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美国若要变得强大,那中央集权就是必须的选择。只有中央强大了,有权威,才能担负起建设强盛国家的任务。
从此后美国注重建立正规军,发展强大的海军,建立国家银行,大规模发展制造业。
比如,麦迪逊和加勒廷打造的美国第二银行,规模远超当年的第一银行。汉密尔顿创立第一银行时,注册资本为1000万美元,第二银行则达到3500万元。亨利.克莱1811年还极力反对银行,但一场战争,告诉了他银行的重要性,仅仅过了3年,即1814年,他极力支持第二银行的建立,还成了第二银行的法律顾问。
战争 显示了现代技术的重要性。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展现了他们的绝世才华。巴尔的摩之所以没有被英军攻下,真正的原因,不是军人的拼死战斗,也不是军队首长的指挥有方,而是西点军校第一届毕业的工程兵斯威夫特,规划建设了先进的防御工事,让英国人望洋兴叹。
科勒尼尔设计建造了纽约防御工事;
阿米斯特德设计建造了诺克福防御工事;
麦克利设计建造了伊利湖堡防御工事;
德比伍德设计建造了纽约梅克斯堡防御工事;
托腾设计建造了布莱兹堡防御工事。
之所以如数家珍般列出他们,是因为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做出的贡献太大了。凡是由他们设计建造的防御工事,没有一个被英军攻破。
如果文德尔不自大,任命一个西点军校毕业生修建华盛顿的防御工事,就不会发生火烧首都的丢人事件了。
然而,最令人意外的是,杰克逊的新奥尔良保卫战,不但消灭的来犯的英军,还消灭了联邦党。
联邦党是坚决反战的,到处散布英军必胜、美国必败的言论。新英格兰地区还扬言退出联邦。1814年12月到1815年元月之间,他们在哈特福德召开会议,抗议战争,准备召集各州开会,修改宪法。激进的提出,退出联邦,组建新英格兰联盟。
但新奥尔良的胜利,和约的签订,打破了联邦党英军必胜、美国必败的预言,联邦党人成为投降怕死的象征,沦落为大家的笑柄,社会各界再也不相信联邦党,结果,该党在民众中的影响力陡然剧降,几近消失。
突然间,联邦党就变为了历史名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02 01:25:09 +0800 CST  
第十一章 好运总统门罗
第一节 和睦时代
美英战争虽然是一场无聊的战争,但不管怎样,老百姓还是认为美国胜利了,大都兴高采烈,胜利激荡起大家崇高的爱国情怀,国家意识空前高涨,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为增强。
战争让英国明白,美国翅膀已硬,不可能用军事手段可以征服。从此以后,英国不再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彻底放手,美国得以真正摆脱英国的牵制,实现完全独立,后世的历史学家,称美英战争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胜利后,美国上下都松了一口气,大家转过身去忙自己的事,大都忙于发财致富。特别是西部广阔的荒原,吸引东部居民西迁,开荒拓土,建立新的家园。
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里,犯了大错的麦迪逊,非但没有多少人怪他,反而赢得良好的口碑,战后声望不断上升,把个老头总统乐得心花怒放。
1816年又是大选年,麦迪逊遵从华盛顿、杰弗逊留下的好传统,只当两届总统,不谋求第三届。他推荐门罗做他的继承人。
门罗深得杰弗逊和麦迪逊的喜欢,被提名是预料中的事。
可有的人不服。他们不是不服门罗,而是不服弗吉尼亚人。前面四位总统,有三位是弗吉尼亚的,已经够多了,现在又提名一位弗吉尼亚人,显然不公平,难道只有弗吉尼亚有人才吗?
应该结束弗吉尼亚王朝。
这些人拱陆军部长威廉.H.克劳福德(William Harris Crawford) 出来选总统。战争的胜利给陆军部长带来良好声誉,克劳福德也确实是个实干的人,大家对他的感觉也很好,支持他的人不少。
门罗遇到强有力的挑战。
门罗有点小紧张。
但事实证明,门罗多虑了。因为克劳福德从不把自己当总统候选人,别人支持他,他根本不搀和,态度很消极,仿佛与他没有关系一样。
他坚信,自己与门罗竞争,不可能有机会。他不是担心自己能不能争赢门罗,而是担心,与门罗争了以后,将来能不能保住部长职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04 01:33:35 +0800 CST  
3月份共和党开会,进行总统候选人预选,门罗以65:54的票比战胜克劳福德。门罗的优势意外的不很大,要是克劳福德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去拉票,说不定会战胜门罗。
门罗真是幸运。
不管怎样,共和党正式提名门罗作为该党的总统候选人。同时提名纽约州长丹尼尔.汤普金斯为副总统候选人。
对手联邦党呢?
不见了。
联邦党影响式微,连总统候选人都没提名,只是相约支持鲁弗斯.金为候选人。
两党对垒,没有演讲,没有游行,没有媒体炒作,冷冷清清,没搞什么竞选活动,门罗轻轻松松获胜。1816年12月4日公布结果,门罗以183票大胜金的34票,没有一点悬念。
门罗宣誓以后随即组阁。他把当时的一时之选的人才,选到身边来。
国务卿:小亚当斯。该同志10岁就跟着老爸亚当斯,到欧洲闯荡,小小年纪就接触了外交工作。14岁就离开家人,担任驻俄罗斯外交官的秘书,一年后就转到海牙父亲那里。27岁时,年纪轻轻就被华盛顿任命为驻荷兰大使,后又转任驻普鲁士大使。麦迪逊当总统期间,小亚当斯任命为驻俄国大使,后转任驻英国大使。
小亚当斯如此丰富的外交经验,促使他脱颖而出,成为门罗的国务卿。
国务卿,是第一部张,又是储君之位,可见门罗对小亚当斯的信任。
财政部长:克劳福德。虽然克劳福德受到很多人支持,成为门罗的竞选对手,但门罗胸怀宽广,依旧任命竞争对手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克劳福德办事雷厉风行,效率特高,能力很强。
陆军部长:约翰.C.卡尔霍恩。他是一个极为高效的管理人员,搞工作全力以赴,不达目标不罢休。
司法部长:威廉.沃特。口才出众,忠心耿耿,是门罗的马仔。
海军部长:本杰明.克劳宁希尔德,是麦迪逊内阁遗留下来的,与门罗的关系很好。
以上人选,多数是当时最优秀的人选,门罗精心选择,不拘一格,终于组建了一届精干、务实、忠心的内阁,可以与杰弗逊内阁相媲美。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04 01:33:59 +0800 CST  
良好的班子是成功的一半。具体工作由班子成员做。门罗自己抓大事,抓关键性的事。
门罗亲身经历过独立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也经历过政党恶斗,人际互斗,深知和平的可贵,深知和谐的重要性,他从内心觉得,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幸福,政治要团结,自己必须下功夫,想办法追求国际和平、国内和睦,政治和谐。因此,他利用总统的权责和影响力,极力围绕一个字做文章----和!
和衷共济,和气致祥。
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视察新英格兰。总统视察,本是小事。可门罗的视察另有深意。新英格兰,历来是联邦党的根据地,门罗此去,就是想招抚对手。
杰克逊的新奥尔良之战后,联邦党几乎快完了,只能苟延残喘,一点也神不起神。新英格兰的联邦党人听说门罗来了,很激动。他们根本想不到,对手党炙手可热的总统大人,竟然愿意到新英格兰来慰问联邦党人,他们很感动。要知道,在此之前,两党水火不容,党人呲牙相斗,还没消停过呢。
想当年华盛顿、汉密尔顿、亚当斯在时,联邦党多么威风,自从亚当斯去职后,联邦党的日子就不好过,日渐消瘦,现在竟沦落为流风四散,各人心里很不痛快,不免自怨自艾,哀叹风光不再。他们对自己几乎丧失信心,对共和党羡慕嫉妒恨
门罗主动伸出橄榄枝,让联邦党残余分子受宠若惊。新英格兰报以热烈的欢迎,门罗很高兴,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门罗利用这次机会,和地方各派人物交换意见,虚心听取意见,很快赢得了各地的好感。
本来,新英格兰还有极少数联邦党人,一直闹独立。门罗此行,放低身段,诚心相待,迅速弭平了他们心中的怨恨,联邦党人也愿意团结在门罗的旗下。
亚当斯、杰弗逊、汉密尔顿都讨厌政党政治,却不小心成为了美国政党的创始人。门罗也不喜欢政党,他通过沟通交流的办法,消灭政党纠纷,甚至消灭政党。
消灭政党的办法不是斗争,而是团结。
他的目的达到了。他用真诚和善意收伏了对手。在他任职期间,党派之争少到几乎可以忽略掉的程度。他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戴。
政通人和,社会和谐,人民祥和。
门罗奇迹般地超越时代,开创了一个美国历史上的“和睦时代”。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16 00:23:07 +0800 CST  
他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划定美英边界。
美国人长期垂涎加拿大。独立战争和美英战争中,开始都认为加拿大是自己的菜,对夺取加拿大信心满满,以为拿下加拿大易如反掌,小菜一碟。谁知道美国人费了吃奶的劲,也进不了加拿大半步。凭美国的兵力和实力,在英军防守虚弱的时候,是可以夺取加拿大的,可不知道怎么回事,美国人每次都出师不利,再优势的兵力也被英国人和印第安人打得惨不忍睹、满地找牙,找齐牙齿之后再落荒而逃。
几次败仗下来,美国人不得不相信,天不佑美国,只好彻底丢非分之想,无可奈何地承认加拿大是邻居不是老婆,放手为上。
门罗做过驻英大使,知道美英关系很重要,也知道美英关系的一个重要痒点是美国与加拿大的边界问题。1817年,他派出助理国务卿出使英国,谈判划定美加边界。
此事出人意料地顺利。英国也知道,美国今非昔比,自己不可能能随意欺负美国。既然这样,只有相互尊重和承认。于是,谈判取得很大成果。1818年正式划定了美国与加拿大的边界,美国不再幻想夺取加拿大,英国不再幻想利用加拿大做跳板,进攻美国。
此条约的签订,标志美英关系走上正常化,两国矛盾大幅减少。美国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欢喜冤家----英国、法国,至此搞定了一个。
搞定这一个,就奠定了门罗总统任期内国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他做的第三件大事,就夺取佛罗里达。
自从杰弗逊购得路易斯安那之后,佛罗里达就像大陆的一条小尾巴,悬在美国南边,被西班牙占住。偏偏就是这条小尾巴,控制着美国南部航运。美国人很希望把它拢过来,但西班牙不愿意。
门罗曾经当过驻西班牙大使,1805年就伙同平克尼,想忽悠西班牙,把佛罗里达算入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一同卖给美国。可西班牙人不傻,没同意。
门罗很失望,心里一直谋划着,看如何能得手。
机会来了。
1818年,躲在佛罗里达地区的一批塞米诺尔族印第安人,和一批逃亡奴隶,发生叛乱。他们对白人怀有仇恨,越过佛罗里达边界,袭击了佐治亚州,残忍地屠杀了当地的居民。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22 00:41:51 +0800 CST  
西班牙的佛罗里达的人袭击了美国佐治亚的人,这事首先得由西班牙出面制止,或者解决。门罗等西班牙表态。谁知西班牙对此事无能为力,连一点制止印第安人的表示都没有。门罗很失望,只好捡起这个烫手山芋,设法解决这个难题,总不能让美国人民老是被杀。
门罗命令杰克逊领军进击,把塞米诺尔族印第安人赶出佐治亚。不过,门罗也言明,杰克逊只要把敌人赶出美国国境就可以了,除了发生激烈追逐,不要进入佛罗里达,免得西班牙说美国入侵,不要闹成外交事故。
杰克逊整军进发,直扑出事地点。他对喜欢闹事的印第安人,一点也不心慈手软。他超越门罗的命令,径直入侵佛罗里达,追着塞米诺尔族印第安人往死里打,把敌人打得四散奔逃,摧毁了他们的村庄。塞米诺尔族印第安人亏了血本。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可以理解。可杰克逊的行动,特别出格。他不但击败印第安人,还顺势把西班牙总督给推翻了,占领了两个城市。
也就是说,杰克逊不但打击印第安人,还打击西班牙人,这是要夺取佛罗里达的节凑。
事实确实如此,杰克逊就是想夺取佛罗里达。管你什么印第安还是西班牙,都靠边站,我杰克逊就是要佛罗里达。
胃口超大。
门罗他们也喜欢佛罗里达,但顾及国际关系,不敢明言夺取。杰克逊就管不了那么多,既然心里想,就不要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直接夺了就是。至于西班牙怎么看,等夺了以后再说吧,不然怎么知道西班牙的真实态度?
杰克逊还俘虏和处决了两名英国人,原因是这两个英国人,煽动印第安人残杀美国人,杰克逊忍无可忍,出手打击。
这下捅了篓子,英国怪罪下来了。才和英国签订条约,划定加拿大边界,杰克逊就坏事了。
杰克逊的所作所为,大大超越了总统的命令,属于违抗军令,擅自行动。本来,对外宣战权属于国会,杰克逊未经国会同意就侵入别国,纯属无法无天。若任由这种现象发展,那就会导致军人摆脱约束,成为军阀或者军事独裁者。
克莱在国会发言:“请记住,希腊有亚历山大、罗马有凯撒、英国有克伦威尔、法国有拿破仑,如果我们想躲避这些人带来的灾难,我们就必须避免他们的错误!”
亚历山大也好,凯撒、克伦威尔也好,拿破仑也好,都是无人能制约的军事强人,结果实行军事独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杰克逊的行为有点类似,如果不批评,不制止,他可能也会走上独裁的老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22 00:42:19 +0800 CST  
内阁对杰克逊的所作所为恼火,克劳福德和卡尔霍恩厉言批评杰克逊。
可有一个人始终为杰克逊辩护,那就是小亚当斯。小亚当斯对国际形势了然于胸,知道杰克逊攻下西班牙殖民地总督府的重大意义。其意义在于,佛罗里达即将是美国的了。
没有杰克逊这么蛮横一攻,西班牙不可能心虚。
杰克逊对那些只知哇啦哇啦叫的政客很不爽,这些家伙唱高调厉害,真正要他们干点实事又没有本事。自己不怕牺牲,提着脑袋攻下佛罗里达,于国于民都是大功一件,这些呱呱叫的家伙,反而批评我不该做,真是呆呆脑壳。难道你们坐在办公室,就能赶走印第安人,就能谋取佛罗里达吗?
杰克逊寻找一切机会为自己辩解。
门罗犯难了。
跟着大家批评杰克逊吧,不妥,怕打击功臣;不批评杰克逊吧,这个蛮汉的所作所为,确实逾越了界限。还有,西班牙还在使劲地抗议呢。杰克逊无缘无故进攻别国,闯出祸来了,外交上美国怎么也说不过去。
咋办?
没办法,门罗使出了他的绝招-----折中。
他接受杰克逊的辩护,命令杰克逊把占领的土地还给西班牙。然后委派小亚当斯与英国、西班牙交涉,处理杰克逊闯出来的祸。
这是祸吗?小亚当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
小亚当斯先找到英国政府安抚好,然后对西班牙说:我国入侵贵国,确实不好,偶看不如这样,贵国干脆把佛罗里达割让给我们算了,免得总是闹矛盾。
西班牙半晌才反应过来:这该死的美国佬,该死小亚当斯,原来是威胁我们。笑我们力量不够,美国可以随时攻下佛罗里达。
不过,这也是实情。美国已经攻下了,现在假模假样还给西班牙,是迫于国际舆论压力。若真心想要,易于反掌。
只有乘机卖给美国,不然下次美国一发威,攻下佛罗里达,到时候一分钱也得不到。除了战死一批人,西班牙将一无所得。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28 00:10:31 +0800 CST  
1819年2月22日,小亚当斯和西班牙公使签署《亚当斯—奥尼斯条约》,俗称《横贯大陆条约》,西班牙被迫以500万美元的超低价,转让佛罗里达搬半岛,美国版图,又扩大了18万公里。
西班牙无可奈何,面对如虎似狼的美利坚,打不赢,只好认栽。
连这500万元,西班牙还没有得到。因为西班牙欠了一些美国人钱,门罗政府抓住这个机会,把钱给了美国债权人。
佛罗里达得到了,美元还没有出国,美国这次赚发了。
一个国家,需要杰克逊这样的猛人。美国获得佛罗里达,就是一个例证。
门罗在第一个任期做得第四件大事,就是妥善处理密苏里加入联邦的问题。
话说自从购得路易斯安那地区以后,美国人掀起西迁高潮,西部人越来越多。1818年,密苏里地区人口达到6.6万人,按照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建立新州,加入联邦。
这本是一个惯例式的事件,因为西部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州,令人激动,但并不新鲜。
可密苏里建州入邦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蓄奴。
早在1790年,联邦政府沿北纬39度43秒,划定一条界线,规定线南为蓄奴州,可实行奴隶制;线北为自由州,禁止实行黑奴制度。
此线称为“梅森----狄克逊线”。
密苏里州很特殊,它位于此线之上,大部属线南,少部在线北。南方奴隶主站出来,说密苏里州大部分在南方,理应作为蓄奴州加入联邦。
北方反对。
他们认为,奴隶制极不人道,只能缩小,不能扩大。密苏里既然部分属于北方,就应该借机否定奴隶制度,以自由州的身份加入联邦。
当时美国已经有22个州了,自由州和蓄奴州各半。在参院,双方议员人数相等。在众院,北方议员比南方议员多。原因是北方人口多,达515.2万人,众议员105名;南方448.5万人,众议员81名。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州的议员比蓄奴州多24名,这是不小的差距。一旦南北交锋,南方明显处于劣势。
南方不满意,所以极力主张密苏里以蓄奴州加入联邦。
两方争吵。
不吵不行,密苏里无论以何种形式加入,都会引起政坛力量的变化。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28 00:10:51 +0800 CST  
而且,美国领土还在不断扩大之中,密苏里无论以何种形式加入,影响深远。对南北势力的消涨,有指标性作用,谁也不敢轻易让步。
1819年2月,密苏里地区正式以蓄奴州申请加入联邦,众院讨论时,因北方议员居多,结论是反对。纽约一名议员提出修正案,建议禁止向密苏里输入奴隶,此后奴隶生下的子女,年满25岁即成为自由人。
这位议员看似折中,实际是禁止密苏里以后出现新的奴隶,实质是个禁奴方案。这引起了南方各州的强烈抗议。
抗议归抗议,北方议员居多的众议院,通过了这个修正案。
3月份修正案到达参院,由于两方议员人数相等,相持不下,就搁置下来了。但这一问题实在是关乎南北双方的核心利益,全国都对此开战了大讨论,形成了罕见的争议热潮。
报纸杂志连篇累牍刊登此类讨论文章。北方人到处进行集会、游行、宣传,鼓动大家一致抵抗奴隶制。南方针锋相对,也热闹非凡,大声说出:如果不许密苏里以蓄奴州加入联邦,他们就集体走人----脱离联邦。
一些残存的联邦党人,此刻活跃起来,高喊分离联邦。部分激进的共和党人,也叫出了脱离联邦的口号。
形势之严峻,出乎大多人的意料之外,几乎是要打仗的节奏。
内战,一触即发。
风暴中心的门罗和内阁,焦头烂额,不知道怎么办才合适。
最后,他求助于在家赋闲多年的杰弗逊,老总统虽然隐居家乡,但依旧在政坛影响巨大。他对共和党的影响,依然无人能敌。
门罗与杰弗逊讨论良久,决定又走调和之路----妥协。
政府不妥协不行,否则要发生战争了。
门罗不妥协不行,1820年是大选之年,为自己考虑,也要抹平这个矛盾。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29 01:17:28 +0800 CST  
主意已定,门罗到处做工作,打着杰弗逊的牌子,劝激进的同志回归中道。他苦口婆心,说服北方共和党人,不要陷入联邦党人的诡计。
在门罗和杰弗逊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共和党人放弃了反对奴隶制的立场。
面对剑拔弩张之势,头脑清醒者不得不让步。
1820年1月,亨利.克莱提出《密苏里妥协案》,南北双方经过激烈争论,达成妥协。
这个妥协案,很奇巧。
国会同意密苏里以蓄奴州加入联邦,还同意该州制定不禁止奴隶制的宪法。北方作出了极大的让步。
密苏里成为蓄奴州,就突破了原有的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界线,国会为此把这条分界线向北移动3度13秒,以北纬36度30秒为新界线。北方又做出了让步。
密苏里加入蓄奴州阵营,南方在参议院的议员增加,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北方不爽,国会不得不同意从马萨诸塞州中划出一部分,成立缅因州,这样南北两方各增加一个新州,参议院的议员人数又相等了,保持了平衡。
《密苏里妥协案》满足了南方奴隶主的要求,在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下,拆除了内战的导火线。
自由又一次向奴役妥协。
门罗的和睦时代,就是该总统善于妥协得来的。
但是,自由向奴役妥协不合历史规律,终究要解决。密苏里事件显露,南北两种制度无法共存,冲突不可避免,只等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4-29 01:17:49 +0800 CST  
第二节 第一个经济豪门----杜邦
门罗孜孜以求全国和睦,他确实得偿所愿。总的看,当时全国是罕见的一片太平。这,一方面是他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美英战争之后,大家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大大加强,更加感觉是一家人。英法没精力来骚扰,美国内斗和纠纷也大大减少。大家忙于恢复生产,没多少时间、精力和兴趣来搞斗争。
禁运和战争一个出人意料地结果,就是民族工业的兴起。门罗推行一系列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国内工业遇到空前的大好机会。
门罗眼光长远,大量修建公路、开凿运河,推行新的税制,实行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鼓励应用科学技术,工业迅速向大机器阶段迈进。
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来临了。1819年出现了一次经济危机,但门罗内阁应对得法,经济1821年开始恢复,工业又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由于门罗执政时期,给人的感觉非常好,他赢得了很高的威信。1820年大选,他和纽约的丹尼尔.汤姆金斯搭档,党内无人竞争,党外也无人竞争,联邦党不是提不出候选人,而是自己也接近消亡,国内已经没有党派之分了。
全国上下不是一致拥护门罗当总统,而是一致没想到要拥护其他人当总统。这次选举,是美国最平静、最不起波澜的选举,大家漠不关心、淡然处之。
全国233张选举人票,门罗获得232张,只有1张流失。一位新罕布什尔议员把这张票投给了小亚当斯。他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小亚当斯都符合当总统的条件,至于门罗,过去四年做得不合格。
有人讲,这位议员之所以不投门罗,是为了维护人民的超级偶像----华盛顿。当年华盛顿全票当选,这位议员不想让门罗媲美华盛顿,故把这一票投给别人,让全票当选的荣誉保留给华盛顿。
实际不是这样的。这位议员投票时,并不知道别人都把票投给了门罗,也就不知道他是唯一不投门罗的人。
失落的是小亚当斯。他是国务卿,又是北方代表人物,才华和工作成绩都不错,原猜想自己会得一些票,谁知仅仅只有一票,完全伤自尊了。
华盛顿、杰弗逊、麦迪逊、门罗,美国前五个总统,四个是弗吉尼亚的,历史学家称这是“弗吉尼亚王朝”, 门罗是王朝最后一位“国王”。
政治上的王朝进入尾声,此时谁也没有料到,经济上的王朝,悄悄出现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3 00:02:58 +0800 CST  
美国第一个经济王朝,就是名闻天下的杜邦公司。
Long long ago, 法国有个家族叫杜邦,是钟表世家,手艺精湛,世代流传,远近闻名。1739年,该家族添了个男丁,取名皮埃尔.塞缪尔.杜邦(PierreSamuel du Pont)。这孩子从小志向远大,不愿守着家族手艺过日子。他专研学问,对经济学很感兴趣,喜欢重农学派。25岁那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国家财富的观感》。
写篇论文,不见得就怎么样。可这篇论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因为 ,这片文章被当时的经济学家、地方长官----杜尔哥看中了。他认为皮埃尔.杜邦很有才学,十分喜欢。就推荐皮埃尔.杜邦担任《农商与财政杂志》的编辑。
编辑听起来很普通,但当时这份杂志的编辑,薪水高,待遇好,很多人羡慕。皮埃尔.杜邦靠这份工作成家立业,和发小玛利亚结了婚,1767年10月1日生了大儿子维克多.杜邦,四年后的1771年6月24日,添了了二儿子艾乐.杜邦。
皮埃尔.杜邦可谓春风得意。
得意的时候还在后面。
杜尔哥后来成为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皮埃尔.杜邦经杜尔哥推荐,于1774年正式进入路易王朝为官。
美国独立战争后期,法国政府命皮埃尔代表法国,参与英美谈判,促成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的签订,为美国独立和法国赢得谈判立了大功,路易十六封皮埃尔为贵族。一个钟表匠的儿子,一跃进龙门。
谈判期间,结识富兰克林和杰弗逊。杰弗逊任驻法大使期间,三天两头往皮埃尔家跑,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784年9月,皮埃尔夫人玛利亚不幸病逝。皮埃尔担心两个儿子因失去母亲而消沉下去,他想了个主意,给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举行成人仪式,引导他们提前“成熟”,承担起一个男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成人仪式在玛利亚遗像前举行。父子三人举剑相交,庄严起誓:“不为懦弱和畏惧拔剑!不为亲人之间相互残杀而拔剑!”
兄弟俩还誓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了杜邦家族的荣誉,永远团结在一起!
一场成人仪式,把家族的核心理念印进了两个孩子的心田,成为时代传承的家族文化。
这年,大儿子维克多17岁,小儿子艾乐只有13岁,离成年还有相当的距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3 23:49:26 +0800 CST  
维克多性格外向,活波好动,外表帅帅的,一看就讨人喜欢。只有他爹知道,这瓜娃子其实不咋的,读书不求甚解,干事马马虎虎,还喜欢咋呼咋呼。老爹给他找了几份工作都干不好,最后给他谋了一个视察员的岗位。所谓视察,就是让他到各省转悠,游山玩水,顺便看看各地商业情况,定期写点商务报告发回即可。
维克多一上任,不久就发回商务报告了。领导看他的报告,看得口水涟涟,因为维克多的报告里,商情很少,里面写的多数是各地的美食,还得意洋洋秀秀自己享用美餐的心得体会。
做爹的要撞墙。
皮埃尔没辙,就打发他到外交部做见习生,随法国第一任驻美大使到费城去。
能滚多远滚多远,滚到天涯也不喊,眼不见,心不烦。
二儿子艾乐相反,沉默寡言,沉静好学,做事特认真,喜欢钻研学问,讨厌繁文缛节和吹吹拍拍,对科学很感兴趣。
老爸就是喜欢这样的。皮埃尔感觉老二会成才,就把他送到拉瓦锡那里学化学。这个拉瓦锡,就是“法国近代化学之父”安东尼.拉瓦锡,名闻天下。
拉瓦锡把艾乐引导上了制造火药的路子上。有名师指点,艾乐如鱼得水,兴趣极大,整天泡在实验室。
老爸更喜欢他了。
正在喜欢的紧要处,出事了。这艾乐天天躲在火药实验室里,忘记读书了。功课一门接一门挂科,老师先是提醒,再是教育,然后警告,艾乐答应得好好的,说要努力读书。一考试,老师发现又增加挂科的科目了。
老师很愤怒,艾乐不理睬。
学校忍无可忍,把艾乐开除了。
皮埃尔很惊讶,想不到一贯良好的小儿子,居然也出状况。不过这倒符合艾乐的心,他更有时间呆在拉瓦锡的火药厂了。
唉,两个儿子,没一个省心。
皮埃尔很快有第三个儿子了。他找了一个漂亮寡妇做老婆,她带来前夫的儿子,与皮埃尔一家生活在一起。
老婆前夫的儿子也是儿子,皮埃尔又要操心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5 23:40:33 +0800 CST  
这些操心,只是家庭内部的小麻烦,不久之后,皮埃尔遇到大麻烦了----法国革命。他作为路易十六信任重用的贵族,自然是革命的对象。
在历史紧要关头,他要选择,到底是站在革命者一边,还是保王派一边。
他的选择和拉法耶特是一样的,保王派。他和拉法耶特等人一起组织“1789年俱乐部”,该俱乐部由清一色的君主立宪派组成。
君主立宪派开始还不错。错就错在路易十六和皇后不甘心被限权,想逃跑,拉法耶特还帮忙,结果每逃一次,革命就激化一次,由和平革命演变为暴力革命,巴黎成为血腥之城。
皮埃尔本来没啥大事,可人们在路易十六家里铁柜里发现了一批书信,其中就有皮埃尔同志给国王献计献策的信。这下铁证如山,皮埃尔完了。
继路易十六被斩首后,艾乐的老师拉瓦锡也被送上断头台,这下把皮埃尔吓坏了。连非政治人物拉瓦锡也被砍,看来皮埃尔的头也被断头台预定了。
皮埃尔绝望了,度日如年。
该来的一定会来,1794年7月13日,皮埃尔如愿以偿,进了监狱。他反复摸自己的头,知道随时可能被砍掉。
颤抖吧!皮埃尔。
皮埃尔颤抖之后,发现监狱监管不严。旧王朝覆灭,新政府未立,监狱无所适从,也人心浮动。皮埃尔瞅准这个机会,巧妙地逃出来了。
哇,太好了。皮埃尔一家很高兴,艾乐把爹赶紧藏在别家,先躲过这场灾难。
谁知还是被发现了,皮埃尔返回监狱,艾乐以窝藏罪犯的罪名,一起被捕。
皮埃尔悲痛欲绝,自己没逃脱,还搭上一个儿子,大亏啊。
不知道皮埃尔的祖宗积了什么德,他居然只是一直在监狱里颤抖,就是没人把他父子俩送上断头台,直到罗伯斯皮尔先生的头颅先被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6 07:39:51 +0800 CST  
父子俩大难不死,庆幸天顾。但要恢复旧日的富贵就难了,新的都政府对皮埃尔没感觉。当时的政治也波诡云谲,社会没有安全感。
当时法国有向欧洲扩张的倾向,但这个故事里,没有皮埃尔的机会。皮埃尔可不是个甘于平凡的人,他想,你们到欧洲搞扩张,没我的份,但我可以到美国殖民去搞扩张呀。那里有好友杰弗逊,大儿子又做过驻美大使,对美国熟悉,干嘛不去那个希望之邦呢?
他经过策划,提出要到美国去建设一个“邦提尼亚”殖民地。他没这么多钱,就向亲友们游说,各界人物被他打动,居然筹集了几百万法郎。但要建立殖民地,这点钱只能做胡椒。
即使建不了殖民地,皮埃尔一家还是要离开法国,法国,处于风险之中。
皮埃尔派出老婆和三子普希做先遣队,先到美国物色落脚点。
1799年10月皮埃尔一家动身,1800年1月到达美国,由于大船偏向,本要去纽约,却停靠到了罗德岛的新港。
普希早就在美国大肆宣扬,他家要来美国。华盛顿听说,特意发表讲话表示欢迎。可惜的是,皮埃尔一登岸,华盛顿过世了。
新任副总统杰弗逊发表了记者访谈,大大地夸奖了皮埃尔对美国的贡献,皮埃尔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
最终,皮埃尔在新泽西州哈德逊河畔插上旗帜,豪迈表示,来自法国的贵族,要在自由的美国,振兴豪门辉煌。
皮埃尔的第一个计划,还是建立殖民地。他在纽约租了间大办公室,挂上“尼莫尔.杜邦进出口贸易公司”的牌子,召开记者会,大肆宣扬他的计划,并写信给杰弗逊,请他帮忙。
杰弗逊回了信,他愿意帮忙,他帮的忙是让皮埃尔认清形势。
杰弗逊说,自从法国大革命以来,美国人民反法情绪高涨。很多法国人移民美国,已经引起老百姓厌烦,……
皮埃尔明白,土地买不成了。
杰弗逊的忠告是有道理的,要是美国人把怒气洒在皮埃尔身上,瞬间就会把他的土地剥夺干净。
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筹划好几年的计划,泡汤了。
皮埃尔只好专心做他的进出口贸易,还聘请大名鼎鼎的汉密尔顿做法律顾问,经营海上货运。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7 00:21:23 +0800 CST  
皮埃尔和维克多仔细算了一下,他们一年可以赚500万法郎,5年后业务可以遍及全球。
前景辉煌!
父子俩的贸易梦很快破灭了。因为英国和西班牙联合垄断大洋货运,美国人不可能打开缺口。
皮埃尔不甘心,很快出台新的计划。
但好像美利坚合众国专门尅他,他的第四个计划、第五个计划、第六个计划、第七个计划,全部失败。
皮埃尔完全被失败弄晕了。一连串失败,严重打击了这一家子的积极性,皮埃尔陷入痛苦之中。
现实证明,美国不是他一家呆的地方。皮埃尔输掉了心气,万般无奈,决定还是回法国去。
此时已经是拿破仑当政,拿破仑颁布了对保王派的特赦令,皮埃尔可以回去了。
法国再怎么样,也不会像美国这样让他生意上倒霉。
就在他收拾东西,准备返回法国的时候,杰弗逊交给了老朋友一个绝密的使命:给美国驻法国大使利文斯顿带信,并作为中间人,促成法、美两国,解决路易斯安那地区的新奥尔良问题,以及佛罗里达问题。
敏锐的皮埃尔,发现机会来了。他答应了杰弗逊的要求。
若皮埃尔自己个人回法国,要与拿破仑政府搭上关系,是要费一番功夫的。现在天赐良机,皮埃尔凭美国的使命,就有借口直接找拿破仑。
一旦建立这层关系,今后的日子就好混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8 00:23:39 +0800 CST  
皮埃尔与拿破仑早就各闻其名,拿破仑在特赦保王党人时,特意夸奖皮埃尔为法国做了很多好事,随时欢迎他归国。
皮埃尔心里有底了。他到法国设法与拿破仑联系。但他得知拿破仑有出售路易斯安那的意向时,马上去信杰弗逊,建议派谈判专家门罗来法洽谈,最后他和利文斯顿、门罗一起努力,获得巨大成功。
皮埃尔在其中立下汗马功劳,杰弗逊致信感谢。
皮埃尔的儿子们,各有各的心思。儿子艾乐看着父亲在生意上一败再败,有点犯愁。其实他对父亲和哥哥做生意不以为然,因为贸易受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两头制约,风险太大。要赚钱,得找风险小的门路。
什么门路呢?艾乐思之再三,觉得办厂好,只受市场一头制约,比生意风险小。
办厂,办什么厂呢?自然想到了他的特长,制造火药。
慎重起见,他进行市场调查。一调查,发现美国到处是火药厂。
他每家火药都买一点,去打猎,试试质量。他和朋友进山,发现买一只兔子,赶紧开枪,嘭的一声,血花四溅。
这火药,质量杠杠的。
不过,兔子跑了,没血,是艾乐的鲜血四溅。原来艾乐操作不当,枪炸膛了,手指受伤。艾乐对朋友说:我的射击技术不行,提前把枪弄响了,还是你来吧。
朋友对准一只鹿,扣动扳机,嘭的一声,没有血花四溅,只是火光惊人的耀眼----差点又炸膛。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8 23:57:26 +0800 CST  
他俩这才发现,是火药有问题。这火药,质量是杠杠的差!会发生爆炸!
要是拿这些火药上战场,先击毙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
朋友告诉艾乐,美军从不用美国本地产的火药,用的是英格兰产的高质量的火药。
艾乐很兴奋,这意味着,美国的火药市场,还有很大的商机。
艾乐还考察了一些地方,发现规模都很小。
自己要是建个大的、建个高水平的,不就可以后来居上么?艾乐一拍大腿,就这么定了。他把想法告诉老爸,皮埃尔觉得有点意思,就鼓励艾乐干。
反正失败了7个计划,第8个计划失败了又何妨,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要是万一成功了呢,不就大发了吗?
艾乐不像维克多,三分钟热度,他抱定主意,坚决干下去,轻易不放弃。
先物色场地。
办火药厂的场地,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1. 有一条流速快的河流。这样可以用水作动力。
2. 有一座森林茂密的山,以便烧炭做火药材料。
3. 附近有花岗岩资源,生产硝石用。
依山傍河花岗岩,三者组合的地方,以美国之大应该不难找。可真找起来,意外地艰难。
艾乐找遍华盛顿地区,硬是找不到。
有森林的,河水流速不够;流速够的,森林太远;两者都有的没有花岗岩;三者齐全的,没有。
艾乐不甘心,到宾夕法尼亚找,没有;新泽西,没有;马里兰,还没有;又到弗吉尼亚等州找,还是没有……
选个厂址,就让艾乐筋疲力尽。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09 00:05:49 +0800 CST  


艾乐.杜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12 11:07:51 +0800 CST  
后来还是那位一起打猎的朋友,根据自己军旅生涯的所见所闻,向他推荐了一个地方-----特拉华州的白兰地河畔,艾乐和他跑去一看,果然此处天赋异禀,完全符合建火药厂的条件。白兰地河不宽,所以水流湍急,旁边是花岗岩山,不远处是茂密的森林。
恰恰此地,离杜邦家族的住地,不算太远。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是上天为艾乐准备的。
艾乐高兴极了,居然忘乎所以地给杰弗逊写信,请总统帮忙,让政府资助一点钱,把这个火药厂办起来。艾乐认为,他要办的这个厂,可不是一般的厂,会关乎美国军事战斗力。这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杰弗逊应该帮这个忙。
八字没一撇的事,总统不会信一个毛头小伙。
艾乐发愁了。
关键时刻,又是那个打猎的朋友帮了大忙。他介绍一个叫彼得.博迪的法国人,来出资帮忙。
彼得.博迪被法国驱逐出境,来到美国。他正找投资项目。艾乐有个现成的,博迪就加入,成为合伙人。
他俩以6740美元的价格,买下白兰地河畔3800亩的土地。
艾乐仔细匡算了一下,这个火药厂建成启动,需要3.6万美元,预计年产火药7.25万公斤,年纯利润1万美元。
投资3.6万美元,纯利润1万美元,在那个年代,是高利润行业。
艾乐想得还美妙:如果拿出纯利润的一半,用于扩大投资,几年后,就可以成为美国最大的火药厂。
可关键是,艾乐自己没钱。
艾乐只能求助老爸,请老爸投资。
皮埃尔仔细审核了艾乐的投资书,觉得可行,就决定投资。
可是,他只愿意出三分之二----2.4万元,其余的钱,艾乐自筹。
做爹的稳重起见,觉得还是保守一点好。火药厂不比别的厂,一个爆炸声响起,投资肯定不会打水漂,却会“打火漂”。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5-14 23:18:58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