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那在蛋糕没做大,还在做大的过程中,褚英就开始要求重新分配蛋糕,去做未来才该做的事情。

拔苗助长的升级版。

而这样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大家不做蛋糕了,最后就是大家都没得吃,然后饿死。

舒尔哈齐得罪的是一个人,他想要的是一块大蛋糕;褚英得罪的是一群人,这群人基本等于整个统治集团,他想要的是一块大蛋糕,不过代价就是整块蛋糕都没了。

招惹一个人,未必死,但招惹一群人,一定会死,所谓群众的力量,所谓众怒难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少数服从多数,有时不是因为多数人掌握真理,多数人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多数人更强力,拳头更硬。

当五大臣和四贝勒联名的时候,就已经表达了他们的最后态度,这是最后通牒。

努尔哈赤可以选择不杀掉褚英,选择在自己和集体之间遵从自己,因为他是王。

然后呢?

自己的其他儿子们会不满,自己出生入死的五大臣会不满,这会成为一根刺,成为一根夹在他们之间的刺,这根刺很小,很细,但它会越扎越深,越来越难以拔出,会顺着血液流动,直到与血肉合为一体,直到某一天杀死你。

杀身成仁,杀人成史,杀的越多,杀的越狠,杀的越大公无私,杀的越骨肉离别,杀的越泯灭人性,才会留名青史,才会超越生死做到永远的生。

忠,要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本分,是光荣,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孝,要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只有这样做才是孝子。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无比残酷也无比真实。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5:20 +0800 CST  
但我相信努尔哈赤这样做除了集体利益的考量外,他自己也是会做的:

囚禁兄弟,痛杀长子,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

这还不是全部。

努尔哈赤想要的不是一般概念的团结统治,是更强力的统治,更稳定的团结,努尔哈赤不容许任何一个人和他产生分歧,动摇根基,他要一杆把锋利无比寒光凛冽的长枪以便实现一个目的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虽已有准备但每当想起的时候不免充满着激动和渴望。

对了,还有恐惧,不是一丝,这份恐惧并不亚于对梦想的渴望和激动。

好像一只本该被猎杀的猎物萌生了伏杀猎人的想法。

有时候绝地反击和羊入虎口自己作死其实是一码事。

所以他不允许任何疏忽的存在,所以舒尔哈齐要囚禁,所以褚英要死,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在这件事面前屈服退避,哪怕是他自己。

他要集体的力量,比三十二年前十三副遗甲起兵时还要渴望,即使他已经今非昔比,即使他已经在女真历史上无比强大,即使他已经有了数万铁骑,可他在这个敌人面前仍无比弱小。

在遥远的地方,通过一道高耸入云的关口,有一座庞大的城市,这座城市的主宰被称为皇帝,他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子民,数以百万计的军队,有着足以让努尔哈赤仰视的权势,全天下的所有财物在理论上都属于他一个人,女真在他面前不过是九牛一毛,或许是两毛,最多是三毛不能再多,这些组成的集体有一个称号:

明。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6:00 +0800 CST  
5.一个人的名字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从诗歌的角度为我们论证了辩证法,其实所有事情都需要辩证的看。

在努尔哈赤蒸蒸日上的同时,据说万历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梦到一个异族女子坐在他身上拿枪刺他。

在当时,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有大臣解释,说这个异族女子就是女真,想要夺取大明的天下。

当然,这是无稽之谈,野史的调侃而已。

明朝对努尔哈赤崛起的警惕,自然不是因为一个梦。

万历三十六年,李成梁离任辽东总兵的同年,内阁大学士朱赓“建酋桀骜非常,旁近诸夷,多被兼并”。

如果说这是来自明王朝中央的某些高级文官的担忧,仅仅是担忧警惕的话,那接下来这位说的话可就十分有重量了。

蓟辽总督,辽东的军政事务都由他全权负责,比起高居庙堂之上的诸位,他很有发言权。

他叫蹇达,鉴于此人贡献太大,清兵入关后消灭了有关蹇达的诸多文献记载,这是被清朝统治者第一个这样“招待”的。

熊庭弼也好,孙承宗也好,袁崇焕也好,他们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对了,还忘记说了,蹇达挺喜欢钱的,还因为这个被处分过。

但这些都不妨碍他的工作。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6:24 +0800 CST  
蹇达论述了努尔哈赤的“光荣事迹”,得出了一个结论:

努尔哈赤越来越骄傲蛮横。(建酋日益骄横)

如果仅仅这样,蹇达和朱赓没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是,蹇达不是夸夸其谈的远居庙堂之上的清流,虽是文官,但他懂军事。

“东方隐忧可虞”,蹇达建议“乞议早备战守”。

用白话来说就是“努尔哈赤早晚要闹事,咱们还是早点做战争准备吧”。

注意,除了战,蹇达还说了守字。

以蹇达的身份来说出这样的话,事态就已经很严重了。

做过辽东巡抚和兵部尚书的李化龙也曾说过:“中国无事,必不轻动;一旦有事,为祸首者必为此人。”

后来证明,努尔哈赤同志确实是带头闹事第一人。

李化龙一语言中,幸耶?不幸耶?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6:40 +0800 CST  
事态的发展进一步应证了有识之士的担心,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消灭乌拉部,布占泰只身逃亡叶赫。

雄霸女真的海西四部如今已四去其三,努尔哈赤完成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九点九九。

叶赫贝勒金台石派使者告急明朝,声称“努尔哈赤削平诸国,即侵明,取辽东”。

这句话触动了明朝的敏感神经,万历皇帝命辽东地方派游击马时楠、周大岐率一千名枪炮手赶赴叶赫进行支援,表明明朝立场,敦促各方保持冷静,用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望着一千名明军黑洞洞的枪口,努尔哈赤不得不暂时打消大举进兵叶赫的想法,并写了一封信进行解释,自己亲自拿着信赶到了最近的明朝城市抚顺,交给抚顺的明朝官员希望他们代转给万历皇帝。

努尔哈赤见到的明朝官员是抚顺游击,二人并肩策马,努尔哈赤语言陈恳,对守将态度恭谨。

努尔哈赤官阶龙虎将军,正二品,和六部尚书一个级别;游击次于参将,从三品。

这个游击叫李永芳,和五年后努尔哈赤七大恨兴兵攻占抚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官员李永芳,同姓同名同人。

这时候的李永芳绝对不会想到如今在自己面前恭顺的“蛮夷”,五年后要接受自己的跪拜。

第二年,万历皇帝派出使者来到赫图阿拉面见努尔哈赤,一探虚实。

这是外交手段,看看努尔哈赤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正确的。

事是好事,人不是好人,使者姓肖,一个典型的明朝官员,官职是个备御。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7:17 +0800 CST  
这个备御是辽东特有的一种官职,就这里有,其他地方都没听说过,因为辽东每天挨蒙古女真的袭扰,每天要备战防御,慢慢的出于一种习惯就设置了一个新官职:

备御。

官阶几品?

不入流。

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肖备御作为大明的使者,代表的是大明王朝,那是上国啊,那是小人得志啊,得志一般就会忘性。

肖备御见到努尔哈赤后,让努尔哈赤下跪。

“是有旨意吗?”

肖说没有。

“那为什么要下跪?”

肖说我是钦差。

“请肖大人拿出钦差的证明。”

肖说我没有,但你要下跪。

努尔哈赤一下子就火了,合着你一个小小的官员让我跪拜你?你是什么东西?

努尔哈赤忍着火气为肖使者接风洗尘,肖使者大谈特谈东北特产,人参鹿茸貂皮多么好多么喜欢,对努尔哈赤直打眼色。

后来肖使者大谈特谈我大明多么厉害,“国威”,兵强马壮等等书生之谈,努尔哈赤就不爱听了,你明朝什么情况我不知道?被蒙古打得屁滚尿流,高淮乱辽一塌糊涂,哪有什么国威;至于仁义,辽东被糟蹋的好多老百姓往我这里跑,你们还有脸说仁义?

最后不欢而散,肖使者满口仁义道德,努尔哈赤不爱听;肖使者的金银财宝土特产,努尔哈赤也没给,肖使者落了个空手而归。

这次外交,本是明朝对努尔哈赤的一次试探和警告,可被肖备御一顿胡闹,说了一堆仁义道德,又要努尔哈赤满足自己的私欲,既定目的不仅没达到,还激起了努尔哈赤的强烈不满,是一次失败的外交。

情报一点没有,反而适得其反。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7:43 +0800 CST  
更严重的是同年的第二次类似事件。

辽东地方官员的使者来见努尔哈赤,见面毫不客气,开门见山:

“柴河、三岔、抚安,这三个地方是我们大明的,你们女真势力退出这里!”

语气很坚定,毫无要商量的态度。

因为我说的就是最后通牒。

来使没等努尔哈赤说话,接着说:

“还有,你们在三地种植的粮食,不允许收获,人口立即撤退。”

这三地,从来就是女真的土地,而且是女真领土内土质最肥沃的地方,是女真产粮的重要基地,如今明朝一句话,就要土地所有权,且不说这点,就连人家种植的粮食也不让收获。

凭什么?

努尔哈赤有话要说,明朝没有凭借,他有。

还是万历三十六年李成梁离任的那一年,李成梁还是尽到了最后一滴心血,他授意辽东的官员和努尔哈赤划分地界,以碑为界,严守各自边境,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对方人口不得越过边境,否则这一方有权杀死越界之人,双方对天盟誓,签订了合同。

李成梁很清楚,辽东要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与其争这些已经无力占据的土地不如集中力量守护好根本。

这件事情,辽东地方是有报告的,朝廷也是同意的,柴河、三岔、抚安都是明朝承认的属于女真的领土。

如今翻脸不认人,你想怎样就怎样?

努尔哈赤说明情况,刚说到一半,使者不耐烦的挥了挥手:

“你说的我都知道,可是那又怎样?我来之前上面已经有了定论,这界碑划分不合理,要重新划分。”

努尔哈赤真的怒了。

“你们大明以为国大兵多就以为持强凌弱吗?你们要知道,自古以来兴亡更替,小可以变大,大可以变小,你们可以做到每座城池屯兵上万吗?”

“如果每座城池只有军兵千八百人,那么不好意思,一旦开战正好成为我的俘虏!”(适足以为我之俘虏)

来使万万没想到一个蛮夷居然敢这样和自己说话,敢这样威胁朝廷,他的内心告诉他努尔哈赤大逆不道,告诉他要维护大明的尊严,告诉他要据理力争驳斥努尔哈赤。

然而,道理他都懂,可是嘴张了又张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因为他的内心还告诉他,无理取闹持强凌弱的,是自己,还有自己身后的那个国家。

不过,他不愿意理会。

“努尔哈赤,你说的话太过了!”

说罢转身离去。

望着大明来使远去的背影,努尔哈赤握紧了拳头,血压开始升高心跳开始加速,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所以他记住了来使的名字:

董国承。

更深深记住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那个派遣董国承来羞辱自己的人——广宁总兵:

张承荫。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8:18 +0800 CST  
6.成功的必备基础——野心

单单一个故事是无法说明努尔哈赤起兵攻明这一复杂历史事件原因的。

起义和造反,不同的评价称谓,实际是一回事,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大多数从事这一活动的历史人物们都有一个简单的出发点:

生存。

因为他们都身处某个朝代的末期,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下大乱。

英雄辈起,百姓哭嚎,想过日子都不行。

所以每当有人告诉我某位开国君主“闹革命”打江山就是出于一腔热血,出于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深深坚信自己是真命天子,发誓要推翻一个罪恶的王朝,道德模范,正义化身,救万民于水火。

对此,我从来不信,且嗤之以鼻。

当你拿着两三千块钱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几百亿的,无论是马云还是比尔盖茨。

所以,努尔哈赤先生所谓的自尊心遭到践踏个人受到侮辱是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原因,我也不信,它可能是一个原因,是很多原因中最不重要的那几个。

努尔哈赤也好,刘邦朱元璋也罢,当他们脱离了温饱阶段,当他们可以过上好生活的时候,他们会面临选择,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选择满足或者选择野心。

选择满足的,最后都被历史淘汰;选择野心的,都成为了朝代的开创者。

他们顺应了历史,同时也创造了历史。

理想也好,梦想也罢,志向也差不多,其实这些都是野心的代名词,不过在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有野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但我们终究不可否认的是,野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8:55 +0800 CST  
因为野心,司马懿不满足做一个臣子;因为野心,朱元璋不甘心做一个王爷;因为野心,无数英雄人物才想要青史留名,无数英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因为野心,君主们渴望征服侵略,才会有历史的改朝换代,才会有战争的发生以及一系列随之发生的变化。

在野心的驱使下,个人的成功得以实现,人类的进步从这谈起。

渴望就是力量,野心就是渴望的源泉。

努尔哈赤渴望变得强大,所以在收拾掉尼堪外兰足以自保后他统一建州女真,所以在打败九部联军后乘胜追击征服海西女真;努尔哈赤渴望变得富有,所以他来到北京朝贡,望着帝都的景色,望着鳞次栉比的街市、柔美可人的妇人、富丽堂皇的宫殿,他醉了,酒量惊人的他被眼前的一切醉倒了,不同于喝醉,这种醉无法抵挡,它就好像一种香气,灵活的钻入了努尔哈赤全身上下的每一个毛孔,弄得努尔哈赤全身暖洋洋的,心里好像小鹿乱撞,又如百爪挠心,兴奋、激动、渴望,好像干渴的嘴唇渴望一碗甘甜的泉水,不过需要的不是泉水,是野心,还要不断膨胀的权势,就像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看到秦始皇车驾时说出“大丈夫生当如此”的艳羡。

我们无法考证努尔哈赤的野心是何时产生的,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亦或者是势力壮大到某个程度,还是他吃饭吃的突然想到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

努尔哈赤的野心,是在他统一女真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的这一基本条件下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酝酿出来的。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努尔哈赤有了底气,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小康,野心也就慢慢浮出了水面。

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已经进入到了阎崇年先生分析的第三阶段:

边称臣,边称王。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9:11 +0800 CST  
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处死了褚英,进一步稳固了内部的统治,结合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努尔哈赤为之后做的准备。

万历四十四年的正月,努尔哈赤称汗建元,自号为天命汗,表示自己是天命所归,建国号为金,年号天命。

这就是一年后的事情。

套用一句在中国男足身上常常出现的话:

留给中国男足的时间不多了。

同样,留给明朝的时间也不多了。

可是,明朝上下显然没注意到这些,况且他们在忙一件事,一件让整个朝廷忙了二三十年的大事,这件事有关未来国家的根本:

太子问题。

这件事情起起伏伏,在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在短暂的风平浪静后又再一次掀起了惊涛骇浪。

因为据说有人想要谋害太子。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01:29:31 +0800 CST  
@布加迪仙 2016-08-08 09:15:56
楼主速度更~

我从第一页追追了一下午~好爽~
-----------------------------
看的总比写的快啊,我写三小时看起来可能五六分钟就没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1:12:54 +0800 CST  
@布加迪仙 2016-08-08 09:15:56
楼主速度更~

我从第一页追追了一下午~好爽~
-----------------------------
看的总比写的快啊,我写三小时看起来可能五六分钟就没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1:13:42 +0800 CST  
@一只支 2016-08-04 12:00:24

在福建福清境内,一位林氏妇人带着几位家仆匆忙躲避着倭寇,要不是因为倭寇这刀不认人,凭借林氏这知府夫人的身份哪里能沦落到这步田地,想到还远在广西当知府的丈夫,又看着眼看就要临盆的自己,林氏夫人不仅想要嚎啕大哭一场,女人嘛,遇事就爱哭,哭完也就没事了,可在哭之前,林氏夫人先得解决一下自己的生理问题。

这种情况换个平常人早就就地解决了,可林夫人出身书香门第,身份尊贵,坚持要找一个厕所,找来找去......

-----------------------------
@sdhzdmhfszcb 2016-08-08 11:37:56

跟读,佩服好文。
-----------------------------
不好的地方请提出来,文章总要在批评中进步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2:28:35 +0800 CST  
@百无一用是真理 2016-08-08 12:12:21
楼猪一直不理我!
-----------------------------
理了理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2:29:03 +0800 CST  
@enyjgf26967 2016-08-08 11:57:37
不错
-----------------------------
承蒙夸奖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2:29:24 +0800 CST  
@zyxgi 2016-08-08 11:42:52
坐等晚上第二更!
-----------------------------
开学了可就做不到天天更新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2:29:55 +0800 CST  
@563408055 2016-08-08 12:47:30
楼主论述很有意思!
-----------------------------
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思考而已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2:51:16 +0800 CST  
@锅炉小卫士 2016-08-08 12:48:32
写的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加油
-----------------------------
我是要立志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呢,谢谢夸奖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2:51:51 +0800 CST  
7.明朝那些事(一)太子的前世今生

为了迷惑明朝,打消明朝的警惕,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努尔哈赤玩了一个很简单的政治手段:

上门送礼。(朝贡)

不过这次送礼实在有点寒酸,总共就来了十五个人。

按照以往女真使团的规模,平均七八百人,最多的时候上千人,十五人还真不是回事。

这是努尔哈赤的第八次朝贡,也是最后一次朝贡,因为第二年就要称王了,这样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可是礼部和兵部并不这样理解,他们的理解是努尔哈赤不讲礼法,藐视。

就在两部的许多官员忙着写奏折弹劾努尔哈赤请求万历议罪的时候,上面告诉他们:

先别写了。

因为有一件相比较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在这件事面前,一切事情都不值一提:

太子朱常洛,被一个潜入禁宫的社会闲散人员行刺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9:53:59 +0800 CST  
当时消息不明确,有的说被太子被打伤了,很严重;有人说被打伤,皮外伤;一时间众说纷纭,大臣们云里雾里。

后来搞清楚了,行刺者拿的是一根木棒,也没打到太子,打了一个看门的宦官,就被闻讯赶到的守卫制服了。

由于行刺者拿的是木棒,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为“梃击案”。

它是明末三大案的第一案,对后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因为被行刺的对象是后来的明光宗泰昌皇帝,是当时的太子,还因为这件事情在当时和以后都是一个朝野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谁在这个问题上居于上风就意味着在政治斗争中居于上风就能成为强力派。

按道理,这样的刑事案件,要由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司会审,还要算上十三司,审问犯人,了解情况,必须严格审理,才能得出案件的真相,要走一个法律程序,而且对象是东宫储君,就要更加严谨。

可事实是,当梃击案发生后,朝野上下似乎都有了一个相近答案,甚至有很多人都断言,案子连审理都不用,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白的”:

袭击太子的主谋一定是她们母子。

她,指的是万历的宠妃郑贵妃,是母;子,是她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

没有证据,没有推理,只因为他们有动机,有利益。

这就够了。

母凭子贵有时候也可以反过来变成是子凭母贵。

不过我们的太子朱常洛可没有这样的好运。

朱常洛的母亲不过是个宫女,是万历一时冲动用下半身思考的结果,生下朱常洛后被封为恭妃;人家朱常洵的母亲也就是郑贵妃,没有生朱常洵的时候就是贵妃,生下朱常洵之后立马升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本来就比朱常洛的生母身份尊贵一级,现在直接高两级。

问题是朱常洛是皇长子,这样做显然不合礼法。

既然存在即合理,那么只存在一种可能:

万历很有可能想要册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这个说法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

之后有传出万历偕郑贵妃上香,要立朱常洵为太子的传闻。(见沈德符《万历野史获编》)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内阁首辅申时行为代表的一些官员于朱常洵出生的一个月后上书万历。

“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

做什么?

要万历册封朱常洛为太子。

这个时候的朱常洛虽然是长子,只不过四岁,年龄还小,要是皇后生了儿子,这就不好办了,万历以这个理由转移了话题。

不过万历说的也在理,大臣们也就默认了。

“再等等吧。”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8 19:54:19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