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裴松之就像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斜斜一剑刺出,看似无招,却一招致命。
裴松之接着注引《毌丘俭志记》云:时以俭为宣王副也。

可见副统帅还真是存在的。这名副统帅绝不会是别人,就是毌丘俭。
毌丘俭何许人物呢?

毌丘俭是典型的高干子弟。其实,高干子弟稍有些勉强。父亲毌丘兴也并非官衔极高,官至二千石官将作大匠。将作大匠掌管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

毌丘俭的父亲官虽不大,可他有后台。并且后台比金刚石还硬,此人就是魏明帝曹睿。

魏明帝还是平原王时,毌丘俭担任平原王文学(同僚还有毕轨)。他平时和曹睿在一起吟诗作赋。一朝天子一朝臣,曹睿当皇帝了,作为东宫故旧,他的仕途自然是芝麻开花步步高。这不,魏明帝一当上皇帝,毌丘俭就升为千石官副厅级尚书郎,,随即转二千石官正厅级官洛阳典农中郎将。

依照万斯同《魏方镇表》及前辈所列《方镇表》表格,青龙三年(235),毌丘俭担任荆州刺史(根据太平寰宇记,毌丘俭还曾任弘农太守。根据魏国官员升迁的惯例,在之前,毌丘俭肯定还担任过曹睿的散骑常侍)
青龙四年(236)担任度辽将军、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20:33:13 +0800 CST  
毌丘俭初出茅庐,还只是小菜鸟。况且,立有旷世奇勋的王雄从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上神秘失踪后,属下二千石太守们及将领们发现,这空降来的新领导毌丘俭纯粹是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型的。

景初元年(239)夏,毌丘俭在幽州刺史的位置上还没坐稳屁股,就碰上了个大难题。他把号称雄兵百万,盘踞在辽东近五十年的公孙渊给逼反了。

既然公孙渊已反,血气方刚的毌丘俭上疏请求讨平叛乱。可“辽老大”公孙渊绝不是吃素的,辽东民风剽悍,素来不乏骁勇善战之士(看看辽宁的体育成绩就知道了),再加上辽东还一度占据着营州,势力渗透到齐地,因此辽东境内善于守城、齐国墨客的后裔众多,结果毌丘俭不仅没吃掉公孙渊,反而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公孙渊索性撕破了脸皮,自称燕王,改元绍汉。

何曾奏折中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担任副统帅。可见,“菜鸟”毌丘俭根本不够资格。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20:52:53 +0800 CST  
何曾是魏明帝曹睿的散骑常侍,整天出入禁中而与曹睿朝夕相处。在递交奏折之前,肯定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或者和一些大臣讨论过的。否则,何曾是不会轻易向皇帝建议设副统帅的。

奏折是否就是魏明帝对司马懿根本不放心,特意让何曾上疏设副统帅的呢?
或者根本就是司马懿对自己没有自信,主动找到何曾向皇帝上奏折,要求设副统帅呢?

其实,这两种推理都是成立的。
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司马懿并非是个合格的帅材。
司马懿不仅不是合格的帅材,而且魏明帝对司马懿的能力根本就不信任。
有些人肯定不服气,认为我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司马懿不懂,就你懂。呵呵,说司马懿不懂兵法是我的权利。呵呵,还打算明天就撰写一篇长文,挑挑司马懿身上的“刺”。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22:18:50 +0800 CST  
呵呵,昨晚点击量老大了。接近400次。心情不错。可为什么都悄无声息呢?

有朋友说我根本没读过书,就只读过裴松之注《三国志》。我送朋友一句打油诗。
不会读书莫要谈,单单裴注费人参。
若将裴注能参透,唤作高手也不惭。

读懂了裴注,也就读懂了裴松之,更读懂了三国。

千载以来,谁真正了解裴松之时而悲愤,时而无奈,时而冷嘲热讽,时而默然无语的复杂情感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0 07:58:56 +0800 CST  
谢谢楼上朋友。
正文继续:
鸡蛋里挑挑骨头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骠骑将军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司马懿上任伊始,荆州便发生了一件大事:新城孟达叛魏。

孟达叛魏,新顶头上司司马懿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魏略》言简意赅,总结出了孟达叛魏的来龙去脉:

宠爱自己的皇帝驾崩了,新皇帝会为自己撑腰吗?

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尚书令桓阶及顶头上司夏侯尚又相继去世,新的顶头上司司马懿会对自己如夏侯尚一样信任吗?

孟达惴惴不安。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暗暗地和想诱惑孟达叛魏。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不和,偷偷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孟达有叛魏之心,可魏明帝曹睿并未放在心上。

司马懿派遣参军梁几调查此事,又劝孟达入朝。孟达惊恐万分,于是叛魏。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0 19:42:09 +0800 CST  
司马懿不懂兵法,称不上一位合格的统帅在伐吴一战中已初现端倪。
《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

此事发生在太和二年(228)。作为合格的统兵大将,要“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司马懿作为统帅居然不把冬天水浅的因素考虑在内就贸然出兵。张郃率部下不远千里长途跋涉从雍州赶到荆州,结果关中空虚,导致诸葛亮乘机出兵不说,还徒劳无功。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明帝命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与曹休相策应。八月,曹休为吴军大败,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

策应的司马懿,又究竟有何作为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0 19:56:56 +0800 CST  
太和四年(230)七月,诏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
结果呢?因为连续下雨,不了了之。

太和五年(231),曹真有疾,司马懿被调往雍凉战场(夏侯尚的从弟夏侯儒接任荆豫都督)。

司马懿寡谋少断、一意孤行。不听从张郃劝告,初次与诸葛亮交手,就一败涂地。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张郃 魏“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之一。先后跟随韩馥、袁绍。官渡之战中,张郃率部投降曹操,并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正是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

“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此时张郃升任车骑将军,都督关中。

张郃想分兵驻雍、郿。可司马懿一意孤行,根本就不以为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0 20:30:36 +0800 CST  
结果诸葛亮避开司马懿的主力,直袭上邽,击败郭淮、费曜,掠得大批粮草。依靠险要地地形与司马懿相持,后者束手无策,诸葛亮从容而还。

《汉晋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司马懿碍于面子不得不追击诸葛亮。追上却又不敢与其交战。

《汉晋春秋》: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

部下看不下去主帅司马懿的无能,于是坚决请战,结果司马懿又一次被诸葛亮杀得大败。

《汉晋春秋》: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诸葛亮退兵,司马懿使张郃追杀,张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张郃无奈只好前往,结果张郃被伏身亡。

张郃薨后,魏明帝忧心忡忡。唉声叹气,认为蜀贼未灭,先折大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0 22:23:03 +0800 CST  
呵呵,看来大家基本上都对谁是辽东之战神秘的副统帅漠不关心啊!

有些悲哀,也有些无奈,这就是我们魂牵梦萦的三国。

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为国家统一而立下赫赫战功的三国第一英雄——王祥(王雄)。

正文继续:

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六韬》:圣人兴兵,为天下除患去贼,非利之也。故役不再籍,一举而得。〔《文选》四十三〈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注。〕

《魏书》对司马懿毫不客气。魏明帝一次次地增派援军,且诏令保护未熟的小麦。否则,司马懿根本就没有与诸葛亮对峙的资本。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1 08:18:35 +0800 CST  
当然是希望引起大家思索好。只不过以前一直聒噪,突然都沉默,反而有些不习惯。
正文继续:

青龙元年(233),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进行最后一次北伐。司马宣王率诸军对峙。


魏明帝诏令司马懿只需坚壁清野,以逸待劳,诸葛亮粮尽必定退兵。此为全胜之道。但对司马懿仍不放心,派骨鲠之臣辛毗担任监军。
诸葛亮屡次派使者挑衅,又送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来激怒司马懿。“宣王将出战,辛毗杖节奉诏,勒宣王及军吏已下,乃止。”

魏晋以老庄为核心的玄学盛行。《道德经》:“善战者,不怒。”
《孙子兵法》: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战。

司马懿究竟应该为国家利益而战,还是为自己的一时之怒而战?是该把自己将士的性命放在第一位,还是该把平息怒火置于第一位呢?

如果没有辛毗阻拦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1 11:51:40 +0800 CST  
正文继续:

陈寿评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而,司马懿与之相比,又要差何止一个档次?

东吴大鸿胪张俨评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才干之优劣时指出:

孔明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对于司马懿的无能,李世民质疑道:“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在东线辽东战场,司马懿却短时间内灭掉盘踞在辽东五十年、号称雄兵百万的公孙渊。

辽东为古燕地,不乏骁勇善战之士。公孙渊家族一度势力渗透到齐地,汉末齐人多避乱辽东。辽宁大部、朝鲜半岛皆是其势力范围。因此辽东公孙渊称得上是东北亚的霸主。

李世民质疑道:“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李世民的质疑不无道理。

唐军事地理著作《太白阴经》云:秦人劲,晋人刚,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浅薄,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之人壮,箜峒(甘肃东部一带)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甘肃西南一带)之人勇,韩魏(河南一带)之人厚。

为何司马懿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1 13:26:11 +0800 CST  
正文继续:
今人看来,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司马懿最值得称道之处莫过于东灭公孙渊。至于南讨孟达,西拒诸葛亮,都值得诟病。
曹魏时期的文人是否如此认为呢?

诔文是中国古代哀悼死者、叙述其生平事迹并表达悲伤情感的一种文体。唐太宗李世民时书法家欧阳询在《文选》时存有司马懿薨后的诔文,却与今人的看法大相径庭:

魏相国舞阳宣文侯司马公诔曰:

应期降命,笃生我公,九德聿修,百行兼通,文皇践位,龙飞天衢,协赞大命,启迪灵符,光我圣主,齐德有虞,受兹介祉,封国建畿,入总纳言,敷化衡机,出登上将,奋武明威,皇舆省方,作镇于许,旌旗既反,抚戎荆楚,巴蜀作寇,侵我边疆,乃眷西顾,董统雍凉,丹麾所指,莫之敢抗,仁济宇内,威慑外荒,流惠陕西,齐美甘棠,加命九锡,尊位相国,比王齐鲁,以崇厥德。

请朋友们务必仔细阅读。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1 18:34:56 +0800 CST  
呵呵,我不是全盘否定司马懿。的确,换做张郃,亦然。

正文继续:

相信朋友们大都能看出:

“入总纳言”是指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司马懿担任尚书;

“敷化衡机”指黄初二年(221年),司马懿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出登上将,奋武明威,皇舆省方,作镇于许” 是指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率军镇守许昌。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同年,曹丕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

“旌旗既反,抚戎荆楚”指太和元年(226)年6月,骠骑将军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巴蜀作寇,侵我边疆,乃眷西顾,董统雍凉……流惠陕西”,是指太和五年(230),司马懿西驻长安,统车骑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汉军队。

诔文为何对司马懿灭辽东只字不提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2 09:55:11 +0800 CST  
如果有时间和机会的话,我会专门和大家共同探讨王雄之子——王浑在任凉州刺史护羌校尉时对蜀汉所采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战略战术。限于时间,日后详叙。

正文继续:

诔文的作者
诔文的作者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人。生于魏明帝太和五年(230),卒于晋武帝泰始七年(273)。

成公绥幼年聪敏,博涉经传,有俊才,辞赋甚丽。生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饯,处之如常。张华极为欣赏他,每见所作文,叹服以为绝伦。推荐之太常,徵为博士,历迁中书郎。每与张华受诏并为诗赋。又与贾充等参定法律。

绥所著有诗、赋、杂笔十余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九卷,传于世。

这篇诔文应该即选自《隋书经籍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2 11:16:30 +0800 CST  
诔文的创作时间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梦见贾逵、王凌为祟。八月,司马懿薨。九月葬于河阴,谥文贞。“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后谥“文宣”。

诔文必写于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担任相国时,魏天子对司马懿的加封。因为司马懿去世前并未担任相国,也并未加九锡。

而咸熙元年(264)夏五月癸未,天子又追加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为晋景王。

诔文居然只字不提辽东之战。是否,辽东之战公认的功臣另有其人,就是那位神秘的副统帅呢?


我们还是暂且把副统帅抛置一边,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分析辽东之战吧(最近实在太忙,有时间和大家一起探讨,欢迎拍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2 12:46:14 +0800 CST  
呵呵,我今年很看好阿根廷。一会儿英美大战,不得不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3 02:07:08 +0800 CST  
谢谢楼上的朋友。当时的确有失风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3 02:11:00 +0800 CST  
谢谢诸位的支持。由于以前接的书稿正收尾,再加上世界杯和NBA,最近没时间更新,请朋友们谅解。下周详谈辽东之战及王雄。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17 16:09:29 +0800 CST  
正文继续:
正文继续:
鲜卑首领轲比能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他断法平端,不贪财物,因此极得鲜卑拥护。史称“得人死力,有十余万铁骑”。 他屡次侵犯幽并二州,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其对魏国的威胁可想而知。

青龙三年(236),王雄派剑客韩龙除掉叛乱的轲比能而立其弟。鲜卑“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

呵呵,请朋友们深思:《魏志•明帝纪》:太和五年……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兒禅诣幽州贡名马。

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之事与上述史料相比,是否应该出现在《明帝纪》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3 10:07:42 +0800 CST  
青龙四年(236),金、满清的祖先——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同年,立有旷世奇勋的幽州突骑的最高直接军事领导人——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王雄神秘失踪。荆州刺史毋丘俭调任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度辽将军。

结合《魏方镇表》及裴注,青龙四年(236),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桓范持节驻下邳时,与徐州刺史邹岐争屋。桓范持节斩邹岐,结果被邹岐告到朝廷。朝廷经过仔细调查,错在于桓范,于是桓范被降为兖州刺史。

青徐都督空缺,接任者是否就是神秘失踪的王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青徐都督在辽东之战中所起的作用颇耐人寻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23 11:29:24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