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国文化的源头智慧(慢慢写来慢慢讲)

哪位朋友能帮助一下,我的帖子为什么粘不上去?万分感谢!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00:45:15 +0800 CST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孙子和老子具有师承关系没有史料上的支持,我们仅仅是通过《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的相似性进行了揣摩和推测。但是,韩非子和老子的渊源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韩非子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喻老》,一本是《解老》。这两本册子虽然只是对《道德经》一书部分文本所作的注释和说明,但这丝毫掩饰不住韩非子直接接受老子思想的影响问题。而且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对一个文本进行注释和说明,本身就已经暗示了读者想从这一文本中找到自己期望的东西。任何读者的心都不是一张白纸,读者和文本也不是直接通过眼睛建立起联系起来的,当中总有那么一个“有色眼镜”,也就是伽达默尔说的“偏见”。而《道德经》本身的模糊性又为这种所谓的解释和发挥提供了空间,以至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可想而知,推行“外王之术”的韩非子,绝对不会像庄子那样把兴奋点放在“道”的本体论层次和对世界的观照上,而是和孙子一样,把着力点放在了其辩证法因素上;主要不在于“无为”的人生境界上,而是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功效和手段上。但是,他和孙子还是有所不同。如果说孙子在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中引申出了“兵者,诡道”的兵法大略,那么韩非子则在老子“圣人无常心”的“无为”中发展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无为”的管理理念。(《韩非子•主道》)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带兵打仗是兵以诈立,靠的是出奇制胜,所以孙子重视的是“奇”。而治理国家是一门管理的学问,针对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子民,不能讲“奇”,而要讲“正”。而这,也正是名副其实的“君人南面之术”。对此,韩非子在其《主道》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君道无为”的观点: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韩非子•主道》

这是《韩非子•主道》中的第一段,开门见山,直亮观点。其对“道”的迷恋无疑已经深深地打上了老子的痕迹。所不同的是,他将老子的自然之道演化成了君王之道。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以无为驭有为,则是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 “君道无为”,是指君主应该保持虚静无为的心态,遇事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做到 “无为”、“无形”。老子说:损而又损,至于无为;孙子说:微乎其微,至于无形,神乎其神,至于无声。在这里也是一样,君道无为,就是让臣子无见其所“执”。这样,大臣们就无法猜测君心, 因而也就觊觎不到君权。如果君王个个都像一个纯真的孩子,喜怒哀乐形于色,势必给手下人留下了或小或大的辫子,抓其弱点者有之,投其所好者有之,君王就会变成玩偶了。《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关于所谓“英雄”的描述,无疑是这种“君道无为”最为形象的描述 :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

在这里,曹操借龙的大小变化来比喻真正英雄的“无形”。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变化莫测,没有固定的形状,正是对英雄的最好比喻。正因为无形,所以才能“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才能“方今春深,乘时变化”。而“君道”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一个是 像龙一样变化、审时度势,立足于天地间而不败的“英雄”,一个是左右捭阖,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君王”罢了。前者是处世之道,后者乃驭人之术,道理却是相通的。
所谓“臣道有为”,是指君主不必事事亲躬,而是主动性交给手下的大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正是因为“君道无为”,才会有“臣道有为”。如果作为君王的管理者事必亲躬,不分轻重,都横加干预,大臣的作用又显现在哪里?从管理的角度看,管理一个国家和管理一支军队没有什么区别。最为高明的将领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将军,而不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孙子兵法》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这里,所说的道理只有一个:没有勋章的将军才是最好的将军。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的领导不是最好的领导者,头上带满光环的君王也不是最好的君王。真正的高手不会时时刻刻都发挥关键作用,他们“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经常充当幕后英雄,无冕之王。
但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必须设定好规矩和规则。否则,大臣们的“有为”就无法调动起来。对此,《孙子兵法》中也有论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兵法•势篇》)“分”和“数”分别是指中国古代军队两个不同的建制单位。“分数”说的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形名”是指军队的指挥号令。只要把军队按照一定的编制组织好,并加以统一的号令,这样,领导一个人和领导千军万马的效果是一样的。捻重若轻,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过它需要的不是“形名”,而是“法律”。在韩非子看来,只有建立一套赏罚分明的法律制度。君主不会明确指明臣下应该如何如何去做,而之告诉他们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至于如何去做,是臣下施展他们才能的过程。君主的权势与威严,在于权衡臣下的所作所为,赏罚分明,而不是奴役臣下、统治民众,不偏袒、不徇私、不蒙蔽。所以,韩非子说:“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墯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韩非子•主道》)正是表明了这样的观点。
看来,韩非子从老子的“无为”中学到两样东西:一个是驭人之术,另外一个是管理之方。前者来自于韩非子的“人性恶”的主张(在讲述“百家争鸣”时我们还会论及),后者来自于其追求事功的社会抱负。就这样,老子哲学中那种晦涩的、朦胧的、或隐或显的“君人南面之术”,在韩非子这里成了公开的、露骨的、淋漓尽致的“法、术、势”。这种法术与权术并用,阴谋和阳谋兼施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07:01:23 +0800 CST  
不是,有一小段怎么也传不上去。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09:26:55 +0800 CST  
百科全书来自于西方博物学传统,真正的百科全书出现在近代欧洲,以伏尔泰为代表。中国古代典籍和百科全书完全不同。

——————————————————————————————

我所说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式”的,不是西方式的。我说的百科全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00:02 +0800 CST  
战争的实质,不就是正确处理敌我之间的矛盾关系吗?
========================================================
战争,不是正确处理什么敌我矛盾,而是要求对手接受自己的意志,不惜付诸武力,比威吓更进一步。事实上,战争往往标志着谈判的破裂,和平的中止,如果这算是正确处理矛盾,人类会陷入无止境的争斗中,这不仅非《道德经》之宗旨,也非《孙子兵法》的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上和我说的是两码事。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两个活体之间的对抗,是一种非契约式的竞争。而这正是中国文化中的“局”。楼上对于矛盾的理解停留在“哲学教科书”。矛盾关系,敌我关系,阴阳关系,正是《孙子兵法》所看重的。否则,我们还读《兵书》干什么呢?“人类会陷入无止境的争斗中,这不仅非《道德经》之宗旨,也非《孙子兵法》的目标。” 那么,《道德经》的宗旨是什么呢?《孙子兵法》的目标又是什么呢?难道楼上知道老子想表达什么?知道孙武想说什么?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11:59 +0800 CST  
中国受西方哲学影响太深,把本国传统都改造成“辩证法”,不要说“道”,连“术”都难以接近。这就是思维决定感觉的活生生的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楼上,你可以摒弃“辩证法”,你给他起个名。叫什么?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13:41 +0800 CST  
我所说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式”的,不是西方式的。我说的百科全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我说,您何必要用百科全书这种专有名词?看你要说的这些话,恐怕要发明一个新词,才可以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请阁下帮我想一个吧!呵呵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14:57 +0800 CST  
那么楼上,你可以摒弃“辩证法”,你给他起个名。叫什么?
==========================================================
中国人表达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有必要处处抄袭西方么?不用辩证法这种外来词汇,就不能进行定义么?
————————————————————————
对,离开了很多词汇,我承认自己患上了“失语症”,所以才请阁下帮忙,帮我想一个地道的、中国的词。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23:02 +0800 CST  
==========================================================
你对“矛盾”这个词又作了新的解释:活体之间的对抗。看来你的矛盾和敌我可以挂等号,不知你和家人有了矛盾,是不是也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处理?
老子想表达的,《道德经》不是写了么?孙子想表达的,《孙子兵法》不是写了么?研读文本,融贯原旨,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
我没有看明白,所以还想让阁下告诉我,他们到底说了啥?呵呵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24:22 +0800 CST  
我说,您何必要用百科全书这种专有名词?看你要说的这些话,恐怕要发明一个新词,才可以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请阁下帮我想一个吧!呵呵
=========================================================
若你指的是《道德经》,言简意赅足矣!如果是读不懂的感觉,水深慎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怎么才叫“读懂”,怎么才叫“读不懂”呢?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41:13 +0800 CST  
我没有看明白,所以还想让阁下告诉我,他们到底说了啥?呵呵
==========================================================
《孙子兵法》你可以找到我写的短文,国学论道有。《道德经》尚未下笔,以后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阁下又如何保证你读懂了的“老子”,就是真实的“老子”呢?为什么我读的这个“老子”就是假的“美猴王”呢?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8:44:39 +0800 CST  
那么楼上,你可以摒弃“辩证法”,你给他起个名。叫什么?
==========================================================
中国人表达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有必要处处抄袭西方么?不用辩证法这种外来词汇,就不能进行定义么?
————————————————————————
对,离开了很多词汇,我承认自己患上了“失语症”,所以才请阁下帮忙,帮我想一个地道的、中国的词。
=========================================================
请先抛弃头脑中的西哲词藻,净心三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不懂古人说的话,也不是我的错,因为我生在这个年代。看不懂的,还要去看白话文。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19:13:00 +0800 CST  
这段文字是本人用《孙子兵法》来比附韩非子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但是用此来比附韩非子,是不是恰当,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法家没有深入研究的人来说,估计很难做出回答。但是,按照历史演进的逻辑,“君道无为”,尽力将自己变得平庸,我想应该没有走错路。还是来看《主道》的第一段:“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不知道自己是否抓住了从道家到法家过渡的逻辑环节,还望楼上赐教!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8 22:20:39 +0800 CST  
“无为”中的管理智慧
在韩非子这里,所谓的“无为”仅仅是一种极其高明的驭人之术。但是,在这种似乎丑恶和阴暗的谋略后面,我们往往能够觉察到一门管理的艺术。其实,所谓管理在古代称之为“统”,又“管”又“理”,然后再把资源整合,发挥整体的组织力量,所以称之为“统”。但是,相对于国家的管理而言,就不叫“统”了,叫“治”。比如我们说,天下大治,即是此意。现在我们说的“统治”其实已经变味了,有些贬义的色彩了。对君王而言,“统”的对象是自己的王公大臣,目标就是让这些人搭配好角色,使得政府这一系统能够良性运转,从而做到政令畅通;而“治”的对象是自己的子民,目标就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关于“无为而治”,我们下一节会谈。这一节,我们重点谈谈“无为之统”,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
在中国社会,管理是作为一门艺术来被谈及的。其实,不止管理,很多东西都被打上了艺术的痕迹。管理艺术、领导艺术、战争艺术……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任何东西如果无法上升为一门艺术,估计都没有到最高的境界和水准。而在西方,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他们总是把“科学”当作最高的水准,一个东西如果不被称之为“科学的”,好像走的就是旁门邪道,上不了大雅之堂。于是,西方人总是说管理科学、执行力、领导科学、战争科学……至于这种“泛艺术”和“泛科学”之间的区别,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仅就管理层面的“无为”而言,它无疑仅仅是一门手段,而非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因为它是带着目的的,那就是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看似漫不经心,无执无著,实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种智慧估计也只有身为中国人,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奥秘和玄机。
用今天的话说,所谓管理,就是保证一个有系统的组织良性运转,以达到组织目标。那么,对一个组织系统而言,怎么才能将资源最优化配置,达到组织目标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要有一套保障这一系统组织良性运转的规则。如果这一规则不合理,不良性,这一组织就不可能良性地运转,势必产生内耗。正如下一盘象棋,首先要确定好象棋的游戏规则,对弈者才能展开对局。没有规则,就无所谓象棋着一个游戏。二、让这一系统的各个环节都能切实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做到实至名归。正如在棋盘上,如果每一个棋子的作用都不能充分发挥,该系统也不会良性地运转。
与此相对应,作为组织系统核心的最高管理者,就有两个主要任务:一、制定规矩,并能使这个规矩保持良性,一一贯之,不因人而废,不因事而止。一旦做到了政令畅通,组织系统就会自发运转,自动调节,而不需要领导者过多地干预。二,选贤与能,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做好了这两件事以后,最高管理者就可以退居次要位置了,不能再以个人的身份对这一系统指手画脚,除非这两个关键的地方出了问题。
这就是“无为”的管理思想。毛泽东主席深谙此道,他说:“领导干部的责任,归结起来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出主意要出神入化,用干部要如火纯青。前者是制定好的管理原则或规则,后者则是让合适的干部到合适的角色和位置上去,不求全责备,只要能在他能把自身的角色发挥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资治通鉴•卷第一》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要把国家治理好,只要把好的乐官选拔出来就可以了,怎么能去关注“鐘聲不比”这样的琐事?对琐事关心的太多,必然对大事糊涂。难怪田子方批评他“审于音而盲于官”。领导也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他有自己的角色和功能,而“审于音而盲于官”则是偏离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国家这一系统怎么能治理好呢?他管的太多了,反而在自己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没有尽到责任。本人家乡有一个地方官,是一个市的市长,可是手下的人经常喊他“科长”。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经常管一些鸡毛蒜片的琐事,办公楼前停的车太乱了,机关家属楼的颜色不好看啦,谁和谁不能谈恋爱拉,一天忙忙碌碌,倒是勤政爱政,结果反而把一个城市治理的一团糟。
历史总是无情地嘲弄了那些“有为”的管理者。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因战起家,异常骁勇,却不善战。刘邦上马不能征战,下马不能抚民,却最终取天下,皆因其有独门法宝。个中原由刘邦最为清楚:“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皆人杰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的确是英雄,本事很大,大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忙,所以手下的谋臣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因为自己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诸葛亮本事更大,大到几乎可以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全办了,这种表面风光的另一面却是:手下的人越来越不会思考,不能思考,也不愿意思考了。队伍带不起来,最后连一个像样的接班人都没有。诸葛亮之所以活活累死,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对别人太不放心了。而另一方面,群臣没有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走不出诸葛亮的锋芒和阴影,结果使得才能因为得不到锻炼而蜕化。诸葛亮临死还要把死后的事情安排好,何等可悲!蜀国的旋即衰弱到最后灭亡,固然原因很多,但诸葛亮的光芒太盛,以至于群臣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越来越无能,恐怕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原因。
现代的管理者何尝不是如此?我敢肯定,那些忙得满头是汗、脚不在鞋里的领导绝对不是最好的领导;同样,那些为儿女把心操尽,事事干预的父母肯定也不是最好的父母。都说“虎父之下,焉有犬子”,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联想或者比拟,而真实的情况是:父亲本事太大了,儿子往往很平庸。李世民本事太大了,儿子们一个不如一个,选了个李治,还让一妇人夺了江山。我有时候想,李世民的万丈光芒和武则天这个中国唯一的一个女皇帝的上位,这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其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9 11:31:03 +0800 CST  
每次到这个时间,兄台风澄百音就来和我论战。我也神经过敏了,一到这个时候就在这里等着,呵呵。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9 18:38:16 +0800 CST  
作者:erhaozhu 回复日期:2008-8-18 19:13:00
那么楼上,你可以摒弃“辩证法”,你给他起个名。叫什么?
==========================================================
中国人表达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有必要处处抄袭西方么?不用辩证法这种外来词汇,就不能进行定义么?
————————————————————————
对,离开了很多词汇,我承认自己患上了“失语症”,所以才请阁下帮忙,帮我想一个地道的、中国的词。
=========================================================
请先抛弃头脑中的西哲词藻,净心三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不懂古人说的话,也不是我的错,因为我生在这个年代。看不懂的,还要去看白话文。
========================================================
我忘了,lz需要的是知识,不是思考。古文不通,白话文亦可。国学没有,还有汉学。
————————————————————————
我始终相信,天下至理,殊途同归。那些在至高境界上有所领悟的人,已经超越了文化背景和国别。所以,无论是“阴阳不测谓之神”,还是“辩证法”,都是无所谓的。本人从来没有拿来比附,我也没有用西学来审视自己的文化。恰恰相反,我试图让二者对话,这也是这个帖子的初衷。我实在没有觉得把“阴阳纠缠”说成辩证法,有什么不妥。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9 18:44:51 +0800 CST  
作者:我弟是永恒 回复日期:2008-8-18 19:14:26
呵呵 风澄百音你也去楼主的博客看一下吧,也许知道楼主在说什么。
==========================================================
他的博客和这里写的有差别?
——————————————————————
博客里的内容很浅显,估计入不了先生的法眼。但是,里面确实是一个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思考,涂鸦而已。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9 18:46:26 +0800 CST  
者:erhaozhu 回复日期:2008-8-18 18:41:13
我说,您何必要用百科全书这种专有名词?看你要说的这些话,恐怕要发明一个新词,才可以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请阁下帮我想一个吧!呵呵
=========================================================
若你指的是《道德经》,言简意赅足矣!如果是读不懂的感觉,水深慎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怎么才叫“读懂”,怎么才叫“读不懂”呢?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否lz另有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之所以喜欢这首小诗,是因为它是对西方那种认知性思维的嘲弄和解构。就好像楼上老以为《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有一个最后的“谜底”。好像有一个最标准的“正解”。其他人如果和这个“正解”不一样,就是读错了,就是走火入魔了。这种独断论如果能够盛行,那么几千年来,我们还注什么“六经”?意思都明白了,还注啥?我认为恰恰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恰恰是“远近高低更不同”,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充满恒久的魅力。无论怎么说,我始终倔强地认为,《易经》、《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都是“黑箱”,永远也打不开。比如《道德经》,我说《道德经》不是兵法,但能读出兵法‘不是逍遥游,但能读出逍遥游。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9 18:53:59 +0800 CST  
作者:erhaozhu 回复日期:2008-8-18 18:44:39
我没有看明白,所以还想让阁下告诉我,他们到底说了啥?呵呵
==========================================================
《孙子兵法》你可以找到我写的短文,国学论道有。《道德经》尚未下笔,以后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阁下又如何保证你读懂了的“老子”,就是真实的“老子”呢?为什么我读的这个“老子”就是假的“美猴王”呢?

==========================================================
你用什么来读“老子”?法术势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是那句话,老子这里没有法术势,却能读出法术势。韩非子为什么写《喻老》,一目了然。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9 18:55:56 +0800 CST  
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要忘了,任何人的心都不是冰清玉洁的白板,也不是一面纯洁的镜子。都是带着“偏见”的。我不仅用法术势解读了老子,我前面还用逍遥游解读了老子,楼上没有看见吗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8-08-19 18:58:09 +0800 CST  

楼主:erhaozhu

字数:574996

发表时间:2008-03-30 18: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1 12:45:41 +0800 CST

评论数:50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