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苜蓿09 2015-09-23 10:43:19
楼主自以为是真能扯。
楼主还是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东汉末年太监卖官的问题吧。
-----------------------------
没自以为是,不过太监卖官的问题,我在帖子里之所以没分析,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都懂,任何一本史书或是分析历史的书都对这个问题解释的很明白了,我就没必要罗嗦了。大家再怎么解释,其实翻来覆去也还是那一套。

就像党锢之祸,我也没解释,我还故意搞笑说是太监把官员们给关起来了。为什么不解释?因为这个太出名了,别说研究历史的人,就连课本上都写过,当然就不必解释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6 09:51:13 +0800 CST  
第八十三章:汉献帝为什么要去投靠曹操?

陶谦死后,经过一轮轮的利益争夺,联盟军内部的形势有了巨大的改变——联盟军内部最强的势力,从公孙派变成了袁绍派。

为什么一向稳压袁绍派一头的公孙派,如今会被袁绍派给反超过去呢?这里面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谦的死。

公孙派原本的成员有:公孙瓒,袁术,田楷,陶谦,孔融等人,实力强大,稳压袁绍派一头。

如今,陶谦要死了,这群诸侯里面由谁来继承陶谦的遗产,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了。

如果是袁术继承了陶谦的遗产,那么公孙派的实力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袁术会变成极其强大的一路诸侯,对袁绍派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从公来讲,陶谦的徐州应该由袁术来继承,这么做对公孙派最好。

但孔融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因为如果袁术继承了徐州,那么袁术的下一步就一定是吞并孔融的北海。所以,孔融挑唆着陶谦,宁愿让陶谦把徐州白送给无名小卒刘备,也不送给袁术。

这就是为了私利,而不顾集体利益的最好例子。孔融为了保护自己,宁愿让整个公孙派受损,变弱,也不愿意让自己有被吞掉的危险。

对于孔融的这一想法,陶谦当然是无所谓的。陶谦都是要死的人了,人死之后万事空,谁强谁弱关他鸟事?就听老朋友的吧!

于是,徐州就落到了刘备的手里。

不过,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公孙派其实还没有变弱,还是有办法继续保持优势的。

什么办法呢?就是:刘备虽然继承了陶谦的资产,但如果刘备还是公孙派的人的话,那么公孙派的实力就仍然不会受到损失。

原本的公孙派是公孙瓒,袁术,陶谦。现在的公孙派则是公孙瓒,袁术,刘备。公孙派总体实力不变,仅仅是高层换了个人而已,还是可以继续和袁绍派拼的。

但是,人类都有自私的天性。

徐州如果给袁术,公孙派不但不会变弱,还会变强。同时,袁术自己也会变强。所以,徐州给袁术这件事对袁术来讲,就是天大的好事,是双赢(袁术高兴的主要还是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增加)。

但如今,孔融为了私利不顾大局,宁愿放弃让公孙派变强的机会,也不把徐州给袁术,让袁术平白损失了一次发展壮大的好机会,那袁术又凭什么要顾全大局,忍气吞声的接受现实,然后继续和孔融刘备这群人合作呢?

所以,袁术也不顾大局了,闹了脾气,立刻出兵攻打盟友刘备,企图强行夺走徐州。

到这里,公孙派就已经开始分裂了:有袁术,就没刘备孔融。有刘备孔融,就没袁术。公孙瓒必须做选择了。

最后,公孙瓒还是选了袁术,毕竟袁术还是比刘备孔融强的。

于是,刘备孔融两人,就从公孙派中独立出来了。然后刘备又和吕布结了盟,成为了独立于公孙派和袁绍派之外的小派。后来公孙瓒被袁绍苦苦相逼,刘备也当没看见,不去帮忙,也是因为大家早就不一派了,我凭啥帮你呢?我被袁术攻打的时候,咋没见你帮我呢?

所以,公孙派的总体实力就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相当于原本的陶谦和孔融都退股了。

相反的,袁绍派的袁绍在和公孙瓒的战争中逐渐占了优势,曹操则统一了山东,袁绍派实力大增,稳压了公孙派一头。

所以,作为朝廷的执政者,他们的战略就要做一下更改了。

董卓,王允,李傕等历任执政者的大战略,都是促进联盟军分裂,防止联盟军统一。大战略的细节则是压制较强的公孙派,扶植较弱的袁绍派。这样做,他们才会长时间内斗混战下去,再也没空来骚扰朝廷了。

而如今,联盟军的形势整个逆转了,所以,李傕郭汜的大战略就应该是:压制强者袁绍派,扶植弱者公孙派。

所以,此时的李傕郭汜,是应该压制袁绍派,扶植公孙派,和公孙派结盟的。而公孙派相对较弱,也一定乐意接受朝廷的帮助。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权臣李傕郭汜联合了公孙派,那么,被李傕郭汜所迫害的汉献帝,就应该联合袁绍派!

所以,汉献帝和官员们被李傕欺负的时候,就都想求助于曹操,让曹操来帮忙。

大司农朱儁道:【今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太尉杨彪也道:【臣有一计:先令二贼自相残害,然后诏曹操引兵杀之,扫清贼党,以安朝廷。】

请注意:汉献帝和官员们在此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曹操,这可不是在胡乱找人,而是很有政治水平的,是符合整个朝廷和联盟军的大战略的。

汉献帝联合袁绍派的曹操,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远交近攻。

汉献帝联合了曹操之后,此时整个天下的形势,其实就是:

朝廷里的强者李傕,联合了联盟军的弱者公孙派。

朝廷里的弱者汉献帝,联合了联盟军的强者袁绍派。

朝廷和联盟军之间的这两组联盟,都是一强一弱,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够维持住朝廷和诸侯之间的微妙平衡。如果现在李傕智商不够,还是要联合袁绍派的话,那么李傕和袁绍派一联手,公孙派就必死!紧接着,袁绍派就会一统联盟军,变成无人能控制的强者,到时候,李傕也要死!

李傕放弃了袁绍派,选择了公孙派。汉献帝则选择了袁绍派,准备逃到曹操那里去——大家都没做出打破平衡的选择,这就证明大家的政治水平都是很高的,大家的选择都是很正确的,没人在脑残的乱搞。

就算是那个被大家误认为昏庸无能的汉献帝,在此时也很清楚自己该联合谁,不该联合谁,然后就联合了曹操——这就足以证明汉献帝的政治水平。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6 10:42:50 +0800 CST  
第八十四章:贾诩为什么会和汉献帝一拍即合?

在联盟军内斗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朝廷内部也内斗的相当厉害。

在小说中,此时把持朝政的权臣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但在历史上,张济远远不如李郭樊三人。

李傕,郭汜,樊稠,这三个人,都是位极人臣的执政者,每人约占有33%的皇权,可以替皇帝随意发号施令。他们想让自己的亲戚当什么官,随便写个字条就行,完全不用问汉献帝。

做官做到这一步,可以说是古今罕见了。但这三人还不满足,还要斗。这就证明: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想要斗死其余两人,做朝廷中唯一的执政者,掌握百分百的皇权。

这三人中,最先死于内斗的是樊稠。

樊稠死后,李傕郭汜又开始内斗。史书和演义上都说他们是为了些小事内斗,比如郭汜老婆怀疑郭汜和李傕老婆有染啊,郭汜害怕李傕给自己菜里下毒啊等等。

但实际上,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不是李傕郭汜两个人心里早就想杀死对方的话,两人又怎么会因为一点没证据的小事就整天打仗?所以,其实史书上把这段因果关系给写反了。

李傕和郭汜并不是因为这些捕风捉影的小事,才想要杀死对方。而是李傕和郭汜早就想杀死对方,由自己来做唯一的执政者,所以他们才会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借着引子不放,非要杀死对方!

这个因果关系是绝对不能颠倒的,因为如果按照史书上的因果关系来看,那李傕和郭汜就是两个毫无智商的大笨蛋了,他们就不是因为政治利益在斗争了,而是因为一些上不了桌面的鸡毛蒜皮在打架。

很明显,李傕和郭汜绝对不是这么愚蠢的人。有很多人觉得李傕郭汜不行,可是大家想想,人家都混成国家总理了,人家怎么会不行!

樊稠死后,李傕郭汜樊稠三足鼎立的局面就被打破了。现在,朝廷里说了算的就只有李傕郭汜这两个人了,除非他们愿意和对方平分利润,共同执政,不然的话,他们之间就难免一战。

所以,李傕就抢先出手,一下子劫走了汉献帝。

这是高招,这一招直接让李傕在斗争中占了先机。李傕有了汉献帝这张牌,就随时可以把郭汜定性为反贼,因为汉献帝在李傕手里,李傕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所以李傕说道:【郭汜不臣,监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则驾被掳矣。】汉献帝听了,连忙拱手称谢。

郭汜见李傕劫了汉献帝,他就只好劫走了文武百官——这个,就远逊李傕了。

文武百官的分量其实很小,李傕有汉献帝在手,他分分钟可以把郭汜手里的文武百官给废了官职,给变成一堆老百姓——就算实际上废不了,名义上也是能废的。而郭汜却废不了李傕手里的皇帝——他敢废皇帝,别人就有理由弄死他!

所以在这一场斗争里,郭汜落了下乘。

不过汉献帝已经被李傕劫走了,所以郭汜勉强劫持这群文武百官也说的过去,有总比没有强,聊胜于无。

就这样,李傕郭汜就打起来了。就像后来的曹操,孙权等人打仗一样,有皇帝的一方,就说对方是反贼,自己要替皇帝消灭你。没皇帝的一方,就说你才是反贼,你劫持了皇帝,我是来救皇帝的!

说到底,脸皮一旦撕破了,谁有道理意义并不大,还是看谁拳头大。

自此,李傕郭汜双方大战五十日,死者不计其数。

李傕郭汜大战,鹬蚌相争,就该渔翁得利,就应该会给汉献帝和文武百官对付他们的机会。

但汉献帝和百官的实力太弱,就算是有机会上门,他们也没钱去投资,没实力去做,所以,他们就只能另想办法。

想什么办法呢?就是联合别人一起来做,一起来对付李傕。

一个官员说道:【臣观贾诩虽为李傕腹心,然实未尝忘君,陛下当与谋之。】

你看,这句话就是在胡扯了。

第一,贾诩并不是李傕心腹。第二,贾诩怎么可能对汉献帝有什么【未尝忘君】的感情呢?当年董卓死后,提议董卓余部打回去,并乱武长安的,就是这个贾诩!

可以说,贾诩和李傕是一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他只想他自己而已。

不过在汉献帝的眼里,贾诩是不是真心爱国,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贾诩肯帮自己就行了。那为什么汉献帝会坚定的认为贾诩肯帮自己呢?万一贾诩不肯帮自己,反而向李傕告了密,那自己岂不是死定了?

其实不会的,贾诩会帮着自己对付李傕,是因为三个原因。

1,贾诩并不是李傕的手下,而是牛辅的手下。

牛辅死后,贾诩理论上并不归李傕管,贾诩帮着李傕出谋划策,两人其实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只不过贾诩的级别比李傕低半级而已。)

所以,打下长安之后,如果说李傕郭汜都分到了100的利润的话,那么贾诩最少也该分到50的利润才行,毕竟大家都是合作伙伴,而打下长安功劳最大的就是贾诩。

但李傕却只把贾诩当成自己小弟级别的人,只是赏赐他奖金官职之类的东西,不给他一起把持朝政的股份,所以贾诩自然就深恨李傕了。

2,李傕也很忌惮贾诩,并多次算计陷害过贾诩。

3,李傕和郭汜如果一直这么打下去,那不管谁赢谁输,都一定会被别的诸侯占了便宜。到时候,别人把持了朝政,李傕郭汜贾诩这批人就会变成董卓王允那样的乱党,必死无疑。

所以,贾诩必须赶在李傕完蛋之前和汉献帝结盟。这样,到时候新的执政者才不会对付保护皇帝的功臣贾诩,只会去对付奸臣李傕郭汜。

你看,贾诩有无数的理由去杀李傕,救皇帝。汉献帝也必须要依靠贾诩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所以,汉献帝和官员们,就都不计前嫌,准备和这个反攻长安,杀死王允,导致李傕把持朝政的罪魁祸首贾诩结盟。

而贾诩也立刻变的忠君爱国,准备和皇帝一起对付李傕。

汉献帝和贾诩,这两路有着深仇大恨的人马,因为利益,瞬间就变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官员叫来了贾诩,汉献帝乃屏退左右,泣谕诩曰:【卿能怜汉朝,救朕命乎?】

诩拜伏于地曰:【固臣所愿也。陛下且勿言,臣自图之。】

汉献帝听了,也是【收泪而谢。】

在这里,请注意汉献帝和贾诩这两人的态度。

汉献帝并没有仗着自己是皇帝,就居高临下的命令贾诩做事,而是哭泣不已,问贾诩能不能可怜一下自己。

贾诩也没仗着汉献帝没本钱,只是个傀儡,就多么的张狂,多么的看不起皇帝,而是也恭恭敬敬的拜伏于地,做足了礼数。

你看,双方这样的态度,才是合伙做买卖该有的态度。

贾诩就是因为李傕只拿贾诩当小弟,不能让贾诩得到合伙人应得的股份和利益,所以贾诩才会想对付李傕。所以,汉献帝就针对这一点,没敢向贾诩摆皇帝架子,尽量的谦卑一点,让贾诩知道:你不是我的小弟,你是我的合伙人,你只要帮了我,我不会亏待你!

汉献帝则是因为李傕郭汜不拿他当皇帝看,所以汉献帝才会想要对付李傕郭汜。所以,贾诩就针对这一点,向着汉献帝恭恭敬敬的,做足礼数——这就是贾诩在向汉献帝表明:我对你很尊敬,不尊敬你的是李傕他们,等你逃出去了,找到靠山了,可千万别对付我啊!

就这样,汉献帝给了贾诩想要,李傕却不给他的东西。贾诩也给了汉献帝想要,李傕却不给他的东西。双方本有大仇,但却一拍即合。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6 13:32:03 +0800 CST  
第八十五章:贾诩怎么算计李傕?

李傕曾经算计了贾诩很多次,但都被贾诩给躲过去了。

现在李傕和郭汜大战,好久没动静的贾诩,一下子就抓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和汉献帝合作,立刻做了三件事来算计李傕。

1, 贾诩暗中散布谣言,让李傕原本的盟友羌族人民不满,不来帮李傕打仗。

当时的羌族人和中原的汉族人并不是一个种族,所以也就没什么忠君爱国的是非观念。他们帮着李傕打仗,就是为了赚钱而已——你们中原皇帝和奸臣之间的事,关我鸟事?谁给的钱多我就帮谁。

贾诩是心理学大师,深知羌族人的心理,所以就用钱去诱惑他们,说道:【天子知汝等忠义,久战劳苦,密诏使汝还郡,后当有重赏。】

羌人打仗,只是为了钱而已,其身份相当于被雇佣的打手,或是佣兵。现在,原本的老板李傕,给他们的钱少,任务又艰巨(和军事高手郭汜打仗),所以他们都不太想接这笔买卖了。

而现在的老板贾诩,给他们的任务却十分简单:你们不用帮我打仗,只要你们立刻逃走,别帮着李傕,我就立刻给你重赏!

帮李傕打郭汜,又辛苦赚的又少。而贾诩给的任务则又简单赚的又多,谁都知道该怎么选了。

所以羌人听了,立刻都逃走了,李傕丢失了一大批强有力的帮手——这是贾诩在从外部摧毁李傕。

2, 贾诩深知李傕很迷信,所以又想利用迷信这一点,来对付李傕。

怎么对付呢?贾诩建议汉献帝莫名其妙的给李傕加官升职。【可以重爵饵之。】

就这样,李傕莫名其妙的就被升职了,这就像我们莫名其妙就中彩票了是一样的,我们就会觉的自己的运气怎么这么好啊,莫名其妙的升官了,这肯定是老天爷在帮我啊!

所以,李傕就重赏巫女——你做的很好,以后你要更加卖力的来帮我向老天爷祈福!

李傕这么做,就导致李傕的手下们很不满了,说道:我等出生入死,反而不如那个巫婆功劳大?然后李傕的手下们就准备要造反了。

读者们都觉得李傕赏赐巫女,不赏手下,这是个很愚蠢的行为,但是请注意:其实在这里,李傕重赏巫女,不赏手下,这是没错的,是合理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傕这次升官,的确和他的手下没什么关系,并不是他的手下给他打来的这个官职,而是汉献帝莫名其妙封给他的——他的手下有什么功劳呢?李傕又凭什么赏他的手下呢?

所以,说到底,这次李傕的手下准备反了李傕,还是因为贾诩即洞悉了李傕迷信巫女的心理,又了解了李傕手下常年不服巫女的心理。所以,经贾诩这么一挑拨,本来李傕手下也不应该被赏,但他们却仍然感觉自己没被赏很委屈。

所以说贾诩是个心理战大师——这是贾诩在从内部摧毁李傕。

3, 贾诩准备放走汉献帝.

李傕本身比郭汜优势的地方,就是李傕手里有个皇帝,而郭汜手里只有一群没用的文武百官。如今,贾诩放走了李傕手里的皇帝,李傕就和郭汜没什么两样了,甚至郭汜还有文武百官在手,多少比李傕还优势一点——这是贾诩在从整体上摧毁李傕。

贾诩被李傕陷害了很多次,但李傕都没成功,贾诩也没反抗,一副任你宰割的样子。但如今,贾诩一抓住机会,就连用三计,从内部,外部,整体这三个地方,重重的给了李傕三刀,刀刀致命。

贾诩计谋一出,李傕外部没了羌兵帮忙,内部手下人又造反,整体上皇帝又跑了,李傕方大肆崩溃,郭汜趁机一打,就把李傕打了个半死。

你看,这贾诩恐怖吧?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6 13:42:22 +0800 CST  
今天连续三更送上,希望的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6 13:44:24 +0800 CST  
第八十六章:落魄的汉献帝。

在长安的政治斗争中,张济是第一个退出斗争的人。

在之前,张济的实力不如李郭樊三人,一但发生政治斗争的话,张济绝对会是第一个被干掉的人。所以,张济立刻很识时务的自动请辞,离开了长安,甘愿在地方上当个土皇帝,也不愿意呆在朝廷里玩政治斗争。

所以说,张济这个人还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人,在争权夺利和安稳保命之间,张济还是比较偏向保命的。

但现在的形势却和当初有点不一样了。

樊稠死后,李傕的实力已经不如郭汜了,此时如果任由郭汜打败李傕的话,那么,郭汜就会独揽朝政,成为唯一把持朝政的人。

独揽朝政之后,朝廷中就没了郭汜的对手。如果郭汜想要继续发展自己的话,就势必会对周围的小势力产生巨大的威胁(包括张济)。所以,张济不能坐以待毙,立刻带兵来了长安。

此时的张济,就有着两种选择了。

1, 稳妥的选择:用自己的实力,去平衡李傕和郭汜,让他们两个暂时休战。等李傕缓过来之后,再让他们两个继续斗,自己则安安稳稳的在旁边看戏,趁机赚油水。

2, 激进的选择:直接和郭汜拼命,如果可以打败郭汜的话,那打败李傕就不成问题,张济就可以把持朝政,成为新的独裁者。

这两个选择,选择一赚的少,但胜在稳妥。选择二赚的多,但风险很大。

结果,张济选了选择一,来劝他们休战。这就证明:张济宁愿赚的少一些,也要稳妥一些,他不敢冒险。

书上写道:【忽人来报:张济统领大军,自陕西来到,欲与二公解和。声言如不从者,引兵击之。】

此时,李傕和郭汜都受到了不少损失,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张济不声不响的直接偷袭他们,那么一下子把他们全干掉,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张济偏要大张旗鼓的吆喝过来,领着大军,大喊【如不从者,引兵击之】。

很明显,这就是张济在故意给他们放风声,故意让他们知道自己要来了:你们快停手吧,再不停手的话,我就要打你们了!

所以历史上对李傕郭汜的评价都很复杂,而且大多离不开狠啊,有能力啊等等。但对张济的评价却都很一般,因为张济本身就是个比较一般的人。

现在的战况,李傕已经处于劣势了,再打下去毫无利益,只是找死而已。而郭汜如果硬要追着李傕打的话,就容易被张济给偷袭。所以,张济一来劝架,李傕和郭汜就同意了。当然,背地里还是在你争我夺的,一点都没松懈。

就这样,过了没一段时间,汉献帝又跑了。这时,李傕和郭汜才感觉到了不妙。

郭汜对李傕说道:【皇帝若到山东,必然布告天下,令诸侯共伐我等,三族不能保矣。】

李傕则道:【今张济兵据长安,未可轻动。我和你乘间合兵一处,平分天下,有何不可!】

现在李傕和郭汜的处境很危险,前面有山东曹操,准备和汉献帝联手对付他们。后面又有张济在按兵不动,所以万一皇帝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和张济前后一夹攻,李郭必死。

所以,尽管之前因为利益关系斗的你死我活,但现在因为利益关系,又不得不重新联手。

李傕郭汜重新联手,继续追杀汉献帝。

汉献帝实在是打不过他们,所以只好放下皇帝的尊严,找白波帅来帮忙。

白波帅是些什么人呢?白波帅这个名字听上去好像挺正义的样子,但实际上白波帅就是黄巾贼的余部而已。

当初黄巾贼被打败之后,一些余部就聚集在了白波山,当起了山贼,继续造反,所以就叫白波帅。

当初汉朝拼命想剿灭的黄巾贼,现在居然成了汉朝拼命想要拉拢的救命恩人。

汉献帝现在的本钱已经彻底玩完了,除去皇帝本身的影响力之外,汉献帝可以直接操纵的实力,其实还不如一些乱贼大。那么,为什么这群白波帅还愿意和实力微弱的汉献帝结盟呢?

因为两点。

1, 这群贼本来就是李傕和郭汜的仇人,他们当年还是黄巾贼的时候,就属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打他们打的最狠。

同时,之前背叛了李傕的那个爱国义士杨奉,其实也是白波帅出身,只不过因为当年杨奉打不过李傕,所以他就被李傕给收编了,成了国家的正规部队——这样也就不难解释杨奉为什么要背叛李傕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李傕的人,只是战俘而已。

2, 这群白波帅他们现在的身份是贼,他们和汉献帝结盟,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益,轻则他们的身份会从贼变成官,重则他们甚至可以趁机把持朝政。

所以,汉献帝需要白波帅,白波帅也想要利用汉献帝,双方一拍即合,立刻结盟。

白波帅的本身就是黄巾贼余党,是想要推翻汉朝的反贼,所以,不用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群白波帅是根本没有忠君爱国的心的。

白波帅和汉献帝结盟,并不是想要帮汉献帝做什么事,只是想要挟持皇帝,趁机大捞油水而已。

果然,他们劫持了汉献帝之后,还没等打败李傕,白波帅就立刻做了两件坏事。

1, 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当官。2,辱骂皇帝,殴打官员。

这两件事情,事情1是在侵犯皇权,吞食整个朝廷的实力。事情2则只是在单纯的欺负皇帝而已。汉献帝当初就是为了摆脱这两件事情,才会甘愿冒着巨大风险,也要舍命从李傕手下逃走。谁知道现在,白波帅的人依然像李傕一样这么对他。

还没打败李傕,白波帅就做起了‘小李傕’,很明显,白波帅的人违背了合同。

不过,汉献帝也拿他们没办法。虽然说合同的履行应该是双方同时去做的,应该是白波帅履行完帮汉献帝打败李郭的责任后,白波帅才可以得到把持朝政这个利润。

但如今,汉献帝已经完全没有让合作伙伴履行责任的实力了,所以合作伙伴当然会选择:尽量的去赚取利润,尽量的不去履行责任。

这其中,那个韩暹还算好的,一边享受着利润,一边还多少的履行一下自己的责任,帮着汉献帝逃跑。然后你再看那个李乐,上来就把利润全都拿走了,然后回头就和李傕郭汜结盟了,不但没履行责任,反而撕毁了合约。

就这样,一路逃命,汉献帝终于回到了当年自己当皇帝时的洛阳。

此时的洛阳,【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宫院中只有颓墙坏壁。】

【百官朝贺,皆立于荆棘之中。是岁又大荒。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尚书郎以下,皆自出城樵采,多有死于颓墙坏壁之间者。汉末气运之衰,无甚于此。】

正是:天子懦弱奸邪起,气色凋零盗贼狂。看到两京遭难处,铁人无泪也凄惶!

汉献帝看着这一切,心里复杂无比。

现在能让汉朝重新强盛起来的唯一机会,就是去联合袁绍派的人,然后来压制李傕郭汜了。

所以,汉献帝传旨,召曹操前来护驾。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7 09:34:08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同时,祝朋友们中秋快乐,财源广进,合家团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7 09:36:19 +0800 CST  
第八十七章: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吗?

有人说汉献帝不应该去找曹操,导致后来被曹操挟持了那么多年。实际上,这个说法是完全不对的。

汉献帝投靠曹操,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具体理由,我在之前的章节里也分析过了,是一种变相的远交近攻。李傕和公孙派结盟了,汉献帝就应该和袁绍派结盟。

而袁绍派中,袁绍和刘表离皇帝又远。所以,汉献帝就只好去投靠曹操。

在这里,你别说曹操后来挟持了皇帝,曹丕还篡了位——那都是后来的事。现在的事就是:你如果不投靠曹操,那你现在就要被李傕郭汜给【杀了汉君,平分天下】,你连让人劫持的资格都没有。

决定了投靠曹操,汉献帝就派人去通知曹操。

和大家印象中不同,曹操并不是一上来就想挟天子的,刚接到皇帝通知的时候,曹操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要【聚谋士们来商议】。

现在的评论三国的一些人,都喜欢拿结果来说过程,都是因为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所以就说曹操挟天子是绝对正确的选择。其实啊,挟天子这件事,还真不能说是好是坏——这可是在挟持皇帝啊!你以为过家家呢?这里面水深的很,挟持天子,一不小心就被天子给弄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三国评论家都用复杂的历史资料,来滔滔不绝的分析挟天子这件事情,分析了半天也分析不到点上。其实啊,根本就不用这么麻烦,我们可以很简单的来用利益分析一下挟天子的坏处。

挟天子的坏处,至少有以下三点。

1, 树敌:原本坐山观虎斗的李傕郭汜,立刻就和曹操交战了。

2, 给别人提供了打自己的理由:本来,你不挟持皇帝,我们打你还缺点理由。如今,你挟持了皇帝,我们就可以说自己是奉天子密诏来打你,来为国除奸!(就像当初联盟军打董卓一样。)

3, 给自己内部造成隐患:跟着皇帝过来的那群朝廷官员,快被李傕给玩死的时候,当然是想要曹操快来的。但等危险过去了,这群官员就又不服曹操,甚至想要弄死曹操了。

最开始曹操挟天子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说道:【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这些大臣虽然没什么兵力在手,但在朝廷中,他们中的一些士族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曹操担心这群大臣会破坏自己内部。

后来果然是这样,在政治上,曹操为了消化这群朝廷官员,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在战争上,这群朝廷官员也多次勾结外人,想要对付曹操。

你看,挟天子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原本你的内部铁板一块,并且没人来打你,可就是因为你挟持了天子,不但别人会来打你,你的内部还会后院失火。

这是挟天子的风险,至于挟天子的利润,却没大家想的那么大。

很多人都觉的曹操挟持了天子之后,全天下就都要听他的了,其实不是的——毕竟连真正的天子汉献帝都没人鸟他,一个个的都欺负他,更何况只是挟持了天子的人?如果天子的话真那么有用,那天子为啥自己不令一下诸侯,不令一下董卓李傕这群人?

所以,别人要不要听你的话,要不要被你令,说到底还是实力的问题。

袁绍比曹操牛,那么就算袁绍没挟持天子,曹操也要听袁绍的,不然袁绍就会揍他!

曹操比刘备牛,所以曹操假借天子命令,让刘备去打袁术,刘备明知是计,但还是去打了——为什么?不是因为曹操挟天子的原因,而是你不去打袁术,曹操就会来打你!就算曹操没挟天子,刘备还是要听他话的!

再看袁绍和孙权这群高手,曹操要打他们了,说我遵从天子的命令,来打你们!

袁绍和孙权听了都哈哈大笑:这么巧!我们也奉了天子密诏,正要来打你!

你看,谎话随口就扯,完全没人把神圣的天子当回事。

说到底,还是实力问题。挟持了天子之后,你只能去令比自己弱小的诸侯,而不能去令比自己强大的诸侯——但关键是,比自己弱小的诸侯,你就算是没挟天子,你本身也能令的动他们啊!

所以,挟持天子的好处,并不能立竿见影,立刻获得,而是会随着自己实力的逐渐变强,才会逐渐体现出挟天子的好处。

而挟天子的坏处则立刻就可以获得,严重者,前脚挟了天子,后脚就会被干掉。

打个粗俗的比方,就像旧社会收保护费的一样,挟天子更像是合法收保护费的证明。(请注意,是旧社会。)

你没这个合法证明(挟天子),你也能去收保护费,只要别人比你弱,不敢得罪你,你就能去收。

你有这个合法证明,你还是只能去收那些比你弱的,你敢去收比你强的,这就是找死。

相反的,莫名其妙的,别人还会借着个引子,来打死你这个收保护费的!


所以说,挟天子并不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更像是一个有巨大风险的投资:挟天子之后,你混的越好,挟天子的好处就越大——但前提是,你没死在挟天子的半路上。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8 08:13:07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8 08:16:47 +0800 CST  
第八十八章:对汉室最尽心的忠臣是谁?

汉献帝主动联合曹操,想要对付李傕郭汜,曹操拿不定主意,就【聚谋士来商议。】

荀彧听了,就说道:【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你看,荀彧这番话,明显是在糊弄曹操。

晋文公是因为挟天子(周襄王)才令诸侯服从的吗?不是的。

晋文公在挟天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霸业。论实力,晋文公没挟天子的时候,他的实力就已经可以号令诸侯了,大家都不敢不听他的。

然后,周襄王看到晋文公这么强,才主动和晋文公结盟的。诸侯服从晋文公在前,晋文公纳周襄王在后,这个因果关系,荀彧把他给颠倒过来了。

至于刘邦,就更不是因为给义帝发丧才成功的了。

荀彧为什么要颠倒因果,糊弄曹操呢?原因就是因为:荀彧是真心忠于汉室的。

挟天子这件事对曹操来说,不是一定要做的事情,风险和利润都有,做不做都可以。所以曹操拿不定主意,要聚谋士们来商量。

但对汉献帝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此时,如果汉献帝不被曹操给挟持的话,那么汉献帝就要被李傕等人给杀死了!

汉室危矣!所以荀彧就一定要劝曹操挟天子。因为只有这样,荀彧才能救汉献帝,才能保证汉献帝不死。

也就是说,荀彧用这个‘晋文公成功论’来劝曹操挟天子,其本意不是想让老板曹操成功,而是为了汉献帝着想。

当然,挟天子对曹操的帮助也很大,但在此时,挟天子对汉献帝的帮助更大!大家别看曹操要挟持汉献帝,就觉的汉献帝很可怜——不是这样的,曹操要是不挟持汉献帝,汉献帝早就让李傕给害死了,哪还有机会当这么久皇帝呢?

所以说荀彧是个真正的忠臣。荀彧虽然在曹操手底下干活,但他对汉室的贡献,其实比那些想杀曹操的忠臣还要大。

荀彧说完之后,曹操就决定挟天子了,就派兵和追杀过来的李傕郭汜作战。曹操派许褚出战,许褚立斩二将,曹操抚许褚之背曰:【子真吾之樊哙也!】

这个举动,就是曹操已经把自己当成皇帝,当成刘邦了,所以他才说许褚是自己的樊哙。

曹操这一举动,如果在皇帝权力最大的年代,皇帝已经可以凭这个举动把曹操给定性成试图谋反,把他诛灭九族了。但现在是战乱年代,所以也就没人追究曹操了。

很快的,曹操就击退了李傕郭汜,救下了汉献帝。

曹操救下汉献帝之后,杨奉,韩暹这两个人就准备逃走了。

杨奉和韩暹两人,本身都是黄巾贼余部,是和汉朝敌对的人,说他们是为了爱国才护送汉献帝,很明显是不对的。所以,杨奉韩暹护送汉献帝的本意,应该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他们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连李傕郭汜都打不过,更何况天下诸侯?他能令的动谁呢?所以曹操一来,他们直接就逃跑了——你看,实力不行的人想要挟天子,其实就是在自找麻烦。

如果他们不想挟天子的话,凭护驾之功还能混个官当当。现在他们一想挟天子,那就只能滚蛋了,曹操是容不下他们的。

李傕郭汜,杨奉韩暹,这群试图劫持天子的人全都走了,现在,天子终于落到了曹操的手上。

然后,曹操就准备要迁都。

曹操迁都和董卓迁都是不一样的,董卓是被动迁都,曹操则是主动迁都。曹操主动迁都,好处有三个。

好处一:长安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洛阳又被董卓一把火烧废了,想要重新把洛阳当成首都,就必须要花一大笔钱,不值得。

好处二: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都有不少朝廷的旧官员在,还有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士族和家族,容易对曹操构成威胁。所以,曹操就想把首都迁到许昌去,那里全是自己人。

好处三:你挟持皇帝,别人就有可能用这个理由来打你,所以还是要把皇帝给好好的保护起来,放在自己势力范围内最坚固的地方。

所以,曹操准备迁都。

曹操要迁都,王立和荀彧二人就都表示了赞同,并且从星相,五行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

先是王立说道:【吾仰观天文,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

【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

然后荀彧也说道:【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

王立和荀彧,看上去都是用‘曹操会发达’这一说法来劝曹操迁都,但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和立场,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立是在巴结曹操,并支持曹操篡位,所以王立很直接的说了以下几点:

1,天下必有新天子出:这个,是暗指曹操会成为新天子。

2,吾观大汉气数将尽:这个,就是说汉朝已经完了。

3,晋魏之地,必有兴者:这个,就是说曹操一定会兴盛起来。

4,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这个,就很明显是支持曹操代汉篡位,并表明曹操篡位一定会成功。

王立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根据天相,汉朝要完了,曹老板你搬到许昌去,就会变成【新天子!】

王立这就是在建议曹操篡汉了。

曹操肯定也是想要做皇帝的——谁不想做皇帝呢?但曹操刚劫持了天子,就要篡位,这就等于找死了。

同时,一但曹操篡汉,他的身份也会从保护皇帝的功臣,变成试图篡位的反贼——这么搞的话,曹操和董卓李傕等人又有什么分别呢?费这么大劲劫持天子也就没意义了。

所以,虽然曹操听到这番预言很高兴,但曹操仍然说道:【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意思就是:你说的很好,你对我很忠心,但你别把这种话说给别人听。

王立走了,荀彧又来了。

荀彧的意思,看上去和王立差不多,都是从五行理论来证明曹操会发达,但荀彧这番话中的深意,却刚好和王立相反。

荀彧说:【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

荀彧这番话的表面意思,看上去也是在说迁都能让曹操兴旺,但实际上,荀彧更深层的意思,却完全不是这样的,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在王立的嘴里,汉朝快完了,所以曹操可以篡掉他,成为新天子,曹操兴旺全是靠自己的本事。

但荀彧的意思却是:曹操是土命,曹操之所以能兴旺,是靠什么呢?是靠汉朝的火命!火能生土,所以曹操这个土能兴旺,全是靠着汉朝这个火。如果火没了,土也就不会兴旺了。

王立是支持曹操篡汉,但荀彧这番话的深层意思却是:曹操以后的战略,应该是好好保护皇帝,然后以令诸侯——曹操千万不要篡汉!汉献帝是火,曹操是土,曹操保护好汉献帝,汉献帝就能旺曹操!两人合作愉快,一定会越混越好。

相反的,如果曹操想要篡位,想要对汉献帝不利的话,那么汉献帝这个火没了,曹操这个土自然也就完了!

保护皇帝等于成功,废掉皇帝等于找死,这才是荀彧这番看似迷信的话中的深意。

曹操听了,【意随决】。从此之后,一直到曹操死了,他都没有害过汉献帝一点。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都是荀彧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9 08:40:53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29 08:44:08 +0800 CST  
第八十九章:荀彧的战术真的失败了吗?

在对付刘备,吕布两人的问题上,荀彧一共出了两计,是:二虎竞食之计和驱虎吞狼之计。

但这两计都失败了,于是就有人说了,说荀彧只擅长内政,不擅长计谋,连续失败了两计,不是个合格的军师。

哦?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荀彧的计谋,真的失败了吗——不是的,荀彧的计谋失败,那只是表面而已,实际上,荀彧的计谋很成功,相当高深。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让我们慢慢来分析。

曹操挟持了天子之后,就准备巩固住这一优势,准备迁都。

曹操奏曰:【臣敢请驾幸许都,惟陛下从之。】

然后,汉献帝【不敢不从,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

当初董卓迁都的时候,还是有朝廷官员敢出来反对的。现在曹操一说话,满朝文武根本没人敢反对,这就证明:现在的朝廷,绝对比当年的朝廷还弱。

继张让,何进,董卓,王允吕布,李傕郭汜之后,曹操成为了第六任把持朝政者。

从此之后,【赏功罚罪,并听曹操处置。】曹操手下的人全都封官,【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现在,李傕郭汜已经彻底完蛋了,曹操成了朝廷的执政者,所以,曹操也就没必要在帮着袁绍派了。

同时,公孙派也内讧很久了,公孙瓒也不见得比他的盟友袁术强多少。所以,现在天下的形势就不是以派别为主,而是再次恢复到诸侯们各自为政的时期。

曹操身为执政者,就要和董卓,王允,李傕等人一样,尽量的去平衡各大诸侯。强的,打压一下。弱的,扶植一下。这样,才能让他们继续内斗,不来找朝廷(曹操)的麻烦。

现在,北部战场是袁绍与公孙瓒在打仗,不必曹操去平衡他们,他们就打的很激烈。

南部战场仍然是袁术和刘表在打仗,但他们打的都很小心,实力都受不了什么损失。所以,曹操需要多多注意一下。

中部战场本来是曹操和陶谦在打仗,陶谦死后,孔融刘备吕布三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伙,盘踞在徐州。

所以曹操此时的大战略,就是要:先对付徐州的诸侯,然后再骚扰一下南部战场——南部战场的袁术和刘表整天跟玩似的,又打又不打的,根本就造不成实际的损失。这样长久下去,袁术和刘表就必然会慢慢的发展起来,会对曹操构成威胁。

所以,曹操的大战略就是:先对付徐州,再对付袁术和刘表。

其中刘表离着曹操太远,所以曹操主要还是对付徐州和袁术。

徐州虽小,但诸侯却有两个:刘备和吕布。因此,荀彧就献二虎竞食之计。

二虎竞食,就是给刘备一个名正言顺的徐州牧官职,然后让刘备去对付吕布。刘备能杀了吕布最好,杀不了吕布,吕布则会反杀刘备,徐州就会在内讧中灭亡。

这一计中的关键元素是:刘备的徐州是陶谦送的,并不是朝廷封的,表面上来说,刘备占领徐州是非法的。为了保证自己占领徐州的合法性,刘备就有可能会去杀吕布,换官职。

不过接到旨意后,刘备却没打算杀吕布,反而把这件事主动告诉了吕布,从此,吕布和刘备的感情更好了。

这就证明:刘备并不在乎所谓的名义,而是更看重实际利益。你别看刘备整天说曹操不是正统,其实最不是正统的就是刘备。

刘备之所以能在曹操和袁术的夹缝中生存下去,主要还是有吕布这么一个盟友和他结盟的原因。不然的话,曹操袁术一合击,刘备必败。

所以,现在的刘备千万不能杀吕布,刘备一旦杀了吕布,那么他就会立刻死在曹操或袁术手上。

同样的,现在的吕布也不能杀刘备,不然吕布也会死在曹操和袁术手上。所以,后来吕布抢了刘备的徐州,不但没伤害刘备,反而又把小沛给了刘备——书上都说这是因为他们感情好,实际上则是因为现在的徐州腹背受敌,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守的住的。

所以吕布抢了徐州之后,并没有对刘备赶尽杀绝,而是让刘备回到了吕布以前的位子上。刘备也很淡定,不疑有诈,只说【吕布必不陷害】。为什么?因为只有吕布刘备都活着,才能保证徐州整体实力不变,只是刘备和吕布的位置换了换而已。

刘备更看重吕布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给自己挡住曹操。所以刘备不会去杀吕布。

至于那个徐州牧的官职,无所谓的,只是虚名而已。有没有这个名分徐州还不是被刘备占着?要是没名分就不行的话,曹操也就不用用计了,直接用皇帝的名义把袁绍他们都撤职就行了。

乱世中还是实力为主,名义这个东西,有就有,没有就算了。

看到刘备不杀吕布,荀彧也就知道刘备的想法了。然后,荀彧又提出一计,乃驱虎吞狼之计。

驱虎吞狼之计,表面上理解,就是发圣旨让刘备去打袁术,自古以来分析三国的人都是这么解释的。但实际上,这么解释却完全不对,因为荀彧这一计,有他的深意在内,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荀彧有什么深意呢?我们还是来慢慢看。

首先,在这一计里,为什么弱者刘备被称为虎,而强者袁术却被称为狼呢?没人感觉很奇怪吗?

其次,刘备和袁术本来就因为徐州问题天天打仗,打的不可开交,还用的着荀彧用计谋去驱他?

所以,驱虎吞狼这一计的真正意义,根本就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根本就不是驱刘备吞袁术——刘备哪算虎?千百年来,我们都没理解荀彧的真实意图!

驱虎吞狼中,根本就没袁术什么事,刘备不是虎,袁术也不是狼。驱虎吞狼的真正深意是:驱吕布这只老虎,去吞刘备这只狼!

本来,在对付徐州的问题上,曹操对付吕布,袁术对付刘备。

这个战略乍看上去正确无比,但实际上却很烂。

为什么呢?因为两点。

1,此时曹操刚刚挟持天子,迁都成功,正是需要巩固内政,清理朝廷官员的时候,要忙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曹操不宜在此时与吕布动兵。

荀彧也劝曹操道:【今许都新定,不可造次用兵。】

这样,吕布就不会受到战争的骚扰,就可以安心发展自己了。

2,曹操后面有李傕的残部在牵制着曹操,袁术则有刘表在牵制着袁术,所以,曹操和袁术说是打徐州,但实际上都放不出全力来打徐州,只能勉强打打。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徐州,居然在曹袁夹击的情况下还能存活这么久的缘故。

曹操没用全力打吕布,袁术也没用全力打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这么一个情况:吕布和刘备只要都活着,只要不被夹击,他们就谁也死不了。

同时,由于外部整天攻打他们徐州,反而会让刘备和吕布的联盟越来越紧密!

所以说,想要同时消灭掉刘备和吕布这两个诸侯,这是不现实的。你越想同时消灭他们,他们由于都有危险,就越会结盟结的厉害,越难被消灭。

所以,荀彧就想要先消灭其中一人。

消灭谁呢?刘备。

曹操原本的战略是:刘备离开徐州,和袁术打仗去了。那么曹操就应该猛攻吕布,这是原本的战略:曹操打吕布,袁术打刘备。

但如果曹操这么做了,就依然会打不破徐州。吕布舍命守着徐州,刘备也在外面对付袁术,他们会越来越团结。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驱虎吞狼了:刘备去打袁术的时候,徐州明明空虚,但曹操却偏偏不打吕布!给吕布留下大量的时间!

此时,刘备打袁术去了,他的地盘空了,又没人来打吕布,吕布还不趁机拿下徐州!

这才是真正的驱虎吞狼!驱虎吞狼,根本就不是千百年来流传的:逼着刘备这个虎,去吞袁术这个狼。而是:趁着刘备出去了,用利益逼着吕布这个虎,去吞刘备这个狼!

很多朋友都说,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失败了,袁术并没被刘备给吞掉——废话,袁术这个强者,曹操都吞不掉他,他又怎么会被刘备给吞掉!荀彧哪有这么傻?

荀彧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利用吕布吞刘备。同时表面上,刘备也和袁术打起来了,也骚扰了袁术。

驱虎吞狼这一战术,是完全符合曹操的大战略的:先对付徐州(逼吕布吞刘备),再骚扰袁术(逼刘备打袁术)。

一石三鸟,一箭双雕,这才是王佐之才:荀彧。如果有人觉得荀彧的计谋很愚蠢,那多半是没能看透荀彧的深意。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30 11:30:32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30 11:31:17 +0800 CST  
第九十章:孙策是怎么发家的?

有一天,袁术大宴将士于寿春,人报袁术部将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大胜而回。

在历史上,孙策给袁术立了不少功劳,袁术答应给孙策封官,封孙策当九江太守。

可是后来袁术反悔了,派自己的手下陈纪去当了九江太守,让孙策空欢喜了一场。

后来袁术打徐州的时候,袁术又让孙策去打庐江太守,并许诺只要孙策打赢了,就封孙策当庐江太守。

可是袁术又反悔了,孙策打赢了庐江太守之后,袁术又派自己的手下刘勋去当了庐江太守。

这么一看,我们就可以看出三点了。

1,孙策的军事水平确实很高。

2,袁术很忌讳孙策,既想利用孙策去帮自己去打仗,又不想给孙策职位和地盘,怕孙策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所以袁术叹道:【使术有子孙郎,死复何恨!】

这句话,其实就是袁术在暗示自己即信不过孙策,又不得不重用孙策的矛盾心理:如果孙策是自己亲儿子的话,那么孙策帮袁术打仗,袁术给孙策封官,父子两配合无间,多好。

3,所以,孙策之所以会反感袁术,会一心想离开袁术,原因也很明显了:并不是演义上写的袁术看不起孙策,而是因为利益问题。

孙策给老板制造了这么多利润,给老板开了这么多分店,老板却从来不让孙策当分店店长,只让孙策继续打工,那孙策还凭啥继续在这干呢?

所以,孙策会离开袁术,这就是早晚的事了——不是因为国仇家恨这些感性因素,主要还是因为跟着袁术没前途。

不过天下乌鸦一般黑,离开了袁术,换个老板打工,可能还是一样的情况。毕竟这些诸侯们一个赛一个的精明,没人会把自己当亲儿子看的。说到底,还是自己创业好。

可孙策寄人篱下,又没本钱创业,所以,该从哪弄点本钱来发家,就成了孙策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能搞到本钱,那当然要离开袁术,自己创业。如果搞不到本钱,那恐怕还是要跟着袁术好好干——哪怕孙策再不服气,有工作也总比没工作好。

那么,孙策该从哪弄点本钱来发家呢?还是让我们慢慢来看。

孙策是怎么发家的,大体有《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个版本。在这两个版本里,孙策发家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三国演义里,孙策的发家是光明正大的。

在演义里,孙策用传国玉玺作抵押,问袁术借兵。袁术见了玉玺,立刻借给了孙策三千兵,五百马。

孙策问袁术借兵,说是借,其实就是孙策在和袁术做交易,用玉玺换了袁术的三千兵。不然的话,袁术那么小气,又信不过孙策,怎么会平白借给孙策那么多兵呢?

交易的本质就是各取所需,在这一场交易里面,是没有谁欠谁这一说的。

孙策没什么本钱,传国玉玺对他来说不但没什么用,反而容易被人当成借口来打自己。就像孙策的老爹孙坚,就是间接死在这个玉玺上了。所以,孙策对玉玺没需求,孙策只对兵马(本钱)有需求。

袁术则一心想要当皇帝,兵多粮广,也不差这三千兵。所以,袁术对兵马没需求,袁术只对玉玺有需求。

孙策和袁术互有需求,交易完成后,袁术离当皇帝又近了一步,孙策则有了创业的本钱,大家都高兴。

所以说,在三国演义里,孙策的发家是光明正大的。孙策不欠袁术什么,更不用还袁术那三千兵——除非袁术先把玉玺还给孙策。

所以袁术称帝后被曹操等人夹攻,孙策不但不救袁术,反而也跟着曹操打袁术,这是很正常的行为,不是忘恩负义——孙策又不欠袁术的,他凭什么帮袁术?

但在历史上,孙策这么做就不应该了,历史上,孙策就是欠袁术的。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记载:【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连年不克,表策为折冲校尉,兵财千余,骑数十匹。】

在历史上,是没有孙策拿玉玺做抵押这回事的。历史上,仅仅就是袁术打不过张英,就派孙策去打,结果孙策就带着袁术的部队跑了,把这支队伍当成了自己的本钱,去江东发家了。

后来袁术被夹攻,向孙策求救,孙策不但不救他,还反过来打他,这就不应该了。毕竟你欠他的钱,你应该救他的。

同时,请注意: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在孙策发家这件事上,都是很有逻辑的。

演义里,为了体现传国玉玺的贵重,所以孙策用玉玺做抵押,抵押到了三千兵,五百马。

而历史上,由于袁术根本就信不过孙策,不想让孙策发展壮大,所以即使孙策是去帮自己打仗,袁术也只勉强给了孙策一千兵,几十匹马。袁术丝毫不敢给孙策兵多了,害怕孙策趁机发家了,对自己构成威胁,可孙策还是带着这一千兵跑了。

也就是说,演义里的孙策,是靠着自己父亲的遗产,光明正大发家的。而历史上的孙策,则是靠着携款私逃而发家的。

当然,孙策的军事水平实在是高,这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孙策拿着这一千兵,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成功发家了,人皆呼孙郎,又叫江东小霸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10-01 09:34:05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同时,祝大家国庆节快乐,过个舒服的国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10-01 09:37:04 +0800 CST  
第九十一章:夹缝之中求生存。

孙策发家了之后,就派人问袁术要玉玺。

孙策这一举动,主要意义有两个:

1,孙策觉的当初玉玺卖亏了,如今孙策也不缺这三千兵了,就想用三千兵把玉玺给赎回来。

2,袁术是肯定不会把玉玺还给孙策的,所以,孙策强行要玉玺这一行为,也是在向曹操表明:我和袁术翻脸了,我们不是一路人。

果然,孙策一边要玉玺,一边写表奏申朝廷,一边准备和曹操结盟。

奏申朝廷,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准备和曹操结盟,则证明孙策很明白现在的朝廷是曹操说了算。所以,孙策和皇帝结盟是没用的,和曹操结盟才有用。

曹操离着孙策很远,中间隔着刘备,袁术,刘表等诸侯,这样就会导致曹操和孙策他们两个就算是抢到了对方的地盘,也是根本管理不了的。所以,曹操和孙策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

没有利益冲突,自然就可以结盟,曹操立刻【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请注意:是曹操封孙策当的吴侯,而不是朝廷。

孙策和曹操结盟之后,袁术就想打孙策。

袁术想打孙策,演义上是说袁术生气了——这样就显的袁术有点傻了。实际上,袁术打孙策还是因为局势的原因。袁术一直很怕孙策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如今孙策发家了,袁术当然想要压制一下孙策。

但现在打孙策对不对呢?不对。

战争的要领,就是:尽量促成大部分人和自己一起打别人,尽量避免大部分人和别人一起打自己。

现在袁术周围,刘备一直在和袁术作战,刘表则随时准备偷袭袁术,也是个潜在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袁术再去打孙策,就很容易被刘备,孙策,刘表三人夹击,很明显是错误的。

并且,就算袁术打败了孙策,他也没实力把手伸到江东去,到时候只会便宜了刘表。

所以,袁术没打算对付孙策,还是准备先拿下徐州。

这个战略是正确的,主要是因为打徐州,绝对比打荆州,打江东要容易多了。先吞下徐州,就可以保证自己成为联盟军内最强大的诸侯。

所以,袁术再次派人去联络吕布——这是袁术第二次联络吕布了。

袁术第一次联络吕布的时候,是刘备去打袁术的时候,当时吕布趁机占领了徐州。

当时,刘备的情况极度危险:他的老家被吕布占领了,袁术又在和他打仗,一但吕布袁术一夹攻,刘备必死。

袁术也明白这是个消灭刘备的大好机会,就星夜差人至吕布处,希望吕布和自己夹击刘备。

吕布表面上答应的很好,但实际上,吕布不但没出手打刘备,反而把小沛白送给了无家可归的刘备,让刘备再度有了翻身的本钱。

这不是因为吕布义气,而是因为徐州这个地方,现在已经被夹在了袁术和曹操中间,刘备一旦死了,单凭吕布是打不过袁曹两家的,所以吕布还是要保住刘备。

吕布不但要保住刘备,吕布还要送给刘备一些粮食,让刘备没后顾之忧,可以好好的给自己守住徐州的大门,让袁术打不进来。

这样,吕布就可以专心对付曹操了。

吕布收留刘备,其实是和当年刘备收留吕布的意图相同的,就是:单凭自己一个人,根本就守不住徐州。

就这样,吕布保住了刘备,徐州的局势又稳定了下来,只是吕布和刘备换了换位置而已,徐州整体实力不变。

现在,袁术又准备联合吕布,来对付刘备。

袁术第二次联合吕布,吕布仍然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表面上吕布大喜,好好的招待了袁术的使者。可实际上,吕布仍然是不想和袁术联盟,说道:【吾想玄德屯军小沛,未必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

说白了,袁术这个强大的诸侯,对吕布的威胁总是比刘备这个县长大的。

吕布帮着刘备打袁术,刘备不会反打自己,就算刘备反打自己,吕布也能守住。

而吕布帮着袁术打刘备,刘备一旦死了,吕布是完全挡不住袁术和曹操的。

最后,吕布决定道:【救玄德。】

吕布一定会救刘备,不是因为感情因素,仅仅是因为利益因素,唇亡齿寒而已。所以关羽张飞用感情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说吕布个不义之人,所以他不会救刘备,这就错了。

而刘备和孙乾用利益因素来看这个问题,说刘备死了吕布也就完了,所以吕布会救刘备,这就对了。

所以孙乾说【可修书告急于吕布。】张飞就反对道:【那厮如何肯来!】刘备就说:【乾之言善。】

吕布一定会救刘备,不救刘备就等于是在等袁术打死自己,这是用利益能推算出来的结果。

最后,吕布对刘备说道:【吾今特解公之危。异日得志,不可相忘!】

刘备救吕布,吕布救刘备,这都是利益使然而已,是没有感情因素在内的。因为刘备吕布互为唇齿,唇亡齿寒,所以他们两个就必须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但是,这仅仅是现在的状况而已,等有朝一日,刘备和吕布其中有一个人混大了,他们也就不用互相扶持了。到时候,万一其中的谁出事了,剩下的那个,是绝对不会来帮忙的——为什么?因为两人没了利益纠缠,当然就不必互相帮忙了。

吕布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虽然你我现在是互相利用,不帮忙不行,但我怎么说也是帮了你一把,救了你一命,等你以后混大了,异日得志,可别忘了我啊!

刘备听了,立刻拜谢,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忘了吕布。

后来,吕布被曹操活捉的时候,刘备是座上客,吕布是阶下囚,刘备终于异日得志了,可刘备却直接一句话就把吕布给推去送死了。

在这时,吕布也就只能发着狠,冷声说道:是儿最无信者!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10-02 09:16:12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10-02 09:19:30 +0800 CST  
翻一下页~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10-03 07:51:15 +0800 CST  
第九十二章:袁术和吕布为什么要结盟?

曹操挟持天子之后,就相当于脱离了袁绍派,变成了朝廷的代表。

此时,整个天下的形势就不再是公孙派和袁绍派的斗争了,而是诸侯们各自为政,远交近攻。

北部战场仍然是袁绍和公孙瓒在作战,单论硬实力,公孙瓒已经渐渐不如袁绍了。

中部战场则是曹操和袁术都想获得徐州,而徐州内部的分工,是吕布负责对付曹操,刘备负责对付袁术。

南部战场则相对和平一些,江东孙策和荆州刘表都各忙各的。孙策忙着治理江东的少数民族,刘表忙着和荆州各大家族玩内斗。

不过,刘表还是和袁绍比较交好,和袁术比较不好,所以如果他们要对付袁术,刘表绝对会出手帮忙的。而孙策则直接和曹操结盟了,他们想对付袁术,孙策也会出手的。

可以看出,现在袁术的处境,其实是比较麻烦的——又要打刘备,又要防备着刘表和孙策,还要防备着袁绍和曹操。

所以,现在的袁术不宜树敌,只宜拉拢盟友。

拉拢谁呢?在袁术的周围,刘表袁绍刘备孙策等人都是他的敌人,所以,虽然袁术一直很反感吕布,但袁术仍然准备和吕布结盟。

请注意:袁术准备和吕布结盟,这就等于袁术已经公然放弃徐州了,他不再奢求得到徐州了。

因为只有袁术对徐州没想法了,吕布才会和袁术结盟。不然的话,结盟后吕布灭了刘备,袁术再回过头来灭了吕布怎么办?

所以,袁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所有人夹攻,他就必须要忍痛放弃占领徐州这一想法。

在之前,袁术那么强,可他为什么就是拿不下这个小小的刘备呢?因为之前的袁术太贪心,想要先灭刘备,后灭吕布。在这种情况下,吕布怎么可能会让你灭了刘备?所以当时袁术就是拿不下刘备,这全是因为吕布在从中作梗。

同时,这也证明先灭刘备,后图吕布的这个战略是错误的——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当别人都是傻子吗?只要你想后图吕布,吕布就不可能让你先灭刘备!

也就是说,如果袁术继续执行先灭刘备,后图吕布这一战略的话,那他永远都拿不下徐州,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

所以,袁术改变了战略:他要和吕布结盟,两人一起打刘备。而消灭刘备后,徐州则归吕布。

这样看,袁术似乎比较吃亏。但实际上,袁术却是赚的。

原本袁术的战略是:先灭刘备,后图吕布。袁术执行这个战略的结果就是:袁术占领不了徐州,敌人刘备还一直骚扰自己,吕布则和袁术毫无关系。

如今袁术的战略是:灭刘备,然后把徐州让给吕布。袁术执行这个战略的结果就是:袁术占领不了徐州,但是敌人刘备已经被消灭了,徐州的吕布还成了自己的盟友。

袁术能占领徐州,当然是最好的。但如今的情况是:不管袁术再怎么搞,他都是占领不了徐州的,哪怕碰巧一下子占领了徐州,也会被刘备吕布刘表等人夹攻,最后还是要死。

既然自己绝对没有占领徐州的可能,那么就不如把徐州让给吕布了,这样还可以减少敌人,增加盟友。

袁术和吕布结盟之后,两人就可以消灭夹在中间刘备。到时候,袁术负责对付刘表和袁绍,吕布负责对付曹操。袁术和吕布,就可以完美的抵挡住刘表,袁绍,曹操这三路诸侯,可以大大减轻袁术的压力。

自己的盟友获得了徐州,总比自己获得徐州,然后被刘备刘表袁绍三人夹攻要好的多。

所以,袁术就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娶吕布的女儿,和吕布联姻。

这么做,是最平稳的做法,而且好处也不少:袁术即能消灭了刘备这个敌人,又能获得吕布这个盟友,实力大增。虽然徐州仍然成不了袁术的,但袁术也可以把敌人的徐州,给变成盟友的徐州。(即回归到陶谦时代的老样子,当时徐州也不是袁术的,而是袁术盟友的。)

袁术应该和吕布结盟,那么,吕布又该不该和袁术结盟呢?应该的。

我们可以从三点来证明。

1,吕布和袁术结盟之后,不但可以消灭刘备,获得完整的徐州,还可以靠上袁术这个大诸侯,多一个强大的伙伴,是纯赚的。

当然,这么做也需要顾虑袁术会不会耍诈,会不会灭了刘备之后再转头来对付吕布。但通过上面的利益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袁术应该是不会这么做的。

如果袁术灭了刘备后忽然耍诈,企图再灭吕布的话,那么他就会被袁绍刘表吕布三人夹攻。

所以,不仅仅是吕布,就算是足智多谋的陈宫,在此时也是赞成和袁术结盟的,丝毫不怕袁术耍诈。因为从利益上来分析,袁术耍诈就是找死。

2,在之前袁术打刘备的时候,刘备其实就已经撑不住了,还要靠吕布救他才行。也就是说,如果吕布不和袁术结盟的话,到时候吕布可以对付曹操,刘备却完全对付不了袁术,袁术一打进来,吕布还是个死。

这样,就不如趁早丢了刘备,和袁术结盟了。

3,袁术确实很强大,有称帝的能力。

很多人看事情都喜欢用结果来看过程,看见袁术称帝后完蛋了,就说袁术没能力还敢称帝等等。

但以当时的状况来说,袁术确实是有能力称帝的。吕布,陈宫这些政治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当吕布老婆说:【吾闻袁公路久镇淮南,兵多粮广,早晚将为天子。若成大事,则吾女有后妃之望。纵不为皇后,吾徐州亦无忧矣。】的时候,不仅吕布,连陈宫都没反对这一看法。

所以说,大家都认为:跟着袁术混,至少可以保个徐州无忧。

其实,在袁术和吕布的结盟里面,强者袁术是属于比较被动的,他不和吕布结盟,别说徐州了,他连刘备都拿不下!所以吕布不怕他耍诈。

相反的,吕布则是比较灵活的,在这场结盟里面,他即可以和袁术结盟,也可以和曹操结盟,全看谁给的价高。

最后,袁术给的价高,可以让吕布独占徐州。就这样,吕布就和袁术结盟了,两人轻松的击败了刘备,成为了一股新的势力。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10-03 08:08:03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10-03 08:09:01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