的诸葛并不能洞悉人性,给与魏延私怨极深的杨仪留下了……
-----------------------------
@suiyuan1573998 1894楼 2014-05-19 13:18:55
这位看官说的有几分道理,但个人认为说孔明是庸才有点过于偏激了。实际上就当时的背景来看,诸葛亮和曹操实际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像易老师所说的当时的蜀国国情内忧外患,这已经不是能依靠一人之力扭转乾坤。拯救蜀国将是道阻且长,但另外两国却不可能给他们这个喘息的机会了!
-----------------------------
实际上关于孔明的史料并不多,大家都是依靠《三国演义》来认识他的,要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是非常难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9 19:59:26 +0800 CST  
曹操刚刚平定四州,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河北这几个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有了这几个州,曹操的实力与原来不可同日而语,高兴之余,他向刚任别驾从事的崔琰来求证冀州的人口,盘算一下自己的胜利果实,看看自己究竟获得多大的利益。结果马上被新来乍到的崔琰用几句大义凛然的话给顶回去了。仔细回味崔琰的这几句话,要放到现在,我觉得崔琰可以去做新闻发言人了,这几句话说得有理有据,最关键是调子拔得特别高。曹操虽然被顶撞了,但是曹操也是成熟的政治家,马上意识到表面功夫的重要性,他于是丝毫没有计较面子被驳,立马向崔琰了表示歉意。
我个人认为曹操其实是一位非典型的政治家,主要就是在于他没有那么虚伪,曹操打袁绍,是为了解救天下苍生,为了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当然,曹操最初是有这个想法的,但实际的真正驱动力还是利益驱动,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整个利益集团的发展和生存。什么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好,很多时候是个悖论,就像以前电影《英雄》为人诟病的理论,秦始皇是因为天下的老百姓的幸福才去统一天下的?那难道六国的百姓一定要统一了才能幸福吗?这真不一定,领土有多大与老百姓的幸福其实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几个最幸福的国家像瑞士、瑞典、荷兰等国土都不大。个人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老百姓在于自己的国家里能不能拥有话语权,有能够拥有争取自己幸福的权利,否则只是上面换一个统治者而已,对于百姓都是没有任何区别。对于冀州百姓来说,在袁绍治下,在十三州里已经是当时发展最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是最好的一个州了。曹操这是要解救什么呢?难道一定是要曹操统治才幸福吗?当然,作为政治家,话是不能这么说,要获得广泛的支持就得脸皮厚一点,台面上总得说一点漂亮话的,而且这也不算全是胡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9 20:39:39 +0800 CST  
就像现在房地产商在做宣传,在台上,他们必然是这样说,说他们是在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而奋斗,他们的理想就是老百姓们拥有一个更舒适、更漂亮的家。他们说的也没错呀,现在的房子是比以前的好多了,居住环境确实比从前改善了不少,但是你要在台下听到这话你是不是有想把他揪下来扇几个耳光的冲动。
估计曹操当时就想,这个年轻人厉害呀,小小年纪就那么会装逼。不过后来他发现崔琰不一样,如果上面事发生在贾诩身上,估计事后他会和曹操相视一笑,表示提醒曹操场面上说话还是小心一点为妙。但崔琰可能就不觉得他是在装,他认为他这样说就是对的,曹操也应该以这个理想为目标,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并为此而奋斗。
崔琰现实生活中好像就是伟光正的人,一心为国为民、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风亮节,成为广大士人之道德楷模。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按我们从小的教育和认知来说,像崔琰这样的人,在故事和宣传里是很多的。但也许是我个人比较猥琐阴暗、再加上我见识、阅历太少,反正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从来没有遇到这种人,碰上的人一般都是平常客客气气,但一旦侵犯到个人利益,那就一个个急眼了马上以各种方法反击。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9 20:50:29 +0800 CST  
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宣传中往往都是这种人,一直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不过一旦倒台就马上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恶人,什么烂事都做得出来。粗粗看历史,这种伟光正的人士是非常多的,但要是你能够深入去研究这些人,翻遍有关他的历史典籍,你可能就会很失望。当然,也许只是我孤陋寡闻,这种人确实是存在的,他们对自己的私欲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并一心为解放全人类、拯救地球而活着。
对于崔琰,由于史料缺失,我这里也不能说他就是在装逼,因为我也没法去证实。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崔琰在世人阶层中拥有了非常高的地位,而他常年在组织部长这个岗位工作,门生故吏遍步天下,崔琰这样一个类似于伟光正的人物存在,对于曹操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曹操对于自己的下一代是否驾驭他这样的人,曹操更是没有信心,而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更让曹操下了除掉崔琰的决心。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9 21:22:00 +0800 CST  
@狙爆楼下 1890楼 2014-05-19 03:58:20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诸葛死后尸骨未寒,杨仪和魏延立马火并,这是在曹操手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诸葛的用人策略何其失败。
首先,诸葛明知自己的北伐是强出头,因此才害怕因为魏延想继续北伐延误撤军而导致全军覆没。这说明北伐本身就是错的。之所以北伐虽未胜利却也无功而返,就是因为诸葛只是用北伐来转嫁危机而已,所以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也没遭受重大失败,而绝不是因......
-----------------------------
诸葛亮对于身后的安排确实有很大的问题,罗贯中连这个也要吹嘘一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19 22:30:12 +0800 CST  
这件事就是曹操甄选继承人的大事。曹丕、曹植,谁来继承自己的位置,曹操一直非常犹豫。时而偏向曹丕,时而又转向曹植,因此这两个儿子各自的嫡系都非常隐晦地进行着争取曹操信任的工作。这时候这两派的争斗还是比较秘密、相对平静的。但到在曹操晚年,曹操越发觉得立嗣之事刻不容缓,自己又被这两个儿子的表现迷惑了,一时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立谁,因此,曹操采取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征求手下一些大臣的意见。据记载,曹操咨询的对象有五人:太中大夫贾诩、尚书崔琰、东曹掾邢颙、西曹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在这几个人中,只有崔琰采用了“露板答曰”的方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他是支持曹丕的。那曹操是什么态度呢?陈寿的《三国志?崔琰传》中说的是: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什么意思呢?因为崔琰是曹植的亲戚,而他却毅然公开支持曹丕,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单看陈寿的记载,好象是曹操因此越来越欣赏崔琰了,后来还给崔琰加官进爵。但是,后来的学者却看出了事件的端倪。清人何焯的评论一针见血地: 时未立太子至琰以死守之。以密函下访。乃露板以答,非所以处骨肉之间。季珪之祸,实萌于此。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表赞同。曹操名义上是对崔琰的“公亮”行为表示支持,实际上却对崔琰泄露立嗣机密并违背自己意愿的做法很是不满。 真正让曹操起了杀心,是因为“露板”事件。当时,曹操还在犹豫到底选谁为魏国的世子,于是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曹操不想公开询问,免得激化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的矛盾。大家也都领悟了领导的精神,各自用密折回报曹操。唯独崔琰用奏章的方式公开向曹操回复,表示依照《春秋》大义,应当立子以长,并且大赞曹丕仁德孝顺很有谋略,完全能够继承大统,还慷慨激昂的表示,“琰以死守之”,自己会用生命去保护曹丕。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0 21:14:00 +0800 CST  
也许崔琰这一番表态,在曹操看来却过于矫情。要知道曹丕最大的竞争对手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竟然如此高调反对曹植做太子,到底耍什么心眼呢?最让曹操恼火的就是崔琰公然回答,置曹操于尴尬境地。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崔琰这一手干的很漂亮,他已经成功决定了曹丕的太子地位了。首先崔琰把这件公开,然后大谈春秋大义,从理论高度上封死了曹植的继承权;而又因为曹植与自己的亲戚关系,更体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让人赞叹之余更显示了曹丕继承大位的合理性,但实际上崔琰虽然与曹植是亲戚,但只是远亲,而另一方面他同时还是曹丕的老师,也就是将来的帝师,崔琰曾经把曹丕训斥的一愣一愣的,曹丕根本就不敢在他面前造次,现在崔琰又这样为他成功争到太子之位,一旦将来登上大宝,崔琰的地位可想而知。曹操应该是最郁闷的,因为选继承人一事已经完全不由他来掌控,但他还得赞扬崔琰大公无私,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于是,曹操厌恶崔琰,崔琰的侄女也就是曹植的妻子连带遭殃。曹操多次表示要推行节俭,不可过于奢华。有一次看到曹植的妻子崔氏竟然穿着华丽的服饰招摇过市。曹操在高台上远远看到了,立刻下令赐死崔氏。从此就可见,曹操对于不遵守自己命令的人是多么无法容忍,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厌恶崔琰了!所以他决定对下手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0 21:16:46 +0800 CST  
@宁菀晴 1902楼 2014-05-19 21:47:01
@qhayjf 23楼 2013-11-29 20:32:00
宦官的力量来自于皇帝,没有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一般情况下,宦官集团其实就是皇帝用来对抗权贵阶层的一群打手,皇帝想做而不方便做的事一般都是由他们完成的,相对于权臣、亲王、兄弟,宦官更值得信任,当然这绝不是太监们品德优秀,主要是他们成不了气候,也缺乏继承人。而且人一般都会相信身边的人,这其实是人之常情。
东汉的这些小皇帝面对势力一直在膨胀的士族豪强......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0 22:10:38 +0800 CST  
@qhayjf 1904楼 2014-05-19 22:30
@狙爆楼下 1890楼 2014-05-19 03:58:20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诸葛死后尸骨未寒,杨仪和魏延立马火并,这是在曹操手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诸葛的用人策略何其失败。
首先,诸葛明知自己的北伐是强出头,因此才害怕因为魏延想继续北伐延误撤军而导致全军覆没。这说明北伐本身就是错的。之所以北伐虽未胜利却也无功而返,就是因为诸葛只是用北伐来转嫁危机而已,所以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也没遭受重大失败,而绝不是因......
--------……
-----------------------------
@suiyuan1573998 1906楼 2014-05-20 00:26:12
好吧。我承认自己深陷小说对诸葛光辉形象的描述里了。有点不想相信你们说的这些事实!请轻虐!!
-----------------------------
呵呵,我这边还没有说到诸葛亮呢,慢慢来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0 22:14:37 +0800 CST  
@qhayjf 1898楼 2014-05-19 20:39:39
曹操刚刚平定四州,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河北这几个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有了这几个州,曹操的实力与原来不可同日而语,高兴之余,他向刚任别驾从事的崔琰来求证冀州的人口,盘算一下自己的胜利果实,看看自己究竟获得多大的利益。结果马上被新来乍到的崔琰用几句大义凛然的话给顶回去了。仔细回味崔琰的这几句话,要放到现在,我觉得崔琰可以去做新闻发言人了,这几句话说得有理有据,最关键是调子拔得特别高。曹操虽然被......
-----------------------------
@小冰獐嘠 1913楼 2014-05-20 12:30:09
曹操还是算有容人之量的,曹操自己干掉的功臣确实算少的了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0 22:15:27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1912楼 2014-05-20 10:51:00
@宁菀晴 2014-05-19 21:47:01
@qhayjf 23楼 2013-11-29 20:32:00
宦官的力量来自于皇帝,没有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一般情况下,宦官集团其实就是皇帝用来对抗权贵阶层的一群打手,皇帝想做而不方便做的事一般都是由他们完成的,相
-----------------------------
@宁菀晴 1920楼 2014-05-20 22:17:11
是美女乎?
—————————————————
不敢以美女自居……不丑而已
-----------------------------
喜欢历史的女孩不多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0 22:28:52 +0800 CST  
@宁菀晴 1924楼 2014-05-20 23:00:50
@qhayjf 140楼 2013-12-04 20:31:00
老百姓最疼恨就是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因为这个对于老百姓的利益侵害最大。但在专制社会中,贪污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对于汉灵帝来说,宦官们为他鞍前马后充当打手,自然要让他们占一些便宜的,没有利益好处凭什么让人家对你效忠呢?对于刘宏来说,百姓利益确实是和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一切离他太遥远,对于他来说,当务之急是能保住自己的皇权就不错了,现实并不容他有更高......
-----------------------------
社会风气,个人取向。同性恋在古代并不少见,魏晋时期,更是男风盛行,但是丝毫不以为耻,反而是豪富之家风流人士自为风雅之事。汉朝皇帝大多孱弱一些,所以应该会多在男宠身上寻找些慰藉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1 13:54:44 +0800 CST  
回复第1929楼,@宁菀晴

@qhayjf 236楼 2013-12-22 23:10:00
摆在董卓面前的机会就完全不一样,当董卓抵达洛阳的时候,东汉的皇权已经名存实亡了,而董卓有一支自己可以掌控后勤权的强大军队,这支西凉军队虽然没有叫董家军,但他绝对听命于董卓。而皇权的极大衰弱给了董卓不忠的可能性,董卓经过利益权衡之后,踏上了这条极具利益诱惑也伴随着极大风险的不归路。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另一个问题,西凉兵为什么听命于董卓而不听命于朝廷?这里我们探讨得更深入一点,权力从何而来?也就是一个人凭啥让别人听他的?关于这个疑问,一般好像很少有人说清楚。我们在故事、小说里通常就把这个简单化,谁不听命令,就把谁杀掉,这样大家都会乖乖地听话了,但是关键在于执行死刑的人又为什么听你的呢?武侠小说里给的答案更直接,一般处在权力高位的诸如教主帮主之类的都是武功最高的,包括皇帝太监这样的也都是深不可测的武林高手,谁敢不听话...
--------------------------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而已,武侠是成年童话,满足人的yy心理,最突出就是有武功这种东西,主人翁的权力,金钱,地位全部来自于他的武功。我这里主要用这个来分析权力的来源,现实生活中,那些手握重权的基本都是年近花甲的老人,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呼风唤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5-21 20:00:57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