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晋南“陶寺晚期”,还是河南“二里头晚期”,

【外来的 + 北方人 + 陶鬲 + 铜器】——-这四个特点总是“并存地”出现!

也就是说,导致了晋南“陶寺文化”和河南“二里头文化”先后发生【变天】的古代人群,一定是“同时的”具有上述的这四个特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26:05 +0800 CST  
属于“古中原类型”(偏古南方人)的夏朝,它的青铜器其实是由进入到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里的近邻【商人】,替夏朝王室生产出来的呢

而由于大中原地区一直都“缺锡少铜”的,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实属不易,所以外来的“商人青铜工匠”替夏朝生产出来的青铜器,都被那些有着“显贵身份和地位”的夏朝上层统治阶层所独占,根本就轮不到下层的平民阶层

在此“物以稀为贵”的局势下,哪怕是那种先进的“青铜兵器”(包括大型兵器在内),都被夏朝的统治阶层升华到“礼仪兵器”的高度(仅除了铜镞)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27:33 +0800 CST  
什么是“礼仪兵器”呢?

就是非实战的兵器呗(都没有开刃),“二里头夏朝”并没有普及真正用于实战的“青铜兵器”,青铜器在“夏朝”统治阶层的眼里,那不过是礼仪用器而已,和“玉兵器”是差不多的礼仪性质呢,因此,“二里头夏朝”的兵器依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兵系统”!

中原的“礼乐制度”的确是始于夏朝的,王室的礼仪用器除了“玉礼器”之外,就是“青铜礼器”了,主要是用来“明贵贱,辨等列”,区别贵族内部等级的标志物,而尊卑贵贱恰恰是中国古代“礼”的核心思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28:21 +0800 CST  
但是,商人的兵器可是真正的“铜兵系统”,而且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商人青铜工匠们在二里头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里生产出来的青铜兵器(包括大型兵器在内),最后都成为了商人的实战兵器——早商时期以青铜戈、青铜钺、青铜镞为主的【“铜兵系列”】得到光大,且形成以“青铜戈”为中心的兵器组合。对商人而言,仅有“青铜钺”后来有了实用和礼仪的分化,是因为青铜钺形体笨重(更适合于当刑具而不是兵器),杀伤力远不如戈、矛、刀等,所以渐渐脱离战场,而成为一种礼兵器。“青铜钺”到了西周时就少了,西周晚期基本上消失

商人在立国之后,需要借助当时先进的“青铜兵器”才可对外扩展,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早期的王国统治中,实战性的“青铜兵器”的出现及其普及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当然,商人也很重视“青铜容礼器”,不过,更多的是满足其【追求宗教祭祀的“神化”功能】;这和夏朝主要是为适应“贵族等级制度”而形成的青铜器功能的“礼制化”,还是有所区别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37:24 +0800 CST  
从商人的“一贯”表现来看,“华夏文明”在产生之前及产生的早期,均带有是很强的残忍暴力成分的~~

尤其是在商人东迁时的“早期”,当他们到达了山西晋南时,其所作所为是令人发指和震惊的!后来,又沿着北方长城沿线继续东迁至内蒙古和辽西的时候,商人的表现稍微好一些了;但是,在南下入主中原之后,仍然对中原地区原本人口众多的“古中原类型”土著居民,采取了不依不饶的“以时间换空间”的族群【替换】政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41:33 +0800 CST  
商人对“古中原类型”的族群替换手段,无论是走晋南“陶寺晚期”的极为过分的暴力路线,还是走河南“二里头晚期”的暴力程度未走极端的路线,这两个地区(同属于大中原地区)最后的变化结果其实是差不多的,那就是,

最终,都发生了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陶鬲和铜器人群,绝大部分地替换掉了整个“大中原”地区原来的古中原土著居民(偏古代南方人)!

而正是由于这个比较彻底的“变天”(也即“人种更迭”)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华夏民族”自中原青铜时代起,以“古中原新主人”的崭姿态在北方“中原地区”正式地登台表演了呢

从此拉开了迄今为止已经辉煌了有三千六百年之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的大幕~~~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45:12 +0800 CST  
然而,在距今4000-3000年前所发生的,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一个比较彻底的“改天换地”(也即“人种更迭”)的重大翻盘结果

中国的专家们却“集体性”地没看见、没看见、没看见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2:58:45 +0800 CST  
“距今大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对于东亚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噢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西北/北方人群在不断地迁徙,各地文化在发生突变、人群种系在发生更迭、“中原商周青铜文明”即将产生!

这是在东亚的北方地区即将发生【“变盘”】的一个重大信号,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历史信号~~~
然而,中国的专家们几乎“集体性”的眼拙到竟然看不清楚,在东亚地区距今3600年前,曾经发生过的这个重大的历史【“变天”】过程呢,而这个过程,就是楼主在前面所经常提到的,距今4000-3600年前的【“东亚大变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3:00:46 +0800 CST  
无论是“中原地区、关中地区,还是山东地区”,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三个地区是“新石器时代”农耕人口密度最高的长江以北地区

从【中原青铜时代】开始,这三个地区的古人种系特征,开始表现出更接近于“商人和周人”的种系特征,而与此前的中原、关中和山东的“新石器”农夫土著的种系均差距较大。而且,,,三者均表现出在“青铜时代”开始与古西北和内蒙古长城沿线的种系相类似的特征,而与“新石器时代”三地的古中原类型的农夫土著相距较远的体质特征!



——说得再简略一点,“从商周人骨特征来看,这些从西北至东北迁徙而来的西北甘青“半旱作半畜牧”的青铜族群,的确【横扫】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农夫土著种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3:02:02 +0800 CST  
既然,晋南“陶寺文化”的变天现象(也即“人种更迭现象”)过程,不过是后来的“中原地区”,以及“关中地区和山东地区”相继【变天】过程的一个更为激烈和极端暴力的”预演”版本

因此,值得我们更为仔细地分析一下“陶寺变天”的结果,究竟达到了怎样程度的外来北方陶鬲人群,“替换掉”晋南中原土著居民的【覆盖率】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3:03:15 +0800 CST  
在分析之前,楼主先说一下,

如果在一些国人的眼里,在山西晋南“陶寺文化”里,创造了【早期王者贵族文化】的属于古南方人的“陶寺早期人”,与创造了【晚期底层平民文化】的属于外来北方入侵者的“陶寺晚期人”,

这两个“截然不同来源”的古代异族人群,也可以统一被看成是晋南陶寺【一家亲】的话

有谁见过彼此之间竟有着如此“惨烈暴力”对待关系的不同古代族群,还能归于“一家亲”吗?

如果这也算是“一家亲”的相处之道的话,

那么,近代的欧洲殖民者和美洲印第安土著人之间,也能算是标准的“一家亲”了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1 13:04:15 +0800 CST  
由于陶寺文化“中晚期”的外来入侵者,大多属于【来自于北方的陶鬲/铜器人群】,

他们到底是谁,究竟来自于北方哪里?

还有其它的证据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5:45:47 +0800 CST  
【目前,国际考古学界用于探索人类迁徙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对遗址出土人骨的锶同位素比值,与遗址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个体的居住地是否发生过变化】



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的21份人类牙釉质样品的锶同位素的比值测定

——本次所分析的陶寺出土的人类标本,全部来自于陶寺文化的【中晚期】,而且,陶寺“中晚期”出土的人骨标本男性多于女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5:46:37 +0800 CST  
陶寺【中晚期】,年代上又可进一步分为,“中期、晚期,晚期偏晚”



1。陶寺中期(检测样本明显偏少)外来北方人群比例大约是50%

2。陶寺晚期(检测样本数量一般)外来北方人群比例大约是75%

3。陶寺晚期偏晚(检测样本数量较多)外来北方人群比例大约是76.9%



那么,陶寺“中晚期”的这个外来北方人口的“覆盖率”究竟算不算高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5:48:00 +0800 CST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近代/现代的“拉美地区”的两个国家,阿根廷和墨西哥的外来人口数据



阿根廷:被很多人视为在拉美的“小欧洲”,属于南美比较偏白人的国家

----父系是95%的外来欧洲男性,母系是50%的印第安土著女性(50%的外来欧洲女性),平均的外来人口的覆盖率为72.5%



墨西哥:属于白种人和印第安人的明显混血国家,越往上层越偏于白人,越底层则像印第安人

----父系是90%外来男性(以欧洲血统为主),母系是高达85-90%的印第安土著女性,平均的外来人口的覆盖率为50-52.5%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5:49:24 +0800 CST  
请注意,【是父系Y染色体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主要与一个民族的“民族属性和语言文化属性”密切相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5:55:38 +0800 CST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可以证实,人类社会在距今1万年以内,曾经长期地存在过一个纯粹的史前“母系社会”

——-从基因上看,什么是母系社会的典型表现呢?

母系氏族社会的基因特点应该是,「母系线粒体遗传标记单一,父系Y染色体遗传标记多样」

而实际上的考古发掘古DNA的检测结果一般都是这样的,「原始社会的家族墓地出现非常明显的,母系线粒体遗传标记的多样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6:18:00 +0800 CST  
由于从基因分布规律来看,人类社会在距今1万年以内,未必曾经长期地存在过一个纯粹的史前“母系社会”!

不仅如此,一个古代人群的“民族属性和语言文化属性”,是与这个人群的“父系Y-DNA”遗传结构密切相关的~~~

因此,我们在考虑到外来人口的“覆盖率”(也即覆盖程度)影响的时候,主要是看“父系”覆盖率的高低程度如何,而母系覆盖率的高低影响则只能作为一定意义的补充参考(但不能成为最重要的判断指标)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6:27:48 +0800 CST  
因此,晋南“陶寺文化”的外来人口覆盖率,光看“平均覆盖率”是不够的,还需要着重看“父系”!


由于陶寺“中晚期”的检测标本是男性多于女性,因此,陶寺“晚期”的实际平均覆盖率,应该会稍低于“阿根廷”的外来人口的平均覆盖数据


其中,【陶寺“晚期”的父系覆盖率应该是可以达到80-90%的高覆盖率】,因为一般而言,母系的覆盖率总是会倾向于比父系覆盖率要明显地偏低的


因此,陶寺“中晚期”的这个外来北方人口的“覆盖率”(当然主要看”父系”)还是相当高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6:32:45 +0800 CST  
陶寺“晚期”的父系覆盖率,应该是可以达到80-90%的高覆盖率

而这个外来北方人父系的高覆盖率,也应该出现于“商周人入主中原”之后的,

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山东地区——这三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密度最高的传统农耕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2 16:36:52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