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再造文明 2014-12-01 22:36:02
【盖世神童】
13岁的孩子能干嘛,懵懵懂懂,天真顽皮,大抵如此,然而蔡锷呢,居然就中了秀才,成为一名享誉湘西的天才神童。早在9岁时,蔡锷就以“神童”闻名于宝庆府。去中秋夜,知府李蟒牛见浓云遮月,心情颇为不悦,为了调节一下节日气氛,活跃一下当地文化,他当即撰写一联挂在府衙大门左侧,还广征下联,号召宝庆各地才俊前来献对。那一联如是写道:
中秋月不明,挂一盏灯,替乾坤增色。
知府都作号召了......
-----------------------------
@zhangyja99 2014-12-22 10:03:28
岂可全当真的?
-----------------------------
《蔡锷大传》上是这么写的,应该主要是为了凸显他小时候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吧。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2 12:15:11 +0800 CST  

第五将 虎虎生威段祺瑞

【虎贲出道】
姓氏后面加上地名这样的称呼,是中国人对威望盛隆、功名赫赫人物的一种尊称,例如刘备就有刘豫州之称,还有李白大肆渲染的韩荆州(韩朝宗),张居正有张江陵之名……到清末民初,这样的称呼更盛:比如张南皮、袁项城、康南海、梁新会、李合肥等等不可胜数,就连被人从床下拖出来当都督的黎元洪也有黎黄陂这样的称谓。本传的主人翁呢,咦嘿,还恰好就有这样的称呼,他就是段合肥——段祺瑞,其实他有着更为响亮的名号“北洋之虎”。

当然,他那威风八面的名号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闯出来的。英雄莫问出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真可谓一时多少弄潮儿,很多在历史风口浪尖的大人物都是出生平平甚至是相当寒碜,如蔡锷出自小裁缝家、曹锟当过买布郎、吴佩孚还当过算命瞎子来糊口,张作霖甚至一度上街乞讨……到如今,谈到这些大人物早些年的生平,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比周星星同学电影里“死跑龙套”的经历还要曲折得多,还要励志得多,当然逆袭得也要漂亮得多,其间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也有不少。别忘了,幽默与励志是这部书的主要风格啊。

段祺瑞的家境也好不到哪里去,青少年时期因家贫而没怎么上学,再加上父母相继离他而去,使他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可能就是这样才锻造出段祺瑞后来硬朗铁血的品性。还是在童年,段祺瑞就给地主家放牛,可他很想读书啊,不甘心就这么在长亭外、古道边、田埂间度过与牛为伴的牧童生涯,于是他向命运发起第一次挑战,那就是去一家私塾蹭课,但没给私塾老师交学费啊,人家就不干了,没钱你读什么书啊,还将段祺瑞家里祖传的端砚给拿走了。段祺瑞憋不下这口气,还非要去上学,于是就找到了许老师私塾里,不光是每天蹭课,还在人家家里蹭饭呢。有一回他吃饭吃着吃着家发现碗底有一块肉,这简直就是意外的惊喜啊,这年头穷苦人家一年吃不到几回肉啊,这可把他高兴的。可越到后面,段祺瑞越觉得不对劲啊,就问厨房是不是把老师的饭给自己了。可厨房里却传来一个少女娇柔的声音:你这个二愣子,尽管吃就是啦,问这么多干嘛。

许小姐,是许小姐额,许老师的闺女,她爱上了这个朴实上进的穷小子,可爱上又如何,红拂夜奔还是像卓文君呢,亦或如王宝钏身骑白马走三关。那会儿,许小姐保守啊,毕竟私塾人家的姑娘啊,已经表明心迹还不算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各种枷锁捆绑,各种围墙阻挡,使得原本女追男隔的那层纱看似很薄很薄,其实很远很远。这个孤独无助的少年,在学得不少知识后便辞别许老师一家人,迈开沉重但又能给人一些期望的步伐,毅然决然地走向远方。

待后来炙手可热势绝伦,那个抢他端砚的老师登门拜访,一项朴素的段祺瑞好生招待一个多月,见老师实在不好意思要走,挽留不住的段祺瑞设宴饯行,还将一个平安锦囊袋送给老师。老师打开一看,内面装的不是妙计,而是一张在家乡置办好的地契田产,当下就泪流满面,惭愧不已,说段大人以德报怨,宅心仁厚……(好话说尽,不愧是当过私塾先生的)你那家传的端砚我保存得好好的,到时托人给你带过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2 18:32:13 +0800 CST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就这两句诗不知涵盖了多少人那种爱得死去活来,到头来还是可遇不可求的心酸爱情故事。可是到后来,功成名就,混出大名堂的北洋之虎执掌中央权柄,傲视群雄,本来心里对许小姐的那份情感念念不忘,但时过境迁,不知许小姐过得好不好,生活幸福么,有没有生很多小孩子,我能当孩子们的干爹么,有好多次老段就想着去看看当年的初恋情人,可又担心会吓着人家,会打乱对方原本宁静幸福的生活,所以,好多次都强忍住了。

人上了年纪,非常念旧,暮年的老段东山又不能再起,老人更需要慰藉啊,他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一把珍藏多年的吉他,放声高歌: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噙住泪水狂嗨了一阵,然后又情难自禁地浅吟低唱:许小姐/你从没忘记你的微笑/就算你和我一样/渴望着衰老,不是已经衰老了吗,再不去看看,下辈子不知还能不能再相遇。老段终于回到了家乡,看着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许小姐都已成为许老太太,二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这些都是后话了,大好青春,不要轻易放过美好的爱情,像老段那样满脑子为国为民,光耀门楣,硬是把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给耽误了,还被很多人无缘无故的责骂。

只能怀揣一块银元的家当,走上十天二千余里地去他族叔的军营从基层做起——打杂。不过这小子很争气,运气也不错,可以说是否极泰来,越努力越幸运。在李鸿章北洋武备学堂刚刚开办的那一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炮科,走上他军旅生涯的第一步。有那么一天,李中堂心血来潮,到武备学堂去视察,想看看炮兵试炮。当天刚好下着小雨,陈管带有些为难,总不能让中堂大人扫兴吧,还是被赶鸭子上架,令人架炮开火打靶,一连几发都未能命中目标,中堂大人面带愠色,准备拂袖而去。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2 19:42:58 +0800 CST  


段祺瑞(1865——1936年)安徽合肥人,“北洋三杰之虎”,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长、总理、临时执政等职。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2 20:25:55 +0800 CST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高叫着:让我来!炮兵队员中一个身材敦实的伙计走了出来,还向李鸿章喊道:中堂大人,刚才炮管没打热,出了些小故障,现在试炮就好多了。就是这几句话,让李鸿章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那跑出来的伙计调试一下炮架,亲自将炮弹装

进去,瞄准好后,“嘭”的一声,击中目标,全场从屏气凝神突然变得欢呼雀跃,李中堂更是捋捋胡须,脸色舒展不少。那伙计沉住气,又仔细地调试炮架,装炮弹,瞄准射击,又是嘭的一声,大众目标,全场掌声雷动,李中堂微微露出笑意,连连点点头。那伙计沉住气像机器一样,面无表情,继续当时一连贯的动作,嘭,目标訇然中开,全场喝彩声与鼓掌声声震九霄,那伙计被一帮同学用手举着甩得老高,实在是太给炮兵科长脸了,今天你以加入北洋武备而自豪,明天北洋武备以你为骄傲。
李鸿章也被三炮全中的场面给吸引住了,立即传见那个伙计。

“学生参见中堂大人!”那伙计作了个单膝下跪的样子,注意只是做了个样子。
这也太无礼了吧,中堂身边的人看不惯了,想要上前责骂那伙计,但被宽宏大量的中堂制止住了,中堂还耐心友好地问他姓名、籍贯和一些军事理论。
那三炮全中的伙计答道:在下段祺瑞,安徽合肥人氏,祖父曾效力于淮军,族叔还在淮军中服务呢。

这也太好了吧,李鸿章高兴极了,晚清末年的官场倾轧得相当厉害,而眼前这伙计正是我淮军旗下的后人,将来大有可为,又可为老牌淮军集团储备一员大将了。接着问了一些军事常识,小段都对答如流,让李鸿章得意的心花怒放,还当场夸他:熟知军事,容易造就,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啊。

老李便把小段牢记在心,还让武备学堂总办荫昌对段多多栽培。不久,军政新贵袁世凯新建陆军,荫昌便将小段极力推荐给袁,为小段在军界腾飞铺好道路。清廷要派遣陆军学生到德国去留学,李鸿章要审核名单,可他发现名单中五人就有三人是山东籍的,心中很不平衡,便划去一个山东籍的,将心中一直映像都很好的小老乡段祺瑞补上,并将其列为名单之首。小段学成归国,练兵能力让外国武官都赞叹不已,就是那套德国操练之术,使得小段名声大噪,跻身北洋权力中枢,成为三杰之一。一个人的成才成名与贵人相助往往有很大关联,李鸿章可以说是小段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个伯乐和大恩人。

两年后,小段又以最优等的成绩从德国军校毕业,直接被派往旅顺炮台,走向了他成为近代炮兵第一人的第一步。这经常绷着个脸,还脾气暴躁生性倔直的虎将在后来还向儿女沾沾自喜地道出奋斗史:你爸当年可是靠一块银元起家的,你们都得给我争争气。又奋斗几年,小段因小站练兵需要新式军事人才,被老袁调任为炮队学堂总教习,从此这只虎虎生威的大将以北洋大员的身份正式走向历史舞台。



北洋军炮兵和骑兵训练图。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2 20:30:13 +0800 CST  

【三造共和】
段祺瑞因为练兵有方,袁世凯北洋新军操典皆出自于其手,在一次军演中大获西洋人赞赏,因此也让这个雏虎的声望与日俱增,与当时的王士珍(北洋之龙)、冯国璋(北洋之豹)齐称为“北洋三杰”,威震朝野。武昌起义之时,袁世凯企图来他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段祺瑞作为袁大头手下第一虎将,自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段氏以第一军总统官和湖广总督的衔位接替冯国璋(冯因纵火烧汉口,损害当地租界的商业利益,引得国际舆论的谴责)驻兵鄂北,以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虎视江东武昌一带,当年谁不知道袁世凯北洋六镇新军的厉害,人家隆裕太后把身家宝贝都捐出来当北洋六镇的军费了。后来的局势告诉我们:北洋之虎雄踞江北只是虎视而已,起到最大的作用叫做——威慑。

袁世凯以中国最强武力之威势,一面与清廷虚与委蛇,绞尽脑汁想把皇室掏空,然后再将其往革命党人挖好的墓穴(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清廷自掘坟墓,只是清末新政太慢了让激进的党人很难看到希望)里推;另一面则是为自己增加与南方的谈判筹码,好让自己坐享措手可得的胜利果实。终于摊牌了,胜利的天平倾向袁世凯,国内无论是旧军阀势力(袁自己的徒子徒孙)、立宪党人(张謇、梁启超为首)还是革命党人(汪精卫、宋教仁领衔)都对有治世之能臣美誉的袁大头予以深厚的期望,以中国的华盛顿相许,目的是要求袁大头早点逼迫苟延残喘的清廷下台。

就在这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北洋天字第一号武将以段祺瑞带头,率四十六名将领逼宫,让清帝退位接受共和;袁世凯这时候马上和段氏唱起双簧,联名王士珍、冯国璋、徐世昌等人嘱咐段祺瑞不要轻举妄动。段祺瑞心领神会,消停一段时间后,直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至直隶保定,作出逼宫的姿态,使得清廷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退位让贤。不久,南方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宣告下野,袁世凯很快就成为大总统——这就是段祺瑞一造共和的功绩。

作为袁大总统旗下武将第一人,段祺瑞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中华民国陆军总长,之后又兼任国务总理,期间,段祺瑞又率兵镇压白朗起义、二次革命,最后都取得胜利,其声望权势可谓如日中天。话说这北洋之虎在镇压白朗起义时,老袁本来就有驱虎逐狼(白朗被蔑称为白狼)之意,段祺瑞这人更是志得意满,他秘密集结2万多北洋军,准备将这伙2千多人的起义军四面合围包个大饺子,还特意叫上英、法、俄、美等国驻华武官,(俄国熊唯恐好戏不够精彩,还特意派飞机来助威)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功,还想在国际上扬名立万了。结果呢,硬是在合围圈快要形成之前,被白朗钻了空子,还损兵折将数千人,败得一塌糊涂,栽了大跟头,丢脸丢到洋人跟前了。

1915年,小日本厚颜无耻地向袁大头提出“二十一条”,以支持其称帝为诱饵来诱使其接收,当时段祺瑞坐不住了,再次与冯国璋等北洋诸将联名通电反对:“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此等气魄比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还要来得有气势,有威慑力,毕竟当时国力远远比不过小日本啊,当然这多少也透露出一个弱国敌对强国的悲壮,可凡我炎黄子孙当有此种魄力与精神,如此才能让子孙后代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2 21:57:30 +0800 CST  
@lzlzq999 2014-12-22 23:45:38
@再造文明 151楼 2014-12-13 21:44:00
【诸家评说】
环顾宇内,无有出袁世凯右者——李鸿章
袁世凯以私人为本位,全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梁启超
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蔡锷
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孙中山
袁热心维护民国,实为今日第一人物——黄兴
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李大钊
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
-----------------------------
你能这么说,我也很开心,多谢常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3 21:37:34 +0800 CST  

尽管后来,袁世凯解释说是想和日本人玩玩,不会真正上倭寇的套,但段祺瑞对日强硬的态度一直都很坚决:段氏以陆军总长的名义同参谋总长黎元洪、海军总长刘冠雄远赴关岳庙宣誓,誓死保卫祖国领土之完整。但在六君子、七凶等十三太保的鼓动怂恿下,在各个请愿团呼天号地的请命下,袁世凯还是迫不及待地走向那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一步——登上本来已经OUT了的帝位。共和的守护神段祺瑞可是极度厌恶专制、威权,还想称帝,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嘛,他索性托病归隐西山,一心一意下围棋去了,管他护国军怎么闹,他就是很淡定。

既然谈到围棋这事,不得不多说几句,喜欢下围棋的老段自诩为“臭棋篓子”,他下围棋有个坏毛病,你要是赢他不能赢得太多让他面子上过不去,让他又不能让得太明显。老段儿子段宏业下棋也是一把好手,为了看看儿子棋艺有无长进,这父子俩又开始对弈,结果呢,儿子胜了老子,还以为会被表演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谁料老段破口大骂:你这小子什么都不懂,就会胡下棋。

他还常拿围棋说是,喜欢执白棋的他在输了之后,还喜欢大声埋怨:这是什么世道,为什么总是黑吃白。威震国际围棋界的大师吴清源在11岁时,因下棋特别厉害被推荐给段祺瑞,结果第一盘就把老段杀得片甲不留,以至于硬脾气的老段沮丧得一整天不想见人,倒像个生气的倔强孩子,怎么都劝不好。不过,吴清源就是因为得到老段的大力资助,才得以到日本与围棋高手切磋,成为一代宗师。

老段太过于沉溺围棋中了,以至于他最宠爱的亲信徐树铮看不惯了,说他是玩物丧志。不过,老段倒是不在乎别人的微词,他还极力培养围棋手,还一度成为北方棋界的“大后台”。老袁派小段段芝贵去请老段时,老段就以棋喻事,说了几句非常漂亮的话。小段找老段时,老段正在下棋,当小段如空气一般,只是很认真地盯着棋盘,对一同弈棋的人说下棋的事:“下棋!下棋!”
小段:“来年就是洪宪元年了噢!”
老段:“你执黑来我执白。”
小段:“总长手下留情。”
老段:“这盘棋下了几千年。”
小段:“皇帝嘱我问候总长。”
老段:“有白子就有黑子。”
小段:“等总长康复,皇帝说有重托。”
老段:“有输家才有赢家。”
小段有些不耐烦,但还是按捺住,直接问:“总长何时出山走走?”
老段举棋不定,这算正眼看了小段一次,他说:“你请相国(徐世昌)给我写副字。”
小段:“总长想写什么?”
老段:“就四个字。”
小段:“哪四个字?”
老段:“谈风月山。”

以小段的聪明,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没有打扰老段的雅兴就匆忙告辞了。
当年的小段已不是小段了,人家都升级为老段了,这老段与老袁从唱双簧时的亲密无间到现在的貌合神离、互相仇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老袁想要称帝,怕这个段祺瑞不同意啊,当年这个极其厌恶专制皇权的人率仪仗队迎接慈禧,就是当着所有奴才的面不给老佛爷下跪,随行的军官气疯了,他们对段祺瑞拳打脚踢,强迫他向专制威权下跪,但铁骨铮铮的小段就是不跪,以身作则地向威权挑战:我是一个军人,得有军人的尊严荣誉和铁血精神,岂能被如此奴化,奴性十足的军人能打好仗么。后来,还是其他军官出来打圆场,说他们是按照迎接德国皇帝的德式礼仪来迎接老佛爷,此事才作罢,但小段硬朗刚直的作风已然震动朝廷。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3 21:44:04 +0800 CST  


吴清源(1914——2014年),被誉为“天才神童”、“鬼才”、“一代棋圣”,14岁入三段,25岁升为七段,36岁升为九段(最高段位)。11岁时就经常出入段祺瑞执政府中,被段聘为棋手,每月100银元,十多岁就在中国无对手,后又横扫日本棋坛,百岁老人上个月底才去世。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3 22:22:52 +0800 CST  

老袁这回呢,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老段尾大不掉,而且这家伙经常打麻将,下围棋,睡懒觉到中午太阳晒屁股都不来上班,凡事都交由小扇子徐树铮打理,而这小扇子也是个硬直的大刺头,让老袁非常头痛。一个老段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一个小徐,袁大头一个头两个大,他决心为北洋集团输进一些新鲜血液,一来压制旧派军人,挫挫那些骄纵霸道的主,一来也是强大中国近代化陆军,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他做梦都在提防。

于是,蔡锷、陈宧、蒋百里这些集团外的军事人才得以重用。老段就很不满了,他的手下主动为主子分忧,经常给别人穿小鞋扯后腿,在堂堂一国最高军事机构闹得乌烟瘴气。等到老段得知老袁要称帝,他就更不满了,新怨加旧恨,老段索性罢工。二十年的关系就这样破裂了,以至于当时的京城里传出这样的谣言:袁世凯给病中的段祺瑞送鸡汤,段家人怀疑鸡汤有毒竟全部倒掉,搞得老段还出来辟谣说对段家人老袁感恩戴德,是不良报纸在诬陷生事。

老袁那时众叛亲离,他非常青睐的军事三杰如蔡锷潜到云南讨伐自己了,袁克定的结拜兄弟陈宧又竖起独立旗帜,还说与袁世凯断绝一切关系,蒋方震更是溜之大吉,军事方面几乎没人可用了。段祺瑞说过反对帝制只动口不动武,但有时动口比动武还要厉害,他又以国务总理的名义下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停止兑换货币,加深民众对袁世凯的不满,又一波反袁声浪席卷而来,为掀翻袁世凯帝制出了大力。不久,老袁退位,段祺瑞以二造共和的美名组织责任内阁,继续出任总理,操纵中央政权。

袁大头一命呜呼后,执掌北京中央实权的正是段祺瑞,但主张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段氏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急速扩军,这就遭到大总统黎元洪的不满与反对,本来段祺瑞的国务院与黎元洪的总统府矛盾重重,最终酿成府院之争。黎菩萨知道北洋之虎不好惹,当年都还敢跟袁世凯叫板,现在不把他这个无拳无勇的总统放在眼里是很正常的,但黎氏为了有个好的调解,居然做出了一个估计他下半生都会悔恨的决定:请盘踞在徐州一带的辫子军统帅张勋来京调停。后来有史料证明,黎元洪向张勋请求进京调停实际上是段祺瑞在背后捣的鬼。

张勋这人可是彻底的保皇党,妈的,等了好多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人率着稀奇古怪的辫子军五千人暗中进京,拉着康有为这样的保皇党老油条硬是把乳臭未干的小溥仪抬出来做皇帝。段祺瑞看来,你们这伙老顽固居然又来倒行逆施,跳梁小丑而已,也太不把我这个民国总理放在眼里了吧,当下就在马厂誓师,命令手下各位将领迅速从北京附近调兵而来,不出一周时间,就把那群拖着长辫子的复辟军给剿灭,复辟这样的丑闻闹剧也戛然而止,段祺瑞也因此获得“三造共和”的美名。

三造共和让老段声名远扬,在他本人看来:我才是民国的大功臣,是民国的守护神,别动不动对哥冠以反动军阀之类的称号,老子为国殚精竭虑时,有些人智齿还没长出来呢。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3 22:45:36 +0800 CST  

【虎豹之争】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又有戏言称:“除非一公和一母”,如果让一只老虎和一只豹子(假设都是雄性)共同呆在一个山头,又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段祺瑞和冯国璋在历史舞台上的互斗可以很恰当地回答这个问题。

话说北洋军阀的这个山头大王袁世凯归西了,中央大权是时正操纵在北洋之虎段祺瑞手上,但随着自身实力的逐步壮大,北洋之豹的冯国璋也是不改本色,贪性大发,遂决定逐鹿中原(但作为一个雄性荷尔蒙分泌正常甚至过旺的男人,谁不希望自己的事业会做得更强更大呢,也不能只怨豹子贪婪)。于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北洋内部互掐大战——直皖战争在酝酿很久后,还是如火山喷发一样,爆发了!

在黎元洪的总统府与段祺瑞的国务院上演的“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凭借其武力做后盾,又有日本军界财团撑腰,最终还是笑到了最后,于是这人就目中无人地宣扬“武力统一”,无非就是翦灭异己,打造一个纯皖系势力统一的中国,但这首先就遭到直系势力的强烈不满。不论直系怎样反对,段祺瑞还是同他的皖系“四大金刚”、“十三太保”、安福俱乐部沆瀣一气,明目张胆地同他的靠山日本人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来换取日本对他“武力统一”中国的支持,一时间内,与日本人打得火热,实际上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就是在这个关头,一个叫陈友仁的《京报》主编,以三尺青锋大肆揭露、挞伐段祺瑞为一己之私利,厚颜无耻地推行其卖国亲日政策。就是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在湖南衡阳前线企图吞并西南诸军阀的直系急先锋吴佩孚,在冯国璋“适可而止”的指示下,主张对南方罢战讲和并痛斥段祺瑞卖国媚日,本来就对段祺瑞权力分配不均,及其企图消灭异己势力有着强烈不满与愤恨的直系诸将,连同奉系张作霖、南方护法军政府通电讨伐安福系,联合倒段。

虽然冯国璋早在1919年就因病去世,但直系与皖系结下的梁子一直未解,只能靠一场战争来一决雌雄了。作为新任的直系总教头曹锟,以及骨干将领吴佩孚继承冯国璋遗志,领衔直系诸将宣告对皖系开战。1920年7月14日夜,直皖战争正式爆发。段祺瑞似乎也期盼着这场战争的到来,因为这正中他武力统一中国的下怀,于是就连忙组成“定国军”,自任总司令,并让他的心腹爱将徐树铮为副司令兼参谋总长,分三路讨伐“诸路反王”——直系以及南方护法军政府,东北新兴的奉系,但实际上,这场战争的主角还是直皖势力。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3 23:34:53 +0800 CST  
@见红就好 2014-12-24 00:00:10
睡前顶一顶,其他的交给别人了。
-----------------------------
O(∩_∩)O 多谢啦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4 19:56:56 +0800 CST  

在这场虎争豹斗的战争中,吴佩孚由于在民国初的几年里战绩辉煌,几无败绩,表现突出。曹锟对他信赖有加,授予其指挥全权,让他率领4万之众与段祺瑞的6万大军交锋对垒。当夜吴佩孚就直捣黄龙,企图来他个“擒贼先擒王”,向段祺瑞团河总司令部发动奇袭,谁知机密泄露,让段祺瑞给溜走。但吴大胡子再接再厉,又声东击西,采取迂回战术,绕到皖系前敌司令部,俘虏其司令曲同丰连同一班皖系高级将领,不日又向皖系主力西路军发动猛攻,皖系西路军司令段芝贵这人有意思啊,他将司令部设在列车上,带了几幅麻将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打着,一听到枪炮声掉头就走,把己方不少士兵都轧死,后来躲进北京城后才发现是一起乌龙事件,打枪发炮的正是自己的士兵,不战而逃,闹得整个北京城都传为笑谈;这时奉军又有两个师的兵力入关,直击天津,算是过来打秋风了。为了将段祺瑞皖系彻底歼灭,吴佩孚组织部队穷追猛打地攻击皖系溃军,直到19日段祺瑞通电辞职下野为止。

这一切来得太陡了,冷战打了好几年,热战却只打了几天,还被打得如此狼狈,段祺瑞心理一时很难接受败局,想当初,扬言要“武力统一”的虎贲大将军可谓顾盼自雄,不可一世,但此时,哎,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来得太快了,羞愤交加的北洋之虎选择了自杀,不过还是被徐树铮等人给拦下来了:“您这又是何必呢?勾践当年败于夫差,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尚能东山再起,您又何必为了区区一场败仗而作此大丈夫不为之事呢?”

为了体面下野,也为了日后有条更好的出路,一向以强硬劲道著称的段祺瑞还是服软了,他通电称:“查祺瑞此次编制定国军,防护京师,盖以振纲饬纪,并非黩武穷兵。乃因德薄能鲜,措置未宜,致召外人之责言,上劳主座之廑念,抚衷内疚,良深悚惶!查当日即经陈明,设有贻误,自负其责!现在暨应陈沥自劾,用解衍尤,业已呈请主座,准将督办边防事务、管理将军府事宜各本职,暨陆军上将本官,即予罢免,并将历奉奖授之勋位勋章,一律撤销,定国军名义亦于即日解除,以谢国人共谅。寸衷奉达,即祈鉴察。”就这样,北洋之虎败下阵来,段祺瑞退出中央权力中枢,即便日后亦曾重返权力之巅,但好多年也都未能真正地东山再起。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4 19:57:30 +0800 CST  

【东山不能再起】
直皖战争中的速败真是出乎段祺瑞的意料,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还在更后面。

同样是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直系的曹锟、吴佩孚以及奉系的张作霖共同执掌北洋中央政权,但两系都是铁腕鹰派人物,雄心勃勃的,没有那一天不会想到扩充实力、扩大地盘的,这样在一起勾搭久了,难免会引发摩擦冲突。1922年,同渡蜜月不到两年的两派爆发直奉大战,张作霖刚开始也是不知轻重,率12万大军入关作战,真真正正地来他一场中原逐鹿,但这只刚好养肥又虎虎生威的东北虎还是败在吴佩孚的手上。要不是列强干涉调停,直系很可能打到东北去,端掉老虎洞。按照吴佩孚的说法:“如果日本帮忙,就直接打到东京去。”这场战争还是以英美支持的直系告胜,张作霖只好兴致勃勃地入关,灰不溜秋地败退到关外去。

但直奉之间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因此消停,奉系连同下野的皖系段祺瑞以及在南方的孙中山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北洋之虎在当时虽然有点过气,但媒体报纸对段祺瑞还是给予相当大的关注,段祺瑞也是霸气不改当年:“我将领导反直运动!”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了,直系阵营的齐燮元同皖系阵营的卢永祥为争夺上海,在各自后台大佬的支持下开战。结果是卢永祥从浙江败退后逃到了日本,齐燮元强势完整地接收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宣战吧,此时不打,更待何时?”徐树铮对段祺瑞说着。

“又败了,”段祺瑞对江浙一战的失败显得非常沮丧,但由于新仇旧恨,还是向直系宣战。第二次直奉战争继江浙战争之后,又爆发了。刚开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张作霖奉军在直系的强攻下,一直僵持着,但直系内部冯玉祥、孙岳、胡景翼组成的“反直三角小同盟”突然倒戈,囚禁了本来就是贿选得来的总统曹锟。直军名义上的最高领袖被扣押,后方有人捅刀子,在前线的士兵也因士气不振而迅速溃退。

奉系胜了,奉系复仇了,段祺瑞也雪耻了!作为胜利一方,段祺瑞被推选为临时执政,名义上成为北洋中央的首领,算是又踏上了权力之巅,段祺瑞和他的手下大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段祺瑞当政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都在寻找机会做大做强,因为他心里明白,他的最高宝座一直都是摇摇欲坠的,必须得让实力将其支撑起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4 20:31:29 +0800 CST  

但他在这一年的日子里并不好过,到处有民众请愿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请求召开国民会议(这时冯玉祥一伙“北京政变”后提请孙中山北上并号召召开国民会议),请愿群众有时候还直接包围段祺瑞的住宅,要求其下野。在1925年的倒数第二天,他的心腹爱将徐树铮从海外“考察”(徐树铮当时就是武力统一的有力提倡者,直皖战争失败后,段祺瑞让他到国外避避风头)回来,但一到天津,就被冯玉祥派的人给杀害了。段祺瑞闻讯晕倒,醒过来之后抚尸痛哭,一改往日的硬派作风,似乎有一种“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的感觉,“再强的人也有权力去疲惫”,这段日子里,他真的有些心力交瘁。

“好吧,既然这样,就宣布随时都可下野吧。”先前段祺瑞邀请张作霖、冯玉祥、一班手握重兵的将领派人到北京商议法统、组阁事宜也没人响应,现在就连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也天天大呼他是卖国贼,用现在时髦的话就是:民意跌倒低谷。实在没法混下去了,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的执政府卫队向运动的学生开枪,当场死亡47人,伤155人,这次事件又把段祺瑞推倒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在遇难学生追悼会那天,段祺瑞来到现场,当众给学生家长和遇难者下跪(下跪之事有争议)。不久,冯玉祥的鹿钟麟部竟在北京率兵包围执政府大楼,企图故技重施,再来个“北京政变”,不过听到风声的段祺瑞溜到东交民巷使馆界,并宣布辞职,这次算是躲过一劫,不过段氏本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虎落平阳被犬欺,“他奶奶的,老子出道时,这群家伙还在穿开裆裤呐,竟然跟我玩阴的。”

等到皖系吴光新部率师进京勤王时,段祺瑞又通电复职,还电询吴佩孚、张作霖对于时政的看法,但没有人理睬。“也罢,也罢,看来我真该退出这个本来就是走马观花的大舞台了。”段祺瑞沮丧地宣告下野,感叹到吴佩孚惨败后都能东山再起,自己却再怎么也没能重振雄风,现在说句话也没什么分立,只好跑到北京的后花园、民国下野政客的避难所——天津去当寓公去了,为表示自己不问政事的立场,还法号“正道居士”,吃斋念起佛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4 21:24:27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4-12-22 19:42:58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就这两句诗不知涵盖了多少人那种爱得死去活来,到头来还是可遇不可求的心酸爱情故事。可是到后来,功成名就,混出大名堂的北洋之虎执掌中央权柄,傲视群雄,本来心里对许小姐的那份情感念念不忘,但时过境迁,不知许小姐过得好不好,生活幸福么,有没有生很多小孩子,我能当孩子们的干爹么,有好多次老段就想着去看看当年的初恋情人,可又担心会吓着人家,会打乱对方原本宁静幸福的生......
-----------------------------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4-12-25 20:42:42
我刚说的应是这段,这老段被你写的真有意思
-----------------------------
就是,就是,你说的对,这些民国将领有趣的故事多着哩,,我在好好构思用笔,更多好戏还在后头哦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5 21:04:56 +0800 CST  

1934年,段祺瑞胃溃疡发作,胃部大面积出血,医生和家人劝他吃荤补充营养,他硬是不肯违背诺言(当时向“三一八事变”遇害者下跪时,他就说过将终生戒荤忏悔),即使喝牛奶也不行。“人可死,荤不能开。”任凭自身如何面容憔悴、身体消瘦,段祺瑞至死都没有开过荤。

1936年,段祺瑞临终时遗言“八毋”,没一事谈到自家家务,谈到更多的还是国事: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段祺瑞一生甘于清贫,在其任政府总理时,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如此品德,在整个作风腐化的北洋军或其他军队中,估计只有他的老对手吴佩孚才可以同他媲美,可算是“出淤泥而不染”啦。

梁启超在反对张勋复辟时,同段祺瑞有过一段共事的时间(当然主要是用他那天下第一健笔为段祺瑞造造声势),他评价段祺瑞是:“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后人评论段祺瑞者也是众说纷纭,正所谓古今英雄论成败,千秋功罪任评说,生前纵横天下事,身后难料骂名来。
?
【心里话】民国在大陆的历史统共都只有38年,满目苍夷但又色彩斑斓,可就这三十多年的历史,人才辈出,名声声震九州的才子、名将更是不可胜数,关于儒林学士的已经被人写了,我只好集中精力写这些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沙场之上的血性男儿,就是他们以堂堂七尺之躯,立于历史的风口浪尖,或是追风弄潮,或是挽狂澜于即倒……他们早已“是非成败转头空”,就等着我们“都付笑谈中”了。又一次重出天涯发长帖,恳请大家多多观照、指点,谢谢你们了,希望能合你们胃口,让你们都能在铁血男儿的传奇故事中嗨起来。好的作品不光要有笔者努力,读者也要给力,你们要是觉得写的还不错,还请帮忙多扩散啊,拜托,拜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5 22:39:43 +0800 CST  

第六将 财迷总统冯国璋
【祖上曾阔过】
中国人没什么信仰,或者说什么信仰都有吧。放眼中华大地,不管什么佛寺、道观、教堂或者是某某墓地、出生地都少不了善男信女虔诚地作揖跪拜,遇佛拜佛、遇道问道、遇教堂做礼拜的也有不少。但有一种信仰是大体相同的,即中国人大多敬重信奉祖宗,这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的国人不变的集体崇拜意识。说得更长远一点,在几万年前的远古原始人阶段就有图腾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某种神物,因此将才其当作图腾来崇拜。

直到民国,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还有人念念不忘祖上的荣光,孙岳就因为自己的祖上是明朝名将孙承宗(不投靠清朝而殉节,一门四十多口被杀害,其中有孙镐、孙鉁两支后人躲过一劫,孙岳是孙镐后裔,据说东陵大盗孙殿英则是孙鉁后裔)而清高得考虑要不要考清朝的科举;郭松龄顶着自己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后人的光环而牛叉轰轰,最后牛到跟老板张作霖抬杠叫板;套用阿Q的一句话:“我祖上曾阔过”,的确,很多人的祖上都曾阔过,本传的主人公冯国璋祖上也不例外,而且还阔的不是一般,他的祖上就是明朝开国大将冯胜,功勋仅排在徐达、常遇春之后,位列第三;而在现代,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却正是冯国璋的曾孙,不过冯巩这位曾孙没有过多受到过祖上什么恩惠荫庇,相反在红卫兵横行的年代就因为此才大受其祸,当然就此打住为好,不然偏题太远。

冯国璋出生在河北河间,后来作为“北洋之豹”又当过代总统的他因此有“冯河间”这样的称号。在他的祖父冯丕振时,有田产300多亩,家境还算得上富裕。可到冯国璋的老爸冯春棠这一代时,春棠公就因科举落榜,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心血在一刻付诸东流,顶不住这番打击,精神失常了。可冯家祸不单行,遭遇天灾了,田园毁掉,小康富裕之家突然中落。冯国璋这人小时候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过他很争气,17岁在书院结业时,成绩名列前茅,之后在堂叔的介绍下,又去进修2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得没有办法了,仅有的钱让二哥读书去了,他自己一边读书,还一边为生计奔波,去赚点外快,可这样还是不能将学业维持下去了。当时的读书人谁不希望获取功名来光耀门楣,重振家业,可在这个时候,这个家道早已中落的人家很快就陷入未来无望的迷茫与无奈中。那一年,冯国璋才24岁,风华正茂却前途渺茫。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俗语叫作“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24岁想读书却不能读下去算不上命运很好,家境贫寒算不上处在风水宝地,可能是远祖冯胜在天有灵积下了阴德在这个时候突然爆发了,(有道是盛衰本无常,本文不是为了宣传迷信,请慎重思考。)青年的落魄才俊冯国璋迎来了人生命运的转折,他没来得及告别双亲和娶回家门不久的新婚妻子,在叔叔的指点下弃笔从戎,到大沽口加入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但势力渐衰的淮军。


谐星冯巩的祖上也曾阔过,他与曾祖父冯国璋实在是太像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6 22:18:09 +0800 CST  
@虎贲大将军2013 2014-12-26 19:04:35
顶一个,楼主,继续加油。
-----------------------------
谢谢虎贲兄,要常来哦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6 22:58:39 +0800 CST  

【有志者,逆袭成】
冯国璋进入军营后,就是因为自己有些文化修养才得到长官的赏识和器重,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什么“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之类的话对于胸中有墨水和志向的冯国璋来说简直就是谬论,因为他颇能舞文弄墨,又经常帮士兵们写家书,帮伙房记账等等做些文书方面的工作,深为士兵们爱戴,久而久之,该营统领刘祺觉得这小冯子不错嘛,堂堂一表不说而且人缘又极好,为人谦虚又颇懂翰林文墨,是块好料,时不时的他也开始让冯国璋打打下手。有士兵爱戴,又有长官器重,冯国璋的小日子过得还很惬意,虽然胸中志向不仅局限于此,但人也该知足了,再怎么也比当时没书读,没饭吃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平凡又惬意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但机会又一次光临到这个敢拼爱闯的有志青年身上。
“华甫(冯国璋字)啊,从现在开始起,你不用再到我这里干了。”刘祺对冯国璋说道。

“什么?”冯国璋一脸惊诧,好比看到外星人一样,嘴巴张得比冯巩还要大:“我在这里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之间就不干了呢?”言语之间,冯国璋心头一冷:难道是要裁军还是怎么回事,好日子这么快就要过去了。
“哎,紧张什么呀?”刘祺露出长者宽厚的笑脸,拍着冯国璋还算伟岸的宽肩,说:“你小子一直在我这岂不是屈才,我已经为你保荐了,你可以去北洋武备学堂学习步兵,到时候毕业一出来可就是军官啦。”
“什么学堂?”冯国璋其实很想问什么军官,但这样也太没猴急了些,只好脱口说成是什么学堂。

“北洋武备学堂,这可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李中堂大人创办的学堂,好多人都以进去该学堂为荣呢?到时候你们一出来可就是中堂大人门下弟子,何等荣光啊,到时候前途无限,可别忘了我这个老长官啦,哈哈哈。”刘祺说得直捋胡须,很是得意。
冯国璋本来想推辞说自己在这里干得很好的,承蒙刘长官厚爱之类的话,但刘祺洒脱地说道:“Just like a bird flying in the sky,just like a fish swimming in the sea(天高任鸟飞,海口凭鱼跃)。你得进一步深造才好,你出人头地了,我这个长官也有面子啊!”
刘统领英文都说得溜溜的,见识肯定不少,冯国璋也不留恋老窝,他想要飞得更高,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和官长战友们的期盼,他挥手告别他人生的第一座军营,进入中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在这里,他将遇见他后来作为老朋友或劲敌的同窗或校友——段祺瑞、王士珍、曹锟、吴佩孚等人。

在武备学堂学习期间,文化成绩好的优势又显现出来了,看吧,肚子里多谢墨水不会错事吧,机会都多些,他受命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特设有数学附生额,恰好冯国璋擅长算术,一举还考中秀才,之后返回武备学堂继续学习军事。由于冯国璋学习刻苦,精通枪炮阵式,熟习营垒作业,各科成绩出类拔萃,又有秀才这样的功名、文凭,经常在演习中充当指挥员,他操练起士兵,调动着人马,指挥有度,沉稳机智,运用自如,深受该学堂总办(校长)荫昌和德国教官的赏识。毕业的时候,由于表现太突出,直接被校方留校任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4-12-26 23:00:14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