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遇刺】

首先,满足孙策遇刺而亡的关键人物,是许贡。

这位前吴郡太守,因私通曹操而被孙策处死后,其部下也早已各奔东西,可是这里面偏偏就有三个“一根筋”的门客,觉得既曾经“食君之禄”,便应当“分君之忧”,认准了死理要为旧主报仇。

于是三人长期潜伏在民间,时刻寻找着能够刺杀仇人的机会,打探到孙策已率军北上丹徒后,他们也马上收拾好一切,悄然跟了过去。

孙策对此自然是一无所知,到了丹徒后,因粮草尚未筹集完毕,他只好先把军队驻屯下来,一边操练兵马,一边出外狩猎,以此消磨时间。

俗话说: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

孙策正是在兴致勃勃的打猎过程中,遇到了向他索命的三个“无常鬼”。

其实当时也有一队卫士随其一同出营狩猎,只不过孙策的坐骑都是精骏良马,随从人员往往总被他远远地甩在后面,而就在孙策与卫士分开的那段时间,许贡的三个门客突然从他前方的一处树林内跳了出来!

最初,孙策对面前的这几人倒也没有过多地在意,只是略感意外地问了一句:

“嘿!你们是什么人?”

那三人马上用早就准备好的答案回道:

“先登校尉之兵,在此射鹿。”

“韩当的人?那我怎么就从未见过?”

孙策一下子变得警觉起来,他显然没有轻信这些人的回答,毕竟他们虽然身着江东军士的衣甲,但个个都灰头土面,如同乞丐一般。

你们绝不是我的兵!

孙策当场如此断言,而面对他的质疑,三人脸上果然大变颜色,加之个个手里都拎着一把早已上好了羽箭的大弓,这无疑更是坚定了他的判断。

刺客!!!

孙策的脑中转瞬之间闪过这两个字,眉头也不由自主地拧到了一起。紧接着,他的反应相当之迅速,当即下意识地抬起手中之弓,先发制人朝对方射出一箭,利矢毫不客气地撂倒了其中一人,但另外两名刺客也差不多同时作了一样的回击,在有限的时间和距离之内,孙策根本无法躲开几乎一齐袭来的两支夺命之物,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弓尽量拨挡。

当孙策将第一支箭拨飞的同时,另一支则深深地扎入了其头部的面颊处,剧烈的疼痛使他骤然间觉得头重如裹,仿佛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随之意识也开始变得模糊,竟感到灵魂正一点点地被抽出身体,最终无力地一头从马上栽倒在地。

坠地后,尽管知道自己已无法反抗,但孙策显然不甘心就这样引颈就戮,他努力地睁开被团团血色覆盖的双眼,模糊中看到的却是两名刺客步步逼近的身型,以及他们手中反射着寒光的匕首……

难道此地便是我的殒命之处?!

唉!可惜就此错失了曹袁之争的天赐良机,袭取许都终成南柯一梦,日后逐鹿中原,纵横天下等诸多未竟之事,更不知有何人方能继之?

壮志未酬身先死,惜哉!痛哉!

这句话,应该是孙策一生中最感遗憾的独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2 22:59:00 +0800 CST  
@乡中农夫 2015-06-22 23:13:58
许贡这个门客,有汉末侠士之风!
-----------------------------

而且杀了个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知名度一下子起来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2 23:38:36 +0800 CST  


诸位晚安!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00:15:15 +0800 CST  
@汉之战虎 2015-06-23 01:12:09
许昭做了件大事啊。
-----------------------------
许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09:07:44 +0800 CST  
@源原_ 2015-06-23 07:29:38
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一直觉得这种死法更符合孙策的性格。O(∩_∩)O哈哈~
-----------------------------
还不是和你一个样,都是为了美呀美的,不美了,宁可放弃生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10:34:30 +0800 CST  
话说,这个天涯勋章是什么意思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13:28:15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3 13:28:15
话说,这个天涯勋章是什么意思呢?

-----------------------------
@岷州苍狼 2015-06-23 18:03:29
不知道,说明你有级别了啊,哈哈哈
-----------------------------
狼兄有这玩意儿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20:56:09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3 13:28:15
话说,这个天涯勋章是什么意思呢?

-----------------------------
@刘绪国 2015-06-23 18:54:29
跟军衔差不多?
-----------------------------
估计没啥用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21:20:17 +0800 CST  
@汉之战虎 2015-06-23 01:12:09
许昭做了件大事啊。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3 09:07:44
许昭?
-----------------------------
@汉之战虎 2015-06-23 22:08:42
孙策为许贡客许昭伏刺,伤面。——《建康实录》
而且从伏刺来看,许昭用的并不是箭。是剑或者矛。
-----------------------------
战虎兄,我的依据是《江表传》,里面提到孙策遇刺的细节。

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22:39:43 +0800 CST  
@汉之战虎 2015-06-23 22:47:08
综合一下,可能许昭用矛,其他两个门客用弓箭。哈哈!
-----------------------------
哈哈,也有可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3 23:09:00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6-24 00:03:32
孙策终结
-----------------------------
哈哈,老是觉得自己算是睡得晚的了,原来兄弟也一样。
还是重复一下那句话吧。呵呵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以为只有我睡不着觉,原来晶晶姑娘你也睡不着呀~!!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00:06:47 +0800 CST  
@九江王o英布 2015-06-24 00:45:06
追了半个月了,来冒个泡,楼主加油!
-----------------------------

睡不着,

毕竟今天事情多,比较忙,写的内容很少,就没更新到了,

想想有点点思路了,于是忍不住起床又打开电脑写了一段,然后发现快一点了还有新朋友留言支持,

真叫人高兴与欣慰,你们无论是新看帖的还是一直潜水的,都让我感动,同时也是我继续玩命熬夜码字的动力所在。

讲到这里感觉有些矫情了,但还是得感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01:18:59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3 13:28:15
话说,这个天涯勋章是什么意思呢?

-----------------------------
@刘绪国 2015-06-23 18:54:29
跟军衔差不多?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3 21:20:17
估计没啥用处。。。。。。
-----------------------------
@刘绪国 2015-06-24 01:09:57
是没用,哈哈
-----------------------------
刘兄也那么晚呀~~~惊讶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01:36:05 +0800 CST  

辗转反侧起来后又写了一段,总算没断更,不过也困得不行了。
------------------------------------------------------

【孙策袭许论】

下面,我想就孙策的这番独白作一篇简短的论文,题目暂定为——《孙策袭许论》。

当然,由于论文这类东西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即使本科乃至研究生,对它也是深恶痛绝,有没有人愿意看都是个问题,所以我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事实,摆道理,浅尝辄止地进行论述。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发现网上的广大孙策爱好者,在畅谈时最喜欢涉及的话题,无外乎两点:

一是袭许;二是假如孙策不死。

要说这后一件的意义,客观地讲实在不大,与其YY小霸王未遭行刺而成功拿下许都后的天下大势,倒不如想象没有风波亭之难的岳武穆是如何直捣黄龙府的,反而是前一件,还有些值得一提的看点。

看点一、袭许的真实性。

本来,孙策袭许早属于板上钉钉的事了。如《三国志》中就有三处地方分别提及此事。

一处是《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献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另一处是《魏书?武帝纪》:“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

再一处是《魏书?郭嘉传》:“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袭许。”

还有如《九州春秋》、《傅子》等古籍,对此事也同样作了记叙,《江表传》更是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孙策在袭许途中遭到行刺的全过程。

不过,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孙盛却对是否真有此事持否定的态度,他在《异同评》》(又称《异同杂语》)一书中对上述史料一一作了批驳。

开头第一句话就是:

这些书里所讲的内容,分别都有错误。

(凡此数书,各有所失)

理由如下:

首先,孙策虽然威震江东,占有六郡,但如果他真敢北上袭许的话,江夏黄祖很有可能趁机从上流发动攻击,同时广陵陈登也会离间其内部,况且江东还有不少藏在深险之地的宗帅未能平定,加之曹操和袁绍的龙争虎斗,其势足以翻江倒海,孙策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远征豫州,再将天子长途迁往江东?

再者说了,袁绍于建安五年才抵达黎阳,而孙策则在同年四月份便遇害身亡,《三国志》说孙策得知曹操和袁绍相拒于官渡,可见乃是谬言。

另外,《江表传》说孙策都认识韩当的军士,并以此为诈,射杀了行刺他的其中一名刺客,但事实上一支军队里不时会有新兵加入,作为大将的怎么可能都认识?

这样的话并不靠谱,错得最过分的就是《九州春秋》,里面说孙策获悉曹操北征柳城后,才发兵北上袭许,可孙策的死亡时间是在建安五年,而柳城之役的时间却是建安十二年。

总之,孙盛的观点就是——袭许一事决不可能,也决不可行。

也许是孙教授把话说得太满太绝对了,使得曾为《三国志》作注的另一位史学大家裴松之不禁拍案而起。

----------------------------------------------------------
码字真是个累人的事情,明天能不能准时起床上班都成问题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02:06:04 +0800 CST  

今天果然8点20才起床,迟了20分钟,8点40才到单位,幸好不是那种上下班纪律要求严格的单位,否则就杯具了。

打开电脑,发现楼上已经有两位如花似玉、倾国倾城、沉鱼落雁般的美女早早就顶贴了,于是不由地感动得一塌糊涂。

啥也别说了,泪奔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08:57:48 +0800 CST  
@tqzrd 2015-06-24 09:39:08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4 08:57:48.0
今天果然8点20才起床,迟了20分钟,8点40才到单位,幸好不是那种上下班纪律要求严格的单位,否则就杯具了。
打开电脑,发现楼上已经有两位如花似玉、倾国倾城、沉鱼落雁般的 美女 早早就顶贴了,于是不由地 感动 得一塌糊涂。
啥也别说了,泪奔吧!
—————————————
早知道我也一早就来顶帖,说不定就变......
-----------------------------
继续泪奔,因为今早第三名美女光临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10:25:46 +0800 CST  
@赤脚踏沧浪 2015-06-24 13:00:52
孙策,可惜了1
-----------------------------
轻率行事,即使不在丹徒出问题,以后也会在别的地方出问题,可见是性格使然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15:46:10 +0800 CST  
@唐吉诃德1978 2015-06-24 15:56:54
写得好

-----------------------------
承蒙您谬赞!
1978?
看来着实得称一声“兄台”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16:09:03 +0800 CST  

裴松之首先肯定了孙盛指出的《九州春秋》记述有误,并列举了《傅子》也同样犯有这个错误,但对于孙盛的其它观点,他却并不苟同。

如提到来自荆州、徐州和山越等方面的危险,裴松之就认为是庸人自扰,毕竟当时黄祖刚刚在沙羡被孙策打得满地找牙,失魂落魄,哪还有什么力量组织进攻,再说刘表君臣既无兼并之志,又因为长沙太守张羡发动的南荆州工农运动而被弄得焦头烂额,虽处于上流,但其实上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而孙策要北伐,当然得先过广陵陈登这一关,只不过孙策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一个陈登而已,至于那些没有被清理干净的豪强宗帅,就更不是问题了,连祖郎和严白虎这样的大腕都降的降,死的死,剩余的阿猫阿狗,难道还能翻得了天不成?所以不能说孙策“无暇袭许”。

裴松之还认为,如迁帝一事,假设孙策袭许成功,大权在握的话,淮河泗水间的任意一处郡县,都可以作为新都,不一定非要把天子弄到江东去。

还有曹操和袁绍相拒于官渡的时间问题,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于建安四年便将官渡作为对抗河北的前敌指挥部,加之袁绍随后在建安五年二月又派大将颜良包围了白马,这段时间还没有发生遇刺事件,孙策听闻“曹公与绍相拒于官渡”又有何不妥呢?

另外,孙盛觉得孙策不可能全都认识韩当的部下,这似乎就有些吹毛求疵的意思了。裴松之对此没有正面回答,而我倒是想讲上两句。孙先生分析了很多,却唯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读书人的缘故吧,他显然忽略了孙策的身份――军人。

在陌生的环境下,忽遇三个陌生的武装分子,如果连基本的警觉性都没有,那孙策就称不上是军人了,三剑客的说辞听似没有什么不妥,但孙策有所怀疑自是必须的,找个理由加以质问,为的只是一种试探,而那三名刺客的素质也实在不过硬,稍微一试就自乱阵脚,现了原形。

看点二:袭许的义理性

孙、裴之间的争辩,本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至于到底孰是孰非,群众的眼睛自然雪亮,这里就不作进一步评定了。

我想接着分析的是,要了解孙策有没有过袭许的打算,首先应考虑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好处,如果丝毫好处都捞不到,也就不必再谈应不应该袭许,或如何袭许了。

其实这个问题说来也简单,对比一下曹操为什么要拥立献帝便一目了然,即袭许的最大好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里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策阴欲袭许,迎献帝”。

不过这句话又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此事首先得做到师出有名,否则就算把献帝弄到手,却将“迎”弄成了“劫”,这一字之差,意义可就完全不同了,后果无疑将使自己处于一个万分不利的政治险境下,给天下群雄留下攻打自己的一大口实,到时候还如何挟天子?如何令诸侯呢?

因此,孙策需要一个响亮的政治口号(或者说正当的理由),当然,理由倒也不难找,“清君侧”就是最现成的一个。

因为自从发生了建安五年正月的“衣带诏”事件后,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虽然表面没有决裂,但实质上已经相当紧张了,而孙策在许都朝廷里又有一个自己的代言人——张纮,或许通过后者暗中的活动,袭许一事已经获得了献帝的同意(至少是默许),使孙策的北上具备了里应外合+名正言顺的有利条件。

当然话又说回来,所谓的名正言顺也只是相对于那些普通群雄而言,若是把这个理由用在曹操身上就显得不够充分了,毕竟人家可是最先拥立献帝的人,而且又以司空的名义主掌朝政,所以袭许就只能是秘密地进行,绝不能大张声势地展开。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20:42:52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6-24 20:42:52
裴松之首先肯定了孙盛指出的《九州春秋》记述有误,并列举了《傅子》也同样犯有这个错误,但对于孙盛的其它观点,他却并不苟同。
如提到来自荆州、徐州和山越等方面的危险,裴松之就认为是庸人自扰,毕竟当时黄祖刚刚在沙羡被孙策打得满地找牙,失魂落魄,哪还有什么力量组织进攻,再说刘表君臣既无兼并之志,又因为长沙太守张羡发动的南荆州工农运动而被弄得焦头烂额,虽处于上流,但其实上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
-----------------------------
@源原_ 2015-06-24 21:01:15
虽然我有点怀疑张纮在许都对孙策袭许迎献帝一事究竟能有多大帮助,不过我在自己的文里也把他写作内应了~<( ̄︶ ̄)>
-----------------------------
这说明你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人儿。~<( ̄︶ ̄)>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6-24 23:44:37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