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呵呵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2 16:36:57 +0800 CST  
谢谢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3 00:18:12 +0800 CST  
这两个理想怎样才能实现呢?
不知道!
15岁的华盛顿对社会还懵懵懂懂,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是凭直觉感到,自己要实现理想,得靠老勋爵。
信勋爵,有鱼吃。
因此,他在勋爵面前表现得特别好,成了勋爵的忘年交。
一次,勋爵无意中看到华盛顿的测量作业本,发现华盛顿搞测量十分在行,于是决定把自己广袤的西部土地,交由这个年轻人去测量。
华盛顿非常激动,他知道,勋爵开始真正在事业上帮他了。
1748年3月,十六岁的华盛顿,在嫂子的弟弟乔治•威廉•费尔法克斯的陪同下,骑马奔向那辽阔的原野,这是他走向独立生活的起点,走向辉煌事业的开端。
开始,华盛顿干了一天的测量,十分疲倦,被人带到一间破落的林间小木屋睡觉,刚往草席上一躺,就觉得不对劲,他站起来掀开破毯子一看,只见毯子下爬满了恶心的臭虫,华盛顿大叫一声,逃也似地飞奔出屋。最后只得点燃篝火,露天而睡。
这只是艰苦生活的开始。
后来,他们不是帐篷被风刮翻,就是大雨把他们淋得像落汤鸡一样;不是从山坡上滚下来,就是过河时差点被水冲走;不是草席着火,就是连续几天断粮,只好抓野鸡烧烤着吃。一个接一个意外,考验着小华盛顿的神经。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3 08:42:17 +0800 CST  
就这样,他们时刻跋山涉水,反复日晒雨淋,经常风餐露宿,日复一日重复这样枯燥艰难的工作。而华盛顿还是个孩子,他就在这样一种艰苦重复中冶炼,煅造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三个多月内,他们开展了190多次勘查测量,最后完成了任务,勋爵非常满意,给了华盛顿较高的报酬(平均每个工作日的工资相当于一枚西班牙金币)。
华盛顿得出结论:大人物垂青+努力工作=成功。
华盛顿不知道,他的运气才刚刚开始。
老勋爵看到华盛顿小小年纪,办事却兢兢业业,非常喜爱。随即推荐这个年轻人给卡尔佩普县里做土地测量员。华盛顿一不小心成了公务员,内心激动不已,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
一干,就是三年。华盛顿三个月中遭受的困难,在这里放大了12倍。这三年的困难有多强大,华盛顿的心就被锻炼得有多强大。当别的公子还在书房里啃书时,他已经读了广袤大地这本书。当别的少爷还是个白面书生时,他已经是一个体格野蛮、性情沉稳的男子汉了。当别的小伙子对前途还迷茫不清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的身体变得强大,他的心变得更强大。
他的测量做得十分准确,200多年后,他的土地档案数据还是权威的。
只要有空闲,他还是跑到贝尔沃山庄去,陪老勋爵猎狐,听风雅的老勋爵讲欧洲著名人物的逸闻趣事,从老勋爵借书看,华盛顿受益匪浅。
三年的辛苦,换来了十分丰厚的报酬。华盛顿用这份报酬,购买的土地达1459英亩,一跃成为不小的地主。
而他的年龄,还只有19岁。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3 10:07:28 +0800 CST  
19岁的华盛顿三维复原像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3 11:06:39 +0800 CST  
人呢,哈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3 12:32:38 +0800 CST  
谢谢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3 21:57:30 +0800 CST  
奇妙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4 02:31:28 +0800 CST  
正当华盛顿跋山涉水之际,远方传来了枪炮声。1739-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北美称“乔治王之战”)后,英国、法国、西班牙订立了《亚琛和约》,三国在北美的势力范围大致抵定。但是,三国脑残的是,中间地带俄亥俄河流域,却不明确归属。
三国之间,还可能存在无主的土地吗?
所以,麻烦出现了。
俄亥俄河流域,是一块广阔的肥沃之地,又有动物皮毛之利,两国商人争相深入,与易洛魁人做皮毛生意。同时,该流域还是战略要地,它东连英国殖民地,南望西班牙殖民地,西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谁占有它,就可以一坐而窥四方。
尤其是英法两国,谁占有它,谁就等于拿着大刀抵着对方的啤酒肚。
因此,对俄亥俄河流域,法国人为之朝思暮想,英国人为之黯然销魂。
《亚琛和约》签订的庆祝声刚落,两国都迫不及待地宣布,俄亥俄河流域是我的,我拥有主权,其他人别争哦。
若要人不争,除非人已死。
1749年,法国总督派人到俄亥俄河流域,广而告之,重申主权,深怕别人不知道。
英国政府厉害多了。政府领导看到弗吉尼亚人民对该地区馋涎欲滴,就充满爱心地颁发执照,支持他们去殖民。
鼓励附近老百姓与你对干,看你法国人怎么办。你法国人再厉害,没有老百姓参与,恐怕诸事鞭长莫及。
接受执照的公司就叫俄亥俄公司,股东包括弗吉尼亚著名的政商人士,公司老总几经换人,最后劳伦斯.华盛顿走马上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4 19:41:17 +0800 CST  
华盛顿也十分热切地向往进入军界,做一名英雄。
不料,劳伦斯突然身患肺结核,不得不带着弟弟到巴巴多斯岛休养了一段时间。
这期间,劳伦斯的病未见好转,华盛顿也病了,是时人闻之胆寒的天花。华盛顿命大福大,挺过来了,但留下一脸的小麻子。
1752年6月,华盛顿听说一名民团副官外迁,欣喜万分,觉得机不可失,就斗胆向总督写信,毛遂自荐,提出想担任北峡地区的民团副官。劳伦斯也十分支持,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争取。
可是,这件事还没有结果,劳伦斯竟病重而亡,年仅34岁。华盛顿悲痛欲绝。好在总督同意他们兄弟的请求,任命华盛顿担任南区民团副官。
法国那边也没闲着,他们采取的措施更务实----修军事堡垒。由北向南,一步步推进,一步步蚕食。
丁迪威总督急了。如果任法国人胡来,那俄亥俄河流域早晚会成为法国人的盘中餐。
如果是这样,那就麻烦大了。俄亥俄公司会蒙受巨大损失。丁迪威作为重要股东,也会损失惨重。
丁迪威思之再三,决定先礼后兵。先派个人送信给法国人,申明英国拥有主权,警告法国人不要太过分,知趣的话就撤回去。
信容易写,但难以送达。因为法军驻地离弗吉尼亚首府达1000多英里。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5 02:25:39 +0800 CST  
呵呵,谢谢楼上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5 08:57:03 +0800 CST  
楼上好,我先发第一册,如果你觉得好看的话,再发其他,共6册。也可电驴下载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5 12:51:24 +0800 CST  
作者:独上兰舟子 回复日期:2010-08-15 14:17:25
哪里可以看到全部的?请楼主示下
----------------------------------------------
我是通过电驴下载的
《美国通史》由于是专业书,看起来很费劲。不要把我的这个帖子想象为《美国通史》,实际是两回事,差别巨大。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5 16:02:20 +0800 CST  
如果只是远,那没问题,一匹快马即可。但是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马路(特指马能走的路,呵呵),要靠双腿翻山越岭,时间要快,所以要好体力。
如果只是要体力,那也没问题,这类人不少。但是要经过印第安人住居区,脑子不灵活的话,可能会被砍头剥皮。
同时,还要会外交,别在法国人面前说错了话,办坏了事。
丁迪威派了两个人去送信,这哥俩走到洛格斯顿就打转回来了,一是路太难走,二是怕丢命。
丁迪威犯愁了,到哪里去找这个人?
华盛顿闻知,内心蠢蠢欲动。作为刚入军的新成员,他渴望得到领导的赏识。只有接下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才能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沉埋在内心的雄勃之志,推动他忍不住要行动。
还有个原因使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那就是哥哥劳伦斯去世后,华盛顿继承了哥哥在俄亥俄公司的股东位置。如果放任法国横行,自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决心已定,华盛顿又斗胆自荐。丁迪威一听大喜过望,他知道华盛顿曾经三年在外,属于家生野长的那类人种,野外生存能力超强,脑瓜子也不错。
丁迪威迅速批准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5 17:46:26 +0800 CST  
这里不详述华盛顿送信的过程。反正时值冬季,长达两个半月,日复一日雨雪交加,道路泥泞,倍觉艰难,其中辛苦,一言难尽。华盛顿为了少出意外,请了击剑老师和几名翻译相伴,沿路折节交好印第安人,结果得到印第安人首领亚王的帮助,顺利把信交到法国人手上,带回了回信。
华盛顿还牢记地形,哪里可以驻军,哪里可以修堡垒,哪里可以打仗,心里编制了一张网。
但是,在回程路上,华盛顿和一处印第安人发生误解,被后者偷袭。华盛顿和另一个伙伴狼狈逃窜,慌不择路,跑到一条大河边。华盛顿急急忙忙砍树绑成木筏,跳进河中。不料木筏散架,华盛顿两人只好来一次冬泳比赛。幸好死命抱住了一根木头,才没溺死,最后冲到一个小岛上。两人站在岛上,四面环水,无路可逃。
同志们,那可是雪天呐,两人浑身湿透,又冻又饿,黑夜来临,不知如何脱险。
华盛顿哀叹,死期到矣。
但是,天不绝华盛顿。半夜过后,大河封冻,华盛顿这才捡回一条小命。
丁迪威听了华盛顿的故事,大为惊佩,要他写成一个报告。后来,这个报告在报上发表,并送交英国政府。
年轻的华盛顿,出--名--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5 18:45:24 +0800 CST  
作者:可曾记得小宇 回复日期:2010-08-15 18:42:26
好帖子 ,可惜我没有每天看连载的习惯,半年后再来收获了

希望你能坚持下去,不过这种书 想得到出版的概率估计不高吧,嘎嘎

当然,我对于美国制度在国内能够实行的希望基本小于万分之0.01

就中国国民素质来讲,只会变成暴民政治,在现有制度上做进一步的改良比较切合实际


------------------------------
谢谢你的关注。
1、出版社对这个稿子很有兴趣,联系的已有5家
2、本人写书只是手痒,看到中国历史题材大家写尽了,才选择美国历史题材的,与政治无干
3、政治体制话题太敏感。不过,个人估计,无论中国政治体制如何改革,不太可能照搬一个国家的制度,一定会取众家之长,结合中国实践来推行。放眼世界,美国民主制度已不能讲还是最先进的了
4、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出了名的老实人群,只对贪污腐败和反革命痛恨。正常的选举不会演变成暴民政治。中国80年代以前,大队(村)、生产队(组)实行的是民选,没听说什么暴民政治。属于中华文化覆盖的地区,如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除了对贪腐领导示威外,正常的选举也没听说什么暴民政治。
21世纪的人,不是17、18世纪的人可比的。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5 21:56:13 +0800 CST  
根据华盛顿带来的情况,丁迪威判断,法国人南下绝对不会罢手,来春就可能会从俄亥俄河顺流而下,占领关键地区。弗吉尼亚要御敌,就必须抢先准备。方法就是修建军事要塞,招募部队驻防。
华盛顿闻说后,又遏制不住自己的雄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毛遂自荐。丁迪威对这个三番五次自荐的年轻人颇有好感。
丁迪威先命令威廉.特伦特上尉前往边疆,招募100名新兵,建立一个连,火速奔向俄亥俄河岔口,修筑碉堡。
然后命令华盛顿也招募一个连,为前方修碉堡提供物资和后勤保障。两个连都归华盛顿领导。
后来丁迪威争取到了议会拨款,决心招募300人,成立6个连。他想任命威廉.费尔法克斯作总指挥。老威廉年事已高,婉言谢绝。
丁迪威又想任命华盛顿。
可是,华盛顿也拒绝了。
丁迪威非常意外,一个总爱毛遂自荐的人,怎么会拒绝这样一次大好机会?
华盛顿这时候展现出过人的优秀品质。
他是个急切要求上进的人,这点他从来没有掩饰。好几次毛遂自荐就说明,他比较猴急。
可是,在重要关头,他从全局着想,不被自己的理想冲昏头脑。他知道自己还没打过仗,担任总指挥显然经验不足,力不能及。
这就是他过人的地方:关键时刻,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做过犹不及的事。
这是罕见的。尤其对雄心勃勃的人而言,更是难得。
丁迪威非常感佩。最后任命乔舒亚.弗赖伊上校为首,华盛顿为副,升中校。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6 08:51:05 +0800 CST  
谢谢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6 12:58:58 +0800 CST  
招募兵员不象想象中那么容易。华盛顿忙活了半天,只招到区区25人。那时候北美边疆,大多数老百姓从事农业并不难,当兵报酬不高风险高,大多数不愿参军打仗。只有那些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人,才不得已参军。
这样的人数量不多。
丁迪威了解情况后,看透了人们的心理,决定提高报酬。他没有钱,但有土地。他宣布,俄亥俄地区有20万英亩土地,凡是参加这次远征的官兵,都有份;其中俄亥俄河岔口碉堡附近的1000英亩土地,就分给驻守碉堡的官兵。
呼啦,老百姓听说有土地奖赏,纷纷报名参军。都期望打一仗后,自己成为神气活现、安逸贵气的庄园主。
庄园主,这是一个多么有诱惑力的形象。对那些几代人都租种他人土地的人而言,这是祖祖孙孙的梦想。
丁迪威不知道,他的这些决定,给后来的历史打了一记致命的重拳。
兵源解决了,恰好问题也来了。前方传来消息,法国兵来了。
1754年4月2日,深受领导赏识的华盛顿,雄赳赳地率领先头部队,心急火燎的往俄亥俄河岔口赶,在那里修碉堡的特伦特上尉,兵力只有100人。法国人一来,肯定抵挡不住。
可是,华盛顿的心急火燎成了泡影。因为他的部队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弗赖伊上校的大部队扫障,因而行动缓慢。
22日,华盛顿获知,特伦特上尉因有事,离开了俄亥俄河岔口碉堡。结果1000名法军突然来临,剩下的50名英军,寡不敌众,只好离开。法军将将碉堡命名为迪凯纳堡。
华盛顿大惊失色。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6 16:13:15 +0800 CST  
谢谢楼上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8-16 18:26:37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