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二十二章 暴走(八)



毁家纾难只是斗谷于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闪光点,尽管由于楚国被当时的中原正统文化所排斥,导致历史上关于楚国的文字记载相对较少,但我们还是能在史籍中找到很多赞颂斗谷于菟清正廉明的佳话。

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至公》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记述斗谷于菟不利用职权干涉司法(详见上一更)。

据《国语?楚语》记载,斗谷于菟非常体恤百姓,以致家里连一日的储粮都没有。

楚成王听说斗谷于菟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于是每逢朝见时就准备一束肉干和一筐粮食,送给斗谷于菟的家人充饥。这种做法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楚王接待令尹的礼仪。

楚成王每次给斗谷于菟发俸禄,斗谷于菟都会逃避,直到楚成王收回成命,他才回来继续履职。

有人觉得斗谷于菟很傻很天真,就问他:“人之求富,而子逃之,何也?”

斗谷于菟却说:“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文章最后评论道:“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了楚威王与莫敖(楚国官职,原为百官之首,楚武王时代让位于令尹,权势有所降低)子华的一段对话。

楚威王问:“从先君文王到我这一辈为止,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

子华认为忠臣有五种类型,其中一种为奉公守法,安于贫困,且忧虑国家安危的,代表人物就是令尹子文。

子华说:“从前令尹子文上朝时,身穿朴素的黑丝绸长衫;在家时,身穿简陋的鹿皮衣。天未亮就出门上朝,日已没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天的粮食也没有积存。”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与弟子子张一起探讨仁德的内涵。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孔子曰:“忠矣。”

从上述四则记载可以看出,斗谷于菟确实是春秋时代公忠体国的优秀政治家。

在斗谷于菟的治理下,楚国经济恶化的局面得以迅速扭转,国力进一步增强。于是,继公元前666年熊子善大举伐郑后,北上中原的宏伟计划再次摆放到了楚国决策层的案头。

从公元前659年开始,楚成王连续三年攻打郑国。郑国虽奋力抵抗,奈何力有不逮,所以屡战屡败,濒临或亡或降的危急关头。

面对中原即将彻底分裂的局势,齐国到底是采取绥靖政策坐视楚国挺进中原腹心,还是断然出击粉碎楚国日益膨胀的野心呢?这成了令齐桓公夙夜忧叹的问题。

絮絮叨叨从颛顼讲到楚成王伐郑,概括了楚国近两千年的沧桑和风云。在本章即将收尾的时候,老师希望能拨开纷繁芜杂的历史具象,初步探寻楚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前期蓬勃兴旺的根本原因。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11:22:35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5-04-16 11:15:42
去云南要注意防晒。
-----------------------------
飞渡言之有理。海棠可以提供一个去川藏的案例作为警示。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11:24:59 +0800 CST  
@看不顺眼就顶一下 2015-04-16 11:55:43
面对中原即将彻底分裂的局势,齐国到底 是采取绥靖政策坐视楚国挺进中原腹心,还是 断然出击粉碎楚国日益膨胀的野心呢?这成了 令齐桓公夙夜忧叹的问题。
这是要召陵会盟的节奏吗?

-----------------------------
不错,召陵会盟正在飞奔而来,但之前海棠先要讲息妫的故事。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14:40:04 +0800 CST  
@344832428 2015-04-16 15:03:58
@1066358854 2015-04-16 13:25:15.0
啊,以前在深圳就有人叫我8妹,原因是我我经常穿着一件8数字的衣服。哈哈,将军,你一句话勾出了我的回忆啊。
—————————————
8妹莫非是球迷?

-----------------------------
海棠曾有六年的时间是一个痴迷的足球爱好者,踢起球来不避烈日风雨,特别是盛夏的时候,一场球下来,人就整成了川藏骑行后的模样。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15:15:41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4-16 15:45:04
海棠老师不是苍姐姐的球迷吗?

-----------------------------
呵呵,尽在不言中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15:53:26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暴走(九)


絮絮叨叨从颛顼讲到楚成王伐郑,概括了楚国近两千年的沧桑和风云。在本章即将收尾的时候,老师希望能拨开纷繁芜杂的历史具象,初步探寻楚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前期蓬勃兴旺的根本原因。

第一,楚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作为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自然环境是否宜居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楚国所处的长江流域,日晒充足,水量丰沛,气候舒适,物产富足,为楚国的崛起提供了物质保证。

第二,楚国的地缘条件十分优越。

首先,江汉流域位于中原的南部边缘地带,这里远离王畿,也是中原大国势力难以企及的区域,只分布着星罗棋布的诸侯小国以及生产力落后的原始部族,有利于楚国在较为宽松的竞争态势中迅速成长。

其次,在江汉流域的北部,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三座山脉大致呈东西接续分布,很大程度上阻绝了中原政治强权向南方的征伐;在汉江流域的内部,水网纵横交错,地形凸凹有致,足以令北方的主战装备——战车望而生畏。

第三,楚人拼搏奋进的民族性格。

首先,楚国的历代统治者积极进取。

《史记?楚世家》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

《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记载中,借与楚军对阵的晋国人栾书之口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些文字描述是熊绎至楚若敖、楚蚡冒(即楚武王的胞兄熊眴)等十六代君王教化民众,凝聚人心,居危思怠,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其次,楚国的民风刚烈坚韧。

中原民族口中所谓的蛮夷狄戎原是指四方落后的野蛮民族,但唯有“蛮”的字义后来得到演进,从对一方族群的指称变成了对一个族群性格典型特征的描述。

蛮这个字,一眼看上去就野性十足,充满了凶悍的攻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师生长在湖南(湖南是楚国故地),对楚人的蛮性从小就耳濡目染,颇有感触。

蛮字的涵义有多种解读,包括爱国忧民、怀乡恋土、笃信原始宗教等,但其中最突出最凝练的一点就是,霸蛮。

霸蛮是一种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干劲;是一种吓不怕、压不倒、打不死的坚韧;是一种认定方向就不回头,甚至死不讲理的执拗。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16:39:45 +0800 CST  
@ls000ABC 2015-04-16 17:11:17
百家讲坛有几期就是讲楚国的,其中提到一点说楚国征服“汉阳诸姬”的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当时来说比较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用来制造兵器的铜矿,不断的提升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
获取丰富的铜矿资源肯定对提升楚国的实力大有裨益,但海棠准备阐述的切入点是——铁。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17:21:36 +0800 CST  
@ls000ABC 2015-03-17 17:11:15
写了十章才把郑国写完,那不知后面还有多少精彩的内容.............期待中
-----------------------------
@海棠栖露 2015-03-17 17:29:59
关于篇幅,不好确定。就连春秋的起止阶段,目前都有争议。
哪位对 历史 有研究的同学,能出来讲讲,春秋和战国的分界到底在哪一年吗?越详细越好。
-----------------------------
@江东一户侯 2015-04-16 19:10:04
要么前403,要么前386.一个三家分晋,一个陈田代齐
-----------------------------
其实写到哪一年都无所谓,关键是,《左传》只记到公元前468年,再往后,就没有称手的参考资料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0:53:37 +0800 CST  
@若影314 2015-04-16 19:01:35
翻页啦^_^

-----------------------------
恭喜,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0:54:35 +0800 CST  
@泡妞凤爪 2015-04-16 19:37:10
我从不相信所谓的民风彪悍,凭啥你就彪悍,别人就都软蛋?看到有人总结秦国统一的原因,因为有一点长期与西戎战斗,民风彪悍。我去,如果晋国统一呢?肯定也有这么一点,长期与狄人作战,民风彪悍。民风这东西不是那么固定的。
-----------------------------
泡妞同学,海棠觉得你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还不够清晰。
关于民风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生成,二是养成。
第一种方式:主要跟自然条件有关,越是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就越要付出更多的劳作才能生存。与天斗,与地斗,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变得坚韧和顽强。
第二种方式:主要跟人文环境有关,生活安逸、管理松弛、缺乏教训等等,都会消磨人的意志;反之,则会增强人的意志。举个例子,八旗兵为什么初时如虎末时如鼠?小日本那么矮小的体格,为什么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辉煌的战绩?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1:10:12 +0800 CST  
@泡妞凤爪 2015-04-16 19:56:18
我好期待海棠更新晋国的内容,因为我家在晋国核心地带。从小学的社会课本就讲到晋文公,城濮大战。后来了解了这个从百里之地的小国逐步变迁为春秋第一强国(有点争议。。)而后又亡于三家分晋的这段往事。其间各种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令人感慨万千。海棠加油!嘻嘻
-----------------------------
晋国是整部《我的春秋我做主》的重头戏,也是海棠自我感觉最佳的写作内容。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1:11:54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2015-04-16 20:29:53
牡丹还是曹国的好
-----------------------------
海棠愿闻其详。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1:12:49 +0800 CST  
@1066358854 2015-04-16 21:12:07
什么宰客?怎么预防,中国的通病
-----------------------------
预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是事先做大量工作,尽量了解出游目的地的各个方面。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1:20:21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2015-04-16 22:28:28
今天不更??
-----------------------------
会更的,文字还没整理好。请稍等。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2:38:21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2015-04-16 22:18:52
从断发文身的越人,到西楚霸王的江东子弟,再到刘寄奴的北府兵,再到后来的戚家军、湘军都是南方人吧,其实彪悍不彪悍和地理没关系,只要条件合适,随便哪里的人都很彪悍
-----------------------------
江东的这个观点,海棠马上也会提到。来,握个手先。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2:53:03 +0800 CST  
网页似乎崩了,我要重新启动电脑,不会耽误很久的。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3:14:32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暴走(十)


楚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前期蓬勃兴旺的根本原因。

第一,楚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第二,楚国的地缘条件十分优越。

第三,楚人拼搏奋进的民族性格。

首先,楚国的历代统治者积极进取。

其次,楚国的民风刚烈坚韧。

中原民族口中所谓的蛮夷狄戎原是指四方落后的野蛮民族,但唯有“蛮”的字义后来得到演进,从对一方族群的指称变成了对一个族群性格典型特征的描述。

蛮这个字,一眼看上去就野性十足,充满了凶悍的攻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师生长在湖南(湖南是楚国故地),对楚人的蛮性从小就耳濡目染,颇有感触。

蛮字的涵义有多种解读,包括爱国忧民、怀乡恋土、笃信原始宗教等,但其中最突出最凝练的一点就是,霸蛮。

霸蛮是一种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干劲;是一种吓不怕、压不倒、打不死的坚韧;是一种认定方向就不回头,甚至死不讲理的执拗。

司马迁老先生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西楚霸王项羽生作人杰,死为鬼雄,宁愿横刀自刎,也绝不屈服,绝不逃避。

曾国藩文人带兵,屡败屡战,而最终中兴清室,时人皆以为“无湘不成军”。

左宗棠力挽狂澜,抬棺复疆,绘就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颂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慷慨护国。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说“湘省土风,云兴雷震,威同以还”。

民国政府组织三次长沙会战以及常德会战和衡阳会战,与小日本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洵为举世罕见的恶战。

毛泽东28岁时一人一伞闯荡天下,28年后,他一手创建的新中国崛起于世界东方。

甚至于说,如果同学们上网搜索一下诸如“全国各省战斗力排名”之类的娱乐帖都能发现,湖南稳居榜首,楚地位列前茅。

上述典故说明,楚人的作风是极其勇敢而坚强的。

春秋时代的楚国尤为其盛,兵士作战时恬不畏死,俱以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为荣。屈原的《国殇》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第四,楚国的生产力较为发达。

首先,楚国较早地掌握了冶铁工艺。

中国地域南北各有一条滚滚奔腾、横贯东西的大河,为什么黄河会在更大范围内被认可为华夏母亲河?为什么中国远古时代的文明遗址大多位于黄河流域?为什么中国先秦时代的文明活动基本上都依附于黄河两岸呢?

原因很简单,先秦以前,黄河流域的土壤比长江流域的土壤更适宜于人类耕种。而农耕,恰是促进古代文明快速发展的最佳方式。

所谓“耕”,就是指使用农具翻松土地,这一套动作流程里包含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农具,二是土地。

同学们知道,对于提高人力农耕的效率而言,农具自然是坚硬些好,土地自然是松软些好。而黄河流域的土壤在这方面就具有天然优势,因为它更加松软,长江流域的土壤则更加紧致。

如果远古时代的农人们人手一把精钢农具,也许中国南北土壤的这点软硬差别算不上什么。但问题是,当时普遍使用的农具,多为石质、木质和骨质,硬度较差,仅够翻松黄河流域的土壤,试诸长江流域,则倍感艰难。

于是乎,农耕民族在长江流域难以立足,渐渐地大都汇聚到了黄河流域,使得黄河流域最早取得了中华文明发展的主导权。

到了青铜文明高度繁荣的商周时代,农人们依旧不能恣意地征服长江流域,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很少使用更加坚硬的青铜农具。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3:22:43 +0800 CST  
@看不顺眼就顶一下 2015-03-23 23:42:13
史记不行么
-----------------------------
@海棠栖露 2015-03-23 23:52:01
我觉得《史记》的体裁不很趁手。它用的是国别体方式叙史,而我习惯了《左传》按时间顺序叙史的方式。
-----------------------------
@江东一户侯 2015-04-16 23:18:53
可以把一个时间段的章节都抽取出来,横向比较,以你的能力可以还原真相
-----------------------------
《史记》还一个不足就是,丫的叙事太简略了,很难展开成为一篇文字。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3:25:35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2015-04-16 23:39:56
用青铜也不行,不耐磨
-----------------------------
再握一下手。海棠接下来就是要讲述青铜仍然不行。缘分啊!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3:42:52 +0800 CST  
@看不顺眼就顶一下 2015-04-16 23:40:46
包括语文课本在内的各种选编书籍中,摘取自左传的篇章,要比摘取自史记的篇章多得多。

-----------------------------
这就说明了,史记的可读性不如左传,再深层次一点说,史记叙事的情节不够丰富,逻辑不够连贯,多为记流水账。
海棠这样说,并不是贬损司马迁老先生,只是和左传做个比较。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16 23:47:00 +0800 CST  

楼主:海棠栖露

字数:1828809

发表时间:2015-02-24 0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8 20:51:34 +0800 CST

评论数:80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