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抚顺失陷是明朝继三大征以后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举朝震骇”,万历立即召开全体会议,六部九卿科道在工作的在家睡觉的在写辞职信的想来的不想来的全部到会,共商国计。

其实就一个问题:

“怎么办?”

大臣们的回答也极其干脆简单,高矮胖瘦丑的俊的白的黑的异口同声毫不犹豫脱口而出:

“打。”

打就一个字,我就说一次。

这个回答很诡异。

人作为灵长类生物,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思考,你的手被针猛的扎一下,你的手会在感到疼痛的瞬间缩回去,这不需要思考,这是生理本能,这不需要思考,需要思考是因为反射弧太长一时没反应上来。

问题本身作为一个思考行为,它本身是需要思考的,它不会像生理本能一样做出一个瞬间的行为判断,需要思考意味着需要时间。

何况是被称为“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战争?

可是这些大臣们居然回答的如此迅速,如此脱口而出,速度比回答一加一等于几还要快,这种表现不像思考行为,简直就是一种生理本能:

主战的生理本能。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0 21:56:37 +0800 CST  
朝堂上的唾液横飞怎抵得上沙场的生死搏杀,反正上阵的不是这些决定作战的人,至于抚顺怎么丢的?张承荫怎么战死的?所谓的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有多大的地盘?有多少军队?战斗力如何?一问三不知。除了努尔哈赤这个名字还有点耳熟。(努是正二品龙虎将军)

什么都不知道还敢这么理直气壮的主战?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什么都不畏惧,有时候这是好事,有时候这会坏事。

用他人的生命美化自己的履历,何乐而不为?

一个世纪之后,类似的场景继续上演,不一样的一群人持着同样的论调造成同样的结果。

会议很快制定好了军事计划和划定总指挥人选:

六月明军出兵攻打建州,预计七月底八月初结束全部战斗,犁庭扫穴,扬我天威。

用四个字评价,那就是:

简单粗暴,想的很好。

随之而来的就简单许多了,兵部调兵遣将,工部分发武器,户部调配粮饷,一道道命令从中央传向全国各地:

辽东地方,一级战斗准备,严加防守城池,严密警戒建州女真方向,遇有虏警,务挫狂锋。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0 21:57:08 +0800 CST  
宣府、大同等镇率先发兵支援,福建、江西、甘肃、浙江、四川、山西调派援军驰援辽东,懈怠者问罪!抗令不从、不按时到达者斩!

一拨又一拨百里加急的使者骑着快马奔驰在通往各地的驿道上,向来清闲的工部官员一脸少有的严肃带领着衙役清点一个个仓库的物资储备做好运往辽东的准备,吏部为调动人员分发调令赶写文书,京城里街头巷尾满是议论。

哦对,还有最重要的总指挥人选:

杨镐。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尚且如此,那帅更是难求。

杨镐当过兵部右侍郎,懂军事;还做过辽东巡抚,“深谙虏情”。从这点来看,杨镐还真是总指挥当仁不让的不二人选。

更为难得的是杨先生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兵部侍郎,他还有过同等级官员中少有的亲身指挥大军团作战的战斗指挥经验。

我只说的是指挥经验和有过指挥,请不要有过多的联想。

无数物资、粮草、军备源源不断,无数军队或是骑马或是步行星夜兼程,无数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关外荒凉的辽东。

这其中就有四个人最引人注目,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四颗星,他们分别是:

山海关总兵杜松、辽阳总兵刘铤、辽东总兵李如柏、开铁总兵马林。

这是一份耀眼的名单,在当时而言完全可以说是明朝的“全明星”,个个都是独当一方赫赫有名的大将。

如果不考虑最后结果的话,我们有理由和明朝上下一样对这场战争的胜负毫无悬念。

陈继儒《建州考》这样描述明朝这段时间的准备:

“皇上赫然震怒,斥罪臣,召夙将,捐内帑,争客兵,赐剑经略,凡偏将军而下不用命者诛!”

说的是大义凛然,慷慨激昂,颇有陈汤那句“犯我大汉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概,这么看来仿佛以上这些都是真的。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0 21:57:35 +0800 CST  
5.8筹款

七月二十四日,后金军队攻破清河城,守将罗一贯及守军万余人皆战死。

这是继抚顺后后金攻下的第二座明朝重镇。

联想到之前明朝的计划,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六月出兵,七月结束战斗。

就是没有结束战斗,按照计划来推理这时候明军也应该已经锁定胜局,歼灭敌军大量有生力量,包围敌军老巢(赫图阿拉)。

可不仅看到没有锁定胜局包围老巢的迹象,还被敌军反包围攻破了自己的重镇。

除了简单粗暴这个计划也就只剩下了简单粗暴。

抛开这个由一帮不知兵马满口空谈的官员制定的充满着幻想也只有幻想的计划有多少可行性不提,问题是原定六月出兵的计划到现在(七月底)也没执行且看样子也没执行的迹象。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是军事同样也打的是经济,经济跟得上仗才能有的打才能谈得上输赢否则不用打就已经输了。

辽东当地接到命令后很快设立了辽东粮草转运委员会,负责大军粮草的储备和运输工作。

班子有了,精神传达了,文件下发了,民夫征召了,唯独一样东西没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

粮草。

合着说了一堆废话。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29:01 +0800 CST  
不光是粮草,武器盔甲火器火药、骑兵的战马、攻城器具战车这些和打仗有关的东西没一样够的。

这些问题看似涉及很多方面,但其实归根溯源就是一件事:

没钱。

缺了多少物资武器粮草,缺多少攻城器具盔甲,这背后需要的都钱。

身为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李汝华对此一清二楚,他不仅知道打仗需要花钱,他还知道打仗需要花多少钱,物资储备攻城器具武器盔甲的制造采购需要花多少钱。

前者是兵部的事情,后者是工部的事情,一个户部尚书知道这些未免有些不可思议,天赋异禀?

原因很简单,李汝华既当过工部给事中也做过兵部右侍郎,做兵部右侍郎的同时还是户部左侍郎,后来由于户部没正官(尚书)就给李汝华转正了。

哦对了,李汝华同志还身兼吏部代理部长一职。

总共六个部,这位仁兄就在四个部(工部兵部吏部户部)工作过,担任过三个部的高级领导(尚书侍郎),并且还身兼两个部(户部吏部)的一把手,都说术业有专攻,可在李汝华身上恰好是个例外。

是不是因为李汝华天赋异禀是个通才?

我们不否认李汝华同志有能力有才华做事稳重工作积极,但在我看来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这个:

没人。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29:29 +0800 CST  
自打争国本问题成为明朝内部的主要矛盾,万历皇帝整天面对着一群“之乎者也”或“祖宗之法”为口头禅的大臣,说是不烦说是不爽那不可能,所以万历皇帝选择了不上朝。

我说不过你们,躲还是可以的,顺带着万历皇帝对于这些大臣的升迁调换人事变动就不怎么管了,比如内阁缺人,请示万历补充内阁阁臣,折子上了就是没回复。

这种行为有一个专业术语来形容:

留中。

“补充了阁臣让你们天天上折子烦我啊?”

“不管!”

有位内阁辅臣李廷机,万历三十四年入阁,一进来发现六部加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总共31个领导岗位就空缺了24个,有的部门还能勉强运行,可大多数部门都没人管事,后来这位李阁老在数次上书请求补充官员无果的情况下,开始写辞职信,为了表示决心,李阁老把房子卖了,自己把家人先安排回家,信心满满的告诉家人:

“你们前脚走我辞了职过几天后脚就来。”

李廷机信仰佛教乐善好施,琢磨着过几天就辞职了自己就去庙里凑合几天吧,李廷机的乐观导致他错误判断了形势,

在157680000秒2628000分钟43800小时1825天20个春夏秋冬折合5年光阴,凑合成了将就,将就成了习惯,寺庙成了他的,新入寺的小和尚都找他打听庙里的情况。李廷机就此得到了一个称号:

庙住阁老。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29:51 +0800 CST  
他还创造了一个记录,123封奏折。

面对摞的跟小山一样的文件,李汝华是焦头烂额,因为每份文件的实质问题就是俩字:

要钱。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这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这种问题不是太好解决了?给钱不就行了。

类似的问答还有:“没钱。”“去挣钱啊”。

回答很实在,实在的除了没用还是没用。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能难倒狗熊,还有户部尚书,甚至包括那个富有四海至高无上的存在,何况这笔钱数额及其庞大。

李汝华当然知道要给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要花多少钱要怎么花钱,可是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任你再怎么知道也是不知道。

有些钱还可以慢慢想办法,比如李汝华已经但有一笔真的是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得马上还,尽快还,因为不还就要出事,出大事:

甲方明朝政府(老朱家);乙方明军辽东分公司。甲方承诺为乙方提供必备的月生活必需品和一定的工资并提供工伤医保,根据表现提供加官进爵;乙方履行保护大明江山的义务和责任,需要的时候会以集体规模“械斗”。

欠了三个月,总共十万两,本来是准备继续拖欠的,可如今这个节骨眼,后金大举进犯,正是靠人家卖命的时候,乙方表示:

不给钱,不干活。

不仅不干活,还要给你搞事,要罢工示威游行。

前面打仗,没人,人都到后面罢工游行去了,这还打什么,等的后金杀到北京城下打吧。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0:10 +0800 CST  
户部尚书进了宫,跟万历报告了情况,两个字:

没钱。

万历在位的时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经济自由,文化开放,还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海内欢歌,四海升平,一副盛世之景。

说这个时期的明朝没钱,别说我们不信,就是当时明朝上下包括万历皇帝自己也不信。

不过当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我还是说服了自己。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因为提供这个数字的人正是当时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财政部长(户部尚书)李汝华。

万历一脸好奇宝宝的看着李汝华,因为他不知道这国库怎么就没钱了,他想李汝华为他解开谜团,一旁的首辅方从哲等也是同样。

“我们首先说军事,世宗皇帝的时候发往边军的年例银为280万两,现为380万两,每年额外支出一百余万两。”

年例银,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划本是没有的,边关地区由一部分军人开垦田地,这部分人称为“屯田军”,收获的粮食供给军队,这样就能做到军队的自给自足。

想法很好,开始实行的也不错,可到了明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老百姓的土地被兼并,军队的土地也被兼并,土豪劣绅兼并百姓,军队将领兼并军队,这种现象放到现在就是国有资产流失。

军队吃不上饭,只能由中央财政拨款来补足这一部分,从此以后每年都要有专项开支,这就称为年例银,正德时候为40万两,嘉靖时为280万两,万历时期为380万两。

这是日常开销,还有临时性不确定开销,比如打仗,更比如万历三大征。

“平播州、征东、剿杨应龙三战,军费开支总计一千一百余万两。”

不过与不久的将来对后金的战争消耗比起来,这个数字并不多。

“其次为皇室宗藩的财政支出。关于三殿修复,仅采木一项支出930多万两白银,其余暂未统计;潞王建藩,采购珠宝20万两;太子及福王分封、成年礼(立冠)、婚礼,用银共计934万两,袍服270万两。”

李汝华说到这里声音突然有了一丝严肃,而大家的脸色都有了一点变化。

因为接下来的这个数字李汝华审核了三遍,他早已心知肚明,可他每一次看到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万历二十六年,皇室采办珠宝,共花费240...”

“朕知道了!朕知道了!”

万历的突然发声打断了李汝华还未说完的话语,对于这句话万历不得不打断,也必须打断,因为这句话的后半句是这样的:

“采办珠宝,花费2400万两。”(李文治《晚明民变》)

当李汝华一脸苦涩的告诉首辅方从哲后,方从哲的脸从未那样惨白过,好像日本某种职业女性的脸,好像一张本就洁白的白纸抹上了各种各样的白色涂料,白的毫无生气。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0:39 +0800 CST  
以前我认为万历三大征拖垮了明朝,后来随着查阅越多的史料,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三场战争动用二三十万人马耗时十余年不过是采购珠宝的二分之一,怎么会拖垮经济呢?

关于明朝的财政破产,张居正的改革不过是回光返照,在这个垂死的躯体上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当药效过去我们看到的依旧是那个伤痕累累气若游丝的病人,并无任何改变。

功大于过我们尚且可以正面评价,可无论功再怎么大,过错比功劳还要大,有关这个人的评价就应该是负面的。

特别是当一个人的野心凌驾于民族国家集体的利益之上的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时候。

“明亡于万历。”当清朝官修《明史》最早得出这样结论的时候,经历明清史大师孟森的考证,这个结论是客观公正的。

万历当即宣布亏欠辽东明军的十万两工资自己先行垫付。

人们往往只在意这段记载的前半句,而忽视了后半句:

十万两白银内有五万九千两,或黑如漆,或脆如土。

银子成色不好,缺斤短两,在当时代表着什么正常人都知道。

十万两只是一个小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对后金作战的全部开销:

总计三百万两,三十个十万两。

十万两都没有,三百万两更没有。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万历出40万两,占全部的13.3%;其余的二百六十万两由全国百姓“辛苦”一年,每亩加派征辽饷银三厘五毫。

除了贵州地区,也除了万历和明朝宗藩的土地(皇庄)

万历表示就加派这一年,可他不会想到因为这场战争的惨败,辽东问题愈演愈烈,加派了一年又一年,加派了一次又一次,从万历四十六年到明王朝灭亡,从现在的三厘五毫到九厘,愈演愈烈,直到明王朝灭亡为止。

此时此刻,明朝上下满怀信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没有人想到过失败。

萨尔浒之战,一场谁也没有想到结局的战争。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0:57 +0800 CST  
5.9小伙伴们惊呆了

300万的军饷没有到,数以万石的粮草没有到,各镇的援兵没有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啥没啥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人却先到了:

辽东经略杨镐。

简单的带着几个随从,5月21日出山海关,直奔辽东首府辽阳。

到了辽阳,杨镐先生第一没接受接风宴,第二没领导视察发表所谓的重要讲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很让人紧张:

杀人。

“临阵脱逃者斩!”

斩的是清河逃将陈大道、高炫。

这一杀,杀出了纪律,杀出了精神,让当时一片恐慌风气弥漫的辽东兵民为之一震。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1:24 +0800 CST  
接下来杨镐和蓟辽总督汪可受、新任辽东巡抚周永春(李维翰已下狱论罪)召开紧急会议,商量诸多事宜。

开了半天会,就商量出一件事:

没人。

三位得出了一个统一意见,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明有九边,作为镇守边境的九大军区,自成一派,在这里军事大于一切,最早的时候九边只有兵没有民,民都是兵的家属,都是军户,而九边中要说最重要的非辽东莫属,所以辽东的军队也是最多的:

九万。

万历年间三大征辽东明军因战斗力强悍被作为一等一的主力投入战场,李成梁一手打造的辽东铁骑也损失殆尽,加之之后高淮乱辽的影响,有的因拖欠工资当了逃兵,有的甚至投奔了努尔哈赤,这些下来,辽东巡抚何尔健一统计,辽东明军剩六万了。

要说明,这六万明军是在高淮乱辽之后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之前统计的数据。

抚顺之战,一万明军报销;清河之战,又没了一万。两仗带下来,现在最新的明军数量统计数据是四万。

这四万人还要负责辽东各城镇堡的保卫工作,还有城堡驿站类似“保安队”有编制有番号没战斗力的军队,把这些除去,辽东方面能出兵两万。

没人,真的是没人,无兵可用。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1:41 +0800 CST  
所以当务之急是招兵。

辽东全镇招兵,关内靠近辽东的各镇招兵,招兵三万人。

算上招募的新兵(三万)、辽东明军部分(两万)、各镇各地的援兵(兵部前期调兵六千五百余人,后期为一万六千余人,共计两万三千余人)、高级将领的家丁(辽东为三千余人,不包括杜松马林等人)还是不够,刑部给事中姚若水出了个主意:

招募东征老兵。

老兵,是军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帮人战斗力强作战经验丰富,是无论古代现代东方西方中国外国所有的军队都要重视的存在,现代军队的士官制度军士长制度都是对老兵的肯定和保障。

东征,就是万历年间的朝鲜战役,我们当时称之为“东征”,由于后勤保障问题,有一些士兵打完仗就不干了,流落民间甚至有的占山为王,各行各业都有,但要说明的是这帮人能在菜市场切菜说话间操起刀来就能砍人,手法无比娴熟,就跟摊煎饼一样自然。

姚若水的主意打开了杨镐的灵感,杨镐的灵感顿时如泉涌一般,杨镐又想到了两处兵源:

朝鲜、叶赫。

朝鲜出兵一万,叶赫出兵一万,这样一来又多出两万军队。

完美!

兵马解决了,粮草随后也解决了,这样来看似乎还不错,如果我们不看解决过程的话。

当然,也不要看结果。

不过杨镐还是要看这样东西的:

一封信,一封来自努尔哈赤的信。

那让我们剥离他骄傲的外衣,还原他内心的本质,这封信的意思是什么呢?

求和。

为什么求和呢?

还是害怕。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2:02 +0800 CST  
还是那句老话:英雄人物在各种困难面前无比坚定成竹在胸天不怕地不怕,十多岁就有反抗意识,立志要“推翻这个罪恶的旧世界”,这种说法基本扯淡,这种描述是文学不是历史。

打了抚顺清河,俘获人口牲畜四五十万,这让后金很满意,可后金知道大明很不满意,很不满意怎么办呢?打仗呗。

后金八旗编制六万人,打抚顺清河都是两三万人打明军一万多人,以多打少,打胜了很正常打败了才不正常,可现在事情大了,风水轮流转该明军以多打少了,按道理来说是不是后金该打不过了?是不是要害怕?

当然害怕啊,明朝光辽东大小城镇就有上百,而后金呢?被明军攻占几座城镇,没了,真的没了, 后金“亡国”了。

你打别人一耳光,别人脸上有个红印;别人打你一耳光,你飞出去了。

杨镐把消息上报给了中央,看看中央是什么意思。

杨镐先生万万想不到这竟然成为自己“通敌卖国”的最早嫌疑。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2:19 +0800 CST  
消息传到了中央,按流程来讲是不是应该分成主战和主和两种意见,双方各持己见陈述利弊,最后看情形来决定该打该和。(注意我说的是这种事情要讨论,我没说不主战一定要谈和,主战不对,勿断章取义。)

可到了朝会上,这种现象并没有出现,各位大臣义愤填膺群情激昂慷慨陈词,唾沫星子都快成小雨了,既然是打仗要谈的是兵马谈的是钱谷应该谈这些,可他们满口讲的是孔孟之道讲的是四书五经,八竿子打不着,八十杆子八百杆子也打不着。

到了清朝后期,这帮同志被称为“清流”,特点只有一个:

这帮人全是主战派,清一色的主战派。

不仅自己主战,还要让其他人也要主战,如果不主战呢?对不起,他们就要骂娘了,而他们眼中的不主战就是汉奸,就是卖国。

我们的历史课本基本秉持了这些位的观点,清朝后期的几位自然是“榜上有名”的汉奸,比如李鸿章先生。

可一问一些主战派,这仗怎么打?咱们怎么调配兵力?军事计划该怎么制定?

只见他们挺起胸脯,面色红润,一身正气就跟电影里主角最后登场还自带光环buff一样:

“持我忠义之气在!”

在座无不鼓掌。

看到这里的我和本山大叔一样心口那是拔凉拔凉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2:37 +0800 CST  
主和的人是不是没有?当然有,兵部给事中赵兴邦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不过我还是要把他主和的原因放在后面再讲。

杨镐得到了中央的肯定答复:打。那打就打吧。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2月),各路明军在辽阳正式誓师,宣告出兵。

出席的领导有: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御史陈王庭。

杨镐作为总指挥,宣读了军纪;陈王庭作为万历代表,宣读了圣旨。

一番讲话后,按照流程该进入文化表演时间,不过在这种场合是武艺表演。

有着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种场合表演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表演,它是一种认可,基本就是被当成第一梯队培养的,它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

这就是个问题了,你在几百个人是老大,几千人里未必是;几千人里是老大,那一万人呢?五万人呢?十万人呢?辽阳云集十万明军,来自天南地北各边各镇内陆沿海,其中不乏高人能手,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但刘招孙敢说,几百人是,几千人是,几万人也是,在场的十万人里也是。

除了年少有为,武力超群之外,还因为他的背景:

刘铤的养子。

原来背景这种事情,除了先天的努力(投胎),还可以靠后天努力争取(干爹)。

只见刘招孙胯下马手中枪,身披亮银袍,好不威风,白净的小脸面带杀气,是剑眉倒竖虎目圆睁,小伙子那叫个英俊那叫个帅气。

关键还是手中这条枪,舞起来是呼呼带风,横劈竖打前冲后刺,在教军场中心是舞出了威风,舞的是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一条枪在他手中仿佛有十条百条,真可谓枪出如龙气吞万里如虎,有万夫不当之勇。

刘招孙挺直腰板,用尽全身力气,舞了个360度的枪花,赢得教场一片喝彩之身,刘招孙心中得意,顺势把枪尖往前一扎,真的是真龙出海一般。

只见枪头犹如离弦之箭,调皮的离开了枪杆,咚的一声掉在了地上。

刘招孙手中拿的枪杆,还保持着身子往前探的姿势,他没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枪头会莫名其妙的飞出去。

全场都看着场中央拎着个大铁杆的刘招孙,还有地上那一大坨带着红缨的枪头。

鸦雀无声,因为在场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好家伙,这练的是暗器啊。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2:54 +0800 CST  
杨镐及时出来打圆场,宣布进行下一个环节:

祭旗。

一只牛被绑在大旗之下,一名有经验的军士拿起一旁早已准备好的专用刀瞄准牛的心脏狠狠地捅了过去。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时候牛就已经死了。

军士拔出了刀子,杨镐刚准备宣布出征,就被随之而来的牛叫声打断了。

没死!

这可就犯了忌讳了,祭旗讲的是一刀毙命,干净利落,象征着出征一路风顺,这算怎么回事?

负责的军士立马补了第二刀,心说这下牛一定死了。

没想到牛叫的更欢了。

还没死!

这是牛魔王吗?两刀都不死。

军士立即明白了,不是人有问题,是刀有问题!

本该被一刀致命的牛被连捅了三刀才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

杨镐站在大旗下正式宣布:

“众将士们听令,出征!”

“谨遵将令!”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在辽阳城上空回想,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精兵猛将踏上了荡平后金的道路,他们眼中的努尔哈赤不过和以前的女真首领没什么两样,所谓的数万骑兵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在他们面前这一切都会被摧枯拉朽般的荡平,毫无悬念。

他们满怀信心,斗志昂扬,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人间的地狱。

尤其是东路军主帅,杜松。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2:33:10 +0800 CST  
@考拉2009 2016-08-11 15:37:04
楼主辛苦你了
-----------------------------
不辛苦,我自己还是比较懒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8:40:13 +0800 CST  
@sm4990 2016-08-11 17:38:24
赞一个,静候更新。
-----------------------------
谢谢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8:41:01 +0800 CST  
@看我宠辱不惊 2016-08-11 17:12:00
怎么也看不够。
-----------------------------
开学我该怎么更新啊,头疼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8:41:54 +0800 CST  
@wfqnkw29363 2016-08-11 16:27:58
原来电脑还真的没有手机好翻页。好不容易给我电脑开了一下机,别生锈了。。。。。算了。。。我还是做回我的手机党,支持楼猪,,,加加油
-----------------------------
电脑连收藏帖子都没有,还不如移动端呢,智能手机的时代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1 18:43:43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