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6 11:30:13 +0800 CST  
今天连续两更,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7 15:08:44 +0800 CST  
第五十一章:刘表为什么要救黄祖?

孙坚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了,他的尸体就落到了刘表的手里。

孙策见父亲死了,大哭不已。部下黄盖提议道:用俘虏黄祖去换孙坚的尸体。

孙策立刻同意了黄盖的提议,但是刘表这边,谋士蒯良却不同意这个交换。

为什么不同意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现在,孙坚已经死了,孙策之所以执意要换回孙坚的尸体,原因主要有两个:

1,个人感情因素:谁都不想自己父亲的尸体落在敌人的手里,无法入土为安。

2,集团利益因素:身为老板,如果孙策连自己父亲的尸体都弄不回来的话,那么以后谁还会跟着孙策混呢?

所以,孙策一定要弄回父亲的尸体,不然的话,孙策就会变成一个不孝之人。

孙策一定要想法子弄回孙坚的尸体,但相反的,刘表却不一定要换回黄祖。

毕竟黄祖是因为自己打仗的水平不行,才被孙策给抓住的,并不是刘表害他的,所以按照军法来说,黄祖死在了孙策手里,大家也不会说刘表什么坏话——谁让黄祖不会打仗呢?死了也很正常。

也就是说,如果刘表同意和孙策交换的话,那就是刘表够朋友,够义气。如果刘表不同意和孙策交换的话,也没人会说什么的。

但是孙策就不一样了,如果孙策不弄回自己父亲的尸体的话,那孙策以后就别想抬起头来做人了,所以,孙策就一定会舍命去换回自己父亲的尸体。

所以:

从实力上讲,刘表强而孙策弱,身为强者,刘表完全没必要和弱者孙策进行什么公平交换。

从需求上讲,孙策极其需要换回孙坚的尸体,刘表却不需要换回黄祖,刘表也没必要和孙策搞什么公平交换。

也就是说,现在完全是卖家市场,刘表完全可以坐地起价,他是可以用孙坚的尸体来逼死孙策的。比如说,用你几座城,甚至用你的命来换你父亲的尸体,你换不换?不换,你就是个不孝之人,换了,你也就离死不远了

你说,刘表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孙策能怎么办?

所以,在这个交换上面,刘表占有极大的优势,他想换就换,不想换就打,不怕的。

但是,在所有的手下都准备不管黄祖,逼死孙策的时候,刘表却忽然要和孙策进行公平交换了。刘表想要用孙坚的尸体,去换回黄祖。

并且,刘表做交换时的态度还很诚恳,甚至有点卑微,说道:【文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回黄祖,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

这个,其实就是刘表在向孙策主动求和,甚至主动服软了,刘表用棺材盛好了孙坚的尸体,主动求孙策退兵。

刘表的这一行为,其实很奇怪。

按照蒯良的说法,刘表强大,孙策虚弱,江东现在正是很好打的时候,只要刘表出兵,江东就一定会落入刘表的手中。【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

可是刘表却说黄祖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忍心不救黄祖,然后就把蒯良的建议给否决了。

黄祖和刘表的感情究竟有多好?我们不知道,但是黄祖的价值是绝对没有江东高的,这个很明显。

同时,上面我们也分析过了,刘表如果真的想要救黄祖的话,他现在掌握着孙坚的尸体,实力又强,又是优势方,他完全可以轻松的把黄祖给要回来,完全没必要牺牲千载难逢的打江东的机会去换黄祖。

再说了,就算刘表真的很爱黄祖,不忍心拿黄祖去冒险,那他把黄祖换回来之后,也可以继续进攻江东啊。可是,刘表却仍然没有这么做。

手下们都极力的劝刘表要进攻江东,不要救那个无谋黄祖。刘表不听,结果,还没等孙策派人来要尸体,刘表就先把孙坚的尸体用棺材给盛好了。看样子,就算孙策不把黄祖给交出来,刘表也是要把孙坚尸体给还回去的。

刘表身为强者,却主动顺着弱者孙策的意思走,轻松的让孙策得到了父亲的尸体,然后又让孙策安全的回到了江东,最后甚至让孙策渐渐的发展壮大,成了一方诸侯,这就只能证明:刘表这一愚蠢行为的真正目的,绝对不是单纯的讲义气,重感情这么简单,他绝对是另有深意的。

有什么深意呢?就是:刘表根本就不想打江东!

救黄祖,根本就不是刘表的主要目的,不打江东,这个才是刘表的主要目的。

刘表不想打江东,但因为手下都赞成打,刘表自己又不能明着反对,所以,刘表就聪明的拿黄祖当借口,说:我也很想打江东啊!但很可惜,我实在不能因为利益,就牺牲了我的老朋友黄祖啊!

用救黄祖当借口,来掩盖自己不想打江东的本质,这样手下们就不太好意思反对了。蒯良反对说:【舍一无谋黄祖而得江东,有何不可?】刘表就回答道:【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

刘表说到这里,蒯良也没话说了,别人也不敢反驳刘表了,因为刘表都这么说了,你还反驳刘表的话,你就要变成逼着主公杀朋友的不义之人了。

就这样,没人反对刘表的愚蠢提议了,大家用孙坚的尸体换回了黄祖,双方的战争停止了。

可是,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刘表这么抗拒打江东这一事情呢?他难道就不想获得江东的地盘吗?

原因就是……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7 16:04:08 +0800 CST  
第五十二章:刘表真的很愚蠢吗?

一说起刘表,大家就都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没什么真本事,守着荆州大半辈子,也没主动出去抢过地盘,没什么亮眼的成绩。

可事实上,每个人肯定都有让自己越来越强的欲望的,谁都不想一直在原地踏步。可刘表为什么会一直守着荆州不动呢?蒯良劝他趁着孙坚的死去打江东,刘表也用不舍得黄祖的理由敷衍了过去,放弃了大好机会。

难道刘表真的已经活出了境界,甘于平淡?

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放着江东不要,刘表怎么会这么蠢呢?我们还是来看原著。

刘表要把孙坚的尸体还回去,蒯良就反对道:【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

蒯家的代表蒯良想要直接灭掉孙策,进攻江东。

刘表听了,就说道:【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实忍弃之?】

蒯良道:【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很明显,相对于江东这么一大块利润来说,黄祖不过是个人而已,而且是个给老板提供不了什么利润的人,丢了黄祖,得到江东,绝对是赚大了。

刘表却是很让人感动的说道:【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

最后,刘表还是放弃了进攻江东,换回了黄祖,让孙策安全的回家了。

在这里,大部分读者的观点,都是认为刘表太迂腐了,太妇人之仁,放弃了拿江东的大好机会,大家都觉得刘表很笨。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明显不是的。在这里,刘表的做法,其实是最聪明的!这里很明显是蒯良想要害刘表,结果却被刘表给看穿了,导致蒯良没害到刘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来慢慢分析。

首先,刘表在荆州的处境,是和别的诸侯完全不一样。刘表在荆州的处境,可以说是很麻烦。

荆州外部,袁术对刘表虎视眈眈。荆州内部,则有本地的各大家族在明争暗斗,随时准备抢夺刘表的权力。(比如蒯家,蔡家,诸葛家等等。)

荆州政府,其实就像一个小朝廷一样,刘表就像皇帝,而这些荆州大家族,则像朝廷里的权臣一样,都有着自己的势力和派系。荆州政府的总实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家族在掌握着。

在这种情况下,刘表就要一直在防备着这群人篡自己的权,导致没能力向外发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内部的实力都很难控制的住,刘表哪敢往外走呢?就像后来,刘表一死,荆州根本就不是姓刘的说了算了,而是各大家族说了算。

所以,大家都说刘表是座谈客,说他不会向外面进攻,只会在家里夸夸其谈,这其实是对刘表的一种误解。刘表要是不老老实实在家里呆着,他的荆州就要被各大家族给瓜分啦!

其次,江东这个地方,刘表就算打下来,他也绝对是守不住的。

先别说江东的各大家族会不会让刘表这个外地人来统治他们,单说江东地区的那些外族山越,就绝对会搞的刘表焦头烂额。

在后来,孙策孙权治理江东的时候,在各大家族的支持下,他们压制这些山越族都耗费了巨大的心血,也导致了他们一直无暇进攻外面,只是在治理江东内部而已。他们这群本地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刘表呢?

所以,蒯良提出这一建议,其实就是要害死刘表,从而让自己获得利益。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刘表去打江东的话,刘表的下场,就会有两种可能。

1,如果刘表打不下江东。

那么很显然,远征江东的刘表这次的失误就一定会提供给蒯家,蔡家等各大家族机会,让他们可以趁机篡权!就算刘表没被篡权,打江东失败这件事情发生后,刘表一部分的权力,也一定会被各大家族给找理由抢走。

2,如果刘表打下了江东。

那么很显然,连被江东各大家族鼎力支持的孙权都治理不了的山越族,刘表这个外地人就更别想治理的好了。就算刘表能治理的好,那么刘表以后的重心,也一定不能全部放在荆州了,而要分别放在荆州和江东这两个地方上。

到时候,荆州有各大家族争权,江东有山越族作乱,刘表绝对顾及不过来的。毕竟刘表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厉害到既能管江东,又能管荆州的地步。

那么到时候,蒯家,蔡家等家族就绝对会趁机篡权。

所以说,不管刘表能不能打的下江东,刘表的下场都会是:被荆州各大家族篡权。劝刘表打江东,其实就是荆州大家族代表人蒯良的一个奸计,蒯良是想要害死刘表,趁机夺权的。

不过刘表是个政治高手,他看穿了蒯良的奸计,借着黄祖是他好朋友这个借口,刘表放走了孙策,坚决不去打江东。

现在你再看看,刘表不打江东,是不是个极其聪明的做法?刘表要是真傻的去打江东,那他就等于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刘表并不是荆州人,他只是被派到荆州当官而已,荆州本地的各大家族想要篡刘表的权,其实还是挺简单的,刘表一但有什么漏洞,荆州就绝对保不住了。

就像后来,刘表死了,托孤给刘备,刘备一不小心,荆州就姓蔡了,被蔡家给篡权了。

所以,刘表不会给这些本地大家族一丝一毫的机会,蒯良说要进攻江东,刘表就拿和黄祖的友情来敷衍蒯良。实际上,刘表一去打江东,不管能不能打赢,蒯家等大家族都会趁机篡权的,这件事,刘表还能看不出来?

所以,刘表不能给这些大家族任何钻空子的时候。刘表宁愿整天在家里和一群书生夸夸其谈,也不愿意出去抢地盘。为什么?因为你一出去抢地盘,别人的地盘你未必能抢到,自己的地盘就先让各大家族给篡权了,这种抢到了地盘也只是不赔不赚,没抢到地盘就连自己老家都赔没了的傻事,谁会去做?

相反的,在家里和一群书生,表面上夸夸其谈,舞文弄墨,但实际上却是监视着荆州各大家族,这个战略,才是正确的。

所以后来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说刘表:【名称八俊,威震九州。】

刘表整天跟一群文人骚客开茶话会,从来不出去抢地盘,但却仍然能【威震九州】,很少有人敢和他作对。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刘表不简单的,他厉害就厉害在几乎不出门抢地盘!他厉害就厉害在整天在家里不动弹!正因如此,他才能压得荆州各大家族不敢动弹的。

所以,刘备觉得刘表,【威震九州】。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7 16:38:38 +0800 CST  
今天连续两更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7 16:40:04 +0800 CST  
第五十三章:董卓为什么这么残暴?

联盟军是董卓最大的敌人,但董卓并没有强行对付联盟军,而是实施妙计,劝开了公孙瓒和袁绍之间的战争,让联盟军逐渐分裂成了两个派系。

从此之后,联盟军就再也没工夫来找董卓的麻烦了。

政治功力深厚的董卓,很轻松的就化解了自己的外部敌人:联盟军。

朝廷外部敌人已经被化解了,董卓就开始在朝廷内部实施铁腕统治,疯狂的针对可能和自己作对的官员,开始进行大肃清。

有一天,董卓叫大家来吃饭,吃着吃着,董卓就叫【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过来。

请注意:这数百人的身份是被招安的降卒,而不是战败的俘虏。

也就是说,这批人本来是和董卓做对的人,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主动投降了董卓。

他们并不是打不过董卓,被活捉的俘虏,而是他们是主动要跟着董卓混的。他们是在还能打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董卓。就像宋江一样,明明还能和朝廷拼上很长的时间,但由于某种原因,不想打了,就招安投降了。

就像后来的张颌他们一样,他们的身份是降将,而不是俘虏。

他们现在是董卓的人。但是,由于他们曾经和董卓作对过,所以董卓仍然不会放过他们。

董卓当着所有官员的面,把这几百个降卒【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

董卓这么残忍的虐杀这些降卒,其意义就是要警告那些不和自己一条心的朝廷官员们:和我做对就是个死!就算你后来想开了,投降了我,我也不会放过你!

不想死,就必须坚定的和董卓站在一起,不然的话,日后就算你投降了也没用的。

所以,百官都战栗失箸,吓得筷子都掉在地上了。

又有一天,董卓又请大家来喝酒,喝着喝着,董卓就把一个叫张温的大官给杀死了,砍下他的头来,让大家来看,文武百官都大惊失色。

董卓笑道:【诸公勿惊。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我,因使人寄书来,错下在吾儿奉先处。故斩之。】

张温真的是想害董卓吗?好像没什么证据。并且,就算张温想要害董卓,他也不太可能勾结袁术去害董卓,更不可能把信一不小心送到了吕布那里那么巧。所以,董卓其实就是故意要弄死这个张温。

为什么呢?因为张温以前是董卓的上司,和董卓有仇,属于应该被肃清的那一批人,所以董卓胡乱找了个理由就把他给弄死了,就像之前董卓胡乱找了个天不下雨的理由,就把另一个大官给害了一样。

酒宴结束了,王允回到家中,就开始惴惴不安了。【王允寻思日间之事,坐不安席。】

王允在害怕什么呢?害怕董卓接下来会对付自己。

可以想象,董卓肃清朝廷内部的顺序,一定是:

1,先杀光反对自己的人,这样朝廷里就没人敢反对自己了。

2,再杀光那些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并不是真心支持自己,只是没自己厉害,所以暂时不敢和自己做对而已。

3,这样,朝廷里就只剩下支持自己的人了。

独裁者想要获得‘民心’,有两种方法:

要么就讲道理,讲品德,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支持自己。

要么就讲拳头,讲暴力,杀光那些不支持自己的人,活着的人自然就全部是支持自己的人了。

现在朝廷里敢坚决反对董卓的人,早就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所以董卓接下来就会对付这群中立派。

像刚刚被杀掉的张温,其实就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董卓的人。张温一直就这么混着,也不和董卓做对,其实对董卓是无害的,但张温还是被董卓莫名其妙的给杀了。

董卓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杀张温,其实就是给文武百官们一个信号:之前光对付那些反对我的人了,没空理你们这些混日子的中立派,而现在,我就要对付你们这些中立派了。

这个信号一发出来,就表示:官员们继续装中立的结果,就是死。

所以,董卓虐杀降卒,冤杀张温,并不是因为董卓生性残暴,这只是董卓稳定朝廷的一种手段而已。

董卓虐杀降卒,冤杀张温之后,可以招揽更多的朝廷官员支持自己。因为大部分不想死的中立派官员,在张温死后,一定会彻底的倒向董卓,甚至互相检举揭发,争取董卓的宽大,避免自己像张温一样被莫名其妙的杀掉。

所以,董卓这么做,抛开人性不讲,单从战略上来讲,是正确的,并不是董卓残暴才这么做的。

不过,可能有的朋友要说了:董卓为什么不用那些贤德皇帝们的做法去稳定朝廷呢?他为什么非要搞这种屠杀呢?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董卓残暴!

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的。

皇帝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朝廷,并不是看这个皇帝的性格如何,而是看当时的整体环境如何。

中国历史上,有的皇帝热爱百姓,勤于政务。如果这种皇帝放在太平盛世的话,就是标准的好皇帝。但由于他接手朝廷的时候,天下就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所以他的那一套‘文治’做法,完全不能适应乱世,所以很快就会灭亡,会被乱世淘汰,历史也会把他定义成无能的皇帝。

而有的皇帝热爱战斗,最爱开疆拓土,割据城池。这种皇帝放在乱世就是一个开国皇帝的好料子。但由于他接手天下的时候,朝廷的整体环境并不适合战斗,只适合休养,所以他的这种爱战斗的好习惯,也就成了所谓的穷兵黜武,历史会把他定义成狂妄的昏君。

执政的方向,是由大环境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的性格来决定的。就像我让你打开一扇木门,如果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去开他,那你当然可以慢慢的学习开锁技巧,或是找别人来帮忙,或是从窗户爬进去,或是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尽量的体现你温柔的一面。

但如果我只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来开这扇木门的话,那你也就只能残暴的直接砸锁砸门,踹门撞门了,没办法的。

所以,董卓并不是生性残暴,而是当时的大环境决定了任何人坐到汉末执政者的这个位子上,他都必须要残暴点才行。当时,朝廷外部有联盟军和各地诸侯,朝廷内部则有不少想要暗杀你的人,在这时,你软绵绵的讲什么伦理道德,休养生息,就只会被别人给干掉而已。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8 15:02:51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8 15:04:22 +0800 CST  
第五十四章:王允的心思。

董卓开始在朝廷中进行铁腕统治,准备肃清那些立场模糊的官员。

王允是不不敢反对董卓的人,但他也没有真心的支持过董卓,是个标准的混日子的人。和真正的忠臣不一样,王允并不打算为了忠心啊,正义啊之类的东西去以身殉国。

所以,在董卓开始肃清立场模糊的官员之后,王允就吓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王允寻思日间之事,坐不安席。】

于是,王允就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暗杀董卓。

董卓可能会杀死自己,那自己当然就要抢先杀死董卓,所以王允一方面安排貂蝉做美人计,另一方面则暗中联络吕布和一些朝廷官员,准备暗杀董卓。

王允为什么要暗杀董卓呢?一是为了保命,二则是杀死董卓之后,自己有可能会把持朝政。

当然,这里面保命这个原因是主要原因,最重要。因为不管你想干什么,你都要先把你的命给保住。只有你的命保住了,你才能继续谈把持朝政的事情。

杀董卓的风险是极高的,十有八九会失败。为了把持朝政,结果把自己的命给弄丢了,这太不划算。

在之前,王允想要用曹操来暗杀董卓,但结果失败了。然后中间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王允就再也没动过暗杀董卓的念头,一直就这么混着。这就证明:当时的王允生命并没有受到董卓的威胁,所以他没有必要去杀董卓。

当时的朝廷,对董卓威胁最大的还是名门望族袁家。当初董卓在洛阳的位子还没坐稳,根本就没工夫对付王允,所以王允才一点都不急,一直很淡定的策划着杀董卓的计划,袁绍找他合作,他也不答应,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样子,反倒是袁绍急的上窜下跳的。

对当时的王允来说,能杀的了董卓当然最好。杀不了也没关系,继续等机会就好,只要自己别死就行了。

可以想象的是,要不是被逼到不杀董卓就会死的绝路上的话,王允说不定会一直就这么混下去的。到最后,混到退休,他也不会去冒险杀董卓的。

再看现在,王允这么急着杀董卓,这就只能证明:他确实是被逼到绝路上去了,他被董卓杀死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就像那个张温,明明什么事都没干,可却被莫名杀死了,吓人啊!

所以,王允日夜【坐不安席】,害怕的不行,杀董卓的具体方案,也没来得及仔细的思考,白天张温死了,晚上王允看见貂蝉了,就匆忙的决定要用貂蝉杀董卓了,并跪在地上朝着貂蝉哭,说这次一但失败自己就完蛋了!一点也没有之前的那副淡定的样子了。

王允做的第二件事,则是向董卓表忠心,摆明自己支持董卓的立场。

暗杀董卓,其实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董卓真的很难被暗杀。这里面一是因为董卓本身武功高强。二是因为经过伍孚和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之后,董卓身边的警卫工作一定要比之前更加严密。

所以说,暗杀是被逼到绝路之后的手段,风险实在是太大。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不用暗杀的好。

所以,王允就邀请董卓来自己家吃饭,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狠狠地巴结董卓,向董卓表忠心,向董卓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吃着吃着饭,王允就先巴结道:【太师盛德巍巍,伊、周不能及也。】

董卓听了大喜,两人接着喝酒。在此时,书上写到:【允极其致敬。】

一句极其致敬,就把王允在酒桌上巴结董卓的那副嘴脸给刻画的栩栩如生了——王允不是向董卓【致敬】,而是【极其致敬】。

王允说道:【允自幼颇习天文,夜观乾象,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

在这里,请注意:最早提出要篡位汉朝,改朝换代的人,并不是大奸臣董卓,而是所谓的大忠臣王允。

由于电视剧的影响,我们总以为董卓整天都想要篡位,但实际上,不管董卓的心里想不想,他嘴上是从来没有主动说出想要篡位的话的——董卓哪有这么傻呢?他怎么会把篡位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整天挂在嘴上呢?

所以,王允提议董卓篡位,董卓就反对道:【安敢望此!】

王允提议董卓篡位,董卓谨慎加客套的说句不敢不敢,一般来说,篡位这么敏感的话题,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双方心照不宣就行了。可王允请董卓来喝酒,就是要向董卓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的,所以王允继续说道:【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

你看,王允在大力的支持董卓篡位。

在这里请注意:很多朋友都觉得王允巴结董卓,说出这么多颠覆汉朝,讨好董卓的话,都是出于连环计的需要,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王允巴结董卓,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董卓能被杀当然最好,但万一美人计没成功的话,靠着王允这么多表忠心的话,王允能活下来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的——至少比之前要高多了。

王允说这么多支持董卓篡位的话,其目的并不是要麻痹董卓,而是在向董卓表明立场:我不会阻挡你的大事的,请你不要对付我!

看到王允这么大声,刻意的表忠心,董卓肯定是能看出王允的意思的,所以董卓就笑道:【若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

董卓这个笑,是笑的很有水平的。像董卓这么高位子的领导,他笑着说的话,说是真的就是真的,说是假的,其实也是假的——我当初就是笑笑而已,一切都是你想多了。

董卓怎么会这么天真,被王允几句拍马屁就糊弄了呢?如果董卓真的成了皇帝,那么元勋一定是李儒李傕他们,怎么会轮的到王允呢?

所以,董卓这句话不能当真,王允不能靠这句话就认定董卓不会对付自己。

王允现在可以肯定的只有:他向董卓表忠心,董卓确实是接收到了,董卓很明白,王允在讨好自己。

但是,董卓到底会不会彻底放过自己,王允就不知道了。

所以,王允又把美女貂蝉献给了董卓。

把貂蝉送给董卓,如果美人计成功的话,王允就可以成功的杀死董卓。如果美人计失败的话,王允也可以利用貂蝉给董卓吹耳边风,让董卓不要对付自己。

杀董卓,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轻松。我们表面上看,杀董卓貌似很容易的样子,好像貂蝉一出现,董卓和吕布就被玩弄在鼓掌之中了。但实际上哪有这么容易呢?十八路诸侯都奈何不了董卓,谁能保证一个小女孩可以成功呢?

所以,万一杀不了董卓怎么办呢?没关系,王允还可以靠着表忠心啊,貂蝉对董卓的耳边风啊,支持董卓篡位啊等等,来增加躲过董卓肃清的几率。

一方面准备暗杀董卓,另一方面则狠狠地巴结董卓,站到了董卓身边,给自己留了后路。可以说,王允这个人确实是不简单的。怪不得到最后,满朝文武就只有这个王允成功的搞死了董卓。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9 16:08:32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29 16:10:04 +0800 CST  
第五十五章:美人计的历史真相。

在《三国演义》里面,貂蝉用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导致两人反目。最后,实际上的汉朝统治者董卓居然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

这一段剧情很精彩,但却完全没有逻辑,经不起推敲,只能看个热闹。把暗杀权臣这种大事,描写的好像吃饭睡觉一样轻松。

美人计虽然有可能成功,但是,就算董卓和吕布再怎么傻,就算他们当初确实中了美人计,他们也不可能傻到最后还没发觉这是王允和貂蝉的计谋。

所以,我们还是从历史上来分析一下,吕布究竟为什么要和王允合作,来暗杀董卓?

原因一:董卓并不信任吕布。

在《三国演义》里面,董卓是一直很信任吕布的,直到出了美人计这回事,董卓才开始不信任吕布了。

但是在历史上,董卓一直就不是很信任吕布。

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董卓手底下的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首先,董卓手底下最受董卓信任的人,当然是董卓的亲人。像是董卓的弟弟董旻被封左将军,侄子董璜负责带领禁军,还有董卓的女婿李儒,牛辅等等,这部分亲人,都是董卓最信任的。

其次受到董卓信任的,才是西凉那些人。这些西凉人在董卓还没混起来的时候,就跟着董卓南征北战了,也很受董卓的信任。

最后,才轮到后来跟着董卓混的那些人。(比如王允,吕布。)

最信任自己的亲人,其次信任从创业开始就跟着自己的人,最后才轮到后来认识的人,这是人之常情,董卓这么做也很正常。

吕布加入董卓这一方,既不是因为董旻李儒那样的亲情,也不是因为早期创业的友情,仅仅是因为利益而已(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小说上)。所以说,董卓肯定也不可能信任吕布——你能为了利益背叛丁原,难道就不能背叛我?

所以说,吕布被董卓信任的程度,其实是和王允没什么两样的,都是平常看上去很亲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亲密而已,一到关键时刻,吕布被董卓杀死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你看董卓整天和王允甜言蜜语的,说什么我当皇帝,你就是元勋,看上去好像王允真是董卓的心腹一样。但王允很明白,这只是政治家的甜言蜜语而已,不能信的,还是整天担心董卓会干掉自己。

再看那个袁隗,之前董卓废皇帝,最支持董卓的就是袁隗,可转过头来袁隗就被董卓给抄家灭族了。

所以,吕布现在的处境,其实是和王允差不多的。所以王允想要杀董卓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吕布,而不是想到李傕郭汜这群人。

你别看吕布给董卓立了不少功,但吕布却始终融不进董卓的政治圈子里去,和董卓手下的人关系一直不好,很难真正的变成‘董卓手下的人’。

以前董卓重用吕布,主要还是因为用的着吕布。而如今董卓用不着吕布了,在朝廷里一轮轮的大肃清下,吕布也难免会和王允一样,早晚会被董卓卸磨杀驴的。

原因二:董卓和吕布早就已经有了矛盾。

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记载:董卓【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在历史上,董卓因为一件小事大怒,怒到用戟去打吕布。(注:只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已,并不是因为貂蝉。)

而后来,吕布和董卓的小婢私通,又担心被董卓发现,整天惴惴不安。(因为小婢是董卓的私人物品,董卓肯定也是早就用过的。)

在历史上,这两件事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但罗贯中却把这两件事给强行合并成了一件事,并把顺序给故意颠倒了。

历史上是:董卓因为小事要打吕布,后来,吕布又和董卓的小婢通奸。

《三国演义》里却是:吕布和董卓的女人通奸,气的董卓打了吕布——你看,这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在罗贯中的笔下,居然成了有因果关系的事情!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董吕关系,和小说中的董吕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历史上,董卓因为一件小事就要杀吕布了,这足以证明董卓本来就信不过吕布,甚至董卓本来就想要找理由干掉吕布!

毕竟吕布是并州派的人,而不是西凉的人。并且到现在,还是有一部分并州人是跟着吕布混的,而不是跟着董卓混的(也就是原来丁原的手下),吕布也算是朝廷中不属于董卓的一股小势力。

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董卓也没中计,但董卓依然要杀吕布。为什么?因为手下有着并州派人马的吕布,也算是董卓的一个隐患。

而在小说中,则变成了董卓是因为中了美人计才和吕布关系不好的。也就是说,在小说中,如果没有貂蝉的话,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是会一直很好的,是真的情同父子。就连后来王允劝吕布杀董卓的时候,吕布都说我和董卓是【父子之情】。

小说中这样写,就显得董卓和吕布都比较笨了:他们两个本身关系那么好,但却被貂蝉这个女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导致自相残杀。

所以说,历史上的吕布杀董卓,并不是小说里写的,被女人给骗了,而是为了避免政治肃清,必须要杀董卓来保命,历史上的吕布杀董卓,是冷静的选择。

而历史上的董卓不信任吕布,也不是因为女人的原因,而是因为董卓对人性的掌握,导致了董卓绝不会很信任吕布,只会信任李儒等人。

董卓洞察人性,早晚要肃清吕布。吕布熟悉政治,也知道董卓早晚要肃清自己,所以抢先出手。一场大型的宫廷政治斗争,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写成了一场以女人为主的三角爱情剧。

所以说,现实永远比小说要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30 11:29:52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30 11:33:46 +0800 CST  
第五十六章:董卓之死。

王允联合吕布,想要一起暗杀董卓,吕布一拍即合。

为什么王允和吕布之间这么快就结成了坚硬的联盟呢?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吕布和王允的处境差不多,都是属于不被董卓所信任,甚至早晚会被董卓所肃清的人,所以他们都可以放下戒备和对方合作。

2,吕布有一些并州派的手下跟随着他,王允则有一群支持汉少帝的旧官员支持着他。朝廷中还有着一定实力,有着合作价值的人,也就吕布和王允这几个人而已。

吕布提供不弱的实力,王允提供正义的名义,王允和吕布的联手,其实就是朝廷里最有可能杀死董卓的组合。

当然,王允和吕布联手,杀死董卓的几率也很低,但总比其余的官员们要高出太多了。

3,王允和吕布的关系不错,王允早在董卓还不认识吕布的时候,就在并州认识了吕布。

4,王允和吕布是一种互相需求的关系,谁也不能轻易弄死谁。那么,杀死董卓之后,吕布王允两个人可以一起把持朝政,互相制衡,不会再陷入以前董卓一人独大的时代,大家的性命都可以获得保证。(就像日后李傕郭汜一起把持朝政,两人就是再怎么想杀死对方,也很难杀死对方一样。)

所以,王允和吕布的联手,其实就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必然,而不是什么吕布被貂蝉给迷惑了。他们两个如果想杀死董卓的话,是必须要和对方合作的,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缺少吕布,王允根本就没实力杀死董卓。

缺少王允,吕布杀死董卓后,也会陷入被董卓余部和朝廷官员们夹击的险,毕竟吕布不是官员这边的人。

结盟之后,暗杀董卓的行动就逐渐开始了。

王允拉拢了很多朝廷官员,准备杀死董卓之后的善后。而吕布则叫来了李肃,希望李肃也可以一起暗杀董卓。

李肃也是不受董卓重用的人,所以也立刻答应了。

在《三国演义》里面,董卓被杀,是因为李肃骗董卓说:皇帝要把皇位让给你,并且王允已经造好受禅台了。然后,董卓就兴高采烈,毫不怀疑的去了,结果导致被杀。

你看,这就显的董卓有点傻了。而且,罗贯中为了着重突出董卓的傻(或狂妄),一路上还故意描写了很多的不祥之兆:比如董卓的妈妈感觉心慌不已,董卓的马车忽然断了轮子,拉车的马也疯了似的乱叫,狂风大起,浓雾遮天等等,但董卓就是不信,最后导致被杀。

其实,这就是罗贯中对董卓的一种故意抹黑的描写,罗贯中就是要刻意描写董卓恶贯满盈,必死无疑,有这么多预兆警告他要死了,可他还不回头,非要篡位,非要往死路上走。

其实这一段剧情罗贯中描写的相当失败。哪里失败呢?有两点。

1,老天爷不是很恨董卓吗?那他为什么还三番两次的给董卓预警,制造一些不祥之兆让董卓警觉呢?

在后面,罗贯中为了传播董卓是个大坏蛋这一思想,还写董卓入土的时候,老天爷连续落下好几次霹雳来打董卓,不让董卓入土,书上写道:【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你看,既然老天爷这么恨董卓,那么老天爷为什么又要造出这么多不祥之兆来提醒董卓呢?万一董卓忽然醒悟了,那岂不是‘忠臣们’的刺杀计划就要失败了吗?

所以说罗贯中是个很会渲染气氛的作家,他的书,有时候为了渲染气氛,就会不太注重逻辑。前面为了表现董卓狂妄不已,必死无疑,就让老天爷提醒董卓今天会被杀害。后面为了表现董卓作恶多端,天怒人怨,又让老天爷用雷劈董卓。

2,皇帝忽然说要传位给董卓,董卓就信了吗?而且好巧不巧还是王允这个老油条建的受禅台,董卓难道就没有任何怀疑?改朝换代这么重要的大事,难道董卓就去的这么匆忙?

并且,就算皇帝让位这件事是真的,那按照一些忠臣的脾气,在改朝换代的当场也一定会有不少忠臣想要舍命刺杀董卓,在这么敏感的时候,董卓的安保工作居然还敢做得这么马虎,还敢全都交给那个早就和自己面合心不合的吕布去做?

所以,小说里的董卓,显的有点傻。

历史上的董卓可没这么傻,《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记载:【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

在三国演义里面,王允暗杀董卓的时机,其实是很刻意的。王允和吕布商量好了杀董卓,然后就立刻很刻意的说皇帝要让位给董卓,叫董卓过来。

你看,这一计谋很刻意,皇帝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要让位?明显有鬼,也就是小说里的董卓才傻的不会怀疑什么,换了现实中的董卓,早就该起疑心了。

而在历史上,王允杀董卓的时机则把握的刚好,是趁着【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的时候来杀的董卓。

历史上,皇帝早就生病了,病好了之后,请大家来皇宫聚会,也把董卓叫来了。

你看,这个借口就比皇帝要让位自然多了。就算王允不想杀董卓,皇帝病好了之后,董卓也是应该去皇宫看看皇帝的。所以,历史上的董卓丝毫没有怀疑这件事,也是正常的。

皇帝骗来了董卓,吕布暗杀董卓成功,朝廷再度变天。

杀了董卓之后,按照资历和实力,朝廷里就是王允和吕布说了算了。王允和吕布,成为了新的董卓。

新董卓一上台,就抄了董卓的家,想要董卓的家产。

董卓的家产,有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奇珍异宝无数。【王允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抄董卓家产,人口。】

王允,吕布,皇甫嵩,李肃,这群人原本都是不受董卓重用和信任的人,都是被董卓影响到了利益甚至生命的人。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他们都混的不好。但杀死董卓之后,他们就立刻赚翻了。

所以说,杀董卓的这群人,在历史课本上往往都会被描绘成英雄,忠臣,好人。但实际上,这群人一心想要杀掉董卓,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好人,是忠臣,也不是因为国家,而是因为董卓的存在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甚至生命。

不然的话,他们凭什么要舍命杀董卓!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31 14:28:43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8-31 14:31:04 +0800 CST  
@海角愚叟 2015-09-01 12:24:53
@曹铜爵 481楼 2015-08-27 16:38:00
第五十二章:刘表真的很愚蠢吗?
一说起刘表,大家就都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没什么真本事,守着荆州大半辈子,也没主动出去抢过地盘,没什么亮眼的成绩。
可事实上,每个人肯定都有让自己越来越强的欲望的,谁都不想一直在原地踏步。可刘表为什么会一直守着荆州不动呢?蒯良劝他趁着孙坚的死去打江东,刘表也用不舍得黄祖的理由敷衍了过去,放弃了大......
-----------------------------
多谢朋友的支持,不过荆州内部各家族利益点不一样,江东那边各家族和民族之间矛盾又太多,刘表当初不拿江东是正确的,打江东容易,把江东彻底变成自己的就难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1 13:53:36 +0800 CST  
明天有事,所以今天连续两大更,先把明天的写出来~~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1 13:54:49 +0800 CST  
第五十七章:王允杀蔡邕之谜。

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成为了新的把持朝政者。(注:不仅仅是王允,而是王允和吕布。)

朝廷经过长年的内斗和肃清,其内部实力已经亏损很多了。所以,此时王允和吕布这两个独裁者的实力,其实大大不如之前的独裁者何进,董卓等人。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傕一打他们就能把他们给打垮的原因——靠暗杀得到的位子,终究是没什么根基的,很容易被摧毁。

不过目前来讲,朝廷里还没有可以斗的过王允和吕布的人。所以,大部分官员都过来巴结新的老大王允和吕布。而原来跟着董卓混的人,则都吓得不敢露面,生怕被王允和吕布给干掉。尤其是李傕郭汜这几个人,早就吓的从长安逃到陕西去啦!

趋吉避凶,这是生物的本能。你别说是高智商的人类,你就算是随便一只小动物,它也知道找死的行为是不能做的。

可偏偏就在此时,一个出了名高智商的大才子官员,却忽然做出了找死的举动。

是谁呢?就是之前跟着董卓混的那个蔡邕。

蔡邕却丝毫不害怕王允,当大家都在庆祝董卓的死的时候,这个蔡邕却直接趴在董卓的尸体上哭,直接挑战王允。

请注意:小说中蔡邕是趴在董卓的尸体上哭,历史上蔡邕则是当着王允的面缅怀董卓的死。这两者虽然行为不同,但是其意义是一样的,即:缅怀旧的统治者董卓,挑战新的统治者王允。

王允见了,当然大怒,立刻把蔡邕抓起来了,准备处死蔡邕。

你看,蔡邕的行为奇怪吧?

蔡邕为什么要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去怀念董卓呢?这不是故意找死吗?

按理来说,再笨的人也不可能这么笨,更何况蔡邕可是一个政治老油条了,早在汉灵帝时期,蔡邕就敢和太监曹节争权。现在都汉献帝时期了,中间经历了太监,何进,董卓这三代独裁者,蔡邕竟还没死,并且越活越滋润,这就足以证明蔡邕的政治功力不一般。

这样一个人人,他会不知道他哭董卓的下场是什么?

所以,凭蔡邕的政治嗅觉,他绝对知道在这个时候哭董卓就是找死,可他却依然这么做了,这就证明:他哭董卓绝对不是他嘴上说的一时感慨之类的,蔡邕哭董卓,绝对是另有深意的。

那么,蔡邕为什么要故意找死,去怀念董卓呢?我们先按下这个疑问,下一章再来解答,我们先顺着原著往下看。

王允要处死蔡邕,周围的官员们就都上前劝王允不要杀他。当然,这不是因为这群官员们都是大好人,而是因为:

1,拉拢人心。

哭董卓这件事,其实就是件小事,不值一提。

蔡邕哭董卓,这件事虽然会让王允等人很生气,但是也仅仅只是生气而已了,并不会对王允等人造成什么实际上的伤害。何况蔡邕自己也认错了,说他也知道董卓坏,他只不过是一时感慨而已,以后再也不敢了。

现在王允才刚上台,正是需要拉拢人心的时候,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去杀害名人蔡邕的话,这样就很容易像董卓一样,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

2,稳定人心。

经过董卓的大肃清之后,朝廷官员最怕的就是被执政者给干掉,大家之所以会舍命干掉董卓,主要就是为了防止董卓继续搞这种大肃清。

在此时,如果王允一上来就要肃清掉蔡邕这个官员的话,就很容易让大家感觉又要回到那个吃饭都要吓得掉筷子的时代了。

所以,官员们的意见都是:千万不要杀蔡邕,杀了蔡邕,既赚不到什么利益,又要亏损大量的名誉,甚至会引起很多官员的恐惧心,导致他们说不定会像暗杀董卓那样暗杀王允。(现在暗杀王允,绝对比暗杀董卓要容易多了。)

所以,大部分的官员都建议:千万不要杀蔡邕。

还有一部分官员,则是站在一个历史传承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件事情的。蔡邕正在写史书,相当于史记,一但写成,对后世来说就又是一个记录历史的瑰宝,所以也有的官员提议可以处罚蔡邕,但不要杀他,要让他把史书先写完。

所以说,不管是站在王允私人的角度上,还是大公无私的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杀蔡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会给王允带来坏处。

但王允仍然力排众议,立刻杀死了蔡邕。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王允有点冲动,有点蠢,为了一时之气,做出了杀蔡邕这种傻事。但实际上,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呢?王允说了:【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这一句话,就把王允的真实想法给说出来了。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不是因为表面上的蔡邕哭董卓,而是因为王允怕蔡邕写史书的时候,把王允这个‘大忠臣’做的龌龊事全给写到书里去!

王允,一向是以大忠臣自居,董卓当权的时候,王允表面上整天为了汉朝大哭不已。

王允劝曹操杀董卓的时候,说道:【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王允劝貂蝉杀董卓的时候,又说道:【汝可怜汉天下生灵!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

最后,王允果然杀死了董卓,那么,在后人的眼里,王允就确实是一个古今罕见的大忠臣。

但实际上王允是不是忠臣呢?完全不是,他只是装模作样的以忠臣自居而已。

因为在董卓当权的这一段日子里(这段时间很长),真正的忠臣早就被董卓给杀干净了。你别说真正的忠臣,就是对汉朝没那么忠心,但却还没决定要不要投靠董卓的大臣,也都被董卓给宰了。王允这个人能活到现在,就证明他对汉朝是绝对没他自己说的那么忠心的。

可能有的朋友又要说我抹黑王允了,说王允就是个大忠臣。可是啊,就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觉得王允不是个忠臣,而是个奸人,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罗贯中描写王允的时候,其实是用了一些对比手法的。和谁对比呢?就是和那个最奸最奸的李儒对比。

当年,董卓要废皇帝的时候,丁原和吕布要和董卓玩命,李儒一看董卓有危险,就颇有心机的说道:【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

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李儒就救了自己的老丈人董卓一命。(在小说中,丁原和吕布是可以杀死董卓的。)

而后来丁原死了,吕布投靠了董卓之后,董卓再次提议废皇帝,并要杀掉反对派卢植,王允居然也和李儒一样,颇有心机的说道:【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

王允也是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救了自己的党羽卢植一命。(从这一点上来看,其实卢植才是真正的忠臣,王允还算不上什么忠臣。)

王允救卢植,其实是比李儒救董卓的难度还要高的。毕竟丁原要杀董卓还要掂量一下。而董卓要杀卢植,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

两次因为废皇帝差点爆发的宫廷斗争,就这么让李儒和王允分别给含糊过去了,再加上王允还有过支持董卓称帝的行为。所以,你就是说破天,王允也算不上忠臣的。

何况,王允杀董卓,本来就不是为了救国,而是为了保命,这一点,我们之前也分析的很明白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大忠臣’王允的这些龌龊事,当时的人肯定都是知道的,但是,后人能不能知道呢?

这就要看王允的手段了。

史书一向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王允现在就是胜利者,如果王允控制史书控制的好的话,那么等王允这一代人都死干净了之后,过上一段日子,就再也没人知道王允这些龌龊事了。

在被修改过的史书的影响下,后人都会认为杀死董卓的王允,一定是个忠臣,是挽救了汉朝的英雄。

所以,王允要杀死蔡邕这个史官。阻止蔡邕写史书,并换成自己的心腹来写史书,这个才是王允杀蔡邕的真实目的。至于哭董卓什么的,只是王允胡乱找的借口而已。

所以王允说道:【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司马迁,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的,不管史记里记载的历史对不对,但史记确实是平民百姓们能接触到的最真实的历史了。要是没有史记,平民百姓对历史这一方面,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

可就是这么伟大的史记,在王允的眼里,却是一本【谤书】,是一本专门诽谤大汉皇朝的书。王允认为,当年汉武帝一时心软没杀司马迁,结果就导致司马迁把很多汉朝的龌龊事都给写到书里去了,后人都知道当时的那些英明神武忠义两全的大英雄们有龌龊了。

所以,王允必须要杀死蔡邕,避免蔡邕把自己的龌龊事给写出来。所以,王允说道:杀蔡邕,是为了:【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杀蔡邕,是为了不让吾等受到后世的坏评论,是为了不让后人知道我们真实的样子,只知道我们被修改过的光明的样子,让我们光明伟大的形象可以一直流传下去。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1 14:39:58 +0800 CST  
第五十八章:蔡邕哭董卓之谜。

王允执意要杀死蔡邕的真实原因,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分析的清清楚楚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蔡邕为什么要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去哭董卓呢?这不是故意找死吗?

答案就是:蔡邕知道自己一定要死了,所以他就故意找死,然后给自己留下一个光明伟大的形象!

大家先不要惊讶,还是听我来慢慢分析。

首先,蔡邕就算是不去哭董卓,他被王允杀死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这里面有着两点原因。

原因一:蔡邕是写史书的,并且蔡邕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写史书的,王允害怕蔡邕会把自己那些龌龊事写进史书,所以王允一定会对蔡邕不利。

原因二:蔡邕原本是跟着董卓混的人,董卓死后,很多跟着董卓混的人藏在家里,都被王允和吕布找出来给打死了。那么,就算蔡邕不是写史书的,就凭他当年跟着董卓混过很长时间这一点,也很有可能会被王允和吕布给杀死。

蔡邕是和王允不一样的,王允好歹是一方面支持董卓称帝,另一方面又策划暗杀董卓的事情。如果说董卓是个大坏蛋的话,那么王允最多是个亦正亦邪的两面派,还算不上绝对的坏人。

但蔡邕却是一直跟着董卓混的人,也没做过什么反对董卓的事情,并从董卓身上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已经被完全定义成了董卓的走狗。

也就是说,就算蔡邕不找死,不管蔡邕去不去哭董卓,他也差不多要被杀死了。

能保住命,当然都想好好的活下去。但是,如果命已经保不住了,那么就只好尽量让自己死的有价值了。

历史上有一些人为了求一个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就算能活,也要去故意找死。对蔡邕来说,命也保不住了,还留下一个董卓走狗的恶名,这个显然不是蔡邕希望看到的。所以,故意找死,但能留下千古美名,这个对于必死的蔡邕来说,算是很赚的。

如果说,在大部分官员的反对下,王允宁愿失了人心,也要强行杀了蔡邕,保护自己后世的形象。那么,身为历史记录者的蔡邕,就绝对会比王允更看重自己后世的形象。

那么,蔡邕是怎么维护自己在后人眼中的形象的呢?让我们慢慢来看。

蔡邕哭董卓的时候,王允怒道:全天下都知道董卓是个大坏蛋,你为什么还为他哭!

对于这一问题,蔡邕早有准备,所以蔡邕回答的十分有水平。

蔡邕说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你看,蔡邕这番话说的有水平吧?

蔡邕的才华名震天下,全天下都知道采用是个大才子,蔡邕这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跟着董卓这个权臣混过。所以,蔡邕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先证明自己的忠义,说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

蔡邕说了:我完全知道国家大义,怎么会帮着坏蛋董卓呢?

蔡邕这句话一流传下来,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蔡邕没跟着董卓混过,蔡邕分得清是非黑白。

不信,你现在在马路上问一个路人:你觉得蔡邕是个怎么样的人?

只要这个人知道蔡邕,他绝对会觉得蔡邕这个人还不错!他根本就想不起蔡邕这个人,居然还跟着大坏蛋董卓混过!

蔡邕的第二句话,则是提高了自己的个人品德:他为什么要冒死趴在董卓身上哭?因为董卓原来对他不错,所以蔡邕明知要死,也要来哭一下董卓,这就是一种名仕之风。

同时,蔡邕这句话也格外强调了一点:我为什么哭董卓?不是因为我跟着他混,更不是因为我和他是一样的人,仅仅是因为他对我不错而已。他对我不错,不代表我和他是一样的人!

蔡邕的第三句话,则是拔高了自己的历史形象,说你搞残了我不要紧,你砍断我腿也不要紧,我不怕死,但你不要杀我,因为我想留下我的性命,来完成大汉的史书。

你看,这句话一说出来,蔡邕的形象立刻就伟大了,他的那种为了后世能看到真正的历史,宁愿被砍断双腿的形象就立刻起来了。说的夸张点,他简直像是被阉了还坚持写史记的司马迁一样伟大!

你看,蔡邕的这段话,说的有水平吧?本来他就是个跟着董卓混过的怕死之徒,可这段话一说出来,他就变成了:知道国家大义,宁死也要写完史书的圣人。

所以,蔡邕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就去冒死哭董卓了——反正左右是个死,留下坏名声死,当然不如留下好名声死。

蔡邕死后,王允似乎看穿了蔡邕的诡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的王允也是这么做的,王允抄袭了蔡邕的创意。

后来李傕郭汜打败了吕布,杀进长安城的时候,吕布拉着王允一起逃跑,王允本来能跑,但他就是不跑。

为什么王允不跑呢?按照利益来讲,因为两点。

原因一:王允就算跑出长安城,也绝对没什么前途了。

王允和吕布不一样,吕布多少还有点自己的兵马,并且个人能力也不错,吕布跑出长安城之后,还是有前途的。

就像后来,吕布一出长安,就在袁术手底下当官了。后来混啊混啊,还混成了徐州老大。

可王允就不一样了。

王允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家族,官职,名望和朝廷里的心腹在把持朝政。一出长安城,这些东西就完全没用了。

就像是王允的官职啊,他的影响力啊等等,完全没用的,根本没有诸侯会看得上——你别说王允这个司徒了,你就是皇帝,在某些诸侯们眼里完全没用,更何况一个司徒?

就算是有人收留了王允,也绝对是像挟天子那样把王允当成一个傀儡对待的,没人会真心的把自己的地盘让给王允,让王允来当老大的。

所以王允逃出长安城之后,是完全没前途的。再加上王允得罪人那么多,逃不逃的,也就没什么分别,早晚要死。

原因二:既然横竖是个死,那么就不如像蔡邕那样,留个千古美名再死!

吕布要王允走,王允就大义凌然的说道:【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

后来李傕郭汜杀进来了,要杀了王允,王允又说道:【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你看,王允临死的时候说的这番话,比蔡邕说的还有水平!史官记录下了王允这番话之后,后人绝对会被王允的爱国之心所感动,会认为王允是个大英雄。这样,就很少有人会记的王允本来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所以说,王允不跑是对的。王允如果跑出了长安再被杀死,或是跑出了长安之后,混得很惨,到最后再凄凉而死,那王允就是脑残了。

就像蔡邕如果没去哭董卓,而是直接被王允给干掉了,就不会有人觉得蔡邕冤枉一样,因为蔡邕本来就是董卓的走狗。

横竖是个死,躲避一番再死,就显得很被动,一副不得不死,想活都活不下来的样子。可如果自己故意找死的话,就显得自己很有气节了——不是我跑不了,而是就算我能跑,可为了国家,为了大义,我也不跑!

所以,蔡邕故意找死之后,他的目的达到了:蔡邕在史书上,正面评价还是多于负面的,很少有人追究他跟董卓混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是夸赞他。

王允故意找死之后,他的目的也达到了:他生前最担心史官把他写臭,担心史官把他的那些龌龊事给写进史书。但当他故意找死之后,史官却都是这么评价王允的:

【史官有诗赞曰: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请注意:三国演义中,大部分人死了之后,都是后人有诗赞曰,唯独王允,是史官有诗赞曰。

为什么?因为让史官觉得自己是个忠臣,这正是王允故意找死的真相。而别人,则都是被人出奇不意杀死的,不是故意找死的,所以只有王允在乎史官的看法,别人死之前都没想那么多的。

所以,别人死后都是后人有诗赞曰,唯独王允死后是史官有诗赞曰,这正是:求仁得仁。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1 15:22:49 +0800 CST  
今天连续两更送上,都是字数很多的大更新,加起来七八千字,希望朋友们看得开心,明天我有些事情,就先不更新了,后天更新一定会准时送上~~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1 15:26:44 +0800 CST  

今天很忙,无暇分身,明天会补上今天的,并且多写一更,来表示我对大家的歉意。

明天连续三更,希望大家谅解一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3 14:01:51 +0800 CST  
今天连续三更,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4 10:25:02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