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除了在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六座【早期】大墓中,有5座各出土一件彩绘龙盘(来自于“良渚文化”),可能是当时“陶寺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之外


在河南“二里头文化”二期,出土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人面蛇身),工艺精美绝伦。作为社会上层身份地位标志的特殊绿松石镶嵌制品。龙形器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反正,“绿松石龙形器”是随葬的二里头高级别的夏贵族。不过,这个龙形器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呢


如果“二里头夏朝”的这个龙形器,的确能算作是“中华最早的龙图腾”的话,那么,“华夏文明”的最终形成,的确是【“海纳百川”】了不少的东亚地区各个古代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6 16:26:09 +0800 CST  
另外,根据史料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巢北涂山);还有,商汤灭亡夏朝后,“夏桀奔南巢”(安徽巢湖地处吴、楚之间)。看起来,夏建国与灭亡,都和安徽“巢湖”的南方人群颇有关系呢!

从考古学上来看,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向北扩张到了“安徽巢湖一带”,因而这里发现有“良渚文化”的遗存。此外,在安徽的江淮和沿淮地区,也发现了“良渚文化”因素。而与夏朝灭亡时“夏桀奔南巢”在年代上相对应的,是安徽淮河流域的“斗鸡台文化”,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确包含有一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且大都是二里头二期、三期的“夏文化”特征,在安徽江淮一带当时应该居住着一批夏遗民!

另外,上海“马桥文化”遗址中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因素之来源,应该是逃亡南巢的夏遗民或后裔,顺江而下后在东南沿海地区留下的遗存。至于,“禹死会稽”这类的民间传说,也是夏遗民迁播所到之地的一种反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6 16:27:34 +0800 CST  
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曾写过一篇博客,标题为「良渚文化是如何被考证为“先夏文化”的”」,观点如下:

鼎在古史中多有记载,最著名的是“夏铸九鼎”的故事(楼主注:夏鼎未必就是指“青铜鼎”,也可以是指“陶鼎”这种南方人最爱用的主要炊具之一),如以鼎的演变脉络为线索在东南地区追寻夏人早期活动的踪迹,良渚自然首当其冲。

如果二里头文化与夏人入主中原后的夏文化有关,那么它跨越数千里与(上海)马桥文化密切交流,其间的吸引力之强,只能视为夏人发迹迁徙地之后,与原住地保持往返关系的反映,这也是环太湖地区为【夏人】故乡的又一重要见证。

此外,【古越人也以夏禹为先祖】:“昔者越之先君,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越绝书·外传记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6 16:29:19 +0800 CST  
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一二三期)是“夏朝”

夏朝的上层统治阶层似乎与来自于南方的“良渚文化”有关系;

而夏朝的低层人群,主要还应该是古中原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的本地居民(古中原类型),再加上一部分的早期迁徙来自于山东龙山文化的移民

因此,“夏人”无论从上至下均为“古代南方稻作人群”的历史来源背景,夏人的主要炊具是“陶罐和陶鼎”,也绝对不是北方“陶鬲”,这从主要炊具的角度也同样应证了【“夏人”是古南方人群的来源身份】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6 16:30:47 +0800 CST  
然而,然而,然而。。。。。。。。。


在“青铜时代早期”入主中原的华夏民族祖先,全都是非常热爱【陶鬲】的“北方青铜人群”!

而来自于北方的“半旱作半畜牧”的青铜人群,对于几乎所有的“古代南方稻作人群”(包括南方北上的)是什么样的态度?

——-痛下狠手,毫不留情地实施了“人群替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6 16:32:18 +0800 CST  
很多国人喜欢从“文化元素”的角度来论证,华夏民族的祖先自古以来一直久生活于“中原地区”呢

但实际上,在文化融合上可以通过“海纳百川”,积极地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古代文化元素一定都是来自于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元素呢!

就比如,丝绸和玉器的文化,还有龙文化等,显然都不是来自于“华夏民族”本身的固有文化,而很可能是来自于东亚地区“其它民族”的上古文化里的优秀因素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06 17:01:07 +0800 CST  
楼主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偏文科生”背景出身的中外历史学家的最大特点,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偏差!

楼主为何要费这么大的力气,去试图纠正国内专家们对于中国上古历史的一些描述?

是因为他们出现了严重的学术性错误,真的是“错得离谱”了呢~~

可这么离谱的错误,十几亿中国人还不是照样深信不疑,没有人怀疑呢

这说明什么?美好的谎言比残酷的真相,更讨人喜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2:57:14 +0800 CST  
楼主的帖子就是在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客观真相”,无论这个真相在“道德”上是否高尚,也无论这个真相在“民族利益”上是否与本民族保持一致

楼主只负责讲述由“客观证据”所展示出来的“客观如实”的历史真相~~~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03:55 +0800 CST  
现在,楼主就来如实地还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山西晋南(属于“大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的一场性质非常严重的“暴力事件”!


晋南陶寺文化的“晚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距离夏商时代不远),存在了大约400年的晋南“陶寺文化”,而这个“陶寺文化”在当时是属于一个发展得最大的古代城址,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地位

”陶寺文化”被分为早期(公元前2300~前2100年)、中期(公元前2100~前2000年)、晚期(公元前2000~前1900年)三个阶段

公元前2000年左右,正值陶寺文化的中、晚期之交,在当时的“大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陶寺都邑里,居然发生了性质非常惨烈的“暴力事件”!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14:42 +0800 CST  
面对这样一场性质极其恶劣的“陶寺晚期暴力事件”

中国的专家们又是如何“评估”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距今大约4000年前的所谓“晋南革命”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17:40 +0800 CST  
由于在华夏文明产生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活跃着“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史前农耕部落,后来这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被推举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山西晋南作为“大中原”地区的一部分,由于此地是“尧舜禹传说”流传的主要地域之一,因此,国内专家们关于晋南“陶寺文化”的各种思路,经常就习惯性地一直围绕着上“尧、舜、禹”这三个史前部落,而展开矛盾冲突的充分想象力~~


—-有专家说,“这个暴力革命就是陶唐氏尧和有虞氏舜之间的更迭”

—-亦有专家说,“与夏后氏禹对有虞氏舜的政治颠覆活动直接相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19:58 +0800 CST  
说实话,国内专家们对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思维空间”根本就拓展不开来,一直都在围绕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南方人群的)三个史前农耕部落之间的“内部斗争”在打转转

这是由于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最繁荣先进和农业人口密度最高的北方地区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并不是“黄河上游地区”。因此,国内的专家们一直倾向于把新石器时代的部落间斗争焦点的“注意力”,集中放在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完全忽视了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那些一度被边缘化了的“古西北人群”的存在感~~


应该说,国内专家们从来也没有想到过,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居然还会有来自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古西北人的畜牧/铜器部落】,对于“大中原”地区竟然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威胁、乃至改天换地式的人群“替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24:49 +0800 CST  
对于“陶寺晚期暴力事件”的猜测,也有其它的专家观点存在,比如,

有位专家说,“种种迹象表明,这似乎是一种明火执仗的报复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陶寺文化晚期如此规模大、范围广、性质惨烈的变异,无法用同一族群内部政治斗争或社会矛盾激化所致来解释。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只有来自敌对【异族】邦国的侵入、报复、破坏等异常行动才有可能出现毁城垣、废宫殿、拆宗庙、扰陵墓等暴力行为。”


尽管已有“少数”的国内学者,对于“陶寺晚期暴力事件”的思考开始趋向于靠谱一些的轨道了,但是,他们对于———

“到底是来自于哪里的异族对于晋南陶寺(晚期)实施了异常暴力行为”的这个关键问题,依然处于“云山雾罩”的状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35:51 +0800 CST  
其实,如果能全面地综合一下所有的各种证据来进行仔细分析的话,“陶寺晚期暴力事件”的谜底是并不难揭开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38:01 +0800 CST  
第一,陶寺晚期【陶鬲】流行,完全取代当地传统炊器——釜灶成为最主要的炊器,这一现象意味着居民“族属结构”的部分变化,应当与某些使用【陶鬲】的北方部族文化的强力影响有关

陶寺遗址毁墓现象只发生在“陶寺文化晚期”,或者说毁墓者为【陶寺晚期人】,陶寺晚期人不但捣毁中期王族墓地,还捣毁陶寺早期王墓


——也即,“【陶寺晚期人是使用“陶鬲”作为炊具的外来北方入侵者!】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39:20 +0800 CST  
那么,大家知道爱用“陶鬲”的、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北方人群主要有哪些呢?


“陶鬲”作为一种北方炊具出现的年代并不算有多悠久(和距今8000年前出现的南方炊具“陶鼎”相比),大约是始于距今约4500年前的“陕西龙山时代”(客省庄文化)

之后,在距今约4000年前左右的“早期青铜时代”时,陶鬲主要分布于【西北陕甘青﹣山西晋南﹣内蒙古长城沿线﹣辽西和冀北】

——先后有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商人和戎狄人部落”,经山西晋南、再沿着内蒙古北方长城沿线的一路东迁;又随着“商人”的南下河北扩张,以及最终成功地入主河南中原,“陶鬲”也伴随着商人的一路移民,而进入到河南二里头的“中原地区”!


因此,【最爱用“陶鬲”的北方人群,一般不是商人和周人,就是戎狄人呢】

----商人其实又被称作是“殷戎、戎殷、戎商”,而周人则”自窜于戎狄之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49:53 +0800 CST  
这就是说,爱用“陶鬲”作为炊具的外来北方入侵者(“陶寺晚期人”),使用了极其惨烈的暴力手段,对陶寺早中期的都邑实施了“毁城垣、废宫殿、拆宗庙、扰陵墓”,甚至针对女性的极度过分的残忍手段,而这种残酷无情的暴力程度,在整个的“新石器时代”都实属罕见啊!


怎么看都不太像是性格较温和一些的“周人”能干出来的残忍事情,但是,性格霸道强势,且尚武暴力的“商人”就不好说了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3:59:19 +0800 CST  
第二,从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晋南“陶寺文化”前后出现了很明显的陶寺人群的体质特征变化,以及在文化性质上的显著变化:


1。从体质特征上来看:


陶寺文化早期人基本上属于“古南方人群”,具有很明显的“古代南方人”体质特征(也即偏“南亚”特征)

陶寺文化中晚期人大多属于“外来北方入侵者”,因为陶寺中晚期人骨特征却更偏向于北方人——尤其是比较接近于“黄河上游”的西北甘青地区的古人群


2。从文化性质上来看:


陶寺文化“早期”贵族大墓中出土的【精美玉器、蛇纹大盘、鼍鼓、特磬】,以及【城址、宫殿、观象台】等,这些都无不显示出早期陶寺墓主的【王者】气派!

而在陶寺“晚期”遗址,一个仅能容身的【低等级】晚期小墓中,则出土了非常具有考古学上重大意义的【铸造红铜铃】;以及,同样属于陶寺“晚期”居住区的灰坑内,发现了一件残碎的一般性生活用具“陶扁壶”(非王室或贵族重器),在陶器上见到了朱书的【陶文】——红铜器和陶文,如此具有考古学研究之重大意义的两样东西(因为这两样是“古文明”产生的前奏曲),居然是出现于“陶寺晚期”的平民文化层里!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4:00:29 +0800 CST  
需要说明的是,把“青铜器”的生产【王室独家垄断化】,以及“青铜器”变成【礼器】来彰显王室贵族的身份地位,是始于中原二里头“夏朝”!

而在此之前,无论是最早进入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古西北地区(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和齐家文化”),还是,紧接着进入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北方边缘地区(比如内蒙古和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或者是河北地区的(燕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及冀中、冀南和豫北的“先商文化”),以及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

在上述的这些东亚“早期青铜文化”里,没有一例是“青铜器”的生产被王室独家垄断,也没有“青铜器”的消费被王室和贵族用来彰显身份地位!

即便是在山西晋南“陶寺文化”晚期出土的“红铜器”,也同样是出土于“低等级”的晚期平民墓葬里,而不并不是出土于陶寺早期的“贵族大墓”里~~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0 14:19:23 +0800 CST  
因此,无论是“从体质特征上来看”,还是“从文化性质上来看”

晋南陶寺文化从“早期”发展至“晚期”,一定发生了比较类似于,几百年之后在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所发生的那种【夏朝和商朝分界】的变天模式呢

或者,也可以这样来表述,

晋南“陶寺文化”的变天现象(也即“人种更迭现象”),不过是后来的河南“二里头文化”变天现象的,一个更为激烈和极端的“暴力颠覆事件”的预演版本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24:47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