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接下来袁绍派颜良包围白马,自己率领大军抵黎阳。四月,曹操声东击西,北救白马之围,斩杀颜良,迁徙民众撤向官渡。袁绍依仗自己人多势众,准备挥师渡河,追赶曹军。袁绍渡河后,驻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刘备、文丑挑战,被曹军打败,大将文丑被斩。再战,又折两员战将和许多人马,袁军中大为震恐。《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关羽杀颜良诛文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颜良是死在关羽手里,但文丑就搞不清了,记载是:“曹操以辎重就道饵敌,文丑兵乱,遂被操击破而死。”曹操小胜后迅速撤离,坚壁清野,退回官渡死守,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这一段两军进行了短兵相接,袁绍的先头部队颜良文丑部被曹操以灵活奇诡的战术打败,再次体现出曹操过人的军事天赋以及曹操军队强大的战力。在这种情况下,袁绍调整了自己的进攻战略。沮授对袁绍建议道:“北军人多,但英勇善战不如南军;南军粮少,物资储备不如北军。南军利于速战,北军利于缓兵。所以我军应打持久战,拖延时日。”史书上的原话是袁绍不从。这个也比较奇怪,实际上袁绍的行动来看,袁绍就是准备打持久战的,四月份袁绍就已经进兵黎阳,与曹操展开白马之战,直到八月份,袁绍才到达官渡建营与曹操开始对峙,从地图上看,黎阳与官渡也就百里之遥,急行军一两天就到了,袁绍就足足用去了四个月,袁绍其实应该是总结了前面失败的的教训,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全军共同行动,这也使曹操的奇谋完全派不上用场,曹操找不到破解之法,只有步步退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7 22:50:28 +0800 CST  
@吃包子不吃皮 1137楼 2014-02-26 02:17:33
回复第555楼(作者: @qhayjf +于+2014-01-21+23:14)
当然,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会在这到处是机会的世界等待太久的。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
==========古代凡是百万的都有水分,并且黄巾军都是家属随行,所以人多
-----------------------------
确实,以以前的人口基数来说,很难达到百万兵马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8 18:08:04 +0800 CST  
我们在回头看刚才那句话,“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实际上也是一种维护曹操的说法,首先,文字里说明曹操是主动退却的,而袁绍才进军阳武,这一个“保”字用得很耐人寻味,大家看看官渡地图,阳武已经是临近官渡最近的一座城了,离许都只不足百里之遥,这是曹操的地盘,袁绍保个什么劲呀?这种笔法就是类似于国名党转进台湾,共产党北上抗日。都是用来记载当代政权历史的笔法。
许多人都就曹操退守官渡的战略提出过自己的想法,主流观点都是曹操主动退却,许多人也帮曹操想出了他的战略意图,如易中天教授,他认为曹操退守官渡是个高招,拉长了袁绍的供给线,也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更有甚者认为这一切来自于曹操全面的谋略,先让袁绍过黄河,在让出黄河南岸的大部分地区,守住咽喉部位官渡与袁绍相持,这样袁绍就必须把粮草基地搬到黄河南岸。曹操再突袭袁绍的粮草基地,使袁军的军心涣散,由于袁绍背河而战,大部队无法逃脱,这样就可以全歼袁军。我认为这种考虑完全就是知道结果后的倒推,曹操要是早就有全歼袁军的计划,在战争中也就不会如此狼狈了,个人认为曹操的许多战略部署都是看一步走一步的,因为在整个官渡之战,特别是在前期,曹操都属于被动地一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8 23:16:33 +0800 CST  
我们回头再看一下官渡之战的地图,看到地图,我当时最初的疑问是曹操为什么不以黄河天险而守,黄河上架不了桥,要过河一定的靠摆渡,所以拒守河岸,半渡而击,应该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其实曹操刚开始还是有这个想法的,但黄河周边渡口又多,曹操有没有水军,以双方的兵力对比曹操是很难守得住黄河的。袁绍一开始就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也马上做出了回应,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力阻袁绍的渡河意图。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取颜良之首级,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
但尽管这两阵都取得了胜利,但这两次赢得都不容易,而且战果其实不明显,就像比如解白马之围,最后还是没能守住白马,这两次胜利的最大意义应该是鼓舞了士气。接下来,袁绍合兵一处,稳步前进,曹操无法抵挡,只有步步退却。说成主动战略也可以,但事实上不退也没办法。再后来退到官渡,那是退无可退了,再退就直接退守许都城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28 23:20:22 +0800 CST  
回复第1150楼,@约瑟弗

快追上了 却又不愿靠近 只求楼主快写快写 实在是引人入胜 令我茅塞顿开

--------------------------
谢谢支持
现在觉得有点没规划好,慢慢的像是在讲故事了,我得重新在整理一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1 11:10:39 +0800 CST  
绍现在人数占优,粮草占优,所以我觉得他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打败曹操、占领许都而已,他想要在这一仗就彻底消灭掉曹操的主力部队,一次性解决问题。关于这个我想起另外一个战例,那就是王翦与项燕秦楚决战。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吞并六国其中王翦就灭了三国,赵、楚还都是六国中最强的。王翦很少打出以少胜多、以奇制胜的战例,因此一直被后人所低估。许多人认为他的军事能力不能与白起、李牧等相提并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他们是各有所长的,王翦背后所依托的是最强实力的秦国,他所做的是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优势转化为胜势,王翦这一点做的是非常好的,一生都没有失手过。大家不要以为做到这一点很容易,许多有名的军事家都曾经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翻船,包括曹操。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对于打仗,奇正都同样重要,光有奇,没有正也是不行的,奇一般都代表这冒险,而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楚国实际上是战国土地第一大国,也是春秋、战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大国,表面看起来不堪一击,实际在生死存亡关头反击的潜力是最大的,这一点王翦看得很准。在秦统一全国后,仍然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最后秦国确实也灭于楚人项羽之手,这也可看出楚国的实力及影响力。
李信带二十万秦军出征,实际上这也是秦国的灭国大战中出兵最多的一次了。楚国元帅项燕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这是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秦王知错就改,重新请王翦出山,并征全国之兵六十万,让王翦带领去灭楚。
按照一般思维,秦军强大,就应该一路杀下去,硬碰硬与楚军对撼,在猛攻之下,楚军应该难以抵挡,如果战事胶着,也可以分兵偷袭楚国的都城,在亲后夹攻,打败项燕。这样的实力对比,打赢的几率是很高的,所以我估计王翦考虑的问题应该这样的:首先是怎样以最小的伤亡获得最大的胜利,因为楚国面积太大,还有考虑打完仗后的占领与接管,而且王翦还有雄心进一步南下,征服南越;其次王翦考虑的是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消灭楚国的有生力量,为快速征服楚国打下条件,王翦要的不仅仅是打败楚军,而是全歼楚军,这也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类似,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打胜仗,而是要全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后王翦也要避免阴沟里翻船,项燕能够击溃二十万秦军,这种军事实力在整个战国都是不多见的,不容小觑,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失败的战例也不在少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3 10:44:25 +0800 CST  


这张更清楚一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3 11:45:33 +0800 CST  
回复第1170楼,@狙爆楼下

回复第1150楼, @约瑟弗
快追上了 却又不愿靠近 只求楼主快写快写 实在是引人入胜 令我茅塞顿开
--------------------------
@qhayjf 1168楼 2014-03-01 11:10:39
谢谢支持
现在觉得有点没规划好,慢慢的像是在讲故事了,我得重新在整理一下。

-----------------------------
官渡之战写的很好,就是图画的不太明确,加上对战争前期叙述的有点乱,对照地图看了很久才看明白。

其实楼主写的已经很好了,一直等着楼主更新。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3 12:22:54 +0800 CST  
回复第1171楼,@大韩永胜

写的非常不错,一路花了好些天终于看完了,谢谢楼主好文,受益匪浅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3 12:34:17 +0800 CST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只崇拜奇谋,只指望奇迹的人永远成不了好将帅,王翦用兵,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智若愚。王翦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楚王也派出全国之兵来与他对抗,主帅仍然是项燕,采取深挖高垒,坚壁不出的战略,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每天练练拳,玩玩投壶游戏。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的战略很简单,就是一个“耗”字,秦国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实力雄厚,而且秦王对于王翦绝对信任;而楚国就不一样,政不通、人不和,时间一长,粮草都难以为继,一时间,楚国境内流言四起,项燕的政敌也频频出来活动,楚王也搞不清楚前线的状况,对项燕失去了信任。在边境对峙了一年,项燕终于撑不住了,偷偷撤军,王翦早有准备,在楚军退却之时全军出动,憋坏了的秦军异常勇猛而楚军则战意全无,战局呈一边倒的态势,楚国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项燕兵败自杀。出国的军队主力一战皆灭,楚国全境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事力量,迅速被王翦的军队所征服。
整个战争过程好像平淡无奇,也感觉不到王翦有多少过人之处,甚至会让人觉得随便换个人都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其实不然,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大概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战胜敌人的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那就在敌人自身的问题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却能迫使敌人自己露出破绽并战而胜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3 22:55:10 +0800 CST  
整个战争过程好像平淡无奇,也感觉不到王翦有多少过人之处,甚至会让人觉得随便换个人都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其实不然,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大概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战胜敌人的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那就在敌人自身的问题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却能迫使敌人自己露出破绽并战而胜之。
王翦就是能够利用形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又找到了项燕的破绽。王翦能够充分认识双方的形势,可谓是知彼知己,首先他清楚秦国的强大国力,也知道秦王强大的领导力以及对自己的信任,换个皇帝,很难容许自己的大将每天耗着巨额的粮食带着全国的军队在边境组团娱乐休闲;而如果不是王翦,换个初出茅庐的小将做统帅,绝对镇不住这支庞大的军队,对于秦军来说,打仗就是立功封爵的条件,骄兵悍将嗷嗷叫着都想去立功呢,这样耗着军队自己很容易发生内乱。还有就是军队还得保证供给线不能断,否则军队也会不攻自破,项燕肯定也知道这个道理,估计没少花心思去袭击秦军的供粮部队以及粮仓,但王翦对保卫粮道做的滴水不漏,项燕完全找不到机会。最后一点就是攻击的时机也要把握的很好,早了晚了战果都会完全不同。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3 23:19:24 +0800 CST  
好了,说了这么多,回到官渡之战,袁绍的战略我估计跟王翦还是有点类似的,当然,袁绍是带有进攻的持久消耗战,但意图应该是想把曹操的主力耗在一点,再利用自己兵力和经济上的优势,最后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消灭曹操主要的军事力量,彻底打垮曹操。
当然,王翦的沉稳和持重不是别人学得来的,袁绍对于官渡要塞展开了猛攻,不过这样的压力是非常有效的,曹操后来也在不断增兵,基本上曹操著名的将领、曹洪、曹仁、夏侯渊、于禁、徐晃、张辽、夏侯惇、许褚、李典、乐进、宋宪、魏续等等都聚集到了官渡,曹操要是官渡败了,那确实也基本被一锅端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说官渡,官渡,位于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有200里之远,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现在与当时的地理状况应该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带当时河网纵横、官渡地处鸿沟上游,鸿沟也就是著名的刘项对峙的楚河汉界,官渡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估计除了官渡这个渡口,其他地方都是河网密集、沼泽遍地,很难行军。再找其他的行军路线的话估计就是绕道几百公里了。
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接下来双方展开了精彩的攻防战,这个《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基本是基于史实来写的。袁绍强攻曹操营寨不下,就开始想各种点子来摧毁曹军的抵抗意志。袁绍在曹操营寨外周边堆土成山,再在山上修建箭楼,居高临下,用箭俯射曹营,这下曹军可惨了,每天都被敌人空中点射,上个茅坑估计都得拿盾牌挡着,真是苦不堪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5 21:34:45 +0800 CST  
@森林木淼淼 1177楼 2014-03-03 21:56:23
楼主对人性的分析很深刻,让人耳目一新,人性是个复杂的多面体,顶一下,希望楼主带来更多精彩分析!
-----------------------------
感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5 21:35:35 +0800 CST  
@秦之商君 1185楼 2014-03-05 12:47:50
@qhayjf 145楼 2013-12-06 23:04:00
以前大臣陈蕃在给桓帝的上疏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这就意味着恒帝时国库就基本空空如野,到灵帝这一朝这个问题应该是更加严重了,东汉末年人口急剧下降,在户籍可统计人口只有西汉鼎盛时期的1/10,在这里我们有确切证据,但我认为,虽然天灾战乱瘟疫不断,但人口锐减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库主要的财政来源就是税收,而当时税收......
-----------------------------
感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5 21:36:37 +0800 CST  
记得当时玩帝国时代的时候也搞个这个,在别人的城墙边修个箭塔,放几个弓箭手到箭塔了,对方临近区域没办法发展了,不过等对方发展到最后的帝国时代这招就没用了,因为这是对方可以出投石车了,箭塔在投石车面前就不堪一击了。曹操这边也研制出了投石车,史称霹雳车,一顿狂轰,袁绍的箭塔就全报销了,可惜这个霹雳车只是昙花一现,三国后来的战事中就没有再出现过了,现在又找不到关于它的文献史料了,实在令人惋惜。
袁绍一计不成,有生一计,空中打击不行,就改走地下。袁绍的地道战战术是比较有名的,当年公孙瓒的碉堡战术就是被袁绍的地道战给攻破的。公元199年袁绍将公孙瓒围困在易京城中,却久攻不下。于是袁绍的围城部队便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孙瓒部队固守的城楼下,用木柱撑住,估计挖到城楼的一半,便纵火烧毁木柱,城楼就倒塌了。袁绍继续用挖地道的方法逐渐攻到公孙瓒所住的中京。公孙瓒自知不能幸免,就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儿女,然后放火自焚。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攻城方法,袁绍以及他的智囊集团确实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5 23:16:29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6 11:31:03 +0800 CST  
回复第1195楼,@握着橄榄枝的人

@qhayjf 1192楼 2014-03-06 11:31:00


—————————————————
楼主跟新啊,别就顶字啊

--------------------------

不好意思,在外出差,明天更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7 01:33:27 +0800 CST  
不过他碰上的对手是曹操,曹操应该是先行监测到了袁绍的挖地道的行动,具体可能就是像电影里地道战的那种大瓮监听法吧,曹操命令军队在营周边挖掘壕沟,这样,袁绍军队无论从那里挖地道进来,都能马上发现,到时无论是用烟熏,用水灌,袁军基本都是送死的,所以袁绍的地道战战术也流产了。
于是,袁绍也不折腾了,双方进入了对峙阶段,这样的干耗纯粹考验的是双方的经济供给能力。袁绍其实还不学学像王翦那样,没必要折腾那么多前戏,就让大军在这里搞搞观光休闲,憋一憋军队的士气,到时可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现军队的进攻屡遭挫败,士气低落得很厉害。
与曹操比拼经济实力,袁绍还是有点自信的。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秋,中原地区,特别是关中地区大旱,许多地方还出现了蝗灾,谷价斛买到钱五十万钱,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困饿而死。其中主要的灾区就是目前曹操目前的领地,虽然已经过去六年,但是由于人口流失严重,生产力很难恢复得过来,曹操诗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写的就是这个状况。曹操目前兵力那么少,估计也是受困于经济的原因。而袁绍的辖区虽然也受到战乱的影响,但情况明显比曹操的好太多,袁绍十万大军的供给在史书上就一直没有出现问题。
曹操本来就没余粮了,现在又养了一个汉政府,情况就雪上加霜了,这个汉政府除了能发一些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诏书外,应该是从诸侯手里拿不到半毛钱的,所有的政府开支都是曹操自己出钱的,曹操不仅要养着汉献帝,还得养着文武百官,这个没有税收的政府对曹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7 11:31:34 +0800 CST  
所以,僵持不过半年,曹操这边的粮草就已经捉襟见肘了,以前看三国的时候还有点疑惑,官渡不就在许都旁边吗,怎么会连粮草都供给不上呢?现在看来曹操整个辖区应该都是缺粮食,就算退到许都防守,一样是没粮食的,可能同样是失败的结局。曹操现在的情况越来越糟,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军,响应袁军。在相持期间,袁绍先后派刘备、韩荀袭击许都,但是皆被曹仁击败,因此袁绍不再分兵偷袭,坐等曹操顶不住撤军,自己再全军追击,一战解决曹操的问题。
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许多人认为这是曹操胸有成竹的一种说法,因为在十五天后确实击败了袁绍。但我认为这只是曹操安慰大家的说辞,因为十五天后,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如果还没有转机打败袁绍的话,那就只有败亡一条路了,所以仗打不打得赢不好说,但不用辛苦运粮是肯定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7 11:56:06 +0800 CST  
曹操这时应该心情悲观到了极点,他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 荀彧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作战计划,但他的判断是对的,曹操一退就会全军覆没,不退坚持下来还可能有机会。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所以这场经济消耗战最关键的胜负手就在于粮草供给,袁绍的粮草虽然充足,但袁绍的运输线长,风险更大,在运粮部队遭到曹操的一次突袭之后,袁绍改变运粮策略。这年十月,袁绍派车大量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乌巢,作为袁军的前线粮草基地,本来袁绍这样做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供给路线,保证最后总攻的粮草补给。但这却成为了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3-07 19:47:38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