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但是,作为武力/暴力“变天”的结果,则应当以“外来的大规模暴力/武力军事入侵”作为标志性的事件,而不是以之前的“外来人的和平演变”作为判断标准~~

故而,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夏商分界,依然还应该是在三、四期之间分界(而并不是在二、三期之间分界),尽管“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在三、四期猛上台阶,不仅出现了青铜礼器,而且,三、四期的青铜器数量也明显大增!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6 14:36:05 +0800 CST  
有一点楼主需要特别地说清楚,

在全国人民的心中,由于“改朝换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因此,当涉及到“商朝取代夏朝”时,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朝代是前后衔接的,而不会重叠的!

而实际上,由于商人和夏人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民族,商人是北方人群(古华北类型),而夏人则是偏古南方体质人群(古中原类型);语言也不一样,商人说古汉语,而夏人则说非古汉语的语言;主要炊具也不一样,商人热爱陶鬲,而夏人则喜欢用陶罐和陶鼎之类的炊具

因此,“相异”的两个民族,完全可以在时间上“并行”各自发展而不悖!

比如,

位于河南洛阳盆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发展到二期时,分布于豫北和冀南、冀中的“先商文化”也同时发展起来;

当河南洛阳盆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发展到三期时,与来自于邻近的“先商文化”的青铜工匠不断地和平进入到夏朝的二里头官营手工作坊里,因而,导致了“先商文化”元素开始出现于二里头夏朝都邑里;

当河南洛阳盆地的“二里头文化”发展到四期时,豫北的“先商文化”联合了山东的“岳石文化”(东夷人),以军事入侵的方式武力夺取了二里头夏朝都邑,于是,商朝的【早商时代】开始了!

当二里头四期结束的时候,紧邻的偃师商城(二里岗商文化)开始猛然扩张,二里岗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中商文化】开始了;

而再后来的殷墟文化,则为【晚商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6 15:05:59 +0800 CST  
另外,河南“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铸造水平,以及青铜礼器的出现及数量大增,似乎是和懂得青铜冶金技术和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商人”进入到二里头大有关系哦~~

楼主上面的这句话,隐含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二里头的“夏人”(而不是“商人”)应该是不懂得任何的“金属技术”的!


或者,楼主再换一种问法,

河南“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在【三、四期猛上台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所以,楼主很有必要说一说这个河南“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发展过程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6 15:10:44 +0800 CST  
始于距今3700多年前的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确是出现了总数超过了一百件的铜器,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锡铅青铜器”,这标志着“大中原”地区从此迈入到了真正的“青铜时代”!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比河南“二里头文化”要早二三百年的晋南“陶寺文化”的中晚期,仅仅只是出土了5件红铜器(或含有“砷杂质”的砷铜器),并没有一件是锡青铜器,故而,晋南“陶寺文化”只能算是进入到了“红铜时代”而已

而只有河南的“二里头文化”,方才真正有资格令大中原地区正式地进入到“中原青铜时代”,时间大约是距今3700年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17:41 +0800 CST  
可是,有一些国内的专家及国人们一听就都不乐意了呀!

什么,才3700年?得想办法再往前进一步推进!

办法的确是需要靠人想出来的呢。年代在“二里头文化”之前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里,不也出土了“零星”的青铜器嘛,为何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就不能从更早一些“河南龙山文化”算起呢?

好歹也能把时间再往前推进200多年呢~~

这听起来是个挺不错的主意,只可惜成不了,为什么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22:59 +0800 CST  
中原地区在“二里头文化”之前,仅有“零星”的用铜遗存发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红铜器或砷铜器,【青铜器】仅有“唯一”的一件,那就是在“登封王城岗遗址曾出土的一件锡铅青铜器残片”,属于“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的一件出土物,比偃师“二里头文化”早了大约二百多年


事实上,整个大中原地区在“二里头文化”之前,总共就发现了这么“唯一”的一件青铜器残片!(而其它龙山遗址零星出土的均是红铜器或砷铜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24:18 +0800 CST  
考古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孤证不立”!

因为这件王城岗的青铜器(残片)有可能只是一个外来的“输入品”而已,未必是在当地生产出来的器物。另外,就算这件青铜孤证勉强成立了,由于“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在时间上距离“二里头文化”已经超过200年了,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年代,200年的时间断层(远超过一代人),已经足够令一个很复杂的古代高技术彻底地失传了~~

故而,偃师“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技术的来源,必然与“登封王城岗遗址”那唯一出土的青铜器(残片)毫无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28:44 +0800 CST  
因此,大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只能是始于距今大约3700年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这是基本上没有疑议的!

同样的,“最早的中国”也是始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很多国人就不清楚了呢~~

然而,更为奇葩的一种现象是,在中国人的心中,“最早的中国”的诞生地,是可以在全中国境内到处游走的,只要不逃出现代的中国国境线,哪怕是长城内外、无论东西,都可以成为“最早的中国”之诞生地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35:21 +0800 CST  
年代始于距今3735年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其出土的铜器可不是“零星”的数量,而是多达一百多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锡铅青铜器!


(以下是一个不完全统计表(统计了97件),能看出一个大概的“分期的”分布率来)

二里头青铜器统计97件(虽是较早数据,但有分期计件;后来的数据总计增加到一百多件,不过没有分期的计件数据)

一期 2件小件

二期 1件铜铃、4件其它、1件其它(6件)
╌ ╌ ╌ ╌ ╌ ╌ ╌ ╌ ╌ ╌ ╌ ╌ ╌ ╌ ╌
三期 4件爵、33件其它、4件圆形器、5件其它(46件)

四期 2件爵,1件其它、33件其它、1件圆形器、6件其它(43件)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41:19 +0800 CST  
附注: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735年-前1530年)的四个分期:

二里头文化一期,公元前1735年~前1705年,延续了30年;

二里头文化二期,公元前1705年~前1635年,延续了70年;

二里头文化三期,公元前1635年~前1565年,延续了70年;

二里头文化四期,公元前1565年~前1530年,延续了35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45:32 +0800 CST  
很显然,“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一二期是以“小件”为特征,且数量零星。但是到了三四期,不仅出现了制作更为复杂的青铜礼器(青铜容器),数量还出现了猛增~~

(有一些国内学者主张“二里头文化”的夏商分界应该在二、三期之间,原因就在于看到了“二里头三四期的青铜器猛上台阶”的突兀现象出现!)

因此,我们的确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二里头文化”三四期的青铜器为何会猛上台阶呢?有什么内在的原因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48:20 +0800 CST  
有一个“中原青铜器”的文化现象,常人一般不太会注意到,但是,专家学者们则一定会注意到,那就是,

“中原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生产具有“王室独占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49:55 +0800 CST  
意思是,夏商周中原青铜器的生产是由“王室”(甚至连贵族也不包括在内)的独家垄断!

——不仅垄断了“手工作坊”(即只存在“官营手工作坊”,而没有私人手工作坊),也垄断了有关复杂技术的匠师(青铜工匠只存在于“官营手工作坊”里,而不会遍布街头巷尾),甚至,还垄断了对于各种青铜矿料的获得(私人是没有任何的资格进行采矿和冶炼的)


而中原青铜器铸造的“王室独占性”的减弱变化,可能开始出现在西周中期。其时作为宗庙祭祀重器的制作开始衰退,并开始出现制作私器,青铜器的功能和性质开始出现变化,于是,青铜器生产开始从周天子的“专有”向贵族扩散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53:24 +0800 CST  
同样的,夏商周中原青铜器的消费,则是由“王室和贵族”这些上层统治阶级包揽了,根本轮不到平民阶层来享用,有些类似于现代的“限量版“销售的高档奢侈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6:56:38 +0800 CST  
是不是在古代旧大陆上的青铜器生产和消费,都是这种格局呢?

当然不是了~~

别说全世界其它地区了,就连东亚的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也没有整成这种格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7:02:35 +0800 CST  
“古代时期,身份与等级物品的价值是由社会距离和地理距离决定的:从社会距离上讲,越是远离普通民众且只有社会上层才能获得和使用的物品价值越高;从地理距离上讲,越是来自远方的物品价值越高。”


二里头带有围墙的“官营手工作坊”,生产的恰恰是专供上层统治阶级的奢侈品或稀罕物-----青铜器和绿松石器,而这两样生产制作技术很可能都是外来的技术,二里头的青铜器制作技术根本就不具备“本地原创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7:08:55 +0800 CST  
中原青铜器生产的“王室独占性”的始作俑者,正是“三代”里的第一个朝代——夏朝

为什么是“夏朝”呢?

因为【夏人】很可能并不会做青铜器哦!也即,夏朝的本地民间是搜寻不到“青铜工匠”的,因为夏朝的青铜器生产和消费,与本国的平民百姓生活完全彻底地隔绝了呀~~

可是,二里头夏朝的青铜器生产不是由“王室”(甚至连贵族也不包括在内)独家垄断了吗?难不成,夏朝的王室成员就只能自己亲自上阵生产青铜器吗?

这个可能性存在的概率根本就是微乎其微噢~~~

而概率更大的可能性则是,夏朝的王室从夏朝的国家以外的地方,去尽力搜寻复杂技术的能工巧匠进入到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里为其生产稀缺品,这其中就包括了“青铜工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7 17:21:05 +0800 CST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早期形成过程来看:“从聚落时空演变的角度看,作为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的二里头在伊洛平原的出现具有突发性,而没有源自当地的聚落发展的基础。如此迅速的人口集中只能解释为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口迁徙。”


既然二里头的形成是一个移民城市,一定拥有不少的外来人口,这其中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外来技术人才”,能够被夏朝的王室搜罗起来,并兴建一个“官营手工作坊”,为王室和贵族生产稀罕品(奢侈物品),且处于高度的技术保密状态~~


(不妨看一看,二里头整个城市都没有围墙呢,而这个“官营手工作坊”反倒是有围墙了,且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可想而知,夏朝王室不仅对于“稀缺性”高技术的保密意识很强,而且,手工作坊还可以处于王室的直接控制之下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8 14:50:04 +0800 CST  
二里头带围墙的官营作坊区兴建于二里头的“二期”(请注意,并不是一期哦),我们可以看到,在二里头文化“二期”的时候(存续约70年),那时候在二里头生产出来的青铜器不仅依旧数量明显偏少(仅有不到10件而已,也并不比一期的零星“2件”多出多少),而且,均属于小件的青铜器(比如铜铃、工具等),还尚未出现尺寸较大、制作更复杂的“青铜容礼器”呢,可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照样属于高度保密区,不让人随便偷看的,因为它属于当时的“国家绝密高科技生产基地”呢!——所以,二里头“官营手工作坊”就相当于夏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哦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二里头的“官营手工作坊”里主要生产两样“稀缺性”的奢侈物品,一是青铜器,二是绿松石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8 14:57:08 +0800 CST  
有一个问题提出,既然二里头夏朝的“官营手工作坊”是兴建于二里头文化的“二期”,而二里头并无其它的手工作坊存在,那么,二里头文化“一期”里的那2件青铜小件,又是如何冒出来的呢?

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二里头城市聚落的形成,有不少来自于周边地区的外来人口,二里头文化“一期”的这两件青铜器,很可能就是外来的“输入品”而已,在形制上属于在东亚其它地区(比如西北和北方地区)经常见到的那种简单的工具和兵器,毫无中原本地的特色

因此有学者认为,故就目前的考古材料而言,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至多是二里头文化【第二期】。依最新的系列测年结果,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705年

——也即,自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的【第二期】起,中原地区方才正式进入到【“中原青铜时代”】,时间大约是距今3705-3635年前,而二里头文化前后四期(前夏后商)总共出土了大约一百多件青铜器(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较复杂的青铜容礼器,率先开启了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时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8 15:00:27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